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事物間的自在聯系

創造事物間的自在聯系

發布時間:2021-07-07 17:57:35

Ⅰ 事物間的聯系能否人為創造

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人不能憑空"創造"一種聯版系強加給客觀的事物權,也不能任意"消滅"事物之間所固有的聯系。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對事物聯系是無法改變的呢?不是。
一方面從這種聯系的產生看,它需要一定的條件,沒有一定的客觀條件,聯系就建立不起來,同時,任何聯系的建立,必須符合事物固有的規律的制約,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聯系。
另一方面,當某種聯系建立起來後,它就是一種客觀存在,不管人們喜歡不喜歡,它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存在。人們不可能隨意消滅這種聯系。拿"桑基魚塘"和京九鐵路這種人為的聯系來說,它的建立符合一定的條件,遵循了能量轉化、工程建築等規律。因此,人們改變事物原有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並不違背聯系客觀性的原理。

Ⅱ 怎麼理解「自在事物」的聯系與「人為事物」的聯系

兩者都是對外在世界的認識,都是對客觀存在的認識。自在事物強調的是存在,認為事物強調的意識。

自在之物,也稱物自體,出自康德。意思就是,我們能夠看見蘋果,嗅到蘋果,摸著蘋果,但是除去這些經驗之外,必然存在著一個純粹客觀的蘋果,這個是經驗的蘋果的源頭,但是我們是感知不到的,他是外在於我們的感知的。

人為事物,指的是,聯系呈現「人化」的特點,滲透著人的目的性、能動性,但這並沒有改變或者取消聯系的客觀性,這些「人為聯系」只是人們依據客觀聯系創造條件,改變了聯系的具體形式。因此,人們頭腦中的聯系觀念並不是主觀自生的,而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只有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聯系觀念才具有真實性和現實性。

Ⅲ 人類可以創造自在事物的聯系嗎

答案:D 解析: 「好奇」號探測車按照原定計劃成功登陸火星表面,體現了人類正確回把握答了發射等相關規律,D符合題意;人類不能創造聯系,只能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A錯誤;B、C均表述錯誤。

Ⅳ 我想知道人為事物聯系和自在事物的聯系,自在事物的聯系是人為事物的聯系基礎這句話對嗎我知道人為事物

自在聯系是人為聯系的基礎,這一觀點可以認為是正確的。
理由:1.基礎專可以有屬多個維度,如物質基礎,社會基礎,理論基礎。
2.人為聯系是人們根據自在聯系,通過實踐,改變或創造條件,建立起來的聯系。如果非要說實踐是人為聯系的基礎,那應該是社會基礎吧。

Ⅳ 人為事物的聯系是建立在自在事物聯系基礎上的再創造 這個說法對嗎

字面上理解是對的。

Ⅵ 如何理解自在事物與人為事物的聯系

如何理解「自在事物」的聯系與「人為事物」的聯系

事物的聯系就其與人類實踐的關系來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在事物的聯系,一類是人為事物的聯系。在人類誕生之前或在人類認識與實踐活動尚未涉及的領域中,存在著純粹自在的客觀聯系,它們當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即使在人類實踐活動范圍內由人們按照一定目的、計劃或方案而形成或建立的聯系,如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聯系、村莊或學校之間的聯系、兩個機械繫統之間的聯系等,盡管這些聯系呈現「人化」的特點,滲透著人的目的性、能動性,但這並沒有改變或者取消聯系的客觀性,這些「人為聯系」只是人們依據客觀聯系創造條件,改變了聯系的具體形式。因此,人們頭腦中的聯系觀念並不是主觀自生的,而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只有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聯系觀念才具有真實性和現實性。
列寧在《辯證法的要素》中把堅持「觀察的客觀性(不是實例,不是枝節之論,而是自在之物本身)」作為辯證法的第一原則,就是把辯證法建立在堅實的唯物論基礎之上。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2.准確地理解量變和質變的關系
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會經過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和過程,不能認為只有質變重要,量變不重要,也不能認為質變後就沒有量變了。弄清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有助於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的發展。
(1)量變是事物在數量和程度上的微小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
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沒有一定的量變,就不會發生質變。質變必須有一個量變的積累過程,質變本身是「漸進的中斷」,但它卻不是憑空發生的,而是以量變為基礎,由量變所准備好了的。同時,質變總是由量變規定其性質和方向,在量變過程中,實際上存在著兩種相反的量(增加的量與減少的量)的較量,它們都在為質變做准備。

Ⅶ 人可以創造事物的具體聯系 這句話是對的嗎

人之間彼此聯系的過程,都是具體的。人類所有創造的過程,都是聯系的過程,所以這句話是對的。

Ⅷ 如何理解「自在事物」的聯系與「人為事物」的聯系

事物的聯系就其與人類實踐的關系來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在事物的聯系,一類是人為事物的聯系。在人類誕生之前或在人類認識與實踐活動尚未涉及的領域中,存在著純粹自在的客觀聯系,它們當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即使在人類實踐活動范圍內由人們按照一定目的、計劃或方案而形成或建立的聯系,如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聯系、村莊或學校之間的聯系、兩個機械繫統之間的聯系等,盡管這些聯系呈現「人化」的特點,滲透著人的目的性、能動性,但這並沒有改變或者取消聯系的客觀性,這些「人為聯系」只是人們依據客觀聯系創造條件,改變了聯系的具體形式。因此,人們頭腦中的聯系觀念並不是主觀自生的,而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只有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聯系觀念才具有真實性和現實性。
列寧在《辯證法的要素》中把堅持「觀察的客觀性(不是實例,不是枝節之論,而是自在之物本身)」作為辯證法的第一原則,就是把辯證法建立在堅實的唯物論基礎之上。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2.准確地理解量變和質變的關系
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會經過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和過程,不能認為只有質變重要,量變不重要,也不能認為質變後就沒有量變了。弄清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有助於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的發展。
(1)量變是事物在數量和程度上的微小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
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沒有一定的量變,就不會發生質變。質變必須有一個量變的積累過程,質變本身是「漸進的中斷」,但它卻不是憑空發生的,而是以量變為基礎,由量變所准備好了的。同時,質變總是由量變規定其性質和方向,在量變過程中,實際上存在著兩種相反的量(增加的量與減少的量)的較量,它們都在為質變做准備。

閱讀全文

與創造事物間的自在聯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