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發電機是誰發明的
發電機/發明者:邁克爾·法拉第
邁克爾·法拉第是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的學生和助手,他的發現奠定了電磁學的基礎,是麥克斯韋的先導。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發現電磁感應現象,並進而得到產生交流電的方法。1831年10月28日法拉第發明了圓盤發電機,是人類創造出的第一個發電機。
由於他在電磁學方面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電學之父」和「交流電之父」。
法拉第最早的化學成果來自於擔任戴維助手的時期。他花了很多心血研究氯氣,1833年.法拉第經過一系列的實驗,發現當把電流作用在氯化鈉的水溶液時,能夠獲得氯氣2NaCl+2H₂O =2NaOH+H₂↑+Cl₂↑,並發現了兩種碳化氯。
法拉第也是第一個學者實驗(雖然較為粗略)觀察氣體擴散,此現象最早由約翰·道爾頓發表,並由湯瑪斯·葛蘭姆及約瑟夫·羅斯密特揭露其重要性。他成功的液化了多種氣體;他研究過不同的鋼合金,為了光學實驗,他製造出多種新型的玻璃。其中一塊樣品後來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因為在一次當法拉第將此玻璃放入磁場中時,他發現了極化光平面受磁力造成偏轉及被磁力排斥。
法拉第也發現了電解定律,以及推廣許多專業用語,如陽極、陰極、電極及離子等,這些詞語大多由威廉·休艾爾發明。他還發現了苯。由於這些成就,很多現代的化學家視法拉第為有史以來最出色的實驗科學家之一。
Ⅱ 我自己發明發電機用多大的電容
將感應電動機作感應發電機運行,對電動機內部無需作任何改動,只需在其外部加接電容器,改制極為簡單。
要使感應發電機發出頻率為50HZ的交流電,應把轉子拖動到同步轉速。
跟同步發電機有所不同,感應發電機負荷電流增加,其端電壓下降幅度比較大,當輸出發生三相短路時,端電壓急速消失,短路電流迅速下降為零,所以感應發電機不需短路保護
建議把電動機三角接改為星形接,這樣可從中性點引出中性線(零線)
為節約電容起見,電容器應盡可能採取三角接,並聯到電機三相接線上,電容器可採用交流無極性電容器
空載激磁所需每相電容量C
C=電機空載電流×/2×1.73×3.14×電機額定頻率×電機額定線電壓(uF/相)
當帶純電阻負載至滿載時,每相電容約需增加C的25%,當負載中有感性負載,則滿載時的電容值在此基礎上還得增加
5.5KW電機改發電機經驗電容值(電容器組三角接):每相電容量25-35uF,總電容量75-uF
最多每相能帶燈泡約1.8Kw,感應發電機輸出電壓隨負荷變化很大,建議不要使用貴重電器,以防損壞
當負荷有較大變化時,需對電壓進行調整:一是改變發電機激磁電容的數值,即將電容分成幾組,隨著負荷變化情況進切換。二是適當調節原動機轉速。一般是用改變電容量對電壓進行粗調,改變轉速對電壓進行細調。
Ⅲ 我想發明一個永動發電機。
前天在網上看見一個應該是永動機的裝置,原理用的是磁鐵不同的兩個極有互相排斥力。那個裝置很小,要是再改裝一下就可以做成一個超微型永動發電機的。
Ⅳ 第一台發電機是誰發明的
第一台發電機是法國人畢克西發明的。
發電機是指將其他形式的能源轉換成電能的機械設備,它由水輪機、汽輪機、柴油機或其他動力機械驅動,將水流,氣流,燃料燃燒或原子核裂變產生的能量轉化為機械能傳給發電機,再由發電機轉換為電能。
發明歷史:
1832年,法國人畢克西發明了手搖式直流發電機,其原理是通過轉動永磁體使磁通發生變化而在線圈中產生感應電動勢,並把這種電動勢以直流電壓形式輸出;
1866年,德國的西門子發明了自勵式直流發電機;
1869年,比利時的格拉姆製成了環形電樞,發明了環形電樞發電機。這種發電機是用水力來轉動發電機轉子的,經過反復改進,於1847年得到了3.2KW的輸出功率;
1882年,美國的戈登製造出了輸出功率447KW,高3米,重22噸的兩相式巨型發電機;
1896年,特斯拉的兩相交流發電機在尼亞拉發電廠開始勞動營運,3750KW,5000V的交流電一直送到40公里外的布法羅市。
