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叛逆者要說再見,顧慎言結局已寫好,唯有誰成最大懸念呢
著名諜戰劇重新點燃了觀眾對國內諜戰的期待,目前,這出戲已大獲成功,目前,叛逆者在網上的播出進度已經達到36集,但央視只播出了32集,雙方的不同步導致觀眾處於不同的追逐狀態,然而,該系列節目的播出已接近尾聲,已經證明叛逆者和預期的一樣高,其背後的人物和新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充滿活力,從後續的劇情走向來看,顯然叛逆者有很多花招,一些關鍵人物的定位和結局以及主人公的命運,都是觀眾思考後續劇情的坑,從編劇對劇情的填充程度來看,叛逆者的後續只會吸引更多的觀眾。
盡力讓正面人物有個美滿的結局,但目前編劇的變化只是多了些道,而不是最多的道,刀是致命的,別說了,也讓觀眾哭了,當然,雖然有幾位主角下線,但這部電視劇的最終懸念並沒有完全解決,目前,電視劇叛逆者的謎團剛剛揭曉,目前還沒有確定的結果節目最大的懸念是隨後的劇情中如何發揮,最後,希望編劇能出一點刀,給觀眾留下好印象,估計很多觀眾會因為太多的刀而放棄這部戲,當然,在沒有刀的前提下,我們不能就此了結,故事的走向仍然是基於大結局的水平。
㈡ 關於愛因斯坦的場
愛因斯坦的傳奇名聲,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他是一個傑出的物理學家,因為他為現代物理學貢獻了光電子理論、全新的時空觀—狹義與廣義相對論,尤為普通人熟知的是那個與原子彈製造連在一起的簡單神奇的公式E=mc2。他的強烈的人文主義思想,在面對德國納粹和兩次世界大戰時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對政治的介入和他的科學聲譽聯系在一起,即使只是簡單地和被動地參與,也產生了重要作用。另外,他還是一個有兩次婚姻的丈夫,一個至少是3個孩子的父親,一個有多重國籍的公民,一個被提名為總統的人,尤其是一個猶太人。
作為一個科學史上一個著名人物,愛因斯坦的一生更是充滿了爭議。集中在愛因斯坦身上的幾個最有爭議的問題是:在科學方面,愛因斯坦是獨立發現了相對論,還是剽竊了別人的思想:一個專利局的職員真的會在那個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跡年」的1905年獨自發表那麼多篇劃時代的論文嗎?在生活方面,愛因斯坦對婚姻和家庭是盡到了作為丈夫和父親的責任,還是一直在玩弄女性感情推卸家庭責任:為什麼與自由戀愛的妻子很快陷入感情困境,遺棄未婚先有的私生女,剛離婚就重新結婚?在社會活動方面,愛因斯坦在政治上是天真的還是成熟的:為什麼支持美國製造原子彈,為什麼拒絕擔任以色列總理?
1 傳記概述
認識自然的深度與廣度,個人生活的繽紛色彩和廣泛領域,性格的復雜性,使愛因斯坦吸引著眾多的傳記作者。在愛因斯坦傳記的作者中,除了家庭成員外,還有他的不同時期的同事、專門研究現代物理學史的學者、傳記作家、新聞記者。愛因斯坦可能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傳記的科學家。一般的公眾也只有通過閱讀愛因斯坦的傳記,才能認識和了解有關愛因斯坦的方方面面。這些傳記作品包括:家庭成員、朋友和同事的各種回憶錄,以介紹愛因斯坦對社會的貢獻為主的評論性傳記,以對愛因斯坦科學原理的解釋為主的科學性傳記,以描寫愛因斯坦生活故事為主的文學性傳記,有以各類照片為主並配以簡單文字說明的畫報式傳記,還有集中在愛因斯坦所處的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階段性傳記。
傳記作者們都試圖要「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愛因斯坦」,但不可避免地在其傳記中打上作者的情感烙印:或崇拜,或認同,或排異。崇拜者多把愛因斯坦作為英雄和偉人來描寫,把愛因斯坦推上了科學與道德的雙重神壇。他們似乎有意識地迴避這些有爭議的問題,覺得這些問題要麼是無中生有,要麼是小題大做。認同者雖然不迴避那些有爭議的問題,但竭力維護愛因斯坦的偉人形象,認為其他方面的瑕疵並不能掩蓋其身上的光輝。排異者則把重點放在了曝光與揭秘上,為了掀開罩在愛因斯坦身上的神秘面紗,往往以批判和譏諷的文字誇大愛因斯坦某一方面的缺點。更有甚者,則完全否認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
我們可以從以下用英文出版的愛因斯坦傳記中,看看愛因斯坦是如何被描寫和分析的,看看愛因斯坦的形象是如何隨著時間發生變化的。愛因斯坦傳記的歷史也是現代傳記風格演變的歷史(國內沒有翻譯出版的傳記的基本內容見Roger Smith. Biographies of scientists: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The Scarecrow Press,Inc.1998。國內翻譯出版的有關愛因斯坦的傳記有:瓦朗坦的《愛因斯坦和他的私生活》、赫爾內克的《愛因斯坦》、塞立希的《愛因斯坦》、佩斯寫的《上帝是微妙的》、《一個時代的神話:愛因斯坦的一生》、伯恩斯坦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與物理學的邊疆》、庫茲涅佐夫《愛因斯坦-生·死·不朽》、奧弗比的《戀愛中的愛因斯坦》,等等。)。
伽貝迪安(H.Gordon Garbedian)在1939年出版的《愛因斯坦,宇宙的建構者(Albert Einstein, Maker of Universes)》中,作者以贊美的語調、華麗的詞藻、生動的細節描述了愛因斯坦的早期科學生活,滿足了公眾對愛因斯坦的好奇心。由於出版得比較早,這本傳記沒有涉及到愛因斯坦與玻爾等哥本哈根量子詮釋的科學爭論和愛因斯坦參與的各種政治活動,因此該書自然是不全面的。另外,過多的虛構性情節使該書顯得臃腫和沒有意義,也降低了其史學價值。
1954年,瓦倫廷(Antonina Vallentin)出版了一本《愛因斯坦的戲劇(The Drama of Albert Einstein)》。瓦倫廷是愛因斯坦第二個妻子的親密朋友。這里的「戲劇」是指愛因斯坦因為自己的猶太人身份在德國受到迫害和逃離納粹統治的生動場景。盡管該書也有對愛因斯坦的青年、教育、理論和聲譽鵲起等過程的介紹,但作者把大量筆墨放在了愛因斯坦從德國出逃到在美國定居的這一段時間。像很多早期的傳記那樣,該書也把愛因斯坦當成偶像來描寫。
克拉克(Ronald William Clark)在1971年出版的《愛因斯坦:生平與時代(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被稱為、是第一本比較中立的愛因斯坦傳記。作者全面系統介紹愛因斯坦的一生,對他的科學理論、政治社會活動和個人生活等三個方面都傾注了同樣的精力,大體上平均著墨,沒有偏廢。作者不僅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基本觀點,也對愛因斯坦參與猶太復國主義的和反對納粹政府給與了特別關注。尤為重要的是,作者謹慎地採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力圖以不偏不倚的態度,耐心地糾正那些關於愛因斯坦的傳奇並阻止虛假故事的進一步傳播。
《愛因斯坦:創造者與反叛者》
1972年,霍夫曼(Banesh Hoffman)和杜卡斯(Helen Dukas)出版了《愛因斯坦:創造者與反叛者(Albert Einstein: Creator and Rebel)》,目的是「在這本書勾勒出一個完全簡單的人的故事」。該書的兩位作者中,霍夫曼與愛因斯坦供過事,杜卡斯則是愛因斯坦的秘書兼管家,該書的基調則是明顯的出自朋友的崇拜。因為霍夫曼是一個物理學家兼作家,自然能夠把把相對論解釋得非常清楚,適合門外漢閱讀;因為有杜卡斯的影響,該書以豐富的資料、生動的圖片和一種最親切的態度來觀察愛因斯坦。1981年,他們又兩人合作編寫了《愛因斯坦:凡人的一面(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New Glimpses From His Archives)》一書。該書通過摘錄過去從未發表的愛因斯坦與其他人的來往書信、雜志短文和各種評論文章,展示了他人性中的有趣快樂的、友善謙恭的、睿智無懼的和孤獨的一面,可以當成一本枕邊書。令人遺憾的是,該書對愛因斯坦的具有戲劇色彩的愛情和婚姻生活卻避而不提。
