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跟鞋的故事
15世紀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跟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
商人由此受到啟發,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將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裡。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追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就很快地盤行起來了。
2、剃須刀的故事
1828年謝菲爾德製成一邊帶有保護的刀片,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1895年,美國一位推銷員吉列偶遇發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賺大錢,想發明一種人人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東西。一天,吉列刮鬍子,發現剃刀的刀片正適合這種構想。
於是他設計出一種安全剃刀夾持柄,但找不到能製成薄刀片的廠家。到1901年,他遇見機械師卡森,才解決了技術問題,使鋤形刀架與雙刃可換刀片合成一體,並申請了專利。早在1900年,電動剃須刀已在美國獲得專利,但第一種適於商業製造的電動剃須刀是由美國退役陸軍上校希克設計,並於1928年獲得專利的。
3、冰箱的故事
第一台人工製冷壓縮機是由哈里森在1851年發明的,他是澳大利亞《基朗廣告報》的老闆,在一次用乙醚清洗鉛字的時候發現,乙醚塗在金屬上有強烈的冷卻作用。乙醚是一種沸點低的液體,它很容易發生蒸發吸熱現象。
於是哈里森經過研究研製出了使用乙醚和壓力泵的冷凍機,並把它應用在澳大利亞維多利的一家釀酒廠,供釀酒時製冷降溫使用。第一台使用電動壓縮機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師布萊頓和孟德斯於1923年發明的。後來一家美國公司買去了他們的專利,於1925年生產出第一批家用冰箱。
(1)有關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論文擴展閱讀:
想像力培養的十個方法
美國哈佛大學的伯頓就如何發展兒童的創造能力,提出以下十個要點:
一、創造一種氣氛,使每個兒童被作為一個人來看待,使他受尊重,並作為小組的一名成員受到重視。
二、使每個兒童懂得自尊,並學習提出自己的思想看法。
三、每個兒童應當獲得自己去創造成就的勇氣和信心,並應當許可他進行創造性的嘗試。
四、兒童需要體驗自己的能力,要有環境的自由,以便好好地學習。
五、要對兒童別出心裁的創造性嘗試進行稱贊和鼓勵。
六、應當鼓勵兒童去探索、去選擇新途徑,不停留在已經明了的事物上。
七、好問態度應當是教育的主要目標。
八、應善於傾聽、觀察和保持沉默。
九、應當避免引起兒童害怕的壓力,害怕會禁錮兒童的智力,阻礙兒童通向新的思想,而敢於認識可導致探險;不安全感會導致兒童產生模糊主張和阻塞兒童選擇答案的途徑。
十、應當避免在評價兒童中迷信權威的做法。
② 青年創造力的1500字論文
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
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對於組織者——校方,和答辯者——畢業論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組織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簡單說是為了進一步審查論文,即進一步考查和驗證畢業論文作者對所著論文論述到的論題的認識程度和當場論證論題的能力;進一步考察畢業論文作者對專業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審查畢業論文是否學員自己獨立完成等情況。
第一,進一步考查和驗證畢業論文作者對所著論文的認識程度和當場論證論題的能力是高等學校組織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之一。一般說來,從學員所提交的論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個學員對自己所寫論文的認識程度和論證論題的能力。但由於種種原因,有些問題沒有充分展開細說,有的可能是限於全局結構不便展開,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開,有的可能是作者認為這個問題不重要或者以為沒有必要展開詳細說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說不清楚而故意迴避了的薄弱環節,有的還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沒有認識到的不足之處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提問和答辯就可以進一步弄清作者是由於哪種情況而沒有展開深入分析的,從而了解學員對自己所寫的論文的認識程度、理解深度和當場論證論題的能力。
第二,進一步考察畢業論文作者對專業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是組織畢業論文答辯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二。通過論文,雖然也可以看出學員已掌握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但是,撰寫畢業論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學員掌握知識的深廣度,而是考查學員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和鍛煉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學員在寫作論文中所運用的知識有的已確實掌握,能融會貫通的運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並沒有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還有的可能是從別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過來,其基本涵義都沒搞清楚。在答辯會上,答辯小組成員把論文中有闡述不清楚、不祥細、不完備、不確切、不完善之處提出來,讓作者當場作出回答,從而就可以檢查出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是否有深廣的知識基礎、創造性見解和充分扎實的理由。
第三,審查畢業論文是否學員獨立完成即檢驗畢業論文的真實性是進行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之三。撰寫畢業論文,要求學員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試、考查那樣,在老師嚴格監視下完成,而是在一個較長的時期(一般為一個學期)內完成,難免會有少數不自覺的學生會投機取巧,採取各種手段作弊。尤其是像電大、函大等開放性大學,學員面廣、量大、人多、組織鬆散、素質參差不齊,很難消除捉刀代筆、抄襲剽竊等不正之風的出現。指導教師固然要嚴格把關,可是在一個教師要指導多個學員的不同題目,不同范圍論文的情況下對作假舞弊,很難做到沒有疏漏。而答辯小組或答辯委員會有三名以上教師組成,鑒別論文真的能力就更強些,而且在答辯會上還可通過提問與答辯來暴露作弊者,從而保證畢業論文的質量。
對於答辯者(畢業論文作者)來說,答辯的目的是通過,按時畢業,取得畢業證書。學員要順利通過畢業論文答辯,就必須了解上述學校組織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然後有針對性的作好准備,繼續對論文中的有關問題作進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論文中提到的基本樹料搞准確,把有關的基本理論和文章的基本觀點徹底弄懂弄通。
三、畢業論文成績評分方式
各個院校要求不同,可以由指導教師成績,檢查評閱成績,答辯小組成績3部分綜合而來.
