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探索青花瓷的發展史,青花瓷最早始於哪個朝代
青花瓷的發展史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胚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
當他們出現的時候,細想一下,在色彩單一的宋朝瓷器瞬間被美麗生動的青色和圖案所覆蓋,可以說青花瓷是 瓷器時代的偉大飛躍。商人們也看到了商機,他們引進一系列的貨物,采購絲綢,香料,貴金屬和其他商品,其中包括鈷這種顏料,它們從波斯引進。
瓷器界一直就有粉彩為後,青花為王的說法,自唐朝起青花瓷便受世界的矚目,歷經宋元明清的四代發展,更是因其獨特復雜的工藝,稀少的存量世量,深邃而神秘的美麗而名揚天下,成為世界藏家的最愛。
❷ 青花瓷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唐青花還沒認定是「青花」鼻祖
馬未都認為,唐青花也好、宋青花也好,都是沒有學術定論的事,在現在青花瓷比較火爆的情形下,好多是商家藉助概念造勢,試圖把青花瓷的歷史再進行「翻案」.
「我認為他們所說的唐青花跟真正的青花沒關系,中間並沒有質地、色彩等傳承關系.」馬未都認為,要說唐青花是青花瓷老祖宗,那就得跟青花瓷原產地景德鎮瓷器做下對比,但從他在市場上看到的一些完整的唐青花看,質地上跟真正的青花瓷有很大區別.偶然的相似不能證明什麼,孤立的個案也不能成立「源頭說」,好多唐青花就是一些類似唐三彩的釉陶,連瓷器都不是.唐三彩里有很多藍色,一些人認為釉底下呈現藍色就是青花了,但青花起碼得具備若干個要素才能成立.「目前還沒見到哪個官方報告確立了唐青花是青花的鼻祖.如果一定要說那是唐青花,那我也只能說,此青花非彼青花.」馬未都說,市面上的唐青花跟學術界認定的元代以來的青花瓷還不能扯在一堆說.
鼻祖「元青花」確立青花瓷要素
馬未都認為,青花瓷的要素,第一就是必須高嶺土燒制,這決定了它的胎細和質地;第二,必須是以金屬鈷為成色劑,在高溫下燒制,一次呈現藍色,而且最低溫度要達到1200度以上;第三,嚴格一點說,出產區域不該超過景德鎮范圍.
馬未都認為,元青花目前才是學術界廣泛認定的青花瓷鼻祖.它的存世量很大,至少有上千件,但大器比較少.從元代以後,到明清的青花瓷,能看到「血緣基因」上的銜接.
青花瓷「起源說」演變
隨著對青花瓷器研究的不斷深入,截至目前關於青花瓷器的起源共有三種說法.
一、「青花元代說」.這是關於青花的最早說法,這一說法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古代文人墨客多喜歡青瓷或白瓷,而不喜歡花瓷.在他們眼中,青花瓷過於花哨和俗氣.所以,在中國的陶瓷歷史上關於青花瓷器的文獻記載很少,而最早開始研究中國青花瓷器的卻是美國人.
二、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期,浙江的一支考古隊在一個宋代的考古工地現場發掘出一堆青花瓷片和幾個青花碗,於是「青花宋代說」便由此產生.但經過國家考古研究鑒定發現,這幾件出土的青花瓷器屬於明朝.所以,「青花宋代說」基本被否定.
三、上世紀70年代中期和1983年,南京博物院考古隊在揚州的唐城遺址發掘出了幾件殘破的青花瓷器,這次考古發現促成了「青花唐代說」的形成.
