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是誰發明鞭炮

是誰發明鞭炮

發布時間:2021-07-07 02:50:11

❶ 爆竹是誰發明

相傳在1400年前,南川河兩岸時聞有人被山魈所害,連唐太宗李世民都 被驚擾得龍體不回安,遂下詔全國求醫。出答生於湖南瀏陽南鄉大瑤的李畋費盡苦心研製出爆竹,它不僅用來驅祟避邪,保護一方平安,更為太宗驅鎮邪魅。李畋救駕有功,因此被唐太宗敕封為「爆竹祖師」。

據史書及相關的文學書籍記載,在唐朝已有了煙花爆竹的發明,在北宋宣和(1119—1125年)年間,我國以火葯為原料的真正煙花發展成熟,已有了大規模的成架煙火。

❷ 鞭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鞭炮的由來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❸ 鞭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鞭炮起源於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唐初,有人將硝石裝入竹筒中燃放,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唐代稱爆竹為「爆竿」。來鵠《早春詩》中有「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於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貴賤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征》引《壺天錄》說:

「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鄣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丞,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沿類然也。」 清朝謝文翹《教門新年詞》中的:「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反映了當時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❹ 鞭炮什麼時候發明的

鞭炮的由來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版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權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記得採納啊

❺ 鞭炮誰發明的

鞭炮起來源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自史。在沒有火葯和紙張時,古代人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民俗傳說,但卻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鞭炮說法上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稱謂從爆竹、爆竿、炮仗和編炮一直到鞭炮。在現代,華人在傳統節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鞭炮,特別是在春節期間,鞭炮的使用量超過全年用量的一半。

❻ 鞭炮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鞭炮的歷史 鞭炮起源於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唐初,有人將硝石裝入竹筒中燃放,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唐代稱爆竹為「爆竿」。來鵠《早春詩》中有「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於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貴賤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征》引《壺天錄》說: 「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鄣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丞,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沿類然也。」 清朝謝文翹《教門新年詞》中的:「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反映了當時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爆竹的品種相當豐富,最為普遍的是「單響」、「雙響」和「鞭」三大類。大個的單響爆竹也叫「麻雷子」,雙響也叫「二踢腳」。雙響爆竹的紙筒內分兩層安放火葯,下層火葯的作用是將爆竹送上天空,上層火葯凌空爆響。在雙響的基礎上,又研製成多響爆竹,清朝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花炮棚子製造各色煙火,競巧爭奇,有盒子花盆,飛天十響。」飛天十響今已演變為「閃光雷」——一長紙筒,內裝若干葯彈,點燃後依次射出葯彈,凌空爆炸,並伴有銀白閃光,故名閃光雷。因其火力強硬,易傷人。故自1987年春節始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均禁止燃放閃光雷。 鞭炮的名目也很多。鋼鞭——用牛皮紙密裹火葯,爆響時聲音清脆響亮如鋼鐵。鋼鞭一響為一頭,「霸王鞭」可多至萬頭。在一掛鞭中定點加入特殊爆竹則稱「節鞭」,通常是十響夾帶一個麻雷子。燃放時即可出現響聲節奏。南方城鎮流行用彩紙裹葯的「花鞭」,燃放時被火葯崩碎的彩紙紛紛飄落,十分好看。如用粉紅色紙裹葯即名「遍地桃花」,用淡黃色紙則稱「落英繽紛」,用金黃色則名「灑金鞭。

