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類是從什和時候開始養蜂的
蜜蜂是人類在採集野生蜜蜂的蜂蜜不能滿足需要的情況下產生和出現的。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開始用陶罐蜂窩飼養蜜蜂了,並在尼羅河上下游開始轉地放養,從而提高蜂蜜的收獲量。據記載,我國養蜂也有近3000年的歷史。公元25年前(戰國至西漢之末),《山海經·中次六經》中有「平逢之山,蜂蜜之廬」,這是對蜂蜜和飼養蜜蜂的最早描述。我國古代養蜂技術在一些農書里也有大量記載。
早在西周時期(公元11世紀至前771年),我們祖先已開始從事「原洞養蜂」。所謂「原洞養蜂」就是在蜜蜂棲息樹洞的洞口刻以標記,表示此窩蜂已有主,以後,原洞蜂主對洞蜂加以看護,按季節開洞割脾取蜜。
秦至西漢時期(公元前221至公元25年),由於「原洞養蜂」有諸多不便,如蜂洞較為分散且遠離住處,不能及時采蜜和管理,於是出現了「移養法」。
「移養法」是將有野生蜂蜂巢的樹干砍下,運回家中,掛在庭院的屋檐下或房屋周圍任其繁殖、釀蜜。這一段有空洞的樹干就是最早的蜂窩。「移養法」養蜂顯然要比「原洞法」進步了一大截,它不但管理方便,收獲蜂蜜也方便。現在雲南的怒族、苗族、納西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仍有沿用此法養蜂。
東漢時期(25—220年)出現了我國第一位養蜂專家——姜歧。由於當時推行重農耕政策,養蜂業也隨之發展。到東漢後期,家庭養蜂已比較普遍,蜜蜂的人工飼養技術也有長足的進步。
西晉時期(265—316年),張華《博物志》中記載有誘捕野生蜜蜂進行家養的方法,全文是:「遠方諸山出蜜、蠟處,以木為器,中開小孔,以蜜蠟塗器內外令遍。春月蜂將生育時,捕取三兩頭著器中,蜂飛去,尋將伴來,經日漸益,逐持器歸。」翻成現代白話文的意思是:邊遠山區產蜜、蠟的地方,用木料做成蜂桶,中間開小孔作巢門,將蜜、蠟塗滿內外;到了春天,蜜蜂繁殖分蜂季節時,捕捉兩三隻蜜蜂放入桶中;待蜂飛出去,不久就領著同伴飛來桶中,經過若干時日,蜜蜂逐漸增多。此時,便可將蜂桶搬回家進行家養。這里雖然對誘捕蜜蜂的方法介紹得過於簡單,也有欠妥之處,但文章首次提出用木桶收養野生蜜蜂的方法及過程,說明在我國西晉時期就已有人會收野蜂家養了。
唐、宋時期(618—1279年)農家養蜂已開始普及,養蜂技術也有了一定的進步,但關於養蜂文字方面的記載卻不多。
到了元朝時期(1279—1368年),家庭養蜂已比較普遍。資料顯示,元朝是中華蜜蜂人工飼養的興盛時期。在一些蜂種和蜜源資源豐富的地方出現了專飼養蜂者(相當現在的養蜂專業戶),養蜂技術日臻完善,創造了土窩蜂箱、磚砌蜂箱、荊條編制蜂箱及獨木蜂箱;建立蜂群四季管理原則;發明人工分蜂法。養蜂技術的提高必然促進生產力發展和蜂蜜產量的提高,養蜂經濟效益自然越來越好,從而促進家庭養蜂業的發展。
到明、清時期(1368—1911年),人們對蜜蜂這種能釀蜜的益蟲的各個方面都有了更科學、更深刻的了解,例如,人們已經知道蜜蜂的觸角就是嗅覺器官;知道了收野蜂家養的最佳季節是「芒種前」;觀察到處女王出巢交尾婚配現象;三型蜂(蜂王、工蜂、雄峰)的發育和變化特性和蜜蜂逃亡的預兆,並在次基礎上提出一些科學養蜂方法,如怎樣建蜂場,如何排列蜂群及分群、敵害防治、取蜜等系統經驗。對蜂箱和蜂具也有所改良。明、清是我國養蜂業發展較快的時期,據記載,這時期不但有養蜂專業戶,而且還有專業養蜂場。
