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閃電戰誰發明的

閃電戰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7-08 06:27:39

❶ 什麼是閃電戰,是誰提出來的

閃電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創始人是古德里安。
閃電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它往往是先利用飛機猛烈轟炸敵方重要的戰略設施的通訊中心,把敵人的飛機炸毀在機場,取得制空權,並使敵人的指揮系統癱瘓。
閃電戰就是奇襲、快襲集中加在一起,將像閃電一樣打擊敵人!可以使敵人在突如其來的威脅之下喪失士氣,從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擊之下就會立即崩潰!
閃電戰理論是古德里安創造的,最初用於波蘭。1939年9月1日4時45分,德軍以其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德國裝甲部隊與空軍構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陳舊龐大的波軍迅速撕裂、合圍,至10月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萬人陣亡,21萬人受傷,69.4萬人被俘,而德軍僅傷亡3萬餘人。從而以一種成功的全新的戰術被銘刻到了世界軍事史上。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軍事家打造的閃擊戰,攻勢凌厲,似乎無往而不利,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閃擊戰確實曾輝煌一時,堪稱戰爭史的一大經典。閃擊戰挾最新高技術兵器以最小的損失,突然、迅速地達成戰爭目的,其理論魅力至今依然不減。研究「信息+閃擊戰」可能演變的「信息化閃擊戰」,利於我們在未來戰爭中防範新的閃擊戰,並在作戰中尋找更多的制勝之機。

❷ 二戰中閃電戰是誰發明

納粹德國陸軍將軍古德里安,閃電戰之父

❸ 二戰閃電戰為何會由德國人發明

其實閃電戰的理論很早就有,不過是德國在二戰當中應用的最傑出而已。比如在漢朝時候霍去病攻打匈奴,舍棄大部隊,舍棄輜重靠著騎兵快速穿插,這就是閃電戰的一種,不過是霍去病沒有飛機大炮,而是依賴弓箭跟馬匹而已。

到了二戰時期,古德里安提出了閃電戰戰略,即靠著裝甲部隊快速出擊,用飛機大炮作為輔助,趁著敵軍還沒反應過來時候快速出擊,消滅對方。其實在一戰時候,德國人就已經有過閃電戰的雛形,不過那時候閃電戰因為技術限制沒有大規模使用,一直到飛機大炮大規模生產,閃電戰才得以被德軍採用。

為什麼是德國發明了閃電戰呢?有一種說法是,德軍在以一己之力單挑各國群雄的局面下,不可能採取穩扎穩打的戰略跟各國死磕,只能奇兵突出,用別的方法奪取戰爭優勢,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就催生了閃電戰的誕生。加上裝甲師的出現,讓德軍炮火猛烈,更為閃電戰的推行提供了支持。

不過,德軍一開始靠著閃電戰打得很順利,後期卻遇到了阻礙。因為閃電戰要求的局部炮火強度太大,需要集中炮火撕開敵軍缺口,方便大規模突進。到了戰爭後期,德國時期低落,炮火強度已經沒有一開始那麼猛烈,所以這時候閃電戰也頻頻遇到挫折。

德軍雖然閃電戰炮火猛烈,但是進攻戰術上卻非常匱乏。德軍進攻對方,一般是從兩翼包抄,一開始靠著裝甲師的火力,這個戰術還算可以,但是隨著德軍跟盟軍作戰次數多了,盟軍對於這一點也有了應對辦法,那就是重點防衛兩翼,阻礙德軍包抄。其中尤其以蘇聯軍隊做得最出色,蘇聯軍隊兩翼過度防衛,中間虛空,但是德軍回回進攻側翼,所以每次都狠狠碰一次釘子。

❹ 閃電戰的發明者是誰傘兵的發明者是誰用防空炮打坦克的發明者是誰

閃電戰--古德里安(德國)
用防空炮打坦克的當然是沙漠之狐隆梅爾咯!!

