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機槍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機槍已經成為地面部隊的重要武器。可是,該槍的發明,既不是出自於軍械專家,更非出自有經驗的戰斗人員,而是出自於一名電氣工程師之手。這個人叫馬克沁,是美國人。馬克沁出身於窮苦人家,為了擺脫窮苦命運,他從小養成了好學和勤於思考的習慣,見到什麼問題,都要想個明白。遇到什麼困難,他總想找出解決的辦法。靠著這種刻苦學習和善於思考的精神,馬克沁成了小有名氣的電氣發明家,並在紐約開了一家照明設備安裝廠。他既是廠長,又是工程師。為了尋找電器照明設備的市場,有一年,馬克沁到歐洲進行考察。在歐洲考察期間,他參觀了一家兵工廠,在這里,對武器一竅不通的馬克沁,看到了一種奇怪的武器,即多管槍。這種槍有10根槍管,每根槍管中裝一粒子彈,需要4名士兵發射。在搬運時,需要10多個人抬。沒有槍械知識的馬克沁,看了一會兒,覺得這種設計方式很好笑,他就對工廠的一個負責人說:「用一根槍管連續發射和用10根槍管相繼發射,究竟哪一種方式更合理?」
「當然是用一根槍管連續發射更合理。」廠方的負責人很乾脆地回答。
「那麼,為什麼不用一根槍管,而用10根槍管呢?」馬克沁不解地問。
「原因很簡單,正是由於沒有人能夠解決用一根槍管連續發射的難題,才想出了用10根槍管相繼發射的辦法。」兵工廠的人回答說。
解決這個問題有那麼難嗎?」馬克沁問。
「也許在你看來不是難題,可是,我們卻一直解決不了。」廠方人員客氣地回答說。
喜歡向難題挑戰的馬克沁,決心攻下這個難題。從歐洲回到美國後,他暫停了自己的電氣安裝業務,集中精力解決單管連發問題。對槍械缺乏起碼知識的馬克沁,找來了各種各樣的步槍,一件件解剖、分析、思考。他找到了火槍不能連續射擊的關鍵,這就是槍膛靠什麼開鎖、槍拴靠什麼拉開的問題。
有一天,馬克沁扛著一支老式步槍來到郊外,他想體驗一下打槍的滋味。找到一處有土坡阻擋的地方,馬克沁就趴在地上,右肩抵著槍托,左手端著槍身,眯起左眼,瞄了一陣之後,他用右手勾動了板機。「砰」的一聲,子彈飛出,馬克沁的耳朵被震的嗡嗡響,他的右肩也隱隱作疼。耳朵響是子彈出膛時產生的強烈雜訊所致,而肩疼是什麼原因產生的呢?馬克沁不明白,他又打了第二槍、第三槍、第四槍。每一次槍響時,槍托都強有力地作用於他的右肩上。這是什麼力量?馬克沁趴在地上思索。想著想著,他豁然開朗,原來子彈殼中的火葯,在燃燒時會產生多個方向的力。由於彈殼和槍管的限制,只有兩個方向的力產生了作用,一個方向是彈頭所指的方向,另一個方向就是與彈頭相反的方向。前一個力使彈丸飛出槍膛,後一個力使槍體向後運動。這後一個力就是後坐力。
後坐力能不能利用?馬克沁給自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經過思索,他認為完全可以利用,比如,用它拉動槍拴、打開槍膛、退出彈殼等。經過一年多的研究,馬克沁終於利用後坐力,製造出第一支連發的自動槍。馬克沁為自己的發明而高興,他帶著自己的發明,找到美國軍方負責裝備采購的人員,向他們介紹自己發明的自動槍。而美國的裝備定購人員,知道馬克沁是個著名的電氣發明家,也知道他既沒有當過兵,又缺乏軍械知識,所以,對他的發明不僅置之不理,還稱他是騙子。馬克沁很失望,也很生氣,他耗盡家財,耽誤了生意,結果,搞出來的東西卻得不到承認。一氣之下,他來到英國。
英國人起初也不相信馬克沁的發明,無奈,他只好向親戚朋友借了一點錢,在倫敦郊外買了一塊地皮,建了一個簡陋的小工廠,開始試制他的自動槍。1884年5月,馬克沁終於製成了全自動槍,他在倫敦郊外的射擊場進行了實驗,實驗結果使參觀的政客、貴族都嘖嘖稱奇。一名叫做維克斯的英國軍火商看中了馬克沁的發明,決定與他合作,聯合生產這種自動槍支,並命名該種自動槍為「機關槍」。不久,德國人、俄國人、法國人等都到英國購買這種槍支,就連美國人聽到英國人生產了自動槍之後,也遠涉重洋,前來購買樣品,准備仿造。
