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醫學工程技術領域的發明專利有哪些
這個題目有點大了。。生物醫學領域的專利一大筐吧。。估計得幾十萬條。。你可以去找個第三方開放的網站查查,比如patenthub、soopat等
2.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2)我國生物技術領域發明的處理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3. 什麼樣的生物技術發明是可以被專利法さ
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是當前科技創新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由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引領的生物經濟將引起全球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
我國生物技術發展較快,創新活躍,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也逐年遞增。在各高技術領域中,生物技術是我國最有希望實現跨越發展的領域之一,《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已把生物技術列為未來15 年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基於以上形勢,本文從申請授權狀況、所屬地區、國別、申請人類型、有效專利等多方面分析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態勢,以多角度反映我國生物技術的發展狀況。
一、近年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總體狀況
2002 年至2005 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1以年均23.0%的增長率遞增,其中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年均增長29.0%,國外發明專利申請年均增長15.1%。2006 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估算為6300 件2。2006 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授予生物技術發明專利2072 件,其中國內專利授權1366 件,約為2002 年(156 件)的9 倍,年均增長72.0%;國外專利授權706 件,約為2002 年(165 件)的4 倍,年均增長43.8%。(見圖1)
圖1近年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授權狀況
從2000 年開始,生物技術發明專利國內申請量一直超過國外申請量,國內所佔比重在六至七成左右。從2003 年起,生物技術發明專利國內授權量超過國外授權量,2006 年國內所佔比重達到66%(見圖2)。
圖2近年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所佔比例
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累計受理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約37300 件,占總受理量的3.4%。其中國內申請約23300件,佔62.5%;國外申請約14000 件,佔37.5%。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累計授權生物技術發明專利8011 件,占總授權量的2.7%。其中國內專利4606 件,佔57.5%;國外專利3405 件,佔42.5%。
(一)國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所屬國家分布狀況
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國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中,美國佔35.2%,位居第一,其後依次是:日本(18.7%)、德國(8.2%)、英國(5.0%)、瑞士(4.8%)、丹麥(3.9%)、韓國(3.2%)、法國(3.1%)、荷蘭(3.1%)、加拿大(2.1%)(見圖3)。歐盟國家總申請量占國外發明專利申請的29.9%。
圖3 國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所屬國分布
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的國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中,美國佔30.8%,亦居第一,其後依次是日本(23.5%)、德國(7.2%)、瑞士(5.6%)、英國(4.7%)、韓國(4.6%)、丹麥(3.8%)、法國(3.6%)、荷蘭(3.3%)、比利時(1.6%)(見圖4)。歐盟國家總授權量占國外發明專利授權量的28.5%。
圖4 國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授權所屬國分布
美國、歐盟、日本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國外申請總量的83.8%,授權量占國外授權總量的82.8%。歐盟國家中,生物技術發明申請和授權八成以上來自德國、英國、丹麥、法國、荷蘭和比利時。
(二)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所屬地區分布狀況
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中,上海(32.4%)和北京(17.4%)以較大優勢領先於其他地區。其後依次是廣東(6.2%)、江蘇(5.9%)、浙江(4.2%)、山東(3.9%)、湖北(3.7%)、遼寧(3.0%)、天津(2.5%)、四川(2.3%)(見圖5)。
圖5 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所屬地區分布
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的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中,北京佔22.4%,排名第一,其後依次是上海(15.7%)、江蘇(7.8%)、廣東(7.5%)、湖北(5.9%)、浙江(4.1%)、山東(3.8%)、四川(3.6%)、天津(3.5%)、遼寧(3.2%)(見圖6)。
圖6 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授權所屬地區分布