❺ 德國的裝甲兵之父是德的閃電戰是誰發明的

海因茨·馮·古德里安,德國陸軍一級上將,納粹德國裝甲兵之父,德國「閃擊戰」創始人。

1888年出生於東普魯士一德國陸軍軍官世家,1908年正式加入德國陸軍,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他接受過正規而系統的軍校教育,但對於坦克戰則是勇於創新,無師自通而遠勝他人。

雖然英國的富勒和利德爾.哈特最早提出高速坦克戰理論,並且世界上第一支實驗性的裝甲部隊也是英國人最早在索爾茲伯里平原上組建的,但是,古德里安以驚人的執著超越了這些理論先驅,一手創建和訓練了德國的裝甲兵,可以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人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勝利都必須歸功於這個人。因為在那時,單是以各方兵力和裝備的對比來看,德國並不足以取勝任何一個歐洲強國,只是因為成功運用了高速坦克戰(即「閃擊戰」)的戰術,才使得德國人的勝利顯得如此輝煌。

古德里安提出的閃擊戰核心是:「以具有強大突擊和機動能力的快速機械化進攻部隊,集結大量作戰飛機和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的重炮,以向裝甲兵提供迅速,熾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種無堅不摧的突擊力量,並產生令人膽戰心驚的震撼,使敵人在驚愕中喪失鬥志,使敵崩潰而非全殲敵軍,由後續
部隊完成清剿潰散敵軍」。

希特勒的上台為古德里安的實踐提供了最廣闊的場所。

1939年8月,他擔任第19軍軍長(含第3裝甲師),一個月後就參加了波蘭戰役,這個坦克軍作為
德軍北翼的開路將,一路如入無人之境,在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里,他和克萊斯特的裝甲軍的高速前
進就使戰術落後的波蘭人陷入重圍,德國步兵所起的作用就是圍捕包圍圈裡的敵軍。

1940年5月,參加法國戰役, 他又一次擔任了攻擊矛頭,由於曼斯泰因的建議,德國人將主要攻
勢移至南翼的阿登山地——通常被認為是坦克無法通過的地區——古德里安在這里決定性地超越了他
原來的紙上談兵,他的進攻速度不僅令對手,甚至令他的上級和希特勒都膽戰心驚:在渡過馬斯河後
,他就不再將坦克當自行火炮使用,而是盡可能地發揮高速向深遠地區運動,從色當直到濱海的阿布
維爾、 格拉夫林, 完成了一個舉世震驚的大包圍圈, 把北部法蘭西和比利時的所有盟軍都裝進了
口袋。

並且,他還打破了現代戰爭史上的進攻速度紀錄,就是在不到六天的時間里他的裝甲軍長驅直入
四百多公里,即橫貫法國,將坦克開到了大西洋岸邊,如不是空軍元帥戈林爭功,希特勒下令就地停
止追擊,英法聯軍將在敦刻爾克全軍盡沒,在整個人類史上,也許只有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和美國內
戰時期的薛爾曼曾經有過同樣紀錄。

1941年5月,他升任第2裝甲集團軍司令,蘇德戰爭爆發後,他的果敢前進再次震驚世界,他與霍
斯的第3裝甲集團軍成了決定性的突擊力量, 在五個月內,連續進行了幾個有名合圍殲擊戰,即明斯
克戰役、斯摩棱斯克戰役、基輔會戰和維亞茲馬會戰,直逼莫斯科城下,光是俘虜就差不多有兩百萬
人,這在人類戰爭史上只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基輔會戰也做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合圍殲滅戰而載入史
冊——俘虜蘇軍達六十六萬多人。

基輔戰役後,古德里安率軍北上,參加對向莫斯科作戰的「台風攻勢」。他的部隊曾攻到莫斯科
城下,但在實力雄厚的蘇聯紅軍面前,「閃擊戰」失去了效力。

俄羅斯嚴寒的冬天降臨了,德軍的戰鬥力銳減,古德里安斷定攻取莫斯科無望,因而極力建議將
部隊撤往冬季防線,休整再戰而惹惱了希特勒,結果被免去軍職。

其後他仍然被希特勒起用,擔任過裝甲兵總監和總參謀長,負責編組,訓練新的裝甲部隊,他雖
已反感希特勒,但仍據絕了參加1944年7月暗殺希特勒的「黑色樂隊」。因而再得希特勒信任,在7月
22日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長,但直到大戰結束,他再也沒能親自指揮他手創的德國裝甲部隊馳騁沙場。

