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的攝影第一人是誰
在中國,郎靜山先生可謂是攝影第一人。郎靜山,浙江人,1892年生於江蘇淮陰,是中國最早的新聞攝影記者、第一位攝影教師,因發明集錦攝影而名揚世界。他創立了中國攝影學會及亞洲影藝協會,經常在國際上展覽作品,獲得攝影榮銜不計其數,被尊稱為「世界攝影大師」,並先後被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美國攝影協會接納為高級會士,並被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的攝影組織聘為榮譽會員。1939年,郎靜山先生將現代科學攝影技術與中國的傳統繪畫六法理論結合,創出一條「集錦攝影」的新路子。「集錦六法」之本在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東方藝術,因而國際上評價郎先生的作品是「最現代的,同時又是最中國化的」。「郎氏風格」極富中國山水畫意特色。
㈡ 攝影術最重要的三大創始人和他們的成就
:尼埃普斯
1765年~1833年7月5日)法國發明家。
公認的世界上第一幅照片是法國人尼埃普斯於1827年拍攝出來的,但是現在全世界公認的攝影術的發明者卻是法國的達蓋爾。尼埃普斯,是未被大眾關注的攝影術發明者,他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在那個時期,攝影的產生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人們早在亞里士多德和中國墨子年代就已發現了小孔成像的奧秘,直至今日,小孔成像這一原理仍然適用於攝影術,但當時阻礙攝影產生的重要原因是,一種將影像保留下來的方法仍然沒有被發明。1825年,法國人尼埃普斯委託法國光學儀器商人查爾斯·塞福爾(Charles Chevalier)為他的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製作光學鏡片。並於1827年(有說1826年)將其發明的感光材料放進暗盒,拍攝和記錄下歷史上第一張攝影作品,作品在其法國勃艮第(Burgundy)的家裡拍攝完成,通過其閣樓上的窗戶拍攝,曝光時間超過8小時.
2:1838年,法國物理學家、畫家、攝影家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發明了銀板攝影法,
這標志著攝影真正進入到實用階段
達蓋爾發明的銀板照相機也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實用相機
1839年8月19日,達蓋爾向外界介紹了銀板攝影術,轟動一時
全世界一般將這一天作為攝影術的誕生日(去年是攝影術誕生170周年)
達蓋爾拍攝的《Boulevard Temple(林蔭道寺院)》(1838 or 1839)是世界上第一張銀板照片,也是第一張有人物出現的照片
《Boulevard Temple》的出現雖然稍晚於尼埃普斯那張著名的《窗外的風景(鴿子窩)》(被認為是世界第一張照片),
但是《Boulevard Temple》只曝光了10分鍾,相比《窗外的風景(鴿子窩)》8個小時的曝光,已經是很驚人的進步了
而且達蓋爾的相片清晰銳利,比尼埃普斯的方法要先進很多
所以也有很多人認為《Boulevard Temple》才是歷史上第一張攝影作品
畫面左下角那個擦鞋的男子站立了10分鍾以上,使得達蓋爾拍到了他的身影,
3:塔爾博特
(180—187)英國化學家,卡羅攝影術的發明者.最早用硝酸銀將紙敏化,後改用光敏度更好的氯化銀.1840年,對原有的攝影法進行改進,使用有碘化銀和顯影液,使曝光時間更加縮短,影像也更為牢固.1841年,改進後的方法被確認,命名為「卡羅式攝影法」。
㈢ 請問攝影誕生於哪一年
1826年,法國科學家 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在他的家中拍攝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
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
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膠卷」。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
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
㈣ 中國攝影史
中國攝影史1
1839年,攝影術在法國正式誕生。不久,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中國向外國開放五個通商口岸。隨後,大批商人、傳教士來到中國,攝影術也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傳入中國的香港、廣州等地。
