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華佗發明的麻醉葯有什麼作用
華佗是我國東漢時期相當著名的醫學家,擅長針灸以及外科手術。他所發明的全身麻醉劑是整個世界醫學史上的偉大創舉,比西方要早一干六百多年。
華佗為了能減輕病人手術時的疼痛,於是利用中草葯配製了一種可使全身麻醉的葯劑,叫「麻沸散」。他用自製的麻沸散成功地進行了腹腔腫物摘除和胃腸吻合等大型手術,在進行手術之前,他先讓病人用酒沖服麻沸散,等到病人失去知覺以後,就用刀剖開病人的肚子,然後把腫瘤割掉;如果是腸胃有病,就要把胃切開,除去病疾以後,再縫合,然後在切口處敷葯膏。大約一個月,病人就可以痊癒。
B. 華佗發明的麻沸散,它的麻醉效果怎樣
傳說華佗的兒子沸兒誤食了曼陀羅的果實不幸身亡,華佗萬分悲痛,在曼陀羅的基專礎屬上加了其他的幾味中草葯研製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葯,為了紀念他的兒子將這種葯命名為——麻沸散。華佗曾經試圖利用麻沸散給關羽刮骨療毒,遭到了關羽的拒絕,結果他在沒有接受麻醉的情況下進行了手術。後來華佗建議曹操進行開顱手術,也利用麻沸散,曹操不相信華佗,將他處死。麻沸散的配方被獄卒的妻子燒掉。
,所以,無法考證
C. 華佗如何發明麻沸散
華佗復發明「麻沸散」
除了西制方,中國古人很久以前就有關於手術麻醉的傳說和記載。
公元2世紀,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並已可以使用全身麻醉進行腹腔手術。而歐美使用全身麻醉術是19世紀初的事,比我國推遲了1600多年。這是中國麻醉術最重要的一個進步。
華佗對麻醉學的貢獻已得到國際醫葯學界的承認,並不斷有人對麻沸散的成分進行研究。美國的拉瓦爾在其所著的《葯學四千年》一書中指出:「一些阿拉伯權威提及吸入性麻醉術,這可能是從中國人那裡演變出來的。因為,據說中國的希波克拉底——華佗,曾運用這一技術,把一些含有烏頭、曼陀羅及其他草葯的混合物應用於此目的。」其中所說的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臘醫師,西方醫學的奠基者。也有研究者認為,保留在醫書《華佗神方》中的麻沸散,是由羊躑躅、茉莉花根、當歸、菖蒲4味葯組成的。
除了華佗的「麻沸散」,公元652年,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葯方》,1596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都介紹了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1743年趙學敏所著的《串雅內編》中也介紹了由草烏、川烏、天南星、蟾酥、番木鱉等組成的開刀葯方。
D. 麻沸散有什麼作用
華佗在醫學上的最大成就是發明了麻沸散,這在進行外科手術時極大地減輕了病人的痛苦。早在漢朝以前,就有人發現了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葯物,但並沒有廣泛運用於外科手術。華佗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將這些葯物的成分、性能進行了反復研究、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一種中葯麻醉劑,取名為麻沸散。這種葯採用酒服的方法,可以達到全身麻醉的目的。此後,華佗在進行外科手術時大都採用麻沸散,效果極佳。
有一天,幾個壯漢抬著一個男子急匆匆地來找華佗看病。病人雙手緊捂肚皮,額冒冷汗,並高喊著:「痛死了,痛死了!」華佗趕忙給他切脈診斷,很快找到了病因。華佗想為他採取保守治療的方法,給他扎了幾針,又讓他當即吞服了幾粒小葯丸。幾分鍾之後,病人的叫喊聲沒有了。
可是過了沒多久,病人又高呼「痛死人了!」在一旁陪伴的他的妻子嚇得大哭起來。華佗知道,保守治療不管用,只能通過手術了。他對病人的妻子一字一句地說:「你丈夫患了闌尾病,只得切開肚子,割去有病的腸子,才能從根本上解除痛苦。」
病人妻子一聽說要剖肚切腸,連連搖頭說不行,問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因為在那個年代,人們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華佗耐心地對她說:「現在已經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只得動手術。否則,病人很快會痛死。這種手術我以前做過,只要給他喝一碗麻沸散,再動刀他就不會有任何疼痛感了,而且也不會有生命危險,你盡管放心。」
病人的妻子見到了這種地步,只得同意動手術了。華佗給病人喝了麻沸散後不久,葯力開始起作用,病人昏沉沉地睡過去了。華佗不慌不忙地用煮沸消毒過的刀切開病人的肚皮,然後切除潰爛了的闌尾,吸去腹內的膿血,再用事先配製好的葯水洗凈患部。最後將切口縫合,敷上了葯膏。
一切如華佗預料的那樣順利,幾個時辰之後,病人逐漸醒了過來,痛苦顯著地減輕了。四五天後,病人肚子上的口子開始癒合。一個月後,病人完全恢復了健康,如病前一樣行動自如了。