1982年,佩斯(Abraham Pais)撰寫的愛因斯坦傳記《上帝是微妙的: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平(「Subtle Is the Lord…」:The Science and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區別於把那些注意力傾斜在科學家的生活方面的傳統的生活傳記,該書是一本典型的科學傳記。派斯是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曾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和晚年的愛因斯坦一起共事,可以說是一個對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的最理想的闡釋者。作者花了大量筆墨來解釋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的起源、形成及其意義,而愛因斯坦的個人生活如教育背景和職業經歷則零星地穿插其中。這是一本對普通讀者來說難度很大的傳記,需要基本的物理學和微積分知識才能閱讀,甚至可以作為大學生的物理教材。作為這本傳記的補充,派斯在1994年出版了另一本關於愛因斯坦的書《愛因斯坦曾居於此(Einstein Lived Here)》。在這本易讀的、散文式的傳記里,派斯描寫了愛因斯坦與妻子兒女的關系,與尼爾斯·玻爾、德布羅意的友誼,如何得到諾貝爾獎,與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交流,如何出現在報紙版面上,以及愛因斯坦的哲學觀點。
《愛因斯坦曾居於此》
賽因(Jamie Sayen)1985年出版的《愛因斯坦在美國(Einstein in America)》著重描述了愛因斯坦居住在美國這一段時間(從1933年到1955年)的生活。除了與玻爾等人的科學爭論外,當時的愛因斯坦已經大量捲入科學研究事業之外的活動中。在這本書里,作者詳細地回顧了愛因斯坦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尤其是愛因斯坦參與國際主義活動、曼哈頓計劃與核武器控制、猶太復國主義、和平主義運動以及反麥卡錫主義的種種場面。
《愛因斯坦的私生活》
1993年《愛因斯坦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ves of Albert Einstein)》出版,兩位作者海菲爾德(Roger Highfield)和卡特(Paul Carter)試圖通過解讀新近得到的信函和檔案文件,對愛因斯坦的人格特徵進行重新評價。像書名指明的那樣,該書的主題在於人性而不是科學。在作者看來,長期以來形成的高高在上的科學聖人形象,掩蓋了愛因斯坦作為男人的激情和作為父親和丈夫的弱點。通過對熟悉愛因斯坦生活的人的采訪,作者把注意力放在了愛因斯坦與他的第一個妻子米列娃和兩個子女、第二個妻子艾爾莎、以及他生活中的其他女人的關繫上。該書因為過於喜歡暴露隱私,把愛因斯坦描寫得象個「女性虐待狂」。
《愛因斯坦:科學的一生》
與《愛因斯坦的私生活》形成對比的,是同樣在1993年出版的、由懷特(Michael White)和格里賓(John Gribbin)兩人撰寫的《愛因斯坦:科學的一生(Einstein: A Life in Science)》。兩位作者發現,那些把焦點集中在愛因斯坦的性格方面的傳記,明顯地誇大了愛因斯坦的所謂對家庭的不負責人和玩弄女性的不良行為,其目的是強化反神秘化的特殊效果,以便打破已經非常牢固的關於愛因斯坦的形象。他們認為,愛因斯坦確實有道德方面的弱點,但是正是他的科學天才而不是失誤值得人們欣賞和學習。因此,作者只是對愛因斯坦的有關爭議進行了簡單提及,著重對愛因斯坦在相對論、量子力學和其他創新思想以及政治信仰進行重點描述。
《愛因斯坦的一生》
布里安(Denis Brian)1996年出版的《愛因斯坦的一生(Einstein: A Life)》,沒有深入討論愛因斯坦的物理學,而是力圖糾正那些被嚴重扭曲了的愛因斯坦的私人生活和公眾形象。在采訪愛因斯坦的同事和朋友並查閱了80年代公開的愛因斯坦婚姻檔案後,作者要給出對懸而未決的爭議問題的新思考。他認為,愛因斯坦並不像很多傳記描繪的那樣,在政治上不成熟,對家庭很冷漠。布里安考察了愛因斯坦所謂的非法私生子的證據,確認愛因斯坦在男女關繫上的不嚴肅,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貶損了愛因斯坦的名聲。克拉克、派斯和布瑞安的三人撰寫的三部傳記互為補充,可以完整地構成對愛因斯坦的基本認同。
《愛因斯坦傳》
1998年,《愛因斯坦傳(Albert Einstein: A Biography)》在美國翻譯出版,作者為德國科學記者弗爾辛。作者把傳記的重點放在了愛因斯坦去美國前的日子裡,只是簡單提及了他在美國的生活,這樣作者就能夠集中精力來講述愛因斯坦從少年到科學巔峰時期是如何一步步地做出傑出貢獻的,又是在最艱難的時期如何面對種種生活難題的。面對普通讀者,讀者用異乎尋常的詳細和清晰介紹了愛因斯坦的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過程,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觀建立在廣闊的科學與哲學的背景知識上。作者展示了愛因斯坦與其他物理學家相處、推進和平主義和支持猶太難民等方面的性格的復雜性,同時也談論了愛因斯坦的愛情和遺棄了的女兒。
《戀愛中的愛因斯坦:一部科學浪漫史》
2000年,奧弗比(Dennis Overbye)出版的《戀愛中的愛因斯坦:一部科學浪漫史(Einstein in Love: A Scientific Romance)》一書,首次把愛因斯坦的理論形成的思維過程和他的戀愛過程結合起來。作者把傳記時間限定在愛因斯坦最富創造力的1900~1920年,討論了愛因斯坦作為一個科學家的成就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插曲。在作者看來,愛因斯坦的偉大成就得益於第一個妻子米列娃·瑪利奇(Mileva Maric)的愛情的激發:即使愛因斯坦沒有剽竊米列娃的論文,米列娃也促進了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的形成,但米列娃得到的回報只有傷心和背叛。作者受到批評的是,科學理論的形成主要來自於內部的自主性,任何把把外部的作用與愛因斯坦的發現用因果關系聯系起來的做法都是值得懷疑的。
《愛因斯坦:不可救葯的剽竊者》
別爾克尼斯( Christopher Jon Bjerknes)在2002年出版了《愛因斯坦:不可救葯的剽竊者(Albert Einstein:The Incorrigible Plagiarist)》。這是一本典型的反神秘化傳記,意在從根基上摧毀愛因斯坦作為一個偉大科學家的形象。作者揭露愛因斯坦是通過借用、抄襲他的前輩或者同時代的科學家如洛倫茲、彭加勒和希爾伯特的論文的方法,來獲取自己榮譽的,因為愛因斯坦不使用這些人的結果就無法推出自己的結果,卻沒有給出相應的參考文獻。作者引用了大量同代科學家已經出版的言論,來證實他們對愛因斯坦的剽竊行為有所發覺。該書的批評者認為,作者犯了某種「聖人恐懼征」,挖空心思地對偉大人物施放毒劍。商業化和炒作使得這本傳記的價值大打折扣。事實上,所有的科學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就的,愛因斯坦也不例外。不可否認,愛因斯坦從洛倫茲、彭加勒和希爾伯特等科學家那裡獲得了靈感,但與剽竊毫不相干。
也許,像「一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傳記作者也有一千個愛因斯坦,但是其基本事實不容篡改。當歷史褪盡偉人身上的光環,還原其本來面目時,愛因斯坦的基本形象就是:一個獨具創新智慧的、帶有人格缺陷的、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科學天才。
2 學術聲譽與社會名聲
盡管愛因斯坦在其創造奇跡的1905年發表了革命性的5篇論文,包括引入光量子假說、詮釋布朗運動、確定分子大小的一種新方法和誕生狹義相對論(詳情可參見《愛因斯坦奇跡年—改變物理學面貌的五篇論文》一書,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翻譯出版),但愛因斯坦在學術上的名聲稍微晚了幾年,始於1909年10月,這是他首次被奧斯特瓦爾德提名為19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人。奧斯特瓦爾德是190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提名的理由是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方面的工作,因為這些工作可以與哥白尼和達爾文的工作相提並論。也就是在1909年10月,愛因斯坦開始擔任蘇黎世大學副教授,結束了自己的非職業科學家生涯;在伯尼爾大學他接受了第一個榮譽學位。1912年和1913年奧斯特瓦爾德重復了自己的提名。自那以後,愛因斯坦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多個科學家的多次提名,提名他的科學家除奧斯特瓦爾德外,還有先後獲獎的著名科學家如維恩(1911,獲諾貝爾獎時間)、昂內斯(1913)、勞厄(1914)、普朗克(1918)、玻爾(1922)等,提名涉及的研究領域除狹義相對論外,還有廣義相對論、布朗運動和光電效應等。由於古爾斯特蘭德(1911年因有關眼睛屈光學方面的研究獲生理醫學獎,1911~1929年他是瑞典科學院物理學獎評獎委員會成員之一,1923~1929年還是該委員會主席)堅持對相對論的批評,1922年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的規律方面的發現而獲1921年的物理學獎。愛因斯坦未能因為相對論獲獎,在我看來原因很簡單,倒不是因為有物理學家反對相對論,而是因為諾貝爾獎的授獎原則是主要授予那些實驗物理學或者得到實驗多次驗證的理論假設。關於愛因斯坦的獲獎過程在佩斯(Abraham Pais)的著作《Einstein Lived Here》都有詳細的介紹。也就是說,如果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改變評獎原則的話,愛因斯坦是可能多次獲獎的。這也是為什麼霍金沒能因為黑洞研究獲獎、楊振寧沒有因為規范場理論再次獲獎。
