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族3農民TR戰術誰發明的,順便再解釋下
3農民TR戰術並不是誰發明的
而是早就存在於人族玩家當中的一種非主流戰術而已,所回謂3農民TR就是一開始5個農民,答其中3個農民直接變民兵過去造塔,基地補農民修伐木場和采木,對方英雄出來剛好一根塔起來,然後靠農民的維修和一波接一波的農民不停的造塔來壓垮對手
最早起源在誕生了各種戰術的BN,但我記得大約是04年的時候,我在浩方競技場(當時浩方還有競技場,還沒有VS平台)就已經遇到過3農民TR的HUM玩家了
後來VS平台開了以後,這種非主流戰術也被帶到了VS上去,因為用的人很少所以一直不被重視,3蛋是從VS平台上崛起的,所以各種VS戰術已經爛熟於胸
② 知道戰是誰發明的
你說的應該是地道戰吧!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盪」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斗爭。冬初,清苑縣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斗,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1942年夏季反「掃盪」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路,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斗爭的堅強地下堡壘。冉庄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展,共有4條主要干線、24條支線,村內戶戶相通,向外可通往孫庄、姜庄、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餘華里。地道一般寬1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於進行對敵斗爭。
③ 在抗日戰爭中軍民發明了那些什麼戰
麻雀戰:麻雀戰,是中國民兵常用的以弱勝強的游擊戰法。由民兵組成戰斗小組,忽來忽去,忽聚忽散,主動靈活。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
地道戰:地道戰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從保定清苑的冉庄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使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阻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地段。
地雷戰: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據歷史遺物顯示 地雷戰戰術形成並匯集成冊是在民國30年12月28日 作者署名劉丁 書名叫《地雷課本》全書共分十課 第一課《總說地雷》概述了太南地區的地雷戰概況 由此書可知 地雷戰最初是在太南地區誕生 至1941年 已經形成戰術 匯編成冊後流通至其他地區。
破襲戰:破襲戰是抗戰時期,八路軍採取的一種戰法。顧名思義,以破壞敵戰略意圖、破壞敵戰略物資、襲擊敵有生力量為主,而不以佔領為目的。這是八路軍根據敵我力量對比,既日軍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而採取一種針鋒相對的戰術策略。
④ 是誰發明並使用了「民工」這個詞
中國大陸的農民工是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開始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後農民開始大量湧入城市後漸漸出現的。從全國來看,最開始的農民工主要以建築業為主,接著就是製造業。改革開放以後農民工流動的規模在中國是史無前例的。流動遷徙的形式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跨地區流動,隨著沿海地區工商業的快速發展和勞動力的不足,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大量短期甚至長期遷移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這種人口流動也稱為「民工潮」;另外一類流動則是農民就近流動到快速發展的本地城鎮。