雖然是英國人最先生產了馬克沁機槍,但是,首先讓世人見到它的真正威力的卻是德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索姆河戰役中,德國人讓英法聯軍償到了馬克沁機槍的厲害。1916年7月,英法聯軍與德軍在法國的索姆河展開了一場大規模會戰。聯軍人數多於德軍,而且,他們還有騎兵突擊和側應。戰鬥打響後,聯軍很快突入德軍陣地,德軍並沒有立刻還擊。聯軍指揮官自以為取得戰場主動,就盲目下令投入十幾個團的步兵和騎兵向德軍陣地猛攻。當聯軍距離德軍前沿陣地僅有數十米之後,德軍密集排列的馬克沁機槍突然撤掉偽裝,同時開火了。密集的子彈雨點般向聯軍泄來。聯軍成排成排地倒在前沿陣地上。第一個波次的進攻被打退後,英法聯軍的指揮官不服氣,又組織了第二、第三次沖鋒,結果,索姆河會戰變成了屠宰場,手握馬克沁機槍的德軍成了屠夫,而英法聯軍則成了被屠宰的對象。在一天之內,聯軍傷亡超過5萬人,5個野戰師被葬送了。索姆河一戰,使馬克沁機槍出了名。從此,他成為步兵中最有威力的輕武器。也成為各國軍隊爭相購買和仿造的兵器。
② 機關槍是什麼時候發明,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支以火葯燃氣為能源的機槍,是英籍美國人H.S.馬克沁發明的,1883年他試驗成功了槍管短後坐自動原理,1884年應用這種原理的機槍取得了專利。這是槍械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這種機槍的理論射速約為600發/分,槍身重量27.2千克,後人稱為馬克沁重機槍。它在英國對南非的殖民戰爭(1893~1894)中被首次使用。此後,其他國家也相繼研製成了各種重機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會戰中,1916年7月1日英軍向德軍發起進攻,德軍用馬克沁重機槍等武器,向密集隊形的英軍進行了猛烈持續的射擊,使英軍一天之中傷亡近6萬人。這個戰例足以說明重機槍的密集火力對集團有生目標的殺傷作用。為了使機槍能緊密伴隨步兵作戰,1902年丹麥人W.O.H.麥德森設計了一種有兩腳架帶槍托可抵肩發射的機槍,全槍重量9.98千克,稱為輕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用飛機和坦克問世,要求步兵有相應的防空和反裝甲的能力,為了提高機槍威力,出現了大口徑機槍。1918年德軍首先裝備了大口徑機槍,隨後法國、英國、美國也陸續裝備了大口徑機槍。軍用飛機和坦克也裝備了航空機槍和坦克機槍。軍艦則在機槍剛出現時就裝備了艦用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設計了MG34通用機槍,槍身帶兩腳架全重12千克,1934年裝備部隊,配備彈鼓和兩腳架可作輕機槍用,配備彈鏈和三腳架可作重機槍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研製的新型通用機槍相繼出現,如美國的M60機槍,蘇聯的ПΚΜ/ПΚΜС機槍,中國的67-2式機槍等。
望採納!謝謝!
③ 馬克沁是怎樣發明馬克沁機槍(他在一個小作坊里,如何製作模具及樣槍的)謝謝
在倫敦哈頓花園街57號一個小作坊里,馬克沁買來一台新銑床,又自動動手製造了刀具、工具,夾具和量具等。正是在這樣一個簡陋的機械作坊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馬克沁機槍誕生了。
啟示
1882年,馬克沁赴英國考察時,發現士兵射擊時常因老式步槍的後坐力,肩膀被撞得 馬克沁
[4]青一塊紫一塊,說明槍的後坐具有相當的能量。馬克沁正是從人們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後坐現象中,發現能量產生於槍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葯氣體,可否轉化為武器自動連續射擊動力?
