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被發明出來

被發明出來

發布時間:2021-07-08 00:36:56

㈠ 永動機有沒有被發明出來

沒有。第一、二類永動機均違反熱力學定律,因此無法被製造出來。

㈡ 漢語拼音是被誰發明出來的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間,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了一部《中文字典》,這是最早的漢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設計的拼音方案來拼寫漢語的廣東方言,實際上是一種方言教會羅馬字。接著,在其他的方言區也設計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中廈門的「話音字」1850年開始傳播,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萬冊讀物,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前,大約還有十萬人左右使用這樣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傳播,主要用來傳教。

1867年,英國大使館秘書威妥瑪(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語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他設計了一套拼寫法,用拉丁字母來拼寫中國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稱,叫做「威妥瑪式」。

1931年到1932年間,有兩個外國傳教士提出了「辣體漢字」,這是一種根據《廣韻》設計的、以音節為單位的漢語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幾乎都有不同的拼寫法,拼寫的是方言。

這些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為以後的漢語拼音運動提供了經驗。五四運動之後,於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的文章,提出了「廢孔學」、「廢漢字」的主張。他說:「欲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甚至說:「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他提出:「廢漢文之後」,「當採用文法簡賅,發音整齊,語根精良之人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語)」。

中國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源於近代以來在中國開展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中國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蘇聯創制的,其目的是在蘇聯遠東的10萬華工中掃除文盲,今後在條件成熟時,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漢字,以解決中國大多數人的識字問題。當時的蘇聯政府把在蘇聯遠東地區的華工中掃除文盲也列為蘇聯本國的工作任務,於是,在蘇聯的中國共產黨員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等人與蘇聯漢學家龍果夫、郭質生合作,研究並創制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寫成《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於1929年由莫斯科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國拉丁化字母》一書,引起很大反響。

[B]1931年5月,蘇聯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員會科學會議主席團對中國拉丁化字母的方案進行了審定,並批准了這個方案。[/B]1931年9月26日在蘇聯海參威召開的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又通過了書面方案《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原則和規則》。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過後,首先在華工中推行,出版書籍47種,刊印10多萬冊,許多華工學會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讀書寫信。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紹到國內。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會」,出版介紹拉丁化新文字的書籍。接著,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後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團體,甚至在海外華人中也成立了這樣的拉丁化新文字團體,據統計,從1934年到19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團體總共有300多個。

拉丁化新文字的傳播還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熱情贊助。1935年12月,蔡元培、魯迅、郭沫若、茅盾、陳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發表文章《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其中說:「我們覺得這種新文字值得向全國介紹。我們深望大家一齊來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為推進大眾文化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工具」。這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一份革命宣言。

毛澤東對於當時新文字運動給以極大的贊賞。毛澤東對於新文字運動是積極支持的。他在1940年1月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說:「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B]1941年1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宣布新文字與漢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B]同年,在延安出版的 《Sin WenziBao》(《新文字報》)第一期上,發表了毛澤東的題字:「切實推行,愈廣愈好」;朱德也題了字:「大家把實用的新文字推行到全國去」。

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一直延續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時為止,歷時近30年。它對中國的文字改革事業,對制定和推廣《漢語拼音方案》,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的出籠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馬上著手研製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採用什麼字母的問題。

在1951年,毛澤東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採用什麼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經過了反復斟酌的。毛澤東到蘇聯訪問時,他曾經問斯大林,中國的文字改革應當怎麼辦;[B]斯大林說,中國是一個大國,可以有自己的字母。[/B]毛澤東回到北京之後,指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制訂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時,上海的新文字研究會停止推廣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產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上印發給代表們六種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種是漢字筆畫式的,一種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種是斯拉夫字母式的。會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向毛澤東報告,他說,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難以得到大家都滿意的設計,不如採用拉丁字母。毛澤東同意採用拉丁字母,並在中央開會通過。

