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藏戲是怎麼形成的 簡要回答
藏戲是因為唐東布傑要為人們修橋,結識七位仙女到處演出,勸人行善積的時候形成的。
藏戲的特色:帶著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台、一部戲可以演三五天、有固定的形式。
⑵ 藏戲的來歷
十四世紀,噶舉派(白教)高僧唐東傑布(1385-1464)在雲游途中於1430年主持營建了據說是西藏的第一座鐵索橋。在建橋過程中,他發現民工中有七個能歌善舞的姐妹(有說七兄妹),遂在白面具戲基礎上,吸收佛經中傳說和民間傳說故事中帶有戲劇因素的內容編排表演節目、設計唱腔動作和鼓鈸伴奏,指導七姐妹演出,藉以宣傳宗教,為行善修橋募集資金(行善積德)。七姐妹天生麗質、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觀者以為仙女下凡,贊其為「阿吉拉姆」(仙女)。以後藏戲被稱作「阿吉拉姆」,亦由此而得名。據《唐東傑布傳》載,唐東傑布主持修建的鐵橋、木橋數量達上百座,碼頭渡口也有一百多個。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橋梁渡口,所需資金除靠其游說化緣所得外,主要靠組織募捐演出來籌集。以後唐東傑布又將經其發展了的白面具戲帶回家鄉主廟迥·日吾齊寺,創建了迥·日吾齊戲班,將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裝飾改為藍面具,在白面具戲表演藝術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各種歌舞和古老瑜伽功術、雜技等,編演了佛經故事《智美更登》。從此,藍面具戲逐漸形成。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大約起源於距今800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⑶ 以自己為導游介紹《藏戲》那篇課文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帶著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沒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
答案都是——藏戲!
藏戲是有一位叫做唐東傑布的人發明的。當時雅魯藏布江十分難渡,許許多多人都在那裡丟掉了性命,被無情的河水吞噬。於是,年紀輕輕的僧侶——唐東傑布便許下宏願,發誓架橋。可是他手頭上沒有錢啊,大家都嘲笑他。他在山南瓊結認識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組成了第一個藏戲班子。
藏戲有許許多多的特點,如戴面具表演,藏戲的面具可多了,有白色的面具,是代表善者的純潔;有紅色的面具,是代表國王的威嚴;有綠色的面具,是代錶王妃的柔順;有黃色的面具,是代表活佛的吉祥;有青面獠牙,是代表妖魔的壓抑與恐怖;有用白色或黃色的布佛縫制的,只在眼睛嘴巴處挖個窟窿,是代表老百姓的朴實敦厚……
藏戲還不需要任何道具,不需要舞台,雪山江河、草原大地做背景,藏戲的藝人們席地而唱,不需要幕布,不要燈光,只要有一鼓,一鈸為其伴奏。他們別無所求,只要有觀眾就行。
藏戲還在幾百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形式:開場陳說藏戲歷史以招徠觀眾,正戲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結尾則具有慶賀演出成功之意。
藏戲還可以表演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觀眾們在吃喝玩耍中看戲,一出戲演它個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隨心所欲,悠哉游哉,毫無倦意。
這就是藏戲,大家一起去看吧!
