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大梵創造宇宙

大梵創造宇宙

發布時間:2021-07-06 22:56:45

⑴ 梵的意思

釋義

梵」的原意是魔咒曼荼羅、祭祀儀式和唱詩僧侶,引申為自祭祀儀式所得的魔力;人如作出供奉,端正歌曲,就有「梵生」;再引申為宇宙的精力,天地運行和人類生命,都有賴於梵。梵為本體的觀念,則由《吠陀》中宇宙精神主宰「祈禱主」演變而來。

詳細釋義

1、〈形〉

(形聲。從林,凡聲。本義:梵梵:草木茂盛的樣子)

同本義,梵,即芃之俗體。——清·鈕樹玉《說文新附考》

2、〈動〉

誦經。如:梵響(梵聲,念佛誦經之聲);梵誦(佛教誦經);梵唄(梵音,作法事時的歌詠贊頌之聲)

3、〈名〉

誦經聲。如:午梵隔雲知有寺,夕陽歸去不逢僧。——宋·王安石《游鍾山四首》

相關詞語 演梵、梵宇、梵館、梵氏、清梵、梵香、梵宮、梵客、梵室、梵塔。

(1)大梵創造宇宙擴展閱讀

梵的相關詞語例句

1、梵語

造句:在梵語傳奇普曜經中,敘述了釋迦牟尼佛曾被要求給從零到『1』後面跟有四百二十一個『0』這最大數字之間所有的數字起名。

解釋:一般指公元前四世紀印度的書面語。已消亡。但婆羅門教徒仍用來作為宗教語言。

2、梵文

造句:季羨林一生共出版了11本學術著作,發表200多篇論文,作品涉及10多個學術領域,其中包括中國文化研究、比較文學和梵文等。

解釋:(1)指梵文字母,即古印度文字。(2)指梵語,古印度語的一種。這種語言保存有大量宗教、哲學、文學、藝術、醫學、天文等文獻。

3、梵唄圓音

【拼音】:fàn bài yuán yīn

【解釋】:梵:清凈,常用來表示與佛教有關的事物;唄:佛教中的贊歌。誦佛教經典,唱佛教贊歌,講解佛教教義之音。表示舉行法會。

4、梵冊貝葉

【拼音】: fàn cè bèi yè

【解釋】: 指佛經,佛經原本多用梵文寫在貝多羅樹葉上。

【出處】: 清·龔自珍《正<大品彌陀經>魏譯》:「梵冊貝葉,以意增損,以意排比,以意合之分之,譯者從而受之。」

⑵ 上帝創造了宇宙 那請問誰創造了上帝

答:
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 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借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因為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 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 將不能朽壞之神的榮耀變為偶像,彷彿必朽壞的人,和飛禽走獸昆蟲的樣式。 所以神任憑他們,逞著心裡的情慾行污穢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體。 他們將神的真實變為虛謊,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 因此神任憑他們放縱可羞恥的情慾。他們的女人,把順性的用處,變為逆性的用處。 男人也是如此,棄了女人順性的用處,慾火攻心,彼此貪戀,男和男行可羞恥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這妄為當得的報應。 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或作陰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毒恨。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神的(或作被神所憎惡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他們雖知道神判定,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然而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
第一要緊的,該知道在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隨從自己的私慾出來譏誚說, 主要降臨的應許在哪裡呢?因為從列祖睡了以來,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 他們故意忘記,從太古憑神的命有了天,並從水而出借水而成的地。 故此,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就消滅了。 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 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然預先知道這事,就當防備,恐怕被惡人的錯謬誘惑,就從自己堅固的地步上墜落。 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願榮耀歸給他,從今直到永遠。阿們。

⑶ 比宇宙更大的叫什麼叫大梵大梵聽上去感覺比宇宙還大

廣義的宇宙定義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狹義的宇宙定義是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空間和物質。「宇宙航行」的「宇宙
」定義就是狹義的「宇宙」定義,宇宙航行意思就是在大氣層以外的空間航行。
古代對宇宙的定義,有西漢的《淮南子》:「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發現我們的宇宙已經膨脹了138.2億年,最新的研究認為宇宙的直徑可達到920億光年,甚至更大。
人類所觀察到的部分宇宙的物件大約是由4.9%的普通物質(構成恆星、行星、氣體和塵埃的物質)或「重子」,26.8%的暗物質和
68.3%的暗能量構成。重子物質構成星系際的「蛛網」。
在宇宙中,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唯一一顆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宇宙大爆炸是描述宇宙誕生初始條件及其後續演化的宇宙學模型,這一模型得到了當今科學研究和觀測最廣泛且最精確的支持。
宇宙學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觀點為:宇宙是在過去有限的時間之前,由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太初狀態演變而來的,並經過
不斷的膨脹到達今天的狀態
暗物質和暗能量分別通過對普通物質產生的引力作用和推動宇宙做加速膨脹而表明它們的存在。如果暗能量不存在,那麼物質間
的萬有引力作用就會減慢宇宙的膨脹,但是天文觀測表明我們的宇宙在做加速膨脹運動。宇宙由一切天體組成。

