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福音電影院創造

福音電影院創造

發布時間:2021-07-06 19:25:37

❶ 香港那些電影院12月能看《福音戰士:破》

嘎....去油麻地百老匯中心戲院(MTR 油麻地站 C出口) 或者去 百老匯旺角戲院(MTR 旺角站 E2 出口) 從紅磡的話可以去尖東站轉荃灣線(我沒轉過..不知可不可以...)或者去乘坐東鐵去九龍塘再轉(這個比較麻煩...)

忘記了!其實可以去AMC又一城
從紅磡坐東鐵到九龍塘 再從C出口(貌似是,記不清了)去又一城就可以了

明天我也要去看啦~~~買的是預售票..特典很不錯...希望lz能順利看戲吧

❷ 電影《福音》是講的什麼

福音是基督教用語,指有益於眾人的好消息。
「弟兄們,我如今把先前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告訴你們知道;這福音你們也領受了,又靠著站立得住;並且你們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傳給你們的,就必因這福音得救。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哥林多前書15:1-4)
福音是由三部分組成的:
一、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 二、基督被埋葬了 三、基督第三天復活了 以上的三點,就是基督徒所認為的有聖經經文作為理論支持的福音定義。

❸ 多介紹幾部好看的福音電影。感人的,意義深刻的,都行。多多益善。

1.婚紗(結婚禮服),雖然說離不開癌症這個老套的劇情,但是看了真的不會讓你後悔,小女孩演的太好了,真的看了好虐心,後半部分哭著看完的。
2.個人是覺得只要講到忠犬啊什麼的就好虐心,好催淚。一部是《忠犬八公的故事》(我看的是美版的,很感人,日版的太早- -不想看畫面舊的..但是據說也很經典)還有一部是《人狗奇緣》,這狗太可憐了。整整一個禮拜我都在想,好難過好難過。。
3.《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劇情很好!結局有點出乎意料。像是歐亨利是的小說啊~也挺感人的,但是哭的沒前面幾個多。

❹ 跪求福音電影下載地址

http://movie.jdjys.com/index/allmovie.asp很多的呀!

❺ EVA創造的所有記錄和榮譽

◆銷售成績
●Eva劇場版合計票房收入45億日元,整個1990年代所推出的電視、劇場版系列的音像製品銷量高達450萬枚。
●1996年的日本動畫錄像帶版市場受到迪斯尼作品相當大的沖擊,進入銷售量前十名的幾乎全都是《風中奇緣》之類的迪斯尼大作。日本國產動畫,只有《新世紀福音戰士》上榜並位於首位。
●1997年3月15日 Eva劇場版《死與新生》首映EVA迷們在售票的前一日就開始排成長隊等待購票。3月15日,從早上開始下著小雨,在東京與新宿的公映場地,聚集了7000名左右的EVA迷,其中3500人是徹夜等候。
●2007年9月1日 Eva新劇場版:序(即1.0版) 首映 在首映2天之內前往電影院欣賞這部闊別了10年之久的神作的人數已經高達23萬6158人次,累計票房收入也達到了2億8042萬4200日元。東京新宿的TOKYO MILANO電影院曾創下了連續7場滿座(甚至有人不惜站著觀看)的輝煌成績,並且每次放映結束後全場觀眾都會起立並鼓掌。這也是這么多年來動畫劇場版上映時相當少見的盛況。而到了10月末統計,票房收入已經超過17億日元,觀看人數突破128萬人次……
●2008年4月25日 Eva新劇場版:序 DVD版(即1.01版)發放 29.8萬的銷量取得2008年間Oricon DVD排行榜首位
●2009年5月27日 Eva新劇場版:序 藍光版(即1.11版)發放 並成為首部採用SBMV技術的BD產品 以及經刷新了Oricon BD榜單上由(The Dark Knight)創下的5.6萬最高紀錄
●2009年6月27日 Eva新劇場版:破(即2.0版) 首映 上映十天觀影人數已破100萬人次,票房總收入也已超過過3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億)。觀影人數與07年9月公映的前作《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序》同期相比,增長了2倍以上,並連續兩周奪得日本周末電影票房冠軍。
◆所獲榮譽
●《NewType》評選成績
《NewType》1996-1997人氣動畫作品 Top 1
《NewType》1995-1997男性動畫角色·人氣 Top 1(碇真嗣)
《NewType》1995-1997女性動畫角色·人氣 Top 1(綾波麗)
●日本傳媒藝術100選
日本文化廳所舉辦的「日本媒體藝術100選」中,《EVA》被票選為「史上最經典動畫」。
●第7屆東京國際動畫賞
年度最佳動畫作品:庵野秀明監督劇場版《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序》
最佳監督:庵野秀明《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序》
●第13回動畫神戶賞
作品賞·劇場部門:《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序》

