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索姆河會戰的戰役中新武器
索姆河戰役中,德國製造的馬克沁重機槍出足了風頭,成了血雨腥風製造者,它是索姆河戰場上兇殘的殺手。無數的英、法聯軍倒在馬克沁重機槍槍口下,成了它的犧牲者。
在索姆河戰役期間,英軍的進攻方式,是利用徐進彈幕作為掩護,步兵再以排成橫列的方式(線式戰術)進軍。而在此戰役,德軍以機槍、火炮構成壕溝戰強大的防禦火力,使英軍耗損大量步兵,卻仍不能順利攻佔德軍陣地。當時英軍士兵的主要武器步槍對於德軍陣地的打擊有限,甚至根本無法對付德軍防禦時的強大火力。大部分的士兵在到達戰壕前線之前就已傷亡倒下 。此後英軍開始嘗試使用新型武器-坦克。
馬克沁重機槍是由英籍美國人馬克沁於 1884 年所發明。1888 年,馬克沁重機槍經過改進,彈葯改用了無煙葯子彈,威力強大。1908 年,德國人又對馬克沁重機槍進行了改進,製造了MG-08 式德國馬克沁重機槍,英、法兩國的陸軍部隊中沒有裝備重機槍,才使得英、法聯軍在索姆河戰役中損失慘重。在一戰中,重機槍稱霸於陸戰場,被稱為最具威懾力的陸戰武器。
2. 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就得有厲害的武器,古人發明的最早的生化武器是什麼呢
在古代生化武器,可能不叫生化武器,而古人最早的生化武器我覺得就是「箭上塗毒」和守城的時候倒金汁了,為了贏得勝利耍點見不得人的手段無可厚非,毒箭傷人僅是其中之一。
使用方法也是非常簡單,有的將新鮮糞汁塗在箭上,想想迎箭沖刺的勇士們除了要面臨槍林箭雨的死亡考驗,還要抵禦迎面而來的陣陣惡臭。除此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用途在於守城上,城牆之上的守軍在面臨城下敵軍的攻城挑戰時,往往會准備剛燒開的熱水,再舀一勺新鮮出爐的糞汁,香氣撲鼻的金汁就正式完成了,然後只要將其倒下去,城下下嘩啦啦的一片攻城者就會被燙的皮開肉綻,由於金汁入體,傷口感染,傷者就算戰場上存活下來,也很快會因為感染炎症而暴斃。
3. 中央突破戰術由誰發明,在哪場戰役中首次使用
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分作若干魚鱗狀的小方陣,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對敵陣中央發起猛攻,已方優勢時使用,陣形的弱點在於尾側。 孟良崮戰役,我軍採用中央突破的戰法,殲滅整編74師。結合此次戰役,我軍對中央突破這一戰法的運用總結了一些經驗教訓如下:
一是要力求迅速達成對敵的戰役合圍。當戰線中央之敵與左、右鄰靠得比較緊,而且縱深之敵也可能來援時,我軍必須以堅強、精幹、有力的部隊,由敵兩翼迅速向敵縱深穿插迂迴。擔任穿插迂迴的部隊要不惜任何代價,堅決勇敢,機智靈活地插向合圍點,以迅速割裂被圍之敵與其友鄰的聯系。同時我軍如果在敵縱深設有伏兵,戰役發起後,出敵不意迅速搶占敵後方要點,斷敵退路,協同兩翼穿插迂迴部隊封閉合圍口,則更為有利。此次戰役,我6縱突然出現在74師後方,在1縱一部的協同下,迅速攻佔垛庄,並與已攻佔萬泉山的第8縱隊取得聯系,封閉了合圍口。整編第74師完全陷入欲戰不能、欲退無路的絕境
4. 一戰的戰役
凡爾登戰役
凡爾登戰役
Vern,Battle of
凡爾登戰役。1916年,德意志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1916年2月21日,德軍集中前線所有大炮對凡爾登附近狹窄的三角地帶連續轟擊10多個小時,將這一小塊地區的森林、山頭、戰壕夷為平地,隨後以6個師兵力向前推進。法軍總司令霞飛增派援軍,任命H.P.貝當為凡爾登地區司令,組織法軍拚死抵抗。雙方出動飛機進行空戰和轟炸對方的機場與補給線。德軍首次使用光氣窒息彈,殺傷大量法軍並造成恐慌,但未能取勝。法英聯軍於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帶對德軍陣地發動強大攻勢,英軍首次使用新發明的36輛坦克,德軍頑強抵抗,守住了防線。10~12月,法軍在凡爾登調集部隊,開始反攻,奪回大部分失地。德軍戰略進攻終於失敗。戰役結束後德皇威廉二世撤銷法金漢的總參謀長職務,改任興登堡為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為其副手。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傷亡近100萬人。由於傷亡慘重,凡爾登戰場被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這次決定性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意志帝國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
