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創造環境,改變習慣的作文800字左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是唐朝詩人贊美大自然的名句。可是現在一些地方由於環境污染的危害,已經見不到這樣的美景了。環境污染不僅破壞了生物的生存環境,而且直接威脅著人類的健康。
還記得家鄉的那條小河,是我兒時的樂園。春天的時候,碧波盪漾,翠綠的柳條搖曳著妙曼的身姿,仿若仙境;夏天的時候,和夥伴們在河裡無憂無慮的玩耍,大片大片的荷花發出沁人的清香,河裡的小魚自由自在的追逐,美不勝收;冬天,河水結成了厚厚的冰,大人小孩都會在上面滑冰,真的是天上人間。。。可是,這種景象已經離我們遠去,再也不會回到從前。河水再也不是綠色的,取而代之的是渾濁的臭水,荷花也不見了蹤影,魚兒也無法生存,再也不能下水洗澡了,臭氣熏天,苦不堪言。
大氣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等,都是讓人類得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森林資源、礦藏資源等資源又為人類的不斷發展提供物質,創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類文明。但是,人類在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同時,也對自己的生存環境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
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污染環境的污染物,例如說:大量的生活廢棄品,塑料袋(也稱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飯盒,果皮紙屑。污染物對環境來說,毫無疑問,肯定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動物的腐爛的屍體會影響環境衛生,而且還會滋生細菌。飯店、餐館認為很衛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後隨便一扔,影響了市容,破壞了環境。
只要人們生存一天,想要徹底消除垃圾是不可能的,關鍵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把握住自己的手,即哪些可以扔,哪些不可以扔。這樣手中心中都有數,其次從源頭開始,垃圾困惑就會大大減小。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是生活垃圾的生產者,更應該是防治生活垃圾污染環境的治理者。公民必須加強對於防治生活垃圾污染環境的宣傳教育,提高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法制觀念,培養良好的環境衛生習慣和公共道德水準。並對隨意拋灑、隨意傾倒生活垃圾等違法、不良行為和壞習慣進行監督,維護自身環境權益,保護環境。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與亘古的河流唇齒相依。在哲學家和文學家的眼裡,河流是繁衍人類的神聖之地,是生命之神賓士在大地上的夢。而現在關於小河的夢,該是清醒的時候了吧!
因此,讓我們攜起手來,讓我么恢復這個美麗的家園吧!
Ⅱ 作文 ( )創造美
平凡創造美
春天是一年之中最平凡不過的季節,沒有夏天的熱情,秋天的嫵媚,冬天的純潔。冬去春來,春天靜靜的飄到我們的身邊,把天氣變暖和了,冬雪悄悄的容進了莊稼里。帶來春風,把樹吹綠了,花吹紅了。讓大地復甦,重新充滿生機。「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平凡的春天也能創造出非凡的美麗。
她是一個自卑的女孩,因為家境不好,又相貌平平。每當那些家境富裕的漂亮女孩們聚在一起談論流行趨勢時,她總是躲得遠遠的。於是她努力學習,她希望能以優異的成績擺脫自卑。她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從班上中等到中上等,最後成了班上成績最好的學生。盡管這樣,還是沒能讓她擺脫自卑的陰影,家境不好始終讓她悶悶不樂。
一次,她的班上有一位同學家出了車禍,父母都在這次車禍中喪生,這位同學處在被迫輟學的邊緣。她很同情他,於是把自己存了很久的零花錢全給了她,並且還常常去他家幫助他,安慰他。女孩漸漸發現,原來幫助別人是一件能使別人高興也能使自己開心的事。她開始幫助那些困難的人。然後她快樂起來了,每天都過得很充實,大家都很喜歡她,她拋棄了自卑,重拾快樂,身邊的朋友也越來越多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她上了高中,每天都在快樂中度過,但她絲毫沒有放鬆自己的學習,而那些從前家境富裕的漂亮女孩子卻漸漸在她的身邊消失了。經過她年復一年的努力,在高考時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被一所名牌大學錄取了。
當她收到錄取通知書時,她回想從前,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平凡之中往往隱藏著非凡的魅力,需要你用心去挖掘、去體會,你會發現平凡也能創造出非凡的美麗!