http://ke..com/view/43813.html?wtp=tt
民工定義的引申:
1.與「小姐」一詞共同淪落的還有「民工」。作為稱呼的「民工」一詞,其定義應該是准確的。不是嗎?農民做工人的活,所以稱之為「民工」。可是,今天的「民工」竟然帶有明顯的歧視色彩。「穿的跟民工一樣」、「民工檔次」等語句成了一些城市人譏諷別人的口頭禪。還有調侃的簡訊:「起的比公雞都早,乾的比毛驢都累,吃的比豬狗都差,拿的比民工都少。」可想而知,「民工」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之低、形象之差絲毫不比「小姐」遜色。(雪兒,廬江碧波論壇 → 潛川之聲 → 碧波聚焦 → 「民工」和「小姐」 )
2.白領"民工化"令中產郁悶:薪水高卻感覺在底層:「在北京,我就是民工」,面對家鄉親友的艷羨,月薪六千的程序員小張委屈地說。高學歷、高收入、高素質,像小張這樣被定義為「中產階級」的年輕人,卻常常自稱「民工」。IT產業一馬當先,率先提出了「IT民工」的說法,「民航民工」、「畫圖民工」、「新聞民工」等說法接踵而來,而他們,實際上是籠罩著職業光環的航空員工、建築師、新聞從業者。大城市白領民工化的趨勢有增無減,「底層感」正在無可避免地侵蝕著新生的中產階級。(互聯網)
⑤ 農民工這個詞是誰發明的不都是工人嗎
農民工、合同工、正式工。
農民工:沒有什麼保障。自由,干一天算一天,沒有什麼保險、補貼,想干就干,不想干隨時可以滾蛋(老闆們都這樣說)。鬧好了得錢,鬧不好連路費都賠上。
合同工:在幾年合同期內,待遇和正式工一樣,有各種補貼、有臨時保險。合同到期,幹得好的可以續簽合同,幹得不好的還是倆字「滾蛋」。(工資有保障)
正式工:什麼都有,像各種保險(養老險、疾病險、意外險),補貼(高溫補、差旅補),獎金(月獎、年獎、季度獎)等等等等,物價上漲就能漲工資,老來還有退休金,一個月幾千塊。
農民工有什麼?干最累的、拿最少的。老來沒什麼退休金。
⑥ 富蘭克林的生平及他所有的發明
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資本主義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十八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國獨立戰爭的偉大領袖。他一生最真實的寫照是他自己所說過的一句話「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
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和音樂家。為了對電進行探索曾經作過著名的「風箏實驗」,在電學上成就顯著,為了深入探討電運動的規律,創造的許多專用名詞如正電、負電、導電體、電池、充電、放電等成為世界通用的詞彙。他借用了數學上正負的概念,第一個科學地用正電、負電概念表示電荷性質。並提出了電荷不能創生、也不能消滅的思想,後人在此基礎上發現了電荷守恆定律。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針的設想,由此而製造的避雷針,避免了雷擊災難,破除了迷信。
他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老戰士。他參加起草了《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積極主張廢除奴隸制度,深受美國人民的崇敬。他是美國第一位駐外大使(法國),所以在世界上也享有較高的聲譽。
早期經歷
1706年1月17日,本傑明.富蘭克林出生在北美洲的波士頓。他的父親原是英國漆匠,當時以製造蠟燭和肥皂為業,生有十個孩子,富蘭克林排行第八。富蘭克林八歲入學讀書,雖然學習成績優異,但由於他家中孩子太多,父親的收入無法負擔他讀書的費用。所以,他到十歲時就離開了學校,回家幫父親做蠟燭。富蘭克林一生只在學校讀了這兩年書。十二歲時,他到哥哥詹姆士經營的小印刷所當學徒,自此他當了近十年的印刷工人,但他的學習從未間斷過,他從伙食費中省下錢來買書。同時,利用工作之便,他結識了幾家書店的學徒,將書店的書在晚間偷偷地借來,通宵達旦地閱讀,第二天清晨便歸還。他閱讀的范圍很廣,從自然科學、技術方面的通俗讀物到著名科學家的論文以及名作家的作品。