發電機在工農業生產、國防、科技及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發電機的形式很多,但其工作原理都基於電磁感應定律和電磁力定律。因此,其構造的一般原則是:用適當的導磁和導電材料構成互相進行電磁感應的磁路和電路,以產生電磁功率,達到能量轉換的目的。
發電機主要結構:
發電機通常由定子、轉子、端蓋及軸承等部件構成。
定子由定子鐵芯、線包繞組、機座以及固定這些部分的其他結構件組成。
轉子由轉子鐵芯(或磁極、磁扼)繞組、護環、中心環、滑環、風扇及轉軸等部件組成。
由軸承及端蓋將發電機的定子,轉子連接組裝起來,使轉子能在定子中旋轉,做切割磁力線的運動,從而產生感應電勢,通過接線端子引出,接在迴路中,便產生了電流。
發動機使用注意事項:
起動前的准備工作:
1、機房操作人員應遵守安全操作規程,穿工作服和絕緣鞋,機組人員應分工明確;
2、檢查飛輪及發電機部分防欄桿罩是否完好;
3、檢查各變速箱、離合器、調速器、油位、各緊固件等,確認完好,油水溫度不低於20度時,方可起動;
4、將各系統管路閘門設置在「工作」位置;
5、檢查傳動機構的鏈接螺栓,並緊固好;
6、將離合器手柄壓力是否正常,超速保險裝置是否定位;
7、檢查貯氣瓶壓力是否正常,超速保險裝置是否定位;
8、打開打氣泵的排污閥;
9、檢查循環水泵、機油泵、燃油泵是否正常;
10、將勵磁電阻置於最大的電阻位置,並將送電開關斷開。
起動和運行操作:
1、對於停機超過24h的機組,須先打開試動閥,並起動機油泵;
對於停機超過7天的機組,應測量勵磁機及操作電路的絕緣電阻,必須符合要求;
2、起動燃油泵,放出管路中的空氣,觀察電壓是否在規定的范圍內。若正常,方可進行正式起動;
3、察看起動電源的電壓是否符合要求。若電壓正常,按下起動按鈕等柴油發動機正常運行後即松開;
4、當柴油發動機運轉後,觀察機油壓力表的指示值,當升到規定值以上時,停止機油泵,並關閉掃氣泵排污閥,穿好前離合器螺釘;
5、當發電機起動後,即認為發電機及全部電氣設備均已帶電,人體不得接觸帶電部位;
6、發電機起動後,應逐漸提高柴油發動機的轉速,並進行送電前的檢查;
7、逐漸調整柴油發動機的轉速,但在調整時應注意觀察發電機運轉是否正常。正常時,集電環及換向器上的電刷應無跳動、無冒火花現象、無異常響聲;
8、調整發電機輸出的電壓和頻率,其電壓值應穩定並達到380v+-10v,頻率應達到50Hz+-0.5Hz。
網路-發電機
Ⅳ 是誰發明了發電機
在公元1831年 法拉第
在公元1831年,法拉第將一個封閉電路中的導線通過電磁場,導線轉動有電流流過電線,法拉第因此了解到電和磁場之間有某種緊密的關連,他建造了第一座發電機原型,其中包括了在磁場中迥轉的銅盤,此發電機產生了電力。在此之前,所有的電皆由靜電機器和電池所產生,而這二者均無法產生巨大力量。但是,法拉第的發電機終於改變了一切。
發電機包括一個能在二個或二個以上的磁場間迅速旋轉的電磁鐵,當二個磁場相互交錯,就產生了電,由電線從發電機中導出。電子工程師依發電機線繞的方式和磁鐵的安排,而獲得交流電(AC)或直流電(DC),大部分發電機都是產生交流電,它比直流電更易由傳輸線作長距離的傳送。
Ⅵ 如何發明發電機
簡易風力發電機 (原理都是一樣,將機械能轉為電能,風力可以轉為手搖) 物理加美術加製作:易拉罐一個,剪刀一個,馬口鐵一條,木條一條,四驅車馬達一個,強力膠一瓶,彩色LED燈泡一些(或者燈泡,二極體) A:用剪刀將易拉罐上部分剪去1CM左右,保留剩下的罐體,也就是先做一個「杯子」,然後在杯體上等間距畫出三條,然後保留這三條,剪去剩下多餘部分,之後呈現一個圓底座加三個葉片,像螺旋槳,然後用剪刀尖在底座正中間鑽出一個與馬達中軸略小一點的圓孔。 B:有馬口鐵(就是普通的鐵片)將馬達牢牢包住,然後用釘子定在木條上。 C:用強力膠將葉片固定在馬達的中軸上,保證葉片的垂直型,水平性,向風性。 D:將馬達的兩根導線連接在LED燈泡上,保證導線介面連接正常(正負,接觸良好) E:手持木條快速向前奔跑,或者安裝在自行車上,在風的作用下推動葉片的轉動,進而推動馬達轉子的轉動,於是發生磁生電,LED燈泡就會亮,如果風的持續性與穩定性好,那麼與一節電池沒有區別,如果風力忽大忽小,則LED燈泡忽亮忽滅,如果再加一個敏感充電器,那麼就可以將電流儲存起來,然後釋放的電流,會比較理想