以上是別處的資料,下面是自己對與其社會影響性的看法:
在EVA剛出現的時候,它完全就是一部與商業化脫軌的作品,與以往的機器人動漫相比它完全不同,晦澀的劇情,怯懦的主角,悲傷的故事,完全顛覆了機器人動漫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印象,以至於作者對其成功感到出乎意料。
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雖然經濟科技發達,但同樣面臨現代文明的詬病,人與人之間心靈的距離不斷拉大,犯罪率、自殺率不斷上升,這部動漫雖不敢說解決這個問題,但它其實是將這個問題放在虛擬的舞台上加以剖析,所以說與其是消極影響,倒不如是某些問題的反映。正因為與人們產生了共鳴,所以贏得了成功。
觀看的立場應該就是反思我們自己吧,反思我們的心靈,反思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反思我們如何與他人相處,反思我們所處的世界,從中得到答案(如真嗣的「不能逃避」,唯的「只要活著,哪裡都是天堂」),我想這也是作者有意無意所表達的目的吧。

❻ 電視劇開頭第一句話,上帝用七天創造世界,而我用來愛你還是什麼的。開頭挺唯美的,是什麼來著

福音電影吧

❼ 韓國福音電影一個音樂家變成什麼又回復嗓音的故事

我的帕瓦羅蒂 파파로티 (2012)

導演: 尹宗燦
編劇: 劉英雅
主演: 李帝勛 / 韓石圭 / 姜素拉 / 吳達洙 / 趙鎮雄
類型: 劇情 / 音樂 / 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 韓國
語言: 韓語
上映日期: 2013-03-14(韓國)
片長: 127分鍾
又名: 帕瓦羅蒂 / 帕帕羅蒂 / My Pavarotti