在攝影術到達中國後,很快中國人就學會了這門技術。但當時並沒有「照相館」的稱謂。原來,在攝影術傳入之前,人們要把自己的形像保存下來需求助於畫師和他們開設的「畫樓」或者「影像鋪」,利用傳統的繪畫技法把人的容貌留在紙上。雖然攝影和繪畫有相通的一面,而相對於畫像,攝影不僅價錢便宜,而且形像逼真,因此給畫像行業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於是很多畫師想方設法學習照相技術,「畫樓」和「影像鋪」的畫師也成為中國最早學會照相術的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咸豐年間(1851—1861)在香港合夥經營油畫業的畫師周森峰、張老秋、謝芬三人,合資請當地外國兵營中的一個會攝影的人傳授攝影術,學成後置辦器材,增加了照相業務,同時還兼營畫像。他們店名叫「宜昌」畫樓,這是中國人最早開設的照相館之一。在他們拍攝的早期照片背面的商標上,都印有「攝影家和肖像畫師」,當時香港的皇後大道上,還有著名的南楨畫樓,輝來影相、興昌影相等。畫師所經營「畫樓」或「影相鋪」則是中國照相館最早的稱謂。
畫樓、影相鋪同時經營攝影和繪畫並存了很長一段時間。因為當時由於照相技術和設備尚不成熟,人像攝影一時還不具備大規模的推廣的條件。而隨著油畫等西洋畫派傳到中國,傳統的肖像畫又注入了新的內容。肖像畫與照相之間的關系逐漸地得以固定,從競爭對手演變為具有互補性質的關系。尤其是當時照相還不具備放大技術,很多中國人想要「大照片」,畫樓只能是先拍攝一個小照片,然後由畫師再根據照片畫像放大。也有一些畫像,是照相與畫師之筆相結合的產物,比如一些列祖列宗身著正裝像,男為頂帶花翎,女為鳳冠霞披,各幅畫像都差不多,可能有一定的格式。畫中人的穿戴都是畫的,也可能是按照畫樣印製的,但是畫中人的臉卻是根據照相底版直接印製的。
當時,由於中國勞動力便宜,很多美國和歐洲的商人還把本國的根據照片畫像的業務搬到了中國的香港、廣州等地,當時香港的皇後大道、廣州的十八甫等畫樓、影相鋪林立,中國畫師們根據照片給外國人畫像,被商人運回國內銷售,這種交流無形中也提高畫樓、影像鋪里攝影師的攝影技術水平。
就像人們喜歡畫樓、影像鋪的人的畫像一樣,在照相剛剛傳到中國開始的幾十年中,中國人首先感興趣的就是人物攝影,人物肖像是攝影藝術的主要表現對像。因此很多當時的照相館直接起名為「像館」。在攝影術十分活躍的上海。最早的刊登廣告的照相館就是英國人威廉。桑德斯開設的「森泰像館」。 1863年3月7日的近代上海首份中文報紙《上海新報》上,刊登了森泰像館的廣告,其主要內容為:本館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點起至晚三點鍾為止,價錢甚為公道。如有意照相者,請至本館可也。有閑階層是像館的主要顧客,像當時的妓女、戲劇演員、社會名流及社會富裕階層中一些人都把照相作為享受生活,自娛自樂的一種手段。
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照相業的影響逐漸超過了畫像業,畫像業逐步萎縮。在東南沿海的廣州、福州、廈門、上海等地,照相館蓬勃發展,而這時照相館大部分起名為「照相樓」,比如上海早期的公泰照相樓、寶記照相樓等,人們都要登樓照相,為什麼叫「樓」呢?
原來,早期的照相使用的絕大部分是玻璃底片(濕片),感光速度很慢,很多時候要2—6秒,有時需要數到20個字。而當時又沒有燈光和其它人造光,必須利用日光,因此攝影室一般都在樓上開設,還得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拍攝,以充分採光。日光強就在頂棚上拉起白布遮擋直射光,光若則用反光板幫助加光。因為拍照時間較長,坐的椅子和頭部都有靠背,以保持被照者穩定不動。拍照時,攝影師敲一下木板子(據說「拍照」二字由此而來)大喊一聲,打開鏡頭蓋,然後「一、二、三。。。」數下去,數到九、十個字,甚至二十個字,才算大功告成。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照相才用上了人造光,很多照相樓開始了「日夜照相」。所謂照相「樓」的意義才相對減弱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不論畫樓、影相鋪,還是像館、照相樓,他們都是一個商業化的經營實體,攝影術登陸中國就被賦予了商業的色彩。但由於攝影技術的限制,這些照相實體基本上還是局限於室內人像自娛自樂的拍攝,雖然有的照相館也競相為名伶名花留影,出售美女佳人圖片,迎合市儈娛樂需要,但畢竟還僅僅限於室內拍照,規模也不大。
而隨著玻璃乾片的發明(1880年左右),攝影師可以方便地走出攝影室,突破了個人的小圈子,開始面向家庭、社會團體,並逐步開始了城市風光、建築、民俗的拍攝,這些照相館可以大規模印製所拍照片,向市民或旅遊者出售,攝影的商業色彩更加明顯,這時出現的「照相號」就是一個明顯的說明。就像很多「銀號、商號」一樣,「照相號」更多重視規模化的商業銷售。例如天津「元彰照相號」就特別聲明可以進行「集體和建築攝影」,攝影師還奔赴東北拍攝了「天下第一關」——山海關,以及京師的名勝古跡,大量印製銷售。
《京張路工攝影》大型專題攝影集就是上海的"同生照相號」於1909攝制的。這一照片冊的封里,裱貼著兩小張印簽::本號精究放大時裝照像鋪在上海虹口北四川路門牌第3052號";"上海公興印字館製造,開在虹口西武昌路"。它們顯然是同生照相號特意刊登的商業廣告。很多照相號還大規模印製當時十分流行的明信片相片,向旅遊者兜售,也有一些大規模銷售照片的照相館直接就叫「照相店」、「寫真店」或「畫景店」了。
