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創造的詩集

誰創造的詩集

發布時間:2021-07-06 21:51:05

Ⅰ 是誰發明的古詩

和古詞分別在盛唐和晚宋到達了頂峰。作為地球上最復雜的漢語文學,唐詩宋詞成為世界古典文學里一顆最燦爛耀眼的明珠。 唐宋人的貢獻包括了詩詞格律的音樂化、規范化。唐詩宋詞有極其嚴格復雜的格律,所以,我們國家需要有一些專業人才去終身研究古文字、古漢語、古典文學、古典詩詞,特別是唐宋詩詞的格律。 詩詞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音調、用韻、章法。其中以音調最為重要,用韻為其次。 那什麼叫韻呢?每個中國字的發音由聲母、韻母所組成的,韻母相同的字稱為同韻字。古人沒有拼音,為了方便使用,只能把若干同韻字組成韻部,並把具有代表性的字作為部的名稱,而裡面全是韻母相同的字。 古人的聲調音韻和今人有很大的差異,要研究古詩詞聲調音韻是非常復雜的。古代沒有錄音機,後人只能從前人的詩歌作品和有關音韻的書籍去推斷。但是,從遠古起年代的變遷、地域方言的融合變異使這研究極度困難。 漢語發音從西周到南北朝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南北朝人讀先秦文獻的時候,發現有許多押韻不和諧的地方了。例如《詩經·邶風·燕燕》「燕燕於飛,上下其音,之子於歸,遠送於南」中的「音」和「南」兩個字不押韻,後來的人牽強地改變「南」字的讀音使其押韻。北梁人沈重在《毛詩音》中指出:「南:協句,宜乃林反」。他用反切的方法標注他認為正確的讀音(用普通話讀,他把「南」字的方音改成nín)。他這種方法叫做「協韻」 (亦稱「葉音」)。 隋朝人陸德明認為不應該使用協韻法,因為他認為古代人押韻不嚴謹,沒有必要改正《詩經》的讀音。他指出:「沈雲協句宜乃林反,今謂古人韻緩,不煩改字」。 到了宋朝,朱熹等人繼承發展了南北朝的協韻法,系統地改正《詩經》和《楚辭》里所謂「不和諧」的韻腳字的讀音。他們把讀音脫離時空固化了,把韻的使用絕對化了,認為古人寫詩都嚴格,認為古人對韻腳字可以臨時改讀,導致了錯誤的分析。 宋朝吳棫、鄭庠、項安世、程迥等人對古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後代的學者開辟了研究古音的新途徑。 明代音韻學家陳第反對宋人葉韻說,認為《詩經》、《楚辭》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為標准隨音改讀來求韻腳的諧合。他明確提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的觀點,徹底掃清了葉音說的謬誤。 最早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學者是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顧炎武。他繼承了陳第的學說,認為「古詩無葉音」,並發明了「離析唐韻」的研究方法,旨在恢復古代漢語的發音。他奠定了上古音研究的基礎,一直到今天,他的「離析唐韻」仍然是上古音構擬的原則之一。 字的讀音除了有韻之分,還有聲調之分。今天普通話規定了第一字調(現名陰平)、第二字調(現名陽平)、第三字調(現名上聲)和第四字調(現名去聲),(「兒化」「輕聲」等讀音變異例外)。但唐人對聲調的劃分卻不同,漢語有四個聲調「平上去入」,即所謂「四聲」。「平仄」就是四聲的簡單化歸類:平就是平聲,仄包括了上聲、去聲和入聲三個聲調。 現代的普通話已經沒有入聲,在普通話的體系下可以認為,陰平和陽平屬於平聲,上聲和去聲屬於仄聲。 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的方言里都還保存著入聲。在普通話的體系下,入聲字已經分別歸屬於入聲字變為去聲、陽平,也有歸屬於陰平、上聲的。 普通話也沒有全濁聲母,只有「全清、次清、次濁」三類,其中b、d、g、j、x、zh、sh、z、s是全清音,p、f、t、k、h、q、ch、c是次清音,m、n、l、r、y、w是次濁音(以上都是按漢語拼音標注)。全濁字與入聲一樣,已經在普通話中消亡了。 歷代的韻書把同一聲調內的同韻字歸為一個韻目,各以一個代表字加序號命名,比如上平一東、入聲一屋等等。 詩不是寫的,是吟出來的,是唱的。