以上十個地區申請量合計占國內申請總量的七成八,授權量占國內授權總量的八成一。
(三)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人類型分布狀況
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中,企業申請約佔三成,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申請占近五成。但是,近幾年企業申請比重呈明顯下降趨勢:2001 年企業申請占國內申請總量的近四成,2005 年所佔比重已不足二成;而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申請比重呈上升趨勢,2005 年所佔比重已超過六成。特別是大專院校,近幾年申請比重明顯上升:2001 年大專院校申請占國內申請總量的二成,2005 年所佔比重已接近四成(見圖7)。國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的申請人構成比較穩定,八成來自企業。
圖7 近年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人類型分布
表1 是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我國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排名前十位的專利權人。排名前十的國內專利權人,都是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尤其大專院校占絕大部分;而排名前十的國外專利權人大多是企業。
表1 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排名前十的國內外專利權人
(四)國內外生物技術研發的技術領域分布
每一件專利文件都會按照國際專利分類(IPC)分類,以說明發明所涉及的具體技術領域。統計專利文件的IPC 分類號分布,可以發現技術研發熱點和技術創新集中的技術領域。與國別相結合,可以觀察國內外申請在不同技術領域中的分布,確定特定技術領域國內外的競爭程度。表2 列出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國內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量排名前十的特定領域。
表2 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排名前十的特定領域
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排名前十位的領域依次是:具有多於20 個氨基酸的肽(C07K 14)*,突變或遺傳工程(C12N 15),酶或微生物的測定或檢驗方法(C12Q 1),微生物及其組合物(C12N 1),酶(C12N 9),含肽的醫葯配製品(A61K 38),生物物質的化學分析(G01N33),改良基因型的方法(A01H 1),未分化的人類、動物或植物細胞(C12N 5),含有抗原或抗體的醫葯配製品(A61K 39)。國外生物技術申請排名前十位的領域依次是:突變或遺傳工程,含肽的醫葯配製品,酶或微生物的測定或檢驗方法,具有多於20 個氨基酸的肽,含有抗原或抗體的醫葯配製品,生物物質的化學分析,酶,微生物及其組合物,未分化的人類、動物或植物細胞,免疫球蛋白(C07K 16)。
*括弧內內容為技術領域的IPC 分類號,下同。
(五)生物技術發明專利說明書頁數和權利要求項數
美國《企業技術評論》援引美國專利商標局局長杜達斯的報告宣稱,隨著技術的發展,專利復雜程度不斷上升,導致說明書頁數不斷上升。國外學者Tong、Frmae 研究,權利要求項數能夠較好反映技術創新能力,權利要求數量越多,反映出的技術創新能力越強3。以專利文件的說明書頁數(包括附圖)和權利要求項數作為對比項加以分析,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內與國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的質量差距。
圖8 顯示生物技術發明授權專利說明書平均頁數、權利要求平均項數變化趨勢,很明顯,近八年,國內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說明書平均頁數、權利要求平均項數總體上呈上升趨勢,表明生物技術在不斷發展和進步,發明專利技術含量越來越高,越來越復雜。不過,國內上升幅度小於國外。
圖8 生物技術發明專利說明書頁數、權利要求項數變化趨勢
(六)生物技術有效發明專利狀況
發明專利權的保護期限為二十年。事實上,並非所有專利都能保護至期限屆滿終止。能夠帶來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的專利才有維持有效的必要性。專利被維持的時間越長,通常可以說明其創造經濟效益的時間越長,市場價值越高。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的有效狀況,能夠反映企業、地區甚至於國家的生物科技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
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生物技術領域共有有效發明專利6501件,其中國內佔五成五,國外佔四成五。國外生物技術專利有效率為85%,國內生物技術專利有效率達到78%。國內不同類型專利權人的專利有效率存在一定差異:國內企業的有效率最高,達到86%,大專院校為81%,科研單位等約為74%(見圖9)。
圖9 不同類型專利權人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有效率
圖10 顯示了當前國內外有效發明專利按申請日所在時間段的分布,其橫坐標為距今年限(指申請日距2006 年12 月31 日的時間跨度)。有效發明專利中,已維持5 年以下(含5 年)的(即申請日於2002 年1 月1 日之後)國內佔72%,而國外這一比例只有15%;已維持11年以上的(即申請日於1997 年1 月1 日之前),國內只佔3%,而國外這一比例達到26%;已維持6 至10 年的,國內佔25%,而國外這一比例達到59%。國內有效專利平均已維持年限(指有效專利從其申請日至2006 年12 月31 日之間的時間跨度)為4.8 年,國外為8.7 年。
圖10 生物技術有效發明專利的已維持年限分布
圖11 顯示距今不同年限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有效率,很明顯,隨著距今年限的增長,國外有效率下降幅度較小,距今年限為9 的仍可保持50%左右的有效率。但國內有效率下降則比較明顯,保持50%左右有效率的年限為5 年,保持25%以上有效率的年限僅僅為6 年。
圖11 不同年限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有效率
