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脈診法是誰發明的

脈診法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7-08 07:02:12

① 古人是怎麼發現脈診的

你說的是中醫的獨特的診病方法——脈診,即切脈,俗稱「號脈」。切脈診病,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醫家診脈治病的內容,而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西漢)墓中出土的簡帛醫書中,已有「脈法」的內容。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產生於晉朝,其中的診脈方法和理論已相當完備。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復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後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仔細觀察,大家可以發現:遠端的寸部對應的是人體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與循環系統);中間的關部,對應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統);近端的尺部對應腎、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統)。如此,小小的「寸口」,卻儼然成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窗口。
僅此還不夠,在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通常,脈浮於外者,病位淺,沉於里者病位深。
切脈時還有許多講究。首先,要求安靜,包括外環境的安靜與醫患兩者心神的安靜。患者在診脈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靜後方可診脈。醫者切脈前一定要靜心,調整呼吸,並將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指下,細心切按一分鍾以上。診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時醫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關部,再根據患者身高調整三個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兒則用一指(拇指)診脈,不分三部。
學習診脈,必須先了解正常的脈象。正常脈稱為「平脈」、「常脈」。每分鍾跳動70—80次左右,節律規則,脈型不粗不細,不浮不沉,不剛不弱。但正常脈象常隨季節、年齡、性別、體質等會有差異。如春、夏、秋季的脈大多偏浮,而且搏動有力;冬季的脈多沉伏於里。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脈多強而有力,老年人的脈較弱;身材高大的人脈多長,矮小的人脈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飽食後及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脈多軟弱。如果發現相反脈象,如冬天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沉等,提示脈象異常。

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異常脈象。
浮脈,是脈動顯現部位表淺的一種脈,輕取即得,重按反而變弱。一般情況下,提示病邪在表。脈浮而有力者為表實,浮而無力者為表虛。
沉脈,是脈動顯現部位較深的一種脈,輕取不得,重按始見。通常主里證,沉而有力者為里實證,沉而無力者為里虛證。
遲脈,脈來較慢,每分鍾60次以下。多主寒證,因寒可使血流速度減慢。遲而有力者為冷積實證,遲而無力者為陽虛證。
數脈,脈來較快,每分鍾90次以上,來去急促。多主熱證,因熱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數而有力者為實熱證,數而無力者為虛熱證。
細脈,又稱小脈,脈如細線,軟弱少力,但應指尚明顯。是濕證與虛證之象。因濕邪阻滯脈道或氣血虛而不能充盈脈道所致。
洪脈,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狀如洪水。大多主邪熱亢盛的實證。
弦脈,脈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見於有肝膽病、痰飲證、疼痛證的患者。
滑脈,脈來流(滑)利,如盤走珠。是實熱證、痰飲證、傷食證,或妊娠的脈象。
澀脈,脈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為氣滯證、瘀血證、精血虧少證之徵象。
虛脈,三部脈舉按皆無力,隱隱蠕動於指下,為一切無力脈之總稱。是虛證之象,主要為氣虛或氣血兩虛證。
實脈,三部脈舉按皆有力,脈來盛而堅實,為一切有力脈的總稱。是實證之象,提示邪氣實而正氣不虛。
促結代脈,即促脈、結脈、代脈,均為節律異常、有間歇的脈。促脈為脈來急數而有不規則的間歇,促而有力者為陽熱亢盛之證,促而無力者多為氣虛將脫之象;結脈為脈來緩慢而有不規則的間歇,有陰盛、氣結、寒痰、瘀血等多種主病;代脈為脈來緩慢而有規則的間歇,間歇時間較長。為臟氣衰微或氣滯血瘀之證。
脈象還有許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幾種脈象。中醫臨床治病,除瞭望、聞、問診外,切脈也非常重要。唐代名醫孫思邈就說:「夫脈者,醫之大業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辨證時,脈象常常起決定作用。
如最近治療一位經常反復腹瀉多年的老年患者,就診時大便一日5 6次,水瀉,大便臭味不甚,無膿血,不能進食任何含粗纖維的食品,每日只能吃少量稀飯或爛面條,否則腹瀉次數更多。察其舌淡紅,苔薄白膩。從以上症狀看,似無熱象。但患者之脈甚數(每分鍾124次,有冠心病史,經常心悸,胸悶等症狀)。辨證認為,患者病程很長,脾氣已虛,但夾有火熱之邪,火邪下迫大腸則腹瀉,上擾心神則心悸。故用補氣的黨參等配伍清熱瀉火的黃連(既能瀉大腸火,也能清心火,一舉兩得)治療,七劑後復診,大便減為每日1 2次,心悸症狀改善,心率也有所減慢。
當然,疾病的病因與病理變化是非常復雜的,因此臨床上所見的病脈往往也很復雜,常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脈象並見,如脈浮數、沉遲、滑數、弦澀等。還有脈證相符與不相符的問題,不相符時,就須決定是舍症從脈,還是舍脈從症等。另外,理論上談脈診不難,但實際操作中要確定是何脈、解釋分析脈與病的關系等不是一日之功。古人就說:「脈理精微,非言可盡,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不經過多年的反復實踐,細心體會,不用心去悟、去比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脈診的。