❸ 青花瓷是哪個國家發明的瓷器發明於什麼朝代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回瓷。青花瓷是用含氧答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❹ 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據考古工作者發現,唐代時河南省的鞏縣窯就有原始青花製作。也就是說,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唐朝。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人們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
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些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
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
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
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4)青花瓷的發明擴展閱讀:
一、唐代藍花白瓷特點:
1、胎體厚重,質地粗松,有大小不均的氣孔或氣泡。其色澤無法達到純白,泛灰或泛黃。
2、器物外罩滿釉,器足底露胎。施釉不勻,有流釉現象。釉色白泛黃色或灰色,有些呈乳白色,開片呈冰裂紋。釉面較薄,最薄處僅0.1mm。胎釉之間有化妝土,結合不夠緊密。
3、鈷料發色呈現藍色或藍中含紫,暈散,有黑色結晶點。濃重或淺淡均有出現。部分青花紋飾有明顯凸起。
4、常見紋飾開始擺脫唐代常見的不規則斑點塊面向線描圖案轉化。花草紋(寶相花,團花,四瓣小團花,蔓草蓮花)如意頭形卷雲紋,蝴蝶紋(兩翼和須清晰可辨)幾何圖樣(菱形紋,方格紋),斑點,條形。紋飾繁簡與時代前後無關。
根據化學測定,鈷料低錳高鐵,含硫無砷,與波斯鈷料特徵不符,可能來自南非,中亞或者甘肅;胎體成分與鞏義窯白瓷一致,可能就是後者出產。但是也不能排除長沙窯。推測燒成溫度在1200℃至1230℃之間。
然而唐青花是否屬於釉下彩難以確定。燒成溫度不穩定,有青花凸出釉面,胎色黃白,說明溫度比較低。呈現釉上彩的特徵。也有胎色灰白,說明溫度較高。從殘片斷面可知,鈷料雖然深入釉面,但是並沒有觸及化妝土,而且下層邊緣模糊。
9世紀至10世紀,阿拔斯王朝在錫白釉陶上加繪藍色或者藍綠交替紋樣,出現以阿拉伯文字和幾何圖形裝飾的白地藍花土陶,並且逐步提高燒制溫度,向石胎瓷轉化。其外在樣式與青花幾乎沒有區別,可以視為後者在美學上的濫觴。
二、景德鎮青花瓷:
中華傳統名瓷之一,青花瓷作為特色江西的產物在景德鎮它被人們稱為人間瑰寶。景德鎮青花瓷始創於元代,到明、清兩代為高峰。它用氧化鈷料在坯胎上描繪紋樣,施釉後高溫一次燒成。它藍白相映,怡然成趣,晶瑩明快,美觀雋久。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青花是運用天然鈷料在白泥上進行繪畫裝飾,再罩以透明釉,然後在高溫1300攝氏度上下一次燒成。
使色料充分滲透於坯釉之中,呈現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顯得幽倩美觀,明凈素雅。青花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裝飾,是釉下彩瓷的一種,也是中國陶瓷裝飾中較早發明的方法之一。
❺ 青花瓷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唐青花還沒認定是「青花」鼻祖
馬未都認為,唐青花也好、宋青花也好,都是沒有學術定論的事,在現在青花瓷比較火爆的情形下,好多是商家藉助概念造勢,試圖把青花瓷的歷史再進行「翻案」。
「我認為他們所說的唐青花跟真正的青花沒關系,中間並沒有質地、色彩等傳承關系。」馬未都認為,要說唐青花是青花瓷老祖宗,那就得跟青花瓷原產地景德鎮瓷器做下對比,但從他在市場上看到的一些完整的唐青花看,質地上跟真正的青花瓷有很大區別。偶然的相似不能證明什麼,孤立的個案也不能成立「源頭說」,好多唐青花就是一些類似唐三彩的釉陶,連瓷器都不是。唐三彩里有很多藍色,一些人認為釉底下呈現藍色就是青花了,但青花起碼得具備若干個要素才能成立。「目前還沒見到哪個官方報告確立了唐青花是青花的鼻祖。如果一定要說那是唐青花,那我也只能說,此青花非彼青花。」馬未都說,市面上的唐青花跟學術界認定的元代以來的青花瓷還不能扯在一堆說。
鼻祖「元青花」確立青花瓷要素
馬未都認為,青花瓷的要素,第一就是必須高嶺土燒制,這決定了它的胎細和質地;第二,必須是以金屬鈷為成色劑,在高溫下燒制,一次呈現藍色,而且最低溫度要達到1200度以上;第三,嚴格一點說,出產區域不該超過景德鎮范圍。
馬未都認為,元青花目前才是學術界廣泛認定的青花瓷鼻祖。它的存世量很大,至少有上千件,但大器比較少。從元代以後,到明清的青花瓷,能看到「血緣基因」上的銜接。