1論文階段須提交材料
各個院校要求不同,例如:任務書,開題報告,文獻綜述,論文,論文檔案袋,論文中期檢查表,匯報表,論文成績冊,指導教師工作手冊等
2答辯委員會
1)答辯工作在學院領導下,由答辯委員會主持進行
2)答辯委員會主要由專業課教師組成,可聘請部分基礎課教師或專業基礎課教師參加,答辯委員會的責任是主持答辯工作,統一評分標准和要求,對有爭議的成績進行裁決,並綜合指導教師,交叉評閱教師,答辯小組的成績及評語,決定學生的最終成績.最終成績經主管院長審核後,由學院統一向學生公布
3)答辯委員會可下設若干答辯小組,答辯小組一般由3—5人(包括秘書1名)組成,組長應由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
③ 跪求關於學生創造力的論文的結論範例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如何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如何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如何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是教師最大的挑戰。 新的數學教育基本現理念提倡: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國家科技發展,主要在於教育的發展,但是教育的發展課堂教學是主要環節,所以抓好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如何加強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呢?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一、准備階段: 首先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願望,做孩子的朋友,保護每個孩子抱著美好的願望上學的積極性,關注每個孩子參加學習活動的熱情,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親切、和藹、多鼓勵學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小學的啟蒙教育非常重要,首先要使學生喜歡上課,喜歡老師,更喜歡數學,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啟蒙階段下一番苦功,教師巧妙地組織教學,給學生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比如我為了調整學生的課間疲勞,教學課堂中間放音樂、學生做健美操,讓學生在課間得以放鬆。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富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他人合作等內在的學習品質。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二、實驗階段: 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景,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活動,鼓勵每一個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通過兒童喜聞樂見的游戲、童話、故事、卡通等形式,豐富兒童的感性積累,發展兒童的數感和初步的空間觀念,通過「說一說」,「做一做」、「數一數」、「比一比」等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數學。特別是對於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更應該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從兒童的生活角度出發,多安排兒童化的實踐活動,即富有趣味性,又富有挑戰性。如:我在教學中,注重方法、多樣化,改變訓練形式,由原來的一道題一道題地做,即浪費時間,學生又覺得枯燥無味,我改組同桌兩人一組,一人報題,一個聽算並報答案,再改成教師報題全班對答案,這樣即提高學生的聽算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如在練習中充分利用練習紙,紙上全是得數,教師報題,學生聽,然後在紙上找到答案並劃上圈,即節省時間,又給學生一種美感,為了防止定式影響,我設計每次劃出得數的圖案都不同。為了加大訓練密度,又增加引用競爭機制,比賽奪紅旗,這樣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僅情景豐富,方法也多樣化,同時也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語言訓練。首先教師要為人師表,從自己做起,做到課堂無廢話,語言要風趣、幽默、簡潔明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從一年級有簡短語言表示完整含義,可以同桌互相說,還可以小組討論後由一人中心發言,還可以讓學生獨自訓練,讓學生自言自語。教師在語言訓練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多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感悟、這樣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即不是單純地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提供大量的觀察、操作、實驗及獨立思考的機會,進而通過學生的討論與交流,獲得數字結論,為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創立良好的環境。所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交流反思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隨著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把教學當成一種事業來追求,把每一堂課都看成是發揮自己創造力、施展才華的機會,看成是發展自己一個機會,把上好一節課看成是自己生命價值的體現。
這篇如果不愛要,還有一篇。。。
本學期,我們學習了許許多多的數學知識。從「幾何」到「代數」再到「數形結合」。太多太多了。8個單元,分門別類,讓我們看到了數學的精彩!其中我個人認為最有趣的就是第六單元「一次函數」。
一開始接觸「函數」這個概念時還是非常陌生的。因為轉眼望去,前面的單元基本是「小學」和「初一」接觸過得。而對於「函數」來說確是幾乎「一無所知」。只知道初一老師說過「可能性」和「函數」有著密切的關系。翻開這個單元時,真的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上面說了種種對「函數」概念的無知。所以自然在一開始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這單元的第一章從生活實際出發講了「函數」的定義等等。這是一個比較「浮淺」的類容(從我現在的角度來說)。從這里我真正接觸到了「函數」,但也許是學習沒有完全進入。當時給我的印象就是:「函數好像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好不重要的知識,甚至不明白為什麼要學他。」第二章類容可以說就是對第一章的一個「濃縮」。好比第一章是個「橙子」,第二章就是把它榨成汁,然後就可以提高價值販賣出去。學完後我對函數的印象還是那樣,就像「橙子」和「橙汁」雖然「物態」不同,但味道還是差不多。真正的困難出現在第三章,談到了「一次函數的圖象」。可以老實說這章聽得差不多是我本學期聽的最累的一節課。老師發下來講義,我那節課覺得您講的奇快。我還沒反應過來你就講完了。我想班上大多數同學的感受也是如此吧!我終於意識到「函數」不是那麼好學的。於是我就開始多做練習,慢慢的我對「函數」漸漸熟悉,隨著課程的繼續尤其是「函數的實際運用」這節課也使我對函數的印象大大改變。覺得「函數」好像是我們所學課程中與實際生活最緊密的一個單元了。
以上就是我學習「一次函數」的經歷。下面我們在來分析一下「一次函數」。從類別上講,「一次函數」是一個「數形結合」的「典範」。它體現了「代數」和「幾何」的「互利」關系,說明二者「缺一不可」。使我們對「代數」「幾何」有了全新認識,覺得他們的界線漸漸模糊了。其次「一次函數」我認為是一個有趣,神奇的類容。它有趣在千變萬化的圖象,它神奇在只用幾筆簡捷的線條就可以表達出需要「長篇大論」的文字所表達的變化規律。不能不覺得「一次函數」充滿了「魔力」。此外這章的編排也是十分「成功」的,與前一章「位置的確定」聯系緊密,可以使學過的知識由此得到「鞏固」,更可以「由此及彼,舉一反三,一通百通」。我想2章的聯合編排更是教會我們「復習整理」的學習方法。所以由「一次函數」可以看出,北師大教材的編派不僅注重「知識」還注重「方法」。「一次函數」也使我對這本教材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看法。
「一次函數」不僅有趣而且更是「歷屆」中考的「重中之重」。所以無論從「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角度來說「一次函數」都是一節非常好的類容。
以上就是我的這篇「數學小論文-一次函數」,所有觀點只是我個人之見,謝謝!