② 診脈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脈診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史記》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便是以精於望、聞、問、切的方法特別是以 脈診著名的。《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甚至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他把我國古代 脈診的發明完全歸功於扁鵲,並不確切。據歷史記載,我國 脈診的淵源很古,例如,傳說中的上古醫生做貸季、鬼臾區等已經討論了脈診。到春秋戰國時期, 脈診已經達到相當水平。當時開始出現的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 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葯文獻帛書——《 脈法》、《陰陽脈癥候》,也有用 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這些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 脈學已成為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③ 【中醫知識普及】中醫「切脈」之術是誰發明的

導讀:中醫看病,免不了要望、聞、問、切,所謂切就是摸摸患者手腕部的脈搏,俗稱切脈,亦稱脈診,切診。 切脈,是中醫科醫生診察疾病的重要手段,更是中醫辨證的拿手好戲。經驗豐富的中醫大夫,通過按二指,常能相當准確地判斷患者患病的部位和性質,推測疾病的進展和預後,窺察體內邪正盛衰等情況。 相傳,距今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晉國上卿趙簡子有一次病例,昏迷不醒,眾人皆認為他死去。請當時的名醫扁鵲判斷,扁鵲從趙簡子的手腕部按及還有微弱的脈跳,斷言未亡。經他精心調治一周,終使趙起死回生。 又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見舉國上下正忙於籌辦驅魔祛邪的祭祀。詢問之後方知原來是虢國太子已斷氣半日。扁鵲急上前察看,經摸脈搏、按體溫,斷定太子屬假死,其奄奄一息之態患的是屍厥(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的休克)。當即與弟子用針刺、熱慰之法搶救。待虢太子醒來後,再以湯葯精心調治二旬告愈。故後人普遍認為扁鵲是發明切脈察病術之鼻祖,正如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里所言: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中醫的切脈術可謂博大精深,且頗靈驗。但把它吹捧得玄之又玄,則莫過於歷史上宮廷醫官為皇親國戚的夫人千金們看病時的牽線切脈了。 據傳,清代慈禧太後有一次患頑疾,陳御醫就是在既不能目睹其神色、又不敢探問其病情的狀況下,隔著帷帳在紅綠絲線上切脈,後小心翼翼地開了三貼葯方。太後服後,果然葯到病除,特賜予他妙手回春金匾一塊。但牽線切脈畢竟屬故弄玄虛之舉,乃歷代醫官因受縛於封建禮教不得以而為之的騙技。 據傳,陳御醫晚年隱居後才敢透露當年為老佛爺牽線切脈成功獲重賞之事的內幕。當他獲悉將召自己為慈禧看病的消息後,急忙變賣家產,重金賄賂太後身邊的內待、宮女,得知太後之病乃貪嗜螺肉所致食積頑症。牽線切脈時,他先強裝鎮定,後心中有數地開出消食健脾的處方,終使老佛爺葯到病除,化險為夷。 其實,中醫診察斷病,素來須望、聞、問、切四管齊下四診合參,才能准確地辨證施治,這是眾人熟知的常識。至於中醫切脈的專著,當推晉代王叔和的《脈經》和時代李時珍的《瀕湖脈學》最馳譽中外。 順便一提,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醫的切脈術作為現代醫學科學研究的新項目,引起中外學者的關注,並已取得長足的進展。如對檢測脈象儀器的研製、脈圖的描記、數據的分析、血循環與脈象的研究等都已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