青花瓷「起源說」演變
隨著對青花瓷器研究的不斷深入,截至目前關於青花瓷器的起源共有三種說法。
一、「青花元代說」。這是關於青花的最早說法,這一說法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古代文人墨客多喜歡青瓷或白瓷,而不喜歡花瓷。在他們眼中,青花瓷過於花哨和俗氣。所以,在中國的陶瓷歷史上關於青花瓷器的文獻記載很少,而最早開始研究中國青花瓷器的卻是美國人。
二、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期,浙江的一支考古隊在一個宋代的考古工地現場發掘出一堆青花瓷片和幾個青花碗,於是「青花宋代說」便由此產生。但經過國家考古研究鑒定發現,這幾件出土的青花瓷器屬於明朝。所以,「青花宋代說」基本被否定。
三、上世紀70年代中期和1983年,南京博物院考古隊在揚州的唐城遺址發掘出了幾件殘破的青花瓷器,這次考古發現促成了「青花唐代說」的形成。
❻ 青花瓷是中國發明的嗎
花瓷是應用 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花面呈藍色花紋,幽倩美觀,明凈素雅,呈色穩定,不易磨損,而且沒有鉛溶出等弊病。清代龔 在他的《陶歌》中這樣稱贊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
青花瓷是元代時期景德鎮瓷工的創造發明,當時燒制就已經十分成熟,至明代,景德鎮青花瓷就更以胎釉精細、青花濃艷、造型多樣而負盛名。清代唐、雍、、乾年間的青花瓷燒造成就更加顯著。新中國成立後,青花器皿由過去的單件為主,發展成以配套為主,畫面更加精美。人民瓷廠生產的「青花梧桐餐具「因為質量文超,且有傳統風格和民族特色,除多次在國內獲全獎外,還在法國萊比錫、捷克布爾諾和波蘭茲南連獲3塊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章。
青花料的使用大致可分三個階段。明初特別是早期的永樂、宣德時期以花色濃艷的進口料「蘇泥勃青」為主;從成化到正德的明代中期,則以發色淡雅幽藍的國產料「平等青」為主;嘉靖後以發色藍中泛紫藍的「回青料」為主。
明代時,景德鎮和各地民窯生產了大量青花瓷器。圖案紋飾突破了歷來規范化的束縛,出現了大量的寫意花鳥、人物、山水以及各種動物題材的畫面,構圖奇巧,線條灑脫,時而逸筆草草,自然逼真;時而率意勾勒,形神皆備。天啟、崇禎年間常見的「吹簫引鳳」、「達摩面壁」、「秋江晚渡」、「枯石寒禽」、「荷花鷺鷥」等圖案,有的用筆秀潤,有的簡勁含蓄,力求在人物、動物的個性上用心,令人遐想聯翩。
明代的民間青花瓷中,還常常 見到畫面生動、逗人喜愛的嬰戲圖,如「捉迷藏」、「放風箏」、「斗蛐蛐」等,色澤雅麗,筆調奔放而優美。
在明代民間青花瓷的創作中,繪瓷藝人還常常將繪畫、書法巧妙地融為一體。象徵吉祥的「福」、「祿」、「壽」、「喜」本不是繪畫題材,但古代繪瓷藝人經過巧妙構思,亦將其表現在瓷器上,並使其升華為具有裝飾美的形象。如嘉靖、隆慶、萬曆時期常見用松枝組成的「福」、「壽」字圖案;萬曆、天啟年間的靈芝托「壽」,靈芝托「喜」的畫面,甚至不用襯托物直接書寫在瓷上的書法「壽」字,看來亦飽滿、流利,給人藝術享受。
❼ 青花瓷的歷史是什麼
青花瓷的歷史:
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人們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些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宋青花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人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元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❽ 中國青花瓷的起源和發展
根據成熟青花瓷應具備的三要素,即,潔白的瓷胎和純正的透明釉;釉下花紋用氧化鈷料,發色青藍明澈;平面彩繪技術熟練來衡量,並參酌各個時期青花瓷的生產實況,中國青花瓷器的發展大致可概括為如下幾個階段:
唐代至兩宋是青花瓷的萌芽階段。元代後期,由於批量生產及鈷料充足,青花瓷成熟一步到位。明洪武時期,來自主觀與客觀上的一些原因,青花瓷生產一度衰退。永樂、宣德朝是青花瓷黃金時代,被譽為明清以來最好的青花。(與鄭和七下西洋所取得的青花料亦有一定關系)。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又一次陷於暗淡(俗稱「空白期」或「黑暗期」)。成化、弘治和正德是青花瓷器的振興時期,青花清麗淡雅,質量很高。嘉靖、隆慶至萬曆前期,青花用回青料、料色濃艷,產量大。但工藝較粗糙,瓷質有所降低。萬曆後期至康熙前期,是國內市場和對外輸出的繁榮期。清康熙朝民間青花瓷進一步發展,是中國青花瓷的鼎盛期。正、乾隆以後,中國青花瓷的生產由極盛走向衰弱。
http://www.e1988.com/philatelyArticle/philatelyArticleShow.asp?ID=9473
❾ 誰在宋朝時發明的青花瓷