④ 如何提升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作文
1.創設情境,搭建空間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像力,進而激發他們的創造力,首先要有一個情境,要有內容讓學生觀察,有空間讓他們想像,有吸引力讓學生創造。信息技術學科的實踐性、綜合性、應用性使教師有一個廣闊的天地來創設教學情境,教師只要本著將信息技術應用於生活實踐的宗旨,讓學生在解決生活學習的實際問題過程中應用所學信息技術,就可以創設出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案例1】設計個人名片開動腦筋,充分發揮你的想像力,利用Word製作具有鮮明個性的個人名片。具體要求:(1)頁面大小為90mm×55mm,頁面方向為橫向。(2)名片為雙面,中、英文各一面。(3)主要要素有標志、持有人姓名、職務、聯系方式(鼓勵暢想未來職業)。(4)設計有創意,版面布局合理,畫面色彩諧調。【案例分析】這是我在教學中應用多年的教學情境之一。將文字處理的教學,設計於製作個人名片的真實情境中,讓學生從觀察名片的特點及作用入手,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製作具有鮮明個性的名片。多年來,無論是早期的高中教學還是近年的初中教學,都深受學生喜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創作熱情,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優秀名片作品。情境的創設首先要開放,且源於學生所熟悉的生活,這樣才能讓學生細心去觀察;其次,要劃定范圍,確定主題,讓學生深入觀察。名片源於生活,但僅限於名片這個范圍。空間的搭建要把發揮創意與想像、尊重學生愛好、張揚個性作為主要目標。案例中名片的規格大小、所含要素是規定的,但名片樣式、標志、輪廓的設計,文字和未來職業的選擇,版面布局、色彩搭配等則為學生的創造留下寬廣的空間。此外,名片的個性化也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創作慾望。【案例2】程序設計第一課作業內容及要求開動腦筋,充分發揮觀察力和想像力,應用課堂所學,設計你的第一個VB程序。(提示:不能重復課堂範例,可以在範例基礎上加工修改,最好自己設計)具體要求:(1)內容積極向上。(2)要運用所學按鈕、標簽、圖像框等控制項及相關屬性。(3)要運用賦值語句。(4)界面設計完整、美觀、實用。(5)把窗體調整到適當大小並固定。(6)有結果按鈕,並可以正常結束。【案例分析】演算法與程序設計歷來是教學的難點。如何在程序設計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是我長期探索和研究的一個課題。本著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將所學隨時應用到生活實踐中的原則,目前我已設計完成了演算法與程序設計的全套教學範例及教學情境。常見的程序設計實踐內容都是規定了界面和功能的固定任務,且內容多與數學、物理等學科相關,試想,有多少學生對這樣的任務感興趣?學生又如何在這些被條條框框約束著的環境里發揮想像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必須在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才能茁壯成長。有沒有信息處理能力的一個關鍵點,就是看學生能不能發現能夠應用課堂所學來解決的問題,並設法解決這些問題,這也正是培養學生觀察力和想像力的關鍵。以「開動腦筋,充分發揮觀察力和想像力,應用課堂所學,設計你的第X個VB程序。」作為所有程序設計作業的開頭,就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或想像感興趣、能夠應用課堂所學解決的實際問題或設想,然後努力去解決、去實現,為學生架構一個自由開放的觀察、創意和思考空間。這種開放的主題,加上「具體要求」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既應用了所學,又可以大膽創意。學生每一次課設計一個程序,從最初的模仿範例,到最後完全的自我構思、自行設計,每個學生都經歷了一次從無到有、從模糊到清晰、逐步創新的歷練。不少學生樂在其中,常常在凌晨把調試完成的程序發郵件給我,真正體驗了創造的快樂。下面是兩位學生的一次次程序作品名稱:「歌星競猜、羊忽悠、小人賽跑、飛蛾撲火、賭城風雲、賭城風雲V2.0、圓圓練習、真假畫圖、美食大王」等;「mini水果店、哆啦A夢小問答、花兒吐芬芳、龜兔賽跑、小丸子&猜猜數、彩色泡泡生產機、春的序曲、隨心賞詩製造機」等。學生的個性、喜好、創意、成功躍然其中。精彩的程序作品隨著一屆屆學生的學習不斷涌現。圖1是一位學生編寫的「天氣控制器」部分界面。圖1學生作品「天氣控制器」部分界面正如程序提示所言,根據控制台的控制,天氣會隨之改變:白天、黑夜,刮風,下雨,下雪,還可以下各種可愛的小動物。多麼豐富的想像力!只有樂在其中,才能不畏艱辛設計出如此復雜的程序。2.以身示範,樹立榜樣要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及創造力,教師要以身示範。首先,要關心、了解、研究學生,善於觀察學生的學習生活,從中發現學生熟悉、感興趣、有價值的實際問題,並基本這些問題設計教學情境及教學範例,將所教內容應用其中。如,前幾期文章提到的「我的同學我的校園」「自助游計劃」「搜索研究報告」等,以及我為《演算法與程序設計》課程自行設計的所有課堂演示範例:「三色板」「四季」「蝴蝶飛」「開關燈」「拍蒼蠅」「倒計數」「彈子球」等,均是經過長期觀察、分析、研究學生的學習生活,多年苦思冥想的結果。這些包含著教師辛勤汗水和創意、智慧結晶的一個個鮮活的實踐案例和演示範例,深深打動著學生,吸引著學生,影響著學生,激發著學生的創造熱情。教學的藝術性、創造性、價值性也自然體現其中。其次,要在課堂上隨時體現教師的觀察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具體表現在是否能夠快速發現並捕捉課堂動態生成的問題,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是否能夠對所教內容進行細致的觀察與分析,提煉問題的實質;是否能夠呈現自己豐富的想像力於課堂的示例中。3.