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脲酶發明者

脲酶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07-07 17:03:04

① 為什麼要檢脲酶定性

隨著膨化技術在飼料工業中推廣普及,越來越多的飼料生產商在配方中使用膨化大豆粉,與其它蛋白資源一樣,大豆的適度熟化非常重要,熟化程度低會含抗胰蛋白酶等營養抑制因子,熟化度過高又會導致氨基酸利用率低。判斷膨化大豆粉是否合格的主要指標是脲酶活性。脲酶活性是指:在30±5℃和PH值等於7的條件下,每分鍾每克膨化大豆分解尿素所釋放的氨態氮的毫克數。脲酶本身無營養意義,但它與抗胰蛋白酶的含量接近,並且遇熱變性失活的程度與抗胰蛋白酶相似,因此,尿酶活性用來作為膨化大豆加熱是否合適的間接估測指標。脲酶活性沒有負值,最低為0。在我國現行的國標推薦值為0.3,在美國一般認為以不超過0.2為宜,並且針對日糧中有尿素的反芻動物而言不得超過0.12,當然對於家禽和豬0.3或稍高都可以接受。國內很多大企業一般均採用0.2。
實驗室定量測定脲酶活性的方法較復雜,有滴定法和pH增值法兩種,已有研究表明兩者對同一樣品測得的數值也不相等。目前國內絕大部分企業都採用快速而簡單的簡易判定方法定性地估測脲酶活性,一般來說,主要有如下兩種方法。

一.液態法

1.原理:大豆製品中的脲酶可使尿素分解成氨,會使酚紅指示劑改變顏色。

2.試劑

2.1尿素:GB696,分析純。

2.2酚紅指示劑

2.2.1稱取0.1g酚紅,加1.43mL0.1mol/L氫氧化鈉溶液,在研缽中研磨以促溶解;

2.2.2轉移至250mL定量瓶中,加蒸餾水至刻度,搖勻備用。

3.操作方法

3.1取0.2g粉末樣品,置於25mL比色管中。

3.2加0.02g尿素,加酚紅指示劑2滴,再加水20mL,充分搖勻15s。

3.3記錄粉紅色出現時間,並根據時間判斷尿酶活性,顏色出現時間應少於15min。

顏色出現時間 脲酶活性

1min 極強

1~5min 強

5~15min 稍有

15min 無

同時作空白對照試驗。

樣品空白(不加尿素)及試劑空白(不加樣品),只有上述空白正常時,即酚紅指示劑不改變顏色,試驗結果才是可靠的。

一般企業認為7、8分鍾變色較為合適。

二、半固態法

1.原理:大豆製品中的脲酶可使尿素分解成氨,會使酚紅指示劑改變顏色。

2.試劑

2.1稀硫酸(H2SO4)0.2N。

2.2尿素一酚紅試劑

2.2.1將1.2克酚紅溶解於30ml0.2N的NaOH中;

2.2.2用蒸餾水將之稀釋至約300mL;

2.2.3加入90g尿素(分析純)並溶解之;

2.2.4用蒸餾水稀釋至2L;

2.2.5加入14mL 1.0N的H2SO4或70mL o.2N的H2SO4;

2.2.6用蒸餾水稀釋至最後體積3L;

2.2.7溶液應具明亮的琥珀色。

3.操作方法

3.1在一個150ml的燒杯中倒入少量試劑,注意溶液必須呈明亮的琥珀色。若溶液已轉變為深桔紅色,滴人稀硫酸溶液並攪拌之,直至溶液再度呈琥珀色。

3.2量一匙粉末樣品,放置於培養皿中。

3.在樣品上加入兩匙試劑,輕輕攪拌,將樣品平鋪於培養皿中。若仍有干樣品斑點,則再加入試劑,直至將樣品浸濕。

4.放置5分鍾後觀察:

a. 沒有任何紅點出現:再任其放置25分鍾,若仍無紅點出現,說明大豆粉過熟。

b. 有少量紅點:少量尿素酶活性,可用。

c. 樣品表面約有25%為紅點覆蓋:少量尿素酶活性,可用。

d. 豆餅表面約有50%為紅點覆蓋:尿素酶活性較高,不可以使用。

e. 豆餅表面的75%-100%為紅點覆蓋:尿素酶活性很高,樣品過生,不能使用。

以上兩種簡易脲酶活性估測方法在國內各飼料廠被廣泛採用,尤其是後者在膨化大豆粉生產的在線檢測上很普遍。盡管這兩種方法原理一樣,但是,因其操作過程差異,所以對膨化大豆粉品質的反映內容也不盡相同。

三、液態法和半固態法之比較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兩種脲酶活性快速檢測方法沒有行業約定俗成的名稱,筆者接觸過的企業均只採用其中的一種方法,對前者可以稱之為「試管法」,後者稱之為「表面皿法」,根據其實施的過程及樣品的狀態,筆者將其區分為「液態法」和「半固態法」。

從實施方法來看,液態法是過程檢測,從開始一直到規定時間段結束,而半固態法屬於斷點檢測,是5分鍾後看結果;液態法通過控制各個體合格,總體自然合格,而半固態法要求的是總體符合統計學上的合格,即允許部分個體不合格。簡單地說,液態法要求每一個微粒的熟化程度均要滿足5分鍾以內不變色,如果一個不合格,整個批次為不合格;而半固態法允許部分微粒在5分鍾內變色,部分不合格,總體可以是合格的。從這點上來說,液態法對膨化大豆粉的品質要求更高,控制更嚴格,不僅要求熟化,而且要均勻熟化。舉例說明,如果在熟化完全的大豆粉樣品中摻入微量(可以是一粒)生大豆粉,液態法會立即變色從而判定為不合格,而半固態法只是增加了一個變色點,總體上仍是合格的。

從上可以看出,這兩種檢測方法對膨化大豆粉品質的反映內容是不一樣的。半固態法反映的是產品符合統計學上的合格,而液態法反映的是完全合格。這兩種不同檢測方法對膨化設備的要求也是有差別的,液態法要求設備能均勻熟化,而半固態法允許產品出現部分不合格,只要總體上符合就可以,對膨化設備的要求自然要低。

可能會有人疑問,膨化大豆粉出來的不都應該是均勻一致的嗎?其實不然,物料在膨化機內受到濕、熱、機械剪切的共同作用從而熟化,機械剪切對膨化大豆粉所起的作用大約能佔三成多,如果結構設計上缺陷或部件磨損,就會導致熟化不均勻。目前濕法膨化大豆粉的出料溫度大都在135度左右(對家禽和豬要求可能低點),六年前,筆者曾遇到過膨化大豆粉出料溫度在170度,用液態法檢測仍不合格,出來的料有熟的,有褐變的,還有少許夾生的,如果用半固態法檢測,估計就合格了。次年,一膨化廠使用某企業膨化機生產膨化大豆粉,因不熟被退貨六十噸,根據大部分企業採用半固態法檢測的情況,將其以一定比例摻入熟化料中,最終符合統計學上的合格。上述事件,大概就是這兩種不同測定方法的實踐意義吧。

脲酶urease(水解酶):

