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的本質規律有哪些
客觀世界中的許多事物,經常給人以審美感受。例如自然界的山水花鳥,社會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多種多樣的藝術作品。這些審美對象是社會實踐的產物。而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賦予了審美對象的多種多樣。隨著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入使之具有了豐富的社會內容。審美對象的多種多樣,促使人們探索它們的共同根源和一般本質。柏拉圖在他的《對話錄》中,強調區分了「什麼是美的東西」與「美是什麼」明確地提出了各種審美對象的共同本質的問題,要求尋求「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美的那個品質」(柏拉圖《大希底阿斯篇》,朱光潛澤《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將審美對象提到哲學問題上加以探討。這就使得美的本質問題的解決成為解決其他美學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從而被放在首要位置上。然而對此問題的解決亦不是輕易之事,到底是應該把美歸結為精神的產物(或者是主觀的愉快,或者是絕對精神的外在等)還是肯定它的客觀性,認為是客觀事物本身的屬性,莫衷一是。爭論不休。那麼在這里,我認為,美是應該包含內容與形式即主觀與客觀兩個方面的內容,並且二者達到完全的融合和和諧的統一。美是客觀社會性的。
從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科學的理論體繫上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馬克思揭示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一真理,指出人不僅認識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相對於我們的主觀意識的產生的客觀內容只能是客觀物質世界,即物質是第一性的。它無條件地制約著作為第二性的意識的存在,即存在決定意識,那麼,意識又不是孤立的靜立的,它的內容是隨著人美征服和改造客觀物質世界不斷地賦予新的內容,社會實踐就是人類改造世界的過程,它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生活活動,是主觀見諸客觀的實際行動,是改造世界的能動的斗爭過程。生產斗爭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恩格斯指出:「人是唯一能夠由於勞動而擺脫純粹的動物狀態的動物——他的正常狀態是和他的意識相適應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創造出來的。」(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所以馬克思說,這種「生產生活」是「創造生命的生活」,在這里,人們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向現實的轉化,看到了自己的無限創造的能動性,看到了自己的實踐生活在現實中獲得了積極的肯定,「我在我的生產中物化了人的個性和我個性的特點,因此我既在活動是享受了個人的生命表現,又在對產品的直觀中由於認識到我的個性是物質的,可以直觀地感知的因而是毫無疑問的權力而感受個人的樂趣。」(馬克思《許丁.米勒的<防治經濟學原理>》,轉引自朱國慶《藝術原理》)從而產生無比的熱愛,喜悅和快感。「我的勞動是生命的自由表現,因而我享受了生活的愉快」。(《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馬克思恩格斯經濟學說發展概論》)這時,生產活動就不僅是人們改造自然的手段和過程,而且也成為人們的一種精神享受的對象——美的對象。古代神話《後羿射日》、《精衛填海》、《誇父逐日》、《愚公移山》等,就是人們對生活的美的最初感受和幻想的「紀錄」。「美產生於勞動」,這是馬克思主義對美的來源的結論,因此,美的事物只所以美在於它是經過了人類能動創造的社會實踐的勞動而產生和具有了一定的審美價值,美的對象、美的事物,例如自然界的雄偉的山峰,澎湃的海洋、鮮艷的花朵;社會生活中的豪邁的勞動場面,英雄的崇高形象,之所以無不給人以狀美或優美的種種情感感受,正是有於它們是人們的社會實踐的具體的生活體現。被賦於了豐富的社會內容,凝結和概括了人們的能運創造。