1956年1月20日,毛澤東在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發表了贊成拉丁字母的講話。他說,「關於文字改革的意見,我很贊成。在將來採用拉丁字母,你們贊成不贊成呀?我看,在廣大群眾里頭,問題不大;[B]在知識分子里頭,有些問題。[/B]中國怎麼能用外國字母呢?但是,看起來還是採用這種外國字母比較好。因為這種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幾個,向一面寫,簡單明了。我們漢字在這方面實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為漢字那麼好。有幾位教授跟我說,漢字是『世界萬國』最好的一種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國人發明的,大概就沒有問題了。[B]問題就出在外國人發明,中國人學習。[/B]」(轉引自鄭林曦《論語說文》)。

在中國制定拼音方案的時候,蘇聯已經不再搞拉丁化,改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人民共和國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國向蘇聯一邊倒,有人主張採用斯拉夫字母,跟蘇聯在文字上結盟。蘇聯派到中國的語言學家謝爾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議。據說,蘇聯的一位副總理來中國訪問時,曾經向陳毅副總理說,希望中蘇兩國都採用相同的字母。陳毅副總理回答說,中國文化必須跟東亞和東南亞聯系,東亞和東南亞都習慣用拉丁字母。這樣,中國才沒有採用斯拉夫字母。

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一年的工作,於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作為新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通過,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

1977年,聯合國地名標准化會議決定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中國地名的國際標准。1978年9月,國務院轉發了《關於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范的報告》。1982年8月1日,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文獻工作技術委員會決議採用漢語拼音作為世界文獻工作中拼寫中國專有詞語的國際標准,標准號:ISO7098-1982。《漢語拼音方案》已經從中國標准發展成為國際標准。

未來的改革方向是漢字拼音化

1951年,毛澤東曾經指示:「文字要在一定的條件下加以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在我國的學者中,還有一些公開主張「雙文制」(digraphia)的人,例如,周有光就主張實行「two-script system」(文字雙軌制),馮志偉提出首先在計算機通信中實行「文字雙軌制」,認為文字書寫方式的改革應該先從信息科學做起來。 政府對於這些持不同意見的學者並不幹涉他們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繼續進行科學研究的自由。國家一級學會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受到國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該學會的宗旨之一就是倡導和研究「拼音化」問題。我國政府這樣寬松的政策,為「雙文制」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關於雙文制的想法,早在清朝末年的漢語拼音運動中就產生了,後來有許多、著名的學者都關心這個問題。郭沫若曾經說過:「我們可以預想到必然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時期,讓漢字和新造的拼音文字平行使用,在新文字的逐漸推廣中而讓漢字在大多數人民的日用中逐漸歸於隱退,漢字的歸於隱退,是不是就完全廢棄了呢?並不是!將來,永遠的將來,都會有一部分學者來認真研究漢字,認識漢字,也就跟我們今天有一部分學者在認真研究甲骨文和金文一樣。」

茅盾說得更明白,他說:「我希望,至少我們的孫兒孫女這一代能夠兩條腿走路,既能用漢字寫,也能用拼音字母寫,聽報告作筆記,用拼音字母寫,會比漢字寫得快。如果可能,還能用上拼音字母的打字機。這樣該是多麼幸福呢!我並不幻想,在不遠的將來,就可以廢除漢字(方塊字);然而即使在百年之內或在百年之後還要用漢字,讓我們的子孫的一代能用『兩條腿走路』又有什麼不好呢?」

郭沫若和茅盾生活的那個時代,計算機還沒有普及,他們大約也沒有使用過微型計算機,更沒有可能通過計算機去訪問互聯網的網路、在網路上自由地漫遊,但是,他們當時就已經慧眼獨具地看到了雙文制的好處,如果他們今天還健在,一定會舉雙手雙腳贊成在計算機通信中首先實行雙文制的建議。

在《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周年的日子裡,我們應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一章第十八條規定,學好漢語拼音,用好漢語拼音,讓漢語拼音在信息時代發揮更大的作用。