1925年之後,愛因斯坦的學術聲譽只是以前工作的延續。佩斯在《『上帝是微妙的』……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平》中寫到:「1915年11月,隨著引力場方程的創立,經典物理學臻於完善,愛因斯坦的科學生涯也達到了高峰。此後一段時間,他的著作沒有明顯衰落的跡象。盡管愛因斯坦病患纏身,從916年到1920年他在相對論和量子論兩方面還是碩果累累。從1920年以後開始有了緩慢的衰落。即從恢復健康到1924年底。打那以後,雖然他後來三十年中持續不斷地進行科學研究,但是創造性時期突然終止了。」(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年,第390頁)
愛因斯坦最早在1902年以廣告文字見諸報端,但愛因斯坦在社會上的名聲始於1919年。「從倫敦《泰晤士報》1919年1月7日報導那條新聞消息的時候起,愛因斯坦的傳奇故事就開始了。」(第374頁)這是歸功於愛丁頓的測量。一夜之間,愛因斯坦從學術人物變成了公眾人物,從此之後愛因斯坦的名聲越來越大。關於愛因斯坦受到大眾崇拜的原因,佩斯給出了兩個解釋:一是生逢其時。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動亂與恐慌,使人類處於前途渺茫的境地,這時愛因斯坦順勢而生,給人類帶來了宇宙新秩序。模仿英國詩人蒲柏贊揚牛頓的詩句來贊揚愛因斯坦,就是「人類和人類的秩序隱藏於混亂之中,上帝說,愛因斯坦,來吧;於是,世界頓時廓清。」二是神秘其詞。因為介紹愛因斯坦的貢獻時必須使用通俗語言,而隱藏在語言之後卻是高深莫測的神秘理論。日常語言和高深理論之間造成了巨大的反差,使得人們對創造理論的人如痴如狂。
在我看來,後半生的愛因斯坦是以科學家的名義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出現在大眾之中的,這才使得他的社會名聲如此之大並且能夠維持。如果說愛因斯坦「一生躊躇於在政治與方程之間」,那麼他的前半生主要是方程,後半生主要是政治和社會活動。他樂於接受各種媒體的采訪並對社會問題發表看法(這與他在學術上的獨立和日常生活中的孤獨性格截然相反);他與反猶太主義者的斗爭(一些人把相對論和猶太人等同起來一起反對,他不得不同時為維護自己的相對論和猶太人血統抗爭),他與美國核彈政治的瓜葛(因為相信德國科學家會製造核彈,他建議美國應該發展自己的原子彈),他倡導和平主義(他呼籲對核武器進行國際控制)。也就是說,如果撇開他的學術成就不談,單就他的政治行為而言,也能足以引起社會公眾人物興趣的。
有人認為是媒體的炒作造就了愛因斯坦的神奇般的名聲。事實上,對於評價一個真正的科學家而言,社會名聲只是學術聲譽的附屬物,兩者不可混為一談。說一個科學家偉大,是因為他對科學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首先是自己親自做出的,然後是指導或者影響別人做出的),不然那些只醉心於學術而有所成的科學家就無法在科學家名人榜中排得名次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傳記作者把傳記內容的重點集中在愛因斯坦的前半身的原因之一。
3 愛情、婚姻與激情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愛因斯坦在科學和社會活動之外的私人生活中是存在瑕疵的。愛因斯坦為人所詬病的私生活涉及到他的兩次婚姻和幾次婚外情,以及他對孩子的態度。
年輕的時候,愛因斯坦有著一段波西米亞般的現代浪漫愛情。愛因斯坦的真正愛情故事是發生在瑞士理工學院,從1896年兩人相識後不到1年,18歲的他和同校女同學、比他大三歲的米列娃的關系超出了普通同學的界限,也使得他結束了只持續了幾周的、與鄰居女孩的朦朧初戀。盡管米列娃有著生理缺陷,但她屬於當時女性中的佼佼者,是瑞士理工學院有史以來的第5位女學生。他們的相戀的基礎可能是出於物理學的共同愛好,但他們的愛情卻遭到了父母粗暴的干涉,原因是多方面的:米列娃不是猶太人,年紀比愛因斯坦大,肢體有缺陷,還是個知識女性。當米列娃把感情寄託在愛因斯坦身上的時候,她的原本優秀的學業成績卻每況愈下,兩次考試未能及格,逐漸放棄了科學,而愛因斯坦正好相反,逐漸痴迷於物理學研究。在此期間,米列娃得過猩紅熱,未婚先孕,這進一步拉大了和愛因斯坦在智力上和學業上的距離。在他們的女兒小麗莎出生1年後的1903年,兩人結了婚。小麗莎兩歲後也得了猩紅熱,再往後的命運無人知曉,可能是夭折了,也可能是被人收養了。至此之後,米列娃完全服務於家庭,養育孩子,處理家務,而愛因斯坦的事業開始蒸蒸日上,聲譽鵲起。這段婚姻雖然維持到了1919年,但在1912年愛因斯坦與表妹艾爾莎開始往來時就已經結束了。
為什麼愛因斯坦會對自己的私生女的死活無動於衷呢,為什麼愛因斯坦會很快與曾經熱戀的妻子分居而投入到另一個女人的懷抱呢,可能永遠不會有唯一正確的答案。
對前者的可能解釋是,一是米列娃身體不好,而愛因斯坦不願意為了照顧一個生病的小孩而放棄物理學研究;二是愛因斯坦擔心一個私生子會影響自己的名聲,妨礙自己在保守的瑞士公立機構的前途;三是愛因斯坦正處於人生中一段十分艱難的時期,父親剛剛去世,家境不太好,而在瑞士專利局的工作剛剛開始,收入微薄,難以照顧兩個家。
對後者的可能解釋是,首先,當愛因斯坦在科學領域走得越遠,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面的夥伴,米列娃的才智尤其是數學水平在愛因斯坦面前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愛因斯坦需要的只是一個能很好照顧他生活的人,而不是一個對科學有興趣的人,那時米列娃對物理學和精神醫學依然保持著一定的興趣;其次,米列娃在經歷學業挫敗、未婚生子、婆婆反對等等的難堪局面後,性格變得陰沉和猜疑,難以與人相處;而艾爾莎溫柔、熱情,沒有孩子,能夠心甘情願地照顧愛因斯坦;第三,米列娃又為愛因斯坦生養了兩個男孩,其中第二個男孩愛德華患有精神疾病,她必須全力以赴來照顧兩個孩子,同時她也不習慣柏林的生活,兩地分居使得她無法對經常患病的愛因斯坦則不能照顧周全。
愛因斯坦對妻子之外的女人的吸引聽之任之,既是他的名聲造成的,他不可避免地要被那些崇拜他的女性所包圍;也與他對待愛情和婚姻的隨意和悲觀的態度有關。愛因斯坦沒有拒絕其他女人的攻勢,常與她們觀賞歌劇、乘船出遊。艾爾莎縱有醋意,也只好默默接受。與其說愛因斯坦需要的是艾爾莎的愛,還不說它需要的是艾爾莎的照顧。同樣,與其說艾爾莎需要愛因斯坦的愛情,還不說愛因斯坦能夠滿足艾爾莎作為一個偉人的妻子的虛榮心。艾爾莎去死得早,因此也免除了愛因斯坦更多的感情約束。1936年艾而莎去死後,愛因斯坦再也沒有結婚,可能是因為婚姻生活已經厭倦了。愛因斯坦多次表達了自己對婚姻的看法,可能是對於兩次失敗婚姻的真實感慨。例如,「婚姻是一種試圖使某些出自偶然的東西持續下去的不會成功的嘗試」,「 一切婚姻都是危險的。婚姻的確是披著文明外衣的奴隸制」,「 婚姻使得人們互相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的財產,不再是一個自由的個人」。
總的來說,愛因斯坦對家庭生活是十分冷漠的,對待自己的孩子也象對待婚姻一樣隨意,缺乏責任感,盡管他曾把獲得的諾貝爾獎金的一部分給了離婚的妻子。當一個人把所有的激情和理性交付給他認為是最重要的科學事業後,對其他生活的情感就似乎不得不處於非理性的放任狀況了。顯然我們不能依靠道德標准來評價科學家是否一個偉人,也不能用世俗的眼光來苛求科學偉人,但人們的內心還是希望一個科學偉人也同樣是一個在其他方面完美無缺的、十分理想的偉人。
4 愛因斯坦的個人主義與機會主義
為什麼愛因斯坦與他的妻子關系一般,對自己的孩子並不關心,對家庭生活表現出一種不近人情的冷漠呢?這要歸因於天才們具有的一種普遍特徵,那就是極端的個人主義或者利己主義者。個人主義者認為自己關注的事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自己也比別人更為重要。這種特點體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是一種性格缺陷,可對很多天才們來說卻是優點,能夠使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他們對日常生活心不在焉,在潛意識里把所有的思維活動集中在一個目標上,從而取得成功。或者說,許多天才是典型的偏執狂。因此,對愛因斯坦來說,婚姻與家庭在心中幾乎沒有什麼地位。比愛因斯坦更極端的例子是牛頓,他不談戀愛,終身未婚。天才們可能表面上是和藹可親、面對笑容的,但內心深處卻總是孤獨的。如果說愛因斯坦晚年「喜歡活在女人堆里,也喜歡性愛」,那可能是他排遣內心孤獨的一種方式,正如牛頓的晚年集中於煉金術和神學一樣。