二、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的特點
(一)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量占優隨著生物技術被列為我國未來15 年科技發展戰略重點,近年國內生物技術申請、授權數量已經超過國外,並且國內申請、授權所佔比例繼續保持擴大趨勢,表明我國生物技術研發整體水平日益提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的積累不斷增加,社會公眾的知識產權意識不斷加強。
(二)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持續快速增長
近五年,國內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均以兩位數以上的增長率快速增長,其中,國內申請增長比國外高近14 個百分點,國內授權增長比國外高近30 個百分點,顯示國內外生物技術產業發展迅猛,我國正迎頭趕上、呈現強勁發展勢頭。
(三)專利制度促進生物技術發展的作用顯著
在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同樣保持了快速穩定的發展勢頭。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五」期間生物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超過30%。國內發明專利申請29.0%的年均增長率與前者基本吻合,顯示技術創新和專利制度在促進生物產業發展和提升行業市場競爭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國內外生物技術研發熱點基本一致,競爭日趨激烈多於20 個氨基酸的肽、突變或遺傳工程等九個技術領域的申請在國內外排名均進入前十,國內外排名前十的技術領域的申請分別占國內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總量的八成以上,表明國內外生物技術結構比較類似,研發熱點趨於一致。同時也顯示為搶戰科技競爭的制高點、爭取對生物技術的市場主導和控制,國內外繼續以較大力度實施專利布局,圍繞生物技術專利展開控制與反控制、主導與反主導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
在熱點技術領域中,含肽、含有抗原或抗體的醫葯配製品和免疫球蛋白三個技術領域的國外專利申請、授權數量均高於國內,突變或遺傳工程、酶兩個技術領域的國外授權數量也高於國內。而多於20 個氨基酸的肽,酶或微生物的測定或檢驗方法,微生物及其組合物,改良基因型的方法,生物物質的化學分析,和未分化的人類、動物或植物細胞六個技術領域的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量均超過國外,顯示國內在生物技術研究的某些領域中占據了有利的位置,正在不斷沖擊國際前沿水平。
(五)大專院校、科研單位漸成國內生物技術申請的主力軍
與企業逐漸成為國內發明專利申請主力的大環境不同,近幾年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中,企業所佔比重由四成降至不足二成,而大專院校所佔比重明顯上升,近四成的生物技術專利申請集中在大專院校,二成以上掌握在科研單位手中。此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排名前十的國內專利權人有八名是大專院校,其餘兩名是科研單位。顯示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生物技術研發比較活躍,而企業在生物技術方面的創新能力後勁不足。這反映出我國目前生物技術的產業化水平不高,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在研發中要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努力植根於商業應用中;同時企業也應當注意充分利用我國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科研優勢,增強自身競爭力。否則,就會出現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專利申請、授權數量高於企業,但在專利有效率上低於企業的現象,致使實驗室的科研成果難以產業化,或產業化成本很高甚至無經濟價值,而企業則缺乏創新成果和產品。國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中,企業之所以占居絕對主導地位,就是因為科學研究和商業資本在產業化的環節中找到了契合點。
(六)國內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質量仍有差距
1、生物技術發明授權專利說明書平均頁數、權利要求平均項數國內外差距擴大盡管國內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說明書頁數、權利要求項數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國內上升幅度小於國外。1999 年,國外專利說明書平均頁數是國內的3.6 倍,國外專利權利要求平均項數是國內的3.2 倍。2006年則分別擴大到3.8 倍、3.7 倍,換言之,在權利要求項數和說明書頁數上,近四件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才相當於一件國外專利,差距十分明顯。初步顯示國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相對於國內更復雜,技術含量更高。
2、生物技術有效發明專利國內平均已維持年限不長、有效率低
在生物技術有效發明專利中,雖然國內數量過半,但國內平均已維持年限比國外少近4 年,平均有效率低於國外七個百分點,且隨著年限的增長,國內有效率下降幅度顯著高於國外,初步顯示在市場價值、創造的經濟效益方面,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低於國外。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國內生物技術已經具備一定的研發水平,國內外研發熱點趨於一致,國內在專利數量上占優,國內外圍繞生物技術展開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總體上,國內生物技術專利態勢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還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國內生物技術發展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目前的轉變主要還是數量上的,而不是質量上的。雖然國內發明專利在數量上占優,但在體現專利質量的指標上國內仍然處於劣勢,不容樂觀。初步反映出國內外生物技術水平整體上尚有不小差距,國內掌握的經濟效益好、高附加值的核心技術不多;二是產學研結合不緊密、發展不均衡,沒有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的主力是大專院校、科研單位,企業專利數量增長後勁反而不足,這與目前企業逐漸成為自主創新主體、成為國內發明專利申請主力的大趨勢相背,嚴重製約了專利技術的產業化,專利申請數量上的優勢沒有轉化市場競爭的優勢。《中國生物產業發展報告2006》也指出,我國大量生物科技成果未能轉化為產品,全國生物醫葯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0.5%。因此,要實現到2020 年使我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整體達到世界先進國家水平的戰略目標,當前生物技術與產業發展應當從側重於技術積累調整到邊研究、邊產業化,創造與運用並重的新階段。