❽ 義大利電影的內容

早期電影1905年,F.阿爾伯里尼和D.桑多尼在羅馬創辦了電影製片廠,從1906年始定名為西納斯公司。其後的兩、三年間,很多小電影公司在都靈、米蘭、羅馬、那不勒斯和威尼斯等地紛紛建立起來。1905年,西納斯公司攝制了第一部有群眾大場面的故事片《攻陷羅馬》(導演F.阿爾伯里尼),緊接著又攝制了一批歷史題材的影片。當時義大利的電影攝制者只注重拍攝場面宏大、布景豪華,對歷史事實則不重視。1909~1910年拍攝了影片《麥克佩斯》、《安尼塔?卡里巴爾迪》、《奧賽羅》、《貝亞特麗齊?琴奇》等。1913年是義大利無聲影片最興盛時期,年產量達497部。這個時期的主要導演有M.卡塞利尼、G.德?里加羅、E.格左尼、L.麥幾、B.尼格洛尼,G.帕斯特隆納。當時,義大利電影在國外也有很大市場,在國外最獲成功的3大影片是你往何處去?(1912,導演E.格左尼)、《龐培城的末日》(1913,導演M.卡塞利尼)和《卡比利亞》(1914,導演G.帕斯特隆納)。影片《卡比利亞》取材於古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是當時電影藝術最重要的作品。義大利頹廢派作家G.鄧南遮參予了此片劇本的編寫工作。作曲家I.皮澤蒂也特地為影片寫了放映時樂隊演奏的樂曲。另一部重要影片《我的愛情不會死》(1913,導演M.卡塞利尼)是沙龍式情節影片的代表作。這部現代題材作品也獲得很大成功。這個時期,大規模的宣傳使一批義大利電影演員蜚聲國內外影壇。女明星成為保證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當時拍攝了很多喜劇影片,最受歡迎的喜劇演員主要是法國人,特別是由法國演員A.第特主演的喜劇風靡一時。當時大量影片內容脫離現實,但也有的導演致力於反映人民大眾的生活。這類影片大多是根據真實主義流派長篇小說拍攝而成的。較重要的影片有《消失在黑暗中》(1914,根據R.布拉喬的原作改編,導演N.馬爾托里奧),影片運用了對比蒙太奇描述了那不勒斯地方的顯貴和貧民生活的天壤之別。這類影片還有《黛萊絲?拉甘》(1915,根據E.左拉的小說改編,導演N.馬爾托里奧)、《阿松塔?斯比納》(1915,導演G.塞倫納)等。
攻陷羅馬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電影失去一部分國外市場,開始進入不景氣時期。這時,只有演員兼導演E.吉奧內的作品還保持著聲譽。他拍攝了浪漫主義的驚險樣式影片,其中最著名的是系列片《灰鼠》(1918)等。為了挽救日益衰退的局面,義大利電影企業家們把當時20幾家影片公司組成了一個托拉斯,即義大利電影聯合公司。但這未能恢復昔日的繁榮。1921年以後,義大利的影院上映的主要是美國電影。
法西斯統治時期墨索里尼政府曾極力利用電影作為一種宣傳手段。1935年,義大利設電影業管理局,使電影生產和影片發行都置於國家控制之下。1937年在羅馬建成了一座歐洲最大的綜合電影製片廠:電影城(有十個攝影棚)。1935年在羅馬建立了電影實驗中心,負責培養電影專業人員。影片產量也逐年增加,1942年的影片產量高達119部。但是,在法西斯統治時期,完完全全為它服務的導演為數不多,露骨地鼓吹法西斯、軍國主義思想的影片也不多,大部分導演主要拍攝古裝片、音樂片、情節片和喜劇片。這個時期有些人追求「紀錄片的客觀性」,拍攝了一些「紀錄派」影片。如《海底的人們》(1940,導演F.德?羅勃蒂斯)、《白色的船》(1941,導演R.羅西里尼)。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些電影導演對法西斯官方電影採取消極態度,在創作中只注重對作品的形式方面的探索,人們把這類影片稱之為「書法派」電影。為了拒拍庸俗的商業性影片和迴避拍攝鼓吹法西斯思想的宣傳片,「書法派」主要致力於改編古典文學作品。他們最主要的影片有《以往的小世界》(1941,導演M.索爾達蒂)《射擊》(1941,根據A.C.普希金的短篇小說改編,導演R.卡斯戴拉尼)、《空想家賈柯莫》(1942,導演A.拉都達)、《是,太太》(1942,導演F. 波喬里)和《嫉妒》(1943,導演波喬里)。
這個時期,一些青年電影工作者積極而自覺地反對法西斯的官方電影,他們當中很多人曾在羅馬的「電影實驗中心」執教或學習。由於沒有通過實際拍片來實現自己想法的機會,他們在電影雜志 《白與黑》 和《電影》上經常發表有關電影理論和美學方面的文章,闡述自己的主張。1939~1942年發表的這些文章為後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美學原則奠定了基礎。這些青年當中很多人後來成為著名導演,如L.維斯康蒂、G.德?桑蒂斯、G.普希尼、A.彼特朗吉里、C.利薩尼、M.安東尼奧尼;有些成為著名電影藝術理論研究家,如G.阿里斯泰戈、G.威亞齊等。
法西斯統治的末期,義大利電影工作者沖破種種阻力,攝制了幾部預示新現實主義誕生的影片:《雲中四步曲》
孩子們在注視我們
(1942,導演A.勃拉塞蒂)、《孩子們在注視我們》(1943,導演V.德?西卡,編劇C.柴伐蒂尼)和《沉淪》(1943,導演L.維斯康蒂)。這幾部影片顯現出義大利電影復興的最初跡象。