《愛因斯坦全集》現任主編舒爾曼(Robert Schulman)給出了解釋愛因斯坦行為的另一個原因。在回答傳記作者布里安關於愛因斯坦為什麼不關心私生子的問題時,舒曼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大家都習慣於把他當作普林斯頓的聖人了,不過我認為,不應該排除他是一個機會主義者的可能。一般人都不願意提到『機會主義者』這個稱呼,這個稱呼其實是很中性的,那隻是表示某人絕不放過估算利弊得失的機會罷了。一旦如此看待愛因斯坦,很多行徑就可以理解了」。(轉引自布萊安著鄧德祥譯《愛因斯坦(上)》,台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8,第81頁)以此類推,為什麼愛因斯坦放棄了德國國籍卻不反對別人稱他為德國科學家,因為德國有認可他的科學理論的權威科學家,如能斯特、普朗克、費歇爾等;為什麼作為一個和平主義者,他支持美國研製原子彈,因為他認為納粹德國如果更早地製造出原子彈危害會更大;為什麼他支持猶太復國而不願意當以色列總統,因為他認為猶太人數量畢竟不是太多,在國際舞台上難有作為。由此看來,愛因斯坦的行為准則與普通人沒有區別。
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大腦灰質區與普通人有明顯的區別,但這些區別與他具有超人的智商之間到底有哪些聯系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
愛因斯坦1955年去世,享年76歲,這次扎德爾為了研究天才與平常人的大腦到底有什麼不同特意對愛因斯坦死後不久取下的兩塊腦切片進行了分析。這兩塊切片中包含有愛因斯坦腦部海馬區的細胞,這個區域主要承擔記憶和語言功能。
㈢ 諜戰劇3.0時代,《叛逆者》如何用反套路拿下年輕觀眾
在經歷了潛伏的危機、和愛人的生離死別、上級的叛變、同志的犧牲這些多維有感染力的情節渲染後,林楠笙這樣一個時代洪流中的普通人,肉眼可見地成長了。這也是除了林楠笙凌厲的眼神變化和臨危不亂的氣場變化外,觀眾給予的角色成長認可。
在經歷過艱苦鬥爭和生死考驗後,林楠笙終於找到了他所嚮往的救國路,成為了一名真正的中國共產黨員,見證了革命的勝利。
當林楠笙執行任務失敗時,顧慎言安慰他說,「不用太在意眼下的成敗,我們發出的每一顆子彈,都是不屈的宣言。」如此鏗鏘有力的話語,不止是說給革命新力量林楠笙聽,更是說給了當代年輕人聽。雖然那個動盪年代已經過去,但堅守信仰的逆行精神卻永遠留存了下來,感染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劇中故事的結局是革命先烈給後人創造了美好的生活,恰恰跟現代年輕人常提的「這盛世如你所願」形成了呼應。
可以說,不同於以往諜戰劇,《叛逆者》不論是在人物層次塑造、人物關系構建,還是精神感染上,都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全面開啟了諜戰劇3.0征程!
㈣ 魔獸世界背叛者任務怎麼做
這個任務需要在要塞中大法師卡德加處接取,接取之後會提示你完成通天峰副本,點擊I鍵選擇通天府副本開始排隊即可。
通天峰副本可以通過玩家組隊進入,所以難度並不很大,下此副本如果可以的話建議組一名dk,因為在副本的最終boss中,dk可以用死亡之握控制boss走位,為隊友創造輸出的環境,任務完成後就可以得到純炎金指環了,是後續任務的任務道具。
㈤ 根據人物特點,寫出下列選自文學名著中的人物姓名:身逢亂世的一代奸雄;神通廣大的叛逆者。
1:《三國演義》曹操
2:《西遊記》孫悟空
3:《水滸傳》武松
第二個可能不對
㈥ 終結者創世紀觀後感600字.
終結者創世紀觀後感
本集與前幾集有了本質的不同,不再是單一的講述強大到變態的機器人追殺弱小的主人公。更多的表現核戰後,兩大正營的對抗。
就人類方,給我的感覺,根本不像一國的正規軍,倒像散布在全球的游擊隊。更確切點說,就像掌握眾多武器的恐怖份子。而天網方,在力量上占絕對力量。像山一樣機器人;飄在空中的巨型戰艦;和眾多T型機器人。他們任何一個都是那樣強大。那種無形的壓力讓人窒息。而片中,我們消滅他們的方式都是且退且打。這倒符合毛主席的作戰思路。從敵方的配置可看出他們的任務是搜索,抓捕,消滅。可見人類所處的軍事劣勢。
本篇表現出,科技高度發展,人類無節制的享用其便捷所帶來的致命後果。就像上帝造人,但人因弱點背叛他一樣。唯一的區別就是我們不是上帝。而有趣的是,天網也犯了同樣的低級錯誤。其為打入對方內部,消滅敵酋。造出了具有人類體征的半肉體,半金屬復合機器人。其最顯著的特徵是他有顆人心。其結果是他自認為是人,拒不執行任務,背叛其創造者。違背了天網的初宗,極具諷刺意味。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不斷在反思。對自身的定義反復更新;在自然界中所處的位置一再定位。古時,東西方在關於具有思維的器官的認知上有所不同。西方認為是大腦;東方認為是心臟。可見心在人的心目中所處的位置。他不只是泵血的工具,人類賦予他更多的想像;與冷冰冰的機器不同,它是活人的最好證明。
人不同於動物最明顯之處是具有超常的智力。他是萬物之靈,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包括科技和思想。我們的好奇心和慾望促使科技的發展。天網就是其產物。人類最初想法是創造一有智商的機器人,或者是逼近此極限。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工智慧。但沒想意外地實現了,盡管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但結果其背叛了人類。不知這算是成功還是失敗。
天網本身就很有趣。他的背叛就很說明問題。「背叛」是用在人上的詞。可能「他」已具備了人類的情感。問題:他為什麼要背叛?現假設命題成立,羅列出能想出的幾個答案:1 不願被利用 2自由 3不服 4程序出錯。從他的表現來看,目的明確,思路清晰。第4種可能性不大。而其它任一可能都說明,他有了意識,情緒,一種情感。如果說高度智慧和情感是人的重要特徵,那麼「天網」在精神層面與人是平等的。自從天網被研發出後。他與人類的關系就是上下級,統治,被統治的關系。縱觀歷史,解決這矛盾的方式就是把對方打翻在地,位置對換。所以他的目標明確:消滅人類。
戰爭是殘酷的。在戰士的眼中,不管對方是什麼樣,他們都會被扣上敵人的帽子。巨型機器人像采蘑菇一樣將人抓住後扔進鐵筐中;人群像牲口一樣行進在通道中。反之,人類也毫不遜色。
天網有意識地抓人,而不殺。說明他懂得人質的重要性。這就不僅僅是智商高所能理解的。
人類方的首領,主人公康納。他的內心比較矛盾。自小就受流離之苦,隨後失去唯一的親人(母親)。而這些都是那該死的天網所賜。在他眼力,天網只是由一些鐵皮外殼包著的集成電路而已。而當他看到新型的復合機器人時,震驚,疑問,混亂,矛盾一一出現。
作為首領,應處事冷靜,排除一切干擾,包括感情。而主人公捫心自問,不甘與冷酷的機器同流合污,毅然選擇營救人質。突出了人類存在的價值。
㈦ 名人的故事
愛因斯坦:傳記、名聲、生活和機會主義
--------------------------------------------------------------------------------
http://www.ruiwen.com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2005-01-28
原始出處:三思
愛因斯坦的傳奇名聲,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他是一個傑出的物理學家,因為他為現代物理學貢獻了光電子理論、全新的時空觀—狹義與廣義相對論,尤為普通人熟知的是那個與原子彈製造連在一起的簡單神奇的公式E=mc2。他的強烈的人文主義思想,在面對德國納粹和兩次世界大戰時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對政治的介入和他的科學聲譽聯系在一起,即使只是簡單地和被動地參與,也產生了重要作用。另外,他還是一個有兩次婚姻的丈夫,一個至少是3個孩子的父親,一個有多重國籍的公民,一個被提名為總統的人,尤其是一個猶太人。
作為一個科學史上一個著名人物,愛因斯坦的一生更是充滿了爭議。集中在愛因斯坦身上的幾個最有爭議的問題是:在科學方面,愛因斯坦是獨立發現了相對論,還是剽竊了別人的思想:一個專利局的職員真的會在那個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跡年」的1905年獨自發表那麼多篇劃時代的論文嗎?在生活方面,愛因斯坦對婚姻和家庭是盡到了作為丈夫和父親的責任,還是一直在玩弄女性感情推卸家庭責任:為什麼與自由戀愛的妻子很快陷入感情困境,遺棄未婚先有的私生女,剛離婚就重新結婚?在社會活動方面,愛因斯坦在政治上是天真的還是成熟的:為什麼支持美國製造原子彈,為什麼拒絕擔任以色列總理?
