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村地區拉寬頻的條件是什麼
農村寬頻用戶:每個鄉鎮都有寬頻管理人員,咨詢一下你的居住地住戶,如果有使用寬頻上網的,可聯系寬頻管理人員申請安裝網線 。
如果你的居住地沒有電話線,網路運營商不會因為一個用戶安裝網線
。這種情況農村電腦用戶只能用無線網卡,維修電腦店都有代售。
❷ 如何申辦農村互聯網十
如果您所處地區沒有開通網路,那就不具備安裝條件了,不能安裝固網寬頻,建議您在安徽電信網上營業廳或就近在營業廳辦理電信3G上網卡使用(確認有3G網路覆蓋),下行速率3.1M,實際使用效果相當於2M寬頻。
❸ 農村互聯網發展狀況如何
8月4日,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在京發布。該報告顯示,雖然互聯網普及率雖持續提升,但是城鄉差距仍然較大。
❹ 農村結合互聯網+可以怎樣創業,請大家給點意見,謝謝
可以做生態旅遊,可以做特產體驗館,然後通過電商下單,回去時候可以下單,自動給他們送貨上門。
可以給農村提供優秀產品,然後體驗產品購買產品!
❺ 在農村,結合互聯網+,可以怎樣創業
目前,農村快遞是一個方向,因為其實農村的人都有購物的慾望,但是物流不太發達,您可以對當地進行下調查哦!
❻ 「互聯網+農村」怎麼+
毋庸置疑的是,農村是一塊可以挖掘的「處女地」,尤其在電商領域。中國依然存在明顯的「數字鴻溝」,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在擁有和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不過,在分析人士看來,農村的潛力的確可以挖掘不假,「數字鴻溝」也確實要「填平」,但一方面,站在公司角度,如何更好地打通與農村、農民的緊密聯系、如何結合到各個不同的農村發展的「特殊性」,都值得公司考慮;另一方面,站在農村發展的角度,是不是所有農村現階段都適合發展「互聯網+」,或發展電商,仍需要思索。
穿上襟衣,戴上銀冠,清了清嗓子,漢族女孩陳曉岸在做上台前的最後准備。純熟的方言唱腔和小麥色的肌膚,她站在唱大歌的侗族少女隊伍中,已然像一名侗族姑娘。
去年,陳曉岸在大學畢業後,選擇了絕少數人去的鄉村。在深圳面試通過後的第二天,她便起身飛往貴州黎平,投入名為「為村」的計劃,成為互聯網公司騰訊的「社區運營經理」。
陳曉岸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可以這么快就熟悉原本陌生的村莊。「這是位於黔東南的貴州省黎平縣,由4個自然寨組成,共有居民460戶,1863人,侗族佔93%,人均年收入不及3000元,整個村子基本見不到青壯年,只有留守的老人和小孩自給自足。」在《國際金融報》記者面前,陳曉岸如數家珍。
不止如此。因為常與村民們混在一塊,陳曉岸已經能聽得懂幾分侗話,並加入了侗族大歌歌隊。每有賓客來博物館時,她就是歌隊的代言人兼主持人。
8月19日,對於陳曉岸及銅關村來說,迎來了一個不尋常的夜晚——「為村」開放平台正式上線,銅關村是該平台的第一個試點村。而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大片稻田的土地,而如今幾棟扎著紅綵帶、由杉木房組成的博物館已拔地而起。
對於陳曉岸來說,這是她所在的團隊籌備了很久的開放平台,未來很可能會以銅關村為模板,向更多的鄉村推廣。這也標志著騰訊的「互聯網+農村」計劃正式啟動。
「我們之所以建這個為村開放平台是想通過公司自身的『連接器』,推動鄉村藉助移動互聯網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現場,騰訊企業社會責任總監陳圓圓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她希望能在一年內將「為村」推廣到中國1000個鄉村,消除數字鴻溝。
事實上,自今年全國兩會提出「互聯網+」概念之後,農村成為企業們布局「互聯網+」的一個重要板塊。《國際金融報》記者查閱各方信息發現,目前包括阿里巴巴、蘇寧、京東都高調提出了「互聯網+農村」的戰略。那麼,「互聯網+農村」究竟該怎麼玩?
「為村」模板
「『為村』是什麼?」當《國際金融報》記者向陳圓圓提出這個問題時,她微笑著說,這個叫「為村」的項目已陪伴她走過了6年。
「今年以前,這個問題已在不同的場合回答了超過100 次,我不介意再說一遍」。簡言之,「為村」,其實是「wecountry」的英譯簡稱,以「連接,為鄉村」作為自己的口號,是一個用移動互聯網發現鄉村價值的開放平台。
說得簡單,做起來難。陳圓圓是「為村」團隊的主心骨,過去幾年,她曾上百次在深圳和黎平間來回奔波,常年「三下鄉」,解放鞋、休閑褲成了標准行頭。
❼ 農村的互聯網覆蓋情況怎麼樣
互聯網在城鎮的普及率為 50.0%,而在農村地區僅為 18.5%。中國手機上網用戶達 3.03 億人,農村手機上網用戶 8826萬人,占農村網民總體的 70.7%。
❽ 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三農能力建設是互聯網金融發展關鍵點
互聯網金融看似和三農比較遙遠,但其實又非常貼切。解決幾億經濟活躍的農戶和一些貧困農戶的實際問題,我們認為有三個問題值得關注。
第一個問題,是資金獲取問題。過去很多金融機構講,遠離農村市場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現在農村金融創新需要錢,錢從哪裡來這是一個問題?農村市場如何成為一個有效的市場?