新現實主義電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義大利社會生活各方面陷於崩潰,在民主運動高漲形勢下,產生了義大利新代世界藝術界的一個重要現象。新現實主義追求紀錄片的真實准確性,展示備受戰禍的義大利人民的苦難生活,表現人民對社會不公正和對資產階級冷酷的抗議,反映人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1945年,導演R.羅西里尼拍攝了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歌頌人民群眾在反法西斯斗爭中團結精神的影片成了新現實主義的宣言書。它使新現實主義電影在國際上確立了地位。翌年,他又拍攝了同一主題思想的影片《游擊隊》,展示了戰爭年代義大利人民生活的廣闊情景。羅西里尼在攝制這部影片時,拒絕應用攝影棚、服裝、化妝和專業演員。這部影片創造的一種新穎的風格很快被其他國家效仿。導演C.利薩尼、A.維加諾、A.勃拉塞蒂也拍攝了反映游擊隊和地下工作者斗爭的影片。其後,新現實主義者們轉向描寫戰後生活中一些緊迫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批判性的社會剖析,例如德?桑蒂斯的《艱辛的米》(1949)、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1948)等。
新現實主義的導演們盡管創作手法和風格各異,但他們的影片有一些共同之處:對現實生活做歷史的、具體的處理,對當時生活條件進行尖銳的批評,對普通人民的苦難表示真誠的同情。新現實主義的電影語言精練、嚴謹;既拒絕法西斯統治時期那種粉飾、浮誇的程式,也擯棄好萊塢的那些陳腐的模式。影片通常採用自然實景,人物角色經常由非職業演員扮演。影片以某一真實事件為基本內容,往往取材於報紙上發表的新聞報道,決不採用虛構臆造的故事。
50年代前後,義大利國內政治、經濟形勢不斷發生變化,特別是反法西斯各政黨出現分裂之後,進步的義大利電影工作者的團結統一也開始解體,有些人通過作品強調自己忠實於新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並力求繼續發展這個傳統,如C.利薩尼拍攝了《苦難情侶》(1954),V.德?西卡拍攝了《屋頂》(1956),P.捷爾米拍攝了《司機》(1956)。有一些人則開始放棄新現實主義。R.羅西里尼拍攝的《上帝的流浪歌手弗蘭西斯科》(1950,又譯名《聖弗蘭西斯科》)、《斯特隆波里,上帝的土地》(1949)等影片,開始明確地表現出他的崇尚宗教信仰的主題;A.傑尼那按梵蒂岡的旨意拍攝的影片《沼澤地的上空》,只是形式上利用了許多新現實主義手法而已。F.費里尼的闡述哲學道德問題的影片路(1954)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它對新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進行了反思。
這個時期,導演R.卡斯戴拉尼的喜劇片《兩文錢的希望》(1952)、導演L.康曼西尼的平庸的鬧劇片《麵包、愛情與幻想》(1953)被一些官方機構和右翼分子宣布為「樂觀片」,並大加吹捧,而另一些作品,如有重要意義的影片《溫別爾托?D》則被認定為「悲觀片」由於政府對「樂觀片」給予資助,結果是產生了一個變種樣式的電影,人們把它譏諷為「玫瑰色新現實主義」。這種樣式的影片徒具新現實主義的某些表面特徵,社會批判的內容被閹割掉了。
50年代中期,新現實主義對法國、西班牙、 日本、印度、拉丁美洲國家和其他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有力的影響,但在義大利,它卻陷入危機之中。但是,無論是教權主義的反動勢力,還是好萊塢的壟斷組織都沒能扼殺義大利電影藝術的發展。人民民主運動的高漲促使很多電影專家重新回到反法西斯的民主團結的立場上來。1959年導演R.羅西里尼拍攝了《戴拉?羅維萊將軍》,導演M.莫尼塞利拍攝了《大戰》。1960年,R.羅西里尼又攝制了充滿反法西斯精神的影片《羅馬的夜晚》。
繁榮時期60年代,義大利電影呈現出新的繁榮景象。1959~1961年幾乎同時攝制了幾部舉世矚目的故事片:L.維斯康蒂的《羅科和他的兄弟們》、F.費里尼的《甜蜜的生活》、M.安東尼奧尼的 《奇遇》 和《夜》。當時義大利正處於資本主義暫時穩定和表面繁榮時期,這幾部影片的作者從各自不同的思想立場反映了義大利社會發展的這一新階段。《甜蜜的生活》是費里尼的反映社會問題的一部影片,揭示了羅馬資產階級生活的腐化及其精神上的空虛。這些影片在揭露和諷刺的同時,也表現出令人壓抑的孤獨寂寞。類似情況也存在於費里尼以前幾部作品裡,如影片《路》(1954)、《詐騙》(1955)、《卡比利亞之夜》(1957)以及他那部吐露內心隱秘的自傳體影片《》(1963)里。但是,資產階級家庭危險和婦女地位的主題在他的影片《朱麗葉和靈魂》(1965)里卻得到了發展。導演M.安東尼奧尼致力於探討資產階級社會里人的異化問題,拍攝了整整一組影片:《吶喊》(1957)、《奇遇》(1960)、《夜》(1961)、《蝕》(1962)和《紅色的沙漠》(1964)。這位導演雖然對表現的內容進行了深刻的社會剖析,但有時把離群索居的悲劇做了絕對化和美化的描述。