註:1本報告生物技術涉及的國際專利分類(IPC)號採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標准,報告統計數據根據專利的主分類號統計,OECD 規定生物技術領域涉及分類號包括A01H1/00,A01H4/00,A61K38/00,A61K39/00,A61K48/00,C02F3/34,C07G(11/00,13/00,15/00),C07K(4/00,14/00,16/00,17/00,19/00),C12M,C12N,C12P,C12Q,C12S,G01N27/327,G01N33/(53*,54*,55*,57*,68,74,76,78,88,92)。
4. 我國近年來科技創新成就
1、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五年來,中國基礎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國際論文總數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國際論文檢索系統(SCI,EI,ISTP)論文總數中佔7%,進入世界第二方陣,與英國、德國、日本相當;
納米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二。前沿技術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
2、產業技術創新取得多方面突破。
近年來,中國在基礎工業、加工製造業以及新興產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鋼鐵、船舶、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產業整體技術素質邁上新台階。
3、科技走進千家萬戶、惠及億萬人民。
近年來中國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社會事業放在突出位置,科技進步為人口健康、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撐。
雜交水稻的培育和應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實施,為解決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能源領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先進核電等關鍵技術,攻克一批燃料電池、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關鍵技術,為調整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
4、知識產權產出水平大幅度提高。
五年來,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持續、快速增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進一步增強。2002年到2006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從3.97萬件增長到12.2萬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從0. 58萬件增長到2.5萬件。
5、科技投入規模和強度持續提高。
2006年,全社會科技支出經費總額4500億元,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3003.1億元,居世界第5位;研發投入強度不斷提升,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42%。
近5年國家財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較快增長,其中2006年中央財政科技撥款達1009.7億元,比上年增加25.0%。
6、中國成為世界科技人力資源大國。
2005年,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達150萬人/年;一支充滿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正在迅速成長,45歲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員占研究人員總數的80%。
5. 我國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具有的什麼特徵
您好,發明專利申請經過五個階段:受理、初審、公開、實審、授權,時間1-3年,保護期限20年。
6. 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有什麼特點
生物專利申來請的特徵:
我國是源實行「先申請原則」的國家之一,即同樣的專利授予最先提出專利申請的人,所以申請人在完成技術方案之後都希望盡早提出專利申請,搶在競爭對手的前面申請專利。在生物專利申請領域,盡早提出專利申請尤為重要,例如可以委託佰騰專利巴巴等專業的代理機構來申請。因為生物領域的發明具有投資大、難度高、周期長、市場廣及意義重大等特點,獲取專利權不僅可以收回前期的風險投資,而且可以為申請人帶來商業上的巨大的成功。
生物領域的專利申請總體上應該符合專利三性,即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但又其自身的特點。生物領域屬實驗性學科,其申請文件不僅要求申請人公開其技術方案,而且要求發明人提供證實試驗數據和實施例,以支持其權利要求。我們知道,當今無論是學術科研還是企業研發都充滿了激烈的競爭,等到全部完成上述實驗內容再提交專利申請,對申請人來說將承擔由於他人搶先申請而導致其專利申請喪失新穎性的風險,其結果會給申請人帶來巨大的損失。如果申請人充分利用專利申請的優先權原則,可以為解決上述問題帶來積極的意義.