⑷ 唐東傑布是藏戲的創始人,開山鼻祖嗎
是的,
唐東傑布大師是一位僧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和藏戲的祖師
他為了改版變西藏許權多大河上沒有橋,人民交通不方便的局面,他開始在各個大河上面修築鐵鎖橋,但是由於財力有限,便四處募集資金,在募集資金的過程中,組織了幾位美貌的女子開始進行表演,於是藏戲便誕生了。
⑸ 藏戲的來源和起源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獨具一格的劇種。西藏及四川、青海、雲南廣大藏族地區的人民都普遍喜愛觀看藏戲。
現代藏戲有劇本、舞蹈表演、因人定曲的唱腔、不同角色不同的服裝及面具,還有樂隊伴奏和伴唱,是一套綜合藝術。
關於藏戲的起源問題,有人竟與八世紀時蓮花生在桑耶寺開創的「跳神」聯系在一起。其實,這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八世紀,赤松德贊執政時期,桑耶寺落成之後,從天竺請來的高僧蓮花生,根據佛祖釋迦牟尼關於佛教密宗四部學說中的瑜伽部里金剛舞一節,組織跳神法會,驅鬼酬神,為寺院開光。蓮花生的傳記中說:「譯經師在桑耶寺『慈氏洲』譯經完後,由長老手持譯經繞『務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從此沿襲至今。」這是西藏各寺院跳神的來歷。
藏戲恰恰相反,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梁,為眾生謀利。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經三年多的努力,尚示成功。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但是,她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紀以後的事情。
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沒有什麼遮蓋(更不用說什麼布景和台幕了),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得水泄不通。在近代歷史上,由於各地業余的、自發劇團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風格和特點,從而形成流派。解放前西藏著名的藏戲劇團有:江孜的江嘎爾、南木林的香巴、拉薩的覺木隆和昂仁的迥巴。現在藏戲業余劇團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幾乎每個社隊都組織了一個戲班子,象拉薩郊區的墨竹工卡縣,就有二十來個業余藏戲隊。可見藏戲影響之深,流傳之廣了。
⑹ 開山鼻祖都有誰藏戲的就不用說了。
農業:奉祀土神和穀神。周代的始祖名棄,又名後稷,在堯、舜時期被封做農官,教民耕種稷麥,故後世農業尊其為祖師,並與社神合一,稱為土地神。村野之間,每隔三五里的田頭路邊就建有一座小矮屋土地廟,皖西南一帶稱之為「社祀廟」,各有土地公婆的神像供奉。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後,各土地廟均被拆除;90年代又有所恢復。
裁縫業:尊奉軒轅氏(黃帝)。《史記》稱黃帝:「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後世尊其為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因傳言黃帝曾教民眾用骨針穿麻線縫樹葉和獸皮做衣,故被縫紉業尊為先祖。
蠶絲業:尊奉嫘祖(又作累祖)。傳說她是黃帝的妻子,曾教民養蠶治絲,北周以後被視為蠶神。
釀酒業:凡酒坊、酒館、酒家均尊奉杜康為祖師。杜康即少康,為夏代的第五任君主。《說文解字》稱其為「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又傳禹帝曾命「儀狄造酒」,有的地方亦尊儀狄為酒業的祖師。相傳夏禹時,帝女為進獻品,而令儀狄造酒,其味甘美,甚得禹帝贊賞,因而蔚成造酒之風氣。
堪輿五術業:鬼穀子。鬼穀子姓王名詡(亦有稱禪),春秋時代河南琪縣人,居雲夢山,精通堪輿數術命相、醫術、授徒孫臏,得道後受後人尊崇為祖師。
印刷業:倉頡。倉頡,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他造字以供後人沿擊記錄及溝通。「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夜鬼哭」!文字一出,人類從此由蠻荒歲月轉向文明生活。
木製業:魯班。魯班:姬姓,公輸氏,名般。魯國公族之後。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因是魯國(都城為今山東曲阜)人(一說曲阜人,另說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發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魯班尺。又如墨斗、傘、鋸子、刨子、鑽子等,傳說均是魯班發明的。