V.德?西卡在這一段時間里拍攝了反法西斯的影片《喬恰拉》(1960,根據作家A.莫拉維亞的小說改編)和《阿爾托納的幽禁者》(1962,根據法國存在主義作家J.P.薩特的劇本改編)。
60年代,以反法西斯為主題的第二個浪潮期間,義大利拍攝了許多比較好的影片:《1943年的長夜》(1960,導演F.凡奇尼)、《都回家去》(1960,導演L.康曼西尼)、《那不勒斯的四天》(1962,導演N.洛依),《他們走向東方》(1964,導演G.德?桑蒂斯)、《要嫁給軍人的姑娘們》(1965,導演V.朱爾里尼)和《未婚妻布貝》(1963,導演L.康曼西尼)等等。L.維斯康蒂導演了一部關於納粹分子如何攫取政權的影片《群神的滅亡》(1969)。V.德?西卡拍攝了根據G.巴薩尼反法西斯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芬齊-孔蒂尼家的花園》(1970)和反戰的情節片《向日葵》(1969)。
60年代裡,表現工人的題材仍然為義大利電影藝術家所關注。導演M.莫尼塞利以喜劇樣式拍攝了有關義大利工人第一次罷工的影片《同志們》(1963),導演U.格列戈萊蒂拍攝了嘲笑資本主義剝削方法的科學幻想式諷刺喜劇片《奧米克倫》(1963)。塔維亞尼兄弟和V.奧爾西尼執導了影片《一個將被燒死的人》(1962)。電影藝術家們對揭露黑手黨罪行的題材也頗感興趣,如V.德?塞塔的《奧爾戈索洛的匪徒》(1961)、A.拉都達的《黑手黨人》(1962)、E.佩特里的《各取應得》(1967)。這時義大利也出現了政論性電影。導演F.羅西採用紀錄手法攝制了剖析黑手黨問題的尖銳的社會批判影片《薩爾瓦托雷?裘連諾》(1961)和雜文式影片《掠奪城市的手》(或譯《伸向城市的手》,1963)。很多導演致力於把文學作品搬上銀幕。如L.維斯康蒂的《金錢豹》(1963)和《在威尼斯之死》(1971)、V.朱爾里尼的《家庭記事》(1962)、F.馬塞利的《冷漠的人們》(1963)等。
這個時期一些新導演嶄露頭角。在義大利電影佔有特殊位置的導演兼作家P.P.帕索里尼於1961年拍攝了他的處女作《乞丐》,翌年拍攝了《羅馬媽媽》。他的影片雖然存在著過多的自然主義描寫,但是准確地反映了羅馬城郊流氓無產者的可怕的生活。在影片《馬太福音書》(1965)里,P.帕索里尼表達了試圖使共產主義和基督教理想相調和的意圖。其後,他又轉向專門拍攝改編世界古典名著的影片。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1967)、歐里庇得斯的《美狄亞》(1969)、G.薄伽丘的《十日談》(1971)、G.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972)及《一千零一夜》(1974)。他拍攝的最後一部影片《薩洛,或者薩托姆的 120天》(1975),揭露了法西斯統治的罪惡,但同時渲染了病態的色情和暴虐狂。
這個年代裡,社會喜劇片中較受歡迎的是義大利式喜劇片,這種樣式影片將喜劇和悲劇兩種成分相結合,力求表現現代的重大問題。很多著名導演拍攝的「義大利式喜劇片」受到觀眾的好評。如V.德?西卡的《昨天,今天,明天》(1963)、《義大利式的結婚》(1964),P.捷爾米的《義大利式的離婚》(1961)、《被誘騙被遺棄的女人》(1964)、《女士們和先生們》(1966)、《不道德的人》(1967)、《六翼天使》(1968);D.利齊的《艱難的生活》(1961)、《爭先恐後》(1962)和《進軍羅馬》(1962)、《「聖一月」行動計劃》(1966);L.藏巴的《大街上的調度員》(1960)、《保險局醫生》(1968)等。
60年代中期,導演S.萊翁內拍攝的「義大利西部片」獲得了聲譽。如影片《為了多餘的幾塊錢》(1964)、《好人,粗暴漢和無賴》(1966)、《從前在西部某地》(1968)等。
60年代下半期,義大利出現了一批稱之為「叛逆電影」的影片。青年導演M.貝洛契奧的影片《怒不可遏》是代表作品,它以離奇的形式表現了青年對資產階級生活習俗、家庭倫理的極端個人主義的反抗。屬於「叛逆電影」的還應提到塔維亞尼兄弟執導的幾部影片:《打倒者們》(1967)、《在天蠍座標記下》(1969)。在西班牙培養成長的導演M.費雷里的作品也有一定影響。他的《蜂後》(1963)、《猿猴女人》(1964)、《迪林傑死了》(1969)、《接見》(1971)等影片運用諷刺和怪誕手法表現了反教權主義的社會批判的內容,嘲諷了資產階級家庭關系和虛情假義。