從西周到清朝這漫長的數千年,盡管我們的祖先在對蜜蜂生活習性的認識、養蜂技術和養蜂工具諸方面都不斷地有進步,但基本上還是處於非常落後的原始養蜂階段,每年只能取一次蜜,取蜜只能採用「殺雞取蛋」的落後方式,生產效率低,蜂產品質量差。
20世紀初期,我國引進西方蜂種(義大利蜂)、活框蜂箱和活框養蜂技術。所謂「活框蜂箱」及人工製造的木箱(現在的蜂箱),箱蓋可以隨時打開,箱內擺放一定數量的木框子,限制蜜蜂在木框范圍內修造巢脾。這種活框蜂箱有諸多優越性:如檢查和處理蜂群可以連脾帶框子一起取出來;采蜜時可以將貯滿蜂蜜的巢脾取出來,放進搖蜜機把蜜分離出來,然後再把搖完蜜的脾子返回蜂群,這樣取蜜不致於誅殺蜜蜂,也不會破壞蜂巢;還有一個特別好處是便於搬動。過去,無論「原洞養蜂」或「樹段養蜂」,它們只能固定在一個地方,而活框新法養蜂,養蜂者可將蜜蜂連同蜂箱一同裝在車上,隨心所欲地搬往蜜源豐富的地方放養,這種流動式的放養蜜蜂,提高了蜂蜜收獲量。目前,活框養蜂技術在全國范圍內已廣泛推廣並基本取代了原始落後的「殺雞取蛋」養蜂法。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養蜂技術的不斷提高,我國養蜂業突飛猛進。蜂群從解放初期的50萬群發展到現在的650萬群左右,年產蜂蜜從8000噸到20萬噸,年產王漿從零到1000多噸,蜂群數量和蜂產品產量及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並榮幸地成為當今世界第一。
人工馴養,中國應該是秦漢時期。
Ⅱ 龔一飛的養蜂學家
龔一飛(1926~ )養蜂學家,中國高等農業院校蜂學專業的奠基人,各級養蜂學(協)會的積極組織者。祖籍福州,1926年5月27日生於廈門集美鎮。教授。九三學社社員。1949年畢業於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園藝系,留校任助教兼農業推廣幹事。從1951年5月院系調整轉為福建農學院工作起至1995年10月退休,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1年~1989年任養蜂系(1988年改為蜂學系)系主任。曾任第7、8屆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福建省委第3、4屆副主委,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浙江農大動物科學學院客座教授,農業部教材指導委員會畜牧學科組成員、蜂學專業組組長,中國養蜂學會1~3屆副理事長,福建省養蜂學會1~3屆理事長等職。現任中國養蜂學會首席顧問,福建省養蜂學會名譽會長,福建農林大學蜂療研究所名譽所長,九三學社福建省委顧問。1985年評為福建省教育先進工作者。1988年評為福州市勞動模範。1996年評為福建省科協先進工作者。1990年被中國養蜂學會評上我國現代五名養蜂家之一,立傳人《中國農業網路全書?養蜂卷》。1992年起獲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
成長背景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龔一飛的童年及少年時期,舊中國大多數百姓家庭生活困窘艱難。龔一飛雖然是生長在福州遠近聞名的大戶人家-龔易圖的「龔家花園」(西湖賓館的中心部分)內,但由於不是嫡系子孫,龔家花園的富庶與他們家幾乎無關。所幸的是,那宛若大觀園的豪宅里有數不清的花鳥蟲魚。這些自然界的生靈在龔一飛的童年裡成了他痴迷熱愛的生物學的免費啟蒙老師。