Ⅲ 創造環境節作文300字
我們呼喚無煙環境的到來,呼喚人類遠離香煙,靠近健康每一天。回想過去,人類的一舉一動都在傷害著地球母親,人類在頻繁地吸著……就是頻繁地傷害著人類,看到人類這樣無視著地球母親,煙看來和毒品沒什麼分別,偏偏知道對自己的身體沒有一點好處還要不斷地吸,這還不是和毒品一樣嗎?越吸越上癮,這一張張畫面使人真的看不下去!吸煙不僅危害著自己的生命,而且還危害大他人的生命,還危害這這個地球,可想而知香煙對我們人類的毒害是多麼的大!當你忍不住要吸煙時,請三思而後行。
我非常反感吸煙,因為我知道煙不是什麼好東西,我想對迷戀吸煙的人們說:「香煙就是毒品,別讓太多的煙模糊了自己的眼睛!」我調查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壓倒一切的科學證據表明,煙草的使用與日益蔓延全球的死亡和疾病流行高度相關。煙草是導致人們失能和早死的主要原因。90年代初,每年全世界就有300萬人死於吸煙。在歐洲近50萬人;在美國近43萬人死於吸煙有關的疾病(占死亡總數的1/6)。在常吸煙者中,有1/4以上的人會發生早死〔1〕。中國近年的調查結果證明,全國每年近80萬人死於與吸煙有關的疾病在中國25萬人吸煙與死亡率前瞻性研究中發現,在1992~1995年間這個隊列中已有8688人死於與吸煙有關的疾病,死亡率為9.9‰。在40歲以上的中國人群中,吸煙導致的死亡已經達到總死亡人數的12%。按照中國人群目前的吸煙水平預測,到2000年,死於吸煙的人數將為100萬,到2025年為200萬,到2050年為300萬。如果中國人的吸煙行為不發生改變,到下一世紀,目前0~29歲的男性中將有300萬人成為吸煙者,其中至少有100萬人將死於吸煙,而有一半是在35~69歲這個年齡段死去的。吸煙的朋友們,你們看到這些有什麼感想,有想過要戒煙嗎,來和我們一起保護這個美麗的地球嗎?煙的夢,叫我恐怖。「吸煙的朋友們」們遠離香煙吧!你想戒掉很簡單。只要你下定決心,就一定會成功的!銷售香煙贊助商們,請你們為我們這個世界著想一下吧,少做一些香煙的生意,讓世界變得更美麗些吧!
Ⅳ 以創造美為話題初三600字作文
追求和創造本身就是一種美。」「美,就是生活。」
「美」這是世界上最富有魅力的一個字眼,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對它如痴如醉,熱烈追求,然而,美到底是什麼呢?美,就是生活,車爾尼雪夫斯基曾對「美是生活」下過這樣一個定義:「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裡看得見,依照我的理解,應當如此地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生活或使人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因此,熱愛美就是熱愛生活,追求美就是追求生活,創造美就是創造生活。
美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如果把容貌美、形體美、服飾美看作是美的一切,那就未免太膚淺簡單了。實際上,就「人」而言,除了這些外,還有氣質美和更重要的心靈美。誠然,較好的容貌,修長的體形,漂亮的服飾能給人以美感。但是,如果一個人缺乏修養,沒有氣質,或者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那麼,這種美感就會像曇花一樣,驟然消逝。請問《巴黎聖母院》中「醜八怪」似的卡西莫多和「太陽神」似的少尉隊長到底哪個更美呢?心靈的美會折射出一種迷人的色彩以彌其外貌不足,矮小的不美的簡·愛之所以為許多人喜愛,正是這個原因。「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美還體現在人們所創造的一切有益於人類和世界的事物之上。像音樂美、繪畫美、雕塑美、建築美……人類創造著生活,於是創造了美。
而只有在真正的生活中,才會有真正的美,在那十年瘋狂扭曲的歲月里,人們砸爛了一切美好的東西,那噩夢一般的年代,人們過的是怎樣可怕的「生活」啊!美是一朵朵嬌艷娉婷的花朵,它們只放在人類的「伊甸園」中,而今,我們正生活在廣闊的「伊甸園」中。只要仔細看一看,你就會發現:美就在你的身邊。春天的蓓蕾,夏夜的星空,秋日的丹楓,寒冬的白雪,稚童的笑臉,老人的皺紋,母親的白發,父親的背影……這所有的一切不都是美嗎?
