『壹』 創造力水平分哪幾個層次
實例說明無論是美國加州雇員、中國女大學生,還是英國機場的搬運工,他們都是在解決問題中將其創意付諸於實踐,使得創意成真,表現出他們實實在在的創造力。歷史上諸多的發明家、藝術家,這樣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被喻為超級天才的愛迪生,縱橫於發明界,他的成功其實就來自源源不斷的創造力。雕塑泰斗羅丹,他的作品件件洋滋著人性的活力,充滿創憊,令人嘆為觀止,成為世界藝術文明的瑰寶。與其說他們是成功者,不如說是圓夢的人!圓的是他們自身那永遠不可遏制的創造力之夢。
創造力的分類
1.創造力分類
我國學者羅玲玲將創造力按層次遞進分為三種
潛在創造力→前創造力→現實創造力
(1)現實創造力。在有結果的創造性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所有積極心理特徵的總和。該結果必須是新穎的、有建設性的和有用的,它可以是一種藝術、文學或科學的形式。也可以是能夠實施的技術方案、方式方法,還可以是產品、模型等具體實物。
(2)前創造力。大膽但不成熟的創造,是現實創造力的雛形和預演。經過進一步努力,具有轉化成現實創造力的可能。
(3)潛在創造力。根據一個人所具有的能力傾向和人格特質,如動機、認知風格所具有的創造性傾向以及他的技能水平,而預側出來的創造力。
潛在的創造力,即一種更內在的、由人格決定的創造力。具有潛在創造力的人,容易產生前創造力,也可以說前創造力是他們自然的流祥,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專門技能和知識,潛在創造力高的人最有希望創造。一個人的潛在創造力除了依賴於先天索質,還跟後天的創造訓練及實踐相關。某種愈義上.對多數人而言,後天的訓練是潛在創造力增強的重要途徑。
三種創造力的層次遞進,表現了「潛在的創造力」(對問題的敬感)向「前創造力」(提出猜想和假想)再向「現實的創造力」(臉證設想)的一個創造演化的全過程。
潛在的創造過程中不得是多少人的潛在依賴,也依賴於先天素質,所謂後天的鍛煉是以層次上的遞進並非是變現創造力的全部過程,創造力較強的人表現出的是出手拿高薪是不斷的源源不斷的成功,是充滿人性力的活力,當然不斷的充滿激情者
美國心理學家泰勒(K.Taylor)根據產品的新穎獨特性和價值大小的不同,將創造力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①表達式創造力。這種能力以自由和興致為基礎,因情境而產生,隨興致而感發。表達式創造力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兒童的塗鴉畫就是這種層次的創造活動。②生產式創造力。這種創造力以模仿和應用技術原理為基礎,解決特殊與實際的問題,生產完善的產品,具有技術性、實用性、精緻性、效率性、完善性等特點。③發明式創造力。這種創造力表現為用新眼光看待舊問題,以取長補短的方法創造出更簡便、經濟、有效、實用的新產品。小說的創作、卡通片的製作以及一般酌技術更新和發明都是發明式創造力的產物。④革新式創造力。這種創造力表現為對已有理論、產品的創新和添加新內容、新意義。⑤高深的創造力。這是最高境界的創造力,只有少數專家才具有這種創造力。依靠高深的創造力,可以處理復雜的資料,可以形成嶄新的原理原則或有系統的新學說。
『貳』 胡衛平的主要論文
(2001年以來)
2001年論文
1.胡衛平.論中學生科學能力的結構. 中國教育學刊,2001,(3)。被教育文摘周報(2001年9月19日)摘錄。被引用:期刊論文2次;碩博論文8次
2.胡衛平.論科學創造力的結構.教育科學研究,2001,(4):5-8。被引用:期刊論文4次;碩博論文1次
3.胡衛平、王新.中學科學教學心理學的研究進展.學科教育,2001,(3):14-18。被引用: 碩博論文1次
4.胡衛平、羅來輝.論中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結構.學科教育,2001,(2):27-31。人大復印資料:G37《中學化學教與學》2002年第一期轉載。被引用:期刊論文2次;碩博論文5次
5.胡衛平.青少年科學創造力的培養.中國教育報,2001、9、1
2002年論文
6.胡衛平、俞國良.青少年的科學創造力研究.教育研究,2002,(1)。教育文摘周報(2002年2月27日)、教師報(2002年3月6日)摘錄,被中國改革發展研究文庫評為一等獎。人大復印資料:D421《青少年導刊》2002年第3期全文轉載。被引用:期刊論文7次;碩博論文15次
7.胡衛平、徐曉梅.中學生科學演示實驗教學的心理分析.學科教育,2002,(2)。被引用:期刊論文1次。
8.胡衛平.創造力理論研究的新進展.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2,(3):1-3。被引用:期刊論文3次;碩博論文5次
9.Weiping Hu, Philip Adey. A Scientific Creativity Test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cation.(SSCI期刊) 2002年第4期。
10.胡衛平.物理問題解決中思維能力的培養.教育科學研究,2002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G36《中學物理教與學》2003年第5期全文轉載。被引用:碩博論文9次
11.胡衛平.物理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物理教學,2002年第9期(24卷)。 12.胡衛平.中學生物理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物理教師,2002年第9期(23卷)
13.胡衛平、李吉慶、吉安平.青少年科學創造力的若干理論問題.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被引用:期刊論文1次;碩博論文1次
14.胡衛平.科學探究過程中思維能力的培養.中小學校長,2002年第9期。
15.申繼亮、胡衛平、林崇德.青少年科學創造力測驗的編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年第4期.被引用:期刊論文2次;碩博論文3次
2003年論文
16. 胡衛平、孟 進.中學科學分組實驗教學的心理分析.學科教育,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被引用:期刊論文1次。
17.胡衛平.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小學校長,2003年第4期.(2003年4月)
18.胡衛平、張爭寬.中學科學規律教學的心理分析.教育科學研究,2003年第5期.(2003年5月)被引用:期刊論文2次。
19.胡衛平、王保祥.科學創造性思維分析.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4期。(2003年7月)被引用:期刊論文3次;碩博論文1次
20.胡衛平.中學生解決科學問題的心理分析及能力培養.中國教育學刊,2003年第8期(2003年8月).
