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計時儀器漏和刻是怎樣發明和使用的
漏和刻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是古人發明的諸多計時工具中最有代表性儀器,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漏是指帶孔的壺,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種。早期多為泄水型漏刻,水從漏壺孔流出,漏壺中的浮箭隨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壺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為了得到均勻水流可置多級受水壺。
漏是漏水的壺,藉助水的漏出以計量時間的流逝,是守時儀器。刻是帶有刻度的標尺,與漏壺配合使用,隨壺水的漏出不斷反映不同的時刻,屬於報時儀器。從文獻史料和邏輯推理來看,漏的出現當早於刻。
漏壺的起源應是相當早的。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就能製造精美的陶器,總會出現破損漏水的情況,而漏水的多少與所經時間有關,這就是用漏壺來計時的實踐基礎。人們從漏水的壺發展到專門製造有孔的漏壺,這一儀器就誕生了。
據史書載,漏刻之作開始於軒轅之時,在夏商時期有了發展。軒轅黃帝是傳說中的人物,漏壺為他所創不盡可信,但說在夏商時代有了很大發展還可考慮。
殷商時期已知立桿測影,判方向、知時刻,因而漏和刻的發明不會晚於商代。在先秦典籍中,見到有關漏的記述,在漢代以後文獻中已經見有刻和漏刻的描寫。
最原始的漏壺沒有節制水流的措施,只是讓其自漏,從滿壺漏至空,再加滿水接著漏。顯然滿壺和淺壺漏水的速度不同,但一壺水從滿漏至空都是大體等時的。
如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1976年出土的西漢漏壺每次漏空大約10分鍾,因而計量時間可用漏了多少壺來表示。
為了不間斷地添水行漏,計數漏了多少壺,需要有人日夜守候,這也許就是《周禮·夏官司馬》中提到「挈壺氏」的原因。書中說夏官司馬所屬有挈壺氏,設下士6人及史兩人,徒12人。
有軍事行動時,掌懸掛兩壺、轡、畚物。兩壺,一為水壺,懸水壺以示水井位置;一為滴水計時的漏,命名擊柝之人能按時更換。
如此眾多的人員守候一個漏壺顯然是很大的負擔,人們必然會產生節制漏水速度的要求,或在壺內壁出水口處墊以雲母片,或在漏水孔中塞以絲織物等,使漏水緩慢而又不斷,這樣每一壺水漏出的時間長了,就減輕了不斷添水的負擔。
由於不能以漏多少壺來計時,而要隨時注意漏壺里的水漏掉多少,這就是刻產生的基礎。最初可能是在壺內壁上刻畫。後來為了便於讀數,就放一支箭在壺里,在箭桿上劃刻度,看水退到什麼刻度就知道時間了。
由於漏水速度的減慢,改用刻來作為計量時間的單位,壺水的滿淺影響漏水速率的問題就顯得突出起來。
可以說,我國漏刻技術幾千年的發展史就是克服漏水不均勻、提高計時精度的奮斗過程。其間也有箭舟的創造,沉箭式和浮箭式的使用,以及稱漏的發明等巧妙的設計。
箭舟是浮在漏壺里的小舟,載刻箭以浮;沉箭式是指隨著水的漏出,壺里水面下降,箭舟載刻箭下沉而讀數;浮箭式是指另用一不漏水的箭壺積存漏出的水,水越積越多,水面升高,箭舟載刻箭浮起而讀數;稱漏是稱漏出之水的重量來計時。
它們都屬於報時和顯示時間的裝置,其報時的准確程度均受到漏水是否均勻的影響。
為了克服壺里水位的滿淺影響漏水的速率這一問題,最初想到的當然是不斷添水以保持壺里水位的基本穩定,這樣沉箭式就不能使用,必然出現浮箭式。
不斷添水這一工作又是件麻煩的事,因而就出現了多級漏壺,用上一級漏壺漏出的水來補充下一級漏壺的水位,使其保持基本穩定。顯然,這樣的補償壺越多,最下面一個漏壺的水位就越是穩定。
東漢時期張衡做的漏水轉渾天儀里用的是二級漏壺,晉代的記載中有三級漏壺,唐代的制度是四級漏壺。從理論上來說還可以再加,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無限制地增加補償漏壺的數量的,因此保持水位穩定這一問題並未徹底解決。
宋代科學家燕肅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拋棄了增加補償漏壺這一老路,採用漫流式的平水壺解決了歷史上長久未克服的水位穩定問題。這一發明在他製造的蓮花漏中第一次使用。
蓮花漏只用兩個壺,叫「上匱」和「下匱」,其下匱開有兩孔,一在上,一在下,下孔漏水入箭壺,以示浮箭讀數,而從上孔漏出的水經竹注筒入減水盎。
只要從上匱來的水略多於下匱漏入箭壺的水,下匱的水位就會不斷升高,當要高於孔時,多餘的水必然經上孔流出,使下匱的水位永遠穩定在上孔的位置上,這就起了平定水位的作用,使下匱漏出的水保持穩定。
蓮花漏的發明和使用,是漏壺發展史上的重大成就。自宋代以後,蓮花漏廣泛應用於漏壺中,甚至發展成二級平水壺,使穩定性更加提高。
在解決水位穩定的漫長歲月中,對其他影響漏水精度的問題也做出了許多改進。
其中有保持水溫、克服溫度變化影響水流的順澀;採用玉做漏水管,克服銅管久用銹蝕的問題;渴鳥即虹吸管的使用,克服了漏孔製造的困難;用潔凈泉水,克服水質影響流速;採用控制漏水裝置「權」,調節流水速度等。這些無疑也是我國漏壺發展史上的成就。
由於歷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漏壺技術得到了很大發展。對於漏壺精度,我國古代很早就知道用測日影和觀測恆星的方法同漏刻作比對,以校準漏刻。