脲酶試驗原理:
存在於大多數細菌、真菌和高等植物里。它是一種醯胺酶、能酶促有機物質分子中酶鍵的水解。脲酶的作用是極為專性的,它僅能水解尿素,水解的最終產物是氨和碳酸。土壤脲酶活性,與土壤的微生物數量、有機物質含量、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呈正相關。根際土壤脲酶活性較高,中性土壤脲酶活性大於鹼性土壤。人們常用土壤脲酶活性表徵土壤的氮素狀況。
土壤中脲酶活性的測定是以脲素為基質經酶促反應後測定生成的氨量,也可以通過測定未水解的尿素量來求得。本方法是測定生成的氨量。
試劑:1)甲苯
2)10%尿素:稱取10g尿素,用水溶至100ml。
3)檸檬酸鹽緩沖液(PH6.7):184克檸檬酸和147.5克氫氧化鉀溶於蒸餾水。將兩溶液合並,用1mol/LNaOH將PH調至6.7,用水稀釋至1000毫升。
4)苯酚鈉溶液(1.35mol/L):62.5克苯酚溶於少量乙醇,加2毫升甲醇和18.5毫升丙酮,用乙醇稀釋至100毫升(A),存於冰箱中;27克NaOH溶於100毫升水(B)。將AB溶液保存在冰箱中。使用前將2溶液各20毫升混合,用蒸餾水稀釋至100毫升。
5)次氯酸鈉溶液:用水稀釋試劑,至活性氯的濃度為0.9%,溶液穩定。
6)氮的標准溶液:a 精確稱取0.4717克硫酸銨溶於水並稀釋至1000ml,得到1ml含有0.1mg氮的標准液
標准曲線繪制:吸取配置好的氮溶液10ml,定容至100ml,即稀釋了10倍,吸取1,3,5,7,9,11,13ml移至50ml容量瓶,加水至20ml,再加入4ml苯酚鈉,仔細混合,加入3ml次氯酸鈉,充分搖盪,放置20分鍾,用水稀釋至刻度。將著色液在紫外分光光度計上於578nm處進行比色測定,以標准溶液濃度為橫坐標,以光密度值為縱坐標繪制曲線圖。

取新鮮土壤7份,每份30g,裝於棕色廣口瓶中,先將1,3-二氯丙烯溶於丙酮(定量),6份分別加入不同濃度均為1.5ml的1,3-二氯丙烯,使之在土壤中的濃度分別為1、10、50、100、200、500µg/g,另1份相應加入1.5ml的丙酮作為對照,然後調節土壤的含水量至最大田間持水量的60%(記錄此時重量,以便補充水分)。放置於25℃恆溫培養箱,培養後第0d、1d,5d,10d(前10d密封,後來測定的敞口)、20d,30d,40d,50d分別取土樣檢測脲酶的活性。取樣前,反復旋轉廣口瓶,混勻土樣,一個處理隨機取3個重復。
1) 稱取5g過1mm篩的風干土樣於100ml容量瓶中。
2) 向容量瓶中加入1ml甲苯(以能全部使土樣濕潤為度)並放置15分鍾
3) 之後加入10ml 10%尿素溶液和20ml檸檬酸緩沖液(PH6.7),並 仔細混合
4) 將容量瓶放入37攝氏度恆溫箱中,培養24h
5) 培養結束後,用熱至38攝氏度水稀釋至刻度,仔細搖盪,並將懸液用緻密濾紙過濾於三角瓶中。
6) 顯色:吸取3ml濾液於50ml容量瓶中,加入10ml蒸餾水,充分震盪,然後加入4ml苯酚鈉,仔細混合,再加入3ml次氯酸鈉,充分搖盪,放置20分鍾,用水稀釋至刻度,溶液呈現(青定)酚的藍色。
7) 1h內在((青定)酚的藍色在1h內保持穩定)在分光光度計上用1cm液槽,於578nm處將顯色液進行比色測定。
8) 無土對照:不加土樣,其他操作與樣品實驗相同。以檢驗試劑純度,整個實驗設置一個對照
9)無基質對照:以等體積的水代替基質,其他操作與樣品實驗相同。每個土樣都設此對照。

結果計算:土壤脲酶活性以24小時後100g土壤中NH3-N的毫克數表示。
M=(X樣品-X無土-X無基質)*100*10
式中:M-土壤脲酶活性值
X樣品――樣品實驗的光密度值在標准曲線上對應的NH3-N毫克數
X無土――無土對照實驗中的光密度值在標准曲線上對應的NH3-N毫克數
X無基質――無基質對照實驗中的光密度值在標准曲線上對應的NH3-N毫克數
100 ――樣品定容的體積與測定時吸取量的比值
10 ――酶活性單位的土重與樣品土重之比值