21.Chongde Lin, Weiping Hu, Philip Adey & Jiliang Shen. The influence of CASE on Scientific Creativity . Research in Science Ecation(SSCI), 2003年第2期(2003年6月)(第33卷),143-162.
22.胡衛平 林崇德 申繼亮.英國青少年科學創造力的發展研究.心理科學,2003年第5期(第26卷)2003年9月。被引用:期刊論文15次;碩博論文7次
23.胡衛平、韓琴.國外對青少年創造力影響因素的研究.外國中小學教育,2003年第10期。(2003年10月)
24.胡衛平。物理問題解決中思維能力的培養。人大復印資料(中學物理教與學)G36,2003年5月。
25. 胡衛平、林崇德.青少年的科學思維能力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
26.胡衛平.提高中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咋辦.中國教育報,2003年12月13日教育科學版。
2004年論文
27.胡衛平.中英青少年科學創造力培養的比較研究.外國中小學教育,2004年第4期。33-37頁。被引用:期刊論文4次;碩博論文9次
28. 胡衛平 朱曉民 豐向日。山西省民辦普通高中現狀調查研究(上)——概況與成效。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第4期 23-26頁。被引用:碩博論文1次。
29. 胡衛平。國外思維培育的理論與實踐。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總第168期),18-23頁。2004年5月。被引用:碩博論文8次
30.胡衛平。中學生科學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教育科學研究,2004年第5期(總第111期),40-42頁。2004年5月。被引用:碩博論文1次
31. 胡衛平 豐向日 朱曉民。山西省民辦普通高中現狀調查研究(下)——問題與建議。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第5期, 第26-29頁。被引用:期刊論文1次
32.胡衛平。科學規律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科教育,2004年第6期,35-38頁。2004年6月。被引用:期刊論文8次,
33.胡衛平、胡耀崗。教師教育發展與師范院校課程改革。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127-131頁。2004年7月。被引用:期刊論文1次;碩博論文7次。
34.胡衛平。科學概念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中國教育學刊。2004年第9期,44-47頁。被引用:期刊論文1次;碩博論文2次。
35.張宏、胡衛平。物理規律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年第3期。43-45頁。被引用:碩博論文2次
36.Hu Weiping, Philip Adey, Shen Jiliang, Lin Chongde。The compari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dolescents。Acta Psychological Sinica,2004(6)。被引用:期刊論文4次;碩博論文2次
37.韓 琴、胡衛平。兒童青少年創造性傾向的發展研究。遠東高教學刊,2004年第3期(04年9月)。
38.胡衛平、劉建偉。概念轉變模型:理論基礎、主要內容、發展與修正。學科教育,2004年第12期,第34-38頁。(04年12月)被引用:碩博論文16次
2005年論文
39.胡衛平 韓琴 溫彭年 李金碧。小學新課程實施現狀調查報告。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2期 被引用:期刊論文13次;碩博論文22次。
40.韓琴 胡衛平。小學生創造性文學問題提出能力的發展研究。 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年第3期 被引用:期刊論文1 次;碩博論文 2次。
41.韓 琴胡衛平 鄒玉敏。 中小學生創造性問題提出能力及其培養。 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3期 被引用:碩博論文2次。
42.劉建偉 韓琴 胡衛平。中學生的相異構想及其轉變策略。教育科學研究, 2005年第8期被引用:期刊論文2次;碩博論文2次。
43.孫枝蓮 胡衛平 溫彭年 李金碧。山西省初中新課程實施現狀調查報告。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第7期。被引用:期刊論文5次;碩博論文5次。
44.胡衛平 豐向日。 山西省縣級教育支持系統現狀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第12期。
45.孫枝蓮 胡衛平。新課改下的教育教育觀念現狀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第8期。被引用:期刊論文1 次;碩博論文1次。
46.嚴文法 胡衛平。國外概念圖的研究進展。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被引用:期刊論文8次;碩博論文13次。
47.Hu Weiping, Philip Adey, Shen Jiliang, Lin Chongde. The compari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dolescents. I
48.Han Qin, Hu Weiping. The development study of pupils』 creative question-asking a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SCI期刊), 2004, 39(5/6).
