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漢朝發明秤砣

漢朝發明秤砣

發布時間:2021-07-07 13:18:28

① 誰發明了桿秤

桿秤製作的傳說有兩種,一是魯班所發明,二是范蠡所製作。

1、木桿秤是魯班發明的,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添加「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為16兩,並頒布統一度量衡的詔書;

2、另一種說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個魚販的難處那得到啟示先用根竹竿,一邊放水筒,一邊放魚,利用杠桿原理發明;

後來他進行改造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但因為有些商家缺斤少兩,便添加「福祿壽」三星,表明,缺一兩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少壽。

(1)漢朝發明秤砣擴展閱讀

桿秤是人類發明的各種衡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在中國湖南長沙東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精製的砝碼、秤桿、秤盤、系秤盤的絲線和提繩等。中國漢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規格的桿秤砣。

1989年,在中國陝西眉縣常興鎮堯上村的一座漢代單窯磚墓中,發現完整的木質桿秤遺物,其製作時間約在公元前1~公元1世紀。古代桿秤的發展,長期停留在採用繩紐、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桿的基礎上,並由手工製作。

直到20世紀,桿秤才由傳統的繩紐結構,逐漸改變為外刀紐與刀承或內刀紐與刀承結構。1949年後,中國為了加強計量法制管理,先後制訂了桿秤檢定規程和國家標准。

1985~1987年,中國對桿秤結構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將原來的木質桿改為金屬桿,從而解決了木質桿的計量准確度受地區及天氣影響的弊病,並適應了半機械化、標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產的需要。但桿秤因其計量准確度低,已漸趨淘汰。

② 最早的桿秤是中國發明的嗎

桿秤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據古籍記載,遠古時期有個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專的橫桿啟發,發明了桿屬秤。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共十六顆星星為記,在秤桿上刻制十六顆星花,故稱為十六兩制秤。秤桿有骨桿、木桿、金屬桿(銅桿、鋁桿);秤砣有石砣、金屬砣;提繩有二提繩、三提繩。計量單位的演變,由夏商時期使用銖和兩,發展到周朝時期銖、兩、金、均、石(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均,四十均為一石)。直到解放後,方便買賣雙方計算,才改為十兩一斤。近年,又採用國際通用的千克計量

③ 稱是誰發明的

范蠡是秤的發明人,據說當時范蠡為了尋找度量衡器,便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又加上了福祿壽三星,意為缺一兩折福,缺二兩折祿,缺三兩折壽。這種十六兩秤,一用就是兩千多年。

④ 漢朝的鐵秤砣四五百斤估價多少

廢鐵兩塊錢一斤,四五百斤就是一千塊錢左右。

⑤ 古代的秤砣是怎麼確定重量的

據古籍記載,遠古時期有個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的橫桿啟發,發明了桿秤。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共十六顆星星為記,在秤桿上刻制十六顆星花,故稱為十六兩制秤。秤桿有骨桿、木桿、金屬桿(銅桿、鋁桿);秤砣有石砣、金屬砣;提繩有二提繩、三提繩。計量單位的演變,由夏商時期使用銖和兩,發展到周朝時期銖、兩、金、均、石(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均,四十均為一石)。直到上世紀50年代,為了方便買賣雙方計算,才改為十兩一斤。近年,又採用國際通用的千克計量。

杠桿,在一根杠桿上安裝吊繩作為支點,一端掛上重物,另一端掛上砝碼或秤錘,就可以稱量物體的重量。古代人稱它「權衡」或「衡器」。「權」就是砝碼或秤錘,「衡」是指秤桿。迄今為止,考古發掘的最早的秤是在長沙附近左家公山上戰國時期楚墓中的天平。它是公元前四到三世紀的製品,是個等臂秤。不等臂秤可能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使用了。古代中國人還發明了有兩個支點的秤,俗稱銖秤。使用這種秤,變動支點而不需要換秤桿就可以稱量比較重的物體。