1736年,富蘭克林當選為賓夕尼亞州議會秘書。1737年,任費城副郵務長。雖然工作越來越繁重,可是富蘭克林每天仍然堅持學習。為了進一步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他孜孜不倦地學習外國語,先後掌握了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及拉丁文。他廣泛地接受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先進成果。為自己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752年7月,他做了一個吸引雷電的風箏實驗,轟動了全世界。從前人們一直認為,天空中出現電閃雷鳴,這是大自然在顯示神威。而富蘭克林的實驗結果表明,這是大自然的一種放電現象。 本傑明·富蘭克林
正當他在科學研究上不斷取得新成果的時候,由於英國殖民者的殘暴統治,北美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他毅然放下了實驗儀器,積極地站在了斗爭的最前列。從1757到1775年他幾次作為北美殖民地代表到英國談判。獨立戰爭爆發後,他參加了第二屆大陸會議和《獨立宣言》的起草工作。1776年,已經七十高齡的富蘭克林又遠涉重洋出使法國,贏得了法國和歐洲人民對北美獨立戰爭的支援。1787年,他積極參加了制定美國憲法的工作,並組織了反對奴役黑人的運動。
富蘭克林度過的最後一個冬天是在親人環護中度過的。1790年4月17日,夜裡11點,富蘭克林溘然逝去。那時,他的孫子譚波爾和本傑明正陪在他的身邊。4月21日,費城人民為他舉行了葬禮,兩萬人參加了出殯隊伍,為富蘭克林的逝世服喪一個月以示哀悼。本傑明.富蘭克林就這樣走完了他人生路上的84度春秋,靜靜地躺在教堂院子里的墓穴中,他的墓碑上只刻著:「印刷工富蘭克林」。
百元美元頭像
100美元(1988版,1996版),頭像為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他有一連串的頭銜——作家,發明家,出版商,科學家,外交家。有評價說他是十八世紀,僅次於華盛頓的名人。弗蘭克林的自傳家喻戶曉,他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富裕的生活,僅僅靠自己對宗教的虔誠,對教育的重視,生活的簡朴,以及不屈的奮斗獲得了在各個領域的成功,他是美國「清教主義」的傑出代表。 [編輯本段]熱心公益的出版商1706年1月17日,本傑明·富蘭克林出生在波士頓。他是家裡的第八個孩子。23年前他的父親喬賽亞·富蘭克林從英國中部地區遷到馬薩諸塞,成為一名印染匠和肥皂、臘燭製造商。年輕的富蘭克林喜愛讀書,喬賽亞一直希望兒子能成為牧師。但是窘迫的家境使富蘭克林無法繼續接受教育,12歲時他開始跟隨父親學習製造蠟燭,然後又跟隨哥哥詹姆斯學習印刷。印刷業令富蘭克林接觸到了許多新書和新作家。
不久,詹姆斯開始出版《新英格蘭周報》,這引發了富蘭克林對新聞的濃厚興趣。他經常在晚上把自己用化名寫成的短文塞進印刷所的門縫里,當聽到專業人士對那些文章的贊賞後,他總是獨自竊喜。他曾寫過一篇主禱文,自以為無論從文體,還是從神學理論角度來看,都超過了《聖經》中的主禱文;他重寫了公禱文,並且出版了幾冊;他還編撰了一則有關受宗教迫害的寓言,並告訴朋友們那是《聖經》中他們從來沒有讀到過的一個章節。富蘭克林在16歲時通過模仿英國文學期刊《旁觀者》上的短文,形成了自己的散文風格,並用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筆名「寂寞的行善者」發表了14篇文章。讀者們一直以為作者是位具有道德感的寡婦,55年後富蘭克林在自傳中首次披露了這段寫作經歷。
1723年10月,作為學徒的富蘭克林由於不滿哥哥的嚴格管理,逃離了波士頓。在紐約短暫停留後,17歲的富蘭克林來到了費城。不久,他當上了印刷工助理,然後給父母寫了封信,說明自己的情況和離家出走的原因。結果這封信出人意料地被賓夕法尼亞總督基思爵士看到了。基思對這封信的文體非常贊賞,並親自寫信給在塞繆爾·凱姆爾印刷所打工的富蘭克林,建議他開創自己的印刷業。然而,基思爵士是個很難守信的人。當富蘭克林專程前往倫敦購置印刷字模、聯系業務時,才發現總督並沒有向他提供曾經許諾過的信用狀和介紹信。此時進退兩難的富蘭克林不得不選擇留在英國,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他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在生活上極其節儉,在工作中勤勉上進,同時還兼職游泳教練以增加收入。
20歲時,富蘭克林返回費城。在船上,他寫下了自己的人生計劃,決定以「節儉、誠實、勤奮和得體」作為人生的信條。1730年,富蘭克林和另一名學徒一起開始創辦自己的印刷所,出版費城第一份報紙《賓夕法尼亞報》,大獲成功。隨後印刷所的業務源源不斷。在他們的出版物中包括美國第一本醫學專著和第一部小說。同時他們還負責印刷當地的紙幣。在克服了重重困難之後,富蘭克林終於成了真正的企業家。