他的父親龔禮賢是生物學教師,家裡就存有不少動、植物標本。父親的言傳身教也促使他對生物學興趣的養成。可是真正讓他走上養蜂、研蜂這條「甜蜜之路」的原因卻是家庭的不幸。抗日戰爭時期,年僅42歲的父親因病去世。在圖書館做管理員的母親要獨自拉扯大大小小的5個孩子。1944年,身為老大的龔一飛考取了大學,對於這個日常生活都捉襟見肘的家庭來說,這是一件欣慰而又為難的事。中途他就從協和大學農學院園藝系輟學,當了一年小學教師以貼補家用。
協大校園坐落在鼓山麓閩江畔魁歧村,四周山川挺秀,林木茂盛,適於養蜂。20世紀40年代,龔一飛肄業期間,師從林青教授學習養蜂。既然身懷知識,就可以學以致用,而且養蜂投資小收益快,養蜂助學對他來說是一條可取之道。於是,他從親友處借來錢,馬上將想法付諸實施。10箱蜜蜂養在離校頗遠的果園里。每到周末,他便從魁歧乘船過江並奔走十餘里地前往照管蜂群。他依靠學識,付出艱辛,終於掌握了駕馭蜂群的技術,而蜂群也給他帶來了回報。10箱蜂一季下來收了500多kg蜜。按時價算,1kg蜂蜜可換6kg大米,500kg的蜜就是3000kg大米。這就解決了學費和一家人的吃飯問題。就這樣,龔一飛與蜜蜂結下了不解之緣。
教育事業
1949年夏他自該校畢業,留校工作,開養蜂課。1958年,受命籌建福建農學院養蜂場,任命為場長,同時將私有小型蜂場捐贈該場。1959年被聘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1960年,應邀擔任由農業部在北京舉辦的第一屆全國養蜂師資培訓班教師,主講蜜蜂生物學課程。同年,福建農學院創辦2年制養蜂專業,出任養蜂教研組主任。他經常與師生一起擴種蜜源植物,建立校內蜂場,帶領師生深入山區教學。1961年,被福州市科學研究所聘為特約研究員。1965年,主持舉辦了全國中蜂師資訓練班,為推廣中蜂科學飼養培育了骨幹力量。
1967年養蜂專業因文革停止招生,他組織教學蜂場的100多群意蜂到新疆吐魯番盆地采棉花蜜,創造了平均群產蜂蜜190kg的高產紀錄。1969年至1972年下放期間,在福建省浦城縣的福羅山區與當地農民栽果樹、誘捕野生中蜂,將圓桶舊法飼養的中蜂改為活框科學飼養,建成了集體定地蜂場,為探索閩浙贛邊境山區蜜源潛力和野生蜜蜂的生活規律積累了經驗。1978年,福建農學院養蜂專業恢復招生,他任專業主任。1980年,養蜂專業擴展為4年制本科。面向全國招生、分配。1981年,福建農學院成立了全國唯一的養蜂系,他任系主任。1984年該系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這個院系現已擴展為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學院,下設蜂學、蜂產品加工與貿易以及蜂療3個專業,成為全國唯一培養高等院校蜂學本科多樣化人才的基地。自1960年至今,己為我國蜂業戰線的各個部門輸送了千餘名專科、本科及碩士畢業生,並培訓了數百名蜂業專項技術人才。其中,有的已成為海內外名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教學科研機構領導者……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龔老師數十年來歷經滄桑,貢獻畢生精力為蜂學教育事業而奮斗,今已桃李花開,碩果累累!