千克(kilogram),國際單位制中米、千克、秒制的質量單位,也是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之一。法國大革命後,由法國科學院制定。原計劃製作的是新頒布的質量的主單位——克的標准器,但因為當時工藝和測量技術所限,故製作了質量是克的1000倍的標准器,即千克標准原器——這也是國際單位制中質量單位是千克而不是克的原因。最初的定義和長度單位有關;1791年規定:1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時的質量 ,並用鉑銥合金製成原器,保存在巴黎,後稱國際千克原器。1901年第3屆國際計量大會規定:千克是質量(而非重量)的單位,等於國際千克原器的質量。千克用符號kg表示。

⑥ 漢朝的秤砣值多少錢一百斤以上的。

漢朝的秤砣看是材質的,那是一個青銅盛行的年代,如果此秤砣是用鐵鑄造的,那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因為可以研究漢朝的冶金技術和鑄鐵水平。如果青銅的話得看上面有些什麼花紋,浮雕。

⑦ 桿稱 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當然是我們的祖國中國了

桿秤是人類發明的各種衡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在中國湖南長沙東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精製的砝碼、秤桿、秤盤、系秤盤的絲線和提繩等。中國漢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規格的桿秤砣。1989年,在中國陝西眉縣常興鎮堯上村的一座漢代單窯磚墓中,發現完整的木質桿秤遺物,其製作時間約在公元前1~公元1世紀。古代桿秤的發展,長期停留在採用繩紐、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桿的基礎上,並由手工製作。直到20世紀,桿秤才由傳統的繩紐結構,逐漸改變為外刀紐與刀承或內刀紐與刀承結構。1949年後,中國為了加強計量法制管理,先後制訂了桿秤檢定規程和國家標准。1985~1987年,中國對桿秤結構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將原來的木質桿改為金屬桿,從而解決了木質桿的計量准確度受地區及天氣影響的弊病,並適應了半機械化、標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產的需要。但桿秤因其計量准確度低,已漸趨淘汰。

⑧ 秤是誰發明的工作原理是為啥標記重量50kg的秤砣就能測出重量的為100斤的物體秤砣重量多重

你說的這種應該是桿秤,而不是天平。桿秤據傳是范蠡(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越王勾踐手下)發明的,採用杠桿原理。使用時,手提著桿秤的繩子,一般極靠近桿秤的一端;物體重量乘物體到繩子的距離=秤砣乘秤砣到繩子的距離。通過秤砣位置即可知道被稱的物體多重。所以50*2=100*1,只需要讓秤砣到繩子的距離是物體到繩子距離的兩倍即可稱量。

⑨ 古代為什麼把秤坨稱為權

「權」的本意是認知性的,通過某種方法和工具,來發現和掌握客觀對象的重量。後來,「權」引申出另外一個意思——權力,但也保留著通過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找到正確的信息,獲得正確認知的意思。

權,還有一種意思就是「變通」,這也與「稱」有關。當你用秤,來稱量物體重量的時候,秤砣的位置就需要不停地調整,一會兒要向左,一會兒又要向右,直到最後找到秤桿上恰到好處的准心,也就得到了正確的重量。

(9)漢朝發明秤砣擴展閱讀:

古人把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以及福、祿、壽三星,共16顆星比作16兩,商人賣東西,要講究商德,不能缺斤短兩;如果耍手腕,剋扣一兩就減福,剋扣二兩就損祿,剋扣三兩就折壽。

在秤桿上嵌這16顆星時,其星的顏色必須是白色或黃色,不能用黑色,暗喻做生意要心地純潔,不能昧良心(黑心)。由此可見古人在發明秤時所費的苦心。這些秤星時時刻刻在告誡生意人:買賣要公平,不能缺斤短兩,否則就是在傷害你自己。

⑩ 漢朝的秤砣500斤以上鐵質的估價多少

五百斤以上?那恐怕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鐵器
可以當國寶了,無價

閱讀全文

與漢朝發明秤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