展示作品,開闊視野盡管教師為學生創設了充分發揮想像力的環境和空間,並以身示範,但並不是每個學生從一開始就可以做出很有創意的作品。這是因為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長期、艱難的培養與訓練。在這期間不斷展示作品、開闊學生視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讓學生經歷模仿、改造、創造的過程,激發想像力,最終到達創新的高度。為此,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及情境,長期積累有針對性的專用資源。我的做法是,第一,每一節課除了教學範例外,在教學網頁上還設置了「開闊視野」欄目,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經典示例;第二,在校園網上開辟「教學資源」空間,為每個教學內容提供豐富的支撐資源,如針對「製作個人名片」就收集了歷屆學生的優秀作品近百件,國內外優秀名片幾十件,以及大量的名片背景圖片、線條圖片等資源;為「演算法與程序設計」收錄了八屆學生的優秀作品;第三,在教學網頁上開設「作品展示」欄目,展示每次作業中有創意的作品;第四,在校園網上開辟「優秀作品展示區」,在全年級范圍內選擇並展示優秀作品。4.總結反思,二次創作及時的總結反思,並進行二次創作,對學生觀察力、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提高也能夠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案例3】個人名片再創作說明:這是初一教學內容。通過第一次名片設計發現不少學生以圖片為背景上書文字,創意比較單一。於是,課堂上進一步分析了利用Word自身提供的繪圖等工具創作的優秀名片,強調創意設計與構思。繼而要求學生對名片進行二次創作,並就設計意圖進行反思。具體要求:1.充分發揮你的創造力,對名片進行再創作,再加工,突出整體構思與設計。2.撰寫設計說明。內容包括:(1)為什麼選擇這個職業;(2)名片構思與設計意圖;(3)你得意的創意設計之處,得意的技術應用之處;(4)通過設計名片你的收獲。效果:通過第二次創作,全班80%的學生重新設計了自己的名片,從整體構思到名片標志,突出了設計,涌現出大量充分創意與個性的名片。學生反思:先說設計:這個名片的一半,我運用了個性化的從上到下顏色漸變的圓角方格,並在這些方格中設計了與背景顏色相對的方格,他們組起來是我姓的開頭大寫字母:S。而背景和方格的顏色我也是很認真地進行了選擇:用了不乏個性而又很搭配的粉與黑、白與灰。正反面的背景有很大的區別,這也是一大亮點。它們使整個名片看起來和諧,有藝術感。再說內容:我在正反面的個人資料中用了中、英兩種文字,而我選擇的職業是作家,因為我很喜歡讀書,也很喜歡寫作,所以想在未來當一名作家。字體選了很有個性的字體,尤其是英文名字的字體,我很喜歡。總之,我這次的設計主題就是個性化。自我感覺蠻有新意的……此外,建立機制,對學生的創意進行恰當的激勵,也是提升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有效方法。如,我在作業評價中將「創意」「個性」等作為評價量規的加分項目;在教學網頁上開設「榜上有名」和「作品展示」欄目,對創意作品進行表揚、鼓勵。
⑤ 關於創造力的作文
創造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基本特性和標志之一。培養、開發創造力的重要意義和最終目的在於使人類創造力的發展從自發走向自覺,從而盡可能挖掘出人類的創造潛力,造福人類。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科技人才創造力的培養與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發人的創造力,培養大批出類拔萃、思維敏捷、勇於創造的人,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問題。1999年6月13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而教育在綜合國力的形成中處於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這對中國培養和造就21世紀的一代新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鑒於此,必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該《決定》中,除對學校教育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競爭意識、合作精神」等核心技能與素質要求之外,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這種大背景下,本文就創造的性質與創造力的培養問題作了簡要討論。
二、創造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整合
(一)創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結晶
智力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認知方面的穩定心理特點的綜合,它與創造力的關系,研究結果並不完全一致。如有的發現創造力與智力不相關,有的則發現有高相關;有的發現創造力高者智力未必高,或智力高者創造力未必高;有的發現智力低則創造力必低;還有的發現創造力與智力的相關高低隨著測量性質的變化而變化。這些結果表明,智力與創造力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智力高的人雖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創造性,但高的智力並不是創造力的充分必要條件。雖然創造力高的人一般也有高的智力水平,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並非如此[1],很多智力水平高的人也沒有不同尋常的創造力。高的智力水平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創造力,但卻並不能保證總是如此[2]。