畫樓、影相鋪、像館、照相樓、照相號、寫真店等等,早期照相館的這些稱謂一般都印在了當時照片的背板的正面下部或背面,大部分還印有照相館的中英文的詳細地址、經營內容等,這些不同的商標不僅是研究中國攝影發展史的實證資料,同時,對於今天的攝影收藏者鑒定存世老照片真偽,也有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http://cache..com/c?m=&p=8e759a44d5d017b74ebe9b7b5440&user=
http://www.qsng.cn/html/bkjzx/syView/2006112186917.html
㈤ 為什麼攝影術並沒有在中國被發明出來
從廣義上來說,攝影術在我國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400多年前,大家都知道,攝影的基本原理是小孔成像,而這一現象在春秋戰國時期墨子(前480?~前389)的著作的《墨經》中就有記載。
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於上;首蔽上光,故成景於下。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景庫內也。
但這僅僅是對這一現象的記錄,而並非是成型的試驗結果或理論。
小孔成像
而西方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關於小孔成像現象的描述來自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所著的《論問題》。
中國首次對小孔成像原理詳細描述出自於沈括的《夢溪筆談》。
他用『格術』對小孔、凹面鏡成像做出了解釋,開辟出『格術光學』的新領域。
由於中國農業社會重農輕工商的傳統,在攝影術由原理付諸於實踐的過程中,我國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也致使現在大家所用的相機,基本上都是舶來品。
我們現在公認的現代攝影術誕生於達蓋爾的『銀版攝影法』,後人將法國政府買下『銀版攝影法』的這一天 —— 1839年8月19日 —— 定為現代攝影術的誕生日。而在同一時期的中國,道光皇帝派林則徐到廣州禁煙,第一次鴉片戰爭一觸即發。
虎門銷煙
攝影術的誕生,給人類文化開辟了新的領域,並很快風靡了世界。
國外一些書中描寫到:
「攝影技術!它以彗星爆炸式的威力,突然涌現於一向平靜而又自滿的維多利亞時代的歐洲。達蓋爾在1839年發表了他的攝影製作法,幾個月內,歐洲就出現了一種新的行業,新的技術、新的藝術形式以及新的流行玩意。不論是巴黎還是倫敦,兩地的光學商店(人們在那裡購買到鏡頭),以及葯房(那裡出售沖洗葯品)都突然擠滿了攝影愛好者,急於購買自己的攝影機和感光版……」
「這種潮流及活動,遍及世界各地,僅1853年,美國就有一萬多人拍攝了三百多萬幅照片。在倫敦,人們可以租用裝有玻璃天棚的攝影室來拍照,租用黑房進行沖洗;1856年,倫敦大學的課程甚至增開了一門攝影技術課。一種新的行業——一種新的消遣事業誕生了」。
1842年,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沿海五個城市——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劃為通商口岸。優惠的關稅協議吸引了大批外國商人,各國傳教士也接踵而來。在日益頻繁的外交、經濟貿易活動中,攝影術開始傳入中國。
1844年10月,法國攝影師於勒·埃及爾 (Jules Alphonse Eugene Itier) 作為法國海關總檢察官隨同赴中國進行貿易談判的法國外交使團,乘坐法國「西來納號」三桅戰艦帶著達蓋爾攝影機抵達澳門,拍下了一批澳門最早的照片。其後,又換乘「阿基米德號」赴廣州黃埔港,拍下了一批中國內地最早的照片,包括現在收藏在巴黎法國攝影博物館的兩廣總督耆英的半身像。他的照片以銀版相片為主,集中在澳門以及廣州,拍攝數量極少。
㈥ 照相是誰發明的,又是於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全世界公認攝影是法國L·達蓋爾發明的。1839年8月19日法國向全世界宣布。L·達蓋爾全名是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1787年出生—1851年去世。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照相在清朝時傳入中國。銀版照相之術自從1837年在法國問世之後,沒過幾年就從西洋傳入中國。 最早的照相機是由供職於中國海關的法國人儒勒.依蒂耶1846年帶進中國的。
(6)中國攝影發明擴展閱讀
世界上第一張照片要追溯到 193 年前。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歐洲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增進了對感光物質和物影成像的理解。1826年,從小對發明很感興趣的法國人尼埃普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日光蝕刻法拍攝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存世照片:《窗外風景》。