④ 四診法是誰發明的

由扁鵲發明的
四診法,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根據民間流傳的經驗和他自己多年的醫療實踐,總結出來的診斷疾病的四種基本方法,即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總稱「四診。

望診
是用肉眼觀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態,以及各種排泄物(如痰、糞、膿、血、尿、月經和血帶等),來推斷疾病的方法。
聞診
是通過醫生的聽覺和嗅覺,收集病人說話的聲音和呼吸咳嗽散發出來的氣味等材料,作為判斷病證的參考。
問診
是醫生通過跟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病人的主觀症狀、疾病發生及演變過程、治療經歷等情況,作為診斷依據的方法。
切診
主要是切脈,也包括對病人體表一定部位的觸診。中醫切脈大多是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橈動脈處(腕部的寸口),根據病人體表動脈搏動顯現的部位、頻率、強度、節律和脈波形態等因素組成的綜合徵象,來了解病人所患病證的內在變化。
以上診斷疾病的四種方法彼此之間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系的。中醫歷來強調「四診合參」,這就是說,必須將四診收集到的病情,進行綜合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作出由表及裡的全面的科學判斷。

四診具有直觀性和樸素性的特點,在感官所及的范圍內,直接地獲取信息,醫生即刻進行分析綜合,及時做出判斷。四診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體觀念和恆動觀念的基礎上的,是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等基礎理論的具體運用。物質世界的統一性和普遍聯系,就是四診原理的理論基礎。
據《史記·扁鵲傳》記載:有一次扁鵲行醫到晉國,正遇上趙簡子患重病,已經昏迷5天,不省人事。他的親人和幕僚非常擔心,請扁鵲來給趙簡子治病。扁鵲通過切脈,察覺趙簡子的心臟還在輕微跳動,又通過問診,了解到當時晉國的政治斗爭非常激烈,於是斷定趙簡子是由於在政治斗爭中用腦過度,一時昏迷,並沒有死。經過扁鵲精心治療,3天之內,趙簡子的病就好了。這說明,扁鵲非常精通四診法。 四診法有深刻的科學基礎。中國古代醫學經典《內經》上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這就是說,人與外界環境是統一的,外界環境對人體機能的活動有影響。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人是自然界進化的產物。一定的自然環境又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人與自然環境有著物質的同一性。自然環境對人體機能的影響涉及到許多方面,如季節氣候的變化,區域環境的差異等等。就連一天24小時的變化對人體機能的活動也產生一定的作用。《內經》指出:「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也就是說,人體內陽氣的活動呈現出規律性的晝夜波動。而這一變化趨勢與現代生理學研究所揭示的人體溫度日波動曲線是十分吻合的。現代時間生物學研究表明,幾乎人體所有的機能活動都有著似晝夜的節律性變化。科學事實證明,古代中醫學的認識是很正確的。至於劇烈的社會環境對人身心機能的影響就更大。上面談到的那個趙簡子,因為在政治斗爭中用腦過度而昏迷不省人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所以,中國古代醫學家很重視問診,通過問診,了解患者生病的外界環境,有助於尋找到病證的根源和病變的本質,從而確診。

⑤ 脈診法是哪個古人發明

扁鵲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甚至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他把我國古代脈診的發明完全歸功於扁鵲,並不確切。據歷史記載,我國脈診的淵源很古,例如,傳說中的上古醫生做貸季、鬼臾區等已經討論了脈診。到春秋戰國時期,脈診已經達到相當水平。當時開始出現的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葯文獻帛書——《脈法》、《陰陽脈癥候》,也有用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這些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脈學已成為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⑥ 脈診法是誰發明的

扁鵲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甚至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他把我國古代脈診的發明完全歸功於扁鵲,並不確切。據歷史記載,我國脈診的淵源很古,例如,傳說中的上古醫生做貸季、鬼臾區等已經討論了脈診。到春秋戰國時期,脈診已經達到相當水平。當時開始出現的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葯文獻帛書——《脈法》、《陰陽脈癥候》,也有用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這些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脈學已成為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所以呢就是扁鵲發明的