7. 我國在生命科技、空間科技、信息科技和其他領域中最新科技發展成就
生命科技領域:
1.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2.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3.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4.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空間科技領域:
1.繪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線分布圖,發現宇宙線分布是各向異性的和宇宙線的運動規律
在《科學》雜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據在我國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的「西藏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所獲得的、積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億觀測事例的實驗數據的系統分析,中國和日本兩國物理學家合作發表了有關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以及宇宙線等離子體與星際間氣體物質和恆星共同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結果,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審稿人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信息科技領域:
1.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
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也是祖國大陸地區第一個採用90納米設計技術的處理器。中科院計算機所研製的龍芯2E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點,在不同工作條件下龍芯2E處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圍內。「十一五」期間,龍芯處理器將為推進我國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其他科技領域:
1.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06年9月26日,由國家發改委投資建設的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進行的首日物理放電實驗的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於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2.納米量子結構可控性實驗和理論研究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組圍繞納米電子器件的基礎問題,在納米結構的探索、組裝規律和單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產生國際影響。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並逐步形成了系統性的工作。
3.水體污染的激光誘導熒光非接觸監測技術裝備系統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採用激光誘導熒光監測技術實現水體污染遙測,系統集光學遙感技術、光譜學、分析化學、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於一體,利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法,實現對水體多組成份有機物的在線遙測,發展和提高了我國水體污染在線遙測的技術水平。
4.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開發及工業性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陝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製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工業性試驗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日處理甲醇50噸的工業化試驗裝置上實現了近100%甲醇轉化率,乙烯選擇性40.1%,丙烯選擇性39.0%,低碳烯烴(乙烯、丙烯、丁烯)選擇性達90%以上的結果。試驗裝置的成功運轉,對我國綜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烴原料的多樣化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分類可能不大准確,但內容應該沒問題。
8. 近10年來細胞生物學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或發明、發現。
在技術上有重大突破的,那是極難的事情,因為現在很多基本的技術都很成熟了!
我去年看到一種技術的重大突破。是細胞轉換技術,講的是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在
患糖尿病小鼠的體內,將小鼠的胰腺細胞轉換成能夠產生胰島素的細胞。最後成果
發表在Nature上。
9. 我國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具有的什麼特徵
生物專利申請的特徵:
我國是實行「先申請原則」的國家之一,即同樣的專利授予最先提出專利申請的人,所以申請人在完成技術方案之後都希望盡早提出專利申請,搶在競爭對手的前面申請專利。在生物專利申請領域,盡早提出專利申請尤為重要,例如可以委託佰騰專利巴巴等專業的代理機構來申請。因為生物領域的發明具有投資大、難度高、周期長、市場廣及意義重大等特點,獲取專利權不僅可以收回前期的風險投資,而且可以為申請人帶來商業上的巨大的成功。
生物領域的專利申請總體上應該符合專利三性,即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但又其自身的特點。生物領域屬實驗性學科,其申請文件不僅要求申請人公開其技術方案,而且要求發明人提供證實試驗數據和實施例,以支持其權利要求。我們知道,當今無論是學術科研還是企業研發都充滿了激烈的競爭,等到全部完成上述實驗內容再提交專利申請,對申請人來說將承擔由於他人搶先申請而導致其專利申請喪失新穎性的風險,其結果會給申請人帶來巨大的損失。如果申請人充分利用專利申請的優先權原則,可以為解決上述問題帶來積極的意義。更多專利申請問題可以到佰騰專利巴巴來咨詢喔。