1 傳記概述
認識自然的深度與廣度,個人生活的繽紛色彩和廣泛領域,性格的復雜性,使愛因斯坦吸引著眾多的傳記作者。在愛因斯坦傳記的作者中,除了家庭成員外,還有他的不同時期的同事、專門研究現代物理學史的學者、傳記作家、新聞記者。愛因斯坦可能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傳記的科學家。一般的公眾也只有通過閱讀愛因斯坦的傳記,才能認識和了解有關愛因斯坦的方方面面。這些傳記作品包括:家庭成員、朋友和同事的各種回憶錄,以介紹愛因斯坦對社會的貢獻為主的評論性傳記,以對愛因斯坦科學原理的解釋為主的科學性傳記,以描寫愛因斯坦生活故事為主的文學性傳記,有以各類照片為主並配以簡單文字說明的畫報式傳記,還有集中在愛因斯坦所處的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階段性傳記。
傳記作者們都試圖要「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愛因斯坦」,但不可避免地在其傳記中打上作者的情感烙印:或崇拜,或認同,或排異。崇拜者多把愛因斯坦作為英雄和偉人來描寫,把愛因斯坦推上了科學與道德的雙重神壇。他們似乎有意識地迴避這些有爭議的問題,覺得這些問題要麼是無中生有,要麼是小題大做。認同者雖然不迴避那些有爭議的問題,但竭力維護愛因斯坦的偉人形象,認為其他方面的瑕疵並不能掩蓋其身上的光輝。排異者則把重點放在了曝光與揭秘上,為了掀開罩在愛因斯坦身上的神秘面紗,往往以批判和譏諷的文字誇大愛因斯坦某一方面的缺點。更有甚者,則完全否認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
我們可以從以下用英文出版的愛因斯坦傳記中,看看愛因斯坦是如何被描寫和分析的,看看愛因斯坦的形象是如何隨著時間發生變化的。愛因斯坦傳記的歷史也是現代傳記風格演變的歷史(國內沒有翻譯出版的傳記的基本內容見Roger Smith. Biographies of scientists: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The Scarecrow Press,Inc.1998。國內翻譯出版的有關愛因斯坦的傳記有:瓦朗坦的《愛因斯坦和他的私生活》、赫爾內克的《愛因斯坦》、塞立希的《愛因斯坦》、佩斯寫的《上帝是微妙的》、《一個時代的神話:愛因斯坦的一生》、伯恩斯坦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與物理學的邊疆》、庫茲涅佐夫《愛因斯坦-生·死·不朽》、奧弗比的《戀愛中的愛因斯坦》,等等。)。
伽貝迪安(H.Gordon Garbedian)在1939年出版的《愛因斯坦,宇宙的建構者(Albert Einstein, Maker of Universes)》中,作者以贊美的語調、華麗的詞藻、生動的細節描述了愛因斯坦的早期科學生活,滿足了公眾對愛因斯坦的好奇心。由於出版得比較早,這本傳記沒有涉及到愛因斯坦與玻爾等哥本哈根量子詮釋的科學爭論和愛因斯坦參與的各種政治活動,因此該書自然是不全面的。另外,過多的虛構性情節使該書顯得臃腫和沒有意義,也降低了其史學價值。
1954年,瓦倫廷(Antonina Vallentin)出版了一本《愛因斯坦的戲劇(The Drama of Albert Einstein)》。瓦倫廷是愛因斯坦第二個妻子的親密朋友。這里的「戲劇」是指愛因斯坦因為自己的猶太人身份在德國受到迫害和逃離納粹統治的生動場景。盡管該書也有對愛因斯坦的青年、教育、理論和聲譽鵲起等過程的介紹,但作者把大量筆墨放在了愛因斯坦從德國出逃到在美國定居的這一段時間。像很多早期的傳記那樣,該書也把愛因斯坦當成偶像來描寫。
克拉克(Ronald William Clark)在1971年出版的《愛因斯坦:生平與時代(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被稱為、是第一本比較中立的愛因斯坦傳記。作者全面系統介紹愛因斯坦的一生,對他的科學理論、政治社會活動和個人生活等三個方面都傾注了同樣的精力,大體上平均著墨,沒有偏廢。作者不僅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基本觀點,也對愛因斯坦參與猶太復國主義的和反對納粹政府給與了特別關注。尤為重要的是,作者謹慎地採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力圖以不偏不倚的態度,耐心地糾正那些關於愛因斯坦的傳奇並阻止虛假故事的進一步傳播。
《愛因斯坦:創造者與反叛者》
1972年,霍夫曼(Banesh Hoffman)和杜卡斯(Helen Dukas)出版了《愛因斯坦:創造者與反叛者(Albert Einstein: Creator and Rebel)》,目的是「在這本書勾勒出一個完全簡單的人的故事」。該書的兩位作者中,霍夫曼與愛因斯坦供過事,杜卡斯則是愛因斯坦的秘書兼管家,該書的基調則是明顯的出自朋友的崇拜。因為霍夫曼是一個物理學家兼作家,自然能夠把把相對論解釋得非常清楚,適合門外漢閱讀;因為有杜卡斯的影響,該書以豐富的資料、生動的圖片和一種最親切的態度來觀察愛因斯坦。1981年,他們又兩人合作編寫了《愛因斯坦:凡人的一面(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New Glimpses From His Archives)》一書。該書通過摘錄過去從未發表的愛因斯坦與其他人的來往書信、雜志短文和各種評論文章,展示了他人性中的有趣快樂的、友善謙恭的、睿智無懼的和孤獨的一面,可以當成一本枕邊書。令人遺憾的是,該書對愛因斯坦的具有戲劇色彩的愛情和婚姻生活卻避而不提。
1982年,佩斯(Abraham Pais)撰寫的愛因斯坦傳記《上帝是微妙的: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平(「Subtle Is the Lord…」:The Science and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區別於把那些注意力傾斜在科學家的生活方面的傳統的生活傳記,該書是一本典型的科學傳記。派斯是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曾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和晚年的愛因斯坦一起共事,可以說是一個對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的最理想的闡釋者。作者花了大量筆墨來解釋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的起源、形成及其意義,而愛因斯坦的個人生活如教育背景和職業經歷則零星地穿插其中。這是一本對普通讀者來說難度很大的傳記,需要基本的物理學和微積分知識才能閱讀,甚至可以作為大學生的物理教材。作為這本傳記的補充,派斯在1994年出版了另一本關於愛因斯坦的書《愛因斯坦曾居於此(Einstein Lived Here)》。在這本易讀的、散文式的傳記里,派斯描寫了愛因斯坦與妻子兒女的關系,與尼爾斯·玻爾、德布羅意的友誼,如何得到諾貝爾獎,與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交流,如何出現在報紙版面上,以及愛因斯坦的哲學觀點。
《愛因斯坦曾居於此》
賽因(Jamie Sayen)1985年出版的《愛因斯坦在美國(Einstein in America)》著重描述了愛因斯坦居住在美國這一段時間(從1933年到1955年)的生活。除了與玻爾等人的科學爭論外,當時的愛因斯坦已經大量捲入科學研究事業之外的活動中。在這本書里,作者詳細地回顧了愛因斯坦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尤其是愛因斯坦參與國際主義活動、曼哈頓計劃與核武器控制、猶太復國主義、和平主義運動以及反麥卡錫主義的種種場面。
《愛因斯坦的私生活》
1993年《愛因斯坦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ves of Albert Einstein)》出版,兩位作者海菲爾德(Roger Highfield)和卡特(Paul Carter)試圖通過解讀新近得到的信函和檔案文件,對愛因斯坦的人格特徵進行重新評價。像書名指明的那樣,該書的主題在於人性而不是科學。在作者看來,長期以來形成的高高在上的科學聖人形象,掩蓋了愛因斯坦作為男人的激情和作為父親和丈夫的弱點。通過對熟悉愛因斯坦生活的人的采訪,作者把注意力放在了愛因斯坦與他的第一個妻子米列娃和兩個子女、第二個妻子艾爾莎、以及他生活中的其他女人的關繫上。該書因為過於喜歡暴露隱私,把愛因斯坦描寫得象個「女性虐待狂」。
《愛因斯坦:科學的一生》