1945年3月,他因力主停戰而再次被解職,5月10日在慕尼黑家中被美軍俘虜,1954年古德里安死
於心臟病,終年68歲。

❻ 閃電戰誰發明的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他和曼施坦因、隆美爾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著名陸軍戰術「閃電戰」創始人。從政治角度來說,他們絕對是助紂為虐的法西斯幫凶,對別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戰爭罪行,是希特勒禍害天下的殺手。而從軍事角度來看,他們過人的軍事素質,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對世界軍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確實值得後人研究。與那些製造屠殺的納粹德國政客們和黨衛軍首腦相比,身為正規的德國國防軍優秀將領的他們還算清白,他們雖在希特勒的戰爭中策劃指揮,卻反對納粹的屠殺和滅絕政策,更沒有參與屠殺暴行。也許正因為這點,加上他們令人驚嘆的軍事造詣,使他們贏得了敵國的尊敬和歷史學家,軍事學家的客觀評價。

❼ 閃擊戰的歷史淵源

德軍步兵戰術
很多人談論二戰德軍的閃擊戰的時候,往往和坦克聯系在一起,似乎是機械化戰爭理論的出現和發展導致了「閃電戰」理論的形成,然而,實際上閃電戰的出現早於任何機械化戰爭理論,現代意義上的閃擊戰,是在20世紀初,由德國軍事家馮。施里芬提出的。「閃擊戰」是由「閃電」和「戰爭」兩個片語合而成,是形容行動猶如閃電一樣迅速,給敵以措手不及的迅猛打擊。其實質是利用攻擊的突然性、兵力兵器優勢等因素,從戰爭剛開始時就給敵戰略第一梯隊(掩護部隊)以決定性殺傷,然後向敵國腹地迅猛進攻。在敵人動員和使用其軍事和經濟潛力之前,將其粉碎。
德軍根據此理論,在一戰前就制定了大名鼎鼎的「施立芬計劃」。按照施立芬計劃,在戰時出動5個集團軍穿過比利時,5支大軍齊頭並進,其右翼進攻速度要快,左翼速度比較慢,這樣當右翼包圍巴黎的時候,左翼部隊就可以對試圖救援的法軍主力以逸待勞。而預計法軍主力在開戰後將全力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在這里僅僅有第六和第七兩個集團軍,施立芬的目的是利用右翼的快速戰略迂迴,就像一閃旋轉門一樣把法軍主力消滅在野戰中。因此,在行動中,德軍作戰的核心思想是包圍戰,既不斷向敵軍側翼迂迴,遇到不易攻擊的目標便繞過。這樣可以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攪亂敵軍的防禦體系。在這一階段,騎兵是德皇威廉二世最給予厚望的部隊,因為在普法戰爭中,騎兵的迂迴作戰就為殲滅法軍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德皇很希望能把那次戰爭簡單的重演。但是,此時的歐洲畢竟不同於1870年的普法戰爭。新式火炮和機槍的大量應用導致進攻方面對的阻力大為增加,而此時德國仍習慣用增強進攻兵力的密度提高進攻效率。在第一次伊普雷運河戰役中,德軍士兵在協約國軍隊的機槍和訓練有素的英軍步兵射擊下屍積如山,很多英國戰地記者對德軍士兵的印象就是他們是機器人,在戰場上毫無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對於德國來說,如此慘重的傷亡使得他們稱此次戰役為:無辜者的大屠殺。
事實上,德軍士兵的戰術素養很高,只不過對於那些作為旋轉門門板的士兵,除了向前沖擊毫無選擇,對於資源匱乏的德國而言,停下就代表著坐以待斃。而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同法軍主力周旋的第六軍和第七軍的戰士,卻表現了很大的靈活性。他們不斷派出連排級別的小部隊向敵軍側翼滲透,並且通過這種滲透襲擾敵軍的進攻節奏。下面的一個小戰例就很能說明問題。