科學研究
龔一飛在20世紀40年代於協和大學農學院肄業期間,邊養蜂助學,邊師從趙修復教授選修《昆蟲學》和《昆蟲分類學》,並對達爾文學說深感興趣,立志探索蜜蜂世界奧秘,希望利用蜜蜂以厚生。畢業後,一直從事養蜂教學、科研以及生產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第一手資料。新中國成立後,他學習《實踐論》、《矛盾論》與《辯證唯物主義》,眼界頓開,堅信一切真知灼見皆源於實踐。他在蜂學方面的精湛造詣,正是他長期實踐的結果。
1952年以來,龔一飛在養蜂科研和教學上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蜜蜂為農作物授粉、蜂蜜高產技術、蜜蜂病敵害防治技術,蜜蜂生物學、蜜蜂育種新技術等多課題的研究。先後在全國性及地方性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1982年,在他主持下,首次研究成功中華蜜蜂人工授精技術,獲省科技成果三等獎。1975年,他編著的《怎樣養蜂》一書,理論與豐富的實踐經驗相結合,先後印刷6次,發行67萬冊,對普及養蜂技術起了重要作用。他受農林部教育局委託主編的我國第一部高等農業院校教材《養蜂學》,獲1977~1981年度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他受農業部、教育部委託主編的全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教材《養蜂》,前後印刷5次。他參加編寫、翻譯的著作還有《養蜂手冊》、《副業生產手冊》、《農業網路全書?養蜂卷》、《蜜蜂機具學》及世界養蜂名著《蜂箱與蜜蜂》等。
他在學術上有不少頗具影響的創見。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根據中蜂獨特的適應性,預言中蜂在華南、西南廣大山林地區具有西方蜂種不可取代的地位。歷時半世紀,這預言不斷為養蜂實踐所證實。他在70年代發表的《論中蜂》一文,多年來,不斷為多種專業期刊或論文集所選載。在蜜蜂授粉方面,他首先形象地提出:植物界中從風媒向蟲媒演變,正好比動物界中由體外授精向體內授精演變一樣,在傳種接代的方式上屬於突破性的飛躍。他的這種見解,為利用蜜蜂授粉增產充實了理論基礎。
自然分蜂是蜜蜂最突出的群體活動,它對培養強壯蜂群,穩定工蜂采蜜積極性至關重要。龔一飛在國內首次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闡述自然分蜂的內外因,達到了新水平。這在指導生產實踐上具有廣泛的意義。他根據自己在吐魯番盆地炎暑獲得養蜂穩產高產的實踐,否定了傳統認為華南養蜂越夏的難關是由於高溫所致的觀點,指出群體的蜜蜂對溫度具有驚人的調節能力,華南越夏的困難是蜜蜂敵害猖獗和局部地區蜜粉源枯竭所造成,完全可以人為地加以克服。流蜜期蜂群出現分蜂熱是養蜂生產上的致命傷。早在50年代,他就根據王台發育規律,試驗成功解決這個難題的有效方法-除王結合二次選擇毀台法。近十多年來,他指導助手和研究生致力於蜜蜂交配生物學、蜜蜂人工授精、蜜蜂精液貯藏、蜜蜂精液漂洗提取等研究,在蜜蜂育種基礎技術上做出了新的貢獻。
特別是1984年夏他和張其康同志首次考察西雙版納,目睹我國西南原始熱帶雨林中豐富多彩的蜂種資源,於是萌發了撰寫《蜜蜂分類與進化》一書的想法。90年代初,他們在福建省科委的資助下,連續5個夏天,跋涉南北山野,前後涉足長白山、完達山、大小興安嶺、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天山、阿爾泰山、伊犁草原、吐魯番盆地、祁連山、河西走廊、六盤山、河套、毛烏素沙漠、內蒙草原、五指山、十萬大山和衡山,實地察訪,採集標本,徵集圖片、資料,甚得各方惠助,收獲頗豐;更喜的是相關學科取得重大突破,專家志士成果迭出,逐漸使其抱負轉為現實。