⑷ 瑜伽是誰創造的

瑜伽術原產於古印度。它最初本是古代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為了實現解脫而採用的一種修持方式,後來這種方式也被佛教和耆那教所吸納,故成為印度宗教特有的產物。「瑜伽」一詞,來自於印度古代梵文,是梵文「yoga」的音譯。此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500年的婆羅門教經典——《梨俱吠陀》中。在《梨俱吠陀》中,「瑜伽」的意思是指「軛」或「伽」(牛、馬拉車時架在脖子上的器具),具有用軛或伽把「馬與車連結在一起」的含義。後來,它的詞義逐漸擴大,引申出兩種事物相互「連接」、「結合」、「合一」、「化一」等義。最早把「瑜伽」一詞與宗教的解脫思想聯系在一起的,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把每個人的靈魂稱之為「自我」,把宇宙的最高本體稱為「梵」或「大我」,他們認為只要使兩者結合在一起,就可實現人的解脫,而使兩者結合的手段就是「瑜伽」。婆羅門教的經典《薄伽梵歌》對此做了明確的解釋:「瑜伽就是促使個人靈魂(小我)與宇宙靈魂(梵或大我)結合化一的手段」。因此,「瑜伽」就成為婆羅門教的專有名詞,特指使個人靈魂與梵或神相互結合的手段,即實現解脫的一種修行方式。「瑜伽」的思想和實踐在印度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的印度河文明。據考古發現,當時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人就已開始從事瑜伽實踐活動。在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的考古遺址上,曾出土一些石雕和印章,這些石雕和印章就刻有人進行瑜伽冥思和各種瑜伽坐法的圖案。這說明,大約在5000年之前印度的先民就已有瑜伽活動了。為什麼在印度會產生瑜伽呢?有人分析,這跟印度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印度那種高溫炎熱的氣候下,人們在森林裡通過瑜伽靜心冥思、修心養性,對抵禦酷暑濕熱是絕對有益的。正如中國人所說的「心靜自然涼」,這種方法深受印度古人喜愛是不難理解的。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原來居住在高加索和南歐草原一帶的雅利安人開始南下,途徑伊朗和阿富汗,侵入印度河流域並征服當地民族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原是游牧民族,侵佔印度河流域後定居下來,他們一方面學習農耕知識,另一方面也大量吸收了達羅毗荼人的文化。其中,他們把達羅毗荼人的瑜伽活動也吸收過來,作為實現自己宗教信仰的一種補充。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信仰的婆羅門教已經形成,當時出現的《梨俱吠陀》就是婆羅門教產生的標志。有關瑜伽的最早文字記載,已出現在《梨俱吠陀》中。《梨俱吠陀》雖然是一部贊美神靈的詩歌集,但其中有一首詩,專門描述了人通過瑜伽所獲得的神奇智慧和力量。公元前7世紀以後,婆羅門教又涌現出一批探討宇宙起源、人的本質、人與世界關系的哲學經典,統稱奧義書。在奧義書中,婆羅門教的先哲們進一步發展瑜伽思想,並對瑜伽實踐作了具體闡述。例如,《石氏奧義書》把瑜伽解釋為「統制心和各種器官的活動」。《白驢奧義書》論述了瑜伽的各種行法,如身體的姿勢、呼吸的調整、修習的場所和目的等。《慈氏奧義書》對瑜伽行法作了系統的分類,形成最初的「六支行法」。這六支行包括調息、制感、靜慮、執持、觀慧和三昧。此時,關於瑜伽的學說基本成形,它已成為婆羅門教的主要修持方式,其特點是通過對身體、感官和心思的控制,達到人與神、個人靈魂與宇宙本體相結合的神秘境界。公元前4世紀以後,進入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時代,瑜伽已在印度民間廣為流行。《摩訶婆羅多》記載了許多有關瑜伽的內容,無論對身體修煉,還是對精神控制,都有生動的敘述。在這個時期,瑜伽的形式也有新的發展,出現了各種類型的瑜伽術。在《薄伽梵歌》中曾提到三種瑜伽:「智瑜伽」、「業瑜伽」和「信瑜伽」,此後又產生了「王瑜伽」。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瑜伽學說已經形成一個獨立的哲學流派,名為「瑜伽派」,並且成為婆羅門教六大正統哲學流派之一。瑜伽派的創始人為波顛闍利 (Patajali),他所著的《瑜伽經》(Yoga-stra)是該派的主要經典。《瑜伽經》對以前的瑜伽方法和實踐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和總結,並把它進一步理論化。這樣,瑜伽學說就上升為一個既有完整理論,又有實踐知識的系統哲學體系。4世紀以後,古代婆羅門教經過改革,出現了全新的面貌,人們把此後的婆羅門教稱為「新婆羅門教」。我們今天所說的「印度教」,就是指這種「新婆羅門教」。在印度教的時代,瑜伽被各種教派廣泛採納,並出現了不少新的種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12世紀出現的「訶特瑜伽」 (Hathayoga)。「訶特瑜伽」,意譯為「力量瑜伽」。此種瑜伽的創始人為古羅俱商那特,著有《訶特瑜伽》和《護牛頌》等書。訶特瑜伽有幾十種功法,測重於調息、坐法和身體其他部位的訓練。因此,它後來演化為一種體育鍛煉的方式或保健體操,現在在歐美和我國流行的主要是這種瑜伽的現代版。

