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創新活動的三大實施主體是
三大創新活動的實施主體:
1.政府和國家企業單位
2.學校和學術單位
3.文化界和演藝單位
『貳』 創新活動的行為主體是什麼
自然人或法人!創新活動是指在進行某些活動時具有創新性,而進行這些活動的必須要有人的參與,但法人在法律上也是具有人格的,也是同樣能夠具有組織性的進行創新活動!
『叄』 企業創新的主體包括哪些
一般認為企業為創新主體。應當強調,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是指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意義上的企業。這里,企業規模的大小不是決定企業能否成為創新主體的決定因素。科技型小企業與大企業在技術創新中都十分重要,各有其特點。
大企業具有較強大的資金和技術實力,它們有能力從事產品創新和大規模的工藝創新;而科技型小企業因機制靈活,創新動力大,一旦有資金幫助,會更願意從事創新。如果廣義地理解創新,那麼在國家創新系統中,還可以把政府作為制度創新的主體,把研究機構和大學作為知識創新的主體。
(3)創造活動的主體是擴展閱讀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面臨著許多環境條件隨機變化的情況,由於條件的改變,企業將面臨新的挑戰與機會,企業的競爭地位會受到巨大的威脅,也會因此使員工喪失使命感而使企業的凝聚力被削弱。
同時,將給企業的創新帶來機遇,一方面Wie市場向著本企業發展戰略所設定的方向發展,或者是激發企業原來潛在的創新活力,為企業的發展帶來各種商機;另一方面是由於員工在市場壓力的條件下迸發出創新的慾望和激情,或者是環境變化給企業員工的創新帶來新的機會。
這內外兩方面的創新機遇將為企業進一步發展和躍遷產生可能性。因此,企業把握創新機遇,預測成功率,對於制定創新企業的經營戰略和部署是關鍵的環節。
『肆』 進行能動性實踐創造活動,是人主體性的標志。是誰指出的
馬克思理論
『伍』 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什麼為主體
一,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把兩個文明建設任務有機結合,落實到基層的有效途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服從、服務於全黨、全國的工作大局,為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根據這一基本方針,在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時,都始終緊緊圍繞著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發展生產力,為經濟建設服務作為活動的重要內容和標准,做到兩個文明建設一起研究,一起規劃,一起部署,一起檢查,一起總結,一起落實。兩個文明建設的總任務、總目標被分解為一個城市、一個部門、一個單位、一個村鎮的具體任務、具體目標,逐級落實,直至基層。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藉助於各種形式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許多地方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成功經驗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決議》在總結各地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指出: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有助於兩個文明建設任務有機結合,落實到基層」,這是對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組織作用及其意義的高度概括。
二,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廣大人民群眾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力量主體和動力之源,能否把廣大人民群眾發動、組織起來,自覺地、滿腔熱情地投身到精神文明建設中去,使精神文明建設成為全民參與的事業,是精神文明建設能否充滿生機和活力,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之所以能夠吸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關鍵在於它深深根植於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中,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所涉及和需要解決的許多具體問題,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解決好這些問題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可以說,人民群眾既是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又是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因而,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能夠吸引廣大幹部群眾積極參與,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改造社會環境,轉變社會風氣,建設文明生活,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既要弘揚正確的、健康的思想,又要防止某些消極有害思想的影響;既要學習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又要防止外來腐朽、反動思想的侵蝕;既要運用現代科技推動現代化建設,又要防止精神垃圾的泛濫。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需要做很多工作,而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的重要手段。實踐證明,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有利於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科學文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制度機制建設;有利於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四有」新人;有利於改變社會環境、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安定,促進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