B. 銅壺滴漏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銅壺滴漏:也可稱為漏壺,是中國古代的計時器。早在三千年前,中國人就發明了用水滴漏的計時方法。陳列在交泰殿的銅壺滴漏,是乾隆十年(1745年)製造的,這是中國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漏壺。
C. 漏刻是誰發明的
英國人李約瑟博士在談到漏刻時,首先十分肯定地說刻漏不是中國人的發明,因為從楔形文字版的記載權及埃及古墓出土物中知道,巴比倫和埃及在商之前已用滴水計時。但他在追求中國和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城的受水型漏壺之間關系如何時,又感到頗難弄清楚。後來他注意到,公元120年才確實有一批西方使者到達中國,中國西漢時張騫在公元前2世紀到達了中亞地區,而中國的漏壺可上溯到張騫之前,於是他認為中國的漏壺是否從亞歷山大里亞城傳入還是懸案,甚或可能是從中國傳出的,但他很難承認兩者是完全獨立的發明。最後他提出,大概最合理的說法是雙方都是從中亞的新月地帶和古埃及傳入的。
D. 漏刻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據梁代<<漏刻經>>記載:
「漏刻之作,蓋肇於軒轅之日,宣乎夏商之代」
所以,漏刻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皇帝與炎帝的那個時期),中華大地就已經出現了漏刻。
E. 蓮花漏的發明和使用是怎樣的
蓮花漏只用兩個壺,叫「上匱」和「下匱」,其下匱開有兩孔,一在上,一在下,下孔漏水入箭壺,以浮箭讀數,而從上孔漏出的水經竹注筒入減水盎。
只要從上匱來的水略多於下匱漏入箭壺的水,下匱的水位就會不斷升高,當要高於孔時,多餘的水必然經上孔流出,使下匱的水位永遠穩定在上孔的位置上,這就起了平定水位的作用,使下匱漏出的水保持穩定。
蓮花漏的發明和使用,是漏壺發展史上的重大成就。自宋代以後,蓮花漏廣泛應用於漏壺中,甚至發展成二級平水壺,使穩定性更加提高。
在解決水位穩定的漫長歲月中,對其他影響漏水精度的問題做出了許多改進。
其中有保持水溫、克服溫度變化影響水流的順澀;採用玉做漏水管,克服銅管久用銹蝕的問題;渴鳥即虹吸管的使用,克服了漏孔製造的困難;用潔凈泉水,克服水質影響流速;採用控制漏水裝置「權」,調節流水速度等。這些無疑也是我國漏壺發展史上的成就。
由於歷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漏壺技術得到了很大發展。對於漏壺精度,我國古代很早就知道用測日影和觀測恆星的方法同漏刻作比對,以校準漏刻。
F. 誰觀察水燒開後的壺蓋,發明了什麼東西
瓦特觀察水燒開後的壺蓋,他又發明蒸汽機。
G. 關於刻漏有哪些記載
刻漏發明於何時,目前尚不清楚。我國關於刻漏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周禮•夏官•司馬》:「專挈壺氏:掌屬挈壺以令軍井,……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及冬,則以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挈壺氏是掌管刻漏的記時職官,挈壺就是上部有一個提梁的漏壺。在冬天室溫較低,水的粘滯性增大,水流變慢,故用熱水「沃之」,來增加壺中水溫,以免水流過慢,影響計時。《史記•司馬穰苴列傳》上曾記載司馬穰苴在軍中「立表下漏」以待庄賈,日中而賈不至,則穰苴卧表決漏,處賈死刑的事件。司馬穰苴為春秋齊國人。從以上兩篇文獻的記載看,刻漏發始很早,春秋時使用已較為普遍了。我國古代刻漏記時是將一晝夜分為100等分,《隋志》說:「《周禮》挈壺氏,其法總以百刻,分以晝夜,冬至晝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晝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春秋二分晝夜,各五十刻。」有人指出這晝夜比適用於緯度43.46°~40.5°之間,殷商的都城和活動區域在這一范圍,故百刻記時制產生的時代應為殷商的中後期。
H. 中國漏刻技術的發展史是怎樣的過程
漏水速度的減慢,改用刻來做計量時間的單位,壺水的滿淺影響漏水速率的問題就顯得突出起來。可以說,中國漏刻技術幾千年的發展史就是克服漏水不均勻、提高計時精度的奮斗過程。
I. 古人是怎麼發明倒流壺的,倒流壺的原理是什麼
古人發明這種壺的原理主要是有連通器,在裝水的時候必須把壺倒置,然後通過注水口把水注入到壺中,在倒水的時候把壺身恢復正常,這樣湖裡面的水就不會倒流出來,就可以直接從湖口倒出水,當水從梅花孔注入的時候,因為裡面有漏注水就會通過注水口流到湖裡面,然後用漏注來控制水的高低,如果說水的高度和壺嘴的高度,同等的時候水就會流向壺嘴的地方,這個時候說明壺裡面已經裝滿了水,這種壺並不會出現漏水的情況,就是因為裡面有漏柱來控制水的高低。
但是後來專家們用放大鏡才發現,注水的部分在壺底部有一個梅花型的小口,後來經過研究發現倒流壺的製作原理,我們了解了製作原理之後,不僅要感嘆古人的智慧也是非常厲害的,能夠製作出這樣的水壺。
J. 平水壺的發明和使用對漏壺的發展有什麼意義
平水壺的發明和使用,是漏壺發展史上的重大成就。自宋代以後,平水壺廣泛應用於漏壺中,甚至發展成二級平水壺,使得水位的穩定性更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