10. 什麼樣的生物技術發明是可以被專利法さ
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是當前科技創新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由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引領的生物經濟將引起全球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我國生物技術發展較快,創新活躍,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也逐年遞增。在各高技術領域中,生物技術是我國最有希望實現跨越發展的領域之一,《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已把生物技術列為未來15 年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基於以上形勢,本文從申請授權狀況、所屬地區、國別、申請人類型、有效專利等多方面分析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態勢,以多角度反映我國生物技術的發展狀況。一、近年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總體狀況2002 年至2005 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1以年均23.0%的增長率遞增,其中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年均增長29.0%,國外發明專利申請年均增長15.1%。2006 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估算為6300 件2。2006 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授予生物技術發明專利2072 件,其中國內專利授權1366 件,約為2002 年(156 件)的9 倍,年均增長72.0%;國外專利授權706 件,約為2002 年(165 件)的4 倍,年均增長43.8%。(見圖1)圖1 近年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授權狀況從2000 年開始,生物技術發明專利國內申請量一直超過國外申請量,國內所佔比重在六至七成左右。從2003 年起,生物技術發明專利國內授權量超過國外授權量,2006 年國內所佔比重達到66%(見圖2)。圖2 近年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所佔比例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累計受理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約37300 件,占總受理量的3.4%。其中國內申請約23300件,佔62.5%;國外申請約14000 件,佔37.5%。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累計授權生物技術發明專利8011 件,占總授權量的2.7%。其中國內專利4606 件,佔57.5%;國外專利3405 件,佔42.5%。(一)國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所屬國家分布狀況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國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中,美國佔35.2%,位居第一,其後依次是:日本(18.7%)、德國(8.2%)、英國(5.0%)、瑞士(4.8%)、丹麥(3.9%)、韓國(3.2%)、法國(3.1%)、荷蘭(3.1%)、加拿大(2.1%)(見圖3)。歐盟國家總申請量占國外發明專利申請的29.9%。圖3 國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所屬國分布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的國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中,美國佔30.8%,亦居第一,其後依次是日本(23.5%)、德國(7.2%)、瑞士(5.6%)、英國(4.7%)、韓國(4.6%)、丹麥(3.8%)、法國(3.6%)、荷蘭(3.3%)、比利時(1.6%)(見圖4)。歐盟國家總授權量占國外發明專利授權量的28.5%。圖4 國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授權所屬國分布美國、歐盟、日本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國外申請總量的83.8%,授權量占國外授權總量的82.8%。歐盟國家中,生物技術發明申請和授權八成以上來自德國、英國、丹麥、法國、荷蘭和比利時。(二)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所屬地區分布狀況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中,上海(32.4%)和北京(17.4%)以較大優勢領先於其他地區。其後依次是廣東(6.2%)、江蘇(5.9%)、浙江(4.2%)、山東(3.9%)、湖北(3.7%)、遼寧(3.0%)、天津(2.5%)、四川(2.3%)(見圖5)。圖5 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所屬地區分布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的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中,北京佔22.4%,排名第一,其後依次是上海(15.7%)、江蘇(7.8%)、廣東(7.5%)、湖北(5.9%)、浙江(4.1%)、山東(3.8%)、四川(3.6%)、天津(3.5%)、遼寧(3.2%)(見圖6)。圖6 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授權所屬地區分布以上十個地區申請量合計占國內申請總量的七成八,授權量占國內授權總量的八成一。(三)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人類型分布狀況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中,企業申請約佔三成,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申請占近五成。