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極限理論
找《高等數學》或《微積分》就可以了。從函數學起,再學極限理論,進而微分學,……,依序進行,可以學下來,不懂的可以在這里提問,祝你成功。
⑵ 極限理論 是誰提出的
你好撒 極限理論是由柯西完善的
不過是有牛頓和萊布尼茨伴隨微積分提出而提出的 當時沒有解釋趨近於0為什麼不約掉這樣的問題····
⑶ 第一個提出中心極限定理的人是誰
中心極限定理有著有趣的歷史。這個定理的第一版被法國數學家棣莫弗發現,他在1733年發表的卓越論文中使用正態分布去估計大量拋擲硬幣出現正面次數的分布。這個超越時代的成果險些被歷史遺忘,所幸著名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在1812年發表的巨著Théorie Analytique des Probabilités中拯救了這個默默無名的理論.拉普拉斯擴展了棣莫弗的理論,指出二項分布可用正態分布逼近。但同棣莫弗一樣,拉普拉斯的發現在當時並未引起很大反響。直到十九世紀末中心極限定理的重要性才被世人所知。1901年,俄國數學家裡雅普諾夫用更普通的隨機變數定義中心極限定理並在數學上進行了精確的證明。如今,中心極限定理被認為是(非正式地)概率論中的首席定理。
⑷ 在極限理論產生之前,人們對微積分的基礎有什麼認識
在極限理論產生之前,人們對微積分的基礎有著各種不同看法和爭論。當時,雖然在科學研究中廣泛使用微積分,可是對於什麼是微積分的基礎,卻沒有一個共同的認識。恩格斯說過:大多數人進行微分和積分,並不是由於他們懂得他們在做什麼,而是出於單純的相信,因為直到現在得出的結果總是正確的。
⑸ 創立極限理論的人是
微積分的產生一般分為三個階段:極限概念;求積的無限小方法;積分與微分的互逆關系 。最後一步是由牛頓、萊布尼茲完成的。前兩階段的工作,歐洲的大批數學家一直追溯到古希臘的阿基米德都作出了各自的貢獻。公元前7世紀老莊哲學中就有無限可分性和極限思想;公元前4世紀《墨經》中有了有窮、無窮、無限小(最小無內)、無窮大(最大無外)的定義和極限、瞬時等概念。劉徽公元263年首創的割圓術求圓面積和方錐體積,求得圓周率約等於3 .1416,他的極限思想和無窮小方法,是世界古代極限思想的深刻體現。
牛頓和萊布尼茨分別是自己獨立研究微積分,在大體上相近的時間里先後完成的。比較特殊的是牛頓創立微積分要比萊布尼茨早10年左右,但是正式公開發表微積分這一理論,萊布尼茨卻要比牛頓發表早三年。他們的研究各有長處,也都各有短處。那時候,由於民族偏見,關於發明優先權的爭論竟從1699年始延續了一百多年。應該指出,這是和歷史上任何一項重大理論的完成都要經歷一段時間一樣,牛頓和萊布尼茨的工作也都是很不完善的。他們在無窮和無窮小量這個問題上說法不一,十分含糊。牛頓的無窮小量,有時候是零,有時候不是零而是有限的小量;萊布尼茨的也不能自圓其說。
直到 19 世紀初,法國科學學院的科學家以柯西為首,對微積分的理論進行了認真研究,建立了極限理論,後來又經過德國數學家維爾斯特拉斯進一步的嚴格化,使極限理論成為了微積分的堅定基礎,才使微積分進一步發展開來。
⑹ 極限理論的創立者是誰
微積分的產生一般分為三個階段:極限概念;求積的無限小方法;積分與微分的互逆關系 。最後一步是由牛頓、萊布尼茲完成的。前兩階段的工作,歐洲的大批數學家一直追溯到古希臘的阿基米德都作出了各自的貢獻。公元前7世紀老莊哲學中就有無限可分性和極限思想;公元前4世紀《墨經》中有了有窮、無窮、無限小(最小無內)、無窮大(最大無外)的定義和極限、瞬時等概念。劉徽公元263年首創的割圓術求圓面積和方錐體積,求得圓周率約等於3 .1416,他的極限思想和無窮小方法,是世界古代極限思想的深刻體現。