⑸ 印度教的創始人 是誰

印度教為第一大教
印度教是印度的傳統宗教,也是第一大教。它源於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羅門教,.一般認為,約在8世紀,印度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羯羅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對婆羅門教進行改革而形成了印度教。
印度教起源與教義
古代印度由於地居溫帶,因而物產豐饒,促使人民富干玄想。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里安(Aryans)民族侵入北印度,他們最初帶給當時西北部五河地方民族的宗教文化是「四吠陀典笈」,這時期宗教思想的特點是崇拜他們陸續塑造出來的神——多神教。公元前800年左右,吠陀時代的思想逐漸由西北方轉向於恆河流域的中印度,而多神教的崇拜也轉為一神教——即對所謂「梵天」的信仰。隨著「梵天」的確立,他們又創造出「梵天生四姓」之說,即婆羅門(僧侶)、剎帝利(貴族)、毗舍(平民)、首陀(奴隸)階級制度,十分嚴厲,作為掌握政權的剎帝利階級,其重要決策及宗教大事還得聽命於婆羅門階級。

⑹ 印度教的創始人是誰它的思想中心是什麼

印度教為第一大教
印度教是印度的傳統宗教,也是第一大教。它源於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羅門教,.一般認為,約在8世紀,印度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羯羅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對婆羅門教進行改革而形成了印度教。
印度教起源與教義
古代印度由於地居溫帶,因而物產豐饒,促使人民富干玄想。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里安(Aryans)民族侵入北印度,他們最初帶給當時西北部五河地方民族的宗教文化是「四吠陀典笈」,這時期宗教思想的特點是崇拜他們陸續塑造出來的神——多神教。公元前800年左右,吠陀時代的思想逐漸由西北方轉向於恆河流域的中印度,而多神教的崇拜也轉為一神教——即對所謂「梵天」的信仰。隨著「梵天」的確立,他們又創造出「梵天生四姓」之說,即婆羅門(僧侶)、剎帝利(貴族)、毗舍(平民)、首陀(奴隸)階級制度,十分嚴厲,作為掌握政權的剎帝利階級,其重要決策及宗教大事還得聽命於婆羅門階級。「梵天生四姓」之說在當時的印度已佔統治地位,但不滿這一理論者仍在在有之,於是諸派哲學都應運而生,如數論、勝論、瑜伽、吠槽多……都有各自的不同宗教主張。後來,各派中的吠槽多派既遠承古籍又有所發展,對紛歧的各派哲學作了調和,成為印度宗教思想的正統者,也稱為印度教。
印度教各派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求取「解脫」的方法,但他們的方法雖異,而萬變不離其宗,又有其共性。如吠陀時代重在祭祀儀式,欲仗「神力」以求解脫。吠槽多則反對繁雜的祭祀儀式,主張以「梵」為中心,把人們引到「梵」去,達到梵我合一的解脫境界。對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問題,歸結為「梵」和「神」的創造,「梵」是宇宙萬物的創造主。其說法之基本精神與《創世紀》所說確是異曲同工。
隨著歷史不斷的前進,印度教的各派修行方法,也向兩個極端分別轉化:一是縱情的享受,他們認為人是「梵天」所生的,既成為人,就必須縱情享樂,不計因果。二是修極端的苦行,如赤身、拔發、投淵、投灰、絕食……妄圖用這些苦行以求得死後的「快樂」。這兩種偏於極端的修行方法都是片面的、錯誤的。
印度教對於靈魂和肉體的關系是這樣認為的: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而終,而是無窮無盡的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個環節,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造作的行為(業)所決定。動物、人和神的存在都是這個連鎖中的環節。一個人的善良品行,可以使他升天,邪惡則能令他來世墮為畜類。一切生命,即使在天上,都必有終期,不能在天上或人間求得快樂。虔誠的印度人的願望是獲得解脫, 在那種不變的狀態之中獲得安息,這稱為梵和涅。
牛被印度人看作是神的化身,受到人們的保護不被宰殺。牛被稱作「如意牛」,也代表幸福吉祥;印度人使用牛糞來治療皮膚病和一般的外傷,療效非常好。恆河是印度的聖河,她孕育了印度的文明,人們稱天河,每年的許多節日和祭典都在恆河河畔舉行,小孩子的成人禮也需要恆河水來淋浴。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人們在恆河中洗浴身體,人們希望通過聖水消除疲勞、驅除疾病、洗凈身體的罪惡。
人們還通過製作護身符來建立自己與神和神力之間的聯系,幾乎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不止一個的飾物。這些物品大都是懂得祭祀的人精心製作的,是老師給弟子的禮物,也是朋友之間的信物或是來自施法的祝福。不管怎樣,那都是代表生命親近另一生命的善意的行為。

