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漢字的起源演變和書畫發現高考題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漢字的創制和應用不僅推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還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地方,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
它們整齊規范,並且有一定的規律性,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徵,學者們認為這可能是漢字的萌芽。漢字形成為系統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考古證實,在商朝早期,中國文明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徵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現。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國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佔卜, 甲骨就是占卜時的用具。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經過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凈,接著鋸削磨平。然後,在甲的內面或獸骨的反面用刀具鑽鑿凹缺。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師,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問的問題都刻在甲骨上,然後用火炷燒甲骨上的凹缺。這些凹缺受熱出現的裂紋就稱為「兆」。巫師對這些裂紋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結果,並把占卜是否應驗也刻到甲骨上。經過占卜應驗之後,這些刻有卜辭的甲骨就成為一種官方檔案保存下來。
中華民族是一個很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也是最獨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裡,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直到今天,各種字體紛紛誕生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但是在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漢字的演變過程是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范化、穩定化的過程。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成扁方形;楷書誕生以後,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定下來,確定了「橫、豎、撇、點、捺、挑、折」的基本筆畫,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是漢字的標准字。 漢字是以象形字為基礎,以形聲字為主體的表意文字體系,總數約有一萬個,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個左右。這三千餘個漢字可以組成無窮多的片語,進而組成各種各樣的句子。漢字產生以後,對周邊國家產生了深刻影響。目前,考古學者共發掘甲骨16萬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沒有文字記載的碎塊。據統計,所有這些甲骨上的各種文字總計為四千多個,其中經過學者們考證研究的約有三千個,在三千餘字裡面,學者們釋讀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餘的或者不可釋讀,或者學者們分歧嚴重。盡管如此,通過這一千多字,人們已經可以大致了解有關商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情況了。甲骨文是一種成熟而系統的文字,為後世的漢字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漢字又經歷了銅銘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形式,並一直沿用至今。日本、越南、朝鮮等國家的文字都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制的。
一
最早的文字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出現的,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表意字是中國漢語形成歷史中最早的一種文字,漢字經歷了經歷了里表意字,表音兼表意,變音字,三個歷程。其中表意字是指根據所概括內容的意義 所創造的字,在漢字的初始階段,沒有筆畫,沒有字母,從畫圖和實物記事慢慢發展,很自然的把依靠最多的意義首先融入字體。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系。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它們整齊規范,並且有一定的規律性,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徵,學者們認為這可能是漢字的萌芽。
最初的甲骨文,已經具有很大程度的抽象意義。而埃及等文明古國均無此程度,這是為什麼呢?許多科學家認為:1.還有更早的文字沒有被發現;2.甲骨文一開始就是有抽象意義的。如果是後者,那麼為什麼埃及等文明古國均無此高度?
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被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從殷墟中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幾千年以來,中東人都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只有中國現代人能讀懂一些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這些龜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來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認為把有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板上,然後用火來烤烙這些龜板和動物的骨頭,其產生的裂縫,占卜者可以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佔之事的吉凶。這就是「甲骨文」現代漢字的祖先。至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種。而可以解讀的有一千多個。漢字形成為系統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甲骨文的出現。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經過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凈,接著鋸削磨平。然後,在甲的內面或獸骨的反面用刀具鑽鑿凹缺。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師,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問的問題都刻在甲骨上,然後用火炷燒甲骨上的凹缺。這些凹缺受熱出現的裂紋就稱為「兆」。巫師對這些裂紋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結果,並把占卜是否應驗也刻到甲骨上。經過占卜應驗之後,這些刻有卜辭的甲骨就成為一種官方檔案保存下來。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後來如秦時的小篆與秦隸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青銅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鍾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鍾鼎文和石鼓文之稱。相傳是周宣王時期太史所創寫。至今故宮博物院內存有十個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因為封建割據,四分五裂各自為政,文字也不盡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統中國。才把文字統一起來。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後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後,將文字統一。這種統一後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