非智力因素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的角度說,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甚至於道德品質都是非智力因素;從狹義的角度看,常常只把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五個心理因素包括在非智力因素之內。如果說智力因素是保證人們有效地進行認知活動的穩固的心理特點的綜合,那麼非智力因素則是保證人們成功地進行種種活動的心理條件的總和。許多研究表明,創造力與某些非智力因素是高相關的。創造力高的人常常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徵,如獨立性強、自信、常常被復雜性所吸引、富有責任感、感情豐富、有決心、勤奮、富於想像、依賴性孝幽默、愛自行學習、願意嘗試困難工作、好冒險、有強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觀察、有高度的獨特反應、興趣廣泛、愛好沉思、不盲從,等等[3~6];而膽怯、過分的自我批評、懶惰、從眾、狹隘、刻板、驕傲等許多消極個性因素則不利於創造力的發展。顯然,取得卓越成就所要求的不僅是較高的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
個體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總是緊密聯系、互相制約的。它們都以人的創造實踐為基礎,並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智力因素可以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例如觀察力發展中敏銳性的提高,思維力發展中探索性的培養,想像力發展中獨特性與靈活性的增強等等。反之,非智力因素也可以促進智力活動過程,它可以強化創造意識,激發創造熱情,排除種種干擾,穩定情緒,從而為智力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動力,為智力因素的發展創造條件。事實上,一切具有高度創造力的傑出人才,他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高水平的和諧發展。因素可以說,創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結晶。
(二)創造是顯意識和潛意識的交融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所意識到的僅僅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位於心理表層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即顯意識,而人的大部分精神活動則存在於心理的深層,往往意識不到,屬於潛意識范疇。顯意識是主體能夠清楚地意識到的、有目的、能控制的意識;潛意識則是主體自身意識不到並不能加以控制的意識,它包括各種各樣的先天的本能和後天的長期積累起來的儲存在頭腦中的知識經驗。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是顯意識和潛意識高度統一的產物。在人類整個創造活動中,總是有目的在支配著,創造的機遇總是光臨那些有準備的頭腦。因此,整個創造過程都由意識控制著。但是,在創造過程中,創造者長期的學習、經驗的積累、環境的影響以及對創造的強烈追求和思考,雖然沒有形成直接的可以明確顯示出來的結果,可它確實也會在心理深處潛意識地累積起來,積淀為創造的某種基矗可以說,在創造活動還在進行而無明確結果時,在創造的苦思冥想尚未獲得某種啟示而豁然頓悟之前,確實存在著一種「潛意識」狀態。在一定條件下,當創造成果出現時,這種潛意識狀態就過渡到顯意識了。可見創造是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交融過程。
潛意識是人類重要的信息庫,人的絕大部分信息,就以這種形式深藏在潛意識的汪洋大海里。人們可以在潛意識水平上處理並理解所見到的現象,潛意識能阻礙來自客觀的大多數刺激,而讓少數經過選擇的刺激信息進入潛意識思維過程。在顯意識思維過程中......
⑥ 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論文
從小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美術素養,是調動幼兒求知慾,培養幼兒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如何培養幼兒的美術素養,讓她們主動學習呢?我在美術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一、了解興趣和需要培養幼兒的美術興趣,對於培養他們的智力、動手能力以及初步審美能力都大有好處
⑦ 急求一篇主題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的高中800字議論文!!急求!!!!
愛因斯坦的奇跡誕生本身就是對中國式教育的最大諷刺來自:山東濟寧英才國學培訓學校
100年前的1905年,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在《物理學年鑒》上連續發表了五篇論文,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光量子假說、光電效應的三篇論文。愛因斯坦同時在這三個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時空觀,使物理學界改變了對運動、能量、光和力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震動了整個物理學界,進而引發了物理學的革命。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它們不僅為人類提供了從微觀誇克到宏觀宇宙的物質和運動的圖像和規律,豐富了人類的物質觀和宇宙觀,而且為二十世紀技術的發展奠定了科學基礎。愛因斯坦當時沒有與世界第一流科學家接觸的機會,也缺乏良好的科學研究條件,他的職業身份只是一個專利局的小職員,但他全憑業余研究在一年內連續取得了多項震動世界並影響深遠的科研成果,直到100年後的今天,仍然沒有人能超越他,這堪稱科學史上的驚人奇跡!