漢語拼音化進程急剎車

80年代中期,為了適應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新形勢,我國在拼音化的政策上做了調整。

1986年1月,當時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劉導生在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新時期的語言文字工作》中指出:「關於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應該強調,《漢語拼音方案》是國家指定公布的法定標准。它的制定是歷史經驗的總結,公布之後已經在國內外廣泛應用。《漢語拼音方案》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是一個科學實用的方案,我們應當努力推行,而不應當另起爐灶;要想用其它方案來取代,事實上難於辦到。繼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是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客觀需要。今後要繼續加強拼音教學,逐步擴大《漢語拼音方案》的應用范圍,並研究、解決使用中的實際問題,如漢語拼音的同音字和同音詞的區分,漢語拼音正詞法的標准,漢語拼音技術應用中的標調法等。」

劉導生的報告完全沒有提毛澤東指示的「拼音化方向」,只是談到擴大拼音方案的應用范圍。這意味著,我國政府放棄了毛澤東提出的「拼音化方向」的政策,漢語拼音不再被看作文字,而只是被看作是一種輔助漢字的工具。

㈢ 有沒有什麼可以被發明出來,但是現在還沒有發明出來的東西。

有很多的,超薄衣服,萬能翻譯機,變色隱形衣等。
發明是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產品之所以被發明出來是為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而發明出來產品。分為有用發明和無用發明。發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製作的新工藝、新方法。機器設備、儀表裝備和各種消費用品以及有關製造工藝、生產流程和檢測控制方法的創新和改造,均屬於發明。

㈣ 人類語言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1、語言的產生

語言是為了滿足交際和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在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勞動決定了產生語言的需要。同時勞動也決定了產生語言的可能。鍛煉大腦,促進思維;手腳分工,直立行走,使得發音器得到改造,具備說話的能力。

2、語言的發展

A、語言要素的演變(語音、語法和詞彙的演變)

語言是由語音、詞彙、語法構成的系統。各組成部分發展速度不平衡。詞彙出在經常變化中。語音和語法變化慢。

社會發展推動了語音發展,這是外部原因,至於語言系統本身如何發展,則是由系統內部的各種因素相互關系決定的。語音是物質外殼,詞彙是建築材料,語法是組織規則。組成語言的各部分或各要素之間處在一種相互制約而又統一的平衡狀態。語言系統本身處在變化過程中,例如:古漢語是單音節詞佔多,現代漢語就是雙音節詞占優勢。

B、語言發展的條件和特點

語言是以交際工具的身份為社會服務的。社會的發展是語言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語言發展的動力;總之,語言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

漸變性和不平衡性是語言發展的兩大特點,或說是兩大規律。

C、語言的分化和統一

語言隨著社會的分化而分化,方言是語言分化的結果。方言有兩個概念,一是地域方言,一是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全面語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漢語分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

社會方言是社會內部不同年齡、性別、職業、階級、階層的人們在語言使用上表現出來的一些變異,是言語社團(不同群體的人在語言使用上表現出不同於其他的特點)的一種標志。不同的行業用語(包括科技術語)是社會方言在詞彙上的表現,黑話是特殊的社會方言。

共同語是社會打破地域隔閡、走向統一時出現的語言形式,它是一個社會(比如一個民族)的全體成員所共同使用的語言。通常共同語總是在某一種方言的基礎上形成,這種作為共同語基礎的方言叫基礎方言。漢民族的共同語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

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裡,各民族之間還需要一個共同的交際工具,這就是「國語」。

D、世界語、混合語、方言和共同語、口語和書面語、文學語言

語言接觸最常見的形式是詞語的借用。借詞也叫外來詞,指的是音與義都借自外語的詞。

「洋涇浜語」和「混合語」是語言間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產生的一些特殊現象。「洋涇浜語」也稱「皮欽語」,它是一個社會的當地人沒有學好的外語,是外語在當地語言的影響下出現的變種。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有,共同特點是:語音經過當地語音音系的適當改造,語法規則減少到最低限度,詞彙的項目比較少,往往要藉助於迂迴曲折的說法指稱事物。「洋涇浜」通常只有口頭形式,結構上不穩定,一般用於跟外國人交往的特殊場合,沒有人把它作為母語或第一語言來學習使用。