與《愛因斯坦的私生活》形成對比的,是同樣在1993年出版的、由懷特(Michael White)和格里賓(John Gribbin)兩人撰寫的《愛因斯坦:科學的一生(Einstein: A Life in Science)》。兩位作者發現,那些把焦點集中在愛因斯坦的性格方面的傳記,明顯地誇大了愛因斯坦的所謂對家庭的不負責人和玩弄女性的不良行為,其目的是強化反神秘化的特殊效果,以便打破已經非常牢固的關於愛因斯坦的形象。他們認為,愛因斯坦確實有道德方面的弱點,但是正是他的科學天才而不是失誤值得人們欣賞和學習。因此,作者只是對愛因斯坦的有關爭議進行了簡單提及,著重對愛因斯坦在相對論、量子力學和其他創新思想以及政治信仰進行重點描述。
《愛因斯坦的一生》
布里安(Denis Brian)1996年出版的《愛因斯坦的一生(Einstein: A Life)》,沒有深入討論愛因斯坦的物理學,而是力圖糾正那些被嚴重扭曲了的愛因斯坦的私人生活和公眾形象。在采訪愛因斯坦的同事和朋友並查閱了80年代公開的愛因斯坦婚姻檔案後,作者要給出對懸而未決的爭議問題的新思考。他認為,愛因斯坦並不像很多傳記描繪的那樣,在政治上不成熟,對家庭很冷漠。布里安考察了愛因斯坦所謂的非法私生子的證據,確認愛因斯坦在男女關繫上的不嚴肅,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貶損了愛因斯坦的名聲。克拉克、派斯和布瑞安的三人撰寫的三部傳記互為補充,可以完整地構成對愛因斯坦的基本認同。
《愛因斯坦傳》
1998年,《愛因斯坦傳(Albert Einstein: A Biography)》在美國翻譯出版,作者為德國科學記者弗爾辛。作者把傳記的重點放在了愛因斯坦去美國前的日子裡,只是簡單提及了他在美國的生活,這樣作者就能夠集中精力來講述愛因斯坦從少年到科學巔峰時期是如何一步步地做出傑出貢獻的,又是在最艱難的時期如何面對種種生活難題的。面對普通讀者,讀者用異乎尋常的詳細和清晰介紹了愛因斯坦的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過程,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觀建立在廣闊的科學與哲學的背景知識上。作者展示了愛因斯坦與其他物理學家相處、推進和平主義和支持猶太難民等方面的性格的復雜性,同時也談論了愛因斯坦的愛情和遺棄了的女兒。
《戀愛中的愛因斯坦:一部科學浪漫史》
2000年,奧弗比(Dennis Overbye)出版的《戀愛中的愛因斯坦:一部科學浪漫史(Einstein in Love: A Scientific Romance)》一書,首次把愛因斯坦的理論形成的思維過程和他的戀愛過程結合起來。作者把傳記時間限定在愛因斯坦最富創造力的1900~1920年,討論了愛因斯坦作為一個科學家的成就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插曲。在作者看來,愛因斯坦的偉大成就得益於第一個妻子米列娃·瑪利奇(Mileva Maric)的愛情的激發:即使愛因斯坦沒有剽竊米列娃的論文,米列娃也促進了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的形成,但米列娃得到的回報只有傷心和背叛。作者受到批評的是,科學理論的形成主要來自於內部的自主性,任何把把外部的作用與愛因斯坦的發現用因果關系聯系起來的做法都是值得懷疑的。
《愛因斯坦:不可救葯的剽竊者》
別爾克尼斯( Christopher Jon Bjerknes)在2002年出版了《愛因斯坦:不可救葯的剽竊者(Albert Einstein:The Incorrigible Plagiarist)》。這是一本典型的反神秘化傳記,意在從根基上摧毀愛因斯坦作為一個偉大科學家的形象。作者揭露愛因斯坦是通過借用、抄襲他的前輩或者同時代的科學家如洛倫茲、彭加勒和希爾伯特的論文的方法,來獲取自己榮譽的,因為愛因斯坦不使用這些人的結果就無法推出自己的結果,卻沒有給出相應的參考文獻。作者引用了大量同代科學家已經出版的言論,來證實他們對愛因斯坦的剽竊行為有所發覺。該書的批評者認為,作者犯了某種「聖人恐懼征」,挖空心思地對偉大人物施放毒劍。商業化和炒作使得這本傳記的價值大打折扣。事實上,所有的科學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就的,愛因斯坦也不例外。不可否認,愛因斯坦從洛倫茲、彭加勒和希爾伯特等科學家那裡獲得了靈感,但與剽竊毫不相干。
也許,像「一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傳記作者也有一千個愛因斯坦,但是其基本事實不容篡改。當歷史褪盡偉人身上的光環,還原其本來面目時,愛因斯坦的基本形象就是:一個獨具創新智慧的、帶有人格缺陷的、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科學天才。
2 學術聲譽與社會名聲
盡管愛因斯坦在其創造奇跡的1905年發表了革命性的5篇論文,包括引入光量子假說、詮釋布朗運動、確定分子大小的一種新方法和誕生狹義相對論(詳情可參見《愛因斯坦奇跡年—改變物理學面貌的五篇論文》一書,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翻譯出版),但愛因斯坦在學術上的名聲稍微晚了幾年,始於1909年10月,這是他首次被奧斯特瓦爾德提名為19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人。奧斯特瓦爾德是190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提名的理由是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方面的工作,因為這些工作可以與哥白尼和達爾文的工作相提並論。也就是在1909年10月,愛因斯坦開始擔任蘇黎世大學副教授,結束了自己的非職業科學家生涯;在伯尼爾大學他接受了第一個榮譽學位。1912年和1913年奧斯特瓦爾德重復了自己的提名。自那以後,愛因斯坦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多個科學家的多次提名,提名他的科學家除奧斯特瓦爾德外,還有先後獲獎的著名科學家如維恩(1911,獲諾貝爾獎時間)、昂內斯(1913)、勞厄(1914)、普朗克(1918)、玻爾(1922)等,提名涉及的研究領域除狹義相對論外,還有廣義相對論、布朗運動和光電效應等。由於古爾斯特蘭德(1911年因有關眼睛屈光學方面的研究獲生理醫學獎,1911~1929年他是瑞典科學院物理學獎評獎委員會成員之一,1923~1929年還是該委員會主席)堅持對相對論的批評,1922年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的規律方面的發現而獲1921年的物理學獎。愛因斯坦未能因為相對論獲獎,在我看來原因很簡單,倒不是因為有物理學家反對相對論,而是因為諾貝爾獎的授獎原則是主要授予那些實驗物理學或者得到實驗多次驗證的理論假設。關於愛因斯坦的獲獎過程在佩斯(Abraham Pais)的著作《Einstein Lived Here》都有詳細的介紹。也就是說,如果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改變評獎原則的話,愛因斯坦是可能多次獲獎的。這也是為什麼霍金沒能因為黑洞研究獲獎、楊振寧沒有因為規范場理論再次獲獎。
1925年之後,愛因斯坦的學術聲譽只是以前工作的延續。佩斯在《『上帝是微妙的』……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平》中寫到:「1915年11月,隨著引力場方程的創立,經典物理學臻於完善,愛因斯坦的科學生涯也達到了高峰。此後一段時間,他的著作沒有明顯衰落的跡象。盡管愛因斯坦病患纏身,從916年到1920年他在相對論和量子論兩方面還是碩果累累。從1920年以後開始有了緩慢的衰落。即從恢復健康到1924年底。打那以後,雖然他後來三十年中持續不斷地進行科學研究,但是創造性時期突然終止了。」(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年,第390頁)
愛因斯坦最早在1902年以廣告文字見諸報端,但愛因斯坦在社會上的名聲始於1919年。「從倫敦《泰晤士報》1919年1月7日報導那條新聞消息的時候起,愛因斯坦的傳奇故事就開始了。」(第374頁)這是歸功於愛丁頓的測量。一夜之間,愛因斯坦從學術人物變成了公眾人物,從此之後愛因斯坦的名聲越來越大。關於愛因斯坦受到大眾崇拜的原因,佩斯給出了兩個解釋:一是生逢其時。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動亂與恐慌,使人類處於前途渺茫的境地,這時愛因斯坦順勢而生,給人類帶來了宇宙新秩序。模仿英國詩人蒲柏贊揚牛頓的詩句來贊揚愛因斯坦,就是「人類和人類的秩序隱藏於混亂之中,上帝說,愛因斯坦,來吧;於是,世界頓時廓清。」二是神秘其詞。因為介紹愛因斯坦的貢獻時必須使用通俗語言,而隱藏在語言之後卻是高深莫測的神秘理論。日常語言和高深理論之間造成了巨大的反差,使得人們對創造理論的人如痴如狂。