1914年8曰20日,一個法軍步兵連參加了對阿爾薩斯的一個山脊的攻擊。進攻路線是一個曲線,在法軍向進攻發起線前進的時候,德軍小部隊利用樹木的掩護,向兩側滲透。當法軍跨過曲線的底端。德軍的交叉火力就開火了,此時一個法軍排長命令手下人以散兵線向山頂沖鋒。由於越向山頂接近,隊形越密集,法軍的傷亡也越來越大,更多的法軍士兵也就暴露在德軍火力下。根據平時的訓練,法軍開始蹲姿進行還擊。但是在短短幾分鍾後,法軍的凝聚力就盪然無存。他們發現敵人的火力來自四面八方,因此不少人認為保命成了更實際的問題,因此一些士兵開始不聽命令後退,隨後變成了全線潰退。那個年輕的連長很快發現只有他一個人在交叉火力中。在戰斗結束後,他沮喪地對自己說:「1870年又開始了。」然而,盡管德軍左翼拖住了法軍主力,但右翼的進攻還是被遏制了,雙方開始了塹壕對峙。在那個時代,勤奮的防守者很容易取得上風。由於日復一日地增強防禦體系。一戰西線的塹壕體系往往達到3條主壕之多。在第一道主壕之前,還包括掩體,碉堡,等火力支撐點。更外則是鐵絲網,鹿砦和chevaux aux frises(好像是法軍特有的障礙物)。數百門大炮和機槍組成的火力形成了數公里縱深的「無人區」,而且隨著更多機槍火炮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無人區日復一日變得幾乎不可能突破。 在最血腥的塹壕戰--凡爾登戰役結束後,德軍內部開始反思以前對堅固塹壕體系的突破造成的傷亡太大。首先,部隊在突破無人區的時候,要遭受敵人非常密集的火力,而既便到達敵軍塹壕,筋疲力盡的部隊還要同敵人進行白刃戰,就算部隊很幸運地攻佔了敵人的陣地,一旦後繼部隊未能跟進,則前方部隊很難有自主作戰的能力,很容易被敵軍預備隊趕出所佔陣地。另一方面,步炮的協同也有很大問題,之前的炮火准備,是在嚴格按照時間表和作戰計劃實施的,(二戰蘇軍也還是如此)一旦步兵進攻節奏跟不上時間表,炮火的准備很難對步兵提供有效的掩護。
針對這些缺點,德軍改進了它的步兵裝備。這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裝備是火焰噴射器的出現,在 1915年冬季,德軍的單兵裝備還基本是步槍和刺刀。這種武器在塹壕戰中顯得笨重且效率不高,而火焰噴射器則可以讓小部隊獲得相當的面殺傷手段,在打掃戰壕的時候,使守方很容易處於不利地位。另一種新式武器是克虜伯開發的37MM炮,這種炮很輕便,突擊部隊可以利用它近距對付敵軍的火力點。戰術的改進首先是來自炮兵,炮兵彈幕徐進射擊 的發明,使得敵軍不容易向被進攻的陣地投入增援兵力。其次是迫擊炮大量應用,直射火力打擊不到的塹壕變得不再安全。
以上這些對「突擊群戰術」奠定了基礎,不過,最終這種創新還是來源於實戰中的下級軍官。在 Argonne 和 Vosges(凡爾登戰役結束後的戰斗)的戰斗,對 Rohr上尉的戰術思想影響很大,後來此人提出了滲透戰術的原則,並得到了德軍高層的重視,當然很多下級軍官都在考慮類似的戰術,其中比較有名的是124 步兵團的埃爾溫,隆美爾中尉。「突擊群戰術」又稱「滲透戰術」(Stormtroop tactics),其核心是利用小的作戰單位,利用對方防禦的間隙和接合部,滲透到對方的防禦體系當中,打擊重要目標,切斷交通線,割裂防禦部署之間的關系,為正面的攻擊創造條件。根據這個思想,在進攻發起前,先經過密集的炮火覆蓋,接著在彈幕徐進的掩護下,德國派出數支精良的小分隊,即所謂「強擊部隊」或者有人譯為「突擊部隊」或者「風暴部隊」的。這些部隊在突破無人區的時候可以交替掩護,並繞過敵軍火力支撐點,迅速通過敵軍防禦部隊的間歇突破到敵軍縱深,切斷敵軍通訊。而後大部隊才發起攻擊。
由於在這種戰術中,強擊部隊要突破敵軍防線並在缺乏支援的情況下作戰,因此他們的裝備和戰術都與之前的德軍步兵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強擊部隊里有前進控制官,他的作用是利用電話(用無線電的很少)同本方炮兵進行密切聯絡,不再按照既定時間表而是實際需要為強擊部隊提供炮火支援,當然電話的作用距離是很有限的,因此他們更多的是使用信號彈和信號火箭指示目標。此外,強擊部隊除了戰斗部隊和協調官以外,還有工兵,基本的後勤醫療單位,以及通訊部隊。實質上他們是一支袖珍的合成部隊。其次,強擊部隊的武器已經不在是一律的步槍加刺刀了。他們裝備了手榴彈,手槍,短刀,還有尖形鏟。如果是軍士,還有輕重機槍,一個榴彈發射器,一個輕迫擊炮,一具火焰噴射器。此時,強擊部隊的體制也變成了分隊,分隊的士兵基本裝備不再是步槍而是伯克曼MP-18沖鋒槍,一個分隊就擁有完整的步兵火力配系,可以堅持獨立作戰。 