注意事項:當脲酶活性為3-80微克NH3-N時,本法能獲得可靠結果。當脲酶活性小於3微克NH3-N,培養時間需增至24小時(已經24h了)(計算時應考慮這一點)
計算:脲酶活性以24h後1g土壤中NH3-N的mg數表示。
NH3-N(mg)=a*2
A:從標准曲線查得NH3-N毫克數
2 :換算成1k土的系數。

② 最先確定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的科學家是誰

最先確定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的科學家是薩姆納
詹姆斯·巴徹勒·薩姆納(James Batcheller Sumner,1887年11月19日- 1955年8月12日),美國化學家,194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20世紀20年代,薩姆納相信酶是蛋白質 。他從1917年開始用刀豆粉為原料,分離提純其中的脲酶(刀豆中脲酶多,易於測定)。1926年他成功地分離出一種脲酶活性很強的蛋白質。這是生物化學史上首次得到的結晶酶,也是首次直接證明酶是蛋白質,推動了酶學的發展。1937年他又得到了過氧化氫酶的結晶,還提純了幾種其他的酶。由於脲酶和其他酶的工作,他於194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③ 求!! 誰能幫我總結一下高中生物必修一和必修二中涉及到的生物學家的名字~發明~以及做的相關實驗!!

必修一第一章
1、19世紀30年代, 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動物學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論證生物界的統一性(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2.、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
1543年比利時的維薩里 發表巨著《人體構造》揭示人體器官水平的結構

法國比夏 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層次的結構——組織構成

1665年英國科學家虎克(R·Hooke)用顯微鏡觀察植物木栓組織並發現由許多規則的小室組成,並把「小室」稱為——細胞

荷蘭著名磨鏡技師列文虎克,用自製顯微鏡觀察到不同形態的細菌、紅細胞和精子等。

義大利的馬爾比基用顯微鏡廣泛觀察了動植物的微細結構。但是他們並沒有用「細胞」來描述其發現。

1838年施萊登提出細胞是構成植物的基本單位,施旺發現研究報道《關於動植物的結構和一致性的顯微研究》

耐格里用顯微鏡觀察了多種上植物分生區新細胞的形成,發現新細胞的產生原來是細胞分裂的結果。

1858年,德國的魏爾肖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第2章
英國科學家桑格經過10年努力,終於在1953年測得牛胰島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順序
1965年我國科學家完成結晶牛胰島素的全部合成
第3章
1、美國細胞生物家克勞德摸索出採用不同轉速對破碎的細胞進行離心的方法,將細胞內的不同細胞分開。——定性定量分離細胞組分的經典方法
2、比利時的德迪夫發現了溶酶體
3、羅馬尼亞的帕拉德,改進了電子顯微鏡,發現了核糖體和線粒體結構,1960年,帕拉德向人們描繪了一幅生動的細胞「超微活動圖」。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質合成並運輸到細胞外的過程
第4章
1、19世紀末,歐文頓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的
2、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家用丙酮從人的紅細胞中提取脂質,得出細胞膜中的脂質必然排列為連續的兩層
3、1959年,羅伯特森在電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層結構,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構成(靜態模型)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動鑲嵌模型
5、1988年美國科學家阿格雷成功地將構成水通道的蛋白質分離出來。
1998年美國科學家麥金農測出了鉀離子通道的立體結構。
第5章
1、1773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札尼(L.Spallanzani,1729- 1799),通過實驗證明,胃液有化學性消化作用。
2、關於酶本質認識
1857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通過顯微鏡觀察,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於酵母細胞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的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認為引起發酵的是酵母細胞中某些物質

德國化學家畢希納將酵母細胞中引起發酵的物質稱為釀酶

美國科學家薩姆納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結晶,並且通過化學實驗證實脲
酶是蛋白質