普列漢諾夫在論證獵獲物的美時候說:「當狩獵的勝利品開始以它的樣子引起愉快的感覺而與有意識地想到它所裝飾的那個獵人的力量或靈巧完全無關的時候,它就成為審美快感的對象,於是它的顏色和形式也就具有巨大的和獨立的意義。」(普列漢諾夫《沒有地址的信》)這里,普列漢諾夫表明了美的事物的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一,對象的美是和事物的「樣子」即事物的具體形象分不開的;二,事物的美首先在於它所包含的社會生活的內容。所以美作為一個感性具體的存在,是一個具有特殊相定性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在這個統一體中,內容處處表現於感性具體的形式中,不能脫離它而存在。試例,一個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美的事物,它當然是有著豐富內蘊的社會內容的,但是它找不到一種合適的具體的感性的形式存在,或者說,它是以抽象的形式存在著,這顯然是荒謬的,站不住腳的。
美的事物的形式有著特殊的規定性,這是自美的觀念產生後找到了應該說是附著的形式就一直存在著的。而且是不以審美主體的意識改變而改變的。首先,美的事物經常是以其鮮明生動的形式——色彩、聲音、形體等訴諸人們的情感感受的。各種形式美更以突出的合規律性的自然形式(例如均衡、比例、節奏、韻律)成為美的對象。它們不是天生就具有美的,它們的存在只所以成為美,還是因為它們經由勞動,實踐的漫長協和,為人們所熟悉和掌握它們具有社會生活的內容,身上蘊含了人們的能動創造,才可能成為美的。如紅花,本身並不具有美,只有當它與人們經過長期的實踐活動形成的一種愉悅的快感聯系在一起,審美主體的「紅花美」的觀念使得我們看見紅的美產生美的愉快感受。而這一點往往沒有被人們自覺意識到。其次,美作為內容與形式的特定的統一,由於人的實踐活動本身的多樣性,物質世界的存在形式是多樣的,因此這種統一也產生了多樣性。如表現祖國狀麗山河的美,使可從豐富多樣的感性具體形象中呈現出來,李白的詩、劉海粟的畫、蘇東坡的詞、閔惠芬的二胡表現的廬山、黃山、赤壁古跡、江河水等一條列光釋奪目而又多種多樣的藝術形象。
綜上所述,美是人們創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動活動及其在現實中的實現或對象化。美的本質在於它的客觀社會性,它是事物的一種客觀的社會價值屬性,是包含著或體現著社會生活的本質、規律,能夠引起人們特定情感反映的具體形象。
『貳』 美的本質 美的規律
薛宣林關於【美的本質】
美的本質即美 是引起人類生命主體精神有益性的整體和諧與統一。
1993年薛宣林定性
《論藝術之永恆》1993年南京大學出版社
提問 編輯摘要
美的本質即美 是引起人類生命主體精神有益性的整體和諧與統一。
1993年薛宣林定性
《論藝術之永恆》1993年南京大學出版社
提要
·美的本質
美是引起人類生命主體精神有益性的整體和諧與統一。
*美的本質源於人類生命的本質;
* 美的永恆性源於人類生命主體有益性之永恆;
* 美的整體和諧與統一,取決於整個人類生命主體有益性的精神整體和諧與統一。見《論藝術之永恆》 19頁、《薛宣林藝術論》118頁
薛宣林關於【美的規律】和【三恆規律】
·【美的三恆規律】
一、美的規律——反映美的(形式與人類生命主體有益性內容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
二、 美的三恆規律是指以人類生命主體有益性,地球客觀對象性,宇宙的無限性所構成的具有永恆性審美整體和諧統一的規律。
三、造形藝術美的三恆規律:
(一) 視覺藝術美的形像、色彩、聲音、(語境)之三恆
(二) 美的形象三恆規律——形狀、形體、結構
(三) 美的色彩三恆規律——紅、黃、藍;明、明暗、暗;黑、灰、白
(四) 美的聲音之三恆
見《論藝術之永恆》38頁、《薛宣林藝術論》133頁 薛宣林藝術理論思想體系···
薛宣林關於美的本質和美的規律,美的三恆規律等等,已被網路等多詞典錄為最科學,最權威的定義。
『叄』 美的創造客觀規律和客觀存在,這種說法對嗎
不選「美的」,只選「真的」
美的產品出了廣告做的響了點,產品一般啊,其實美的也就是正宗的二線品牌,憑借上市公司的實力不惜大量血本去做廣告,美的也只有這一條路了,想憑借實力和技術去贏得市場是不太現實的!
