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獨立是自由嗎
沒有絕對的自由。只有相對的自由。
相對的自由,是由相對的約束來體現。
獨立,是指自主去思考與行動。
要知道的就是要自己思考承擔。
但不是一味的自以為是特立獨行。
❷ 會富有強大獨立自由進步的成語是
發憤圖強
發 音 :fā fèn tú qiáng
解釋:發憤圖強,意指下定決心,努力謀求強盛或進步。也指下定決心力求上進的情況。
出自:老舍《鼓書藝人》十七:「你越是發憤圖強,遇到的困難就越多。你得下決心克服一切困難,否則就一事無成。」
出 處 :何香凝《孫中山與廖仲愷》:「孫先生在那次聚會上談得並不多,只泛泛地談到了中國積弱太甚了,應該發憤圖強,徹底革命。」
❸ 清華大學校訓: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文化交融,科學智創。新編24字,諸君以為如何
文化交融的必然趨勢就是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所以有點重。科學智創也不太適合。因為科學智創是追求智慧,以用來構建體制,比較適合領導、政府作為行動准則而不適合學生。另一方面,我覺得這不是一個永恆的准則,因為世界上學校會永恆存在,但人類社會發展上管理的終極是無政府,那時這會變成一個簡單的字條而不再有內部底蘊。不過,學生們可以在學校大肆談論科學智創,監督管理者和建制者。所以,我覺得,還是前四條好。科學智創可以作為培養從政、管理人才的系規。
❹ 法的自由價值自由與權利的關系
一、法的自由價值
(一)自由的含義
馬克思主義把自由看成是對必然性的認識和世界的改造,是同人類的活動相聯系的現實的創造性的積極狀態。作為人群集合體即社會的個體,必須互相聯系和合作,在社會中獲得這種自由。個體可以是自由的、獨立的,但仍然是全人類整體的一分子;不但每個人的自由能依據普遍的自由規范而與他人的自由相協調,而且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個人獲得自由的條件主要表現在:
1.人格獨立。個人首先是獨立的個人,自由作為一種態度,一種定向,構成獨立的個人,而不是由於具有某一團體身份或某一社會角色而得到確認。
2.個人尊嚴。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人作為根本的價值主體,是當作其他萬物價值的制定者,以及人自身價值的最終決定者而存在的。人通過自己自由的、創造性的行為而獲得自己的尊嚴。
3.抉擇自由。能做抉擇是人的特性,也是人生智慧的標志。不斷做出正確的抉擇,可以使生命的意義增強;不斷做錯誤的抉擇,將造成生命的浪費。
4.自我實現。從很大意義上講,自由意味著人的充分自我實現。人生存的意義,在於其生命的體現和表現,而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是他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創造力的充分發揮。但自我實現絕不是脫離社會的「實現清高」。自我實現的結果必須有利於社會和人民。個人的自由與社會價值並無本質矛盾,自由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就個人和社會的關系而言,人是社會的人,而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沒有個人的自由發展,就不可能有社會的繁榮和進步,高尚的、健全的、自由的個人是文明社會的內在要求和價值,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在一個法治社會里,自由是人們從事法律所不禁止的一切活動的權利。
(二)法律上的自由就是對自由的設定和保障
1.法律規定了自由的界限
權利和自由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文化的發展。由此可見,自由雖然也否定別人的任意干涉,但同時不得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自由不可放縱,須限自由於法律許可的范圍之內,孟德斯鳩寫道:在一個法治社會里「自由僅僅是:一個人能夠做他應該做的事情,而不被迫去做他不應該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人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自由了,因為其他人也同樣有這個權利」。這就意味著:「自由不是人人喜歡怎樣就可怎樣」,而是「人人應該怎樣就可怎樣」。在國家生活中,自由是以法律的形式存在的。
人總是通過一定的社會並作為社會的人來獲得和實現自由的。其中,自由總是通過法律設定的自由。這種設定自由的范圍、內容,是由一定的社會制度的政治、經濟條件來決定的。因而,從社會的角度看,自由就是個人的自由權與他人、社會的權利(權力),以及個人的獨立性與社會的統一性的關系。這種關系,本質上是個人在社會中應享有的種種權利,和必須履行的對於社會和他人的責任的互相統一。從法律的角度看,個人依法享有種種自由,但負有不得損害社會和他人的義務。
2.法律限制自由的意義
法律在實質上既是對自由的保護,同時又是一種限制自由的工具,這些限制對自由是必要的。自由作為一個歷史的和發展的概念,它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必然表現為不同的歷史要求和目標。自由是一具體的、現實的概念,在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現實形態。它總是受制於現實的歷史條件和社會條件。於是,便有自由的范圍或界限的問題,便有對自由的限制問題。法律自由,就是有著某種范圍或界限的自由。在階級對立的社會里,自由是剝削階級的自由,法則是對剝削階級自由的確認和保障,對勞動群眾自由的剝奪和限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自由是廣大人民的自由,法則是對人民自由的保障,對少數敵對分子和危害社會的人自由的限制。
對自由的某些合理合法的限制,在實踐上有兩種主要情形:
(1)禁止自我傷害。例如規定自殺是犯罪的法律,強制接受普及義務教育和專業訓練的法律,強令摩托車駕駛員駕駛摩托車時必須戴安全帽的法律,禁止賭博和吸毒的法律等。
(2)禁止傷害他人和社會。禁止傷害他人和社會,在實踐上是所有國家的法律限制自由的內容。禁止傷害他人和社會的法律是一個國家實體法規范的主要構成部分,特別是刑法規范。而對危害他人和社會的行為的處理,則構成了司法上的主要活動之一。
二、法律自由和權利的關系
(一)法律的創制應該體現自由法律作為規定人們行為規則的體系,提供著調整人們行為和進行社會合作的某種框架,確定了人們進行活動、交往的基本社會結構,從而為人的自由提供了模式。