70年代,在義大利電影中,出現一個被稱之為政治電影的派別,它們在反法西斯主義,社會批判的激情和在藝術原則方面接近新現實主義。在義大利國內外贏得了評論界的注意和觀眾的贊許。如F.凡奇尼的影片《馬梯奧蒂謀殺案》(1973),B.貝爾托盧奇的影片《蜘蛛的戰略》(1970,電視片)、《國教教徒》(1971)和《二十世紀》(1976),C.利滋尼的《聖巴比倫廣場,下午8點鍾,無法理解的謀殺案》(1976),G.蒙塔爾多的《阿妮絲和死》(1976)等都是以反法西斯為主題的。喜劇樣式的政治影片有M.莫尼塞利的《我們要上校》(1973)、 E.斯科拉的《我們曾如此相愛》(1975)和心理描寫片《不平常的一天》(1977)。這個時期的一些具有反殖民主義和國際主義意義的影片有《代號「惡魔」行動計劃》(1979,義大利與西班牙合拍,導演G.蓬戴科爾沃)、《右邊坐著的人》(1968,導演V.朱爾里尼)、《薩柯和萬塞蒂》(1971,導演G.蒙塔爾多)。這一時期表現工人題材的影片也有新的提高,如《工人階級上天堂》(1971,導演E.佩特里);揭露國家機關貪污受賄,揭露法官、警察、檢察機關與黑手黨互相勾結的電影也佔有重要位置,其中,一些新的政治偵探片在國內外獲得成功,如導演D.達米阿尼的《警察局長的自白》(1971)、《我害怕》(1977)、《跪著的人》(1979),E.佩特里的《對一個絕對無可懷疑的公民的調查》(1967)和《托多?莫多》(1976),F.羅西的《馬台依事件》(1973)和《尊貴的屍體》(1976),L.藏巴的《尊敬的人們》(1975)等。
此外,反映義大利農村生活中尖銳社會問題的影片有《一家之主的父親》(1977,導演塔維亞尼兄弟)、《木屐樹》(1978,導演E.奧爾密)、根據作家C.萊維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基督停留在埃博利》(1979,導演F.羅西)等。著名的義大利導演們也拍攝了一些「政治電影」,如L.維斯康蒂攝制了《室內裝飾的全家像》(1974),影片強烈地譴責了法西斯陰謀者,同時也激烈地指責了左翼極端分子。V.德?西卡與C.柴伐蒂尼聯合拍攝了兩部剖析社會問題的影片《我們叫他安德烈》(1972)和《暫短的休假》(1973);F.費里尼拍攝了《羅馬》(1972)和《阿馬爾柯德》(1973),這位藝術家在這兩部影片里第一次鮮明地表現了反教權主義和反法西斯的主題思想。M.安東尼奧尼的創作也發生了急劇的轉變。他在英國拍攝了有關青年問題的影片《放大》(1966)之後,在國內導演了《職業:記者》(1975),這部影片里既有他經常表現的主題和題材,也反映了反殖民主義的思想。導演V.朱爾里尼拍攝了《塔爾塔爾沙漠》(1976,根據D.布恰蒂的原作改編),影片的反軍國主義傾向吸引了人們的注意。
「政治電影」在發展中,嚴肅成分和娛樂成分互相滲透的傾向,使電影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引起尖銳爭論的電影作品。如M.費雷里的《饕餮》(1973),L.卡瓦尼的《夜間守門人》(1974)。這些電影雖然表現了反資產階級和反法西斯的意向,但同時卻也存在著自然主義的表現手法。隨著各種不同樣式互相滲透和新的樣式的出現,60年代電影創作中的許多現象、流派和樣式,也逐漸在義大利電影中消失。
從70年代中期開始,義大利在政治、思想和經濟各方面出現的普遍不穩定,使電影工作者中的一些人對社會、人的信仰喪失了信心,這反映在他們創作的一些影片里,如M.費雷里導演的《最後一個女人》(1976)和《再見,色慾之徒》(1978),F.費里尼的《樂隊在排練》(1978),L.康曼西尼的《堵塞》(1979)。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生產的影片中屬於這類的影片有E.斯科拉的《露台》(1979),B.貝爾托盧奇的《一個可笑的人的悲劇》(1981),F.費里尼的《女人城》(1980)和《船行駛了》(1983),F.羅西的《三兄弟》(1981),塔維亞尼兄弟的《聖洛倫索之夜》(1981),M.安東尼奧尼的《一個女人的辨認》(1982)。
當代電影狀況義大利電影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景氣,原因很多,諸如國產電影得不到國家支持、美國資本越來越多地滲入義大利電影生產和影片發行系統、電視的競爭等等。此外,很多主要導演,如維斯康蒂、羅西里尼,德?西卡、捷爾米、帕索里尼等人相繼逝世。1978~1979年,製片生產規模壓縮了,影院數也減少了。觀眾1975年為5.1億多人次,1978年減少到3.1億多人次。外國影片佔全國發行量的70%,其中主要是美國電影。義大利影片的水平也在普遍下降。一些製片人和墨守成規的導演為了尋找出路重新拾起老一套辦法:拍攝喜劇片、偵探片和音樂片,期望以此滿足觀眾。
義大利的電影生產一直很分散,1976年全國大約有150家電影公司。它的中心是羅馬、 都靈、米蘭、威尼斯、比薩等城市也都有一些製片廠。很多義大利影片是靠好萊塢壟斷組織的資金拍攝的。影片發行機構也很分散,而且這些機構與美國資本有著密切聯系。天主教會和梵蒂岡對電影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他們通過自己的出版物控制每一部影片在信徒中間的推薦或觀看。
義大利電影的主要創作人員由羅馬的電影實驗中心培養,該中心創建於1935年。電影專業刊物有:《白與黑》(1940創刊)、新電影(1952)、《電影──1960》(1960)等。
在義大利舉辦的國際電影節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佛羅倫薩國際獨立製片人電影節、聖萬桑國際體育片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等。