我們欣賞周圍的美,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創造美,給世界和後人留下點什麼,讓所有的人在更美的環境中生活,追求和創造本身就是一種美。
那麼,讓我們用眼睛去發現美,用思想去理解美,用靈魂去追求美,用雙手去創造美,用身心去享受美。因為「美就是生活」,而我們是熱愛生活的人們。
Ⅳ 創造美好環境,從我自己做起600字作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機器的廣泛使用,為人類創造了大量財富,而工業生產排出的廢棄物卻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大量人工製取的有毒化合物進入環境後,在環境中擴散、遷移、累積和轉化,不斷地惡化環境,嚴重威脅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1962年,美國女生物學家雷切爾·卡森的科普作品《寂靜的春天》出版了,書中詳細描述了濫用化學農葯造成的生態破壞:「神秘莫測的疾病襲擊了成群的小雞,牛羊病倒和死亡…··孩子在玩耍時突然倒下一f,並在幾小時內死去……僅能見到的幾只鳥兒也奄奄一息……這是一個沒有聲息的春天。」這本書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反響。人們驚奇地發現,在短暫的幾十年時間內,工業的發展已把人類帶進了一個被毒化了的環境中,而且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是全面的、長期的、嚴重的。人類開始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60年代起,在工業發達國家興起了要求政府採取措施解決環境問題的『環境保護運動」。
人類沒有保護好環境的教訓其實自古就有。古代,經濟比較發達的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等地區,由於不合理的開墾和灌溉,後來成了不毛之地。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由於濫伐森林,水上嚴重流失,造成水旱災害頻繁,土地日益貧瘠。保護環境的意識也並非現在才有,我國古代就有「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的樸素的保護自然環境的思想。今天,我們保護環境不僅要保護環境不受污染,而且要繼承古代環境保護的思想,合理利用資源,以保證資源的永續利用。我們應該懂得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就是保護環境,而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為了更好地保護環境,許多國家正在廣泛地宣傳環境保護思想,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我國於1979年9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並在1983年底召開的全國第二次環境保護大會上將保護環境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1989年12月26日正式修改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Ⅵ 如何創造更美好的環境
那要看你怎麼辦了...創造環境還是...移動...但是世上沒有絕對滿足你的環境...事物都有兩面性...還是發揮你的主觀能動性來改變環境更好
Ⅶ 寫一篇100字左右的短文題目《創造美好的環境,從我自己做起》
以下每條都是請參考選擇你喜歡的
參考一: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我們應該保護地球。現在有的地區已經出現了泥石流、台風、森林火災、小河污染、臭氧層破壞、空氣污染……我們已經不斷遭受來自大自然的懲罰。
我們怎樣才能保護我們的家園呢?我們要多種樹,不亂砍伐樹木,不亂扔垃圾,講究衛生,保持校園干凈。多種花草,節約用水,保護動物,不破壞水源……我們還要說道做到。我們要讓為來的生活變成水源豐富,綠樹成蔭,沒有沙漠,沒有天災,海底物產多,草坪面積更大……讓我們的環境變美、變凈、變綠,環境更優美。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只有我們每個人都奉獻出自己的一點點環保,就能使明天的家園變得更加美麗。
參考二:
今天我剛到家,媽媽說:「你去拿饃」 。我接過鏌票就跑,媽媽說:「等一等」然後,媽媽拿出一個用白布做的小布袋說:「用這個袋子裝饃」,我說:「賣饃的有塑料袋」媽媽說:「塑料袋是白色污染,從今天開始,為保護環境,我們用布做的袋子,無論去超市還是買菜時,臟了洗洗還能用,既節約又保護環境」我聽後覺得媽媽說的很有道理,就去拿饃啦,賣饃的還誇我給她節約了塑料袋,我聽了心裡美滋滋的。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如果我們都有一顆保護環境的心少用塑料袋,我們的環境就會更好的。
參考三:
人類自誕生之日起,一切衣、食、住、行都依賴於我們生存的環境。而我們卻給我們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創傷。「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我國自古就有保護環境的思想,而今天,保護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現在沒有能力創造環境,但我們可以節約能源,保護環境。