但是,近幾年企業申請比重呈明顯下降趨勢:2001 年企業申請占國內申請總量的近四成,2005 年所佔比重已不足二成;而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申請比重呈上升趨勢,2005 年所佔比重已超過六成。特別是大專院校,近幾年申請比重明顯上升:2001 年大專院校申請占國內申請總量的二成,2005 年所佔比重已接近四成(見圖7)。國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的申請人構成比較穩定,八成來自企業。圖7 近年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人類型分布表1 是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我國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排名前十位的專利權人。排名前十的國內專利權人,都是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尤其大專院校占絕大部分;而排名前十的國外專利權人大多是企業。表1 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排名前十的國內外專利權人(四)國內外生物技術研發的技術領域分布每一件專利文件都會按照國際專利分類(IPC)分類,以說明發明所涉及的具體技術領域。統計專利文件的IPC 分類號分布,可以發現技術研發熱點和技術創新集中的技術領域。與國別相結合,可以觀察國內外申請在不同技術領域中的分布,確定特定技術領域國內外的競爭程度。表2 列出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國內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量排名前十的特定領域。表2 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排名前十的特定領域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排名前十位的領域依次是:具有多於20 個氨基酸的肽(C07K 14)*,突變或遺傳工程(C12N 15),酶或微生物的測定或檢驗方法(C12Q 1),微生物及其組合物(C12N 1),酶(C12N 9),含肽的醫葯配製品(A61K 38),生物物質的化學分析(G01N33),改良基因型的方法(A01H 1),未分化的人類、動物或植物細胞(C12N 5),含有抗原或抗體的醫葯配製品(A61K 39)。國外生物技術申請排名前十位的領域依次是:突變或遺傳工程,含肽的醫葯配製品,酶或微生物的測定或檢驗方法,具有多於20 個氨基酸的肽,含有抗原或抗體的醫葯配製品,生物物質的化學分析,酶,微生物及其組合物,未分化的人類、動物或植物細胞,免疫球蛋白(C07K 16)。*括弧內內容為技術領域的IPC 分類號,下同。(五)生物技術發明專利說明書頁數和權利要求項數美國《企業技術評論》援引美國專利商標局局長杜達斯的報告宣稱,隨著技術的發展,專利復雜程度不斷上升,導致說明書頁數不斷上升。國外學者Tong、Frmae 研究,權利要求項數能夠較好反映技術創新能力,權利要求數量越多,反映出的技術創新能力越強3。以專利文件的說明書頁數(包括附圖)和權利要求項數作為對比項加以分析,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內與國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的質量差距。圖8 顯示生物技術發明授權專利說明書平均頁數、權利要求平均項數變化趨勢,很明顯,近八年,國內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說明書平均頁數、權利要求平均項數總體上呈上升趨勢,表明生物技術在不斷發展和進步,發明專利技術含量越來越高,越來越復雜。不過,國內上升幅度小於國外。圖8 生物技術發明專利說明書頁數、權利要求項數變化趨勢(六)生物技術有效發明專利狀況發明專利權的保護期限為二十年。事實上,並非所有專利都能保護至期限屆滿終止。能夠帶來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的專利才有維持有效的必要性。專利被維持的時間越長,通常可以說明其創造經濟效益的時間越長,市場價值越高。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的有效狀況,能夠反映企業、地區甚至於國家的生物科技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截至2006 年12 月31 日,生物技術領域共有有效發明專利6501件,其中國內佔五成五,國外佔四成五。國外生物技術專利有效率為85%,國內生物技術專利有效率達到78%。國內不同類型專利權人的專利有效率存在一定差異:國內企業的有效率最高,達到86%,大專院校為81%,科研單位等約為74%(見圖9)。圖9 不同類型專利權人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有效率圖10 顯示了當前國內外有效發明專利按申請日所在時間段的分布,其橫坐標為距今年限(指申請日距2006 年12 月31 日的時間跨度)。有效發明專利中,已維持5 年以下(含5 年)的(即申請日於2002 年1 月1 日之後)國內佔72%,而國外這一比例只有15%;已維持11年以上的(即申請日於1997 年1 月1 日之前),國內只佔3%,而國外這一比例達到26%;已維持6 至10 年的,國內佔25%,而國外這一比例達到59%。國內有效專利平均已維持年限(指有效專利從其申請日至2006 年12 月31 日之間的時間跨度)為4.8 年,國外為8.7 年。圖10 生物技術有效發明專利的已維持年限分布圖11 顯示距今不同年限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有效率,很明顯,隨著距今年限的增長,國外有效率下降幅度較小,距今年限為9 的仍可保持50%左右的有效率。但國內有效率下降則比較明顯,保持50%左右有效率的年限為5 年,保持25%以上有效率的年限僅僅為6 年。圖11 不同年限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有效率二、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的特點(一)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量占優隨著生物技術被列為我國未來15 年科技發展戰略重點,近年國內生物技術申請、授權數量已經超過國外,並且國內申請、授權所佔比例繼續保持擴大趨勢,表明我國生物技術研發整體水平日益提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的積累不斷增加,社會公眾的知識產權意識不斷加強。(二)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持續快速增長近五年,國內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均以兩位數以上的增長率快速增長,其中,國內申請增長比國外高近14 個百分點,國內授權增長比國外高近30 個百分點,顯示國內外生物技術產業發展迅猛,我國正迎頭趕上、呈現強勁發展勢頭。