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天氣天氣

發明天氣天氣

發布時間:2021-07-07 10:04:53

❶ 歷史上最早的天氣預報是什麼時候

民諺是最早的天氣預報

世界各國人民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對天氣的變化進行觀測,並嘗試摸索出一定的規律。天氣諺語是以成語或歌謠形式在民間流傳的有關天氣變化的經驗。

我國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許多關於氣象的記述。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也記述有天氣諺語,如「天氣新晴,是夜必霜」等。唐杜甫詩中有「布穀催春種」,它是說布穀鳥叫以後一般不會有強冷空氣影響了,農家可以播種了。

還有一些天氣諺語是世界性的。如中國有句「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在日本也廣為流傳。這句諺語在美國則以另一種韻味出現:「傍晚天空紅,水手樂無窮」。

古人測天經驗是今天天氣預報的雛形。其中不少經驗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同時在天氣預報中也還在使用。
公元132年,我國東漢時張衡就發明了世界最早的風向儀——相風銅鳥。這是在空曠的大地上樹一根五丈高的桿子,桿子裝一隻可靈活轉動的銅鳥,根據銅鳥轉動方向便可確定風向了。在古代人們預報天氣,主要是依據經驗進行判斷,准確率很低。隨著科技的發展,有了越來越多的氣象儀器,設立了遍布各地的氣象站,現在的天氣預報不再是經驗型的。而是靠根據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發回的雲圖和各地氣象台站測得的溫度、氣壓、風向、風速等數據繪出的氣象圖,在經有關資料、經驗判斷後得出的。這樣的預報以前一直是靠人工進行的,這種辦法即慢,又不十分准確。難怪有人說:天氣預報,僅供參考,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要想准確預報天氣,必須把上面得到的數據列出幾百階乃至更高階的線性方程組。若靠人工求解則需幾百人用幾個星期的時間內才能完成。這時已不是天氣預報了,已經變成了天氣報告了。現在有了電子計算機,這一工作已由計算機來擔任了。只要幾分鍾時間就可完成任務了。

每天中央電視台的天氣預報就是由國家氣象局利用兩台大型計算機計算後得到的。

❷ 第一個發明天氣預報的是誰

從史前開始人類就試圖預測一天或者一個節氣之後天氣會是怎樣。前650年左右巴比倫人使用雲的樣子來預測天氣。前340年左右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天象論》中描寫了不同的天氣狀態

❸ 我想發明一種預報天氣玻璃

你這個想法不錯。玻璃會根據天氣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效果。是個好創意。希望你得到實施。
祝你生活愉快,心想事成

❹ 天氣預報氣是誰發明的

天氣預報並不是某個人發明的,而是利用各種現代技術手段綜合實現的。
在古代,觀察一些自然現象及人體自身感覺,就能作出短期(三天內)的天氣預報。而如今天氣預報變得更容易,更大眾。但就准確性來說,並不會比古代的預報要准多少,只是現在技術預測,可以看到更遠時間的天氣趨勢罷了。

❺ 天氣預報是怎樣誕生的

1854年11月14日,風暴突然襲擊黑海,風速達每秒米,海上掀起巨浪,英法聯軍艦隊正在海上協助土耳其同俄國作戰,幾乎全軍覆滅。後來,法國軍隊的作戰部要求巴黎天文台台長勒佛里埃研究風暴的來龍去脈。他分別寫信給各國的天文、氣象工作者,要求他們提供這次風暴發生前後幾天里的氣象情報,收到了250封回信。根據這些報告分析,原來這次風暴來自大西洋,自西向東吹向黑海,出事前兩天,西班牙和法國首先受到影響,如果那裡設有氣象台、站,而那時已有了電報,如果把風暴的消息早日電告英法艦隊,就可以減少損失。

1855年,勒佛里埃在法國科學院作報告說,如果建立了氣象站網,用電報集中到一個氣象總台,分析繪製成天氣圖,就可能推斷出風暴的行蹤。當時,社會上需要有關氣象消息,法國於1856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規的天氣預報服務系統,這比用諺語作預報又大大前進了一步。