竹木泥瓦匠:同尊魯班為祖師。歷史上確有其人,氏公輸,名般(取同音字為「班」),春秋時魯國人,故稱魯班,生平創造過雲梯、石磨、木作工具及木製飛烏等,為當時傑出的發明家。
金屬業:鐵匠、銅匠、銀匠與冶鑄業均尊太上老君為先祖。《老子內傳》稱:「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號老子;耳有三漏,又號老聃。」傳說老子曾鑄造八卦爐(後人稱為「老君爐」)煉制丹葯以求長生。
教育業:尊孔子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舊時書生、學子、學童在家中正堂,私塾、縣學、府學、大學均在正廳供奉孔子牌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晚年致力於教育並著述立說,史稱他曾授教「弟子三干,賢人七十」。
商業:供奉財神牌位。道教奉「趙公元帥」為財神,其像黑面濃須,騎坐黑虎;相傳其人姓趙,號公明,秦時得道於終南山,封號為「正一玄壇元帥」。商界又尊范蠡為祖師。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人(今河南南陽),曾協助越王勾踐滅吳,功成後棄宮經商,游齊國稱鴟夷子皮,在陶(今山東定陶)稱陶朱公,經商曾「三致千金」均散濟貧民,其商德極受後人崇敬。
豆腐業:江淮大地奉淮南王劉安為祖師。其人為劉幫之孫,襲封淮南王,治壽春(今壽縣),因「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編成《淮南子》一書,並在熬制丹葯時,無意間用黃豆、鹽鹵做成了豆腐腦(即水豆腐)。
中醫業:戰國時醫學家扁鵲創立望、聞、問、切「四診」醫術,後世即尊奉他為中醫的祖師。扁鵲姓秦,名越人,河北任丘人。漢代醫學家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倡導辨證論治原則,被後世尊為「醫聖」。民間醫業尊華佗為祖師,華佗名甫,字天化,沛國譙(今毫州市)人,曾創制麻沸散(麻醉葯)用於外科手術,故被尊稱為「外科鼻祖」。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著《千金方》,被後世譽為「葯王」。中草葯製作及民間葯鋪葯店則尊奉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為祖師。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蘄州人(今湖北薪春人),著《本草綱目》傳世。
制筆與造紙業:傳說秦朝名家蒙恬曾改良過毛筆,故被尊奉為制筆業的祖師。蒙恬是秦朝時代大將,他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製成蒼毫名秦筆,而被尊奉為制筆始祖。世傳東漢蔡倫為造紙術的發明人,故民間紙槽作坊、紙業店鋪均供奉「龍亭侯」朴像脾位,尊為祖師。
印染業:染坊店奉東晉葛洪為祖師。葛洪字雅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著《抱朴子》一書,曾在煉丹中提煉出各色染料,被後世應用來印染布帛、紙張。
戲曲業:尊唐玄宗李隆基為祖師。因唐玄宗曾召集歌舞藝人與宮女在梨園學藝,並時常親自執槌擊鼓演奏配樂。因而,後世均稱戲曲藝人為「梨園兄弟」。
火腿業:尊宋朝宗澤為祖師。宗澤字汝霖,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為宋朝名將。相傳他發明了火腿的製作方法,流傳甚廣。
織布業:尊黃道婆為祖師。黃道婆為松江烏泥涇(今屬上海市)人,少年時流落至崖州(今海南崖縣),從黎族人學習了紡織技術。後回鄉改革、推廣軋花、紡車和織機技術,影響深遠。
評書業:尊明末傑出的說書藝人柳敬亭為祖師。評書古稱評話,又稱鼓書、板話。柳敬亭,本姓曹,通州(今江蘇南通)人,被後人譽稱為「柳評書」。
人相業:風後氏。遠古黃帝宰相,精通相術,首創風鑒之學
命相業:麻衣仙。精通民間相人術,著有麻衣相法流傳於世。
畫畫業:王維、吳道子
燒窯業:女媧娘娘。神話記載女媧煉石而補天,是窯業之始祖發明人。
餐飲業:易牙。春秋朝代人氏,善於調味,見賞於齊桓公而聞名。
漁業:姜太公。名尚,在渭水隱居釣魚,遇文王而奉為國師。
歌藝業:老郎神。相傳唐代有灰狼變成紅衣童子指導皇室梨園子弟練唱成果非凡,以娛唐明皇聲色冶遊。
理發業:呂洞賓或羅公。相傳呂洞賓座下之柳木,曾以隨剃即長術戲耍剃頭師傳,經呂洞賓以飛刀變剃刀制伏,故後世理發業供其為祖師。
皮鞋業:孫臏
美容業:李漁。清代戲曲家,人稱李十郎,精於譜曲,指導藝人姿態表演及化妝。
茶業:陸羽。唐代人,著作有茶經之品茗書籍,後經傳頌後,喝茶風氣隨之盛行。
針業:劉海
檳榔業: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因批評時政,遭貶官潮州,因水土不服身患濕寒之症,因吃檳榔而病癒。
刻字業:王維
旅館業:關羽。關羽為人正直,做事言而有信,故為後世人當官及做生意人皆尊為祖師。
