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火鍋在古代就有了,那麼是在歷史上哪個朝代發明的
其實火鍋出現的歷史是比較悠久的,有很多傳言都是說它出現在周朝,這樣的說法是比較靠譜的,只不過當時火鍋的前身就是我們熟知的鼎。根據現在很多史書的記載,其實鼎這種東西一開始出現就是為了烹煮食物,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見到的火鍋這種手法,所以說我國是古代時候就已經有了的,只不過當時可以煮的食物很少。
按照我個人來說,我覺得火鍋應該出自的是南宋時期,畢竟當時才會有涮煮這種烹飪方法,並不是像周朝時期只是經濟用了烹煮這種方法罷了,正是因為很多古人的想法作法,才讓我們現在能夠享受到火鍋的美味。
『貳』 火鍋到底起源於哪裡
火鍋起源之說也是眾說紛紜,就好比阿拉伯數字一樣,起源於印度,但卻是經由阿拉伯人傳向四方的。這就是後來人們誤解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原因。
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魏文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但當時並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後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達,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到了清朝統治的年代,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餚。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時代,火鍋從中國傳入日本是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稱火鍋為「すきやき(壽喜燒)」又稱「鋤燒」。如今火鍋還傳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
小火鍋
『叄』 火鍋的歷史
「吃水牛毛肚的火鍋,發源於重慶對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擔零賣販子將水牛內臟買得,肝、肚切成小塊,於攤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洋鐵盆一隻,盆內翻煎倒滾著一種又辣又鹹的鹵汁。於是河邊橋頭的一般賣勞力的朋友,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直到民國二十三年,重慶城內才有一家小飯店將它高尚化了,從攤頭移到桌上。」這是《風土什志》一書中的記載。
為什麼用水牛內臟?原因很簡單,便宜!四川路邊小攤稱它「麻辣燙」,非常普及,四季都有,大多低廉,還有雞血、鴨血、豬腦、豬肝、木耳、藕片、蒜苗等葷素料,湯水上汪汪一股紅油,人人碗里一攤鮮紅的辣椒醬。最為獨特的是,這些攤子不洗鍋換湯,各色菜入鍋越煮越香,越陳越厚,有經驗的人不會在攤主的火鍋湯料一起鍋時就上門,會等湯底濃稠後再享受美味。
四川麻辣火鍋真正上檯面是在抗戰時期,重慶成為大後方,火鍋與川菜一起被外省人士所識所愛。火鍋中除了川菜三椒——花椒、胡椒、辣椒外還有姜、蒜、芥末、丁香等各種辛辣味的調料,因此辣得不燥不滯,有層次有韻味,它調動的不只是味蕾更能振奮全身神經細胞,是味覺總動員。
其實火鍋的精華是湯頭,俗稱「鍋底」,作法考究,湯汁是牛骨煮半日到一、二天,重要的是麻辣調味,大量的辛香和中葯,每一家都是獨門秘方。講究的還把香料細分,干辣椒辣味強,用來煉辣油;辣椒粉易溶,用來作湯;新鮮辣椒有自然香氣,用來提升氣味;辣椒、花椒配紅肉;胡椒則與海鮮合得來。
湯頭作好,調味後,就是火鍋打底功夫,底料以鴨血、豆腐最重要,俗稱「紅白豆腐」,它們會吸湯汁,一口咬下去,汁湧出來,溢滿嘴。其他有耐煮的牛肚、牛筋、牛雜、肥腸、牛肉片……它們需要先鹵煮3個鍾頭以上,切成片,吃火鍋時再下鍋,腴美酥爛才好吃,否則久嚼不爛。
至於吃火鍋,是有程序的,先鴨血、豆腐;然後涮生肉片;接著是牛肚、牛筋、大腸等湯底;第四道才是蔬菜,如空心菜、茼蒿、金針、白菜,它們在烹煮時會釋出水和甜味沖淡鍋湯;最後才是下一把手工的粗面配湯喝。吃麻辣火鍋有人就啤酒、果汁、可樂等飲料,其實行家吃起來,搭配的飲料首選白酒,尤其是40度以上的烈酒,叫「以毒攻毒」。如果怕辣又量淺,那就備一碗茶水或白湯,在材料燙熟後先放入輕涮,然後浸在醋里,再吃,辣味大減。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麻辣火鍋口味過激,熱量過高,重鹽重油重辣,對腸胃和體重都是不小的挑戰。
『肆』 中國的火鍋版圖怎樣劃分的,火鍋的起源到底在哪裡
現在已經是九月份,過段時間,中國大部分地區要冷了。而大冷天的吃一頓火鍋,甭提多高興了。尤其是三五好友,大家圍在一起,吃一頓熱火滾燙的火鍋,享受美味的同時也拉近了彼此的心。這大概是中國人最喜歡的聚餐方式了。
那麼,鍋到底是誰發明的?