嘗試
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溫切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葯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的後坐力。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
升華
馬克沁根據從步槍上得來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槍管短後坐自動射擊原理。製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為機槍連續供彈,代替傳統的供彈方式;設置水冷裝置,給因連續高速射擊而發熱的槍管降溫冷卻。1883年取得突破性成功,並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射速達每分鍾600發以上。英文版《武器裝備網路全書》說:「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原理
馬克沁機槍的原理說起來復雜而抽象:在子彈發射的瞬間,槍機與槍管扣合,共同後坐19毫米後槍管停止,通過肘節機構進行開鎖,同時槍機繼續後坐,通過加速機構使槍管的部分能量傳遞給機槍,使其完成抽殼拋殼,從而帶動供彈機構,使擊發機待擊,壓縮復進簧,撞擊緩沖器,然後在簧力作用下復進,將第二發子彈推入槍膛,閉鎖,再次擊發。如此反復,每秒10餘次,每分鍾可發射600餘發子彈。 馬克沁發明的帆布子彈帶,帶長6.4米,容量333發。彈帶端還有鎖扣裝置,可以連接更多子彈帶,以便長時間的發射。
泄密
機槍製造完成後,馬克沁本想秘密地進行射擊試驗,卻不料走漏了風聲,英國劍橋公爵殿下聞風趕到小作坊參觀,而皇室一動,舉市跟隨,大批名流要人接踵而至。在眾目睽睽之下,馬克沁機槍進行了一場意義非凡的表演,其肘節機構像人的肘關節一樣快速靈活地運動,機構像人的肘關節一樣快速靈活地運動,子彈颶風般呼嘯掃射。觀者無不目瞪口呆。從此,馬克沁和他的機槍名揚世界。
改進
馬克沁又發明了一種後來被廣泛效仿的,使機槍可以單發、或10發20發點射、或調節到100發/分鍾的慢射速。馬克沁甚至設想在槍上加一種機構,使機槍在手指離開扳機後仍能繼續射擊,直到彈帶上的子彈打完。這樣,機槍手在陣亡後仍能做出悲壯的貢獻。1891年,馬克沁又成功地發明了一種導氣式自動步槍。56歲時,以馬克沁的名字命名的機槍後坐式自動手槍問世。從此,自動武器的淵藪大開。「馬克沁」成了機槍和自動武器的代名詞。 今天,我們應該牢牢記住的是,正是馬克沁機槍中,人類第一次運用了復進簧、可靠的拋殼系統、彈帶供彈機構、加速機構、可靠調整彈底間隙、射速調節油壓緩沖器等機構。至今,專業的槍械研製人員依然遵盾著由馬克沁首創的火葯氣體能量自動射擊三大基本原理——槍管後坐式、槍機後坐式和導氣式。
④ 馬克沁機槍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1883年,英籍美國人馬克沁受槍械射擊後坐現象的啟發,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挺以火葯燃氣為動力的機槍。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前一發子彈射擊時產生了火葯氣體後坐力,利用這種後坐力可以使槍膛閉鎖機構打開,彈殼彈出後,下一發子彈進入槍膛。然後復進機構回轉封閉槍膛,同時引動擊發裝置,再次發射子彈。因此只要扣住扳機即可連發不斷。供彈方式以彈鏈式為主,也有彈夾式和彈鼓式。
馬克沁的發明也為自動步槍、自動手槍等自動化武器的研製奠定了基礎。為了能使機槍緊隨步兵作戰,1902年丹麥人麥德森研製出輕機槍,這種機槍有兩腳支架,帶有槍托,可以抵肩射擊。
⑤ 被愛迪生排擠後的馬克沁是怎麼成為機槍之王的
在射擊步槍時,馬克沁從後坐力對他肩膀的沖擊中獲得了靈感,於是他開始研究使用後坐力裝載自己子彈的自動槍械,馬克沁機槍出生並以他的名字命名,這款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款以火葯氣體為能量的自動連續射擊重機槍,射擊速度高達每分鍾600發。馬克沁在6月至1883年7月注冊了它的專利,1884年10月的時候,原型槍在招待客人時首次展出。
他成為了一名馬車製造商的學徒,自從他出生以來,他的天賦一定是有用的,雖然馬克沁沒有文化成就,但他在發明方面有很大的天賦,他每天都去他叔叔的工廠研究他的各種發明。因為電器領域有許多發明,它被當時壟斷美國的電器大佬愛迪生擠出並壓制。馬克沁不得不離開美國,在倫敦開拓一個新的電器市場,並在倫敦定居下來。
關於被愛迪生排擠後的馬克沁是怎麼成為機槍之王的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⑥ 馬克沁重機槍是怎麼研製出來的!