Ⅶ 發電機誰發明的
公元來1831年由法拉第發明源。
在公元1831年,法拉第將一個封閉電路中的導線通過電磁場,導線轉動有電流流過電線,法拉第因此了解到電和磁場之間有某種緊密的關連,他建造了第一座發電機原型,其中包括了在磁場中迥轉的銅盤,此發電機產生了電力。在此之前,所有的電皆由靜電機器和電池所產生,而這二者均無法產生巨大力量。但是,法拉第的發電機終於改變了一切。
發電機包括一個能在二個或二個以上的磁場間迅速旋轉的電磁鐵,當二個磁場相互交錯,就產生了電,由電線從發電機中導出。電子工程師依發電機線繞的方式和磁鐵的安排,而獲得交流電(AC)或直流電(DC),大部分發電機都是產生交流電,它比直流電更易由傳輸線作長距離的傳送。
Ⅷ 誰發明了發電機
人們對電現象的初步認識很早就有記載,早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臘哲學家塞利斯,已經發現了摩擦過的琥珀能吸引碎草等輕小物體.我國在東漢時期的王充在《論衡》一書中提到"頓牟掇芥"等問題,所謂頓牟就是琥珀,掇芥意即吸引籽菜,就是說摩擦琥珀能吸引輕小物體。西漢末年,有關於"玳瑁吸(細小物體之意)的記載,以及"元始中(公元三年)……矛端生火",即金屬制的矛的尖端放電的記載。晉朝(公元三世紀)還有關於摩擦起電引起放電現象的記載:"今人梳頭,解著衣,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亦有聲。
在對電現象的早期研究中,最早進行系統研究的首推英國醫生威廉.吉爾伯特,他在文章中說:"隨便用一種金屬製成一個指示器……在這個指示器的另一端,移近一個輕輕摩擦過的琥珀或者是光滑的磨擦過的寶石這指示器就會立即轉動",他通過大量的實驗駁斥了許多關於電的迷信說法,並且發現不僅摩擦過的琥珀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而且其它物質象金剛石、水晶、硫磺、硬樹脂、明礬等也有這種性質,他把這種性質稱為電性。1660年,馬德堡的蓋利克發明了第一台摩擦起電機,他用硫磺製成形如地球儀的可轉動物體,用乾燥的手掌擦著乾燥的球體使之停止可獲得電,蓋利克的摩擦起電機經過不斷改進,在靜電實驗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8世紀中葉,電學實驗逐漸普及,在法國和荷蘭有不少人公開表演認為娛樂。1731年,英國牧師格雷從實驗中發現,由摩擦產生的電在玻璃和絲綢這類物體上可以保持下來而不流動,而有的物體如金屬,它們不能由摩擦而產生電,但卻可以用金屬絲把房裡摩擦產生的電引出來繞花園一周,在末端仍具有對輕小物體的吸引作用,他第一次分清了導體和絕緣體,並認為電是一種流體。電既是一種流體,而流體比如水是可以用容器來蓄存的,1745年,德國牧師克茉斯脫,試用一根釘子把電引到瓶子里去,當他一手握瓶,一手摸釘子時,受到了明顯的電擊。1746年,荷蘭萊頓城萊頓大學的教授彼得.馮.慕欣布羅克無意中發現了同樣的現象,用他自己的話說:"手臂和身體產生了一種無形的恐怖感覺,總之,我認為自己的命沒了",。就這樣穆欣布羅克公布了自己意外的發現:把帶電的物體放進玻璃瓶里,就可以把電保存起來。
穆欣布羅克 的發現,使電學史上第一個保存電荷的容器誕生了。它是一個玻璃瓶,瓶里瓶外分別貼有錫箔,瓶里的錫箔通過金屬鏈跟金屬棒連接,棒的上端是一個金屬球,由於它是在萊頓城發明的。所以叫做萊頓瓶,這就是最初的電容器萊頓瓶很快在歐洲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電學家們不僅利用它們作了大量的實驗,而且做了大量的示範表演,有人用它來點燃酒精和火葯。其中最壯觀的是法國人諾萊特在巴黎一座大教堂前所作的表演,諾萊特邀請了路易十五的皇室成員臨場觀看萊頓瓶的表演,他讓七百名修道士手拉手排成一行,隊伍全長達900英尺(約275米)。然後,諾萊特讓排頭的修道士用手握住萊頓瓶,讓排尾的握瓶的引線,一瞬間,七百名修道士,因受電擊幾乎同時跳起來,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口瞪目呆,諾萊特以令人信服的證據向人們展示了電的巨大威力。