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3、1817年,兩位法國科學家首次從植物中分離出葉綠素。
1865年,德國植物學家薩克斯,發現葉綠素並非普遍分布在植物的整個細胞中,而是集中在一個個更小結構里,後人稱葉綠體。
4、1880年,美國科學家恩格爾曼,發現好氧細菌是只向葉綠體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要求看必修一P100分析)
5、1771年, 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 18o4),通過實驗發現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1779荷蘭科學家英格豪斯,發現普利斯特利的實驗只有在陽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綠葉才能更新污濁的空氣,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釋放的究竟是什麼

1845年,德國科學家梅耶,提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起來

1864年,德國植物學家薩克斯證明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

1880年,科學家恩格爾曼證明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場所

1939年,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利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氧氣來自水。

20世紀40年代美國科學家長爾文用小球藻做實驗,14C標記CO2追蹤,探明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碳的途徑——卡爾文循環

第6章
1958年,美國科學家斯圖爾德,取胡蘿卜韌皮部的一部分細胞,放入植物激素、無機鹽等物質的培養液中培養,這些細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長,形成細胞團塊——根、莖、葉——植株
必修2第1章
1、19世紀中期,孟德爾(G.Mendel,1822-1884),奧國人,通過豌豆等植物的雜交試驗,於1865年,在當地的自然科學研究學會上宣讀了《植物雜交試驗》論文,提出了遺傳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他被世人公證為「遺傳學之父」。
2、1909年,丹麥生物學家約翰遜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叫做基因
第2章
1、1903年,美國遺傳學家薩頓用蝗蟲細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細胞形成過程,發現孟德爾假設的一對遺傳因子即等位基因分離與減數分裂中同源染體的分離非常相似
2、英國科學家摩爾根利用果蠅為實驗材料,證實基因在染色體上,摩爾根被稱為染色體遺傳理論的奠基人,發現了基因的連鎖互換律,人們稱之為遺傳第三定律
3、18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兼物理學家道爾頓,第一個發現色育也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色育患者
第3章
第1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1928年,英國科學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過實驗推想,已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某種「轉化因子」,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

1944年, 美國科學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過實驗證明上述「轉化因子」為DNA,也就是說DNA才是遺傳物質。

1952年,赫爾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在噬菌體中,親代和子代之間具有連續性的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2、DNA分子結構和復制
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J.D.Watson,1928一)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F.Crick,1916-2004)共同提出了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維爾金斯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英國生物物理學家威爾金斯及同事提供DNA衍射圖譜
1952年奧地利生物化學家查哥夫提供重要信息A=T G=C
第7章
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提出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l9世紀(1859年),達爾文,在其《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生物進化理論。