『陸』 簡述什麼是藝術創造主體
藝術創造主來體——藝術家,是人類自審美活動的體驗者和實踐者,也是審美精神產品的創造者和生產者。他們通常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豐富的情感,掌握專門的藝術技能與技巧,具有良好的修養和突出的審美能力。他們的生命在於創造。同時,藝術家又是具體的和社會的人。藝術家的生命在於創造。
『柒』 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運動的主體是什麼
是大腦啊!是大腦的思考中樞在發揮主體作用。
『捌』 教育活動的主體是教師還是學生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
1.教育是作為「主體人」的發展,而不是作為「手段」的發展。
教育活動是實踐活動,教育過程是教育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因此,在教育活動中存在著「雙主體」,即:在教師的「教」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知識是媒體;在學生的「學」中,學生是主體,知識是客體,教師是媒體。
教育的本質是通過提高和發展學生個體的主體性,使學生逐步地由自由人轉變為社會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身是發展和轉變的主體,承認並尊重學生這個「主體人」,是落實素質教育,面向全體,讓學生全面、主動地得到發展的前提。
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發展是通過自我設計、自我構建、自我努力實現的。只有同時把自己作為認識和改造的對象,解決自己主觀世界的各種矛盾,它才能獲得真正的發展。如果我們把人作為純粹的客體來對待,就不是在發展主體的人,而是在發展「生產手段」。
2.教育是創新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復制能力的提高。
教育的實質在於把人類優勢的文明成果化為內在的心智結構。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能夠「復制」知識,而是使知識成為學生的主體能力,運用知識對客觀事物進行改造和創新。例如:學生學習數學,不是為了記住一些枯燥的數字和公式,而是為了運用公式去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學習語言,不是為了記憶一些語法規則和詞彙,而是為了運用語言去進行交際、進行創造。如果通過教育,學生不能夠自己獲得知識,不能夠運用、更新、改造知識,只能夠記憶知識、復制知識,那學生豈不成了一台電腦,或一台復印機?這樣的知識再好又有什麼意義,它怎麼能夠推動個人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進步呢?
3. 學生的發展是主體人的覺醒和主體人能力的提高
現代學生觀認為,學生不能等同於「園丁」手下的「花朵」。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思想性格各異的主體的人。冰心老人曾經說過,我們可以給孩子以指導,但不能給孩子以思想。因為他們有思想,且他們的思想多駐在「明日」的巢中。
現代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而主體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要在人的內心和行為兩個方面同時造就一個人,造就一個不同於以前人的獨立自主的、有熱情、有個性、有尊嚴、有責任心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是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需要的人。……不要把教育看成是植物的栽培或動物的馴養那樣的工作,更不能把教育看成是工藝品、商品的生產過程。教育是通過主體,為了主體,在主體間進行的一種精神交流和對話,關注的是整個人生世界的意義。四、面向全體學生,關心和尊重每一個主體人。
『玖』 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主體的兩種解釋
1、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即作家這種特殊的生產者.人並非任何時候都可以稱為主體.只有當人處於與特定客體的特定關系中並對客體的主動、主導地位具有主體性時,人才是真正的主體.文學創造的主體首先必須存在於文學創造活動中,並創造文學產品.所以,我認為,只有處於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的即自覺的創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的主體.例如,巴爾扎克寫出了偉大的作品——《人間喜劇》,那麼巴爾扎克就是文學創造的主體.
2、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
3、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具體的社會人.
首先每一位作家、詩人,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不可重復的「自我」,都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自由創造,因此他們的作品無論就內容或形式來說,都烙下了獨創性的印記,都表現出個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創作個性.不同的文學創造主體就有不同的藝術格調的作品,如魯迅和周作人兄弟,早期經常生活在一起,但寫起文章來,一個沉鬱、辛辣,一個平和、沖淡;一個關心民間疾苦,一個崇尚親適趣味,他們在政治上分手之前,情趣就不一樣.
有些作家寫同一題格,但意味卻並不相同,如朱自清與俞平伯曾同游秦淮河,各寫一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兩篇散文都寫出了時代的苦悶情緒,但朱文清新,俞文朦朧,朱自清從秦淮河現實的紛擾中感到了「歷史的重載」,甚至以為碧陰陰的|、厚而不膩的秦淮河水「是六朝金粉所凝」,俞平伯則在「怪異樣的朦朧」中悟出空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