《蜜蜂分類與進化》一書分蜜蜂分類、品種、進化與起源等4章。大體上闡明了蜜蜂屬的來龍去脈、親緣關系、地理分布,介紹各蜂種的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抗病敵害性能,並從不同地區飼養的角度評比它們的經濟價值。此書能為蜜蜂世界探索者、養蜂生產者、蜜蜂選育種工作者和蜜蜂檢疫人員提供很有價值的參考。
Ⅲ 中央台放哪個腳有殘疾養蜂人它發明子蜜分離巢框是誰架
一種中蜂專用取抄蜜不襲傷子的巢框。目前,該種巢框在我國廣東福建廣西等地區逐步應用,它的設計者是一位中華蜜蜂愛好者,人送雅號:洪幫主。這種巢框採用整體巢框蜜子分區的設計,從龔寧(GN)氏蜂箱改進而來,洪幫主的巢框簡化了GN蜂箱的操作繁復,但省略了中蜂取漿,使這種分區整體巢框更適合於中蜂巢蜜生產,同時也簡化了蜂群遷場的難度。該巢框任採用GN氏蜂箱,這也使得原本採用GN蜂箱的養蜂者能更好的在兩種巢框之間權衡。
Ⅳ 中國歷史上第一養蜜蜂的人是誰啊
這個好像沒有確切記錄,養蜜蜂從遠古就開始了,
人類利用和飼養蜜蜂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古代養蜂、活框蜂箱養蜂和現代養蜂3 3 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可分為不同的發展時期。
在原始社會,人們獵取野生蜂巢的蜂蜜和蜂蠟,供食用和作祭祀品;
蜜蜂的蜂蛹和蜂蜜都是人類的優良食品。中國古人很早就開始和蜂打交道。1953年在中國山東省萊陽市北泊子與臨胸縣山旺發現的蜜蜂化石,證實2000萬年前中國東部溫帶區存在蜜蜂。公元前16-11世紀殷商甲骨文中就有 「蜜」字的記載,說明中國蜂業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在漫長的歲月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漸形成了中華蜜蜂的傳統養殖特點。
中國古代蜂業的發展可以說是歷史悠久,人們開始是用原始的方式來獵取野生蜂的產品,逐漸過渡到粗放飼養中華蜜蜂,並對蜂產品進行簡單的加工與利用。
從原始社會到漁獵社會,中華民族的祖先最初是搗毀蜂窩,燒死蜜蜂,掠食巢蜜、蜂子;其後,人們有意識地利用蜂群再生產能力,學會用煙霧驅蜂,保留部分蜂窩,獲取蜜、蠟和蜂子。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在採收蜜、蠟和蜂子的實踐中,又學會了用泥草、牛糞等塗抹蜂窩洞口,並留一小孔,讓蜜蜂出入,最後在樹幹上刻痕為記,以示蜂窩有主,按時採收蜜蜂產品。這一事實說明中華民族的祖先在當時已經產生了原始養蜂意識。這種採收蜂產品的方法,在雲南部分少數民旅中沿用至今。
經過漫長的歲月,人們對蜜蜂的習性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對蜂蜜、蜂子等天然產物的利用也不斷進步。在《詩經·周頌·小毖》中記載有「莫予井蜂,自求辛蟹」的詩句,即警告人們不要激怒蜜蜂,以免遭蜇。東周時期,人們已開始用蜂蟄治病,在《黃帝內經》中記載了蜂蜇療法。當時對蜂產品的利用主要用於食品。《札記·內則》中記載有「子事父母、棗栗館蜜以甘之」和「雀、鵝、嫡、蟹皆可供應用,則自古食之矣」以及「嫡、費、鮮之,人君燕食」等的記載。這些事實說明在2300年前,甜美的蜂蜜被用於孝敬老人和長者,營養價值很高的蜂和蟬的幼蟲是帝王貴族的珍貴食品。在《楚辭·招魂》中記載有「瑤漿蜜勺」和「櫃枚蜜餌」之句,即用蜜調製成蜜槽,用蜜與米、面做成蜜餌等古代蜂蜜食品。西漢時期在嶺南今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一帶已有用蜂蠟製作蠟燭的工藝。當時還有工匠利用蜂蠟製作印章和工藝品。除了這些利用外,中國古人於漢代發明了蠟綴 (即蠟染絲織品)技術。此後,蠟染紡織品成為歷代皇宮的貢品。