2006年論文
49.胡衛平.論基礎教育中科學創造力的培育.基礎教育參考,2006年第1期。被引用:期刊論文1 次;碩博論文1次。
50.胡衛平 鄖海麗.學思維活動課程對初中生創造力影響的實驗研究.教育科學,2006年第2期。被引用:碩博論文1次。
51.胡衛平 韓 琴.國外青少年創造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外國中小學教育,2006年第3期.被引用:期刊論文1 次;碩博論文3次。
52.胡衛平 韓琴.小學生創造性科學問題提出能力的發展研究.心理科學,2006年第4期。944-946。被引用:碩博論文2次。
53.胡衛平 胡耀崗 韓琴.青少年語文創造力的發展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年第3期,70-74。
54.胡衛平 楊環霞.普通高師院校大學生科學素養和對科學技術態度的調查與分析.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146-148。被引用:期刊論文3次;碩博論文2次。
55.張孝義 程素萍 胡衛平.元認知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被引用:碩博論文1次。
56.張孝義 秦金亮 胡衛平.職業自我效能的價值及其培養.職業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被引用:期刊論文1次;碩博論文4次。
57.張孝義 胡衛平 程素萍.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及其培養.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2007年論文
58.韓琴 胡衛平 周宗奎。國外對課堂教學中學生創造性問題提出能力的影響研究。比較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37-42。被新華文摘題錄轉載。被引用:期刊論文 3次;碩博論文2次。
59.胡衛平 韓琴。小學科學新課程實施現狀的調查與思考。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第3期,58-63。被引用:碩博論文1次
60.胡衛平 張淳俊。跨學科概念圖創造能力與科學創造力的關系。心理學報,2007年第4期,39(4):697-705。被引用: 碩博論文1次
61. 韓琴 胡衛平。初中物理新課程實施現狀調查研究。課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4期。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G36《中學物理教與學》2007年第8期全文轉載;被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課程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轉載
62.劉建偉 胡衛平。中學生物理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8期,127-130。
63.韓琴 胡衛平。小學生創造性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發展研究。心理學探新,2007年第4期,59-63。
64.胡衛平、李瑞芳。學前兒童解決算術應用題能力的培養研究。石家莊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102-105。
65.胡衛平。科學教育的研究趨勢與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版),2007年第4期。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摘要轉載(2008年第2期)被引用:期刊論文 1次。
2008年的論文
66.胡衛平 陳明.新舊科學課程對初中生科學抽象思維能力影響的比較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2008年第1期,62-66。被中國教育前沿全文轉載。
67.胡衛平 李海燕 秦亞平.小學1-4年級學生思維能力測驗的初步編制.心理與行為研究,2008年第1期,1-5。
68.胡衛平 師全真 馬紅艷.身心康寧理論研究述評.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132-135。
69.胡衛平 楊環霞.新舊科學課程對初中生科學素養影響的比較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年第3期,58-61。
70.胡衛平.「基礎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系列之四:創新人才的培養途徑.人民教育,2008年第11期,7-10。
71.胡衛平 劉建偉.科學概念轉變的心理機制研究.心理科學,2008年第5期,1222-1224。
72.胡衛平 衛 妍.新舊課程對初中生語文思維能力影響的比較研究.課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7期,88-92。
73.胡衛平.提高整體素質,培養創新人才——「學思維」活動課程的設計與教學.中小學校長,2008年第9期,36-38。
74.HU Weiping, CHEN M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ffect of new and old science curriculum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thinking. Frontiers of Ecation in China, 2008, 3 (4):493-503。
75.杜艷芳胡衛平.「學思維」活動課程對7~8歲兒童圖形思維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教育探索,2008年第12期。
76.韓琴 周宗奎 胡衛平.課堂互動的影響因素與教學啟示.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年16期。被引用:期刊論文 3次。
77.張孝義 胡衛平.自我效能對於創造力研究的價值.皖西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2009年部分論文
78. Mingxin Liu, Weiping Hu, Shi jiannong and Philip Adey. Gender Stereotyping and Affective Attitudes Towards Science in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cation, 2009, (1):1-17.