補充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和法軍於1916年2~12月在法國凡爾登築壘地域進行的戰役。
戰役企圖和兵力部署1916年初,德軍統帥部計劃在東線進行防禦,集中兵力對西線法軍的凡爾登突出部實施突擊,以牽制和消耗法軍主力,迫使法國投降。受領進攻任務的部隊是德國皇太子威廉指揮的第5集團軍(轄7個軍共18個師,1200餘門火炮、約170架飛機;後增至50個師,約佔西線德軍總兵力的1/2)。其部署是:第7、第18、第3軍(6個半師,879門火炮、202門迫擊炮)在孔桑瓦至奧恩河15公里寬正面上實施主要突擊,第5軍掩護其左翼;第15軍在奧恩河以南6公里處實施輔助突擊,第6軍在默茲河西岸採取牽制行動。在主突方向上,德軍步兵比法軍步兵多兩倍,炮兵多3.5倍。為達成戰役突然性,德軍於同年1月在西線實施一系列佯動。凡爾登距法德邊境50公里左右,是法國首都巴黎的東北門戶,為雙方必爭之地。法軍凡爾登築壘地域橫跨默茲河兩岸,正面寬112公里,縱深15~18公里;有四道防禦陣地,前三道為野戰防禦陣地,第4道是由要塞永備工事和兩個築壘地帶構成的堅固陣地,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法第3集團軍(轄11個師,630餘門火炮,由F.埃爾將軍指揮;後增至69個師,約佔法軍總兵力的2/3)5個師防守凡爾登以北地區,3個師防守凡爾登以東和東南地區,另3個師作為預備隊配置在凡爾登以南默茲河西岸地區。
戰役經過2月21日7時15分,德軍開始炮火准備。為隱蔽主突方向,德軍炮兵在寬40公里的正面上同時實施炮擊,航空兵首次對法軍陣地實施轟炸,摧毀部分防禦陣地,並殺傷大量有生力量。16時45分,德軍步兵發起沖擊,當日佔領第一道防禦陣地。在以後四天中,又先後攻佔第二、第三道防禦陣地,向前推進5公里,佔領重要支撐點杜奧蒙堡。2月25日,法軍統帥部任命第2集團軍司令H.P.貝當為凡爾登前線指揮官(5月1日起由R.-G.尼韋勒繼任),並調集一切可以動用的部隊,決心在凡爾登地區與德軍決戰。26日,貝當下令奪回杜奧蒙堡。法軍經四天激戰,損失慘重,未果。自2月27日起,法軍利用唯一與後方保持聯系的巴勒迪克—凡爾登公路(又稱「聖路」),源源不斷地向凡爾登調運部隊和物資,一周內組織3900輛卡車,運送人員19萬、物資2.5萬噸。這是戰史上首次大規模汽車運輸。法軍大批援軍及時投入戰斗,加強了縱深防禦,對戰役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至月底,德軍彈葯消耗很大,且戰略預備隊未及時趕到,攻擊力銳減,從而喪失了突破法軍防線的時機。
3月5日起,德軍擴大進攻正面並將主突方向轉移到默茲河西岸,企圖攻佔304高地和295高地,解除西岸法軍炮兵的威脅,並從西麵包圍凡爾登;同時繼續加強東岸的攻勢,由急促攻擊改為穩步進攻,但遭法軍頑強抵抗,付出巨大傷亡後僅攻佔幾個小據點。4~5月間,德軍集中兵力兵器包括使用噴火器、窒息性毒氣和轟炸機,對西岸法軍實施重點突擊,但步兵進抵304高地和295高地一線後,遭法軍炮火猛烈反擊,5月底停止進攻。在東岸,法軍頻繁輪換作戰部隊,不斷實施反擊,與德軍反復爭奪,遲滯德軍進攻。6月初,德軍再次發動大規模攻勢,經七天激戰切斷沃堡與法軍其他陣地的聯系,迫使沃堡守軍於7日投降。6月下旬,德軍首次使用光氣窒息毒氣彈和催淚彈猛攻蘇維耶堡,在4公里寬的正面上發射11萬發毒氣彈,給法軍造成重大傷亡,一度進抵距凡爾登不足3公里處,但終被擊退。
俄軍1916年夏季進攻戰役和西線索姆河戰役開始後,德軍在凡爾登方向未再投入新的兵力,爾後的進攻行動只是為了牽制當面法軍。經數月苦戰,德軍雖在凡爾登以北、以東地區楔入法軍防線7~10公里,但未能達成戰役突破。8月29日,E.v0n法爾肯海恩被免職,P.von興登堡元帥接任德軍總參謀長。9月2日,德皇批准停止進攻。10月24日,法軍發起大規模反攻,於11月初收復杜奧蒙堡和沃堡。12月15~18日,法軍再次發動反攻,基本收復被德軍攻佔的陣地。戰役至此結束。