東漢時期,養蜂先驅者為便於採收蜂產品開始了移養蜜蜂,他們砍下附近有野生蜂窩的樹干,掛在屋牆下飼養。這一進步,對以後深入地觀察蜜蜂生活習性,改進飼養方法,提高養蜂技術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自生自滅狀態下的野生蜜蜂巢穴中採收蜂產品,逐漸轉變為將野生蜂收回家中馴化飼養,它標志著中國古代養蜂的開端,同時說明了中華民族的祖先對蜜蜂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從此,為中國養蜂科學的發展和中華蜜蜂傳統飼養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張華所著的《博物志》記載了山區養蜂者「以木為器」,「以蜜蠟塗器內外令遍,安糖下或庭柿誘引野生蜂,春月築桑生育」。還有鄭輯之著《永嘉地誌》記述了家人「以蜜塗桶」、「舉群悉至」的誘引蜂群的技術。
晉代皇甫溢著《高士傳》記述了漢代一位養蜂先驅姜吱,傳授養蜂技術,教授天下,營業者300餘人,民從而居之者數幹家。皇甫溢贊他「牧家調蜂,天涯笑傲」。這說明中國古代已經有人注重傳授養蜂技術。當時人們對蜂群的築巢、分蜂等生物學特性的觀察都作了記載。276年至324年,郭湊的《蜜蜂賦》首次記述了蜂群中有 「吮瓊」、「營堂」、「閘衛」等分工,認識到蜜蜂是社會昆蟲。還有 「咀嚼華滋,釀以為蜜」的詞句。這個時期養蜂巳由移養的半人工狀態,進步為用原木仿製蜂窩誘蜂的家庭養蜂初級階段。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觀察的深入,中國古人對蜜蜂的觀察更加仔細。唐代養蜂者段成式,在所著的《酉陽雜姐》一書中記載「相蜂(即雄蜂)生三、四月,黑色」,「相蜂過冬,蜂族必空」等生物學特徵。
韓鄂在所著的《四時纂要》中開始把「六月開蜜」列為農家事宜。宋、元時期是中華蜜蜂人工飼養的重要時期。從宋代開始,對防治蜘妹、螞蟻、蛇、雀、蛹蠍、狐狸等蜜蜂的敵害,就已有了記載。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古代養蜂生產技術和科學理論的日趨進步,甚至出現了專業的養蜂場。
元代名士劉基所著的《郁離子·靈丘丈人》一書記載了靈丘丈人父子兩代經營一個專業蜂場盛衰演變情況,從而總結出根據蜜源情況建場選址、蜂群四季管理和繁殖、合並蜂群增強群勢、取蜜方法和原則。書中還有如何防治蜜蜂敵害等的記載。書中記載有「木以為蜂之宮,不館不之」的字句,這說明當時中國已經出現了原始木製蜂箱,而且養蜂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布局。該書還記載「蔫則縱之析之,寡則與之衷之,不便有二王」,意思是群勢強就可以進行人工分蜂,群勢弱則加強飼喂,以強補此外,在養蜂技術上還有一些重要發明,如兩人配合用煙驅、蜜誘的方法收集分蜂群,還有三面撒水揚塵,阻其蜂路和撒土追捕蜂群等方法。
1819年博物學家郝謎行編著的《蜂衙小記》對蜜蜂生物學特性、養蜂技術、養蜂經驗等都作了記載,成為中國第一部養蜂專著。當時養蜂生產規模已很可觀,一般農戶養蜂十多窩(群)。養蜂者在生產實踐中,對蜜蜂的生物學特點的觀察更為深入細致,同時進行一些科學研究。明清的一些學者對蜜蜂個體發育四個階段的蟲態分別進行了描述。
明代徐光啟研究了雨水、花木和蜂蜜的關系,總結了利用物候學預測當年產蜜豐歉的方法。蒲松齡(1640-1715年)在他的《農桑經》中指出「門戶清凈,來往不繁,經營不勤」是分蜂的預兆。1760年張宗法在《三農記》中記述,分蜂時新蜂王要「另居一所,不得子母對面並肩」這就指明了蜂王是雌蜂,解決了長期以來對蜂王性別的爭議。截止清朝末期,中國飼養的中華蜜蜂約有20萬群左右。這個時期的養蜂科學技術的發展,為30年代引迸西方蜜蜂和活框養蜂技術奠定了堅實基礎。