在一個北風凜冽、大雪紛飛的數九寒冬,一家人圍爐共酌,推杯換盞,淺吟低唱,真是何其樂也!這樣暖心的場景,在多年以後,仍會留在我們的記憶深處。
『伍』 火鍋到底是誰發明的
引發思緒
在國內時我就非常愛吃火鍋,人大西門外有家秦媽火鍋,起先還不錯,但後來量又少又不幹凈,就不去了……後來發現了一個地方,叫「小肥羊」,味道很好離西門也近,就是價格稍微貴了點……
吃火鍋的時候韓國朋友給我介紹說這火鍋是成吉思汗發明的,當時我也沒怎麼在意,姑妄聽之而已……因為當時在我的知識體系裡這個火鍋應該是完顏阿骨打發明的,老家阿城是完顏阿骨打建都的地方,離那兒不遠的白城有個金上京博物館,裡面還有完顏阿骨打行軍時用過的鍋,跟現在的火鍋一模一樣~~~我當時在想,可能游牧民族用餐不太講究,尤其在行軍時,基本上都是支上一口鍋有什麼放什麼,所以跟現在的火鍋形似也沒什麼好奇怪的~但是按時間推算阿骨打應該在鐵木真之前,所以要論發明權,應該是對前者比較有利才對……之後,我也聽好多韓國人說過,火鍋是成吉思汗發明的~~~而且大多數的人都是聽中國人說的……我覺得這個事情必須弄清楚,要不然也會造成「阿拉伯數字」這個悲劇……
火鍋的各種名稱
在中國,火鍋作為民間流行的美食,流行於全國各地。火鍋在重慶和四川等地叫「火鍋」,在廣東稱為「打邊爐」,在寧夏稱為「鍋子」,在江浙一帶稱為「暖鍋」,在北京一帶則稱為「涮鍋」,而其英文名稱叫作
「hot pot (也作:chafing dish)」
火鍋在韓國被稱為「샤부샤부」,其實是指日本的火鍋,這個詞也是對日語里火鍋的發音的音譯詞,可見,韓國的火鍋應該是由中國先傳入日本,而後傳入了韓國。據我所知,火鍋大概是在1333年前後,傳入的日本,所以韓國有火鍋的歷史至少應該是在這之後。火鍋來歷
關於火鍋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我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重慶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有記錄。可見其歷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但當時並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食就逐漸多起來了。最初流行於我國寒冷的北方地區,人們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後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達,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到了清朝統治的年代,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餚。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時代,火鍋從中國傳入日本時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稱火鍋為「司蓋阿蓋」又稱「鋤燒」。如今火鍋還傳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
難以理解和感覺 2. 可信度降低
韓國人是知道《三國演義》的(韓國把三國演義叫《三國志》),所以他們還是認可漢朝的歷史的~~~所以,在後來韓國人再說這個「火鍋是成吉思汗發明的」的時候,我就會告訴他們至少在漢朝已經有對火鍋的記載了,只不過當時並不是很流行,三國五熟釜應該就是鴛鴦鍋的始祖;到了宋朝時期火鍋已經流行於民間;到了元朝時期流行於蒙古一帶~~~因此,所謂的成吉思汗發明說,基本上是不靠譜的……瑣感
有些事情總想弄清楚,但有些事情總是弄不清楚……有時難得糊塗好些,而有時卻必須明白~!個人認為印度人發明的數字卻被叫成了「阿拉伯數字」確實是種悲哀~~~至少我們應該盡量讓歷史是它本來該有的那個樣子……在這個意義上,火鍋問題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我確實不知道它的發明者到底是誰,但至少在漢代,它已經存在了……
『陸』 火鍋是誰發明的有什麼典故嗎
古語有雲:「不節不食」。這里的節是「時節」、「時令」的意思,也就是什麼時令吃什麼食物。古人不像咱們現在,有先進的食品工業和保鮮技術,「不節不食」卻真正包含了順應天時的智慧。深秋初冬,牛羊經過整個秋天的生養,膘肥體壯,人們也需要補充能量來面對寒冬,正是食肉的好時節。