對於英法等西方軍史學家而言,突擊群戰術又被他們稱為「胡蒂爾戰術」。這是奧斯卡·馮·胡蒂爾(Oskar von Hutier)將軍(1857-1934)在一戰中對突擊群戰術的應用最為成功,盡管他對這種理論的發展沒有任何直接貢獻。胡蒂爾生於一個軍人世家。他的祖父曾經和拿破崙戰斗過,而且他的父親也在1870-1871年間參加了普法戰爭。埃利希·馮·魯登道夫,德國軍隊的第一軍需總監則是他的表兄弟。在里奇特費爾德士官學校受訓時,胡蒂爾即被保羅·馮·興登堡視為一位非常有前途德軍官,這是他軍事生涯中最早的亮點。在士官學校畢業後,他進入總參謀部並隨後交替擔任參謀和前線指揮官兩種職務。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行,胡蒂爾首先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於馮·布洛的第二集團軍中擔任職務,負責指揮第一近衛步兵師。1915年4月,他調往東線在艾克豪恩的第十集團軍中指揮第二十一軍。1917年1月,胡蒂爾被指派指揮位於里加以南多瑙河一帶的D集團軍,以便在三個月後指揮第八集團軍。正是在指揮第八集團軍期間,胡蒂爾建立了使其留名戰史的聲望。
在里加戰役中,胡蒂爾面對的是俄國帕爾斯基將軍指揮的第12集團軍,編有161,000人、火炮1149門,機槍1943挺。而第8集團軍下屬3個軍,約6萬人,火炮2000門,機槍2000挺。1917年9月3日,胡蒂爾的軍隊佔領了里加。到3天後戰役結束,第八集團軍以4000多人的損失造成俄第12集團軍2.5萬人的損失,並推進到里加灣海岸。9月6日,胡蒂爾因其傑出成就榮獲著名的「藍馬克斯」勛章。不過,這種突擊群戰爭登峰造極的要數德軍在1918年在西線發動的春季攻勢,西方軍史學者稱為「和平攻勢」。在這次戰役中,胡蒂爾指揮新編第十八集團軍,充當於1918年3月由魯登道夫發動的德國大規模春季攻勢的先鋒部隊。參加攻勢行動的部隊有三個集團軍,北面是馮·貝洛將軍的第17集團軍,中間是馮德爾馬維茨將軍的第2集團軍,胡蒂爾的第18集團軍位於最南側。3月21日,胡蒂爾指揮5個軍、27個師沿著索姆河兩岸向海岸進擊,同時向北和向南展開,獲得了蔚為壯觀的初期成果。他所直接面對的敵人是英國將軍休伯特·高夫指揮的由12個師組成的第5集團軍。通過再次充分使用滲透技巧,他的軍隊捕獲了 50,000俘虜並非凡地推進了60公里。他的軍隊移動的如此迅速以至於負責側翼的其他部隊被遠遠的拋在後面。兩天後,他被皇帝迅速授予橡葉獎章。不過這時胡蒂爾的推進已經開始減緩並最後在日益增強的英法軍隊的抵抗面前停頓下來,這主要是因為難以通過古老的索姆河戰場保證補給。3月27日,胡蒂爾向法國首都進行了一次最深入的挺進,他部下的幾個師攻佔了距離巴黎約32英里的蒙迪迪埃鎮。4月4日,他被迫停止於蒙迪迪埃和莫勒伊以西。胡蒂爾進攻的停止暴露了「突擊群戰術」的一大弱點,就是對後勤補給要求比較嚴格,由於強擊部隊實質上是小規模合成部隊,它對於後勤的物資也不是單一的步兵為主的傳統部隊所能比擬的。而此時的德國,他們不可能繼續維持攻勢所必須的後勤補給。 突擊部隊的存在源於對進攻速度的渴望,由於強擊部隊的進攻速度總是快於友軍,因此他們需要自己的突擊和掩護部隊。在古德里安組建裝甲軍的時候,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要裝備兩種坦克,一種是突擊用的,另一種則是支援型的,前者成了III式坦克,而後者成為IV式。
在坦克等機械化戰爭裝備的推動下,戰場上的機動不再局限於人和馬的速度,因此突擊行動的突然性大大提高,以坦克為主構成的裝甲機械化部隊不僅具有猛烈的火力,而且,能實施快速深遠的縱深機動作戰。這種將強大的打擊力迅速作用於敵,使其抵抗和防護都變得無能為力的「坦克戰」,是以往戰爭所無法比擬的。飛機呼嘯而至,象冰雹般連續投彈,摧毀、殺傷、破壞敵工事、設備及有生力量;在這咄咄逼人的火力攻擊之後,裝甲機械化部隊突然出現,在敵尚未從巨大的心理震撼中恢復之時,以催枯拉朽之勢,掃盪敵陣地,直插敵縱深,物質的摧毀與精神的威懾雙管齊下,成倍地增加了打擊強度,迅速地贏得戰役勝利。實際上,坦克集群和風暴部隊的作用是一樣的,只不過它的機動性,火力,和防禦力遠非步兵可比。因此二戰初期對法作戰中,幾乎同樣的戰略,德軍就得到了和一戰完全不同的效果。