❼ 鞭炮是誰發明的

鞭炮第一個是誰發明的估計誰也說不清了 因為不是"偉大"的發明 不過火葯的發明到實有完整的記載 火葯的發明是我國文化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它的起源和煉丹術,本草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古代黑火葯是硝石、硫黃、木炭以及輔料砷化合物、油脂等粉未狀均勻混和物,這些成分都是中國煉丹家的常用配料.把這種混和物叫做葯,也揭示著它和祖國醫學的淵源關系。 中國火葯史的研究,首先由 進行了開創性工作(1) ,他揭示了唐代煉丹家的原火葯配方的意義,又研究了五代、宋、元的火葯和火器,特別是有說服力地論證了中國的火葯先 傳入阿拉伯國家再傳入歐洲,這正是中國煉丹術西傳的路線,也是國瓷器和造紙術的西傳類似的。中國歷史上的重大發明,為世界文化作出了貢獻。 自 五十年代初期的研究起,關於火葯的研究歷三十年一直保持著這個認識程度。王奎克、朱晟、鄭同、袁書玉[2] 在探討葛洪《抱朴子內篇 》中以硝石、松脂、豬大腸、雄黃共煉可以製取單質砷的實驗中發現:共煉過程在350 ~400℃起火爆炸,溫度是關鍵(也就是中國煉丹術家經常強調的「火候」之一)。因此原火葯起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四世紀,《抱朴子內篇·仙葯》應是原火葯成分最早記錄。王氏等的研究是火葯史研究的一個新階段。 火葯之所以成為火葯,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硝石(硝酸鉀)的引入。據唐·李等《太平御覽》,公元前六世紀的「范子計然曰:消石出隴道」 ,以及「石硫黃出漢中」。可見中國使用硝石和硫黃是很早的。 一種看法認為,地名「隴道」「漢中」不見於秦以前。那麼《史記·扁鵲公列傳》,漢·劉向《列仙傳》,推測年代部分為漢代的 《三十六水法》都提到了硝石;漢代使用硝石,更有依據。《淮南子·天文訓》說:「日夏至而流黃譯」,《說文》有「留黃」出產之記載等,《神農本草經》中硝和硫黃分別為上品和中品葯。 東漢《周易參同契》說:「挺除武都,八石棄捐」,「鼓鑄五石、銅,以之為輔樞……千舉必萬敗」,都說明包括硝石在內的五石或八石[3] ,由於其強氧化性使火法反應進行激烈,在當時還沒有很好地馴服它、掌握它。「挺除武都」,尤其值得注意,說明當時已經有人試煉了武都雄黃[4] ,和八石之一的硝石,大概沒有成功,至少對《參同契》作者是這樣。 由二世紀的魏伯陽到四世紀的葛洪,煉丹術方興來艾,煉丹著作由"火記六百篇」(《參同契》)到「披涉篇卷,以千計矣」"(《 抱朴子內篇·金丹》)。這一段時間內,可能有許多煉丹家在進行八石煉雄的試驗[5] 。硝石煉雄黃,應該得到氧化砷。葛洪記載的三物煉雄黃的成功之例,引入了松脂、豬大腸等有機物,可使氧化砷還原為砷單質.。但仍然要控制溫度,超過一定溫度,就起火爆炸。古代沒有溫度計,必定有超過的時候,也就是制煉單質砷有成功,也有「失敗」的時候,後一情況正是原火葯產生的萌芽。後來火葯成分也是積極利用這一實驗現象的結果。也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參證: (1)早期軍事火葯的配方,多以硝石、三黃(雄黃、雌黃、硫黃)、松脂(香)和各種油脂為主。如宋代《武經總要》和明代 火龍經》的火葯方,都是如此。 (2)中國煉丹術西傳和中國火葯的西傳是有聯系的。阿拉伯和西歐煉丹術很多具體操作和使用葯品與中國煉丹術相同。曾被歸屬首先發現砷的馬格努斯,恰恰也是常常被歸屬發現火葯之人(另一著名被歸屬者是羅哲爾·培根)。葛洪之三物煉雄黃由於溫度不同而有制砷和火葯性質之別,集兩種功能於一配方之中,馬格努斯曾做過砷和火葯實驗和記述,也不應純屬偶然。由葛洪經過中、阿(拉伯)許多煉丹家之手而到馬格努斯,本來是有淵源關系的。 由於硝石、硫黃、雄黃的揮發和易燃性和毒性以及某種合煉易於起火爆炸性質,因此常要在煉丹過程中進行「伏火」這一步驟。唐宋煉丹著作中著火和「伏火」 的記載,也是原火葯成分擬定的歷史過程的重要環節。 託名晉代鄭思遠,可能為中唐著作的《真元妙道要略》,記載了原火葯成分的劇烈燃燒和爆炸的性質,並提出了「伏火」的必要性: 「有以雄黃、硫黃合硝石並蜜燒之,焰起,燒手面及燼屋舍者。」蜜中含糖類,加熱後灰化,與硫黃、硝石、雄黃(?),火葯成分均備,故燃燒劇烈,使煉丹家被的傷,甚至燒毀他們的實驗室。 總結多次失火事故,得出:「石硫黃宜服養諸葯。硝石宜佐諸葯,多則敗葯,生者不可合三黃等燒,立見禍事。 因諸成分合煉易起火,故提出「伏火」的要求:「硝石伏火了,赤炭火上 試,成油,入火不動者,即伏矣。若瓶內燒成汁者,即未可知生熟何為〔二字誤乙〕耳,蓋緣硝石戀櫃,火炭上試之。不伏者才入炭上,即便成焰。」可見伏火後的「硝石」,不再有劇烈的氧化性和燃燒性。 