這時,富蘭克林又開始向德博拉·里德展開了追求。早在他去英國前就追求過德博拉,可遭到拒絕。他離開後,德博拉嫁給了別人後來被遺棄。這次德博拉接受了富蘭克林。1730年9月1日,他們正式舉行了婚禮,住到了位於市場街的印刷所樓上。與他們同住的還有富蘭克林的私生子威廉。富蘭克林曾經因為他所謂的「很難抑制的那種青年情慾」經常去找「下流女人」,威廉就是這樣的成果。婚後德博拉生了兩個孩子,其中女兒薩拉成為他們一生的歡樂,而在6歲時夭折的弗朗西斯則為這對夫婦帶去了永遠的傷痛。
富蘭克林與費城同步發展著。當費城發展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城市時,富蘭克林在文學和出版業方面也獲得了巨大成功。他發表了《窮理查年鑒》,與18世紀的其他歷書一樣,這本書中包含了日歷表、陰歷圖、節假日、集市日,還有家用食譜、天氣預測、生活格言等等,與眾不同的是富蘭克林在書中的精彩補白部分。多年來富蘭克林一直在年鑒的每一頁空白處記錄下自己創作的成語、插圖和寓言,這些淺顯、朴實的人生智慧使他戰勝了所有的競爭對手,《窮理查年鑒》成為13個殖民地區的暢銷書。對許多讀者來說,除了《聖經》他們只看富蘭克林的年鑒,因為「窮理查」教導人們勤奮工作、誠實守信,同時對事物持有健康的懷疑態度。當時美國人正在擺脫過去的清規戒律,「窮理查」代表了他們的精神特質,宣告了美國人共同的價值觀。
富蘭克林創建了「皮圍裙俱樂部」。年輕人經常在這里交流各自的讀書樂趣、暢談理想和個人發展。此外,俱樂部成員也為城市發展出謀劃策。富蘭克林要求組建消防隊,並且建議設立付酬的城市看守員,日後這一建議帶來了費城的第一批警察。通過努力,他還為費城建造了第一所醫院以及後來發展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費城學院。
富蘭克林的知名度與他的生意一起獲得了大眾的認可,不久他在東部沿海地區的各個城市都設立了出版分店,從中獲取大量的利潤。他目光敏銳,善於捕捉商機,壟斷了費城印刷紙張的市場,進而控制價格。他還利用郵政局長的職位,來提高自己刊物的發行量,賺取更多的利潤。富蘭克林的主要收入當然源自他的出版公司。同時,他和許多朋友都建立了合作關系,向他們在各個地區的出版公司提供資金以分享利潤。此外,他還通過銷售紙張和油墨來增加收入。 [編輯本段]樂善好施的科學家富蘭克林是精明能乾的商人,同時又是極度慷慨的科學家。他在發明高效取暖爐後,拒絕申請專利,並且聲稱發明應該為公眾利益服務。富蘭克林的樂善好施出於他的集體天性和宗教信仰,善待人類是他認為最神聖的事情。他有許多發明,如靜電發生器、漂亮的古玻璃琴等等,其中最重大的發明是避雷針,這是他廣泛實驗後的成果。富蘭克林精心設計了避
雷針的大小、地面設備的類型以及如何將其與建築物連接,直到今天避雷針仍基本保持了他當年的設計。
18世紀40年代,富蘭克林在電學理論上取得了突破。當時的人們知道萊頓瓶,知道怎樣將電儲存在那裡面,知道會產生電擊,但卻不知道電到底是什麼,電擊又是如何發生的。富蘭克林試圖通過實驗確立電力的工作原理,尋找存儲電力和應用電力的方法。他最早提出了電流的理論,認為電會沿著導體從正極流動到負極。他創造的許多專業詞彙直到今天我們還在使用,如正電、負電、電池等等。
而富蘭克林最大的成就在於,他相信閃電現象實際上是另一種源自萊頓瓶 富蘭克林在捕捉雷電的電火花,只是在形式上更猛烈而已。為了證明這個理論,他用風箏和鑰匙進行實驗。富蘭克林具有一種將基本原理轉化成簡單實驗的天賦。他先是製作了兩張表格,列出了電和閃電的各自特徵,然後進行比較,發現二者很相像,於是就開始實驗。富蘭克林認為,要證明閃電理論的惟一方法是在教堂尖頂上豎一根導體,可惜教堂的最高點仍然不夠高。1752年夏季,在天空烏雲密布時,富蘭克林和兒子威廉做了只風箏放到空中。很快富蘭克林就注意到牽引風箏的線繩開始分裂,這說明有電荷產生。於是他在牽引線上掛了把鑰匙,摩擦指關節後與鑰匙接觸,結果火花出現了,這證明閃電實際上就是大量的靜電。富蘭克林的理論後來被法國人證實,奠定了他的科學家地位。從此,人類歷史上誕生了一句名言,描繪他的這一成就,「他從天空抓到了雷電,從專制統治者手中奪回了權力」。
富蘭克林作為政治家和外交家的聲望,對他取得科學上的成就非常有益。然而,美國、英國和法國的不少神職人員也開始譴責富蘭克林。他們堅持認為閃電是上帝懲罰罪人的方式,人類根本不能幹預。理性的富蘭克林對此嗤之以鼻。事實上,他的電學理論和避雷針的實際功能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同。富蘭克林成為在歐洲最出名的美國人,人們都知道他是一個征服了閃電的人。