1856年,巴黎的氣象局每天都印製出當天的天氣圖。1863年開始,在報刊上開始刊登天氣預報。很快,在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展了氣象工作,從1914年開始,又將各國資料匯集在一起,繪制出全歐洲的統一的天氣圖。

到了20世紀40年代,無線電探空儀被發明和應用後,從此除了同時匯集的各地氣象站、台的地面資料,又增加了高空氣象資料。有了高空天氣圖,就出現了氣壓場為中心的長波理論和氣壓系統的發展理論,它可以作出未來3~5天天氣狀況的預報。

挪威氣象學家維?比揚克尼斯首次嘗試把天氣預報問題變成數學問題,由於工作十分艱巨,沒能實現。後來,英國數學家裡查遜組織人力,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出24小時的預報。由於計算過於簡單,效果也不好。里查遜說,如果要同天氣「比賽」,每天大約要幾萬人日夜不停地計算才行。從此,就再沒有人去用數學來求解計算了。

電子計算機出現了,計算速度真神。幾萬人一天的工作量,用電子計算機來計算,只要幾分鍾就解決問題啦。從此,氣象學家越來越完善了預報方程。在方程中,既考慮到大陸,也考慮到海洋;不僅考慮到平原、高山,還考慮到高空。20世紀50年代起,氣象學家實現了一種新型的預報方法——數值天氣預報。它完全由電子計算機計算作出預報。它既可以測算未來12小時、24小時、48小時的短期天氣,也可以預報5天、10天、15天的中期天氣。氣象學家甚至利用新發現的大氣中的一種特長的慢波,通過精密計算預報未來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天氣。

❻ 天氣預報的由來是什麼

天氣和氣候的冷暖、風霜雨雪的變化,對人們生活、生產實踐是再重要不過的事。穿衣、走路甚至居住,都免不了要看天行事。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與天作斗爭,與地作斗爭,逐漸掌握了氣象方面的一些知識,根據物象、天象來預測天氣。

遠在3000年前的商代,我國就用甲骨文來記載關於刮風、下雨、旱、澇等的天氣情況了。這是公元前1217年商代甲骨文的氣象記錄,上面的文字是:癸亥卜,鼎(真)旬。三月。乙丑,夕(夜),雨。丁卯,明,雨。戊(辰),小采日,雨,風。己(巳),明,啟(霽)。壬申,大風自北。

對於天氣現象產生的原因,我國古代人民對一些現象作了解釋。《莊子》一書中說:「大塊噫氣,其名為風。」這說明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而形成的。南宋的朱熹對雨的產生作了解釋:「氣蒸而為雨,如飯甑蓋之,其氣蒸郁而汗下淋漓。」他還說過露不是降落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露者,夜氣著物而潤澤於道旁也。」

我國古代的史書以及各地的地方誌上,都有較詳細的氣象記錄。從漢代以來,就記錄了大旱、大寒以及霜雪冰雹等特殊的氣象,特別是各朝的首都一帶地區更為詳細。

我國很早就使用氣象儀器來觀測天氣狀況了,是最早發明風向計和雨量器的國家。東漢的張衡在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它立一根5丈(約167米)的高竿,竿上裝一隻可以轉動的銅鳥,根據銅鳥隨風轉動的方向,就可以看出是什麼風向了。這同12世紀外國書籍上記載的候風雞相似,比銅鳥的記載要晚1000年。

我國古代還有一種風向旗,在旗上系著小鈴,掛在高竿上。看看旗被吹向的方向,就知道吹的是什麼風。這同現代的風向袋相似。

我國最早使用了雨量器。在1247年宋代的《數書九章》中有記敘。雨量器大小統一標准,圓筒直徑14厘米,並有銅制的量雨標尺。

但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除了使用少數氣象儀器外,主要依靠物象、天象來預報天氣。