從唐代起,詩詞發展了極其嚴格的韻律,特別是對平仄的要求,一般是不準許違背的。所以今人仿作,如果不依平仄,也不依古韻,只能稱作「打油詩」。如果想仿作古詩,比如五古、七古,反而要避免有太多的律句,以求格調高古。但如果做格律詩詞,那是必須務必嚴格遵守規則的。 既然詩是吟唱而生,詞詩是填寫而成,那麼人們必然是依附他們那個年代和那個地區的方言的。古代交通不便,語言的差異很大,我相信所有的詩家詞人都帶有一定的方言,而且,隨著年代的推移、文化的交流、地方語言之間的融合變異,復雜性就更大了。我也相信,唐宋人寫詩詞,大都不會苛求更古老的音韻,而是各自依照本地當時代的發音去寫、去配曲的。即便是參照韻書,那韻書的根基也來源於詩人詞家的方言。 如果我們用現代的普通話來朗誦唐詩宋詞,往往會覺得平仄錯了,甚至用用韻也錯了。律句對平仄的要求非常嚴格,例如「當春乃發生」句中的「發」字,唐代是入聲字,與「春」字平仄相錯,但如果用普通話來讀,「入聲」已經消失,讀陰平,顯然與平仄格律相抵觸。又如唐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其中的「期」和「兒」似乎沒有押韻,但「兒」用吳語發音,是「ni」,實際上是押韻的。我的家鄉在無錫,我說家鄉話「兒子」就讀成「nize」,而非「erzi」。 確實,專業人士研究古詩詞,必須研究歷代詩歌的發展史,了解唐韻,研究各個朝代方言的變化,研究古音韻的變化。而今人弄詩填詞,必須符合格律,但惟獨發音,我認為不必再依照古韻了。 另外,有四點理由: (1)如果刻意要求今人仿作格律詩詞,必須依照韻書,那不符合今人的標准發音,否則怎麼順利地頌讀吟唱呢?那也違背了詩詞吟唱而成的創作原則了,勢必流於文字游戲。 (2)宋人不依秦韻,清人有別唐韻,唐宋詩人詞家如果苛求上古的讀音,那麼還能出現盛唐繁華的詩壇嗎?還能出現南北宋繁華的詞壇嗎?同樣的道理,我們不能批評古人作詩詞為什麼不選用最最古老的發音,也不能批評古人為何不統一方言,在交通發達、媒體通用、人流宏大、普通話推廣的今天,要讓格律詩詞獲得新生和發展,就不宜提倡按古代的讀音創作,不宜提倡按古韻書選字。 (3)今人模仿寫古體詩詞,即使嚴格按《詞林正韻》選字,即使格律規范,也難以表達出現代社會的意境和風味,總給人「東施效顰」之感,你水平再高、研究再深,未必能「正統」到進入古人的境界。 (4)其實聲調的束縛遠大於章法的束縛,放棄追求古老死亡的讀音,有利於減輕格律的束縛,有利於格律詩詞的新生。 前幾天,[中華詩詞報]對我的《五絕·山雪》提出很專業的意見,因為我把古入聲字「白」按現代普通話的陽平的發音使用了,建議我修改後推送。為此我提出可以按現代人的讀音來寫的,並請求他們給以答復賜教。[中華詩詞報]要求我註明「新韻」,否則要按「平水韻」改寫。一字之改,談何容易,即使勉強修改,原作的韻味意境也沒有了。何況我是依新韻而作,沒有修改的必要。當然,我們以後創作、推送古體詩詞,必須註明新韻或平水韻。 總之,祖國的文學寶庫需要很多專業人員來進一步發掘,古典文學需要他們採用現代化的手段來採集、整理、分析、研究、校核、辨析、修訂、補缺、求證、評注、收藏、保管、出版、發行。當然也需要由一群精通古典文學的學者來帶動古典文學的發展,給古體詩詞賦予新的生命。 作為一般的業余愛好者,我深感自己缺乏古典文學的專業底蘊,要硬裝成文人墨客,張口「之乎者也」,閉口古風古韻,反而要給人感覺到面目可憎。而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更多地了解古代的韻書、了解詩詞的格律,熟悉古典文學的語法,是更好地賞析古典文學的必要條件。 我不提倡大量寫古詩詞,不僅格律太艱深,而且時代變了,要「裝」出那樣風味來,確實太難太難。所以以賞鑒為主,偶爾興來,填上一首「打油」的,也必須絞盡腦汁,苦思冥想,而且絕對不能發表的。所以,我有個原則,實在寫不出嚴格符合新舊韻律的作品,寧可不寫古詩詞,寧可寫現代詩。 所以我倡導青年朋友學好現代漢語,提倡健康的文風。文章要有內容有新意,不要無病呻吟或聳人聽聞,更不要敏感的話題做文字游戲;主題須鮮明,層次要分明,分段要合理,特別要講究自然段的分割;力求文字的規范化,力求語言的准確、通俗、精練,屏棄文字的生造堆砌,避免莫名其妙、故作姿態的語言表述;准確運用各種修辭方法,准確使用標點符號。 我們還應當提倡學習古漢語知識,以便更好地賞鑒古典文學。即使偶爾要模仿寫古體詩詞,不妨拋棄唐宋的發音或更古老的方言,更不宜使用現代方言,應當使用現代漢語拼音的標准發音,但必須合乎格律章法。

