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王方發明

王方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06 20:55:18

A. 我國四大發明分別是誰發明的

關於四大發明,在愛問網上已經被人幾十次問過,也被幾百次回答過,我不得不謹慎的查證最新研究成果答復您,以免抄襲嫌疑。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都不是由一個人在一個特定年份突然發明的,是長期積累、承襲、創新的結果。
造紙:造紙術起源於在水中漂洗敝絮。現存最早關於紙的文獻證據,是19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戰國竹簡,上面出現了「紙」字(《睡虎地戰國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第107-108頁。),即戰國晚期就已經發明紙張。早期的紙還很粗糙,主要用做包裝材料。現存最早的紙的實物,是1974年在甘肅居延金關漢代亭燧故址出土的,測定為公元前2世紀早期。現存最早的寫了字的紙,是1990年在甘肅敦煌懸泉置出土的3片殘紙,上寫隸書葯名,也是公元前2世紀(前179-140年間)。顯然,在蔡倫於公元105年改進造紙術之前340年左右,紙就已經發明了,到蔡倫之前250-270年,紙就已用於書寫。
印刷:印刷術起源於古代的印章雕刻和碑銘墨拓技術。到魏晉時代,道教用木板反刻符籙,多者有120字,顯然是為了印在紙上,否則用不著反刻,這是雕版印刷術的前奏。現存最早的印刷品實物,是1966年在韓國慶州佛國寺發現的《大陀羅尼經》(漢文,朝鮮文字發明於1446年),年代為704-751年之間(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第
134頁。)。那麼印刷術在中國發明當然已有一段時間,結合文獻證據,印刷術發明時間在公元7世紀中期是可信的。顯然,北宋的畢升是印刷技術的革新者而不是首次發明者。
火葯:火葯當然起源於古代道教的煉丹術,天下共知。火葯技術轉為實用並用於軍事目的,公認可信的最早文獻證據是北宋路振《九國志.卷二.鄭璠傳》(《續修四庫全書》第333冊第277頁):「天祐初,王茂章征安仁義於潤州……璠以所部發機飛火攻龍沙門,率壯士突火先登入城。」天祐初即904年,其他早於904年的說法多不可靠(盧嘉錫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化學卷》,科學出版社,1998,第450頁),發明人是鄭璠的部下,姓名無考。
指南針:指南針是從戰國時期的司南進步來的。關於司南的最早文獻證據見《韓非子.有度篇》:「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司南用天然磁石製作,磁力弱,實用性不強,一千餘年沒有進步。到北宋初,曾公亮(998-1078)在《武經總要.前集.卷15》(成書於1040年)中記載了一種人工磁化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該法所獲磁性仍然較弱,實用性不大,但方法具有革命性意義。約50年之後,沈括(1031-1095)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這種方法磁化效果比較好,於是實用性的指南針就發明了(杜石然等,《中國科學技術史稿》,科學出版社,1982,下冊第11頁。),這個發明人「方家」仍然姓名無考。
四大發明的第一個發明人都無從考證,但每一項發明的技術進步軌跡都清晰完整。因此,四大發明是幾十代中國人的集體創造成果,是全體中國人的榮耀。

B. 四大發明是誰發明的

活字印刷術 畢升
造紙術 蔡倫
火葯 (歷史上沒記載)
指南針 同上

C. 我國四發明是誰發明

造紙術——(東漢)蔡倫
火葯——據傳是煉丹的術士(道士)發明的,有說是晉代葛洪所做。
指南針——羅盤)發明人不詳,但傳說是黃帝和蚩尤作戰時,發明的用以辨別方向用的,叫做指南車
活字印刷術——(宋)畢升

D. 中國有哪些發明

1、鼓:

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達米亞的蘇默人製成了一人高的圓鼓,鼓身還繪有圖畫。後來有了小銅鼓和大銅鼓。15世紀騎兵用的大銅鼓,17世紀時開始為樂團採用。1692年蒲塞爾為「仙後」所作的配樂中就用上了。這種鼓現在叫定音鼓,19世紀有了低音大鼓。鼓聲可使節拍鮮明,粗獷有力。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定音鼓。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周易》就是五經之一的《易經》,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周易》相傳是由約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畫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辭,並經過孔丘修訂而成為《易經》。當代的電子計算機用的不是十進制而是二進制。二進制是誰發明的?《周易》中的「易數」用的就是二進制。換句話說就是伏羲發明了二進制,伏羲就是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才有五穀,我國才有原始農業。伏羲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可謂大矣!我國北京的先農壇就是為了祭奠神農(即伏羲)而建造的,這里表達炎黃子孫對他的敬佩之情。

E. 四大發明是誰發明的

活字印刷術:北 宋 畢 升
指南針:北 宋 無記載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火葯:唐 朝 古代煉丹家
造紙術: 東 漢 蔡 倫

指南針

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是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磁現象的發現

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已經積累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
漢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麼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我們的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只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
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製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這個道理古人不夠明白,但這類現象他們很清楚。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指南針的發明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沈括還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於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夢溪筆談》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
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麼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後,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於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羅盤定位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可能沒有固定的方位盤,隨著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經盤和水羅盤、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只要看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文獻中所說的「地螺」,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位,內中盛水,磁針橫穿燈草,浮於水面。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的兩個磁極和地理的南北極只是接近,並不重合。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磁極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這樣磁針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這個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針指向磁極時必向下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稱為磁傾角。不同地點的磁偏角和磁傾角都不相同。成書於北宋的《武經總要》在談到用地磁法製造指南針時,就注意利用了磁傾角。沈括在《夢溪筆談》談到指南針不全指南,常微偏東。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使指南針的指向更加准確。

磁性質的應用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於《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後,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採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指南針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傳說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兵當場捕獲。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麼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東漢的《異物志》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矯志詩中也用了「磁石引鐵,於金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的研究和認識是指南針發明和發展的基礎。
中國在北宋時期就發明了人工磁化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沈括所說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的方法,另一種是利用地球磁場的作用使鋼鐵磁化。

人們把經過磁化的鋼針,穿過幾根燈草,放在一個乘滿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為航船指明方向,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而許多動物已經在我們之前就學會了利用地球磁場來辨別方向。

火葯

火葯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葯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葯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發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明地點
洛陽

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o以後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F. 發明大王的故事

天真好奇孵小雞
有一次,到了吃飯的時候,仍不見愛迪生回來,父母很焦急並四下尋找,直到傍晚才在場院邊的草棚里發現了他。父親見他一動不動地趴在放了好些雞蛋的草堆里,問愛迪生在干什麼,小愛迪生回答說在孵小雞呀,原來,他看到母雞會孵小雞,覺得很奇怪,總想自己也試一試。當時,父親又氣又笑地將他拉起來,告訴他人是孵不出小雞來的。在回家的路上,他還迷惑不解地問:「為什麼母雞能孵小雞,我就不能呢?」

初嘗試驗
在愛迪生小的時候,他經常到鄰居繆爾·溫切斯特的家的碾坊玩。一天,他在溫切斯特家的碾坊看見溫切斯特正在用一個氣球做一種飛行裝置試驗,這個試驗使愛迪生入了迷,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滿了氣,一定會升上天。幾天後,愛迪生把幾種化學原料配在一起,拿給父親的幫工邁克爾·奧茨吃,愛迪生告訴邁克爾·奧茨吃了這種東西人就會飛起來,結果奧茨吃了愛迪生配製的「飛行劑」後幾乎昏厥過去。愛迪生因此受到了父親的鞭打和小朋友父母們的警惕,勸告自己的孩子不要與愛迪生玩並遠離他。