愛因斯坦從事的是基礎研究,他當時也無法預料自己的研究成果對人類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今天,在光電子、激光、原子能、GPS、感測器、加速器、信息保密等等廣泛應用的技術中,都可以看到愛因斯坦研究成果的影響。我們今天使用的電腦、半導體產品、電視、遙控器、數碼相機、大部分家用電器,都可以從愛因斯坦的研究成果中找到理論基礎。對人類現代生活產生了如此之大的影響,科學史上只有創立了經典物理學體系的牛頓能與愛因斯坦媲美。
1935年,愛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時,這樣贊揚她:「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還要大。」其實,這個評價也正是他自己輝煌一生的寫照。愛因斯坦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品德高尚,富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的人。他一貫反戰,崇尚和平。他曾經和一批世界著名人士一起聯名發表聲明,抗議日本對中國的侵略。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造成20多萬人傷亡。當愛因斯坦從廣播中聽到這個消息時驚呆了,他只說了一句話:「我真痛心。」後來過了很長時間,他還為此自責:「是的,我按的按鈕……」。1948年,愛因斯坦在《致知識分子的信》中寫道:「我們肩負著神聖的義務,必須全力制止為殘酷目的而發明的武器去用於殘殺。」他一再強調,科學家應當對人類濫用科學技術而負責。當他成為萬眾矚目的名人後,面對媒體鋪天蓋地的贊美,他表現得極其冷靜,彷彿這一切與他本人沒多大關系。他說:「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義。讓每一個人都作為個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讓任何人成為崇拜的偶像。我自己受到了人們過分的贊揚和尊敬,這不是由於我自己的過錯,也不是由於我自己的功勞,而實在是一種命運的嘲弄。」1955年4月18日,他臨終前最後一次談話,仍然關心的是公民自由和世界和平。
愛因斯坦學識淵博,在哲學、歷史、文學等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他文筆優美睿智,尤其熱愛音樂,小提琴拉得極好。他曾經說過:「如果沒有早期的音樂教育,我將一事無成」。在教育方面,愛因斯坦的許多見解都在教育家之上。他富有生活情趣,生性風趣幽默,具有強烈的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如此全面和諧發展、充滿人格魅力、又貢獻巨大的偉人,是人類歷史上極其罕見的。愛因斯坦的出現,本身就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他已成為人類智慧的象徵,成為醫學和教育研究的永恆之迷。培養出愛因斯坦式的傑出人物,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界的共同理想。為了紀念愛因斯坦奇跡年100周年,聯合國大會於2004年6月10日通過決議,正式宣布2005年為「世界物理年」。現在,世界各國都在隆重紀念這位偉人,期待著第二個愛因斯坦的出現。
2005年恰好是我國廢除封建科舉制度100周年,我國現代教育正是從1905年萌芽的。在這樣的時刻紀念愛因斯坦,對我國教育界有特殊的意義。愛因斯坦創造的奇跡促使我們全面思考我國當今的教育現狀,思考怎樣避免現代科舉回潮,更加明確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國教育界應當深刻反思:愛因斯坦是怎樣成長起來的?愛因斯坦奇跡是怎樣產生的?愛因斯坦的貢獻是純粹靠天才還是另有原因?我們當今的教育還能培養出愛因斯坦式的人物嗎?愛因斯坦奇跡的產生需要哪些條件?我們的教育是否在努力提供這些條件?我們的教育是否在設計最好的梯子,使學生能邁到愛因斯坦這位巨人的肩上?紀念愛因斯坦最好的方式是探討他成功的原因,找出其中規律性的因素。
愛因斯坦的童年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當他四歲時第一次看到指南針總是指向南方便非常驚奇,他認為指針的背後一定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他一定要弄清這股神秘的力量是從哪裡來的。這種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和尋根究底的精神,愛因斯坦一直保持終身,這正是他科學精神的最初來源。他一再強調:「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想像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他早在上高中的時候,就大膽想像了人以光速運動會產生什麼現象,這種想像成為相對論思想的最初萌芽。愛因斯坦從小就渴望自由的時空,喜歡自主選擇學習內容。他在學校里並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好學生,非常厭惡那些不尊重學生主動性和獨立人格的灌輸式教育。由於他的獨立思考和特立獨行,他在中學和大學都不為老師所看重。他很少聽課,經常利用同學的筆記來對付強制的考試。他說:「無論多好的食物強迫吃下去,總有一天會把胃口和肚子搞壞的,純真的好奇心的火花會漸漸地熄滅。」 愛因斯坦晚年在回顧自己學生時代的經歷時談到:「人們為了考試,不論願意與否,都得把所有這些廢物統統塞進自己的腦袋。這種強制的結果使我如此畏縮不前,以致在我通過最後的考試以後有整整一年對科學問題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掃興。」他一方面討厭為考試而學習,另一方面他又對自學和獨立思考情有獨鍾。他在高中最後一年,就已經自學了當時大學還未講授的電動力學,對一些根本性的物理問題開始了深入思考。他進入蘇黎世工業大學後,很快發現自己不具備做一個「好學生」所需要的一切特性,諸如專心於功課,遵守課堂紀律,認真記筆記和做作業,等等。因此,他便始終滿足於做一個有中等成績的學生,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上,「以極大的熱忱在家裡向理論物理學的大師們學習」。正是這種長期主動的自學和思考,使他在1905年終於爆發式地取得了多項奇跡。
愛因斯坦對教育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他在自述中寫道:「有時,人們把學校簡單地看作是一種工具,靠它來把大量的知識傳授給成長中的一代。但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知識是死的,而學校卻要為活人服務。它應當發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於公共福利的品質和才能。但這並不意味著個性應當消滅,而個人只變成像一隻蜜蜂或螞蟻那樣僅僅是社會的一種工具。因為一個由沒有個人獨創性和個人志願的規格統一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可能的不幸的社會。相反地,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他一再強調:「應當反對把個人當作死的工具來對待。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我認為在某種意義上,這對於那些培養將來從事較確定的職業的技術學校也適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遠應該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獲取特定的知識。如果一個人掌握了學科的基本原理,並學會了如何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將肯定會找到屬於他的道路。除此之外,與那些接受的訓練主要只包括獲取細節知識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夠使自己適應社會的進步和變化。」「自由行動和自我負責的教育,比起那種依賴訓練、外界權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來,是多麼的優越呀。真正的民主決不是虛幻的空想。」 「事實上,現代的教學方法還沒有把神聖的求知慾完全扼殺掉,這差不多是一個奇跡。因為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勵之外,首先需要自由——沒有自由它將不可避免地會夭折。」