Ⅳ 梁勤的介紹
梁 勤,福建省福州市人,1957年出生,教授,碩士生導師,福建農林大學校圖書館館長。任國家蜂產業崗位科學家、國家畜禽資源委員會蜜蜂工作組委員、國家獸葯評審中心專家、中國養蜂學會副理事長、福建省蜂產品協會理事長和福建省養蜂學會常務理事。
Ⅵ 蜜蜂是誰發現的
這個好像沒有確切記錄,養蜜蜂從遠古就開始了,
人類利用和飼養蜜蜂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古代養蜂、活框蜂箱養蜂和現代養蜂3 3 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可分為不同的發展時期。
在原始社會,人們獵取野生蜂巢的蜂蜜和蜂蠟,供食用和作祭祀品;
蜜蜂的蜂蛹和蜂蜜都是人類的優良食品。中國古人很早就開始和蜂打交道。1953年在中國山東省萊陽市北泊子與臨胸縣山旺發現的蜜蜂化石,證實2000萬年前中國東部溫帶區存在蜜蜂。公元前16-11世紀殷商甲骨文中就有 「蜜」字的記載,說明中國蜂業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在漫長的歲月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漸形成了中華蜜蜂的傳統養殖特點。
中國古代蜂業的發展可以說是歷史悠久,人們開始是用原始的方式來獵取野生蜂的產品,逐漸過渡到粗放飼養中華蜜蜂,並對蜂產品進行簡單的加工與利用。
從原始社會到漁獵社會,中華民族的祖先最初是搗毀蜂窩,燒死蜜蜂,掠食巢蜜、蜂子;其後,人們有意識地利用蜂群再生產能力,學會用煙霧驅蜂,保留部分蜂窩,獲取蜜、蠟和蜂子。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在採收蜜、蠟和蜂子的實踐中,又學會了用泥草、牛糞等塗抹蜂窩洞口,並留一小孔,讓蜜蜂出入,最後在樹幹上刻痕為記,以示蜂窩有主,按時採收蜜蜂產品。這一事實說明中華民族的祖先在當時已經產生了原始養蜂意識。這種採收蜂產品的方法,在雲南部分少數民旅中沿用至今。
經過漫長的歲月,人們對蜜蜂的習性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對蜂蜜、蜂子等天然產物的利用也不斷進步。在《詩經·周頌·小毖》中記載有「莫予井蜂,自求辛蟹」的詩句,即警告人們不要激怒蜜蜂,以免遭蜇。東周時期,人們已開始用蜂蟄治病,在《黃帝內經》中記載了蜂蜇療法。當時對蜂產品的利用主要用於食品。《札記·內則》中記載有「子事父母、棗栗館蜜以甘之」和「雀、鵝、嫡、蟹皆可供應用,則自古食之矣」以及「嫡、費、鮮之,人君燕食」等的記載。這些事實說明在2300年前,甜美的蜂蜜被用於孝敬老人和長者,營養價值很高的蜂和蟬的幼蟲是帝王貴族的珍貴食品。在《楚辭·招魂》中記載有「瑤漿蜜勺」和「櫃枚蜜餌」之句,即用蜜調製成蜜槽,用蜜與米、面做成蜜餌等古代蜂蜜食品。西漢時期在嶺南今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一帶已有用蜂蠟製作蠟燭的工藝。當時還有工匠利用蜂蠟製作印章和工藝品。除了這些利用外,中國古人於漢代發明了蠟綴 (即蠟染絲織品)技術。此後,蠟染紡織品成為歷代皇宮的貢品。
東漢時期,養蜂先驅者為便於採收蜂產品開始了移養蜜蜂,他們砍下附近有野生蜂窩的樹干,掛在屋牆下飼養。這一進步,對以後深入地觀察蜜蜂生活習性,改進飼養方法,提高養蜂技術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自生自滅狀態下的野生蜜蜂巢穴中採收蜂產品,逐漸轉變為將野生蜂收回家中馴化飼養,它標志著中國古代養蜂的開端,同時說明了中華民族的祖先對蜜蜂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從此,為中國養蜂科學的發展和中華蜜蜂傳統飼養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張華所著的《博物志》記載了山區養蜂者「以木為器」,「以蜜蠟塗器內外令遍,安糖下或庭柿誘引野生蜂,春月築桑生育」。還有鄭輯之著《永嘉地誌》記述了家人「以蜜塗桶」、「舉群悉至」的誘引蜂群的技術。