但在一定條件下,可能被社會採用,作為主要的交際工具,並由孩子們作為母語來學習和繼承,即變成「混合語」或稱「克里奧耳語」,在一個社會的全體成員口頭中紮下根,擴大詞彙,嚴密語法。

世界語是一種人造的國際輔助語,是波蘭醫生柴門霍夫於1887年創造的。詞彙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語言,部分取自日耳曼族語言和希臘語。採用拉丁字母書寫,語法只有十六條規則。

口語是語言的口頭形式,是說出來給別人聽的;書面語是用文字記載下來供看的。有了文字後才有書面語。文字是書面語的書寫工具,是體現書目語的一種物質形式,但文字本身不是書面語。

書面語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是口語的加工形式。不同:口語的用詞范圍較窄,句子短,結構簡單等,書面語擴大用詞范圍,結構復雜,盡量排除廢話,講究篇章結構。口語易變,書面語較保守

文學語言是加工過的,即規范化了的書面語。

世界上最早對語言學的研究:
1)文化歷史發展理論(維果茨基)
區分低級心理機能(生物進化結果)和高級心理機能(歷史發展結果)。
最早提出「內化」理論:外部形式的活動→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內部活動

2)相互作用論(皮亞傑)
皮亞傑的心理結構的發展涉及圖式、同化、適應和平衡四個方面。
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動作,其次是形象,最後才是語言。語言的使用是和認知能力中的象徵功能的發展相聯系的。語言能力是建立在認知能力發展的基礎上,而不能超越認知能力的發展

㈤ 電腦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1946,美國的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了第一代電腦—ENIAC, 而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喔...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
電腦之前是被稱為計算機的,問世之前,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機械式計算機、機電式計算機和萌芽期的電子計算機四個階段。
20世紀以後,各個科學領域和技術部門的計算困難堆積如山,已經阻礙了學科的繼續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軍事科學技術對高速計算工具的需要尤為迫切。在此期間,德國、美國、英國部在進行計算機的開拓工作,幾乎同時開始了機電式計算機和電子計算機的研究。 德國的朱賽最先採用電氣元件製造計算機。
計算機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儲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備現代計算機的主要特徵。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數學家馮·諾伊曼領導的設計小組完成的。1945年3月他們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電子離散變數自動計算機(EDVAC)。隨後於1946年6月,馮·諾伊曼等人提出了更為完善的設計報告《電子計算機裝置邏輯結構初探》。同年7~8月間,他們又在莫爾學院為美國和英國二十多個機構的專家講授了專門課程《電子計算機設計的理論和技術》,推動了存儲程序式計算機的設計與製造。開始有了現代計算機-電腦。

㈥ 古代四大發明是什麼時候被發明出來的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
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內民的重要創造。容即造紙術、司南、火葯、活字印刷術。

中國古代的4大發明中有3項與道家關聯密切。火葯是中國道人煉丹時的「副產品」;活字印刷術源自南北朝時期道家的雕版印刷改進而來,是畢升發明的。而中國最早的司南理論則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折疊

