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渾天儀是誰發明的
張衡。
中國天文學發展的歷史是悠久的。到漢代已有蓋天、宣夜和渾天等學派。蓋天說認為,天如蓋,蓋心是北極,天蓋左旋,日月星辰右轉。宣夜說認為天無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虛空之中」,並不附著於「天體」之上。渾天說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行。
宣夜說後來不幸失傳了,蓋天、渾天兩說並行,競相爭鳴,比較科學的渾天說漸占上風。同時,觀測天象的儀器也不斷出現,如武帝時洛下閎製造了渾天儀,宣帝時耿壽昌又造了渾天儀,和帝時崔瑗的老師賈逵更製造了黃道銅儀。
張衡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後,他更加勤奮地「研核陰陽」,終於「妙盡璇璣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銅鑄渾天儀,被張衡造了出來。渾天儀主體是幾層均可運轉的圓圈,最外層周長一丈四尺六寸。
各層分別刻著內、外規,南、北極、黃、赤道,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還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緯等等天象。儀上附著兩個漏壺,壺底有孔,滴水推動圓圈,圓圈按著刻度慢慢轉動。於是乎各種天文現象便赫然展現在人們眼前。
這件儀器被安放在靈台大殿的密室之中。夜裡,室內人員把某時某刻出現的天象及時報告給靈台上的觀天人員,結果是儀器上、天上所現完全相符。
(1)渾儀發明人擴展閱讀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② 混天儀是誰發明的
混天儀的發明者是我國西漢的落下閎。混天儀在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張衡進行改進 。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中國現存最早的渾天儀製造於明朝,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一、渾天儀歷史
蓋天、渾天兩說並行,競相爭鳴,比較科學的渾天說漸占上風。同時,觀測天象的儀器也不斷出現,如武帝時洛下閎製造了渾天儀,宣帝時耿壽昌又造了渾天儀,和帝時崔瑗的老師賈逵更製造了黃道銅儀。
張衡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後,他更加勤奮地「研核陰陽」,終於「妙盡璇璣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銅鑄渾天儀,被張衡造了出來。
渾天儀主體是幾層均可運轉的圓圈,最外層周長一丈四尺六寸。各層分別刻著內、外規,南、北極、黃、赤道,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還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緯等等天象。儀上附著兩個漏壺,壺底有孔,滴水推動圓圈,圓圈按著刻度慢慢轉動。
於是乎各種天文現象便赫然展現在人們眼前。這件儀器被安放在靈台大殿的密室之中。夜裡,室內人員把某時某刻出現的天象及時報告給靈台上的觀天人員,結果是儀器上、天上所現完全相符。
二、渾天儀的組成
渾天儀是渾象和渾儀的總稱。渾象的構造是一個大圓球上刻畫或鑲嵌星宿、赤道、黃道、恆隱圈、恆顯圈等,類似天球儀。
渾儀是一觀測儀器,內有窺管,亦稱望管,用以測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體的赤道坐標,也能測定天體的黃道經度和地平坐標。渾儀由早期四游儀和赤道環組成。
從漢代到北宋渾儀增加了黃道環、地平環、子午環、六合儀、白道環、內赤道環、赤經環等。北宋的沈括取消白道環、改變一些環的位置。元代郭守敬取消了黃道環,並把原有的渾儀分為兩個獨立的儀器:簡儀和立運儀。
③ 簡儀是誰發明的簡儀和渾儀有什麼關系
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對渾儀做了許多大膽的改進後,發明簡儀。簡儀是世界上最早製成的大赤道儀,比歐洲天文學家的發明要早300年。郭守敬用簡儀測得一年為365.2425日,和實際時間只差26秒。這是我國古代黃赤交角的最精確的數值。
④ 請問渾天儀是誰發明的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它們是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制的。西方的渾天儀最早由埃拉托色尼於公元前255年發明。 葡萄牙國旗上畫有渾儀。自馬努埃一世起渾天儀成為該國之象徵
⑤ 古代天文儀器發明者是
張衡發明地動儀,南懷仁發明黃道經緯儀,郭守敬發明簡儀、高表等等。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一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黃道經緯儀是清朝製造的八件大型銅鑄天文儀器之一,是我國重要的古天文觀測儀器,也是中國第一台以現代的黃道坐標系統作觀測的儀器。適用於作觀測太陽和行星等天體的運動。1673年製成,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古觀象台的觀測平台上。它代表著中國和西方文化與科技交流的重要成果。
⑥ 渾天儀的發明者是誰
張衡製造的渾天儀是依據渾天原理而製成
⑦ 渾天儀和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天儀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回,而渾象是答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它們是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制的。西方的渾天儀最早由埃拉托色尼於公元前255年發明。葡萄牙國旗上畫有渾儀。自馬努埃一世起渾天儀成為該國之象徵。
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又一傳世傑作,在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濫、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地動儀。
⑧ 渾天儀是什麼樣的張衡發明的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天儀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版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權象的儀表。渾天儀發明者是閬中人落下閎,後又被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改進。中國現存最早的渾天儀製造於明朝,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渾象的構造是一個大圓球上刻畫或鑲嵌星宿、赤道、黃道、恆穩圈、恆顯圈等,類似天球儀。
渾儀是一觀測儀器,內有窺管,亦稱望管,用以測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體的赤道坐標,也能測定天體的黃道經度和地平坐標。渾儀由早期四游儀和赤道環組成。從漢代到北宋渾儀增加了黃道環、地平環、子午環、六合儀、白道環、內赤道環、赤經環等。北宋的沈括取消白道環、改變一些環的位置。元代郭守敬取消了黃道環,並把原有的渾儀分為兩個獨立的儀器:簡儀和立運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