因為戰亂的關系,與釉料配方與燒制過程的窯變等因素,全世界現傳世的汝窯珍品竟只有70餘件,堪稱國之重寶,彌足珍貴。但問題又來了,因為純正上品的汝窯,只有一種顏色,就是「天青色」,完全沒有任何花俏的紋飾,而且造型簡單素雅,在我看來猶如現今極簡主義大師的作品,雖有一種樸素的內涵,與經久耐看的質感,但總覺得不足以形容詭譎多變,愛恨兼具的愛情。雖然最後還是沒有用汝窯當歌詞名,但我在收集寫作資料的過程中,卻因為一句「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詞句,觸發我靈感而寫下副歌的第一句「天青色等煙雨」。此話據傳語出宋徽宗,因當時的汝窯專供宋皇室使用,而窯官將汝窯瓷燒制完成後,請示宋徽宗為其色定名時,徽宗御批:「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此後,天青色即為汝窯瓷欽定的顏色名。(此句另有一說為五代後周柴世宗所說)但後來我還是放棄用汝窯當歌名,除了因為它的特性不適用於纏綿悱惻的愛情外,汝窯的名字也稍嫌不夠凄美。幾經轉折,最終歌名才確定用初燒於唐代至今已綿延一千多年為中國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銷藝術品—「青花瓷」。當初當我確定了「天青色等煙雨」的歌詞後,沒多久就又順手寫下副歌第二句「而我在等你」,於是副歌第一行的關鍵詞即孕育而生:「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因我歌詞里所描述的天青色,是無法自己出現的,它必須耐心的等待一場不知何時會降臨的雨,才能夠在積雲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顏色出現。因為雨過天晴後才會出現天青色,先降雨才能有天青,但我倒過來說,想看到天青色唯有先等待下雨。還有,之所以用「煙雨」,而不用「下雨」,則純粹是因為煙雨的意境比較美。而我用「天青色等煙雨」此句來對仗較為白話的一句「而我在等你」,一連用了二個「等」字,是為來強調愛情里最無力的無奈就是「等待」。換個散文式的說法就是:「那天氣的變幻莫測,那裡是我們平凡人所能掌握的呢?想看到純凈被雨洗滌過的天青色,就只能耐心的等待驟雨自然的停,就如同我也只能被動而安靜的等待著不知何時才會出現的你。」這首青花瓷里還出現「芭蕉」這個歌詞里較不常出現的植物,實在是因為個人對「芭蕉」這款植物的莫名喜愛,情有獨鍾。就像椰子樹會讓人聯想南台灣,棕櫚樹等同於熱情的海灘,仙人掌的場景則理所當然在沙漠一樣,不知怎地,對於「芭蕉」我就自然而然的會聯想起宋詞中煙雨江南里的蘇州林園。如李煜的長相思里就有「……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棵,夜長人奈何。」其實你只要仔細觀察宋詞里常出現的植物,「芭蕉」出現的頻率還頗高。另外日本著名的俳句詩人松尾芭蕉,也是取芭蕉為自己的別名,這又讓芭蕉這植樹增添些文人氣質。還有順帶一提的是「惹」這個字在歌詞中的用法,是我從六祖慧能那句著名的謁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中,得到的體會。因為「何處惹塵埃」其實也可寫成「何處「沾」塵埃」,或「何處「染」塵埃」,但因為沾與染的語意都沒有「惹」來的強烈,沾與染只是一種與他物接觸的用詞,但「惹」字卻有不請自來的招惹之意,主動性很強,比較具侵略與戲劇性。也因此,我用「門環惹銅綠」,而不用「門環染銅綠」;還有另一句歌詞我也是用「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也不用「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遇見」你」是同樣的道理。其實在「南拳媽媽」的《花戀蝶》中我就已經用了「惹」這個字,在第一段歌詞里「幽幽歲月、浮生來回、屏風惹夕陽斜..」,我用「屏風「惹」夕陽斜」來表示夕陽西下時因屏風的阻擋斜射進屋內的光線,而不用「屏風「遮」夕陽斜」。最後,關於「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的詞意,在此容我再累字贅語的解釋一下;一場大雨後滿園的翠綠,空氣里充滿濕潤的水氣,芭蕉葉上滾動著晶瑩的雨滴,此時此景,最是詩意;還有那歷經風霜風吹雨打後,依舊鑲嵌在門板上只是多了些銹蝕斑駁的銅環,最富古意。我先用「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這段文言詞句以景入情,然後再承接較為白話的下一段「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以為對仗。因為芭蕉與門環都是靜態的實物,只能被動的等驟雨,等歲月侵蝕後慢慢氧化的銅綠;但人稱代名詞的「我」卻跟芭蕉與門環不一樣,因為「我」是可以自由移動的,於是我偶然間經過江南小鎮邂逅「惹了」你,並不是被動的等你了,而是主動的去認識你。所以雖然同樣都是用動詞的「惹」,但其主動與被動性卻迥然不同,而且在這段詞里我一連用了三個「惹」字,字義相同,用法卻不同,饒富趣味。總之這首歌寫的很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