愛迪生與無影燈
一個大雪天的夜晚,愛迪生的媽媽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來醫生。醫生說:「你媽媽得了急性闌尾炎,需要開刀做手術」。那時候只有油燈沒有電燈,油燈的光線很暗,一不小心就會開錯刀。愛迪生突然想起一個好辦法,他把家裡所有的油燈全都端了出來,再把一面鏡子放在油燈的後面,讓醫生順利的做完了手術。醫生說:「孩子你是用你的智慧和聰明救了你的媽媽。」愛迪生拉著媽媽的手說:「媽媽我要製造一個晚上的太陽。」

G. 王呈方的成就綜述

2000年以來,王呈方教授帶領的團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通過從事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學科的教學科研工作,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進技術進步,在比較落後的船舶鋼料加工技術領域中,曾率先在國際上研究成功數控肋骨冷彎機。2003年以來又完成了新型「機械手肋骨冷彎機」系列產品的研究開發。在開拓肋骨冷彎機市場中做了創新性貢獻。
(一)在船舶肋骨冷彎加工技術上的創新貢獻
1.發明了「純彎曲原理肋骨冷彎機」,1980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交通部鑒定認為:「生產使用表明,較三支點原理冷彎肋骨的方法,成形質量好,加工質量高,使用性能好,在國內是個創新」,該機已形成產品和出口。
2.發明了「數控肋骨冷彎的弦線測量法和檢測機構」,於1985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交通部鑒定認為:「弦線測量法及其檢測系統屬國內外首創,在肋骨冷彎技術方面是一種創新。建議上級領導部門進行推廣,以保持我國在這個領域的國際先進水平。」
3.提出了「逐步逼近彎曲法」,其論文評價為:「他通過大量實驗,總結分析了回彈規律,設計了逐步逼近彎曲法,為型材自動彎曲成形工藝處理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提供了一種簡單的實用方法。生產實踐業已證明,作者所建立的型材彎曲回彈理論和方法,對解決型材自動化彎曲成形有極為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推廣價值」。
4.與上海船廠合作完成了船廠常用三支點肋骨冷彎機的計算機控制,1988年獲中船總科技進步二等獎。多年來各主要造船國家都十分注重其自動控制的研究,但由於控制模型的關鍵問題處理欠妥,都未見效。王呈方教授的研究團隊用新的數學模型,對上海船廠在1983年從日本進口、已擱置不能使用的大型400噸肋骨冷彎機成功地進行了改造。中船總鑒定會認為:「三支點肋骨冷彎機數控系統屬國內首創,使用該系統使肋骨加工工藝及質量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項研究對技術引進、改造工作有所創新。為促進造船加工工藝技術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5.與中船總船舶工藝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智能微控肋骨冷彎機」 研製,1993年獲中船總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船總鑒定認為:「該機採用自適應變步長彎曲控製法,在控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具有獨創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我國造船工業的技術進步具有重大貢獻。」
6.2007年研發的「肋骨冷彎加工機器人」集成了先進的船體肋骨加工工藝技術、測量技術、現代信息技術和控制技術,在世界上率先實現了肋骨加工全過程的自動化與數字化,是我國首創的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船舶加工裝備。該項目技術先進,實用性好,成熟性高,優勢突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肋骨冷彎加工機器人」為我國造船工業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一系列研究發明解決了肋骨冷彎加工有關理論和關鍵技術,並使數控肋骨冷彎機研製得以成功,這是肋骨加工向自動化發展的重大突破,對改變我國肋骨加工工藝落後和勞動條件差的狀況、由機械化向自動化方向發展起了關鍵促進作用。2007年,我國的數控肋骨冷彎機已形成產品,並為多家船廠使用,且比同時期德國IMG公司的高精度數控肋骨冷彎機的肋骨加工精度高數倍,並已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示我國在該技術領域中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二)在管子彎曲加工技術上的貢獻