在互聯網上,目前美的的槍手已經達到了400萬人,而且聘請的都是大學生,因為「美的」認為中國人民「沒文化」,找幾個有文化的就能欺騙百姓,愚弄百姓。大家不是否忘記今年的「美的紫砂門」事件,」美的空調能效標識造假「事件?
美的的槍手說:二氧化錳高溫分解,無毒無害。
那你的體內有多高溫度?能直接殺死非典病毒嗎?好可笑的美的槍手。
美的槍手說是美的的戰略故意要這樣揭發以致摧毀對手九陽。好可笑的美的槍手。
我同事說好想抓一把二氧化錳給美的老總去吃吃,人民相信二氧化錳會在他體內高溫去除。
美的槍手說:我們美的微波爐能加熱帶皮的雞蛋,格蘭仕的在說明書上明確表明不能加熱帶皮的雞蛋,呵呵,好可笑。
美的槍手說:格蘭仕空調的光波殺菌是騙人的,沒有實際用途,照這樣說,廣東疾病預防中心的全體工作人員都在說謊??美的呀,美的,你讓我笑哭了。。
我一個網友說好像美的把什麼都揭發了,這樣人民肯定感恩他。
好笑好笑,美的就是覺得中國人民書讀的可憐。
這又說明了什麼?美的公司的靈魂石黑暗的,「美的」的宗旨不是去服務社會,造福中國百姓,而是一味的去謀求自己的利益,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格蘭仕前總裁梁慶德的寄語:「努力,讓顧客感動;我們要對得起老百姓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
是啊,作為中國優秀的企業家,利益時根本,但是一個企業的靈魂同等重要。人沒有了靈魂好比行屍走肉,但企業沒有了靈魂就好比腐屍爛蠅讓人嘔心,讓人心痛。
想想美的公司的產品,那個產業得過國內第一,或是世界第一,毫無疑問,沒有!
想想美的公司為社會慈善事業又捐助過多少,算算看,真是少之又少!
希望大家認清,美的公司的丑惡嘴臉,不要一味的去相信他們的廣告,不買"美的「,只買」真的「!
想想吧,我們辛苦的勞動人民!
廣告營銷,就充分證明 美的 的確證明了「美的創造了客觀存在的規律」
(靠一味的廣告「才能」獲得所謂的「名牌」)
也正是廣告營銷,使 美的 這個所謂的「名牌」成為了客觀存在的可悲現實!
所以說,美的創造客觀規律和客觀存在!
『肆』 馬克思」美的規律」核心內容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美學是人類美學思想史上最先進最深刻的美學理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版美學思權想,主要見於《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聖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經濟學手稿(1857—1858)》、《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草稿)、《剩餘價值理論》、《資本論》等著作中,對某些作家、作品的具體評論是他們美學思想的運用。具體來說,馬克思主義美學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勞動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關系的物質變換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對形式的審美感知只有在超越粗陋的實際需要之後才有可能。
『伍』 美的基本規律有哪些
美- 哲學意義 美的哲學意義:美是人們創造生活改造自然的能動活動及其在現實中的實現或對象化;簡單說來,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美- 本質研究 美 美學研究的中心范疇,包括美的本質和美的形態。 美的本質 美學研究的一個根本理論問題 。在西方美學史上,關於美的本質的理論眾說紛紜,但從哲學的出發點看,基本上不外兩種:一種從客觀物質的屬性中去尋找美的根源;另一種從精神中去尋找美的根源。此外,還有游移於上述兩者之間的各種折衷、含混的說法。馬克思主義主張從人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實踐改造中去尋找美的根源。 美的形態 美的普遍本質的各種具體表現形態,包括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等等。 社會美經常表現為各種積極肯定的生活形象。它包括人物、事件、場景、某些勞動過程和勞動產品等的審美形態,是社會實踐的直接體現。 自然美社會性與自然性的統一。它的社會性是指自然美的根源在於實踐。自然性指自然的某些屬性、特徵,即人的感官所能辨認的或實踐中肢體所能運用的那些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它們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條件。自然美的主要特點側重於形式,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喚起人的美感,它和社會功利的聯系較為曲折。 藝術美 藝術美是生活和自然中的審美特徵的能動反映,是審美意識的集中物態化形態。藝術美作為美的高級形態來源於客觀現實,但並不等於現實,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它包括兩方面:藝術形象對現實的再現;藝術家對現實的情感、評價和理想的表現,是客觀與主觀、再現與表現的有機統一。它的特徵在於具有審美功能,能給人以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獲得的最為純粹的美的愉悅和享受。