萊頓瓶的發明使物理學第一次有辦法得到很多電荷,並對其性質進行研究。1746年,英國倫敦一名叫柯林森的物理學家,通過郵寄向美國費城的本傑明.富蘭克林贈送了一隻萊頓瓶,並在信中向他介紹了使用方法,這直導致了1752年富蘭克林著名 的費城實驗。 他用風箏將"天電"引了下來,把天電收集到萊頓瓶中,從而弄明白了"天電"和"地電"原來是一回事。
十八世紀後期,貝內特發明驗電器,這種儀器一直沿用到現在,它可以近似地測量一個物體上所帶的電量。另外,1785年,庫侖發明扭秤,用它來測量靜電力, 推導出庫侖定律, 並將這一 定律推廣到磁力測量上 。 科學家使用了驗電器 和扭秤後 ,使靜電現象的研究工作從定性走上了定量的道路。
主要參考書目:《電磁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趙凱華 陳熙謀著
Ⅸ 發電機是怎麼發明的
在初中的物理書上,我們都學過,在公元1831年,法拉第將一個封閉電路中的導線無意中通過了電磁場,導線奇妙的發生了轉動並且有電流流過電線,法拉第出中了解到了電與磁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研究,他建立了第一個發電機原型,這個原型包括了在磁場中迥轉的銅盤,這個發電機產生電力,雖然微小,但卻足以稱道。在這個發明之前,所有的電力都是由靜電機器和電池所產生的,這二者不可能產生出巨大的能量,提供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所以說,法拉第的發電機改變了這一切,也可以說改變了世界。
各國科學家跟據電磁感應原理,進行了不斷的改進,其中最著名的應該算是西門子。西門子用電磁鐵代替了永久磁鐵,其原理是:電磁鐵的鐵芯在不通電的時候,也還存有微弱的磁性。當轉動線圈時,利用這點所剩的磁發出電流,再反回給電磁鐵,促使其磁力增強,這樣,電磁鐵就能產生出很強的磁性。
再後來,西門子著手研究電磁式發電機。很快就製成了這種新型發電機,它所產生的電流,是皮克發電機無法相比的。而且,這種發電機比連接一大堆電池來通電也方便的多,這是因為實用,發電機才被廣泛應用起來。
當西門子的新型發電機問世不久後,義大利物理學家帕其努悌不甘落後,在1965年發明了環狀發電機電樞。這種電樞是以在鐵環上繞線圈代替在鐵芯棒上繞制的線圈,從而進一步提高了發電機組效率。
就在西門子的新型發電機出問世不久的時候,義大利人帕其努悌不甘寂寞,在1965年發明了環狀發電機電樞。這種電樞的原理是,以在鐵環上繞線圈代替在鐵芯棒上繞的線圈,從而提高了發電機的工作效率。
其實,早在1860年,義大利人就提出了發電機電樞的設想,但這一構想卻沒有得到人們的注意。1865年,他又在一專業雜志上發表了這番見解,但仍未得到社會的公認。
過了四年,比利時學者古拉姆在巴黎研究電學時,偶然看到了帕其努悌發表的電樞文章,獨到的眼光看出其優越性。後來,他根據義大利人的設計方案,同時又採納了西門子的電磁鐵式發電機原理進行研製,終於在1870年製成了性能優良,效率高效的發電機。
看來,發電機的發明,與每一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密不可分。在帕其努悌的發明中,對發電機的整流子部分進行了重要的改進,讓發電機發出的電流強度變化極小。在採用帕的設計方案完成的古拉姆式發電機,同樣發出的電流強度變化也很小。沒有帕的設計方案,古拉姆的發電機組可能就不會有這么良好的性能。
古拉姆的發電機效率高,性能好,所以有了很好的銷路,也發了大財,同時讓後人記住了他,被人們譽為「發電機之父」。
不只是中國人看到別人發財了會眼紅,德國人也一樣。西門子公司的工程師阿特涅,就對發電機進行了成功的改進,他改進了線圈的繞線方式,讓發電機的性能得到了提升。
古拉姆發電機是電樞是將鐵絲繞成環狀,在每個環之間夾了一層紙做絕緣體,再將環捆在一起作為鐵芯,然後在其上面繞上導線線圈,由線圈的不同部位引出一些導線,最後接向帶整流子。阿特涅發電機的電樞,是用許多薄的圓鐵板以紙絕緣之後再重疊起來,製作成鐵芯,然後在上而繞上導線線圈。後人把這種方法叫做「鼓卷」,根據它的形象像鼓一樣由來。經過了阿的這番改進,發電機的外觀和性能,較之以前都有了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