印度教的神
了解印度教首先要了解印度教中所崇拜的神。印度教的神實在是太多,沒人能說得清究竟有多少。但是,印度教中的大神主要有三個:創造之神梵天、破壞之神濕婆和保護之神毗濕奴,圍繞這三大神又衍生出很多其他的神。

⑺ 聖佛.古佛.彌佛.真武講解一下 謝謝

佛文化的起源

根據史料記載,考古研究發現,以及佛經古書中的論點,佛家文化的起源地在中國,時間大約是在三皇之後,五帝之前。

三皇後期有一位偉大的聖人誕生了,他就是古婆娑教主青燈古佛。青燈古佛在中國終南山(昆侖)修成正道,他是佛典與史書記載中最早弘揚佛法的修行人,在當時已經有很深的文化根基,有大量的修行人和居士跟隨他修行佛法。據後學之人釋性修多年參悟佛理,考證佛典推斷中國佛教文化興盛時期應該是在青燈古佛時期,比現在沿用佛歷提前約6—7千年。

上古時期,中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超級文明古國,在神農氏時期已經進行農耕,發明醫葯,並制定歷法,指導農作(所制歷法叫做農歷)。到了三皇時期,發展延續龜背文字,畫先天八卦,萬字元咒,制定了五歷五音,八卦八律,十三調(佛教稱為十三種顏色蓮花,稱做梵樂)。由此中國是世界文化的發源地,西安為世界佛文化的發源地。青燈古佛在長安將中國的梵音,五歷五音,八卦八律,十三調,二十四節,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八宿,北斗七星歸納成古佛經梵語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部族,形成當今的梵音文化(即佛文化)。

農歷(陰歷)是中國神農氏時期的歷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歷法(沿用至今)。巴比倫歷是巴比倫祭師制定出的歷法(過年又叫播種節)。羅馬教皇八世在1582年算出公歷(又叫陽歷)(聖誕節就是耶穌降生日)。元旦就是陽歷年。佛歷是釋迦牟尼佛悟道以後制定了佛歷,制定規則與中國的農歷基本一樣。西藏本身就是華夏一支部落族,學習了夏朝的五行八卦易經,經過演變於公元1027年才使用了時輪歷,又叫藏歷。(藏歷過年為冬至)。

世界上承認的五種歷法都是沿用日月星辰,十大恆星,二十八宿,北斗七星,四季,八節,十二月。五行,五歷,五音,八節,八律,十三調稱為大梵樂,又稱為宇宙之樂,宇宙之語。一,三,六,高山流水稱為仙樂。五歷五佛,八節八大金剛明王,十三調十三種顏色蓮花(又稱為十三種修行的品級,果位佛菩薩,神,仙)。

宇宙三千大千世界同為一根源,萬法一根歸。易經,八卦,日月星辰一切的法都是佛法,都是宇宙變換規律的法,共八萬四千法門(數學的計演算法)。佛說三千大千世界之外還有世界,佛雲:世界隨著變化,佛法跟宇宙變化。十三位空間是一體化,也是人類發展史的變化,科學文化發展到現在的文明過程。佛說世界壞了,又有其他的世界存在生長,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地球上還有很大的變化,生滅是自然規律。佛說:雲雲眾生不斷在生,不斷在滅。

我們的神農氏祖先是地球上最早的科學,文化,文明的開拓,先行者。人類的發展由最強到最弱,由最弱到最強,佛說幾十億萬大劫都有佛,有眾生。宇宙的發展輪轉不息,地球上的人類也是輪轉不息,幾千億年不斷變化,不斷成長,不斷生滅,不斷好壞。資源是無窮無盡地生長,不斷的減少,不斷的滅亡。