為了環保,我們可以雙面使用紙張,紙是木頭做的,雙面使用紙張,可以節約許多木料。
為了環保,我們應該節約用電。隨手關燈。電燈所消耗的電通常來源於水力,而水資源是我們最應該保護的重要資源。側耳傾聽,黃河在哭泣,長江在嘆息……水污染像一種的頑疾折磨著大大小小的河流,而我們的水資源又不夠豐富。用水的浪費,水質的嚴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緊張。你知道嗎?一個水龍頭一秒鍾漏一滴水,一年便浪費掉360噸,一個漏水的馬桶一個月流掉3至25立方米水。如果把坐便器或淋浴器換成節水產品,全國各城市每月可望節水4.9億噸。洗臉水用後可以洗腳,然後沖廁所。淘米水可以用來洗碗筷,去油又節水。養魚的水澆花,能促進花木生長。如果我們不注意節約水資源的話,水資源將會枯竭,那麼最後一滴水將是我們自己的眼淚。
為了環保,我們還要有公德心,一片紙屑,一顆灰塵,每一處,都有你的身影么?有人會說:「那東西還用撿么?難道說我彎個腰,撿片紙片,世界就沒有垃圾啦!」
我想-----你是錯的,我們在生活中,不經意的會發現,你撿的不是一張紙,你撿起的是快樂和微笑。如果你快樂的看待這些小事,你會發現舉手之勞,你能做的還有很多。節約一張紙、節約一度電、節約一滴水、節約一滴油、節約一粒米、節約一塊煤……不要小看我們身邊的這些不起眼的小小的「一」,如果13億人都能做到,這將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Ⅷ 如何創造美的環境,誘發學習興趣
如何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音樂本身是一門藝術,如何讓學生接受這門藝術,激發他們想學的願望則是藝術的藝術。學生是活生生的人,雖然他們的經歷少,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願望,也有他們自己的主觀意識。我們在設計教育方案,組織教學過程中重視對每個學生的觀察和了解,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以最大的興趣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對學習有一種滿足感、渴求感與自豪感,為以後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是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關鍵。從幼兒到老人對音樂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愛好,但愛好不等於興趣。興趣會使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情緒高漲,主動感受音樂的美,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認真記憶教師講的知識。興趣在於對學生的培養。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必須有較全面的音樂修養,掌握音樂教學的規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音樂教師在課堂上悅耳動聽的唱,富有表現力的彈奏,精練的、津津有味的講解,會使學生得到音樂的享受和知識的滿足,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一,注重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
音樂教師從第一節課起,言行舉止就要散發著藝術魅力,充滿藝術激情,深沉地吸引學生模仿、學習、追求和超越。靈活的運用課堂語言。教學活動的靈魂就在於教學的語言技巧,教學語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課堂氣氛生動活躍,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度。音樂課堂因其藝術性和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需要更精妙的語言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在上課時,教師要做到精神飽滿,尤其是上課的前十分鍾,教師一定要用語言或動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學習的慾望。教師在課堂上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識上的平等,而不應居高臨下,整天牽著孩子的鼻子跑。孩子不是老師情緒化的傾瀉對象,他們也有尊嚴,他們不喜歡老師經常用命令式的口氣跟他們說話。比如我們在課堂上就應多用一些「好不好?」、「行不行?」、「大家說怎麼辦?」一類的話語,這樣,既尊重了孩子們的意見,又激發了他們學習和思考的興趣。在練習演唱歌曲的時候,老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和他們一起演唱甚至跳舞,尤其在低年級教學時老師應多給孩子一些親密的語言與動作。