馬克沁機槍 Maxim machine gun H.S.馬克沁發明的機槍。馬克沁1883年進行了原理性試驗,1884年獲得專利。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葯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其口徑為 11.43毫米,槍重 27.2千克,採用槍管短後坐 (19毫米)式自動方式,水冷槍管;採用容彈量為333發6.4米長的帆布彈帶供彈,彈帶可以接續,理論射速 600發/分,可以單、連發射擊;也可以通過射速調節器調整為慢射速 100發/分。馬克沁機槍結構復雜,採用水冷槍管較為笨重,帆布彈帶受潮後可靠性變差,但在近代戰爭中曾被普遍使用。 馬克沁重機槍——美國工程師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出身貧寒,通過勤奮自學而成為知名的發明家。1882年,馬克沁赴英國考察時,發現士兵射擊時常因老式步槍的後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塊紫一塊。這說明槍的後坐具有相當的能量,這種能量來自於槍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葯氣體。馬克沁正是從人們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後坐現象中,為武器的自動連續射擊找到了理想的動力。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溫切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葯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的後坐力。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後來,他根據從步槍上得來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槍管短後坐自動射擊原理。他還改變了傳統的供彈方式,製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為機槍連續供彈。為給因連續高速射擊而發熱的槍管降溫冷卻,馬克沁還採用水冷方式。馬克沁在1884年製造 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射速達每分鍾600發以上。 馬克沁重機槍獲得成功後,許多國家紛紛進行仿製,一些發明家和設計師針對馬克沁重機槍的原理和結構進行改進和發展。1892年,美國著名械設計家勃朗寧和奧地利陸軍尉馮·奧德科萊克幾乎同時發明了最早利用火葯燃氣能量的導氣式自動原理的機槍,這種自動原理為今天的大多數機槍年採用。美國槍械設計師B·B·霍奇基斯所設計的1814型機槍是最早的氣冷式機槍,這種機槍取消了水冷式機槍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機槍較為輕便。. 這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機槍。它的自動動作是利用火葯氣體能量完成的。在子彈發射的瞬間,槍機與槍管叩合,共同後坐19毫米後槍管停止,通過肘節機構進行開鎖,同時槍機繼續後坐,通過加速機構使槍管的部分能量傳遞給機槍,使其完成抽殼拋殼,從而帶動供彈機構,使擊發機待擊,壓縮復進簧,撞擊緩沖器,然後在簧力作用下復進,將第二發子彈推入槍膛,閉鎖,再次擊發。如此反復,每秒10餘次,每分鍾可發射600餘發子彈。 這種機械的運動描述起來復雜而抽象,但要是親自看上一眼,人們會立即嘆服於它的精巧與妙思。為了保證有足夠子彈滿足這種快速發射的需要,馬克沁發明了帆布子彈帶,帶長6.4米,容量333發。彈帶端還有鎖扣裝置,可以連接更多子彈帶,以便長時間地發射。 機構製造完成後,馬克沁本想秘密地進行射擊試驗,卻不料走漏了風聲,英國劍橋公爵殿下聞風趕到小作坊參觀,而皇室一動,舉市跟隨,大批名流要人接踵而至。在眾目睽睽之下,馬克沁機槍的肘節機構像人的肘關節一樣快速靈活地運動,子彈颶風般呼嘯掃射。觀者無不目瞪口呆。從此,馬克沁和他的機槍名揚世界。 