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參戰兵力眾多、傷亡慘重。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故此役有「絞肉機」、「屠宰場」和「地獄」之稱。戰役中,法軍野戰工事與永備工事相結合組織防禦的經驗,成為大戰後各國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據。
5. 都說徐向前元帥打了78場以少勝多戰役,發明圍點打援、收緊陣地 一部《徐向前兵法》,為么在知名度那麼低
徐總當初是紅四方面軍的,不是太祖的嫡系。加上長征中的不愉快(兩大紅軍鬧分裂甚至幾乎火並,另立中央)。徐總雖然因為支持中央、反對分裂(記得那句"紅軍不能打紅軍"嗎?否則張某人可能真會動手)而得到了中央的信任,但還是受到四方面軍出身的一些連累,後來可以說沒有得到最充分表現的機會。抗戰期間129師師長還算高,畢竟八路軍僅有的三支主力部隊之一。解放戰爭期間就只能在山西指揮兵團級別的部隊(而且很多是地方武裝改編的,不是主力),而當年和他級別相同甚至更低的不少人已經在指揮野戰軍(方面軍級別)了。可以說有一點不公正吧。
撇開政治因素,首先解放軍的主要將領的名望主要取決於解放戰爭期間的功勛(紅軍時期的過於久遠,抗戰期間因為以游擊戰為主,大多數將領沒有特別值得一提的"大手筆"----大概也就彭總除外。只有解放戰爭這樣的大戰場才能樹立將領的名望)。徐總在紅軍時期的功勛的影響就被"縮小"了(但作為資歷卻是必不可少,否則哪有將來。就像沒有前面的幾個大餅,那最後一個大餅也吃不飽)。解放戰爭期間最主要的戰場是東北、中原和華東(所以就產生了林羅劉,劉鄧和陳粟),而徐總所在的華北對國共雙方都屬於次要戰場----兵力少,非主力精銳,戰役小。自然徐總很難建立像主要戰場那樣的功勛了。他指揮的又只有山西這一塊地區,一個並非主力的兵團,沒有參加三大戰役這樣的"大舞台"。加之解放戰爭期間名將輩出,自然就使得他不是非常耀眼了。當然最後得以封帥,算是對他的一個補償吧(紅四方面軍出身的只有他一個元帥)。
6. 看了很多戰爭片,這個是怎麼發射出去的
沒良心炮,在加固的汽油桶底部放葯包,然後蓋上木板,再放拋射物,經常就是一個更大的葯包。
7. 戰爭peace,戰役war.發明found,怎麼讀
整人:
和平peace(屁是-諧音)
戰爭war(我-諧音)
建立found(放的-諧音)
合起來讀為:
peace war found.
(屁是我放的)
8. 一哪次戰役發明的象棋
樓主你好!
應該是戰國末期的某次戰役,但是具體名稱沒有記載.
望樓主採納
9. 抗日戰役人民發明的奇特的抗日斗爭法
抗日戰役人民發明的奇特抗日斗爭法有很多。比如:游擊戰、地雷戰、地道戰等等。
各種斗爭法大致介紹如下:
游是走,擊是打,字面理解為游動攻擊。游而不擊是逃跑主義,擊而不游是拚命主義,游擊戰的精髓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遵循合理選擇作戰地點,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選擇作戰時機,戰斗結束迅速撤退五項基本原則的作戰方式,叫做游擊戰。
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據歷史遺物顯示,地雷戰戰術形成並匯集成冊是在民國30年12月28日。抗戰時期,地雷大顯神威,不僅在山東海陽人民的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且在膠東抗戰史上塗上了濃重的一筆。在八年抗日戰爭中,海陽民兵共作戰2000餘次,斃傷俘敵1500餘名,繳獲各種武器600餘件,涌現出縣以上英雄模範500多名。
地道戰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從保定清苑的冉庄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使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阻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地段。
地道戰曾在北京也有發現,說明這個戰術,對保護廣大的戰區群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