雖然割闌尾在今天看來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外科手術,但在1800年前,卻是史無前例、難以想像的。華佗發明麻沸散並用於手術,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自古以來,醫生都是切脈治病,很少有人會去關心怎樣防止疾病發生,而華佗創造性地提出了健身的預防思想,這是史無前例的。
通過長期的實踐摸索,結合病人的發病原因,華佗專門創造了一套名叫「五禽戲」的醫療體操。它模仿虎的前肢撲動;鹿的頸脖伸轉;猿的腳尖縱跳;熊的仆倒站起;鳥的展翅飛翔等動作,把這五種動作連貫起來,就可以使全身各關節、各部位都得到適當活動,有益於強身健體。他對弟子吳普說:「人體應該經常運動,這樣會有助於消化,使血脈暢通,人體就不易得病。這同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是同樣的道理。當然勞動要適度,過於勞累會使人生病。」後來,吳普和華佗的另外一位弟子長期堅持練習五禽戲,年逾八十仍耳聰目明,齒全牙堅。
據說,曹操患了頭風病(即今天所說的三叉神經痛),這種病經常發作,他便召華佗到許昌來給他治病。但是這種病不能根除,只能當時治好,因此曹操就不想讓他走。但華佗的理想是為天下人治病,不想專門為曹操一人服務。後來他找了一個借口,謊稱妻子病了,要回故里。回家後,華佗再也不想到許昌曹操那兒去。曹操幾次召他不至,一氣之下把他給殺了。
一代名醫就這樣消失了,為中華醫學留下了永久的遺憾。但華佗留給後人的寶貴的醫學財富和精神財富將萬代相傳。
E. 華佗怎樣研製的麻沸散
麻沸散是華佗發明的。華佗的這個發明決非偶然,因為他生活的時代是東漢末年專三國時期,在戰爭時代屬,必然有許多戰傷。由於缺乏麻醉葯,外傷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十分痛苦。華佗為了解除人民的疾苦,刻心鑽研醫學古籍,並勇於實踐。他根據《神農本草經》中關於烏頭、莨菪子、麻蕡、羊躑躅等功效的記載,又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創造了麻沸散。這是幾種具有麻醉作用的葯物組成的一個復方,經過多次試驗,確有良好的麻醉作用。華佗又從多喝酒能使人醉而不省人事中得到啟發,將麻沸散和酒在外科手術前一起吞服,加強了麻醉效果。這一方法在外科手術中廣泛使用。據記載,華佗曾用酒服麻沸散做過腫瘤切除、胃腸吻合等手術。
非常可惜,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麻沸散的配方,以致它的葯物組成,至今還是一個謎。不過據現代研究,麻沸散的主葯是莨菪子。
F. 華佗發明的"麻沸散"的原料是什麼
麻沸散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劑。
麻沸散是華佗創制的用於外科手術的麻醉葯。《後漢書·華佗傳》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kū,剖開)破腹背,抽割積聚(腫塊)。」華佗所創麻沸散的處方後來失傳。傳說系由曼陀羅花(也叫鬧羊花、萬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烏、香白芷、當歸、川芎各4錢,南天星1錢,共6味葯組成;另一說由羊躑躅3錢、茉莉花根1錢、當歸1兩、菖蒲3分組成。據後人考證,這些都不是華佗的原始處方。
1979年中外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華佗神方》,由唐代孫思邈編集,裡面就有人們所渴望而急砍一觀為快的「麻沸散」配方。它的組成是:羊躑躅9克、榮莉花根3克、當歸30克、菖蒲O.9克,水煎服一碗。
書中還記載著此方專治腹中病結或患圓形或長形腫塊,各葯不效,必須割破小腹取出,或腦內有病,必須劈開頭腦,取出病邪之物則頭風自去。服此能令人麻醉,不知人事,任人劈破不知痛癢,說明麻醉作用還很強。由此可知華佗當時對於腦外科和普外科及麻醉學方面已達到相當水平。如果再向前推算,曾有一個故事記載了戰國時期神醫扁鵲使用「毒酒」麻醉,給兩個心臟病患者做了心臟對換手術。只可惜「毒酒」由什麼成分組成沒有文字記載,否則我國麻醉劑的發—現還要早得多哩!
傳說華佗曾經試圖利用麻沸散給關羽刮骨療毒,遭到了關羽的拒絕,結果他在沒有接受麻醉的情況下進行了手術。後來華佗建議曹操進行開顱手術,也利用麻沸散,曹操不相信華佗,將他處死。麻沸散的配方被獄卒的妻子燒掉。註:本段皆為演義的傳說,正史中並無記載。
G. 華佗是如何發明出麻沸散的
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一種麻葯,是當時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的麻葯。而它的發明源於一版次權偶然的機會。
一次,一個喝醉酒的人因為絆倒在門檻上,頭被碰出了很長的一段傷口。在華佗給他動手術縫合傷口的過程中,這個喝醉酒的人一直都沒有喊疼。但第二天,這個病人開始喊疼了。華佗意識到酒起到了麻醉作用。由此,他得到啟發,假如將酒摻入給病人用的葯中,不就可以起到麻醉效果了嗎?於是華佗反復做了很多的試驗。最後,他終於研製成一種叫「麻沸散」的麻醉葯。以後,再給病人動手術時,只要先吃上這種葯,等到病人全身失去知覺後,他便可以放心地給病人動手術了,這是華佗對世界醫學的一個偉大貢獻。它比現在西醫用的麻醉葯早發明了一千六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