④ 酶的發現過程

酶的發現
酶的催化作用,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人類早就會利用酵母使果汁和糧食轉化成酒,人們把果汁和糧食變成酒的過程叫做發酵,酵母製品被稱為酵素。後來,法國物理學家德拉圖爾對於酵母究竟是什麼東西發生了興趣,於是,他使用了顯微鏡這個觀察微觀世界的工具觀察酵母的形狀,結果他觀察到了酵母的繁殖過程。使他感到特別驚奇的是,酵母居然是活的。 19世紀50年代,法國的釀酒業發生了危機,葡萄酒廠存放的大量陳年的葡萄酒忽然變酸,變得無法飲用,使釀酒廠損失慘重。廠主紛紛向法國利爾大學的化學家和生理學家巴斯德求救,他也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葡萄酒里的酵母細胞,他很清楚地看到,酵母細胞有好多種,所有的葡萄酒中都含有使葡萄汁發酵轉化為葡萄酒的酵母。可是,變酸了的葡萄酒中,除了含有會引起發酵的酵母以外,所含的酵母比不變酸的葡萄酒還多了幾種。巴斯德認為,就是這些多餘的酵母使葡萄酒變酸。 這時,巴斯德對於解決葡萄酒變酸的問題已經胸有成竹了。他認為,既然葡萄汁已經轉化為葡萄酒了,那麼,酒中所含的會引起發酵的酵母已經不需要而可以除去了,至於那些會使葡萄酒變酸的酵母,則是必須除去的。因此,巴斯德向葡萄酒廠提出了下面的建議:在葡萄汁經過發酵釀成葡萄酒以後,就將葡萄酒稍為加熱,目的是把酒中所有的酵母細胞都殺死,這樣,會使葡萄酒變酸的酵母細胞不存在了,葡萄酒再放置多年,陳年的葡萄酒也不會變酸和變質。 除了酵母以外,其他有機體內也存在著類似發酵過程的分解反應。例如,人和某些動物體的胃腸里就進行著這樣的過程。從胃裡分泌出來的胃液中,含有某種能加速食物分解的物質。1834年,德國科學家許旺把氯化汞加到胃液里,沉澱出一種白色粉末,把粉末里的汞化合物除去以後,再把剩下的粉末物質溶解,他就得到了一種消化液,許旺把這種粉末叫做胃蛋白酶。與此同時,法國化學家又從麥芽提取物中發現了另外一種物質,它能使澱粉轉變成糖,這就是澱粉糖化酶。現在,把過去被稱為是酵素的物質和後來發現的酶都叫做酶。 酶是一種強烈吸引科學家們的物質,因而他們就開始設法將酶分離出來,並想知道酶到底是一類什麼物質。可是,在細胞和其他天然物質內,酶的含量非常小,而且所得到的含酶的提取液都是混合物,分離提純相當困難。盡管如此,科學家研究酶的興趣絲毫也沒有減退。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生物化學家薩姆納從一種美洲熱帶植物的白色種子里分離出一些晶體,這種晶體的溶液顯示出脲酶所具的性質。脲酶是一種能對尿素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氨的反應起催化作用的酶。這種晶體還顯示出蛋白質的性質,凡是能使蛋白質變性的東西,也都會破壞這種酶,由此,薩姆納肯定酶是一種蛋白質。最後,科學家終於證實,酶就是一種蛋白質催化劑。現在,分離出來的酶已經有100多種,它們都是蛋白質。