㈦ 電視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電視的發明(通過電子傳送對遠距離物體瞬間進行觀察),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系列不斷而獨立的發明過程。第一個商用陽極電子管是1897年由卡爾·佛德南特·布勞恩(1850—1918)發明的。但直到l907年才由俄國聖彼得堡(現為列寧格勒)的鮑里斯·羅森用於電子視覺。A稟·坎普貝爾·斯溫頓(英國,1863—1930)1908年6月18日在一封寫給《自然》雜志題為《遠距離的電子視覺》的信中披露了電視傳送的原理。最早的公開電視示範表演是由蘇格蘭的羅傑·貝爾德(1888—1946)在1926年1月27日進行的。他用了保爾·格特里伯·尼伯可夫在1884年1月6日所建議的機械掃描系統的改進系統。l924年2月,他成功地在英國東索賽克斯的哈斯汀斯傳播了一個3.05米遠的馬爾他十字。1925年10月30日第一次傳送了威廉·泰恩頓的臉部形像(15歲),傳送前泰思頓要求支付2先令6便士。1923年12月29日,維蘭迪馬·考茨瑪·往瑞金(1889年生於俄國,1924年成為美國公民,死於1982年)遞交了一份是申請光電攝像管專利的報告,到1938年12月20日才得到批准。

高楊謙二郎(生於1899年1月20日)於1926年12月25日成功地用一個布勞恩陰極電子管和一個尼伯圓片,在日本的濱津技術學院傳送了一張40行的電子圖像。

貝爾德在1929年9月30日藉助於BBC的發射台,開始了他首次的電視「服務」。1930年5月命名第一架電視機為貝爾德電視機。30行掃描的公開轉播是於1932年8月22日至1935年9月11日間進行的。

㈧ 中文「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被發明出來的

在今天的漢語語言中,「您」是作為第二人稱「你」的敬語出現的。在唐朝以前,漢語中只有第二人稱詞「你」,而沒有「您」這一字。但在唐朝時,有了「你們」的說法,表示第二人稱復數,「你們」二字連讀,讀快了就念成了「您」的聲音了。到了宋元時期,在很多文學作品中把「你們」簡記為「您」,這時的「您」只是「你們」的合音,並沒有別的意思。到宋元以後,「您」逐漸由表示多數向單數過渡,用以表示尊敬的意思。

此外,由於「您」源於「你們」,所以現代漢語中第二人稱代詞「您」後面不能加助詞「們」表示復數。但近年來已經有很多人在書信、講話中,開始使用「您們」這個說法來表示對較多人的尊敬。一些語言學家也主張用「您們」這種說法。

㈨ 造紙術是怎樣被發明出來的

最早的造紙術是由我國東漢和帝時的蔡倫發明的。

他吸取前人造紙的經驗,創造性地用麻頭、破布、樹皮、破漁網等作原料來造紙。這大大降低了紙的成本,同時方法簡單易行,故而很快普及到全國。史書上,把他看作是紙的發明人,實際上,早在蔡倫之前就已出現了紙。蔡倫的貢獻在於改進前人的造紙術,功績也是很大。

早在我國殷商時期,把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這種文字得名為「甲骨文」。後來,用竹片、木片連綴在一起,作記事材料。這種書簡有很多不便,其中之一就是非常沉重。據說西漢時董仲舒上書漢武帝,他所使用的竹簡是由兩個大漢抬進宮里的。當時,也有用帛作為書寫工具的。帛是用蠶絲織成的,雖然比較輕便,但成本太高,使用權被極少數人壟斷。西漢時期,發明了用蠶繭外面的亂絲漂製成的薄片來書寫,到了東漢時期,發現了用植物纖維造出的紙。東漢以後,我國的造紙術不斷改進,紙的品種不斷增加,質量也顯著提高。

大約從公元6世紀開始,我國的造紙術流傳到國外。朝鮮、日本、阿拉伯、歐洲等地相繼掌握了這一技術。造紙術對於世界文化的貢獻不可低估。例如,歐洲在掌握造紙術之前,文字是書寫在羊皮上的,由於成本高數量少,書籍被少數僧侶獨占。傳入造紙術後,客觀上為更多的人掌握文化提供了條件,對於思想文化的傳播發展意義重大。

現在紙的品種各式各樣,那些古老的紙與現在相比,似乎太落後了,但沒有這些古老的紙,現在的紙也無從談起。

閱讀全文

與被發明出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