愛因斯坦本人就是自己教育觀念的實踐者,他是追求自由、獨立思考和自我負責的典範,他非常自覺地朝全面和諧發展的方向努力。他大學畢業後,沒有找到工作,只好當家教。後來好不容易在瑞士伯爾尼專利局找到了一個職員的工作。愛因斯坦在伯爾尼結交了幾位青年朋友,他們有共同的愛好,工作之餘經常在一起散步、聊天、閱讀、思考、討論,很像一個自發的研究性學習小組。他們一起研讀當時哲學和科學的名著,其中有:哲學家斯賓諾莎、休謨、馬赫、阿芬那留斯、畢爾生的著作;物理學家安培的著作《科學的哲學經驗》、亥姆霍茲的物理論文;數學家黎曼的著名演講《論作為幾何學基礎的假設》、戴德金、克利福德的數學論文;彭加勒的《科學和假設》,等等。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雖然都是學理工科出身,但並不重理輕文,尤其喜歡文學藝術。他們一起讀過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法國悲劇作家拉辛的作品、英國作家狄更斯的《聖誕故事》、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以及世界文學中許多其它經典作品。他們都是全面和諧發展觀念的信徒,認為在一起閱讀討論的樂趣在於思想的交流。他們被這種樂趣迷住了,雖然清貧,但是他們充實而幸福,感到「歡樂的貧困是最美好的事」。他們把自己的研究性學習小組命名為「不朽的奧林匹亞學院」。正是在「奧林匹亞學院」里自主、自由、寬松、閑暇、交流、文理兼容、非功利的研究生活,激發出了愛因斯坦無窮的創造力,成為產生「愛因斯坦奇跡」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從愛因斯坦的成長道路中發現,為學生提供自由、自主、自學和全面和諧發展的環境是多麼重要!珍視和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自我負責、學會自學和研究性學習、營造奧林匹亞學院式的非功利和寬松的研究氛圍、提供文理藝術兼容的學習環境等等,是「愛因斯坦奇跡」給中國教育的重大啟示。
愛因斯坦奇跡已經過去一百周年了,科舉制度也已經廢除了一百周年,世界正快速由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轉變,可是我國的教育改革進展極其緩慢,有些方面甚至和愛因斯坦倡導的教育觀念和做法背道而馳。中國教育陷在大一統的僵化教育體制里難以自拔,學生在學校里自由、自主、獨立思考的空間越來越小。過多而又呆板的標准化考試,使許多學生成為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考才」。高考和研究生考試,成為學生追求的唯一目標,而且考試內容靈活性很小,近期還看不出有改善的跡象。中學里推行的新課程改革,雖然把研究性學習提到了超越數理化的高度,但遭到了高考制度的阻礙,面臨夭折的危險。功利性的考試文化已滲透到社會各行各業,中國每天有多少人在忙著對付各種各樣的考試,把寶貴的青春拋灑在沒有多大價值的考題上,以換取能帶來個人利益的文憑,儼然現代科舉。而奧林匹亞學院式的自發、自主、自由、寬松、非功利、文理兼容的研究卻少而又少。在這樣的社會氛圍里,不但產生不了愛因斯坦式的人物,就是有了愛因斯坦精神的萌芽,也難以茁壯成長。21世紀將是人類創造力大發展的世紀,世界各國的競爭,將是創造力的競爭,而創造力的萌芽就在童年和中小學階段。愛因斯坦奇跡正是創造力的奇跡,我們的教育必須加速改革,盡力營造能產生愛因斯坦式人物的校園環境,這是當今我國教育最迫切、最重大的課題。
當今社會,高新科技迅猛發展,國際互聯網飛速普及,科學研究的條件大大超過愛因斯坦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在網上讀到最新最多的科研材料,利用各種各樣的資料庫、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也可以在全世界找到興趣相近的研究夥伴和導師進行網上交流,可以在網上任意發表自己的科研成果,建立自己的網站。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現象,人人都可能成為愛因斯坦式的人物,問題是我們有沒有愛因斯坦式的好奇心、想像力和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全面和諧發展的能力?我們有沒有他那樣自由、自主、非功利的研究精神?我們怎樣自覺地培養這些心態和能力?超越考試和各種條條框框,盡早進入自發、自由和自主的研究,是愛因斯坦奇跡給我們的另一啟示。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正道教授說過:「因為愛因斯坦在我們小小的地球上生活過,我們這顆藍色的地球就比宇宙的其他部分有特色、有智慧、有人的道德。」我國的教育工作者能否做到:因為學生在我們的校園里生活過,我們的學生就比其他國家的學生更有特色、更有智慧、更有人的道德?
⑧ 關於想像力和創造力英語作文
How to cultivate our creativity?It's true that maybe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s difficult to most of the people.Many ways are for this while we can't realize them.cultivating creativity is indeed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whole society.What can we do to acquire it?First,it calls for our working,which should be very hard or even unthinkable.This step of course will give us firm basement.Secondly,we'd better try our best to see,to watch,to oberve...everthing around in our lives,from which we can get useful messages.Yet the last one'll be hard,ater all,we should insist!We have to think deeply,and compare everthing with each other to find their characters.So,maybe we can't succeed,but to our devotion,we may learn a lot,and it's believed that we will finally creating perfectly.