富蘭克林在哲學上擁護自然神論,承認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客觀性。他也是最先有意識地用勞動時間來確定生產價值的人。富蘭克林預言美國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加的,平均每25年增長 1 倍。這預言已為美國政府在上一世紀的人口普查所證實。富蘭克林電學著作和論文有:《電的實驗與觀測》、《對於導電物質的性質與效應的見解和推測》、《在美國費城所進行的關於電的實驗與觀測》、《論閃電與靜電的同一性》等。 [編輯本段]功勛卓著的政治家富蘭克林在55歲那年准備退出政壇,悉心研究科學,但是賓夕法尼亞立法機 富蘭克林的雕像關派他去倫敦解決一起有關土地征稅的爭端。當時佩恩家族拒絕為他們佔有的大片土地繳稅。富蘭克林本來估計這只是一次短暫的旅行,沒想到一走就是7年。當他返回美國時,正值費城進行州議會選舉。在這之前,他已經連續14年擔任州議會的議員,但這一次他卻落選了,因為領主
佩恩家族極力要毀掉他的政治前途。富蘭克林和其他人決定向英王請願,把賓夕法尼亞變成英國的直轄殖民地,從而永久地剝奪佩恩家族的控制權。盡管已經不是議員,可州議會還是委託富蘭克林前往英國交涉,這次旅程歷時達10年之久。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又陷入了另一場糾紛中。1765年英國議會通過一項法案,要對殖民地的各種印刷品征稅,由於付稅憑證是一枚印花,因此這一法案被稱為《印花稅法案》。在英國本土早就開始徵收相似的稅種,富蘭克林幾年前也曾提出這一建議。但是1765年的政治氣氛已經發生變化。《印花稅法案》在美國街頭引起了騷亂,民眾紛紛發表激烈的反對演講,斥責這一專制行為。由於當時富蘭克林的兒子威廉已經擔任了新澤西州的州長,所以不少人認為富蘭克林是《印花稅法案》的罪魁禍首之一。在費城富蘭克林位於市場街的寓所,他的妻子德博拉由於害怕民眾的憤怒情緒爆發甚至為自己配備了手槍。
富蘭克林一開始企圖與英國政府達成某種妥協,但執政者置之不理。當他明白《印花稅法案》將影響英美間的關系後,堅定地提出必須廢除這一法案。1766年2月13日,富蘭克林來到眾議院論述廢除《印花稅法案》的理由。在長達4小時的時間里,面對著眾議員富蘭克林答復了174個問題。後來英國哲學家伯克描述了這場戲劇性的答辯,說那就像是一位大師在回答一群學生的提問。富蘭克林提醒議會,美國人一直把自己視為英國人,只要他們受到尊重就會一如既往地支持英國。幾星期後《印花稅法案》被廢除,美國人把富蘭克林視為英雄。但是英國並沒有放棄向殖民地征稅的想法,不久新稅種又出現了。為了強制征稅,英國甚至派遣部隊進駐美國,費用自然由殖民地居民承擔。局勢再度緊張。富蘭克林預料形勢將會惡化,一場殖民地居民和英國人之間的戰火即將點燃。
不久波士頓人和英國士兵之間發生了口角,雙方先是互擲雪球,結果卻導致5人喪生。波士頓人被激怒了,他們將600磅的英國茶葉倒入港口。幾年前美國人幾乎不會想到「獨立」這種字眼,但這時宣告獨立似乎成為惟一可行的辦法。富蘭克林一直希望不要出現這樣的局面。馬薩諸塞州聘請效忠英國的富蘭克林擔任駐倫敦代表,但托馬斯·哈欽森州長卻否決了這項任命。當時富蘭克林斷言,派遣更多的英軍去波士頓,只能證明英國對殖民地的敵意,後來他獲知這些部隊都是哈欽森州長要求部署的。哈欽森曾多次寫信給英國的官員,批評馬薩諸塞州的局勢,並建議剝奪殖民地區所謂的英國式自由。幾年之後,也就是1772年,這些信件傳到了富蘭克林手中。他把它們交給馬薩諸塞的朋友看,請他們在殖民地官員中秘密傳閱,但不要公開。他的這種要求顯然過於天真,結果這些信件被公開出來,自然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憤怒的波士頓人寫下請願書,要求罷免哈欽森,讓富蘭克林代表他們向英王請願。富蘭克林接受了這項使命。而哈欽森則要求捍衛他的名譽。這件事傳到倫敦後也引起了一場混亂,英國人想弄明白究竟是哪個叛徒把這些私人信件交到了殖民地居民的手中。他們排出了幾個可疑分子。富蘭克林自然不希望暴露自己。但當他的一位朋友也被列為嫌疑人時,富蘭克林感到自己有必要站出來承認是他公開了這些信件。
1774年1月11日,在富蘭克林68歲生日前6天,他接到一份來自倫敦樞密院的邀請。邀請信措辭友好,富蘭克林以為樞密院將考慮接受民眾的請願,請他接替哈欽森州長的職務。但是3個星期後,當富蘭克林走進樞密院時才發現他要面對的是有關泄露哈欽森信件的調查。樞密院里坐滿了議員和旁聽者,高爾勛爵主持聽證會。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里,富蘭克林站在那裡接受副檢察長韋德伯恩的訓斥。熱衷辱罵的韋德伯恩是個蘇格蘭人,他對富蘭克林進行了肆意惡毒的人身攻擊。聽證會結束後,富蘭克林鎮靜地走了出來,一語未發。