到了17世紀,科學家發明了氣壓計和溫度計,而後又相繼發明了溫度計和風速儀,這樣就可定量測定某地的天氣狀況了。

❼ 是誰發明了天氣預報符號

20世紀70年代初,在諾維奇藝術學院念書的馬克·艾倫(Mark Allen)每天下午都會看英國廣播公專司(BBC)的天氣預報。當時電視主持屬人在金屬地圖上擺弄帶吸鐵石的符號:點狀物代表下雨,星號代表下雪,用線條標記大氣壓同等的地區。「人們會覺得這些符號不好懂。」

1974年,艾倫的畢業設計令天氣符號顯得更加直觀。他參考了奧托·艾舍(Otl Aicher)的一套小圖標——艾舍為1972年奧運會設計了一系列簡單、粗線條的人物標記。最後,艾倫使用類似風格畫出一塊蓬鬆的雲朵,在底部補充了一些簡單的符號:雨滴、閃電、陽光。「最主要的載體是雲朵,然後把其他東西附在上面,」他說。1975年,BBC以200鎊和極小的分成比例買下了艾倫這套符號的使用權。他所繪制的符號在電視上出現了30年。

❽ 是誰第一個發明天氣日歷

在世界上中國是最早發明歷法的國家之一,它的出現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農歷,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陰歷"、"殷歷"、"古歷"、"黃歷"、"夏歷"和"舊歷"等。農歷屬於陰陽歷並用,一方面以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月",平均月長度等於"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也叫"陰歷";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同時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因此農歷集陰、陽兩歷的特點於一身,也被稱為"陰陽歷"。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舊使用農歷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智慧的中國人在經年的勞作中發明了歷法和節氣。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名字叫萬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時候,因為太陽曬得太熱,坐在樹蔭下休息。突然,地上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回家之後,他就用了幾天幾夜設計出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可是,當天陰有雨或有霧的時候,就會因為沒有太陽,而影響了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氣的不測,也使他很苦惱。萬年聽說後,忍不住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對祖乙講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類根據太陽,月球及地球運轉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和順應大自然與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則,從而形成了歷法。中國古代的歷法有三種,陽歷,陰歷和陰陽合歷。陽歷也叫太陽歷;陰歷也叫太陰歷,月亮歷;陰陽合歷,也就是俗稱的農歷。其中的陰陽合歷一直沿到今天。為甚麼農歷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在今天看來,當時歷法的產生,是中國古人為了掌握農務的時候(簡稱農時),長期觀察天文運行的結果。中國的農歷之所以被稱為陰陽合歷,是因為它不僅有陽歷的成份,又有陰歷的成份。它把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則合為一體,作出了兩者對農業影響的終結,所以中國的農歷比純粹的陰歷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陽歷實用方便。農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確巧妙,常常被中國人視為驕傲。

潤七月

我國的農歷為什麼會出現一年兩個七月呢?據天文專家介紹,我國的農歷採用的是陰陽歷,並且採用「十九年七閏法」編寫。「十九年七閏法」即在19個農歷年中,規定12個平年,每年12個月;另7年每年增加1個月,變成13個月,這個增加的月便叫「閏月」。

❾ 天氣預報怎麼發明

天氣預報並不是某個人發明的,而是利用各種現代技術手段綜合實現的。
在古代,觀察一些自然現象及人體自身感覺,就能作出短期(三天內)的天氣預報。而如今天氣預報變得更容易,更大眾。但就准確性來說,並不會比古代的預報要准多少,只是現在技術預測,可以看到更遠時間的天氣趨勢罷了。
而在現代,天氣預報就是應用大氣變化的規律,根據當前及近期的天氣形勢,對某一地未來一定時期內的天氣狀況進行預測。它是根據對衛星雲圖和天氣圖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如我國中央氣象台的衛星雲圖,就是我國製造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攝取的。利用衛星雲圖照片進行分析,能提高天氣預報的准確率。天氣預報就時效的長短通常分為三種:短期天氣預報(2~3天)、中期天氣預報(4~9天),長期天氣預報(10~15天以上),中央電視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氣預報。

閱讀全文

與發明天氣天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