我們中國人只知道有神農,三皇五帝,不知我們有偉大的佛法修道者青燈古佛,降生華夏。也就是說佛法與神農,三皇五帝一樣同為中國文明的祖先,同為世界文明的祖先,是一部完整的宇宙之經典。

在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上由於人為因素導致佛經,易經,八卦,符咒,梵樂,仙樂,禮儀,鑄造,建築,管理等文化流落各個部族,民族,產生了各個派系,保守,自私,毀滅,偏見,互相爭斗。各派爭斗不息,把中國祖先留下的一部完整的宇宙經典分成七零八落。

在佛歷產生之後經中國的修行人與印度的沙門互相傳學發展(通過絲綢之路,瓷器之路),偉大的釋迦牟尼佛把佛法創造性的發展到了一個鼎盛時期。(經考證,流傳下來破落不全的中國古經與歷史上多位古德高僧由中國帶到印度與之相互交流的經書基本一致)。

據史證古印度當時還是部落族,部落族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在菩提樹下修道成佛,即釋迦牟尼佛,自此有了佛歷,時間在公元前464年左右(佛歷沿用至今)。

古佛經,古易經,古八卦隨著歷代高僧學者不斷研究,人類歷史的發展也在不斷的演變推進,正如佛說:世界有好有壞,人類文明發展輪轉不息。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間進入春秋戰國時期。零落不整的教派產生了許許多多的修行人。中國著名的聖人,偉大的哲學家,儒家之尊孔子,道家之尊老子就出生在這個時期。

釋迦牟尼佛說,自己說經四十九年沒有講過一部經(偉大的古佛始祖早已講過的經典是釋迦牟尼佛悟到了真諦)。釋迦牟尼佛是在大徹大悟後宣講宇宙之奧妙,佛教現在參拜的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中講古七佛出世(經書記載)與東旦震國(中國)古佛菩薩的住世。華嚴經中講有十萬億佛出世在三千大千世界,已各個住世的佛菩薩。後經中國文化與釋迦牟尼佛文化的交流,釋迦牟尼佛講的佛經與中國佛經結合,孔子和老子的文化也有一些相同點,中國有了第一部現代完整的佛經三藏十二部(千萬古佛早已講過的經典)。釋迦牟尼佛把他的修道成佛過程宣講了一遍,恰好與我國的古佛講經有一些相似。

在東漢時期以後,有印度各個部落族和一些小國僧人(統稱西域人)到中國來,學習中國古佛經,漢文化,互相補給。隨著時間推移,習慣了中國的風俗習慣,水土氣候,留在了中國,在中國修廟建寺,修行悟道,受到了中國僧人,學者接受和尊重。

東晉時期僧人法顯大師,唐朝玄奘大師去西域,到了印度等幾十個小國和部落族旅遊,傳法,佈道,參學,十幾年後回到中國。玄奘大師回國後奉唐王之命整理搜集中國各地區,各部族以及亞洲其他小國家,部落族寺廟的語言文化,對流落民間的經典進行翻譯,校正,整合。奉唐太宗之命用當時官方語言統一文字,音調,匯集整合翻譯了一套完整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也就是今天的佛經(每部經典開頭都註明是唐三藏和先秦鳩摩羅什校正翻譯的音和詞),才有了唐文化的發展,從而使唐朝佛法走向鼎盛,達到了唐政治,經濟,文化的鼎盛。

自唐末幾個朝代以來,由於幾經戰火,佛教內部出現各派各宗,互不相讓,自私,偏見,保守,互斗,受到其他派系的入侵,到清末又受到外派文化的入侵,中國佛教文化由此衰落導致中國本土政治經濟文化的衰落,正是由於忘記本土文化,缺失宗教靈魂,其他部族國家趁機侵略我國,導致華夏民族百年滄桑。(佛教三藏十二部本無大乘小乘之分,也沒有顯密之分,沒有派別之分,沒有先後之分,沒有男女之分,沒有大小之分,沒有民族之分,沒有膚色之分,到達彼岸都是佛,菩薩,神,仙。回歸一部完整的宇宙之經典。)

重振華夏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構建和諧社會,統一祖國大業,實現大同世界,共同奔向未來。

請諸位大德學者細細勘研中華史,慢慢參悟三藏十二部奧妙,思讀西遊記,封神榜,再做表態,品對錯。

請諸位大德學者指正。

中國國情研究員 後學僧人 釋性修合十

阿彌陀佛

⑻ 印度神話里人類是什麼創造的

印度神話里人類是諸神創造的,諸神包括:

1、梵天:創造之神。

2、毗濕奴:保護神。

3、濕婆:音樂、舞蹈和毀滅之神。

4、阿修羅:惡魔。

5、迦樓羅:金翅神鳥,於烈火中涅盤而得永生。

在世界規模初具後,神的始祖開始考慮創造一種完美的生物,得以居住在富饒肥沃的大地上。三位神祗經常帶著這一個問題在天地間行走,察看他們創造天地的業績。有一天,當奧丁、威利、維在海灘上散步的時候,海浪沖來了兩截木頭,一截是梣樹,一截是榆樹。

諸神把它們揀起來後,覺得恰好可以作為創造人的材料,便開始用刀把它們分別雕刻成兩個人形。由於諸神精心雕刻,梣木成了一個栩栩如生的男人形狀,而榆木則是一個女人的樣子。

樹木成形後,三位神祗就為他們注入了生命。奧丁首先把人形握在手中,賜給了他們生命與呼吸;威利接著賜給了他們靈魂與智慧;最後,維賜給了他們體溫與五官的感覺。人類誕生了,根據他們的由來,神的始祖把男人命名為阿斯克(意為梣樹),女人命名為愛波拉(意為榆樹)。



(8)大梵創造宇宙擴展閱讀:

印度神話的形成與其本身的歷史關系密切。大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南遷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經過無數次戰爭後,他們的勢力從印度河流域進入恆河流域,並大肆奴役當地的土著人,至此,印度河流域的土著文明遭到破壞以及改變。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經》問世,這是印歐語系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全部是祭祀用的聖歌和禱詞。在其中,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的組合起來。吠陀神話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他是天帝,眾神之首。

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後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利的一種附會。與它相關的註解文獻有《梵書》、《森林書》、《奧義書》。

吠陀神話中歌頌的主神是天帝因陀羅,以及水神伐樓那、死神閻摩、風神伐由等司掌自然的大神。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出現是其權力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

⑼ 如果盤古神話來自印度,它在中國的流傳過程中發生什麼改變沒有

教材的上述論證是由呂思勉之說來「推斷」,然而對呂思勉之說卻是斷引其文,實歪曲了呂氏的本意。呂思勉《盤古考》的首段話是:「今世俗無不知有盤古氏者,叩以盤古事跡,則不能言,蓋其說甚舊,故傳之甚廣,而又甚荒矣。」 被教材省略掉的「甚荒」,即很荒怪、荒誕的意思。因為盤古創世的神話很荒怪、荒誕,所以「其說甚舊」並不表明呂氏認為盤古傳說發生在中國很早的遠古時期 。實際上,呂思勉《盤古考》在引用了《三五歷記》、《五運歷年記》和《述異記》的三段史料後,接著引用

了傳自印度的《厄泰梨雅優婆尼沙曇》、《外道小乘涅槃論》和《摩登伽經》的史料,呂思勉認為,「《五運歷年記》、《三五歷記》之說,蓋即象教東來之後,雜彼外道之說而成。《述異記》首數說,即《五運歷年記》之說。」 可見,呂氏並不認為盤古傳說發生在中國遠古,而是在佛教東傳之後「雜彼外道之說而成」。

傳為南朝梁人任昉所作的《述異記》 有雲盤古化生萬物。呂思勉在指出「《述異記》首數說,即《五運歷年記》之說」後,又說:「秦漢間俗說亦同。此說疑不出秦漢間,任氏誤也。」可見,呂思勉認為盤古創世的神話傳說應發生在「秦漢間」之後。至於《述異記》中的「先儒說」、「古說」和「吳楚間說」,呂氏認為,此「皆各自為說,與上諸說不同」 。

呂思勉的《盤古考》改定於1939年,他在此後作的《先秦史》(1941年初版)中有「開辟傳說」一章,此章延續了《盤古考》中的觀點,即謂:「《述異記》首兩說,與《五運歷年記》之說,原本是一。此說與《三五歷記》之說,並以竊印度傳說,加以附會。《述異記》所謂先儒說者,與此似同實異,而與其所謂古說者,所本相同,蓋中國之舊說也。」 按,《述異記》中的「先儒說」和「古說」並沒有「開天闢地」的問題,且「皆謂其生存,不謂已死」,此與《山海經》中的「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雲雲有相似之處,故呂思勉認為,此「蓋中國之舊說」,而與盤古創世的神話「迥不相侔」。《述異記》中的「吳楚間說」,呂思勉認為,此「明言盤古氏有夫妻二人,且南海有其墓,南海中有其國,其人猶以盤古為姓,則人而非神矣」,此當源於「南方民族」的傳說 ,而「與一身化為萬有之說,尤厘然有別」 。