❽ 古德里安是「閃電戰」的創始人嗎﹖

是的。
不能單純的將「閃電戰」理解為中國兵法中的「兵貴神速」,這等於只看到了這兩個理論的「交集」,而對兩個理論中更加豐富的內涵都無視了。
閃電戰理論的雛形是德國名將施里芬提出的,也正是基於此理論,其制定了著名的施里芬計劃,是一戰時期德國滅亡法國的經典方案,可惜後來在執行上出了問題,導致德國戰敗。
而古德里安則是建立了以裝甲部隊和空軍為核心的現代化閃電戰的理論,其主要內容是:集中主要裝甲兵力和炮火突破敵軍防線,然後裝甲部隊在空軍的掩護下向敵方縱深推進,不顧側後之敵,將其交給後方部隊解決。
古德里安是閃電戰思想的建立者,也是閃電戰高手,不過德軍中最早將閃電戰用於實戰的卻是曼施坦因,而用的最好的我認為是隆美爾。同時,美蘇等其他國家也有眾多名將提出過閃電戰的思想理論並用於實踐,比如蘇軍的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提出的「大縱深作戰」理論。
至於中國的「兵貴神速」,內涵絕不僅僅是軍隊作戰是快速進擊而已,而是要求軍隊各個方面的行動都要快。中國古代沒有產生現代閃電戰思想的物質條件。比如,以步兵大兵團為主體的中國軍隊缺乏類似裝甲部隊那樣的高機動性突擊力量;而縱然是機動力強的騎兵,由於沒有空軍的支援,也很難實施大縱深作戰,因為側後安全和補給線難以保護。

❾ 「閃電戰」的發明人是

古德里安

❿ 二戰德國閃電戰的創立者是誰

二戰德國閃電戰的創立者是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5日),德國「陸軍大將」、軍事家,是「閃擊戰」的創始人,也是「裝甲戰」、「坦克戰」的倡導者,「德軍裝甲兵之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著名的德國陸軍將領之一。

古德里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提倡坦克與機械化部隊使用於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推動者,在他組織與推動理論下,德國建立了一支當時作戰最具效率的裝甲部隊,屢屢擊敗敵軍,是聯合兵種作戰和前線指揮等戰爭型態發展的推動者。

古德里安是陸軍戰術「閃擊戰」的創始人,歷史學家贊其「閃擊戰之父」,與曼施坦因、隆美爾被後人並稱為二戰德國三大名將,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帝國之鷹」。

(10)閃電戰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閃電戰最初用於波蘭。1939年9月1日4時45分,德軍以其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

德國裝甲部隊與空軍構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陳舊龐大的波軍迅速撕裂、合圍,至10月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萬人陣亡,21萬人受傷,69.4萬人被俘,而德軍僅傷亡3萬餘人。從而以一種成功的全新的戰術被銘刻到了世界軍事史上。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軍事家打造的閃擊戰,攻勢凌厲,似乎無往而不利,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閃擊戰確實曾輝煌一時,堪稱戰爭史的一大經典。

閃擊戰挾最新高技術兵器以最小的損失,突然、迅速地達成戰爭目的,其理論魅力至今依然不減。研究「信息+閃擊戰」可能演變的「信息化閃擊戰」,利於我們在未來戰爭中防範新的閃擊戰,並在作戰中尋找更多的制勝之機。

閱讀全文

與閃電戰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