《諸家神品丹法》卷五的「伏火硫黃法」,不是避開包含原火葯成分的諸葯在一起煉,而恰恰通過合煉來達到「伏火」目的,只是加葯次序不同,操作謹慎,予有防護而已. 原文是: 「伏火硫黃法 硫黃、硝石各二兩,今研。右用銷銀鍋,或砂罐子,人上件葯在內。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內,與地平,四面卻以土填實。將皂角子不蛀者三個,燒令存性,以鈐逐個入之。候出盡焰,即就口上著生熟炭三斤簇煅之,候炭消三分之一,即去余火,不用冷,取之,即伏火矣。」 「燒令有性』』是中葯傳統飽炙法之一,是中溫炭化而不是高溫炭化,炭化程度也不完全,還含沸點較高即「油性」較大的有機物質。此法只混合硫黃和硝酸鉀,把炭化的皂角子點著,引起整個混合物燃燒,最後以較多量的炭繼續加熱燃燒。 唐元和三年(808年)清虛子編的《鉛汞甲庚至寶集成》卷二那一部分有: 「伏火礬法: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二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裡面,煙漸漸起,以濕紙四、五重蓋,用方磚兩片捺,以土冢之,候冷取出,其硫黃住,每白礬三兩,入伏火硫黃二兩,為末,大甘鍋一個,以葯在內,成汁,傾石器中,其色如玉也。」 二種丹法相同成相似則可能有傳授關系。此法同樣採用了硝硫各二兩,只把三個皂角子換成三錢五分馬兜鈴。「鈐」〔鉗]演變為「馬兜玲」(中國煉丹術往往如此)。重要的是《諸家神品丹法》不敢於把含碳物質直接與硫硝混合,這里卻可以混合了,而以「彈子大」的赤炭引火,也比「燒令存性」後的皂角子大。因此這是對劇烈反應的控制,是一種進步。但本法用炭較前法為少。本法目的在於以「伏火硫黃」再處理白礬成「伏火礬」(如配方標題) 總之,從《真元妙道要略》之不能控制原火葯之燃燒而戒用,到《諸家神品丹法》伏火硫黃法,再到《鉛汞甲庚至寶集成》伏火礬法,已經接近早早期火葯配方成分,只是目的不同,操作不同,如改為利用其劇烈燃燒和爆炸性質則演變成早期火葯。 練丹書的年代難於考證,因可做本證的材料太少。《真元妙道要略》准確問世時間即是如此。《諸家神品丹法》為宋代孟要甫輯錄,但收載內容從晉代《抱朴子內篇》和著名孫思邈的《太清丹經要決》以及大量今佚的煉丹書及配方。其中「伏火硫黃法」應為無名氏配方。 早年當作《孫真人丹經》配方引用,顯系疏誤;已經李約瑟[6] ,郭正誼[7] ,王奎克等[8] 指出。但結合以上三種引文內容,從問題、要求 、任務的提出,到確定了伏火硫黃法,到伏火硫黃更有控制並把產物再運用於「伏火礬」,這個邏輯順序(歷史順序與之一致)還是可以成立的。 煉丹家把火葯配方獻給軍事家。公元904年(唐天佑元年),鄭用「飛火」攻豫章,975年(宋開寶元年)宋滅南唐用 「火炮」 、「火箭」 。宋敏求(1019—1079)在《東京記》里說,京城開封有制火葯工場,叫「火葯窯子作」。以後就更大規模用於軍事。 曾公亮(998~1078)等編《武經總要》記載三種火葯配方: 焰硝(%) 硫黃(%) 炭未(%)松脂 其他配方 毒葯煙 30 15 5 竹茹,麻茹,小油,桐油,瀝青,黃脂,巴豆,砒霜,狼毒,草鳥頭 蒺藜火 40 20 5 至黃脂同上,乾漆 大40 14 14 至黃脂同上,(無小油),乾漆,砒黃,黃丹,定粉,濃油 明代茅元儀《武備志》(1621年)說,以硝石5斤,硫黃1斤,茄桿灰1斤,配成火葯。其組成比例硝石約佔71.4%,它是一種爆破用的火葯配方(近代標准配方,硝石佔71.4%) 《武備志》卷一百二十八「軍資乘·火·火器圖說七·十八」原文如下: 「制火葯方 制火葯,每料用硝五斤,黃一斤,茄桿灰一斤。以上硝、黃、灰共七斤,分作三槽,定碾五千五百遭,出槽。每葯三斤,用好燒酒一斤,成泥,仍下槽內,再碾百遭,出槽。拌成粒,如黃米大,或綠豆大,須入人手心然之不覺熱,方可。尋常用葯一斤,此葯止用半斤,因葯力大迅,不可多用。如無茄灰,柳條亦可,去皮去節,南方如無柳、前,杉、槁俱可。」其時代先進性,已不釋自明。 從《周易參同契》的「挺除武都,八石棄捐」到葛洪的「三物煉之(雄黃)」,由反應難控制到得到單質砷,是第一回合(否定肯定),從三物煉雄黃成分的易燃易爆和(真元妙道要略)記載之「燒手面及燼屋舍」、「立見禍事」,到《諸家神品丹法》的伏火硫黃法,再由原火葯成分已具備而已能控制到《鉛汞甲庚至寶巢成》繼續提高控制能力,是第二個回 合;這種硫、硝、炭具備而有破壞力,到軍事家手裡成為攻城克敵的得心應手的工具, 到《武備志》製法趨於成熟,完成了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大發明,是第三個回合。前後歷時一千五百餘年,是人類認識由低到高,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發展史的,一個側面(恩格斯論述化學能到熱能的利用幾個階段;以及對原子能的利用,莫不如此)。它正是中國化學史上的光輝篇頁。