在區別了《述異記》中的「先儒說」、「古說」和「吳楚間說」所不同於《三五歷記》等書記載的盤古創世神話之後,可以明確,呂思勉認為,盤古創世神話並非發生在中國的遠古時期,而是在佛教東傳之後,「竊印度傳說,加以附會」而成。教材將呂思勉之說作為「推斷」的基點,實是誤解了呂氏的觀點。

雖然學術界對於盤古創世神話一直有不同的說法,但是就有確鑿的史料根據和較嚴謹的分析論證而言,學界的主流觀點仍大致同於呂思勉的觀點。如饒宗頤在1986年發表《盤古圖考》一文,舉出: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無畫有名』條記 ,據此,饒宗頤認為,「以盤古作圖,漢末蜀中已流行之,則盤古之神話,最遲必產生於東漢」 。兩年之後,饒宗頤又作有《圍陀與敦煌壁畫》一文,其中引證東漢末年譯出的《摩登伽經》 ,據此,饒宗頤認為,「『自在天』神話入華可斷自東漢末年。梁任昉《述異記》引證盤古諸說,已將大自在天道類被佛徒議為婆羅門的妄說,納入盤古事跡之中,三國徐整的《三五歷記》和另一《五運歷年記》(馬驌《繹史》引)都說及盤古故事,似乎都受到印度外道之說所影響。」 按,《摩登伽經》的史料在呂思勉的《盤古考》和《先秦史》中已引用之(只是譯本有不同)。饒宗頤據《益州名畫錄》中有盤古圖畫的記載,雖認為盤古神話「最遲必產生於東漢」,但又根據《摩登伽經》是由東漢末安世高初次譯成漢文的事實,認為「『自在天』神話入華可斷自東漢末年」,《述異記》、《三五歷記》和《五運歷年記》中的盤古神話「都受到印度外道之說所影響」,此與呂思勉認為盤古神話是在佛教東傳之後「雜彼外道之說而成」觀點相同,然則盤古神話「最遲必產生於東漢」實為其不應早於東漢末年。

何新在《諸神的起源》一書中引用了饒宗頤的《盤古圖考》,亦認為盤古神話在華夏的出現時間「不會早於東漢末季」。何新又引證印度古婆羅門教的《摩奴法典》、《奧義書》以及佛教的《外道小乘涅槃論》和《摩登伽經》的幾段史料,認為盤古神話的原型「實是來自古印度創世神話中的梵摩神創生宇宙的故事」 ,此亦同於呂思勉和饒宗頤的觀點。

葉舒憲在《中國神話哲學》中引述了日本學者高木敏雄(1876-1922)的觀點,此學者在1904年完成的《比較神話學》中就已提出盤古開天地的卵生型創世神話源於印度,「最早見於印度的《吠陀》詩中」。同時,葉舒憲也詳引了呂思勉《盤古考》的觀點,認為其與高木敏雄「所見略同,不期而遇」。由此,葉舒憲斷言:「中國典籍中最早出現的盤古神話……均因印度佛經影響而產生,這個問題已由中外學者在幾十年前做了結論:盤古神話的來源已經不是什麼謎了。」

道教徒認為盤古為元始天尊,這只是在神學上而現實中元始天尊晚於盤古。東晉末期《度人經》中出現的最高尊神,是元始天尊。「元始祖劫,化生諸天,開明三景,是為天根,上無復祖,唯道為身。」[[1]]他是道的化身,一切尊神的初祖。這一尊神,又稱為梵、大梵,所謂是為「大梵,天中之天」。《度人經》是元始所說,而又稱為「大梵之言」,因為大梵即元始。這梵,是古印度的神,而不是中土原有,是不待言的 。然而,此梵來源印度的哪一教派,則素被誤解。在印度傳入中國的宗教中,以佛教為獨盛,中國古人的腦袋中,幾乎將佛教當了印度文化的別名,凡從印度傳來的東西,常常委之於佛教。對於《度人經》的印度成分諸如稱大梵、劫數等,皆被籠統地看成佛教的術語和思想。幾本有影響的道教史著作,幾乎都持這樣的觀點 。