但是秦朝時期的「小篆」書寫過於規范,書寫起來速度很慢,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民間就出現了許多的簡便字體。這種字體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圓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並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稱之為——「秦隸」。
隸書十分盛行,「秦隸」並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基本上是方形。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稱之為——「漢隸。漢隸」就完全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蠶頭雁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松自如。西漢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漢朝流行「漢隸」的同時,「楷書」正在萌芽階段。到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已經很盛行,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同時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的固定了下來。當時被稱之為——「真書」,後人因為以這種字體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即改稱之為——「楷書」。
「楷書」尤為盛行,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家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人們學習作為範例。
「草書」的起源,亦如行書,或其他書體,無法確指始於何時。史記說:「戰國時,楚懷王使屈原造憲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見而欲奪之,蓋草書之祖起於。」據此故有草書緣起於草稿之話,可見戰國時即已有草書的形成。因為起於草稿的字體,為了發揮速寫功能,較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寫成,顧名思義而為草書。但此種草書,僅能說是古篆(當時使用的字體)的草稿,真正草書的開始發現,則始自漢初,其演變過程,自應是先有「章草」,而後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體了。由於楷書的工整,為了書寫快捷的需要,和書者為了抒發自己的胸臆,寄情於筆端的創造,產生了一種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草書」。
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就是「行書」, ,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范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和難以識別,而是優雅歡暢的運筆,字體書寫靈活貫通。也是最受大眾喜歡最常用的一種字體。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中華四大偉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被畢升改進為活字印刷術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宋體為什麼有這些特點?當然是因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榮的宋代,雕刻製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說用長方形的木板雕刻製版。木板上都有紋路,製版一般都是橫向,這樣刻制字的橫向線條和木紋一致,比較結實;而刻制字的豎向線條時和木紋交叉,容易斷裂。因此字體的豎向線條較粗,橫向較細。橫向線條即使比較結實,在端點也容易磨損,因此端點也較粗。橫平豎直,當然為為了雕刻製版的刀工方便刻制了。雕刻製版是一個非常費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現手寫體的那些特點,則刻字必然比橫平豎直要大得多,這點大家做個簡單的實驗就知道,windows的記事本中輸入或粘貼一段漢字,分別把字體設置為宋體9號和楷體9號,看看哪個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於木板的紋路,要雕刻變化多端的曲線難度也會更大。而且每張木板只能印刷兩頁,一本書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費事費力,木板也會用得更多,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會太大。而要在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現出手寫體那些變化多端,圓潤細膩的特點難度大家可想而知,橫平豎直當然是最好的選擇。由上可以看出,宋體的這些特點無一不是因印刷而產生,適應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筆的手寫體是大不相同。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可無論肥瘦,都是橫細豎粗,方方正正。顯得古樸端莊。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後來人們又模仿宋體字的結構、筆意,改成筆畫粗細一致、秀麗狹長的印刷字體,這就是仿宋體「仿宋體」也是模仿「宋體」而產生一種字體,這種字體的出現至今也不過七、八十年,但是發展十分迅速。是人們最喜歡使用的一種規範字體,在印刷品還有各種不同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與此同時,「黑體」也誕生了,這種字體醒目大方,筆跡全部一樣粗細,結構醒目嚴密,筆劃粗壯有力,撇捺等筆畫不尖,使人易於閱讀。由於其醒目的特點,常用於標題,導語,標志等等。豐富了漢字的表現形式。黑體字又稱方體或等線體,沒有襯線裝飾,字形端莊,筆畫橫平豎直,筆跡全部一樣粗細。漢字的黑體是在現代印刷術傳入東方後依據西文無襯線體中的黑體所創造的。由於漢字筆劃多,小字黑體清晰度較差,所以一開始主要用於文章標題。但隨著制字技術的精進,已有許多適用於正文的黑體字型。在中文中,沒有襯線的字體通常稱為黑體,這時這個詞的范疇和無襯線字體(Sans-serif)是類似的。所以在中文字體中常用「黑體」,在西文中常用「無襯線體」的稱呼。而宋體就可以被稱作襯線字體。 「黑體」在日文中被稱為Goshikku-tai(直譯即「哥特體」)。
❷ 古代中國發明和發現總結
1.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意義的科學技術四大發明,傳播到世界後,推動了人類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在中國和歐洲的作用和地位大不一樣,這給我們一個深刻啟示:科技發揮的效益和作用取決於社會環境。研究古代四大發明的優勢和缺陷,科學地繼承歷史文化遺產,對促進我國的文化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中國古代數學、天文、歷法、農學等科技門類的發展,與農業文明息息相關;中國古代醫葯學相當發達,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生態度,中醫中葯至今仍在世界學領域佔有重要地位;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對走自主創新之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啟示。
二、知識結構
三、重難點分析
1.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1)內容: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印刷術
(2)影響:
①造紙術使紙張很快代替了歐洲中世紀長期使用的書寫材料羊皮紙和小牛皮紙,促進歐洲文化的發展;
②火葯推動了歐洲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使封建統治階級日益衰落,還促進了歐洲采礦業和金屬製造業的發展;
③指南針的使用,使西歐人開辟了新航路,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④印刷術,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
總之,四大發明對歐洲經濟、政治和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從此,西歐率先進入近代社會,整個世界在其推動下,逐步從古代向近代演變,奠定了在近代世界史的中心地位。
(3)四大發明在中國和西方命運為什麼會有不同?