Ⅱ 是誰發明的古詩具體,有朝代

和古詞分別在盛唐和晚宋到達了頂峰。作為地球上最復雜的漢語文學,唐詩內宋詞成為世界古典文學里一容顆最燦爛耀眼的明珠。
唐宋人的貢獻包括了詩詞格律的音樂化、規范化。唐詩宋詞有極其嚴格復雜的格律,所以,我們國家需要有一些專業人才去終身研究古文字、古漢語、古典文學、古典詩詞,特別是唐宋詩詞的格律。
詩詞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音調、用韻、章法。其中以音調最為重要,用韻為其次。
那什麼叫韻呢?每個中國字的發音由聲母、韻母所組成的,韻母相同的字稱為同韻字。古人沒有拼音,為了方便使用,只能把若干同韻字組成韻部,並把具有代表性的字作為部的名稱,而裡面全是韻母相同的字。
古人的聲調音韻和今人有很大的差異,要研究古詩詞聲調音韻是非常復雜的。古代沒有錄音機,後人只能從前人的詩歌作品和有關音韻的書籍去推斷。

Ⅲ 唐詩宋詞誰發明的

您好,
唐詩宋詞是誰發明的說不上,是誰第一個流傳這個語句的,也無從可查。版
「唐詩宋詞」權一語,宋詞與唐詩並稱,不唯標示「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之義,而且也說明,宋詞是庶幾可與唐詩媲美的一大詩體。宋季承唐,然而如魯迅先生所言,好詩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詩歌創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確乎很難。但是,唐人所留下的豐富的文學遺產,宋人也並不有白白浪費,而是將它們更多更靈活運用在「詞」這一詩歌體式上,使詞在宋代獲得了空前絕後的發展。

創造唐詩最多的是誰

1、唐詩簡介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專中華文化寶庫屬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周邊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2、唐詩的分期 (1)初唐時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

Ⅳ 唐詩詩體誰創造的

從《詩經》開始,詩歌就開始以它特別的韻律和節奏美在深受個階層人士的喜愛和熟知。從漢樂府詩,到漢末的《古詩十九首》,再到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三曹的四言詩、五言詩,(而作《燕歌行》的曹丕,不少人認為其是後世七言詩的始祖)但他們三人的詩,始終殘留著樂府的氣息。再稍晚點的竹林七賢,他們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抒寫胸臆和描摹山水清音,留下了很多精美詩篇。再到南北朝,這個大分裂的時代,是詩歌由古體到律詩的轉變過渡時期,如當時的沈約、宇信等一批詩人,為對偶和聲律的發展作出了不少探索。在齊梁時,出現過以宮廷生活為描寫對象的「宮體詩」,情調上傷於輕艷,風格柔靡。至於初唐,王勃、盧照臨、楊炯、駱賓王這四傑的刻意五言詩創作,追求詩的聲辭之美,考究詩文格律的技巧,沖淡了齊梁詩風的浮艷雕琢,題材上更多地選取了雄渾的江山和邊塞,內容的豐富,使詩歌更具有現實的意義。同時他們的大量創作,是五言詩律詩這一形式得到發揮並固定下來,更有數量不菲的七言傑作,也將七言詩推向了成熟的階段。。
綜上,唐詩。不是哪一個人來創造的,也不是哪一個時期的人創造的,而是歷史對詩歌文化的一脈相承延續和發展下來的產物,在此之前的每位詩人都曾為之做出過他們的貢獻。這其中,初唐四傑厥功甚偉。