當他們表現出色的時候,我們可以摸摸他們的頭,貼貼他們的臉,說一聲「你真棒!」;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拍拍他們的肩,說一聲「要加油!」。我們要讓低年級的孩子感覺我們像媽媽,讓高年級的學生感覺我們像朋友。總之,在課堂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起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課堂氣氛,把關愛和笑容留給學生,從而使他們「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在教學中做的各種音樂律動練習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教師選擇那些明快、活潑、節奏感強的優美的歌曲或樂曲,用適合學生行進的速度彈奏。有經驗的教師總是經常地交換樂曲,即使同一首樂曲反復彈奏時在伴奏手法上也有所變化,使學生感到新鮮。為了培養學生的唱歌的技能、技巧,在音樂中需要安排一定的基本訓練,如發聲、音程,節奏練習,視唱練耳等。這些易使學生覺得枯躁。因此,要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練習,以增強學生的興趣。啟發式教學也可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教師用講故事,猜謎語及講解同教材有關的歷史事件、音樂家故事等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按一定的順序,層層深入提出問題。以激發學生積極的智力活動。在課堂中凡是學生努力能做到的,教師都不要代替,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音樂中生動的直觀教學也很重要,許多教師都利用與教材有關的實物、圖畫及幻燈的演示等方法進行教學,凡是教師能親自演奏的都親自演奏,不能演奏的可讓學生聽錄音,這樣,既可使學生看到各種樂器的形狀,又能聽到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音,印象深,記得牢,效果好。學校音樂教育,要把社會音樂教育納入自己的視野,把音樂教育與學生的日常音樂生活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因此,我們應該盡一切可能給學生提供各種類型、風格多樣的音樂體驗,盡力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具有音樂審美鑒別能力的音樂聽眾。「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讓學生真正領悟音樂的美,創造美的音樂,民族音樂是必上的一課。然而,對於現今中學生,似乎流行音樂或者具體說是流行歌曲離他們更近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深入學生當中,了解並熟悉他們喜歡的音樂,哪怕是那些不良的。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他們的朋友,進而更准更快地替他們去除糟粕,提高欣賞音樂的能力。若自恃清高,和學生們來個楚河漢界,互不相干,只能讓學生敬而遠之。例如,在欣賞歌舞音樂時,我先唱起了《大中國》,因為熟悉,很快學生就和了進來,激發起了學生的興趣。然後,我將其中秧歌的音樂介紹給了學生,讓學生明白流行音樂的創作也會以民族音樂作為素材。在欣賞民歌時,我將騰格爾、彝人製造、阿里郎組合等一些少數民族歌手的音樂引進課堂,同他們的民族——蒙古、彝族、朝鮮族的民歌放在一起,讓學生欣賞,並啟發他們從中找出不同民族民歌的特點。講到民族樂器時,我舉例《真的好想你》,利用其中二胡的音樂來介紹二胡豐富的音樂表現力。還有,在引導學生欣賞《大海啊,故鄉》時,為了便於同學們更好地理解這節課的內容,我放了一首韓紅的《天亮了》。這首歌很多同學都會唱,但都不了解它真正的內涵。我深情地把這首歌的歌詞及歌曲的創作背景介紹給同學們聽,重點描述了親情的偉大。再聽這首歌曲時,教室里靜極了。一種濃濃的溫情在教室里悄然盪漾著,歌曲把師生彼此的情感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在完成教材教學內容的同時,我會不失時機地向學生們推薦一些學生們喜歡聽的,如《同一首歌》中優秀的民族歌曲和優秀的教師還應該注意每節課都給學生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許多教師在將要下課時候和學生一起復習他們喜歡而又唱得不錯的歌曲,或欣賞學生喜愛的歌曲,學生還沒有上夠就下課了,這樣學生將十分盼望下一節音樂課的到來。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實行新課程標準的今天,音樂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建立起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課堂氣氛,創立以唱、動結合的課堂結構,使學生在唱中感知,在動中展現自己的創造。同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採用激勵性評價,增強學生的榮譽感、自豪感,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這樣音樂課堂便會成為學生精神上的家園,學生也會真心地喜歡上音樂課.