『陸』 人類對美的追求創造常常是無師自通的談談你的理解
「美是什麼?」美是「人對自己的需求被滿足時所產生的愉悅反應的反應,即對美感的反應。」人的需求被滿足是美的本質。美使人滿足,產生愉悅的心理,即覺得美,把這種感受再現,就是藝術美了。把它再現為聲音、形體、氣味、味道、硬度等,再刺激我們的感覺,使我們把美和丑區分出來,得到美的享受。
音樂,有聲音高低,韻律、節奏,形體有線條、幾何圖形,比例,等等。都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在一起,違背了規律就是丑。這規律是什麼?就是和諧。要陰陽和諧,比例和諧,變換和諧,律動和諧。自然界和諧,人體和諧是一種自然美,人際和諧是社會美。
美是具體的,功利的,區別與丑的。
其實丑的存在,總是和美連在一起的,所以有時丑也是一種美。丑和美在比較時,丑就是美了。不知我得看法對不?
美就是人對美的事物的一種佔有欲。佔有了,滿足了,高興了,就美了。所以每個人對美有不同的理解。
『柒』 談一談構成形式美的組合規律有哪些試以從生活的實例加以說明
生活就是美,無需構成。
『捌』 美的規律的基本含義是什麼
"美的規來律"是在真和善的基礎上源,以真善為內容的形式的規律。這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一個命題。他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尺度和需要來進行塑造,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
蔡儀先生認為「美的規律」應有的基本含義是:(1)任何事物,無論是自然界事物或社會事物,也無論是人所創造的藝術品,凡是符合美的規律的東西就是美的事物。(2)既然美的規律就是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質,也可以說,事物的美就是由於它具有這種規律。因此,美就是一種規律,是事物之所以美的規律。(3)既然美是一種規律,而規律都是客觀的。那麼,美(自然界事物的美、社會事物的美、人所創造的藝術品的美)當然也是客觀的。從這一點說,馬克思的美的規律論,既堵塞了通向主觀的美論的這種唯心主義的漏洞,同時也杜絕了導致美是自然屬性或社會屬性這種機械論的途徑。
『玖』 怎樣理解馬克思"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
馬克思在第三部分就得出最終的兩個結論:其一, 人在改造對象世界的勞動中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版物,「通過權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作為人的作品的自然界才可能產生自然美。
馬克思正是把文藝創作的美的規律用於說明人類勞動的特色。
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⑶。美的形式是審美活動產生的前提條件之一。審美活動的普遍必然性就來源於美的形式的普遍必然性。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為解釋美的形式的根源提供了理論基礎,實踐活動過程中的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是美的形式的根源,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的過程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生成和發展的過程。但實踐過程本身並不是美的形式,美的形式在於形式美與形式感的統一。馬克思關於美的規律的命題揭示的是美的形式產生的根源,也即解答了審美活動何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問題。審美活動的普遍必然性來自美的形式的普遍必然性,美的形式的普遍必然性又來自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因此,馬克思認為人類生產的本質、發展趨勢和最高形式是美的創造。
『拾』 美學是研究什麼和美的創造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
答案:抄 美、美感、審美活動
美學是研究襲美、美感、審美活動和美的創造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