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粽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傳的
屈原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屈原故鄉的人忽然都夢見屈原回來了。他峨冠博帶,一如生前,只見面容略帶幾分憂戚與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去,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話別談舊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地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謝謝」,屈原先是感激,接著又嘆氣說:「遺憾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便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托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
從此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全國,由古代傳到今天。
Ⅱ 粽子的起源
端午節祭祀先祖,其實是後人賦予的內容。古人對端午,其實有種種說法,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而李時珍《本草綱目》卻說:「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隗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因李時珍此種說法,故聞一多有 「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說。
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雲:「仲夏端午,烹鶩角黍。」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於是以訛傳訛,相沿成俗。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粽子並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說法很多。最讓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說,就是50萬年前發明用火熟食時,為了適口,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後剝葉而食,這雖不叫粽子,卻已有粽子的雛形。經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進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更像現在的粽子。 粽子的出現如本文開頭所說,但一說用於祭祖;又說為了紀念屈原殉難,兩說都有道理。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Ⅲ 粽子是起源於哪個朝代
粽子是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專淳言:「漢屬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
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端午節祭祀先祖,其實是後人賦予的內容。
(3)棕子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後,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
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而後,據古書記載,是屈原托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後來的粽子。
Ⅳ 是誰發明的粽子
粽子是誰發明的? 1. 屈原 故鄉的人民集體創作發明的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國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人們都知道,這種世代相傳的古俗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屈原呢?原來在屈原故鄉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屈原故鄉的人忽然都夢見屈原回來了。他峨冠博帶,一如生前,只見面容略帶幾分憂戚與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去,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話別談舊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地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謝謝」,屈原先是感激,接著又嘆氣說:「遺憾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便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托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 從此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全國,由古代傳到今天。 2.粽子的由來已久,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已有「粽子」的記載,是一種用蘆葉裹米的食品。 不過,在古代,粽子可是稱為角黍。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因地區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葉, 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 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唐代時,長安街有許多粽子鋪,有多種果仁餡。 棕子的名稱也經過很多變化,西晉周處《風土記》說,端午節用菰葉裹黍米栗棗,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Ⅳ 粽子是誰發明的
人們都知道,這種世代相傳的古俗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屈原呢?原來在屈原故鄉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屈原故鄉的人忽然都夢見屈原回來了。他峨冠博帶,一如生前,只見面容略帶幾分憂戚與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去,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話別談舊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地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謝謝」,屈原先是感激,接著又嘆氣說:「遺憾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便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托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 從此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全國,由古代傳到今天。 2.粽子的由來已久,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已有「粽子」的記載,是一種用蘆葉裹米的食品。 不過,在古代,粽子可是稱為角黍。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因地區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葉, 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 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唐代時,長安街有許多粽子鋪,有多種果仁餡。 棕子的名稱也經過很多變化,西晉周處《風土記》說,端午節用菰葉裹黍米栗棗,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Ⅵ 粽子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贊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徵。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贊美九子粽的詩篇:"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
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復松。"
Ⅶ 粽子起源於什麼時候
起源說:
偶然翻讀《本草綱目》,有「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之形,故曰粽」的記載,再望書台上的台歷,猛然感悟,過十天八天就要過端午節,吃粽子了。
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雲:「仲夏端午,烹鶩角黍。」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泊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於是以訛傳訛,相沿成俗。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粽子並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說法很多。最讓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說,就是50萬年前發明用火熟食時,為了適口,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後剝葉而食,這雖不叫粽子,卻已有粽子的雛形。經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進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更像現在的粽子。
粽子的出現如本文開頭所說,但一說用於祭祖;又說為了紀念屈原殉難,兩說都有道理。
Ⅷ 粽子最早出現在什麼時期 粽子是怎樣演變的
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稱為廣東鹼水粽。同時期出現少量裹餡粽子最受歡迎的莫過於豬肉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珍禽獸肉、板栗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
粽子
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出現「火腿粽子」。
一直到今天,每年農歷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Ⅸ 粽子最早產於哪個時期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