此後,馬克沁又發明了一種後來被廣泛效仿的油壓緩沖器,使機槍可以單發、或10發20發點射、或調節到100發/分鍾的慢射速。馬克沁甚至設想在槍上加一種機構,使機槍在手指離開扳機後仍能繼續射擊,直到彈帶上的子彈打完。這樣,機槍手在陣亡後仍能做出悲壯的貢獻。1891年,馬克沁又成功地發明了一種導氣式自動步槍。56歲時,以馬我沁的名字命名的機槍後坐式自動手槍問世。從此,自動武器的淵藪大開。「馬克沁」成了機槍和自動武器的代名詞。 今天,我們應該牢牢記住的是,正是馬克沁機槍中,人類第一次運用了復進簧、可靠的拋殼系統、彈帶供彈機構、加速機構、可靠調整彈底間隙、射速調節油壓緩沖器等機構。至今,專業的槍械研製人員依然遵盾著由馬克沁首創的火葯氣體能量自動射擊三大基本原理——槍管後坐式、槍機後坐式和導氣式。英文版《武器裝備網路全書》說:「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自從拿破崙時代起曾經使用過的戰術完全沒用了」。 橫行疆場 馬克沁機槍一誕生,立即在戰場上顯示出卓越的性能。1893年,羅得西亞50名步兵使用4挺馬克沁機槍擊退了5000名祖魯人的猛烈進攻,結果戰場上留下了3000具屍體。1895年,阿富汗奇特拉爾戰役和蘇丹戰役中,馬克沁機槍也使進攻的敵人死傷累累。1898年,蘇丹的恩圖曼之戰,2萬名伊斯蘭教托缽僧被英國侵略軍屠殺,估計有15000人倒在馬克沁機槍的陣地前。1899年開始的布爾戰爭中,布爾人在沖鋒時遭到了馬克沁機槍的毀滅性打擊。 但直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日俄雙方激烈的機槍對射才使機槍的運用受到主流戰場的重視。那次戰爭中,俄軍使用馬克沁機槍,日軍使用另一種著名的機槍——哈齊開斯機槍。前者威力和可靠性均優於後者,特別是在鴨綠江附近的大戰中,俄國人首次使用帶防盾的索科洛夫低輪架馬克沁機槍射擊,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機械的強大威力使當時許多著名的機械設計師都投入到機槍的研製之中。手槍設計的泰斗、美國人勃郎寧也不甘人後,先後推出了多型機槍。其中,勃朗寧M1901機槍的改進型在一戰後期隨美國軍隊進入歐洲主戰場,但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因為質量問題,它的機匣後坐板強度不夠,以至於連續射擊時後坐板斷裂。後來,勃朗寧將機匣後坐板加了兩個支耳,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 開戰初期,比利時軍隊靠著軍犬的力量拉著機槍匆忙撤退。馬克沁機槍的重量,使它不易於機動。 曾經與馬克沁機槍在日俄大戰中打得旗鼓相當的哈齊開斯機槍在一戰中也被廣泛應用。當時,由於射擊頻率太高,摩擦產生的高溫很容易使冶煉和金屬材料技術尚不成熟的槍管變形,開始,人們想到了更換槍管,後來便發展出一戰時廣泛流行的水冷式機槍。這使槍管在外觀上看起來又粗又圓。哈齊開斯機槍的典型特徵,就是水冷式槍管前端有一條細水管,以便於水的循環。後來,為了擴大散熱面積,人們還在冷卻管上加了一些褶皺。 當時,每挺機槍普遍需要4人來完成操縱與射擊。一個瞄準,一人供彈,一人進行觀察瞭望,一人協調指揮。但這種配置並不是絕對的,必要的時候,3個人2個人也可以完成射擊。 一戰中,坦克、裝甲車、飛機、軍艦,甚至「齊柏林」飛艇上都裝有馬克沁機槍。人們將機槍安裝在摩托車上,以便機動地進行對空射擊。這顯示出機械化部隊發展的趨勢。與此相反,比利時部隊的狗拉機槍,則是畜力戰爭沒落的一個證據。大戰剛爆發時比利時軍隊在德國的攻勢下節節敗退時,正是一大群忠實的軍犬,拉著機槍完成了撤退。但不論是摩托車還是軍犬都反映出馬克沁機槍機動性能較差的缺點,當時,馬克沁機槍重達27 22公斤,哈齊開斯機槍重達14 97公斤,一戰中最著名的德國馬克沁MG08機槍則重達26 54公斤。對於火炮而言,這一分量無足輕重,但對於以營連為基本作戰單位的機槍,士兵就不勝負荷了。於是人們開始嘗試製造單人使用的輕機槍。 從重到輕 當時,一個叫麥克蘭的美國認設計了一種能單人攜帶、用彈盤供彈、使用兩腳支架的輕機槍。但事後出於種種原因,他將這個設計方案轉讓給軍官兼發明家路易斯。1911年,路易斯機槍在美國誕生。 但這種機槍並沒有得到美國軍方的青睞。路易斯於是轉赴歐洲,在比利時找到了知音,得到定單並開始批量生產。