(三)專利制度促進生物技術發展的作用顯著在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同樣保持了快速穩定的發展勢頭。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五」期間生物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超過30%。國內發明專利申請29.0%的年均增長率與前者基本吻合,顯示技術創新和專利制度在促進生物產業發展和提升行業市場競爭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四)國內外生物技術研發熱點基本一致,競爭日趨激烈多於20 個氨基酸的肽、突變或遺傳工程等九個技術領域的申請在國內外排名均進入前十,國內外排名前十的技術領域的申請分別占國內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總量的八成以上,表明國內外生物技術結構比較類似,研發熱點趨於一致。同時也顯示為搶戰科技競爭的制高點、爭取對生物技術的市場主導和控制,國內外繼續以較大力度實施專利布局,圍繞生物技術專利展開控制與反控制、主導與反主導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在熱點技術領域中,含肽、含有抗原或抗體的醫葯配製品和免疫球蛋白三個技術領域的國外專利申請、授權數量均高於國內,突變或遺傳工程、酶兩個技術領域的國外授權數量也高於國內。而多於20 個氨基酸的肽,酶或微生物的測定或檢驗方法,微生物及其組合物,改良基因型的方法,生物物質的化學分析,和未分化的人類、動物或植物細胞六個技術領域的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量均超過國外,顯示國內在生物技術研究的某些領域中占據了有利的位置,正在不斷沖擊國際前沿水平。(五)大專院校、科研單位漸成國內生物技術申請的主力軍與企業逐漸成為國內發明專利申請主力的大環境不同,近幾年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中,企業所佔比重由四成降至不足二成,而大專院校所佔比重明顯上升,近四成的生物技術專利申請集中在大專院校,二成以上掌握在科研單位手中。此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排名前十的國內專利權人有八名是大專院校,其餘兩名是科研單位。顯示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生物技術研發比較活躍,而企業在生物技術方面的創新能力後勁不足。這反映出我國目前生物技術的產業化水平不高,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在研發中要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努力植根於商業應用中;同時企業也應當注意充分利用我國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科研優勢,增強自身競爭力。否則,就會出現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專利申請、授權數量高於企業,但在專利有效率上低於企業的現象,致使實驗室的科研成果難以產業化,或產業化成本很高甚至無經濟價值,而企業則缺乏創新成果和產品。國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中,企業之所以占居絕對主導地位,就是因為科學研究和商業資本在產業化的環節中找到了契合點。(六)國內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質量仍有差距1、生物技術發明授權專利說明書平均頁數、權利要求平均項數國內外差距擴大盡管國內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說明書頁數、權利要求項數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國內上升幅度小於國外。1999 年,國外專利說明書平均頁數是國內的3.6 倍,國外專利權利要求平均項數是國內的3.2 倍。2006年則分別擴大到3.8 倍、3.7 倍,換言之,在權利要求項數和說明書頁數上,近四件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才相當於一件國外專利,差距十分明顯。初步顯示國外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相對於國內更復雜,技術含量更高。2、生物技術有效發明專利國內平均已維持年限不長、有效率低在生物技術有效發明專利中,雖然國內數量過半,但國內平均已維持年限比國外少近4 年,平均有效率低於國外七個百分點,且隨著年限的增長,國內有效率下降幅度顯著高於國外,初步顯示在市場價值、創造的經濟效益方面,國內生物技術發明專利低於國外。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國內生物技術已經具備一定的研發水平,國內外研發熱點趨於一致,國內在專利數量上占優,國內外圍繞生物技術展開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總體上,國內生物技術專利態勢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還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國內生物技術發展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目前的轉變主要還是數量上的,而不是質量上的。雖然國內發明專利在數量上占優,但在體現專利質量的指標上國內仍然處於劣勢,不容樂觀。初步反映出國內外生物技術水平整體上尚有不小差距,國內掌握的經濟效益好、高附加值的核心技術不多;二是產學研結合不緊密、發展不均衡,沒有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生物技術發明專利申請的主力是大專院校、科研單位,企業專利數量增長後勁反而不足,這與目前企業逐漸成為自主創新主體、成為國內發明專利申請主力的大趨勢相背,嚴重製約了專利技術的產業化,專利申請數量上的優勢沒有轉化市場競爭的優勢。《中國生物產業發展報告2006》也指出,我國大量生物科技成果未能轉化為產品,全國生物醫葯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0.5%。因此,要實現到2020 年使我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整體達到世界先進國家水平的戰略目標,當前生物技術與產業發展應當從側重於技術積累調整到邊研究、邊產業化,創造與運用並重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