Ⅵ 詩是誰發明出來的

古詩究竟是誰發明的目前誰也不知道,古人用詩來表達情感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詩是怎麼產生的呢?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在中國,最先的一部民間詩歌總匯,就是成書於公元前10月1日世紀至七世紀。采於樂歌,就是可以用音樂而配的,分為風,雅,頌。風的意思是國風,指各諸侯國的樂曲和民歌;雅的意思是祭祀時吹奏的樂曲,代表持重的詩歌,頌是諸侯中王可以施用的禮樂和周王專用的禮樂。《山海經》記載在黃帝統一中華的的過程中,用神巫指引軍隊謳歌,「歌於野」。孔子擬定的六藝中樂僅次於禮(禮、樂、射、御、書、數)。可見古代對笙歌已經形成國家的民風和禮儀的組成部分。因為歌的內部實質意義可以成詩的形式,或詩可以成歌的形式,所以稱為詩歌。
中國的詩歌內部實質意義廣泛,形式多樣,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最先的甲骨文,早期的國風,民風,雅樂,頌樂,編鍾樂,鍾鼎文,金文,到歌賦,吟,駢文,再到輝煌的詩,詞,曲牌,詩劇等等都是繼承而發展的詩歌。

Ⅶ 古詩是誰創造的

黃帝,但古詩最興盛時期是唐朝.所以後人雲:"唐詩'',漢朝以前,古詩稱為"樂府'',是一種機構.

Ⅷ 詩是誰發明的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是怎麼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詩歌何時稱之首

在古代,詩歌最初稱"篇"或"章",而不稱"首"。例如我國最早的《詩經》,叫"三百篇",屈原的詩叫"九章",詩歌稱"首",最早出現於東晉初年。當時有個名叫孫綽的詩人,在《悲哀詩序》中寫道:"不勝哀號,作詩一首。"一個名叫支通的人,在《詠禪道人詩序》中寫道:"聊箸詩一首。"從此,人們普遍稱詩為首。

詩人的來源

詩人一詞,戰國時就有了,何以為證,《楚辭.九辯》注釋說:"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釋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後一詞的最早提法,從此以後,詩人便成為兩漢人慣用的名詞。辭賦興起之後,又產生辭人一詞。楊子雲《法言.吾子篇》說:"詩人之賦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用"則"和"淫"來劃分詩人與辭人的區別,足見現漢代是把詩人看得很高貴,把辭人看得比較低賤。
六朝以後,社會上很看重辭賦,認為上不類詩,下不類賦,以此又創立了"騷人"一詞。從戰國而至盛唐,詩人、騷人的稱號受人尊敬。

古詩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從遠古至近代詩歌不知其幾千萬萬,因種種原因失傳了的除外,保存下來的仍可說是浩如煙海。詩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有一個萌牙、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彈歌》"斷竹、續竹,飛士、逐肉"據說是黃帝時代的歌謠,公認是原始社會詩歌,是二言詩之始。《詩經·有駢》"振振鷺、鷺於飛、鼓咽咽、醉言歸"是三言詩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於苞桑"四言詩之始。卜辭"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五言詩之始。《詩經·卷耳》"我姑酌彼金(三個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詩之始。《詩經·鹿鳴》"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七言詩之始,《詩經·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詩之始。《詩經·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詩這始。杜甫詩"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詩。李白"黃帝鑄鼎於荊山煉丹砂,丹砂成騎龍飛上太清家"十言詩之始。蘇東坡"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十一言詩之始。

題畫詩之考

我國題畫詩的產生、歷來被認為始於唐代,創始者為杜甫。
這里首先應該說明什麼是題畫詩?如若說題畫詩專指題在畫面上的詩,以現有的資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專指題在畫面上的詩,而是把不直接題在畫面上的吟畫、題畫、論畫以及題扇畫、題壁畫、題屏風畫都看作是題畫詩的話,那麼,從現有資料看,在六朝時已經有了題畫詩。
如《全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詩》中,就收有東晉桃葉的《答王團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喧暑,相憶莫相忘。"雖說比較簡單,但確實是對畫扇的歌詠。
特別是由梁至北周的傑出詩人庾信,在梁朝時,曾作《詠畫屏風》詩二十五首,生動地描繪了屏風上的各優美畫面,在題畫詩創作的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見,我國的題畫詩,六朝時已經產生。

Ⅸ 古詩是誰發明的

愛名之世忘名客,多事之時無事身。古老相傳見來久,
歲年雖變貌常新。飛章上達三清路,受籙平交五嶽神。

Ⅹ 誰創作的詩最多。

  1. 楊萬里是我國歷史上寫詩最多的詩人,一生寫詩兩萬多首,存詩四千二百餘首,詩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作品收在《誠齋集》里。

  2. 在我國文學史上詩作存留最多的詩人是陸游,是留傳下來最多的,但不是寫的最多的 。他的一生共寫了近萬首詩,平均每隔三天就能寫出一首。這今存的九千多首詩,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等篇均為後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他初婚唐氏,《釵頭鳳》等,都真摯動人。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

閱讀全文

與誰創造的詩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