晉代皇甫溢著《高士傳》記述了漢代一位養蜂先驅姜吱,傳授養蜂技術,教授天下,營業者300餘人,民從而居之者數幹家。皇甫溢贊他「牧家調蜂,天涯笑傲」。這說明中國古代已經有人注重傳授養蜂技術。當時人們對蜂群的築巢、分蜂等生物學特性的觀察都作了記載。276年至324年,郭湊的《蜜蜂賦》首次記述了蜂群中有 「吮瓊」、「營堂」、「閘衛」等分工,認識到蜜蜂是社會昆蟲。還有 「咀嚼華滋,釀以為蜜」的詞句。這個時期養蜂巳由移養的半人工狀態,進步為用原木仿製蜂窩誘蜂的家庭養蜂初級階段。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觀察的深入,中國古人對蜜蜂的觀察更加仔細。唐代養蜂者段成式,在所著的《酉陽雜姐》一書中記載「相蜂(即雄蜂)生三、四月,黑色」,「相蜂過冬,蜂族必空」等生物學特徵。
韓鄂在所著的《四時纂要》中開始把「六月開蜜」列為農家事宜。宋、元時期是中華蜜蜂人工飼養的重要時期。從宋代開始,對防治蜘妹、螞蟻、蛇、雀、蛹蠍、狐狸等蜜蜂的敵害,就已有了記載。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古代養蜂生產技術和科學理論的日趨進步,甚至出現了專業的養蜂場。
元代名士劉基所著的《郁離子·靈丘丈人》一書記載了靈丘丈人父子兩代經營一個專業蜂場盛衰演變情況,從而總結出根據蜜源情況建場選址、蜂群四季管理和繁殖、合並蜂群增強群勢、取蜜方法和原則。書中還有如何防治蜜蜂敵害等的記載。書中記載有「木以為蜂之宮,不館不之」的字句,這說明當時中國已經出現了原始木製蜂箱,而且養蜂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布局。該書還記載「蔫則縱之析之,寡則與之衷之,不便有二王」,意思是群勢強就可以進行人工分蜂,群勢弱則加強飼喂,以強補此外,在養蜂技術上還有一些重要發明,如兩人配合用煙驅、蜜誘的方法收集分蜂群,還有三面撒水揚塵,阻其蜂路和撒土追捕蜂群等方法。
1819年博物學家郝謎行編著的《蜂衙小記》對蜜蜂生物學特性、養蜂技術、養蜂經驗等都作了記載,成為中國第一部養蜂專著。當時養蜂生產規模已很可觀,一般農戶養蜂十多窩(群)。養蜂者在生產實踐中,對蜜蜂的生物學特點的觀察更為深入細致,同時進行一些科學研究。明清的一些學者對蜜蜂個體發育四個階段的蟲態分別進行了描述。
明代徐光啟研究了雨水、花木和蜂蜜的關系,總結了利用物候學預測當年產蜜豐歉的方法。蒲松齡(1640-1715年)在他的《農桑經》中指出「門戶清凈,來往不繁,經營不勤」是分蜂的預兆。1760年張宗法在《三農記》中記述,分蜂時新蜂王要「另居一所,不得子母對面並肩」這就指明了蜂王是雌蜂,解決了長期以來對蜂王性別的爭議。截止清朝末期,中國飼養的中華蜜蜂約有20萬群左右。這個時期的養蜂科學技術的發展,為30年代引迸西方蜜蜂和活框養蜂技術奠定了堅實基礎。
Ⅶ 要買福建農林大學蜂廠.繆曉清院發明蜂毒採集器
還有一種「微電腦智能蜂毒採集器」也不錯,「石家莊蜂富生物科技」生產的,電壓從1V到100V根據蜂的種類可以隨意調整,對蜜蜂不會產生傷害,采毒時間從1分鍾到60分鍾任意調整,使用起來很方便。
Ⅷ 列寧和養蜂人發明了什麼
列寧和養蜂人並沒有發明了什麼,列寧和養蜂人講的是列寧想找養蜂人談天,就派人請養蜂人來談天,可是往常請養蜂人的人回了莫斯科,別人不知道他住在哪裡。列寧只好一邊走一邊觀察蜜蜂,通過他的判斷力與觀察力,終於找到了養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