過去富蘭克林的殖民地同胞批評他過於傾向英國,現在英國人卻譴責他過於美國化。1774年1月29日,富蘭克林走進樞密院時還是個忠誠的英國人,但是當他離開時卻成了純粹的美國人。在富蘭克林准備離開英國時,他收到了妻子德博拉去世的消息。這讓他非常痛苦,盡管他曾經勸妻子到倫敦與他團聚,但德博拉不願漂洋過海。多年來在他們兩地分居,漫長歲月中正是她那些稚拙的信維系著他們的婚姻。 [編輯本段]獨立戰爭的領袖1775年5月5日,富蘭克林回到了費城。兩個半星期前,這座城市已經准備投入一場戰斗中,起因是蓋吉將軍手下的一支英國部隊在萊剋星敦和康科特街與武裝民兵發生了沖突。當時倫敦已經下令逮捕富蘭克林,因此他毫不猶豫地投入到了起義大軍的行列。除了成為美洲殖民地第二屆會議的代表外,富蘭克林還負責一些重要的委員會。1776年夏天,他加入一
個5人委員會,負責起草宣告美國獨立的文件。托馬斯·傑斐遜起草了宣言的初稿。富蘭克林覺得傑斐遜在表述「真理」這句話時使用的「神聖和不容否定」不夠確切,他建議修改為「我們認為這是不言自明的真理」。
由於急需武器,美國決定向法國尋求幫助,富蘭克林被派往法國完成這一重要使命。盡管年事已高,但他還是接受了使命,這就意味著他又要和女兒薩拉以及外孫們分離。富蘭克林因為追求美國的獨立,也給自己的個人生活帶來了影響。他的兒子威廉是一個堅定的英帝國追隨者,在美國獨立的問題上無法與父親達成共識。富蘭克林還和許多英國朋友斷絕了往來。
當時,70歲的富蘭克林身體虛弱,痛風和腎結石折磨著他。但就在美國國會通過《獨立宣言》的當天,他便啟程前往法國,伴隨他的是一個新生國家的希望。在法國到處都是密探和雙重間諜,富蘭克林小心翼翼地籌措資金、安排裝卸武器的船隻,巧妙地處理被美國武裝民船扣押的貨運船。一方面他是個驕傲的反對王權和貴族的人,同時他又不排斥有可能幫助美國獨立的法國貴族和王室成員。隨著與路易十六及瑪麗·安東尼特王妃見面的日子越來越近,富蘭克林更加小心謹慎。他每跨出去一步都充滿艱辛,因為當時他只是一名沒有正式任命的外交使節,代表的又是一個尚未被承認的國家。
不過,從富蘭克林個人的角度來看,他在法國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富有感染力的個性使他在法國如魚得水,他被邀出席盛大的宴會、貴族的沙龍,人人都贊美他這位知名的電學家,他使整個法國沸騰起來。當約翰·亞當斯抵達法國加入美國代表團時,發現這里的每個人上至內閣部長下至旅館的女侍都知道這位博士先生。富蘭克林的肖像隨處可見,掛在壁爐架上,垂在表鏈下,刻在裝飾盤、徽章、戒指上,印在外衣、帽子、鼻煙壺上,更讓亞當斯驚異的是,富蘭克林似乎擁有吸引所有女性的魅力,因為各種年齡的女人都喜歡簇擁這位儀表堂堂、頭發稀疏、備受痛風折磨的70歲老頭,希望贏得他的注意。在眾多的女性中布里安夫人和厄爾維修斯夫人似乎真正地吸引了他。
在法國期間,富蘭克林一方面想方設法讓法國承認美國,同時又冒著生命危險巧妙地解決武器的運輸,並謀求軍事上的同盟。1778年法國和美國正式結盟,這時富蘭克林與約翰·傑伊和約翰·亞當斯一起被派往英國,運用各種手段力爭在不得罪同盟國法國的前提下,和英國進行和平談判。1783年11月30日,美國與大英帝國正式簽訂了《巴黎和約》。據說,當天富蘭克林穿的衣服正是10年前他在英國樞密院受盡辱罵時所穿的那件。但這一次恰如他所代表的新生國家,他把過去的恥辱轉化成了今日的勝利。
1785年春天,美國政府終於同意了富蘭克林要求回國的請求。富蘭克林說盡管他愛法國,不過還是希望在自己的祖國度過餘生。當年富蘭克林是以說客的身份去法國的,離開時他成了一個主權國家的代表。
在6個星期的返航途中,80歲的富蘭克林忍受著腎結石所帶來的病痛,測量和記錄海水溫度,那是一項他堅持了30年的研究——繪制灣流圖 富蘭克林之墓。回到費城的舊宅後,富蘭克林本想完全退出政治生活。但是沒過多久,他又被選為賓夕法尼亞的代表,加盟聯邦制憲會議。在1787年夏天的制憲會議上,各州代表爭論激烈。雖然富蘭克林個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他還是設法使激烈辯論的雙方達成了某種妥協。在新憲法擬定的最後一天,他發表了一份聲明:「對憲法中的部分條款,我並不完全贊成,但我不能肯定我永遠不會贊同,因為許多我過去以為是正確的觀點現在發現卻是個錯誤……」所以他要求參加會議的代表們審視一下自以為一貫正確的立場,像他一樣在文件上簽寫自己的名字。憲法通過了。