79. 嚴文法 胡衛平.國外青少年科學推理能力研究綜述.外國中小學教育,2009年第5期。
80.胡衛平 單欣欣.學思維活動課程對小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9期。
81.胡衛平 王興起.情緒對創造性科學問題提出能力的影響.心理科學,出版中
『叄』 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能測量創造力嗎 有哪些創造力測驗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家哈茲威(S.P.Hathaway)與精神科醫生麥今利(J.C.Mckinley)於1940年編制的自我報告式的個性量表。適用年齡:16歲以上。形式包括卡片式、手冊式、錄音帶形式及各種簡略式(題目少於399個)、計算機施測方式。既可個別施測,也可團體施測。題量:566(其中有16道重復,實際題量為550)個。編制方法:經驗效標法。量表組成 10個臨床量表Hs:疑病(Hypochondriasis)——對身體功能的不正常關心D:抑鬱(Depression)——與憂郁、淡漠、悲觀、思想與行動緩慢有關Hy:癔病(Hysteria)——依賴、天真、外露、幼稚及自我陶醉,並缺乏自知力Pd:精神病態(Psychopathic deviate)——病態人格(反社會、攻擊型人格)Mf:男性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高分的男人表現敏感、愛美、被動、女性化;高分婦女看做男性化、粗魯、好攻擊、自信、缺乏情感、不敏感。極端高分考慮同性戀傾向和同性戀行為Pa:妄想狂(Paranoia)——偏執、不可動搖的妄想、猜疑Pt:精神衰弱(Psychasthenia)——緊張、焦慮、強迫思維Sc: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思維混亂、情感淡漠、行為怪異Ma:輕躁狂(Hypomania)——聯想過多過快、觀念飄忽、誇大而情緒激昂、情感多變Si:社會內向(Social introversion)——高分者內向、膽小、退縮、不善交際、屈服、緊張、固執及自罪;低分者外向、愛交際、富於表現、好攻擊、沖動、任性、做作、在社會關系中不真誠4個效度量表Q:疑問量表(Question)沒有回答的題數和對「是」和「否」都做反應的題數。如果在前面399題中原始分超過22分,566題原始分超過30分,則說明被測試者對問卷的回答不可信。高得分者表示逃避現實。L:說謊量表(Lie)是追求盡善盡美的回答。L量表原始分超過10分,結果不可信。F:詐病量表(Validity)高分表示受測者不認真、理解錯誤,表現一組無關的症狀,或在偽裝疾病。F量表是精神病程度的良好指標,其得分越高暗示著精神病程度越重[1] K:校正量表(Correction)一是判斷被試對測驗的態度是否隱瞞或防衛;二是修正臨床量表的得分。發展背景 1989年,出版MMPI-2經過60多年的不斷修定,補充,被翻譯成100 多種文字,在幾百個國家裡進行了使用,有關研究文獻浩如煙海,已經發表的文獻或專著超過萬篇(本),至今已發展得極為成熟。它從多個方面對人的心理進行綜合的考察,是世界上被使用次數最多的人格測驗之一。MMPI於80年代被引進中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組織了標准化修訂工作,中科院心理所宋維真主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修正完善,MMPI在中國得到了廣泛運用。在修訂過程中發現中國正常人的D、Sc量表T分明顯高於西方國家,但同時除D、Sc量表外西方人其它量表的T分又都明顯高於東方國家,這一結果與東方國家,尤其是日本的結果極為一致。所以根據東方國家特殊狀況,排除MMPI得分70以上為異常的美國標准,而將MMPI得分60以上為異常的中國標准。應用范圍 該測驗適用於年滿16歲,具有小學以上文化水平,沒有影響測試結果的生理缺陷的人群。也有一些研究者認為,如果被試者合作並能讀懂測驗表上的每個問題,13-16歲的少年也可以完成此測驗。盡管它原來是根據精神病學臨床實踐而編制的,但是它並不僅僅應用於精神科臨床和研究工作,也廣泛用於其他醫學各科以及人類行為的研究、司法審判、犯罪調查、教育和職業選擇等領域。因此在心理咨詢中心、心身醫學門診、精神病院、人才市場、職業介紹所、大中學校等部門都有廣泛的運用,對人才心理素質、個人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礙程度的評價都能有較高的使用價值。MMPI還是心理咨詢工作者和精神醫學工作者必備的心理測驗之一。