⑤ 概述酶、光合作用、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1)酶的發現
法國物理學家德拉圖爾使用了顯微鏡觀察到了酵母的繁殖過程。
19世紀50年代,生理學家巴斯德也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葡萄酒里的酵母細胞,他認為多餘的酵母使葡萄酒變酸。
1834年,德國科學家許旺把氯化汞加到胃液里,沉澱出一種白色粉末,把粉末里的汞化合物除去以後,再把剩下的粉末物質溶解,他就得到了一種消化液,許旺把這種粉末叫做胃蛋白酶。
法國化學家從麥芽提取物中發現了另外一種物質,能使澱粉轉變成糖,這就是澱粉糖化酶。現在,把過去被稱為是酵素的物質和後來發現的酶都叫做酶。
康奈爾大學生物化學家薩姆納從一種美洲熱帶植物的白色種子里分離出一些晶體,這種晶體的溶液顯示出脲酶所具的性質。這種晶體還顯示出蛋白質的性質。
2)光合作用的發現
亞里土多德認為植物體是由「土壤汁」構成的,即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物質完全來自土壤。
17世紀上半葉,比利時醫生海爾蒙脫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他把一棵稱過重的柳樹種植在一桶事先稱好重量的土壤中,然後只用雨水澆灌而不供給任何其他物質。5年後,他發現這棵柳樹的重量竟是剛栽種時的33.8倍,而土壤的重量只減少62.2克。因此,他認為構成植物體的物質來自水,而土壤只供給極少量的物質。這個結論首先提出了水參與植物體有機物質合成的觀點,但是沒有考慮到空氣對植物體物質形成所起的用。
1727年,英國植物學家斯蒂芬·黑爾斯提出植物生長時主要以空氣為營養的觀點。
最先用實驗方法證明綠色植物從空氣中吸收養分的是英國著名的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利。他還證明植物能「凈化」因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污濁的空氣,使空氣變好,這就是後來人們才知道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釋放出氧氣的緣故。然而他卻把這種現象歸因於植物緩慢的生長過程,而沒有認識到光在此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由於他的傑出貢獻和實驗完成於1771年,因此,現在把這一年定為發現光合作用的年份。
1779年荷蘭的簡·英格豪斯的實驗證實了普利斯特利的實驗結果,確認植物對污濁的空氣有「解毒」能力,同時指出這種能力不是由於植物生長緩慢所致,而是太陽光照射植物的結果,從而證明綠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把空氣變好。
1782年,瑞士的牧師吉恩·森尼別在化學分析的基礎上,指出植物「凈化」空氣的活性,除與光照密切相關外,還取決於所「固定的空氣」(即後來知道的二氧化碳)。但是由於受當時氣體化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對植物在光下和暗中所釋放的氣體究竟分別屬於何種氣體仍然不清楚。
1785年,在弄清空氣的組成成分後,人們才明確認識到植物的綠色部分在光下釋放出的氣體為氧氣,而植物各器官(包括綠色部分)在呼吸過程釋放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3)生長素的發現
1880年達爾文在用金絲雀薏草研究植物的向光性時發現,對胚芽鞘單向照光,會引起胚芽鞘的向光性彎曲。切去胚芽鞘的尖端或用不透明的錫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用單側光照射不會發生向光性彎曲。因此,達爾文認為胚芽鞘在單側光下產生了一種向下移動的物質,引起胚芽鞘的背光面和向光面生長快慢不同,使胚芽鞘向光彎曲。
1928年荷蘭的溫特把切下的燕麥胚芽鞘尖直立於瓊膠塊上,經過一段時間後,移去胚芽鞘尖把這些瓊脂小塊放置在去尖的胚芽鞘的一邊,結果有瓊膠的一邊生長較快,向相反方向彎曲。這個實驗證實了胚芽鞘尖產生的一種物質擴散到瓊膠中,再放置於胚芽鞘上時,可向胚芽鞘下部轉移,並促進下部生長。溫特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並命名為生長素。
1934年荷蘭的Kogl等人從人尿中分離出一種化合物,加入到瓊膠中,同樣能誘導胚芽鞘彎曲,該化合物被證明是吲哚乙酸。隨後Kogl等人在植物組織中也找到了吲哚乙酸。

⑥ 酶的發現史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酵母能使果汁和谷類加速轉化成酒。這種轉化過程叫作發酵。1680年,荷蘭的業餘生物學家、布商列文虎克在用顯微鏡觀察中首先發現了酵母細胞。一個半世紀以後,法國物理學家卡格尼亞爾·德拉圖爾使用一台優質的復式顯微鏡,專心研究酵母,他仔細觀察了酵母的繁殖過程,確定酵母是一種活的微生物。這樣,在19世紀50年代,酵母就成了一個熱門的研究課題。

人們還發現在腸道里也進行著類似於發酵的過程。1752年,法國物理學家列奧米爾用鷹作實驗對象,讓鷹吞下幾個裝有肉的小金屬管,管壁上的小孔能使胃內的化學物質作用到肉上。當鷹吐出這些管子的時候,管內的肉已部分分解了,管中有了一種淡黃色的液體。

1777年,蘇格蘭醫生史蒂文斯從胃裡分離一種液體(胃液),並證明了食物的分解過程可以在體外進行。

1834年,德國博物學家施旺把氯化汞加到胃液里,沉澱出一種白色粉末。除去粉末中的汞化合物,把剩下的粉末溶解,得到了一種濃度非常高的消化液,他把這粉末叫作「胃蛋白酶」(希臘語中的消化之意)。