❾ 人類是上帝創造的,那請問是誰創造了上帝和神

上帝具有唯一、無定形、中性、無明、公正、仁慈、超能、智慧八大特徵。

無極生太極,太極就是上帝。渾沌是上帝創造宇宙的法則,生命及宇宙是在上帝的主導下依據嚴格的物理法則創造的。上帝是理性的開端,宇宙是理性的必然產物。

上帝創造了宇宙,創造了神、佛和天仙,神在上帝的授意下派遣天仙創造了人類,人類是為神和上帝而活著。

為了使宇宙有序運行,上帝創造了難以計數的神來幫助自己管理宇宙,神都是高能量的集合體,神只有神性,而沒有調皮玩耍的特性,無法給上帝帶來歡樂,所以上帝又創造了許多天使(天仙和佛),任其在宇宙中自由往來,使宇宙充滿了生機。

天仙和佛雖然是由上帝所造,但由於他們的能量較低,所以在每一個天體家族中均受天體家族神的左右和影響,2.5億年前來到地球的天仙和兩億年前來到地球的佛就是這種左右和影響的結果。

現在地球上的人類有三大起源。非洲黑人、美洲印第安人、埃及人、北非白人及歐洲白種人是一神所造;以色列人、巴勒斯坦和巴基斯坦人、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土耳其、敘利亞、約旦、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人及絕大部分印度人等是另一神所造;東亞的中國人、蒙古人、日本人、朝鮮人及東南亞地區的人來自龍。

更多的可參考生命禪院的《禪院文集》

閱讀全文

與福音電影院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