不同性質的法律,體現不同的理想目標和利益關系。因而並不是所有法律都可成為自由存在和實現的條件。恰恰相反,自奴隸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一部法律發展史,恰是人類的自由理想與法律的沖突史。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世界史上不自由的時期要求表現這一不自由的法,因為這種動物的法(它同體現自由的人類法不同),是不自由的體現。」在資本主義社會,自由雖然成為憲法所確認的原則,並廣泛地在法的領域得以形式規定,但這並不意味著自由與法律的沖突不再存在,西方標榜人權自由,卻總是以掠奪、迫害異族的實際行為來否定法律規定。在同樣的意義上,如果認為自由就是做法律所允許和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從而嚴格依法辦事就能獲得自由,而不問遵守的是何種法律,自由就有被踐踏、被毀滅的危險。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自由的法律是與新的社會基礎相聯系的,在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法律必須由人民的意志所創立,並同人民的意志一同產生,才能體現人的真正的自由,反映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自由是法律確定的多種權利和義務的復雜集合,各種基本自由必須被看成是一個整體或一個體系,一種自由的價值在正常情況下,依賴於對其他
自由形式的規定。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由的一種形式制約
著另一種形式,正像身體的這一部分制約著另一部分一樣,只要某一種自由成問題,那末,整個自由都成問題。只要自由的某一種形式受到排斥,也就是整個自由受到排斥,———自由的存在註定要成為泡影。」因此,在創設憲法和一般的法律中,必須使整個法律體系都貫徹自由的原則。例如我國憲法中,就賦予了公民政治權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政治權利和自由中明確規定:我國公民有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二)法律的實施應該體現自由
自由在更大程度上取決於法的實施。公民的自由是以法律的形式存在的,但法律並不是自由權的自動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必須在實際的權利行使而導致的具體的權利沖突中,通過對權利及其沖突的公正、合理的安排和調整來實現,這就需要司法部門來衡量,同時亦需通過在社會生活中,將法律規則轉化為人們的行為,即通過普遍守法來實現。例如針對行政對司法的侵入,便有司法獨立原則的伸張;為了防止司法偏離,便有迴避制度的設計和實施等,這皆是保障公民自由權的實現。
(三)法律之下的自由是個人自由和社會自由的統一公民的自由權是行為自由和行為責任的結合,個人自由和社會自由的統一。自由和責任、個人和社會,乃是公民自由權的內在矛盾。行為自由和行為責任是內在地聯結在一起的。自由意味著人們應負起對行為的責任,負起控制其行為的責任,以及負起對其錯誤行為所引起的後果的責任。自由權是表示公民對法定利益的權利,這些權利不僅僅是屬於個人的,也是屬於社會的,例如公民的政治權利、言論自由等,公民在行使這些權利時就意味著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或者影響到他人或社會生活,因而必須負起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公民的自由不僅僅意味著對利益的佔有,也意味著有義務運用其權利服務於國家和社會。在社會生活中,公民一味地放棄權利或者超越法定權利的界線而行動,就是一種不負責的表現或者就要接受法律和社會的懲罰,這種懲罰則是不可逃避的法律責任。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這乃是實現更廣大人民的自由。
法的價值是用「正義」、「秩序」、「自由」、「平等」、「公共福利」等價值辭來表達的。因為,諸如「正義」、「秩序」、「平等」、「自由」等價值辭,其本身就代表了人類生活最一般的需要和願望,正義、自由、平等的社會秩序是歷代人所追求的目的,這也正是我們當代人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因此,實現自由、平等的和諧社會,需要法律的自由價值得到真正的體現。
❺ 當代大學生如何表達實現自由與獨立
我同學在大學里就自己創業,失敗又去做兼職,有錢又繼續,最總要的是做到做什麼事情不要讓家裡有負擔就可以了
❻ 中國共產黨為實現獨立自由的中國夢作出了怎樣的努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廣大青年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在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讓青春煥發出絢麗的光彩」。這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傳達給每個青年最強烈的信號,是黨和國家宏偉大業向每位青年發出的深情召喚。也是讓黨的事業後繼有人,讓黨的隊伍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根本。。。。。。。。。。。
❼ 首先有創造的自由,才有選擇的自由,有選擇的自由,才有不選擇的自由,求出處和理解
我個人理解:創造的自由是指自己可以或者被允許去開發創造一些新的事物,回而選擇的自由答,正好呈上,就是對於你自己創造的那個事物你自己可以選擇對它做出任何決定,至於不選擇的自由,那就很簡單了,就是相對於選擇的自由而言的,有了正就會有反。
❽ 什麼是自由創造
所謂自由創造的自由,不是隨便、任意的意思。我們所說的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和專對世界的改造,是在屬認識到客觀的必然性、規律性的基礎上,能動的去改造世界,以實現人類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我們所說的「自由」包含了創造,是人在創造中對自己的一種解放
❾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是什麼意思。
❿ 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境界是什麼要怎來培養
獨立人格境界是在於獨立,自由思想境界是在於多方位思考。如下學習如何培養獨立人格?如何培養自由思想?
我是由於受到外界因素而導致無法實現自由思想,但當我不受到這些外界因素影響,只談論本身思想時候,我認為我能夠清晰地思考,我思想就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