效度量表 疑問量表 此量表反映被測試者迴避問題的傾向,原來是為了鑒定疑病患者而制定的。共33個題目,得分高者即使身體無病,也總是覺得身體欠佳,表現疑病傾向。謊言量表 此量表中的題目,是測試被試者的回答,很容易得到社會公認的行為傾向,題目的內容都是社會上常見的小問題,所謂小毛小病。該分數高,說明過分掩飾自己所存在的問題,心理防禦過度。原始分超過10分,結果不可信。偽裝量表 此量表由一些不經常遇到的問題組成。分數提高表示被測試者回答問題不認真或者理解錯誤,表現出一組相互無關的症狀,或在偽裝疾病。修正量表 此量表用於測驗受測試者是否願意議論個人事情,它與智力、教育以及社會地位有關。分數過高,可能是被測試者不願合作。臨床量表 疑病量表 此量表原來是為了鑒定疑病患者而制定的。其特徵是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的一種過度的關心,擔心自己有病或不健康。抑鬱量表 此量表最初是為評價抑鬱癥候而制定的。抑鬱的特徵是缺乏干勁,對未來沒有希望,一般對自己的生活狀況極其不滿。癔病量表 此量表原來是為了區別對緊張狀況產生歇斯底里反應的患者而制定的。癔病的特徵是心因性的不隨意肌體機能喪失和機能障礙。精神量表 此量表原來是為了區別那些被診斷為非社會性類型和非道德類型的精神病態人格的患者而制定的。這種病態的特徵是說謊、偷盜、性異常、酗酒等,但不包括重大犯罪行為。性度量表 此量表也叫男性-女性量表,它原來是為了鑒別男性同性戀而制定的。反映被測試者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程度。妄想量表 此量表是為了區分那些被判斷為具有關系妄想、被害妄想、誇大自我概念、猜疑心、過度地敏感、意見和態度生硬等偏執性人格而制定的。精神衰弱 此量表是為了測定精神衰弱的一般性癥候類型而制定的。精神衰弱的特徵為:焦慮、強迫動作、強迫觀念、無原因的恐怖等。精神分裂 此量表原來是為了區別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而制定的。其特徵包括:思維、感情和行為混亂。輕躁狂量 此量表原來是為了區別有躁狂性癥候的精神科患者而制定的。其特徵包括:氣質昂揚,愛說、精力充沛、易怒、思維奔逸、抑鬱氣短等。社會內向 此量表是為了鑒別對社會性接觸和社會責任有退縮迴避傾向者。附加量表 MAS 此量表是為了研究不同焦慮水平對任務完成情況的影響。焦慮水平高的被測試者對簡單工作完成得好,對復雜任務完成較差。Dy 此量表用於評估被測試者的依賴性水平。Do 此量表用於判別一個人在人際關系中支配能力的強弱。Re 此量表是評估一個人願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和對社會團體盡義務的程度。Cn 此量表是測定被測試者對其行為,特別是其病理性表現的控制能力。另外還有Q分數,是被試無法回答的題目數。計分方法 原始分→T分數→剖面圖1.計算Q量表的原始分。超過22分或30分無效。MMPI剖析圖 2.分別計算各量表的原始分。3.對5個量表加K分校正(Hs+0.5K、Pd+0.4K、Pt+1.0K、Sc+1.0K、Ma+0.2K)。4.查表把原始分轉化為T分;或計算T分。T = 50 + 10(X - x)/ SD5.畫出剖析圖。解釋 ⒈60以上為異常(中國標准)⒉70以上為異常(美國標准)便視為可能有病理性異常表現或某種心理偏離現象。注意事項 ⒈爭取被試的合作。讓被試者知道這個測驗的重要性以及對他的好處,並詳細記錄測驗時被試的表現;⒉向被試說明個性各不相同,無所謂好壞;⒊以實際情況為准;⒋如果被試焦慮或情緒不穩定,也可分幾次完成。也可用錄音或請人讀題。⒌臨床量表最好用英文縮寫字母,或者數字元號,而不要直接使用中文全譯名稱。評價 ⒈不但可提供醫療上的診斷,而且也可用於正常人的個性評定。⒉首次將效度量表納入個性量表,並成為解釋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提高了測驗的診斷價值。MMPI十分龐大,能提供十分豐富的信息,但實施起來也較費時,尤其是對病人更為困難,往往要分段實施。後來,有許多人研究MMPI的新應用,總結、演化出了多達200種以上的量表。也有人嘗試縮小這一測驗的規模,減少測驗題目,縮短了測驗所需的時間。
『肆』 以下各項屬於人格測驗的是( ).A.創造力測驗 B.興趣測驗 C.成就動機測驗 D.態度量表
BCD都屬於人格測驗,A創造力測驗屬於能力測驗,在能力一節中有講
『伍』 請問哪裡可以提供《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的操作手冊,量表不僅包括題目及其評估方式謝謝~~!
