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龍游東閣橋是誰造的,在什麼朝造的
龍游通駟橋又名東閣橋,位於龍游縣城東門,是一座由東至西橫跨衢江支流靈山港下游的十孔條石拱橋。全長165米,兩端橋孔跨度為9.6米,其餘橋孔凈跨均為11米。每拱門橋墩南向均有一石砌4.8米長的平面三角形剖水刀,以緩和水的沖擊力。橋面凈寬為6米,兩邊石欄桿用兩層厚0.28米的青石條實疊而成。歷史上曾經是九省通衢的交通要道,是衢州市古老的大型石拱橋之一。 通駟橋原為木橋,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縣人祝昌宥之妻徐氏(蘭溪人,卒於宣和三年,享年七十七歲)以橋為木質易朽,乃輸金萬余,易之以面石,但未成。南宋淳佑年間(1241—1252年),十墩石橋建成,馬天驥又在橋上構屋五十楹。明清也多次重建重修。現在所見之通駟橋,是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的面貌。橋之西端兩墩三拱是1944年8月29日,日寇逃離龍游時炸毀的。解放後,1956年人民政府組織力量,建築橋墩,改修工字鋼木橋面。1964年改修工字鋼筋混泥土橋面,1984年龍游復縣後,西端兩墩三拱仍以石拱修復。1986年7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月12日被炸毀。
❷ 龍游通在一部手機上裝2個請問怎麼下載
這個應該是不可以裝兩個,或者就是就是不應該裝兩個。
❸ 龍游縣創達交通實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龍游縣創達交通實業有限公司是2002-07-08在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龍游縣龍洲街道新二路9號。
龍游縣創達交通實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30825741002759R,企業法人張紅曉,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龍游縣創達交通實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對外投資,航道疏浚與開發,港口碼頭項目的投資與開發;貨運:普通貨運,貨運站(場)經營(憑有效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經營);建築材料、金屬材料銷售;國內廣告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在浙江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3171003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447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龍游縣創達交通實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❹ 龍游現在高鐵通杭州么2020年2月1號的時候
龍游到杭州東的高鐵目前是通行的。
❺ 龍游石窟怎麼發現的
村民發現的
❻ 龍游發糕的歷史
龍游發糕起始年代已很久遠,因風味獨特,製作精美,又是「福高」的諧音,象徵吉利,因而成為節日禮品。逢年過節家家戶戶蒸製作糕,用作點心或饋贈親友。花色品種多樣,有白糖糕、桂花糕、核桃糕、紅棗糕、大栗糕等。發糕配料上乘,加工精細,選用上白糯米搭配粳秈米,浸數十天後,用水漂清,磨成細粉,按比例加豬油、白糖、酒酵調制,經發酵後蒸熟。色澤晶瑩如玉,孔細如針,色香味美,食之糯而不粘,甜而不膩。
❼ 我的手機應用商店怎麼沒有龍游通APPvivox30手機
可能是被下架了
vivo是維沃移動通信有限公司旗下的手機品牌,於2011年正式進入手機市場,旗下有X系列、Xplay系列和Y系列的三大產品線布局。
vivo致力於和追求樂趣、充滿活力、年輕時尚的群體一起打造擁有卓越外觀、專業級音質、極致影像、愉悅體驗的智能產品。vivo除在中國大陸市場外,還進駐了印度、泰國、緬甸等海外市場。
2018年9月27日,vivo與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簽約,入駐中國文化傳媒新文創(IP)平台
2018年9月30日,NBA正式宣布中國賽與vivo戰略合作升級,vivo升級成為NBA中國賽首席合作夥伴,雙方繼續在賽事、產品、服務以及品牌營銷等領域的深度合作。
2018年11月6日,騰訊與vivo硬體終端廠商就功能置入、賬號打通、設備管控等方面展開合作,軟硬兼施防沉迷,建設未成年人健康游戲環境
2019年10月8日,中國手機廠商vivo通過官方微博宣布,因火箭隊總經理莫雷不當言論,即日起,vivo將中止與NBA的所有合作
2019年11月28日,vivo與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檢測中心(SRTC)正式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宣布成立「5G聯合實驗室」,將共同推動以無線通信技術發展為核心的技術合作與交流。
❽ 龍游石窟的驚人發現