牛頓和萊布尼茨分別是自己獨立研究微積分,在大體上相近的時間里先後完成的。比較特殊的是牛頓創立微積分要比萊布尼茨早10年左右,但是整是公開發表微積分這一理論,萊布尼茨卻要比牛頓發表早三年。他們的研究各有長處,也都各有短處。那時候,由於民族偏見,關於發明優先權的爭論竟從1699年始延續了一百多年。應該指出,這是和歷史上任何一項重大理論的完成都要經歷一段時間一樣,牛頓和萊布尼茨的工作也都是很不完善的。他們在無窮和無窮小量這個問題上說法不一,十分含糊。牛頓的無窮小量,有時候是零,有時候不是零而是有限的小量;萊布尼茨的也不能自圓其說。
直到 19 世紀初,法國科學學院的科學家以柯西為首,對微積分的理論進行了認真研究,建立了極限理論,後來又經過德國數學家維爾斯特拉斯進一步的嚴格化,使極限理論成為了微積分的堅定基礎,才使微積分進一步發展開來。
參見網路「微積分學」詞條
⑺ 人類百米的極限速度理論上是多少
9秒58。尤塞恩·博爾特(牙買加)2009年8月16日,柏林田徑世界錦標賽100米決賽中,博爾特以9秒58獲得冠軍,並再次大幅度刷新百米世界紀錄,此後20年無人超過他。
⑻ 極限理論的介紹
極限理論是研究關於極限的嚴格定義、基本性質和判別准則等問題的基礎理論。極限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和中國戰國時期,但極限概念真正意義上的首次出現於沃利斯的《無窮算數》中,牛頓在其《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明確使用了極限這個詞並作了闡述。但遲至18世紀下半葉,達朗貝爾等人才認識到,把微積分建立在極限概念的基礎之上,微積分才是完善的,柯西最先給出了極限的描述性定義,之後,魏爾斯特拉斯給出了極限的嚴格定義(ε-δ和ε-N定義)。從此,各種極限問題才有了切實可行的判別准則,使極限理論成為了微積分的工具和基礎。
⑼ 著名的錢德拉塞卡極限理論是誰提出的
錢德拉塞卡極限理論是由印度裔美國籍的著名天體物理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經過研究得出來的。
他的成就主要在天體物理學理論方面,如恆星內部結構是怎樣的、恆星和行星大氣之間如何進行輻射轉移,另外在星系動力學、等離子體天體物理學、宇宙磁流體力學和相對論天體物理學等各學科方面都有重要貢獻。1983年他由於對星體結構和演化的研究成果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錢德拉塞卡極限是他最重要的理論,是他對白矮星的最高質量的計算。
錢德拉塞卡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從事恆星內部結構的研究。他從一個用電子氣體的物態方程建立的白矮星模型中,得出白矮星的質量上限是太陽質量的1.44倍。這就是著名的錢德拉塞卡極限。
因為他一直從事對天體的理論研究,所以留下的理論著作很多:1939年,他出版《恆星結構研究引論》一書,重點論述恆星內部結構理論;1950年出版《輻射轉移》一書,介紹了恆星和行星大氣輻射如何進行轉移的理論研究。書中他還論述了如何有偏振的輻射轉移問題,並用量子力學方法計算了作為中介光譜型恆星大氣不透明度源泉的負氫離子吸收系數。1943年,他出版了《恆星動力學原理》,書中運用經典力學對星團、星系等天體系統的動力學問題進行研究。60年代,他開始深入對天體物理的研究,相繼出版《等離子體物理》和《流體動力學和磁流體力學的穩定性》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