同時,兩位法國化學家帕揚和佩索菲發現,麥芽提取物中有一種物質,能使澱粉變成糖,變化的速度超過了酸的作用,他們稱這種物質為「澱粉酶制劑」(希臘語的「分離」)。

科學家們把酵母細胞一類的活動體酵素和像胃蛋白酶一類的非活體酵素作了明確的區分。

1878年,德國生理學家庫恩提出把後者叫作「酶」。

1897年,德國化學家畢希納用砂粒研磨酵細胞,把所有的細胞全部研碎,並成功地提取出一種液體。他發現,這種液體依然能夠像酵母細胞一樣完成發酵任務。這個實驗證明了活體酵素與非活體酵素的功能是一樣的。因此,「酶」這個詞現在適用於所有的酵素,而且是使生化反應的催化劑。

由於這項發現,畢希納獲得了1907年諾貝爾化學獎

⑦ 誰知道中國最早發現酶是什麼時候

1773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扎尼(L.Spallanzani,1729—1799)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將肉塊放入小巧的金屬籠中,然後讓鷹吞下去。過一段時間他將小籠取出,發現肉塊消失了。於是,他推斷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塊的物質。但是什麼,他不清楚。

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從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質的物質。解開胃的消化之謎。

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鈉(J.B.Sumner,1887—1955)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結晶,並通過化學實驗證實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們相繼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並指出酶是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質。

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T.R.Cech,1947—)和奧特曼(S.Altman,1939—)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⑧ 維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質分別是哪年被誰發現的

維生素
人類對維生素的認識始於3000多年前。當時古埃及人發現夜盲症可以被一些食物治癒,雖然他們並不清楚食物中什麼物質起了醫療作用,但這是人類對維生素最朦朧的認識。
1912年,波蘭科學家豐克,經過千百次的試驗,終於從米糠中提取出一種能夠治療腳氣病的白色物質。這種物質被豐克稱為 "維持生命的營養素",簡稱Vitamin(維他命),也稱維生素。

蛋白質
1926年J.B.薩姆納首先得到結晶蛋白質——脲酶。

微量元素
人類對微量元素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逐漸的認識過程。從17世紀鐵被最早發現為人體必需微量元素,至今,至少有15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被認識。

⑨ B365果蔬酵素粉的酶的發現

1783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扎尼(L.Spallanzani,1729—1799)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將肉塊放入小巧的金屬籠中,然後讓鷹吞下去。過一段時間他將小籠取出,發現肉塊消失了。於是,他推斷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塊的物質。但是什麼,他不清楚。
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從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質的物質。解開胃的消化之謎。
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鈉(J.B.Sumner,1887—1955)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結晶,並通過化學實驗證實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們相繼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並指出酶是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質。
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T.R.Cech,1947—)和奧特曼(S.Altman,1939—)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⑩ 脲酶將尿素分解為

(1)培養含脲沒細菌的培養基應以尿素為唯一氨源,並加入酚紅指示劑,觀察是否變紅.在接種前應採用高壓蒸汽滅菌法對培養基進行滅菌.
(2)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該菌鈍化培養採用的接種方法是平板劃線法,圖中2區域出現了較多的單個菌落,通過該接種方法不能獲得含脲酶細菌在土壤中的數量.
(3)由於分子量大的分子通過多孔凝膠顆粒的間隙,路程短,流動快,所以用凝膠色譜法分離脲酶時,相對分子質量較大的物質會較快從層析注中洗脫出來.
(4)為比較游離含脲酶和固定化含脲酶細菌的污水處理效率,研究人員用1g游離含脲酶細菌和1g固定化含脲酶細菌,分別加入到30mL含有濃度1%尿素的pH為7.5緩沖液中,37℃保溫30分鍾,通過檢測溶液中氨或尿素含量大小,判斷兩者的污水處理效率.
故答案為:
(1)尿素 酚紅 高壓蒸汽滅菌法
(2)平板劃線法 2 不能
(3)較大
(4)氨或尿素

閱讀全文

與脲酶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