屠宰業:真武大帝。年輕時以殺豬為業,但心地善良,後為觀世音菩薩渡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得道。
硯墨業:子路。子路為孔子學生,以硯墨而傳之。
糕餅業:諸葛亮。三國時諸葛亮率軍征蠻凱旋而回時,途經瀘水,猖神阻道有待人頭祭祀,諸葛亮改用牛馬肉做餡,外包麵粉作成饅頭來替代祭祀而受尊崇。
磨刀匠:馬上皇帝 扎柳匠:范丹
竹匠:泰山、張班 扎彩匠:致公禪師
修腳匠:陳七子 制陶業:寧封子
燒窯業(窯匠):童賓 雕漆業:俞伯牙
杠房業:窮神 煤窯業:窯神
裘皮行、熟皮作坊業:比干 糖坊:鄒和尚
銀樓業:歐岐佛 銅鐵業:氈探老祖
銀行業:趙玄壇 洗衣業:梅葛仙
豆腐坊:劉安、樂毅 牲口牙行:馬神
花行、花農:花王神 孵化業:張五、陸相公
澡堂業:智公禪師 飯館茶樓業:灶君
叫化業:韓熙載 酸梅湯業祖師爺朱元璋
各行業的先祖商人的理由:
酸梅湯業先祖朱元璋,其上任理由:酸梅湯是朱元璋發明的。
元末,湖北荊襄一帶鬧瘟疫。當時朱元璋以賣烏梅為生,當他賣到襄陽時,正趕上瘟疫流行,朱元璋自己也被傳染,病倒在了旅店裡。朱元璋去旅店庫房取烏梅,聞到了烏梅的酸氣,馬上就精神了起來。然後朱元璋又煮了些烏梅汁來喝,病竟然好了。朱元璋知道烏梅汁可以治病後便廣為銷售,迅速富裕起來,為日後起兵反元奠定了基礎。
在民國時期,在很多專門賣酸梅湯的小店裡還能看到朱元璋的畫像,定期都要上供祭拜。
絛帶業先祖哪吒,其上任理由:抽過龍筋
絛帶業的製品主要是服裝和器具上使用的絲編的帶子或繩子,是當時京師官宦士紳或商賈的必需品,所以此行業一直興旺發達,各種大小店號在京城到處都是。此行業的祖師爺就是著名的神話人物哪吒。因為《封神榜》講,龍王三太子前來捉拿哪吒,後被哪吒擒住,將其筋抽去,做了一條龍筋絛給自己的父親束甲。絛帶業的人就把龍筋絛附會為絛帶,於是便把哪吒作為本行業祖師爺。
在老北京以前還有一座哪吒廟,位於南城的黑龍潭(今陶然亭公園)一帶。廟不大,廟內供奉有哪吒像一尊,持槍端坐,旁邊有兩個侍童。每年陰歷三月十五,絛帶業的商人都要到哪吒廟祭祀哪吒。
理發業先祖羅公,其上任理由:拯救行業危機
理發業以前稱剃頭業、整容業。在清朝以前漢人是不剃頭的,一直到了清朝入關逼漢人剃頭才出現了剃頭業。民國以後剪去頭發才通稱理發,但仍然有人叫剃頭。
理發業祖師爺姓羅,江西人(也有人說是湖南人)。名字已經不可考,是一個窮道士。據說當年雍正皇帝患頭瘡很嚴重,太監每次為雍正請發(剃頭)及打辮子(梳發辮)總是感到棘手,常常挨揍,甚至還要殺頭。後來雍正又從民間找了很多梳頭匠進宮伺候,但也都一樣被處死或發配。京城很多剃頭業、整容業的人都很害怕,有的出逃,有的甚至改行了。
⑺ 中國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第一批
崑曲
崑曲是發源於元末明初蘇州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劇。素有「百戲之母」的雅稱。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北曲遵「北中州」,南曲遵「南中州」。崑曲唱腔華麗婉轉、念白儒雅、表演細膩、舞蹈飄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說在戲曲表演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最高境界。
第二批
古琴
古琴,又稱琴、瑤琴等,是中國的撥弦樂器,有3千年以上歷史。在周代確定的按照樂器材質分類的「八音」中,古琴屬於「絲」類。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琴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現存琴曲3360多首,琴譜130多部,琴歌300首。
第三批
維吾爾木卡姆
**維吾爾木卡姆是流傳於中國**各**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在維吾爾人的特定文化語境中,「木卡姆」已經成為包容文學、音樂、舞蹈、說唱、戲劇乃至民族認同、宗教信仰等各種藝術成份和文化意義的詞語。其歌唱內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詩作、先知告誡、民間故事等,是反映維吾爾人民生活和社會風貌的網路全書。歌曲體裁既有敘詠歌,又有敘事歌;演唱方式既有合唱,又有齊唱、獨唱;唱詞格律與押韻方式,復雜多樣。除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十二木卡姆》外,還流傳著《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
《世界遺產在中國之維吾爾十二木卡姆》
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
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游牧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民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蒙古長調女王Norovbanzad