這種機槍重12 25公斤,槍托抵肩,可以較方便地供單人攜帶和使用,彈盤里有97發子彈。路易斯機槍最顯著的特徵是又粗又圓的槍管,其中充滿金屬薄片。這種散熱方式是比不水冷更方便的空氣冷卻。後來,正是這種冷卻方式的推廣,淘汰了水冷式在一戰後期哈齊開斯槍族也推出了依靠氣體冷卻的MK 1輕機槍。這種機槍也重12 25公斤,最初是為騎兵設計的,後來也被用於裝甲車。 路易斯機槍首先在比利時批量生產,其作戰效能也首先被比利時軍隊所認識。一戰開始時,德軍前線士兵初次聽到路易斯機構連續射擊的嗄嗄聲時,稱之為「比利時的響尾蛇」。 路易斯機槍在世界空軍史和飛機史上留下了更顯赫的聲名。世界輕武器界公認,路易斯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挺航空機槍。1912年6月,美國的錢特勒上尉將路易斯機槍裝載到一架推進式萊特飛機上。這架飛機飛臨目標上空後開始向地面開火射擊,數以百計的記者迅速將這一消息發往世界,成為當時頗為轟動的新聞。 1914年8月,大戰剛開始不到一個月,兩名英國飛行員擅自將一挺路易斯機構帶上飛機,在1524米高空向德國飛機射擊完一個彈盤,但沒有射中。這次行動是機槍在空戰中的首次應用。但當這兩名飛行員將此事向上級匯報後,卻換來英軍當局嚴禁往飛機上攜帶機槍的禁令,英國人害怕因此觸怒德國,引來報復。但僅一個月後,隨著戰局發展,英軍正式下令在飛機上裝備路易期機槍。
⑦ 馬克沁重機槍為何被稱為「死神收割機」
我是「非本色」,這個問題算是問對了。
英國南肯辛頓博物館陳列著一挺式樣古老的機槍,其發明者即被人們譽為「自動武器之父」的電氣機械發明家英藉美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
海勒姆·馬克沁爵士
馬克沁,於1840年2月5日出生在美國緬因州桑格斯維爾市阿伯特·羅撾村的一個十分普通的家庭,是七個孩子里最小的。貧寒的家庭無法讓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全靠自己的勤奮努力。不過,馬克沁的家庭是法國雨果家族的後裔,被從法國驅逐到英國後,先後移居到英國普利茅斯市和美國馬薩諸塞州。
1916年7月1日,索姆河畔。英法聯軍對德軍陣地進行長達7天的猛烈炮擊,最後信心滿滿地向德軍陣地發起總攻。誰知,英法聯軍卻掉進了德軍預先設好的范圍。當時德軍裝備了馬克沁MG08重機槍,對著埋伏圈內的英法聯軍瘋狂掃射。英法聯軍的官兵們頓時猶如麥子一樣被成片掃倒。在哪個地方發起沖鋒,哪就會留下一堆屍體。面對長達42公里陣線上的240挺馬克沁MG08 重機槍的瘋狂掃射,當時不在意機槍用途的英法聯軍根本無法進行火力壓制。就在這天,總共超過57000人被馬克沁MG08重機槍掃倒,其中2萬人當場死亡。自此,各國軍隊相繼裝備馬克沁重機槍,還獲得了「死神收割機」的稱號。
即使如今,很多現代機槍等自動武器上,仍能見到馬克沁設計的自動機構影子,且很少有改動。
寫了這么多,飄過的也給個苦力贊唄。
⑧ 機關槍是誰最早發明的是中國人還是馬克沁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連珠銃」的機關設計十分巧妙,可以將擊發和裝填彈丸兩個步驟連動進行,從而簡化了裝填手續,大大提高了發射速度。「連珠銃」在當時是一種很了不起的發明,遠遠領先於西方國家的火器。由於其原理與現代的機關槍類似,也有人稱之為「世界上第一種機關槍」。
馬克沁1883年進行了原理性試驗,1884年獲得專利。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葯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
⑨ 馬克沁重機槍為什麼被稱為生命收割機
馬克沁重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支重機槍。是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於1883年發明,射程遠,殺傷力大。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殺傷力最大的武器。所以才會被稱為生命收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