1992年6月9日,吳阿奶等四位村民選中了水面面積僅20平方米的「洗衣潭」抽水。17天後,水落洞出,一座氣勢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現在他們眼前。個個石窟緊挨著,排列工整,每個石窟均有石階通向洞底,令人驚異的是,這7個石窟的布局竟呈北斗七星的形狀。
在1號洞的石壁上,農民發現了一幅神秘的圖畫: 石壁上刻有馬、鳥、魚;而在另外的石洞里多處發現數米長的閃電狀刻紋。在這7個石窟周邊1公里范圍內,類似的石窟共有24個,而沿衢江北岸還分布著更多的石窟。顯然,這是一個龐大的石窟群。
龍游石窟是20世紀末的驚人發現,是個千古之謎。看來要解開這個謎,只有等到21世紀了。
❾ 龍遊河的傳說
,民間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龍遊河的傳說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東海的龍宮里,住著龍王爺和他的一家人。有一天,老龍王發起威風,大擺龍尾,大海的潮水就一下子湧上了堤岸,淹沒了許多莊稼和無數的老百姓。一時間,兒啼母哭,子嚎父泣,實在悲慘。玉皇大帝大怒,令龍王將功贖罪,速將潮水退盡,讓出沿海灘地二百里,並派龍後娘娘到海岸一行,待退潮將盡之際,從海岸灘頭游向長江,迂迴入海,形成入江大河,以利百姓耕種。龍後娘娘奉旨乘潮水來到海岸,她的大龍子也悄悄跟了出來。當潮水在海岸沙灘上向下落得差不多了,龍後娘娘便順著潮水,領著大龍子從海岸游向長江。龍後娘娘在前呼喊,大龍子在後面跟著,他們從嘴裡噴出水來,沖開泥沙往南行。果然,在它們游過的地方就成了一條大河。可是,游不多遠,貪玩的大龍子就漸漸落在媽媽後面了。龍後娘娘只好游游停停,停停等等,每游一段就回頭喊兒子趕快跟上,凡是龍後娘娘回頭喊龍子的地方,河道就拐了一個大彎。就這樣一直游到現在的如城,龍子畢竟年幼,直喊累,無奈,龍後娘娘便圈了一個直徑三里的圓圈,將龍子圈在裡面,准備歇一下再繼續游。 恰好此時,托塔李天王受玉帝派遣看看進展,行到此處,從雲端往下一看,只見龍後游出來的河道竟是彎彎曲曲的,將來船隻來往航行,不但要拐許多彎子,還要多行很多路,禁不住大罵:「大膽孽畜,如此下去,等你們游到長江,這條河不是到處都是彎子么?」於是他落下雲端,抽出鞭子,對准龍後母子,狠抽兩鞭。 龍後娘娘挨了一鞭疼痛難忍,直竄向東南方去了,但游到丁堰鎮大橋那邊時,她還是停下來歇了一下,等候自己的兒子,這一歇可就把那裡團成了一個深不見底的大水潭。她回首翹望,怎麼也等不到兒子,潮水又將退盡,這才傷心地從節制閘那裡游進了長江。而大龍子被這一鞭抽得渾身抽搐,他拚命扭動身子,一共扭了九十九個彎子,最後才從如皋南門竄向楊花橋,經磨頭、吳窯、桑木橋那裡游出長江,回東海去了。 龍後母子從長江游回龍宮,東海龍王贖罪的二百里地方也撤出來了,如皋就在其內。後來,老百姓在這里精耕細作,終於把滄海變成了桑田。人們為圖吉利,便把海岸叫海安;把龍後娘娘從海安經如皋至南通節制閘入長江的那一段通揚河叫大龍遊河;把龍後娘娘團在丁堰鎮等候大龍子形成的深潭叫龍潭;把大龍子單獨游過的地方叫做小龍遊河,又叫通江河,這也就是現在我們所叫的龍遊河;龍後母子扭成的那些灣子,也就是後來的蝦子灣、梅家灣、柴灣等地方。據說,如城內的外城河和內城河,是龍後娘娘母子倆休息時形成的。 如今,龍遊河已成為如皋的代稱,出外闖盪的如皋人,都自豪地稱自己是龍遊河的兒女。 龍遊河的傳說從側面反映了如皋地區由滄海變成桑田的歷史事實。大約6000年前,古長江口移到揚州、鎮江以下。長江三角洲北岸逐漸形成了揚州到李堡(李堡,原屬如皋,1943年後劃歸海安縣。)附近的揚泰沙咀,由於地勢較高,通稱揚泰岡地。岡地上分布著一列列東北、西南走向的條狀沙脊。如皋西部自高明鎮盧庄到海安東部李堡間的一條沙脊,為揚泰岡地的最後一條沙脊。如城鎮就位於揚泰岡地的東南緣。這一帶「土高色赤」,人們習慣地稱它為赤岸。今天如城至東陳鎮一帶,古代就叫赤岸村。這是如皋最早成陸的地方。揚泰岡地成陸後不久,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勞動了。上世紀70年代發現的海安青墩遺址,為我們提供了今天海安、如皋、如東一帶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生動圖景。 當時,這一帶氣候溫濕,人們在窪地的土墩上建造了低矮簡陋的木屋,過著定居的生活。他們使用磨製的石斧、石鋤、石錛等工具開墾荒地,種植莊稼,飼養了豬、狗、牛等牲畜,已經掌握了原始的種麻、紡線、織布的技能,燒制出了造型美觀的陶器。在發現的墓穴里,挖掘出了稀有的璧、環、墜等精製玉器。隨葬品的多少,反映了當時氏族公社內部已出現了貧富差別。 如皋南境成陸較遲,今江安、石庄之間,有一條東西長約20公里的老岸,就是魏晉南北朝時的江岸線。據清嘉慶《如皋縣志》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劃分沙田,即以此老岸為界,老岸以北為老岸區,以南為圩田區。老岸地區實際是古揚泰岡地的南緣,圩田地區是以後經墾殖形成的。唐時,從古石庄經白蒲到今通州市的石港有一條名為「橫江」的長江支流,出海口在今掘港(掘港,現屬如東)附近。唐朝末年,古橫江淤塞加快,逐漸成為陸地。此後,古如皋南境成陸面積增大,直至摩訶山(今張家港市段山)。《太平寰宇記》載:「宋初,如皋南境在摩訶山南。」明永樂年間,如皋南境大部坍沒,摩訶山和古石庄均沒入長江。直至民國初年始漲成永安沙,1943年漲連北岸。1965年後又陸續圍墾長青沙、又來沙、躍進沙,這是如皋成陸最晚的地區。</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