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心理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徵,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教學形式,激發和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但興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環境的影響和教育的結果,學生只有對音樂懷有濃厚的興趣時,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進而主動地、不怕困難地學習音樂,以獲得自信。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營造愉悅和諧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被一種愉悅和諧的氣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勵,使創新意識得到很好的激發,興趣隨之提高。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實踐中我通過以下幾條途徑,積極為學生創設優良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參與音樂的興趣,從而提高了音樂課堂教學實效。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是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關鍵。從幼兒到老人對音樂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愛好,但愛好不等於興趣。興趣會使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情緒高漲,主動感受音樂的美,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認真記憶教師講的知識。
興趣在於對學生的培養。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必須有較全面的音樂修養,掌握音樂教學的規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音樂教師在課堂上悅耳動聽的唱,富有表現力的彈奏,精練的、津津有味的講解,會使學生得到音樂的享受和知識的滿足,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音樂本身是一門藝術,如何讓學生接受這門藝術,激發他們想學的願望則是藝術的藝術。學生是活生生的人,雖然他們的經歷少,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願望,也有他們自己的主觀意識。我們在設計教育方案,組織教學過程中重視對每個學生的觀察和了解,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以最大的興趣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對學習有一種滿足感、渴求感與自豪感,為以後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Ⅸ 1、 根據你對創造環境的了解和認識,你認為創造者應該如何營造良好的創造環境
講一個人的能力,首先如何營造良好的創造環境,是檢察你能力和智力的標志。
首先,創造環境的用「生存」來定義環境的適應
達爾文在闡述其自然選擇原理時曾指出,最適應於環境的個體將存活下來,並將其有利的變異遺傳到後代。後來哲學家H.斯賓塞用「最適者生存」這個術語來概括達爾文關於適應和自然選擇的基本思想:生存者是最適應的。但這個定義在邏輯上是不夠嚴密的。因為生存由多種因素決定,生存本身尚需解釋。況且生存如果與繁殖分開便毫無意義。因為一個個體即使生存下來,若不能繁育後代則不能將其適應的特徵傳遞下去,這樣的個體不能算「最適者」。
其次,環境的選擇是一個美好的或者痛苦的過程,也是一種能力、條件和環境的體現,更是一次機會和人生成敗的關鍵。情感的選擇,利益的選擇,貧富與榮辱的選擇,正義與邪惡的選擇等,都需要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選擇是件不容易的事,它需要我們舍棄,更體現我們的品德。尤其是在矛盾的沖突中,弄懂孰輕孰重,選擇的胸襟和豁達是成就事業的根本。勇敢、大膽、堅毅、理智地來選擇,是走向成功事業的基本要求。
最後,環境的塑造走在人生道路上,誰都彷徨過、擔心過、屈服過、失望過、動搖過、害怕過、痛苦過、急躁過、莽撞過、憂慮過、固執過、自卑過、嫉妒過、怯懦過等等,這些都因生存、生活和感情的需要,而出現或消失。我們的塑造也因人的條件、環境、能力、需要等有意和無意,自然和被逼地塑造著。是塑造今天還是塑造未來,我們的視力和能力,我們的思想和情感,將牽掣著我們的行動。但塑造的目的總是為了趨向利益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