在我看來,後半生的愛因斯坦是以科學家的名義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出現在大眾之中的,這才使得他的社會名聲如此之大並且能夠維持。如果說愛因斯坦「一生躊躇於在政治與方程之間」,那麼他的前半生主要是方程,後半生主要是政治和社會活動。他樂於接受各種媒體的采訪並對社會問題發表看法(這與他在學術上的獨立和日常生活中的孤獨性格截然相反);他與反猶太主義者的斗爭(一些人把相對論和猶太人等同起來一起反對,他不得不同時為維護自己的相對論和猶太人血統抗爭),他與美國核彈政治的瓜葛(因為相信德國科學家會製造核彈,他建議美國應該發展自己的原子彈),他倡導和平主義(他呼籲對核武器進行國際控制)。也就是說,如果撇開他的學術成就不談,單就他的政治行為而言,也能足以引起社會公眾人物興趣的。
有人認為是媒體的炒作造就了愛因斯坦的神奇般的名聲。事實上,對於評價一個真正的科學家而言,社會名聲只是學術聲譽的附屬物,兩者不可混為一談。說一個科學家偉大,是因為他對科學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首先是自己親自做出的,然後是指導或者影響別人做出的),不然那些只醉心於學術而有所成的科學家就無法在科學家名人榜中排得名次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傳記作者把傳記內容的重點集中在愛因斯坦的前半身的原因之一。
3 愛情、婚姻與激情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愛因斯坦在科學和社會活動之外的私人生活中是存在瑕疵的。愛因斯坦為人所詬病的私生活涉及到他的兩次婚姻和幾次婚外情,以及他對孩子的態度。
年輕的時候,愛因斯坦有著一段波西米亞般的現代浪漫愛情。愛因斯坦的真正愛情故事是發生在瑞士理工學院,從1896年兩人相識後不到1年,18歲的他和同校女同學、比他大三歲的米列娃的關系超出了普通同學的界限,也使得他結束了只持續了幾周的、與鄰居女孩的朦朧初戀。盡管米列娃有著生理缺陷,但她屬於當時女性中的佼佼者,是瑞士理工學院有史以來的第5位女學生。他們的相戀的基礎可能是出於物理學的共同愛好,但他們的愛情卻遭到了父母粗暴的干涉,原因是多方面的:米列娃不是猶太人,年紀比愛因斯坦大,肢體有缺陷,還是個知識女性。當米列娃把感情寄託在愛因斯坦身上的時候,她的原本優秀的學業成績卻每況愈下,兩次考試未能及格,逐漸放棄了科學,而愛因斯坦正好相反,逐漸痴迷於物理學研究。在此期間,米列娃得過猩紅熱,未婚先孕,這進一步拉大了和愛因斯坦在智力上和學業上的距離。在他們的女兒小麗莎出生1年後的1903年,兩人結了婚。小麗莎兩歲後也得了猩紅熱,再往後的命運無人知曉,可能是夭折了,也可能是被人收養了。至此之後,米列娃完全服務於家庭,養育孩子,處理家務,而愛因斯坦的事業開始蒸蒸日上,聲譽鵲起。這段婚姻雖然維持到了1919年,但在1912年愛因斯坦與表妹艾爾莎開始往來時就已經結束了。
為什麼愛因斯坦會對自己的私生女的死活無動於衷呢,為什麼愛因斯坦會很快與曾經熱戀的妻子分居而投入到另一個女人的懷抱呢,可能永遠不會有唯一正確的答案。
對前者的可能解釋是,一是米列娃身體不好,而愛因斯坦不願意為了照顧一個生病的小孩而放棄物理學研究;二是愛因斯坦擔心一個私生子會影響自己的名聲,妨礙自己在保守的瑞士公立機構的前途;三是愛因斯坦正處於人生中一段十分艱難的時期,父親剛剛去世,家境不太好,而在瑞士專利局的工作剛剛開始,收入微薄,難以照顧兩個家。
對後者的可能解釋是,首先,當愛因斯坦在科學領域走得越遠,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面的夥伴,米列娃的才智尤其是數學水平在愛因斯坦面前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愛因斯坦需要的只是一個能很好照顧他生活的人,而不是一個對科學有興趣的人,那時米列娃對物理學和精神醫學依然保持著一定的興趣;其次,米列娃在經歷學業挫敗、未婚生子、婆婆反對等等的難堪局面後,性格變得陰沉和猜疑,難以與人相處;而艾爾莎溫柔、熱情,沒有孩子,能夠心甘情願地照顧愛因斯坦;第三,米列娃又為愛因斯坦生養了兩個男孩,其中第二個男孩愛德華患有精神疾病,她必須全力以赴來照顧兩個孩子,同時她也不習慣柏林的生活,兩地分居使得她無法對經常患病的愛因斯坦則不能照顧周全。
愛因斯坦對妻子之外的女人的吸引聽之任之,既是他的名聲造成的,他不可避免地要被那些崇拜他的女性所包圍;也與他對待愛情和婚姻的隨意和悲觀的態度有關。愛因斯坦沒有拒絕其他女人的攻勢,常與她們觀賞歌劇、乘船出遊。艾爾莎縱有醋意,也只好默默接受。與其說愛因斯坦需要的是艾爾莎的愛,還不說它需要的是艾爾莎的照顧。同樣,與其說艾爾莎需要愛因斯坦的愛情,還不說愛因斯坦能夠滿足艾爾莎作為一個偉人的妻子的虛榮心。艾爾莎去死得早,因此也免除了愛因斯坦更多的感情約束。1936年艾而莎去死後,愛因斯坦再也沒有結婚,可能是因為婚姻生活已經厭倦了。愛因斯坦多次表達了自己對婚姻的看法,可能是對於兩次失敗婚姻的真實感慨。例如,「婚姻是一種試圖使某些出自偶然的東西持續下去的不會成功的嘗試」,「 一切婚姻都是危險的。婚姻的確是披著文明外衣的奴隸制」,「 婚姻使得人們互相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的財產,不再是一個自由的個人」。
總的來說,愛因斯坦對家庭生活是十分冷漠的,對待自己的孩子也象對待婚姻一樣隨意,缺乏責任感,盡管他曾把獲得的諾貝爾獎金的一部分給了離婚的妻子。當一個人把所有的激情和理性交付給他認為是最重要的科學事業後,對其他生活的情感就似乎不得不處於非理性的放任狀況了。顯然我們不能依靠道德標准來評價科學家是否一個偉人,也不能用世俗的眼光來苛求科學偉人,但人們的內心還是希望一個科學偉人也同樣是一個在其他方面完美無缺的、十分理想的偉人。
4 愛因斯坦的個人主義與機會主義
為什麼愛因斯坦與他的妻子關系一般,對自己的孩子並不關心,對家庭生活表現出一種不近人情的冷漠呢?這要歸因於天才們具有的一種普遍特徵,那就是極端的個人主義或者利己主義者。個人主義者認為自己關注的事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自己也比別人更為重要。這種特點體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是一種性格缺陷,可對很多天才們來說卻是優點,能夠使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他們對日常生活心不在焉,在潛意識里把所有的思維活動集中在一個目標上,從而取得成功。或者說,許多天才是典型的偏執狂。因此,對愛因斯坦來說,婚姻與家庭在心中幾乎沒有什麼地位。比愛因斯坦更極端的例子是牛頓,他不談戀愛,終身未婚。天才們可能表面上是和藹可親、面對笑容的,但內心深處卻總是孤獨的。如果說愛因斯坦晚年「喜歡活在女人堆里,也喜歡性愛」,那可能是他排遣內心孤獨的一種方式,正如牛頓的晚年集中於煉金術和神學一樣。
《愛因斯坦全集》現任主編舒爾曼(Robert Schulman)給出了解釋愛因斯坦行為的另一個原因。在回答傳記作者布里安關於愛因斯坦為什麼不關心私生子的問題時,舒曼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大家都習慣於把他當作普林斯頓的聖人了,不過我認為,不應該排除他是一個機會主義者的可能。一般人都不願意提到『機會主義者』這個稱呼,這個稱呼其實是很中性的,那隻是表示某人絕不放過估算利弊得失的機會罷了。一旦如此看待愛因斯坦,很多行徑就可以理解了」。(轉引自布萊安著鄧德祥譯《愛因斯坦(上)》,台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8,第81頁)以此類推,為什麼愛因斯坦放棄了德國國籍卻不反對別人稱他為德國科學家,因為德國有認可他的科學理論的權威科學家,如能斯特、普朗克、費歇爾等;為什麼作為一個和平主義者,他支持美國研製原子彈,因為他認為納粹德國如果更早地製造出原子彈危害會更大;為什麼他支持猶太復國而不願意當以色列總統,因為他認為猶太人數量畢竟不是太多,在國際舞台上難有作為。由此看來,愛因斯坦的行為准則與普通人沒有區別。
㈧ 全民槍戰的背景設定
在全民槍戰游戲背景中故事發生在數十年後的未來,一個藏有神秘物質的天外來客——一顆名為「天外核心」的隕石,降臨地球,這起事件造成了上千人的死亡,並且引發了主流社會關於世界末日的極度恐慌。這次事件被官方稱作「NT7-核心降落事件」。
起初,人們只將它當做一顆普通的能夠帶來毀滅性災難的隕石。但在了解到「天外核心」隕石中蘊含著一種神秘的氣態金屬「核心」(Core)後,別有用心的人為此不惜發動了戰爭。
對人類來說,核心是一種超出他們理解極限的新型材料,它對人類的科技進步有著不可限量的價值,堪稱21世紀最重大的科學發現。