最近北方的氣溫明顯涼下來了,秋意逐漸濃厚。但俊男美女們還是不願意換上厚厚的秋裝,通過食物來補充熱量是年輕人們樂意抵禦寒涼的方式。
一年四季都能恰,冬季尤甚
『柒』 不是重慶人也不是四川人,火鍋的真正發明者到底是誰
中國是一個崇尚美食的國度,當然在火鍋這一種美食當中,川渝火鍋是最具備知名度的。川渝火鍋之所以好吃是因為在鍋底當中,單單是調味料就有二三十種之多,因此川渝火鍋所講究的是刺激我們的味蕾,融合各種美食的介入,讓人流連其中。在全國各地火鍋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比如說在雲南大家特別喜歡蘑菇火鍋,而在北京當然就是正宗的銅火鍋,講究的是傳熱快,三秒鍾下羊肉,三秒鍾就可以入嘴。
雖然我個人不喜歡吃辣,但是對於川渝火鍋還是非常的喜愛,尤其是川渝火鍋當中有一種鴨掌火鍋味道更好,在吃川渝火鍋的時候,也可以將豬腦花放在鍋中去煮,那種味道也是所有火鍋葷菜當中我最喜歡的一種。
『捌』 大家都很愛吃火鍋 火鍋到低是誰發明的那
火鍋是中國的傳統飲食方式,起源於民間,歷史悠久。
今日火鍋的容器、製法和調味等,雖然已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但一個共同點未變,就是用火燒鍋,以水(湯)導熱,煮(涮)食物。這種烹調方法早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可以說是火鍋的雛形。《韓詩外傳》中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鍾列鼎」而食,即眾人圍在鼎的周邊,將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這就是火鍋的萌芽。歷經秦、漢、唐代的演變,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鍋的記載。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鍋之事,即其所稱的「撥霞供」。他談到在游五夷山、訪師道時,在雪地里得一兔子,無廚師烹制。「師雲,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桌上,用水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意各以汁供隨意沾食。」從吃法上看,它類似現在的「涮兔肉火鍋」。
直到明清,火鍋才真正興盛起來。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辦了530桌宮廷火鍋,其盛況可謂是當時中國火鍋之最。清嘉慶皇帝登基時,曾擺「千叟宴」,所用火鍋達到1550個,規模堪稱登峰造極,令人驚嘆
『玖』 網友熱議四川火鍋的鼻祖,四川火鍋的鼻祖到底是誰
四川火鍋真正的鼻祖是長江邊上的船工們,當時,長江邊上的船工們跑船常宿於小米灘,停船即生火做飯驅寒,船工們吃後,美不可言,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在長江邊各碼頭傳開了。
『拾』 火鍋最早起源於哪裡、之後又是從哪裡開始傳播的.從起源起到現在火鍋有多長的歷史、!~
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我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四川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有記錄。可見其歷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我國的火鍋花色紛呈,百鍋千味。著名的如廣東的海鮮火鍋,食而不膩,味美無窮;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清香爽神,風味獨特;雲南的滇味火鍋,鮮嫩香辣,風味獨特;湘西的狗肉火鍋,享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美譽;重慶的毛肚火鍋風味別致,吊人胃口。此外,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等,也別具風味,堪稱寒冬里的「席上春風」,為食客們所津津樂道。
火鍋的好處:(1)吃火鍋營養損失少,入鍋食物的營養素幾乎可以完全吃進去。
(2)調味品可自行控制。
(3)能始終保持菜餚的溫度。
(4)食物的新鮮程度和衛生情況看得見,吃起來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