躺在病床上的富蘭克林給一位法國科學家寫了封信,「我們的新憲法出台了。它應該會永遠生效,但是這個世界上只有死亡和征稅是確定無疑的……」 1790年4月17日晚上,84歲的富蘭克林溘然長逝。他的離去在美國、法國和英國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尤其是法國。法國參議院為他默哀。在法國人看來,他們更加重視、愛戴富蘭克林,更懂得欣賞他的才華。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這樣評價他:「因為善行而受景仰,因為才華而獲崇拜,因為愛國而受尊敬,因為仁慈而得到愛戴,這一切將喚起人們對你的親切愛戴。你可以得到最大的欣慰,就是知道自己沒有虛度一生。」
熱愛生活的富蘭克林,從北美沿海一個默默無聞的港口城鎮走來,成長為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他的奇聞軼事如同一筆財富流傳了下來。他的一生是自我奮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過程,在眾多不同的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那些視美國人為未開化民族的人面前,富蘭克林以他的美德和睿智向全世界重新定義了「美國人」。
⑦ 軍訓最開始由誰發明的
「軍訓」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時期的奴隸社會,以後各朝代都有過對學生實施軍訓的記載。
在我國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和《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進行。是學生接受國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養「四有」人才的一項重要措施之一、是培養和儲備我軍後備兵員及預備役軍官、壯大國防力量的有效手段。
軍訓的目的是通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激發愛國熱情,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培養艱苦奮斗,刻苦耐勞的堅強毅力和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國防觀念和組織紀律性,養成良好的學風和生活作風,掌握基本軍事知識和技能。
(7)民兵發明者擴展閱讀
軍事訓練就是藉助軍事化訓練和管理的理念,將軍隊的先進管理理念進行商業化應用,主要培訓學員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的能力,培養堅強的毅力、超強的執行力,提升在團隊中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溝通和協作力的鐵血精神,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全面提升個人綜合素質,成為中國未來的商業精英和主流社會的領袖。
個人或企業在參加軍事拓展項目或培訓訓練項目時,對基地的選擇是重中之重。針對個人或企業選擇基地的目的不同,可以選擇不同性質的基地。比如個人想感受軍人的那種魄力,想感受穿上軍裝手握長槍的感覺,不妨選擇娛樂性多一些的基地。
⑧ HUM在EI上 一開始一民兵TR的戰術是誰發明的
THOOO 就是這個人 有記載的第一次使用TR戰術的 他使用的種族是暗夜
⑨ 農民發明家吳玉祿哪裡人
吳玉祿,一位北京市通州區漷縣鎮馬務村的普通農民現年48歲,小學文化,迄今為止發明了38個機器人,在這個機器人大家族裡吳玉祿分別按他們的出生順序給他們命名為吳老大、吳老二……。兄弟38各有所長:蹦跳翻跟頭、拉車爬牆點煙斗、敲鑼打鼓拉二胡、寫字倒茶把桿爬。更有幫助病人的翻身床和會下棋的智能機器人。
吳玉祿在家排行老五,是家裡最小的兒子。從小,他不愛說話,就喜歡鼓搗一些小玩意兒。上學後,他對學習不感興趣,卻經常像小乞丐一樣,滿大街撿別人沒用的「破爛」,寶貝一樣放在書包里。吳玉祿第一次接觸的「機械」,是一把廢棄的鐵鎖。為了弄明白鑰匙和鎖的關系,他砸壞了很多鐵鎖,終於學會了修鎖配鑰匙。 這個窮困的家庭,並未因為多了一個勞力而出現轉機。耕田、種地等農活,吳玉祿一樣不幹。大量空閑時間,吳玉祿都花在搗鼓他收藏的那些機械「破爛」。村裡的老人們都說,吳家的小兒子是個「敗家子」。
醜陋的「吳老大」