⑨ 關於創造力的文章
創造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基本特性和標志之一。培養、開發創造力的重要意義和最終目的在於使人類創造力的發展從自發走向自覺,從而盡可能挖掘出人類的創造潛力,造福人類。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科技人才創造力的培養與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發人的創造力,培養大批出類拔萃、思維敏捷、勇於創造的人,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問題。1999年6月13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而教育在綜合國力的形成中處於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這對中國培養和造就21世紀的一代新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鑒於此,必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該《決定》中,除對學校教育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競爭意識、合作精神」等核心技能與素質要求之外,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這種大背景下,本文就創造的性質與創造力的培養問題作了簡要討論。
二、創造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整合
(一)創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結晶
智力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認知方面的穩定心理特點的綜合,它與創造力的關系,研究結果並不完全一致。如有的發現創造力與智力不相關,有的則發現有高相關;有的發現創造力高者智力未必高,或智力高者創造力未必高;有的發現智力低則創造力必低;還有的發現創造力與智力的相關高低隨著測量性質的變化而變化。這些結果表明,智力與創造力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智力高的人雖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創造性,但高的智力並不是創造力的充分必要條件。雖然創造力高的人一般也有高的智力水平,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並非如此[1],很多智力水平高的人也沒有不同尋常的創造力。高的智力水平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創造力,但卻並不能保證總是如此[2]。
非智力因素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的角度說,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甚至於道德品質都是非智力因素;從狹義的角度看,常常只把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五個心理因素包括在非智力因素之內。如果說智力因素是保證人們有效地進行認知活動的穩固的心理特點的綜合,那麼非智力因素則是保證人們成功地進行種種活動的心理條件的總和。許多研究表明,創造力與某些非智力因素是高相關的。創造力高的人常常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徵,如獨立性強、自信、常常被復雜性所吸引、富有責任感、感情豐富、有決心、勤奮、富於想像、依賴性孝幽默、愛自行學習、願意嘗試困難工作、好冒險、有強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觀察、有高度的獨特反應、興趣廣泛、愛好沉思、不盲從,等等[3~6];而膽怯、過分的自我批評、懶惰、從眾、狹隘、刻板、驕傲等許多消極個性因素則不利於創造力的發展。顯然,取得卓越成就所要求的不僅是較高的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
個體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總是緊密聯系、互相制約的。它們都以人的創造實踐為基礎,並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智力因素可以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例如觀察力發展中敏銳性的提高,思維力發展中探索性的培養,想像力發展中獨特性與靈活性的增強等等。反之,非智力因素也可以促進智力活動過程,它可以強化創造意識,激發創造熱情,排除種種干擾,穩定情緒,從而為智力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動力,為智力因素的發展創造條件。事實上,一切具有高度創造力的傑出人才,他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高水平的和諧發展。因素可以說,創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結晶。
(二)創造是顯意識和潛意識的交融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所意識到的僅僅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位於心理表層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即顯意識,而人的大部分精神活動則存在於心理的深層,往往意識不到,屬於潛意識范疇。顯意識是主體能夠清楚地意識到的、有目的、能控制的意識;潛意識則是主體自身意識不到並不能加以控制的意識,它包括各種各樣的先天的本能和後天的長期積累起來的儲存在頭腦中的知識經驗。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是顯意識和潛意識高度統一的產物。在人類整個創造活動中,總是有目的在支配著,創造的機遇總是光臨那些有準備的頭腦。因此,整個創造過程都由意識控制著。但是,在創造過程中,創造者長期的學習、經驗的積累、環境的影響以及對創造的強烈追求和思考,雖然沒有形成直接的可以明確顯示出來的結果,可它確實也會在心理深處潛意識地累積起來,積淀為創造的某種基矗可以說,在創造活動還在進行而無明確結果時,在創造的苦思冥想尚未獲得某種啟示而豁然頓悟之前,確實存在著一種「潛意識」狀態。在一定條件下,當創造成果出現時,這種潛意識狀態就過渡到顯意識了。可見創造是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交融過程。
潛意識是人類重要的信息庫,人的絕大部分信息,就以這種形式深藏在潛意識的汪洋大海里。人們可以在潛意識水平上處理並理解所見到的現象,潛意識能阻礙來自客觀的大多數刺激,而讓少數經過選擇的刺激信息進入潛意識思維過程。在顯意識思維過程中......
http://www.5lala.com/paper/61/81/2006110117198.html
⑩ 如何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
不得不說,創造力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可以理解為直覺。但洞察力是專創造力的前提,屬是創造力被激發的基礎,洞察力是可以被後天鍛煉的。我個人並沒有總結過科學系統的方法,但我相信一話:「觀察和經驗和諧地應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
如果一定要說方法的話,就是把自我提升需求轉換為習慣,養成針對性定期閱讀並定期總結的習慣。這里的關鍵詞是:定期、針對性。說得再直白點,就是多看多想並持續下去,任何事情的通用訣竅都是持之以恆,無他。
提到這點,想小題大做多說幾句:近幾年看到了太多設計師過度重視方法,期望通過方法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捷徑,我認為這是浮躁的。對於創意&設計,我個人並不否定方法論的價值,但設計本質上還是功夫活,思維的跨越也是個從量變到質變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階段,我更想跟大家說的是:功夫+思維>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