❽ 誰發明的鞭炮

鞭炮的由來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抄廈落成專、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屬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沒襲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百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度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❾ 世界上是誰先發明的鞭炮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鞭炮有哪些傳說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穿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❿ 煙花爆竹是誰發明的

關於煙花爆竹的發明,民間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關於「爆竹祖師」李畋的神奇傳說。

相傳在1400年前,南川河兩岸時聞有人被山魈所害,連唐太宗李世民都 被驚擾得龍體不安,遂下詔全國求醫。出生於湖南瀏陽南鄉大瑤的李畋費盡苦心研製出爆竹,它不僅用來驅祟避邪,保護一方平安,更為太宗驅鎮邪魅。李畋救駕有功,因此被唐太宗敕封為「爆竹祖師」。

民間傳說反映了中國人民美好善良的願望。但據史書及相關的文學書籍記載,在唐朝已有了煙花的發明,在北宋宣和(1119—1125年)年間,我國以火葯為原料的真正煙花發展成熟,已有了大規模的成架煙火。

中國煙花爆竹的誕生發展過程,充分體現了以花炮始祖李畋為代表的中國人民無窮智慧,展示了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是中國人民古老發明的藝術結晶,也是中國古老民俗的智慧表現。
明清時代,我國爆竹煙花已經很盛行,每逢婚喪喜慶或逢年過節,人們都要燃放爆竹煙花來祭神祭祖,表示慶賀,求神靈祖先保佑全家順利,萬事如意。
中國花炮從燃放效果來看,分成禮花、字幕、盆花、瀑布、火箭、噴花。


tián
〈動〉
(會意。從攴(pū)田。「攴」表示手的動作。本義:打獵)
同本義 [hunt]
畋,取禽獸也。——《廣韻》
畋於有洛之表。——《書·五子之歌》
以畋於雲夢。——《呂氏春秋·直諫》
與使者出畋。——司馬相如《子虛賦》
外絕畋獵之源。——魏徵《士漸不克終疏》
又如:畋弋(打獵);畋犬(獵犬);畋狩,畋獵(打獵);畋馬(用於打獵的馬匹);畋游(畋獵游樂);畋漁(打獵和捕魚)
通「佃」。平田;耕種 [till]
畋,平田也。——《說文》
今爾尚爾宅,畋爾田。——《書·多方》
孫權自十數年以來,大畋江北,繕治甲兵。——《三國志·齊王芳紀注》
又如:畋食(謂以耕營田地為生)

閱讀全文

與是誰發明鞭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