然而,家庭的貧困,讓吳玉祿的夢想只能停在腦海中。村裡照顧他這個困難家庭的孩子,將其招了工,讓他進入一家民營工廠當電工。造機器人的夢想,從那時開始付諸實施。 1978年夏,16歲的吳玉祿與村裡一個鐵哥們兒商量:一起做個會走路的機器吧。那時候,他還不知道「機器人」的概念。 折騰了一年多,第一個機器人面世:外形是一個人形的鐵皮,身後的兩根粗鐵絲連接著一個齒輪,一台撿來的小電機充當動力。小電機發動後,帶動兩根鐵絲前後移動,「鐵皮人」開始動起來。 這是吳玉祿的機器人處女作,名為「吳老大」。從那一天開始,他就上癮了。
造風扇俘獲女孩心
吳玉祿和妻子董淑艷與機器人1986年,經媒人介紹,他認識了一名叫董淑艷的女孩。 然而,兩人第一次見面,董淑艷甩下兩個字:「不成」,扭頭就走。 吳玉祿找來一個電機,接上一根連桿,將一柄蒲扇插在上面。通電後,蒲扇前後擺動,扇出涼風。他還設置了一個擋位開關,通過調節電機的轉速,控制蒲扇擺動的速度。 這個小物件,讓董淑艷欣喜異常。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她發現只要她能想到的,吳玉祿都能給她做出來。 就這樣,兩人結婚了。直到現在,吳玉祿的家裡還擺著這台「電風扇」。
雷管炸傷手
1989年夏,吳玉祿正在造機器人「吳老二」。在廢品站搜羅材料時,他發現了一節「七號電池」,標簽上寫滿外國字,像是「進口貨」。他趕緊將它拿回家,准備當作「吳老二」的動力。當他接通「電池」的正負兩級時,一聲巨響,爆炸了! 吳玉祿的左手頓時血肉模糊,皮都翻起來了。鄰居將他送到醫院,打了十幾針麻葯,才縫合好傷口。 吳玉祿的無名指被炸壞。直到現在,這根手指到冬天總是冰涼的。 後來,吳玉祿才知道,那節爆炸的「電池」其實是根雷管,上面寫的英文字母「TNT」是炸葯的意思。
妻子離家出走
從廢品站淘回來的東西,雖然成本低廉,但要讓機器人「聽話」地動起來,卻需要更多精密的零件。吳玉祿指著一個被拆得稀爛的玩具直升機說:「幾百塊的玩具,我只用它的遙控器。」諸如從新摩托上拆電機、從汽配城買小轎車坐椅,這些事他都幹得出來。 1999年夏季的一天,吳玉祿帶著全家到鄰村維修農具,但時間不長就接到村裡的電話,讓他們趕緊回家。吳玉祿剛騎車到村外,就見自家方向濃煙滾滾,村裡大喇叭喊著:「社員們都去吳玉祿家滅火。」等他們趕到家門口時,整個房子燒得只剩下三根檁條。 董淑艷帶著孩子離家出走,打算和吳玉祿離婚:「讓他跟機器人一塊過吧」。
一舉成名
吳玉祿和「超級吳老五」2003年吳玉祿攜自己的機器人兒子參加科技周並到人民大會堂表演,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之後被北京市評為「京郊十大新聞人物」,並由市領導頒獎。 2004年在湖南衛視主辦的農民機器人大賽中榮獲第一名,並獲得「最聰明的農民發明家」稱號和獎金一萬元。 2005年在中央電視台十套走近科學欄目擔任道具師並獲道具設計製作優秀獎。 2006年參加深圳衛視主辦的「創意中國」大賽,捧回了冠軍獎杯,參加山西衛視主辦的「才藝大比拼」依舊捧回了冠軍獎杯。 2007年受聘於山西彩燈公司和浙江某公司擔任技術顧問。應廣州市政府邀請參加第十三屆機械博覽會並在開幕式上做了機器人拉車表演。 2008年應邀到香港、天津等地參加展出。 2009年吳玉祿的機器人兒子與神舟七號宇宙飛船一同在河北石家莊展出並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並應邀在河北科技大學、石家莊市第九中學為同學們做了精彩的演講。
未來目標
有了經驗,設計起來得心應手。設計一個會翻跟頭的機械狗,僅需2小時;用不到3個月製作成功的「超級吳老五」,已被一名大學生花3萬元人民幣買走。 他和正在讀計算機專業的兒子合作製造更具實用性和智能性的機器人,他管硬體設計,兒子來編程序。目前,二人已做好了可給病人定時翻身的「吳老三十三」和會下棋的「吳老三十四」。
父子合作開機器人工廠
拉車機器人在老吳心裡,最大的目標就是建個機器人工廠——自己管機械設計,兒子管程序設計,工人組裝。「到時候,我們成為百萬富翁沒問題。」老吳顯然已經把學計算機的小兒子吳汪洋當成了接班人。 吳汪洋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讀大一,他已經進了學校的科技社團。老吳說,小吳曾經發明過家用防盜報警器,和自己一樣腦子好使。現在吳汪洋已經開始學習單片機及相關知識,相信在今後的日子裡老吳和兒子的機器人夢會一步一步的實現的
希望能夠幫到你
⑩ 一個由農民發明的警用抓捕神器-鎖腰器
警用裝備能在公安幹警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今天我們要說的抓捕器就是這樣一個在我國警察中廣泛普及的裝備。
真是中華自古多奇才,只要在生活中多多留心,說不定下個警用裝備的發明者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