尼埃普斯曝光了足足 8 個小時才獲得了這張照片。為了改進曝光成像時間,他找到了舞美設計師達蓋爾。兩人一起合作改進技術,最終於 1839 年發布了達蓋爾攝影術。這是人類歷史上攝影技術真正的開端。
在隨後 50 年間,盡管攝影技術一直在縮短曝光時間上演進,誕生了濕版攝影工藝和干版攝影工藝,但整套攝影設備依然非常笨重、且不易攜帶。
《中國攝影》一篇文章這樣描述 19 世紀中期流行的濕版攝影法,「攝影師外出拍攝時必須攜帶著遮光的帳篷、化學葯品、玻璃片、笨重的支架以及一壺水,全套裝備通常是整整一馬車」。
㈦ 攝影的起源
建議您到網路的攝影裡面看看很多相關資料肯定能對您寫論壇有幫助的
http://ke..com/view/7378.htm
攝影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 一般我們使用機械照相機或者數碼相機進行攝影。 有時攝影也會被稱為照相,也就是通過物體所反射的光線使感光介質曝光的過程。
英文攝影 Photography 一詞是源於希臘語 φως phos(光線)和 γραφις graphis(繪畫、繪圖)或γραφη graphê,兩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線繪圖」。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一般我們使用機械照相機或者數碼照相機進行攝影。有時攝影也會被稱為照相,也就是通過物體所反射的光線使感光介質曝光的過程。有人說過的一句精闢的語言:攝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縱即逝的平凡事物轉化為不朽的視覺圖像。
一般簡稱的攝影,即是用照相機,映像在底片,沖印底片成為單一相片,一張張作永久保存。但相片的影像是不動、無聲,僅供人觀賞其人物、意境,進而體會其涵義。
今天世界上仍存留最早的一張照片可以追溯至1827年,出自法國人約瑟夫‧尼埃普之手。
㈧ 中國第1部照相機是誰發明的
中國最早使用照相機的人,一是清皇朝皇親國戚,二是京、津、滬、杭、寧波、廣州等口岸城市的第一代照像館人,有外國人辦、有國人自己辦的,也有「中外合資」辦的。但在歷史上研究針孔成像原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墨經」上曾有論述。北宋財相,文學、數學、天文學、醫學等領域有卓越成就的科學家沈括就有詳細論述。(1031年~1095年)58歲後過隱居生活,晚年在夢溪園創作「夢溪筆談」。1985年沈括墓址在餘杭安溪鄉下溪彎村太平塢發現時,我們父子有幸參予了墓址發現的攝影工作,後在深圳特區報《青年晚報》上發表。
《夢溪筆談》中有這樣一句話:「酋雜謂海翻塔影倒此妄說也,影入窗隙則倒乃其常理。」意思是物與景經過小縫隙(針孔)影子肯定出現倒影,大海出現在天上、寶塔頂尖向下是很正常的事。
我們的古人前赴後繼地在研究針孔成像原理,也就是照相機原理。當世界發明了照相機,就很快能掌握,使用照相機,1903年清朝皇宮里裕勛齡就給慈禧拍過照,當然也給皇帝、太後其他皇親國戚拍過照,有些照片雖過了100多年,至今在收藏品市場還流傳很廣,當然是些翻拍的「老照片」,這些是清皇朝皇親國戚們最早玩的相機,而老百姓當然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見瞭望遠鏡還叫千里眼,當然玩不上照相機了。但京、津、滬、寧、杭等口岸城市洋人一到達,並且開起了照像館、寫真館——攝影術傳入中國是法國公布達蓋爾攝影術的第二年——1840年,鴉片戰爭起隨著傳教、經商、辦醫、軍事侵略等多種途徑攝影術傳入中國了。1844年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澳門與法國進行商談時,作為禮儀、曾向英、美、意、葡四國官員贈送他的肖像照片。
攝影術傳入中國,首先在香港、廣東,繼之是上海、寧波、杭州等東南沿海城市、香港的賴阿芳、廣東的鄒佰奇、上海的羅文佑、杭州「二我軒」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鄒佰奇(1819~1869)自製照相機和工具曾撰寫《格術補》《攝影之器記》、羅元佑19世紀50年代起在上海開照像館,當年是上海最有名職業攝影師。賴阿芳19世紀50年代起在香港開照像館,當年是香港第一流攝影師。重要的是1844年鄒佰奇製成了中國第一架照相機並用於攝影。
在我們了解最早使用照相機的人和事之後,為我們搞古董相機收藏指了個方向。濕板相機、干板相機——中國早期使用的相機應該在香港、澳門、廣州、上海、寧波、杭州、北京、天津一帶,當時的量很少很少,如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最早的兩件藏品就是從這 些地方得來的(見高氏藏館百台珍品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