托蘭斯創造思維測驗,是指能力測驗。美國學者托蘭斯編制。
分為語文測驗甲版、乙兩式以及權圖畫測驗甲、乙兩式四種。
團體、個別施測均可。均有中文修訂本。
劉英茂修訂的為語文甲式,吳靜吉修訂的為語文乙式、圖形甲式,陳龍安修訂的為圖形乙式,林美惠等的研究,四種工具皆有。
劉英茂修訂的測驗包括七項作業:(1)發問;(2)猜測原因;(3)猜測結果;(4)作品改進;(5)不平凡的用途;(6)不平凡的疑問;(7)假想看看。根據七項作業成績,可得變通性、流暢性和獨創性三項創造能力指標。吳靜吉修訂的圖形甲式包括三項作業:(1)建構圖畫;(2)完成圖畫;(3)平行線條。根據三項作業成績,可得變通力、流暢力、獨創力和精密力等創造能力指標。
『陸』 在卡特爾16種人格特質測驗中創造力個性因素101.00 說明什麼
心裡測驗是一項很嚴格的工作,需要符合具體情況的有關常模,你所給出的版分數應該是原始權分數,而要認真分析需要將此原始分數轉化成標准分。因為測驗的原始分數的單位具有不等性和不確定性,測驗的原始分數要轉化為標准分數才有測量意義,也只有轉化為標准分數才能夠進行比較。標准分數是根據原始分數同相似群體的測驗分數的平均分以及分數分布情況相比較,從而確定你在這個群體中的位置。一般來說我們使用1-10的標准分,其中1-3分為低分,4-7分為平均分,8-10分為高分。如果你在某個維度上面的得分為低分,可以解釋為低分特徵,如果你的分數趨中,則可以解釋為平均特徵,如果你的得分為高分,則您在這個測驗維度上解釋為高分特徵。分數越低越偏向於得分特徵,反過來分數越高越偏向於高分特徵。
因為不知道你所做測試依據的常模表,也不知道你們的分數分布和標准差,所以無法將你的分數轉換成標准分數。加上我也只是初學者,對這個測驗還沒有很深入的接觸。只能簡單的試著分析你各項成績之間相對的意義,但這種分析很不嚴格,真正詳細結果需要專門的測驗和分析。
『柒』 如何培養青少年富有創造力和想像力,青少年還會有創造力和想像力嗎
是人都有創造力和想像力,不僅青少年有,老年人都還也有。
創造力和想像力版都是高度權抽象的能力。能力都只代表一種可能性,是潛在的東西。如果一個人有能力又不將能力發揮出來那他也是白扯。再說高能力包含的一定有培養和維護該能力的高成本,從這一點說高能力並不算什麼好事兒。一個小學生和博士生都做同樣的事情,當然要小學生來做,因為小學生有高潛力利用率。至於創造力和想像力,本身不可度量,只有在學習工作中不斷實踐鍛煉,才能不斷提高。
一定要記住一點,能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充分發揮能力所做的事情,那才是我們的目的所在。現在大部分家長注重小孩潛能開發,卻不注重小孩潛能發揮,這只能是本末倒置,適得其反。
希望我的回答對解決你的疑問有所助益。
『捌』 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
思維:以人已有的知識為中介,對客觀事物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它藉助語言、表象或動作實現,是認知活動的高級形式。
思維特徵:
1.間接性:思維和感知覺不同,它是建立在過去的知識經驗上的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因此具有間接性。
2.概括性:思維是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徵和規律抽離出來加以認識的。反映著思維的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3.思維和語言有密切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思維的間接性、概括性正是憑借語言得以實現的。人藉助語言進行思維是人與動物的思維的最本質區別。除語言外還有表象和動作。
思維過程:
1.分析:在頭腦中把事物的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或各個屬性。
綜合:在頭腦中把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屬性、各個特徵結合起來,了解它們之間的聯系,形成一個整體的過程。
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分析是了解事物的特徵和屬性,綜合是通過對各部分、各屬性的分析實現的。
2.比較:把各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個別方面或個別特點加以對比,確定它們的系統點和不同點及它們之間關系。比較是重要的思維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更復雜的分析和綜合。
3.抽象:在頭腦中抽象出各種事物與現象的共同特徵和屬性,舍棄個別特徵和屬性的過程。
概括:在頭腦中把從各種事物中抽象出來的共同特徵聯合起來的過程。分為初級概括(感覺、知覺、表象水平上的概括)高級概括(根據事物的內在聯系和本質屬性進行的概括)
思維種類:
1.根據思維過程所憑借中介不同分
直覺動作思維:依據實際行動來解決具體問題的思維過程。
具體形象思維:人們利用頭腦中具體形象(表象)來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
抽象邏輯思維:運用言語符號形成的概念來進行判斷、推理,以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是人類思維的典型形式。
2.根據思維活動探索目標的不同方向分
聚合思維:人們根據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規則解決問題,也就是從給予的信息中產生邏輯的結論。是有方向,范圍,條理的思維方式。
發散思維:人們根據當前問題給定的信息和記憶系統中存儲的信息,沿著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從多方面尋求多樣性答案的一種思維活動。
3.常規思維:人們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按現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決問題(公式解答)