⑦ 把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脈診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史記》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便是以精於望、聞、問、切的方法特別是以脈診著名的。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甚至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他把我國古代脈診的發明完全歸功於扁鵲,並不確切。據歷史記載,我國脈診的淵源很古,例如,傳說中的上古醫生做貸季、鬼臾區等已經討論了脈診。到春秋戰國時期,脈診已經達到相當水平。 當時開始出現的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大的醫葯文獻帛書——《脈法》、《陰陽脈癥候》,也有用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這些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脈學已成為我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到了漢代,脈診就更加普遍了。《史記》記載的另一位名醫淳於意(又叫倉公,約前205—?)就曾跟從他的老師公乘陽慶學習脈法達三年之久,並且接受了公乘陽慶傳給他的《扁鵲脈書》。從《史記》記載的淳於意看病的「診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當時看病必先診脈。在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可以看出脈診已經廣泛用於臨床,並且有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綜合前代有關脈學的知識和經驗,寫成了《脈經》一書,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書中把脈分為二十四種,對每種脈象作了說明,並且敘述了各種切脈方法和多種雜病的脈症,把脈診和病症進一步結合起來,使脈學成為更加實際的學問。此後,我國古代脈學著述不斷增多。許多名醫都精通脈學,例如,明代的李時珍對脈學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瀕湖脈學》(公元1564年)等書。據不完全統計,清代以前脈學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種。其中雖有重復,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國古代脈學的發展。 脈診是通過按觸人體不同部位的脈搏,以體察脈象變化的切診方法。又稱切脈、診脈、按脈、持脈。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若臟腑氣血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就會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脈診在臨床上,可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臨床上主要掌握脈診的時間、病人的體位,醫生的指法和指力輕重,每次按脈時間,以每側脈搏跳動不少於50次為限,同時要了解健康人脈象的變化情況,才能正確地進行脈診。我國古代醫學在診斷疾病方面採用的脈診,是一項獨特診法脈,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之一,也是辨證論治的一種不可少的客觀依據。

⑧ 脈診法師誰發明的

我只知道,外觀和氣味闕發明的,幾乎

⑨ 切脈是誰發現的

中醫的獨特的診病方法——脈診,即切脈,俗稱「號脈」。切脈診病,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醫家診脈治病的內容,而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西漢)墓中出土的簡帛醫書中,已有「脈法」的內容。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產生於晉朝,其中的診脈方法和理論已相當完備。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復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後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仔細觀察,大家可以發現:遠端的寸部對應的是人體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與循環系統);中間的關部,對應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統);近端的尺部對應腎、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統)。如此,小小的「寸口」,卻儼然成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窗口。
僅此還不夠,在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通常,脈浮於外者,病位淺,沉於里者病位深。
切脈時還有許多講究。首先,要求安靜,包括外環境的安靜與醫患兩者心神的安靜。患者在診脈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靜後方可診脈。醫者切脈前一定要靜心,調整呼吸,並將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指下,細心切按一分鍾以上。診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時醫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關部,再根據患者身高調整三個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兒則用一指(拇指)診脈,不分三部。
學習診脈,必須先了解正常的脈象。正常脈稱為「平脈」、「常脈」。每分鍾跳動70—80次左右,節律規則,脈型不粗不細,不浮不沉,不剛不弱。但正常脈象常隨季節、年齡、性別、體質等會有差異。如春、夏、秋季的脈大多偏浮,而且搏動有力;冬季的脈多沉伏於里。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脈多強而有力,老年人的脈較弱;身材高大的人脈多長,矮小的人脈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飽食後及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脈多軟弱。如果發現相反脈象,如冬天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沉等,提示脈象異常
摸脈以橈骨頭內側為關脈,中指定關脈,拇指為寸脈,無名指為尺脈。左手寸脈為心,關脈為肝,尺脈為腎;右手寸脈為肺。關脈為脾,尺脈為命門。體會各手指下輕取為浮為表證,重取為沉為里證。根據三指情況及病人敘述症狀,經長時間的總結、探索,就可以以脈測病人的各方面症狀,達到90%以上的准確率。
正常的脈象,亦名常脈,又稱平脈或緩脈。常脈脈象從容和緩,不浮不沉,不遲不數,不細不洪,節律均勻,一息(一呼一吸)脈搏四或五至,每分鍾約60~90至,且應指有力。中醫認為常脈一般都有胃氣(從容和緩、節律一致)、有神(脈至數來去清楚,無三五不調,亦不過快或過慢)、有根(尺脈候腎,如兩尺脈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脈象有根)。

閱讀全文

與脈診法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