①中國是由於封建社會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
②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阻礙;
③科舉制度、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等阻礙先進技術發揮作用;
④西方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重商主義,對外擴張等促進了西方科技的進步
2.中國古代的發明與發現
科技成就(發明)
朝代
歷史地位
數學
《九章算術》
東漢
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著作
珠算
元末明初
明朝時,珠演算法意境傳播到朝鮮、日本、東南亞等地區
天文
《石氏星表》
戰國石申
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對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渾儀
西漢張衡
是望遠鏡發明以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
《授時歷》
元朝郭守敬
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立法,對指導農業生產大有幫助
農學
《氾勝之書》
西漢氾勝之
是古代最早的農書
《齊民要術》
北魏賈思勰
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古代農學著作
《農書》
元朝王禎
重點放在生產工具方面
《農政全書》
明朝徐光啟
奠定了農書的科學性、創新性、先進性
醫學
《傷寒雜病論》
東漢張仲景
奠定了後世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被譽為「萬世寶典」
《本草綱目》
明朝李時珍
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葯學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東方葯物巨典」
❸ 請舉出5例中國古代在不同領域的重大發明和發現
張衡 地動儀···
畢升 活版印刷··
蔡倫 造紙術··
馬均發明的 風車灌溉系統··
華佗發明麻沸散開刀··
❹ 誰發明了試卷和考試
隋煬帝楊廣。
隨著門閥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
楊廣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
《通典》說楊廣優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品質而不是文才。煬帝時還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至大業三年(607年),考試科目已經有了十科。這標志著科舉制度的產生。
(4)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試題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秦朝以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西周時,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諸侯、卿、士。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漢朝。提拔民間人才。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舉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員負責。
但是,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准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材,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❺ 高中歷史必修一,二,三的單元題目,課目和每一課的小字目,謝啦!
必修三,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一課『百家爭鳴』和儒家的形成
第二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第三課 宋明理學
第四課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第二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第五課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第六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第七課啟蒙運動
第三單元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第八課 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第九課 輝煌燦爛的文學
第十課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
第四單元 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
第十一課 物理學的重大進展
第十二課 破解生命起源之謎
第十三課從蒸汽機到互聯網
第五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十四課 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維新變法
第十五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❻ 古代中國科技有何重大的發明與發現
春秋戰國:九九乘法表,《石氏星表》,《黃帝內經》,司南的發明
秦漢:造紙術(東漢內蔡倫改進)容,《傷寒雜病論》,麻沸散(華佗),地動儀(張衡),《九章演算法》
魏晉南北朝:《齊民要術》(賈思勰),圓周率達小數點後七位(祖沖之)
隋唐:火葯,雕版印刷,黃道游儀(僧一行、梁令瓚)
宋元:活字印刷(北宋畢升),火器,指南針開始運用於航海,珠算,《農書》(王禎)
明清:《本草綱目》(李時珍),《農政全書》(徐光啟)
造紙術傳入歐洲後,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
火葯傳入歐洲後,使資產階級打敗了封建騎士階層
指南針的傳入,使其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而印刷術傳入後經改良擔耿曹際丨宦查為腸力,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❼ 一道歷史選擇題:創造性地提出了辯證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後世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被稱為萬世寶典的是:
選B.
東漢末年,張仲景的中醫專著《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提出辯證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後世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被後世醫家譽為「萬世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