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變化:由積極吸收到極力排斥。(2分)影響:阻斷了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後。(2分)
(2)條件:西方文化傳人中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並發展。(2分)願望與實踐:主張民主共和,進行辛亥革命;提倡民主科學,發動新文化運動。(4分)
(3)現象:人類文明間的交流進一步加強,和平發展成為世界主題。(2分)原因:科技革命的發展;全球化的加速;交通、通訊技術的進步(網路的發展);兩極格局的結束。(任答2項即可得2分)
6. 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就是各種文明不斷交流、融合、創新.這句話錯在哪裡
最後少一個「的過程」。
缺少必要的賓語。
7. 創造是人類文明的助推劑 作文500字
從人類學會直立行走開始,從人類學會製造並使用工具來幫助自己開始,人類的文明便拉開了帷幕。於是,人類便開始不斷地創新,創新科學技術,創新政治制度,創新文學藝術……創新成為人類文明的助推器。
科技創新,讓我們的生活學習更便利。以書籍的演變史為例,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為克服甲骨文材料不易得的缺點,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發明了竹簡木牘。為克服竹簡木牘笨重的缺點,春秋末期人們發明了輕便的帛書。絲絹價貴,東漢蔡倫便發明了造紙術,用破布漁網樹皮製成既輕且賤的紙,從此,手抄紙書飛入尋常百姓家。唐朝發明的雕版印刷術,宋朝發明的活版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制書效率,降低了書的成本。如今,縮微圖書越發微小易存,整個大英圖書館的所有藏書,都可保存在指甲蓋大的電腦晶元上。
制度創新,讓我們的社會更進步。當今世界上的經濟強國——日本,在19世紀中期還是一個十分落後的封建國家,「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統治後,在日本進行了改革,引進西方文化,發展教育,培養人才,使日本從一個弱小的國家變成了強國。
文藝創新,讓我們的靈魂更自由。唐傳奇中有三個有趣的小故事:《紙月》《取月》《留月》。《紙月》是講一個人剪個紙月亮照明;《取月》是講一個人能把月亮拿下來放進懷里;《留月》講一個人把月亮放進籃子里,天黑時便拿出來照明。我驚嘆於古人立意非凡:創造一個月亮,就是創造一種豁達的心情,這不也是一種創新嗎?
創新,推動了人類文明史的發展,但要怎樣才能做到創新呢?首先得擺脫思維定勢,突破傳統知識、理論的束縛。其次,要善於捕捉轉瞬即逝的「一閃之念」,把突如其來的靈感、發現、思想隨時記錄下來,向創新邁出最關鍵的一步。
在人類誕生之時,創新也悄然來臨,並隨我們走到今天。如今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懂創新,不能創新,就要被淘汰。讓我們努力奮斗,不斷創新,共同創造出美好的明天!
8. 創新是人改進現實世界的創造性活動,是各個文明時代的人的共同本性
由於對文明時代一詞的內涵理解不同和劃分的依據有異,故在學術界頗有分歧。主要意見有5種:
1「與人類社會俱來」說
有人認為,文明是與人類社會俱來的,當人類不再與野獸同游、與猿猴為伍時便展示了人類文明。也就是說,在人類製造出第一件工具的時候就開始了人類的遠古文化,從而跨入了文明時代。考古成果表明:我國境內已發現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因此可以說,我國至少在一百七十萬年前就進人了文明時代。但有些學者持否定意見:文明時代和文明不是一個概念,文明是指人類的開化、進步狀態。在原始社會,石器的製作,火的發現,弓箭的發明、以及思維、語言\象形文字的產生,是指的史前文明,只是人類進人文明時代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認為人類文明僅僅是起源於文明時代,那就是對人類歷史的否定,也不符合歷史現實。
2「青銅器出現」說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說:「文明時代是學會對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產生的時期」。有人據此認為;青銅時代最先進入這一時期,青銅器的出現無疑就標志著文明時代的到來。
我國青銅器時代始於何時呢?目前認識不一,《史記·封禪書》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世本》說「量尤作兵」;《越絕書》言:「禹穴之時,以銅為兵」。考古資料表明,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銅器是1973年在陝西省臨潼縣仰韶文化遺址里發現的一個黃銅片,經碳十四測定距今5970年,其主要成份為銅鋅合金。歷史學家認為這也是青銅器之一種,證明約在六千年前,我國進入了文明時代。
另外一些學者則提出,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甘肅東鄉村馬窯仰韶文化遺址中,才發現了目前最古老的真正的青銅刀,因而中國進人文明時代的時間要推遲一千年左右。也有人認為,應該以比較普遍使用青銅器的狀況作為看待文明時代的依據。中國文明時代應以商朝為界限,因為以河南安陽殷墟為代表的商代後期,才是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3「文字出現」說
眾所周知,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主張文明時代「始於注音字母的發明和文字的使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肯定了摩爾根的看法,指出處於野蠻時代的人類「由於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故此,一般都認為文字是文明時代的標志。
關於中國文字出現的時代,歷來頗多爭議,過去最流行的是倉頡根據鳥獸足跡造字的傳說。現在影響最大的觀點則認為,殷墟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理由是:真正的文字是從象形字開始的,它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文明時代的開端;以象形為主的甲骨文的出現:即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文明時代。
然而,隨著新石器時代陶器符號的發現和研究的深入上面的傳統說法開始受到了沖擊。郭沫若稱半坡陶器上的刻劃為「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在我國東部大汶口文化和良諸文化遺址中,也發現有陶器符號。比較端正規整,形體很象後來的青銅器銘文,而且都能夠依照古文字規律釋讀,所以,將四千五百年前的這種符號稱為中國最早的文宇。
又有學者認為,在谷封王城崗遺址出土的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晚期陶器上發現的符號,才是中國真正的最早的文字,而且是夏代文字無疑。因此,由於對中國最早文字出現的時間有分岐。相應的「中國何時進入文明時代問題」上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說法。
4「國家形成」說 .
有學者認為,人類文明的開端就是剝削的開始。因而國家的形成或奴隸社會的開始才是進人文明時代的契機,而對於中國國家出現的時間,學術界認為大汶口文化晚期、堯舜時期,夏代、商代和西周等五種說法,現在,多數學者認為: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夏朝,因為文獻記載《禮記·札運》中有關於「大同」與「小康」的記錄,這真是國家出現的標志之一;由於《史記》所記商王朝的世系被殷墟甲骨文所證實,因此有理由認為《史記》所寫商代之前為夏代的觀點是可信的。考古收獲:以河南堰師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從地域、時間、文化系統和社會發展的階段看,應該是夏代文化遺址,這就找到了夏代存在的考古依據。所以說,我國從夏朝起開始進人了文明時代。
有的學者還作了進一步的論證:由於各族歷史發展的不平衡,居位於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團定居生活取得了重要保證,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有了連續不斷的發展,故率先進人了文明時代。當然,有人認為夏代還處於原始社會,或還未形成統一的奴隸制王國。另外,認為堯舜時期和盤庚遷殷後中國才進入文明時代的觀點,也是較有影響的。
5「綜合因素」說
文明是奴隸社會的產物,並且是從有了金屬工具的使用和文字的記載後才出現的。因此,探討中國文明時代的開端。必須綜合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因素,才能得出較為科學的結論。
9. 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就是各種文明不斷交流、融合、創新的過程。被譽為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的是
被譽為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的是阿拉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