在獲取資金方面,互聯網金融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邊是農村農戶優良資產,能夠由我們做好甄別信用。在信用甄別以後,他們這種小額分散的幾千、幾萬的優質資產,可以通過互聯網金融P2P方式和理財者對接。
都市的理財者把可以小額的資金通過P2P借給農戶。這種方式可以把資金打得很散,甚至一百塊錢都可以。這是一種商業的、可持續的模式,理財者可以獲得7%至11%甚至更高的回報。從它的期限來看。有的種植、養殖項目長達9個月時間,有的長達一年甚至更長時間,但這種方式確實可以對接成本較低的資金。
其實當年國開行也曾面向農村市場,做這種批發資金,但是它的基礎成本可能高達8.5%。而且這些錢從國開行開始一層一層的滲透,到最基層的農戶手裡,可能成本更高。
但今天商業性P2P卻可以達到8%至12%的回報幫助同樣的項目,這樣的出借人可獲取的回報也很豐厚,對於農戶而言成本也不是太高。所以P2P具有商業可持續性,P2P是幫扶三農走得通的路。
物聯網助力融資租賃風險控制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在信息比較缺失的情況下,如何幫助農戶建立信用?我們認為,如果沒有農村的金融體系信用這方面的建立,資金就不會進入到農村市場。所以就要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相對滯後的背景下,如何幫助過往信息缺失的農戶建立信譽,幫助農村市場建立信用體系。
在這方面,我們使用了物聯網的技術,協助建立信用體系。在內蒙等地,我們做基於農機具的融資租賃。農村搞產業化、集約化運營,需要十萬、二十萬、三十萬的農機具,農民買不起,就是基本的拖拉機、收割機,烘乾塔這樣的。可是如何控制風險呢?我們的農機具上面都是有GPS的,都是有標簽的,這就是物聯網概念的具體應用,農機上面都有感測器,知道它每天在哪裡,它如果動來動去的話,知道它實時情況如何。這種物聯網概念技術的應用,使得農機融資租賃業務得以順利展開。
P2P平台對接三農能力建設
第三個問題,是普惠金融、包容性金融的根本問題。即除了錢之外,還要能夠幫助目標人群做能力建設。
如果我們服務的企業是聯通、中石化[微博]這樣的行業巨頭,你不太需要告訴他如何做電信生意,如何做石油生意。但是,當我們的小金融、微金融,所服務的目標對象,是小微企業主和農戶,那麼除了給他小額的資金支持外,還要幫他做能力建設方面的幫扶,這樣才能讓他更好開展生意。
我們如何能夠幫助農戶獲取資訊、提高能力呢?如何幫助農戶把他生產的東西賣出去?我們認為,也可以用互聯網金融的方式,資訊更多的時候,是一個信息流互聯網金融平台便可以起到作用。與此同時,就現在農村農戶來講,農戶生產的東西可以用互聯網金融平台之上的一些手段和出借人有效對接。我們前段時間做的果品項目就是這樣,我們生產蘋果的農戶就可以把它的蘋果直接和理財者的需求對接起來,類似這樣基於資訊服務,基於產品的對接,幫助農戶搞能力建設。這是從資金獲取,信用建立,能力建設三個方面互聯網金融如何幫助他們,我們覺得我們有很大的空間,未來,農村金融的成長空間是巨大的。
❾ 互聯網在農村覆蓋情況如何
農村的互聯網覆蓋程度還是很高了,現在農村其實很多地方都安上了寬頻,很多人家都實現了網路覆蓋。但是還是有一些人家因為貧窮啊其他的原因沒有安裝互聯網。
❿ 農村怎樣創辦互聯網+
通過網路平台嫁接各種服務於農村的資源,拓展農村信息服務業務、服務領域,使之兼而成為遍布鄉、鎮、村的三農信息服務站。作為農村電子商務平台的實體終端直接紮根於農村服務於三農,真正使三農服務落地,使農民成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農村電子商務平台配合密集的鄉村連鎖網點,以數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過集約化管理、市場化運作、成體系的跨區域跨行業聯合,構築緊湊而有序的商業聯合體,降低農村商業成本、擴大農村商業領域、使農民成為平台的最大獲利者,使商家獲得新的利潤增長。
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包含網上農貿市場、數字農家樂、特色旅遊、特色經濟和招商引資等內容。
(1)網上農貿市場。迅速傳遞農林漁牧業供求信息,幫助外商出入屬地市場和屬地農民開拓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進行農產品市場行情和動態快遞、商業機會撮合、產品信息發布等內容。
(2)特色旅遊。依託當地旅遊資源,通過宣傳推介來擴大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全方位介紹屬地旅遊線路和旅遊特色產品及企業等信息,發展屬地旅遊經濟。
(3)特色經濟。通過宣傳、介紹各個地區的特色經濟、特色產業和相關的名優企業、產品等,擴大產品銷售通路,加快地區特色經濟、名優企業的迅猛發展。
(4)數字農家樂。為屬地的農家樂(有地方風情的各種餐飲娛樂設施或單元)提供網上展示和宣傳的渠道。通過運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製作全市農家樂分布情況的電子地圖,同時採集農家樂基本信息,使其風景、飲食、娛樂等各方面的特色盡在其中,一目瞭然。既方便城市百姓的出行,又讓農家樂獲得廣泛的客源,實現城市與農村的互動,促進當地農民增收。
(5)招商引資。搭建各級政府部門招商引資平台,介紹政府規劃發展的開發區、生產基地、投資環境和招商信息,更好的吸引投資者到各地區進行投資生產經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