創造性思維: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並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活動。
是多種思維的綜合表現,即是發散與聚合思維的結合,也是直覺與分析思維的結合,包括理論思維,又離不開創造想像。
概念:在心理學上指反映客觀事物共同特點與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是高級認知活動的基本單元,以一個符號,就是詞的形式來表現。包括在每個概念下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共同的屬性或特性。
每個概念都包含1.內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2.外延:概念的范圍。兩個方面。
概念途徑分:
1.日常概念(模糊或前科學概念):在日常交往和個人經驗的積累過程中形成的,因此這類概念的內涵中有時包含著非本質特性,忽略了本質特徵。
2.科學概念(明確概念):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經過假設和檢驗逐漸形成的,對個人則主要在學習條件下獲得的。
心理學家常用「人工概念」的方法研究概念的形成
1.人工概念:人為的,在程序上模擬的概念。這種方法是赫爾1920年首創,研究發現概念形成過程是從許多具體事例中歸納和發現共同因素的過程,而且受反饋的影響。
自赫爾後,最著名的是布魯納等人實驗研究,提出概念形成的假設檢驗模型。認為,概念形成的過程是一個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的過程。基本模式:假設—檢驗—再假設—再檢驗……直到成功。
人工概念有很大的人為性質,有人指出不能把它的研究全部應用到人類自然語言概念形成上,又有了概念形成的樣例理論(羅施):認為自然概念不像人工概念那麼確定,頭腦中的自然概念不是一個或幾個關鍵特徵,而是對概念樣例的記憶。即:自然概念的形成用不著假設檢驗參與。
但馬丁等人對成人所做的臉譜分類實驗否定了該理論。
20世紀80年代後新觀點:人們記憶中可能存在兩類信息,樣例和類別信息。當一個刺激,並且需要迅速判斷這個刺激是否屬於某個類別時,就要用到樣例信息。在嚴格地從邏輯上進行證明時,需要依靠類別信息概念的定義、關鍵特徵及特徵間的相互關系。
2.自然語言概念的獲得:假設檢驗和信息反饋對自然語言概念獲得也適用。兒童是通過類比歸納和理解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來獲得概念的。最初只把它當作一個樣例來理解,生活中依據這個例證來進行類比,提出自己的假設。經過生活正反方面的反饋,最終從大量例證中歸納出一類事物的共同的關鍵特徵,從而獲得了某個概念。
推理:從一組具體事物經過分析綜合得出一般規律(歸納推理),或者從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體結論的思維活動(演繹推理)。
歸納推理過程由假設形成和假設評價組成,概念形成過程實際上研究的是歸納推理。其結果受個人的知識經驗影響,有很大的不一致性。
演繹推理的結論是從前提推出來的,即從一般的規則推導出來的,其結論應該是一致的,在本質上屬於問題解決的范疇。
三段論推理:由三個命題構成,其中兩個命題為假定真實的前提,另一命題為結論,該結論可能符合這兩個前提,也可能不符合。都帶有直接陳述的性質。
人的很多認識是用邏輯量詞表達的。三段論推理中,也根據命題中邏輯量詞將命題分:
1.全稱肯定命題,即包含「所有…」的命題。
2.全稱否定命題,包含「沒有…」的命題。
3.特稱肯定命題,包含「某些…」
4.特稱否定命題,包含「某些…不…」。
武德沃斯和塞爾斯提出:人們進行三段論推理使用的是氣氛探索法。使用邏輯量詞(有,沒,不)產生了一種氣氛,促使被試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邏輯量詞的結論。
使用氣氛假說方法,被試可在80%以上的三段論問題上獲得正確答案。
線性推理:(線性三段論)依據有序事物間的關系進行的推理,它給出的兩個前提說明了三個邏輯項之間的可傳遞性的關系。
斯滕伯格將上述兩種理論結合,提出語言—表象整合模式:人們在線性推理時,首先對前提中的信息以命題的方式進行表徵,繼而將表徵的命題建構成一種心理表象上的空間序列。依據命題的空間序列進行認識加工,從而推論合乎邏輯的結論。
條件推理:(假言推理)人們利用條件性命題所進行的推理。
人們傾向於去證實某種假設或規則,而很少去證偽它們,這種現象稱:證實傾向
沃森認為在檢驗規則或假設過程中,人們有強烈的對規則加以證實的傾向。
問題:尚未被人們解決的某種思維任務。
問題空間:解決問題時,你所知道的與你所需知道的之間往往存在著差距,差距就是問題空間。
以信息加工的觀點看,一個問題可分:
1.初始狀態:接受問題,所擁有的信息不夠完整。
2.目標狀態:確定所希望達到的狀態。
3.認知操作:從初始到目標狀態的過程中必須採取的步驟思維過程就是採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斷縮小問題空間,以至問題解決的過程。
問題特徵:
1.目標指向性:明確的目的性。
2.操作系列性: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才稱為問題解決活動。
3.認知性操作:目標指向性活動是靠認知性操作。
問題解決策略方法:
需要運用一系列的認知性操作來從初始狀態達到目標狀態。
認知性操作也稱運算元(也就是問題解決)
1.演算法式:依照正規的,機械性的途徑去解決問題。做法是將各種可能達到目標的方法都算出來,再一一嘗試,確定哪一種為正確答案。缺點:費時,費力,缺乏效率。
2.啟發式:能夠通過觀察發現當前問題狀態與目標狀態的相似關系,利用經驗而採取較少的操作來解決問題的方法。缺點:依賴經驗,准確性上有及演算法式但效率提高。
①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一個目標(目的)它與當前的狀態之間存在著差異,人們認識到這個差異,就要想出某種辦法採取活動(手段)來減少這個差異。
其核心:將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分解為幾個較簡單的子問題。
其要點:1比較初始狀態和目標狀態,提出第一個子問題:如何縮小兩者差距?2找出縮小差距的辦法及操作。3如果提出的辦法實施條件不夠成熟,則提出第二個子問題:如何創造條件。4提出創造條件的辦法及操作。5如果第四條也不成熟,則提出第三個子問題,如何創造條件。……直至問題解決。