梵為最高尊神的思想,是否來自佛教呢!答案是否定的 。早期佛教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用因緣說否定永恆的宇宙本體——梵,這是它與婆羅門思想的重要區別。這一點漢譯佛典中也有表現,吳竺律炎與支謙共譯《摩伽登經》,其《明往緣品》第二雲:「又汝法中,自在天者,造於世界,頭以為天,足成為地,目為日月,腹為虛空,發為草木,流淚成河,眾骨為山,大小便利,盡成於海。斯等皆是汝婆羅門妄為此說,夫世界者,由眾生業而得成立,何有梵天能辦斯事?」三國康僧會《安般序》稱得安般行者,「八不思議,非梵所得。」則是從小乘佛教的立場貶斥了「梵」的地位。支謙與康僧會同處三國時期,且同在吳地傳教,二人實代表漢末以來佛教流傳的大乘、小乘兩大系統,二者對梵的貶抑和否定立場,可代表當時中國佛教界的一般立場。在往後的發展中,佛教的經典中也提到梵及印度傳統傳說的諸天。這種提及,大致上是借用婆羅門教中的某些哲學成份,如用梵網說明事事無礙、理事無礙等等;同時又將梵置於佛的下首,做佛的保護神,借梵的傳統威望以抬高佛。諸如佛行而「梵王捧傘,天帝持拂」之類神話,在漢譯佛經中很早就出現了。尤其在中國佛教徒與道教徒論戰時,後一點強調得更厲害。時而對於以梵為宇宙本原的思想,即原來作為印度古代正宗的婆羅門思想,佛教則斥為「梵天外道」。可見自東漢末以降,「梵」在中國佛教徒中是被貶抑的、未得正果的二三流角色。試問,在與佛教爭斗中的道教,會將佛教中視為佛的陪襯的二三流角色奉為自己的最高尊神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

以梵為最高尊神,只能源自婆羅門教。梵(BRAHMAN)在古印度的《梨俱吠陀》中已經出現,並有宇宙統一神的意味。以後在梵書中期,梵天進一步突出起來,佔有最高的地位,梵系從梵天抽象而來,在印度哲學中又是形而上學的實體,成了「全世界之王」,天地的護持者,在宇宙形成之時,創造了諸天神祗。[[2]]這些就是《度人經》稱大梵為「天中之天」,奉之為元始天尊的來歷了 。

在婆羅門教中,大梵即是最高、最先的存在,所以被贊頌為「唯彼為大道兮,唯彼為至真」,稱這「超上大梵」[[3]]。在這些方面,它與道教對最高尊神即道的理解是一致的。這是道教能夠吸收大梵的內在依據 。同時,《度人經》以大梵即元始取代老子在道教中的最高地位,也與葛巢甫從祖葛洪的理論活動有關。漢代以降,素來將老子看成道的化身,葛洪從祖葛玄猶持此觀點,但葛洪為了強調「神仙可學」,在《神仙傳·老子》中宣稱老子不是自然神靈,而是學得仙位,即他不是終極的最高的神。於是道教中便缺了個終極的原因,其宗教理論有了個缺口。迨及晚年,葛洪發現自己的神仙譜系的安排中缺了個「極妙之根」,於是在《枕中書》中推出了終極的元始天王,又稱盤古真人,作為道教始祖,補上了自己理論中的缺憾,而這元始天王,盤古真人,原形正是梵(此說見本文第四部分)。到了葛巢甫,則徑直以大梵名之了 。

當然,《度人經》對梵的形象也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理解。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以氣釋梵,所謂「大行梵氣,周回十方」;所謂「梵氣彌羅,萬范開張」,所謂「天真皇人,梵氣玄遼」,等等,都強調了梵與氣是緊相結合的 。通常解「大羅天」,都引《度人經》中「是為大梵,天中之天,都羅蕭台,玉山上京,上極無上,大羅玉清」為說,但又往往在羅字字義上作文章,齊嚴東解「羅」為「包羅眾天」,後來注家多從嚴說。其實此「羅」為譯音,與它在中國語言中的字義無關。明乎大羅即大梵(天),一切便迎刃而解了。

⑽ 請教佛教,大梵王是怎樣的一個王,關於他的記述

初禪三天,為成就初禪者所生。第一梵眾天,為大梵天王治下的人民百姓,該天身高半由旬,壽命以中劫計算(一中劫略當三十二億年),為半劫。第二梵輔天,為大梵天王的輔弼臣僚,身高一由旬,壽一中劫。第三大梵天,所居為大梵天王,身高一由旬半,壽一中劫半。《楞嚴經》卷九說,修禪定者「但能執身不行淫慾,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戒律)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名梵輔天。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凈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大梵天王的業因,除增上十善、禪定外,還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此王為一小世界主。道德高尚,清凈仁慈,但因生於天地萬物之先,自以為天地萬物是他所創造,以眾生之父、之主自居。《大日經》卷六說:「所謂大梵天,名我慢自然。」佛典中認為天父創造萬物的信仰,即出自大梵天。如晚近太虛法師《真現實論》說大梵天先天而生,超越陰陽,即是基督教等一神教信仰的上帝。

閱讀全文

與大梵創造宇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