第四批
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賽龍舟的**俗。
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鍾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其表現形式是依附於漢字的藝術,而漢字屬於表意文字,筆劃的組合變化多端,與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相比較,漢字更富於造形性。加上漢字書法不僅有一套完整的筆法(點、橫、撇、豎、鉤等),更加有一套成熟的審美體系。依循漢字的結體規律,變化組合,就可以表現出千姿百態的書法藝術,創造出不同面貌和情趣的美感。
篆刻
中國篆刻: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來製作印章的藝術。從明清流派篆刻算起已有近 500年的歷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發展而來的,古代印章以獨特的風貌和高度的藝術性,為篆刻藝術奠定了優良的基礎。所以篆刻藝術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前221)。
中國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它的歷史至少可追朔到公元6世紀。南北朝墓葬中的動物花卉團花是現已發現的最早的剪紙,另外也有學者認為剪紙的前身可追溯到漢唐婦女使用金銀箔剪成方勝貼在鬢角為飾的風俗。早期的剪紙多見於喪葬、祭祀等儀式中,大約跟道家的靈媒神務有關。時致今日,苗人後裔仍有年節剪鬼神之形貼於牛欄、門楣之上的巫術**俗,西南山區的集市上多有由專門的剪紙作坊批量生產的神符備售,各家各戶的灶台樓閣細處也是每年一換。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敦煌莫高窟發現的印製於公元868年的《金剛經》(現存於大英博物館)。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製作原稿。然後將原稿反轉過來攤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後各種技術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繪上的、畫上的或寫上的原稿,大師級雕工負責精細部分的,到雕刻比較便宜的木頭或比較不重要部分時才交給比較沒有才能的工匠。木板然後刷上墨,在印刷機中加壓形成原稿的復製品。雕版印刷也指的是書法的一種類型。
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中國傳統建築是以木結構框架為主的建築體系,以土、木、磚、瓦、石為主要建築材料。營造的專業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磚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畫作、搭材作、裱糊作等,其中以大木作為諸「作」之首,在營造中佔主導地位。中國匠師在幾千年的營造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工藝經驗,在材料的合理選用、結構方式的確定、模數尺寸的權衡與計算、構件的加工與製作、節點及細部處理和施工安裝等方面都有獨特與系統的方法或技藝,並有相關的禁忌和操作儀式。這種營造技藝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延承至今。
媽祖信俗
媽祖是以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為中心、包括東亞(琉球、日本、韓國及東南亞)海洋地區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 、天聖聖母、天後、天後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蠶桑絲織是漢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五千年來,它對中國歷史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蠶桑絲織包括:杭羅、綾絹、絲綿、蜀錦、宋錦等織造技藝及軋蠶花、掃蠶花地等絲綢生產**俗。漢族勞動人民是首先發明並大規模生產使用絲綢的民族,其製作的絲綢製品更是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福建南音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為右琵琶、三弦,左洞簫、二弦,執拍板者居中而歌,這與漢代「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相和歌表現形式一脈相承。南音曲目有器樂曲和聲樂曲兩千餘首,蘊含了晉清商樂、唐大麴、法曲、燕樂和佛教音樂及宋元明以來的詞曲音樂、戲曲音樂等內容。南音以標准泉州方言古語演唱,讀音保留了中原古漢語音韻。演唱時講究咬字吐詞,歸韻收音。南曲曲調優美,節奏徐緩,古樸幽雅,委婉深情。