②爬山法:經過評價當前的問題狀態後,限於條件,不是去縮小,而是去增加這一狀態與目標狀態的差異,經過迂迴前進,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總目標。
③逆向工作法:目標遞歸策略,從目標狀態出發,按照子目標組成的邏輯順序逐級向初始狀態遞歸。
影響問題解決因素:
1.問題表徵方式:客觀事物在頭腦中的呈現方式。同一事物或問題由於表徵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會出現很大差異。
2.無關信息干擾:人們經常錯誤地假定:問題中的所給出的條件或數字在解題中都有用,總想辦法去利用。
3.功能固著性:格式塔學派研究知覺時發現的,人在知覺一個物體時,傾向於只從它一般性功能上認識它。限制人們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心向:堅持使用原有已證明有效的方法解決新問題的心理傾向稱心向或心理定勢。
想像: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是一種高級認知活動。
想像特徵:
1.新穎性:想像不是回憶,不是對表象的簡單重現,而是對舊有的表象積極的再加工和再組合,因此具有新穎性。
2.形象性:想像主要處理圖形信息或表象,而不是詞或符號,因此具有形象性的特徵。
創造性思維:相對常規思維而言的,指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並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活動。是人們創造、發明、想像、設計、假設出新的概念、想法與念頭或者實物的心理活動。
特徵:
1.敏感性:容易接受新現象,發現新問題。
2.流暢性:思維敏捷,反應迅速,對於特定的問題情景能夠順利地做出多種反應或答案。
3.靈活性: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適應性,具有靈活改變定向的能力,能發揮自由聯想。
4.獨創性:產生新的非凡的思想的能力,表現為產生新奇、罕見、首創的觀念和成就。
5.再定義性:善於發現特定事物的多種使用方法。
6.洞察性:能夠通過事物的表面現象,認清其內在含義,特性或多樣性,進行意義交換。
創造性的測量和鑒別:
創造力:一種能力。創造性:一種傾向。
對創造力和創造性的評估最常用的是發散思維測驗:要求個體對一個具體的要求給出幾個反應,認為觀念流暢性是創造過程的關鍵萬分。
同類測驗中最著名的是:
吉爾福特: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創造力測驗(1960)測量的是吉爾福特智力結構模型理論中與發散思維有關的內容。
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是應用最廣泛的發散思維測驗。其測驗任務是要求被試對言語或圖形刺激給出多個反應。分三套:1.言語測驗:從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三方面記分。2.圖畫測驗:除以上三方面,還對精緻性記分。3.聲音和詞的測驗:只記獨特性得分。
為消除被試的緊張情緒,托蘭斯把測驗稱作「活動」,用游戲形式組織起來,最適合兒童的特點。
創造性的影響因素:
1.智力因素:高創造力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卻不能保證有高創造力。
2.人格因素:通過比較高低創造性個體發現:高創造性個體經常是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徵,如獨立,自信,對復雜問題感興趣,審美取向和冒險精神等。
創造性人格特徵:智力屬於中上等,並不一定超常;觀察、感受力敏銳;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精緻性;懷疑;持久性;智力的游戲性;幽默感;獨立;自信。
3.環境因素: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主要是通過個人的活動動機起作用。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寬松的外部環境和正確的激勵促使內部動機發揮作用。不適當的外在行為會使內部動機下降,只靠高水平的外在動機,反而會使創造力遭到扼殺。
4.動機因素:人類的任何行為、活動的產生和維持都離不開動機,創造性活動同樣需要動機的維持與激發。
內在動機更有利於個體創造性活動的產生和創造力的發揮與發展。人們被完成工作本身所獲得的滿足感和挑戰性激發,而不是被外在的壓力所激發時,才表現最具有創造性。創造本身也可產生動機。
社會和人類學家更多把創造活動看作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政治環境會對相應群體的創造表現產生影響。某些因素會直接影響成年人的創造表現,如戰爭。
創造性思維訓練:
1.建立目標與意向。
2.訓練基本的技巧:會聚、信息收集、記憶、信息的組織、分析、從現有知識中得出新信息、整合信息、評論技巧。
3.鼓勵個體取得某領域的具體知識:是創造性活動的必要條件。
4.刺激和鼓勵好奇心。
5.建立動機,特別是內部動機:主要是使參與者獲得成就感。
6.建立自信,鼓勵冒險精神。
7.強調掌握和自我競爭。
8.培養有關創造力和創造性思維的信念。
9.提供選擇和發現的機會。
10.促進自我管理技巧:個體要實現其創造性潛能,必須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也就是元認知技巧。
11.傳授創造性思維的策略與技術。
12.運用例子。
國內學者:
1.發散思維訓練:通過頭腦風暴法進行。
2.直覺思維訓練:通過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假設、想像等進行。
3.形象思維訓練:到大自然中去,接觸大自然中各種事物,通過發展表象系統來實現。
『玖』 以下各項屬於人格測驗的是( )。 A.創造力測驗 B. 興趣測驗 C. 成就動機測驗 D. 態度量表
BCD都屬於人格測驗,A創造力測驗屬於能力測驗,在能力一節中有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