1.首次提出了「彎管機冷彎管子的回彈與伸長規律」,1998年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數控彎管機已在國內外造船廠應用多年,但管子加工的回彈量和伸長量是長期以來沒有解決好的技術難題,嚴重影響了彎管加工的精度和工藝技術的進步。通過多年在彎管現場的研究,獲得了大量的回彈與伸長數據,通過分析計算,總結出了彎管機上管子彎曲加工回彈與伸長的規律,並從理論上進一步論證了實驗規律的正確性。湖北省鑒定會認為:「對於管子本身的回彈規律描述為θ=K1θ0+C1,比以前的研究有所創新;對於管子伸長規律的描述為ΔL=K2θ0+C2,則是以前文獻所沒有的。研究結果極有學術價值,也有應用前景,能為冷彎管子加工工藝技術進步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所提出的彎管機彎管的管子伸長規律為國際首創,該研究項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發明了「智能彎管回彈伸長測量儀」,1997年獲中國發明專利權。該儀器是專為測取上述彎管機冷彎管子的回彈與伸長規律而設計發明的。由於該儀器能在彎管機現場測量出在給定條件下的管子回彈與伸長規律,方便簡單。其回彈規律可供給彎管機作為回彈補償使用,伸長規律可供給無餘量彎管、先焊法蘭後彎曲加工工藝以及控制彎管機的進料作為計算依據使用。已推廣應用多台。2000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以上研究和創造使彎管加工不再依賴人工經驗,解決了長期以來的彎管回彈與伸長技術難題,為數控彎管機提供了精確加工數據,使數控彎管機的彎管質量與精度獲得有效保證,為彎管工藝技術向無餘量彎管、先焊法蘭後彎曲加工等新工藝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對於實現管子流水線生產技術進步有所促進。對於實現管子流水線生產技術進步有所促進。
(三)出版了《船舶鋼料加工原理》專著
該書1993年4月由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出版。審閱意見為:「他在船舶鋼料加工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詣。《船舶鋼料加工原理》一書就是作者根據多年來在教學和科研的實踐編著而成的。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類的書目中編著出版此書尚屬首次。該書以金屬塑性變形原理為基礎,結合生產實際,較詳細地研討了船舶及海洋結構物鋼料加工各主要工序的理論分析,計算方法以及材料成形性能的有關實驗方法等問題,既嚴謹、全面,又緊扣船舶類專業的特點,滲透了作者多年來教學和科研實踐的經驗,由淺入深,通俗易懂。作為造船工藝及設備、船舶工程專業的教材和從事船舶及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一定會受到歡迎。然而以往卻還沒有適合於船舶及海洋結構物鋼料加工方面的專業用書,這給有關專業的學生和技術人員的學習和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因此,《船舶鋼料加工原理》一書的出版是及時的、必要的。」出版《造船機械設備》教材一部;發表有關學術論文40餘篇,這些工作豐富了塑性加工理論等內容,促進了船舶鋼料加工技術的進步。
(四)在長江礦石直達運輸技術方面有創新
過去進口礦石二程運輸方式:由海輪將礦石從北侖運至長江下游港,轉載至長江駁船,再運至武鋼工業港等。
提出進口礦石「江海直達駁船隊」的新型運輸方式是:利用海上成熟的頂推船隊技術和江段先進的大型頂推船隊技術,進行有效和科學地組合,組成江海直達駁船隊,完成進口礦石的江海直達運輸。
經武鋼和馬鋼的實施後,使礦石的二程運輸變為一程運輸,減少了中轉環節,節約運費10.8元/噸,並減少0.5%的貨損和對環境的污染。隨著進口礦石需求的增加,如按武鋼新增運量150萬噸計,每年可節省運費達1600萬元,其社會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實踐說明,江海直達駁運輸方式,有利於我國水運「T」形大通道的江海直達運輸,潛在效益特別巨大。
「長江礦石進江運輸系統方案的研究」,1999年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主持的「武鋼礦石江海直達駁船隊試驗和船舶改造」課題,經湖北省科學技術廳鑒定認為:「成功地將現有礦石進江二程運輸改為一程運輸,是一種技術創新,研究成果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1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為我國礦石江海直達運輸作出了貢獻。

閱讀全文

與王方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