南京雲錦
在古代絲織物中,「錦」是代表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南京雲錦濃縮了中國絲織技藝的精華,是中國古代三大名錦之一。南京雲錦是用傳統的大花樓木織機、由拽花工和織手兩人相互配合,通過手工操作織造出來的。這種操作勞動強度大、工藝水平高,老藝人有「一掄、二撳、三抄、四會、五提、六捧、七拽、八掏、九撒」的拽花字訣,織手要做到足踏開口、手甩梭管、嘴念口訣、腦中配色、眼觀六路、全身配合。雲錦主要品種有織金、庫錦、庫緞和妝花四大類,前三類已可用現代機器生產,惟妝花的「挖花盤織」、「逐花異色」至今仍只能用手工完成。
安徽宣紙
漢族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起於唐代,歷代相沿。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於涇縣。當時這些地區均屬宣州府管轄,所以這里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宣紙的種類繁多,按料比可分為棉料、凈皮、特凈三大類,有幾十個品種、規格,另有品種繁多的加工紙(熟宣)以及宣紙製品如冊頁、扇面等。
貴州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侗族稱為「嘎老」。「嘎」即歌,「老」既含有大之意,也含有人多聲多和古老之意。「嘎老」是一種由眾多人參與的歌隊集體演唱的古老歌種,故譯為大歌。侗族大歌是在侗族地區流傳的由民間歌隊演唱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音樂。其多聲思維,多聲形態,合唱技巧,文化內涵等等方面都屬舉世罕見。她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而且是侗族社會結構,婚戀關系,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梅林第126屆侗族大歌節 多耶
廣東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嘉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
《格薩爾》史詩
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史詩中演唱篇幅最長的《格薩爾》史詩流傳於中國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等民族中,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講述了格薩爾王降臨下界後降妖除魔、抑強扶弱、統一各部,最後回歸天國的英雄業績。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樣性的熔爐,亦是多民族民間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見證。同時《格薩爾》說唱藝人是史詩最直接的創造者、傳承者和傳播者,並在各民族區域內擔任講述歷史、傳播知識、規范行為等角色。
浙江龍泉青瓷
龍泉窯是中國陶瓷史上燒制年代最長、窯址分布最廣、產品質量最高、生產規模和外銷范圍最大的青瓷名窯。龍泉窯始於西晉,北宋時已初具規模,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制瓷技藝登峰造極,梅子青、粉青釉達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青瓷燒制不僅是一種技術,而且也是一種藝術。上乘青瓷青翠滋潤、瑩澈剔透,富於韻味,有「類玉」之美,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內涵。
青海熱貢藝術
熱貢藝術產生於13世紀的青海黃南藏族地區,並隨著隆務寺的興盛而發展。熱貢藝術主要指唐卡、壁畫、堆綉、雕塑等繪畫造型藝術。熱貢藝術以藏傳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歷史人物和神話、傳說、史詩等為主要內容,同時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內容。熱貢藝術憑借其獨特的審美觀念、獨有的原材料和獨有的傳承**慣在藏傳佛教、民間美術、建築藝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藏戲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