短暫的一年戰爭結束,戰亂最終導致了舊人類勢力的迅速衰退瓦解,並以聯盟軍、反叛者兩大新興勢力各自瓜分了一半的核心而告終。人類原有的勢力迅速瓦解,紛紛成為聯盟軍和反叛者的附庸。世界廣大地區遭到戰火波及,呈現一片頹敗之象,人們將被天外隕石改變的地球戲稱為「廢土」。聯盟軍代表著人類中保守的舊科技和舊軍事勢力。聯盟軍的高層領導們認為,人類現有的科技對現代文明來說「已經足夠了」,不需要藉助外力的援助。他們自詡為正義的軍隊,以救世主的姿態出現在普通民眾面前,並不斷招納雇傭兵作為其戰鬥力補充,力求一舉擊敗反叛者軍隊。而反叛者們認為,核心科技是人類向高層次的文明進化的唯一動力源。反叛者由一群反社會的危險分子和瘋狂科學家所組成,他們的信條是立即提高人類的科技水平而不惜一切代價,他們自認為世界的毀滅者和創造者,希望以天外隕石和核心科技的力量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不同的理念導致了世界觀的割裂。掌握了核心力量的聯盟軍和反叛者,迅速擴充其科技和軍事實力,彼此虎視眈眈,不斷在世界各個區域展開激烈的交火沖突,而在幕後不斷支持著雙方展開戰爭的,正是數個暗藏在黑暗中,控制著人類經濟命脈的巨型財團。五年過後,聯盟軍和反叛者的戰斗陷入了膠著狀態。為了遏制戰火的荼毒,世界原各大政治、經濟組織的首腦在一位名為「本尼迪克特·拉蒙」的神秘人物支持下,參與並發動了著名的「本尼迪克特」運動,並最終迫使參戰雙方簽訂了限制濫用核心科技的《本尼迪克特法案》。法案規定,禁止將天外隕石帶來的新型材料和科技使用在民用及軍事領域,只允許聯盟軍和反叛者雙方進行小規模的、僅限於實驗室的科學研究。另外,法案還規定,如果聯盟軍和反叛者雙方中的任一方增加了兵員數量和軍費支出,另一方也有權利立即擴充軍隊以達到軍力平衡。《本尼迪克特法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類對核心科技的使用率。但實際上,反叛者軍方仍在暗中不斷擴大對核心科技的濫用。甚至連聯盟軍內部,也在默許其下屬的科技實驗室開發核心科技相關的軍事產品。人類對新科技的渴望,終究無法抑制。為了擴充戰鬥力,並且樹立在人類群體中的形象,聯盟軍、反叛者雙方展開了毫無止境的雇傭兵招募計劃,任何一個成年地球人,都被允許加入雇傭兵組織,間接向聯盟軍和反叛者雙方效力。雇傭兵享有高額的薪金和超過普通軍人的待遇。他們也擁有諸多高級許可權,能夠自由出入普通民眾禁止訪問的軍事設施、地下黑市和軍火基地。其中一些高層的雇傭兵首腦,甚至擁有富可敵國的實力和足夠發動一場戰爭的軍火。雇傭兵勢力和私募軍隊的勢力激增導致了人類社會的混亂程度,在戰爭之餘,雇傭兵們佔用了大量公共資源,在人類社會中以一等公民自居。交戰雙方旗下的雇傭兵們,逐漸成為世界的重要力量。在漫長的對峙期後,聯盟軍和反叛者即將迎來最終決戰。據天文學家預報,第二批來自外太空的隕石碎片,將在三個月後再度降臨地球。這一次降臨的核心隕石數量,估計是上一次NT7-核心降落事件的百倍之多。地球上的主要軍事勢力,在聯盟軍和反叛者之外,還有無數個小型的軍事組織,都對新一輪的隕石降臨虎視眈眈。世界大戰即將爆發,聯盟軍、反叛者雙方都做好了准備,他們堅信,這最後一戰將決定人類的未來。人類的未來究竟在何方?是遵從天外核心的指導,迅速成為高科技種族?還是按照正常的發展軌跡,努力進化自己的文明?沒有人能說得清楚。決定這個世界命運的,只有兩大勢力旗下的戰士們,這些被捲入戰爭漩渦的雇傭兵們,他們的戰斗最終將使一切塵埃落定。
㈨ 奧格威的人物名言
「不要設計那些你甚至不願你的家人看到的廣告。」
「廣告業需要注入大量的天才。而天才極有可能在不循規蹈矩者、特立獨行者與反叛不羈者中產生。」
「最重要的決定是如何定位你的產品。」
「我們認為,每一個品牌都是一個產品,但不是所有的產品都是品牌。」
「除非你的廣告建立在偉大的創意之上,否則它就像夜航的船,不為人所注意。」
「我欣賞那些親切待人的彬彬有禮之士。」
「如果你發現一個比你優秀的人——雇請他。與他重金,如果需要,甚至可以超過你自己的薪酬。」
「顧客不是白痴,她是你的妻子。」
「鼓勵創新。變革是我們的生命源泉;停滯是為我們鳴響的喪鍾。」
出身英國的大衛·奧格威(David Ogilvy,1911-1999),是現代廣告業的大師級傳奇人物,他一手創立了奧美廣告公司,確立了奧美這個品牌,啟蒙了對消費者研究的運用,同時創造出一種嶄新的廣告文化。
奧格威早年做過廚師、炊具推銷員,後移居美國,跟隨喬治·蓋洛普博士做調查工作。二戰期間先後在英國安全協調處和英國駐美大使館任職。後在賓夕法尼亞州做農夫。
1948年,奧格威在紐約以6000美元創辦了奧美,隨後以創作許多富有創意的廣告而贏得盛譽。他的作品機智而迷人,但最重要的是:他堅持它們必須有助於銷售。他把廣告業的經營和專業化推向頂峰,他的價值觀造就出了一個全球性的傳播網路,他睿智雋永的風格不但塑造了奧美廣告,同時更深深影響著整個廣告業的發展。
奧格威被《時代》周刊稱為「當今廣告業最搶手的廣告奇才」,被《紐約時報》稱為「現代廣告最具創造力的推動者」。美國重要的廣告行業刊物《廣告周刊》說:「奧格威以他敏銳的洞察力和對傳統觀念的抨擊照亮了整個廣告行業,令任何廣告人都無法企及」。法國一家著名雜志稱他為「現代廣告的教皇」,並將他與愛迪生、愛因斯坦等並列為對工業革命最有貢獻的人物。
過去的50年裡,奧美與眾多全球知名品牌並肩作戰,創造了無數市場奇跡,它們包括: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西爾斯(Sears)、福特(Ford)、殼牌(Shell)、芭比(Barbie)、旁氏(Pond's)、多芬(Dove)、麥斯威爾(Maxwell House)、IBM、柯達……
1991年,奧格威在寫給中國讀者的文章中強調,他對廣告的原則性意見在今天的市場仍起作用,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一樣正確。在回憶錄中,他寫道:「除開廣告之外,我是一個可憐的笨蛋。我讀不了資產負債表,不會使用電腦,不會滑雪、打高爾夫,也不會畫畫。但是一說到廣告,《廣告時代》(Advertising Age)說我是『廣告業的創意之王』。《財富》(Fortune)發表過一篇關於我的文章,把文章的題目定為:『奧格威是個天才嗎?』我要我的律師就那個問號起訴編輯。後來沒有多久,我成了一座熄滅了的火山……我被麥迪遜大街的喧囂喂肥了,跑到了法國的中部,在那裡搞點園藝……
奧格威對今天的廣告業有尖銳批評,他認為廣告面臨著三個具有危機性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製造商們花在打折銷售上的錢是他們花在廣告上的錢的兩倍。他們用打折的辦法獲取銷量,而不是使用廣告來建立強有力的品牌。這是任何一個傻瓜蛋都可以做到的。
他在一次演講中呼籲:「靠打折促銷建立不起無法摧毀的形象,而只有無法摧毀的形象才能使你的品牌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個問題是,廣告公司受到把廣告看成是一種前衛藝術形式的人的騷擾。他們一生里什麼也沒有賣出去;他們的野心是獲得戛納廣告節的獎項;他們誘騙不幸的客戶一年花幾百萬來讓他們展示他們的獨創性;他們對他們宣傳的產品不感興趣,還認為消費者也不,所以,他們幾乎一點不提產品的優點。他們充其量是些讓人找樂的人,而且是很蹩腳的。奧格威憤怒地舉例說:「我在一次午餐會上聽到一位憤怒的製造商把這些自命不凡的蠢才叫做裝模作樣的娘娘腔。按照我受到的教育,要是我沒有花5年時間挨門挨戶地推銷炊具的經驗的話,今天我也會落進這個陷阱里去的。」
第三個問題是,廣告公司依然在浪費他們客戶的錢來重復犯同樣的錯誤。奧格威曾在一次10個小時的火車旅行中,讀了3本雜志里的廣告。它們大多數違反了他多年以前就發現的基本原則。創作這些廣告的文案撰搞人和藝術指導都是些無知的票友。
作為唯一一個從干調查起家的「創意」高手,奧格威留下了最後的願望和寶貴的經驗:
(1)創作成功的廣告是一門手藝,一部分靠靈感,但是基本上是靠知識和勤奮。如果你具備一定的天賦,而且知道什麼技術對收銀機有作用,那你就能長久地幹下去。(2)去逗人樂而不是去銷售的誘惑,是一種接觸傳染疾病。(3)一個廣告和另外一個廣告之間的差異是用銷售力的尺度來衡量的,它可以是19∶1。(4)在你動手寫你的廣告之前,先研究產品是值得的。(5)成功的關鍵在於允諾給消費者好處——諸如更好的味道、清洗得更白、每一加侖可以多跑些路、膚色更好等。(6)絕大多數廣告的職責不是勸說人們來試用你的產品,而是勸說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比使用其他品牌產品更多地使用你的產品。(7)在一個國家裡有效的方法,幾乎總在其他國家也有效。(8)雜志編輯是比干廣告的人更好的傳播人員。拷貝他們的技術。(9)大部分廣告方案都太復雜。它們反映了太多目標,而且試圖迎和太多的客戶主管的不同的看法。企圖涵蓋太多的東西,就什麼事也成不了。這樣的廣告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委員會的會議記錄。(10)不要讓男人寫婦女們購買的產品的廣告。(11)好廣告可以使用多年而不會喪失銷售力。
一日經商,終生行商。大衛·奧格威做到了。
奧格威認為「標題代表著為一則廣告所花費用的80%」,他最喜歡的標題——1、治療脫發的羊毛脂廣告:你見過不長毛的羊嗎?2、痔瘡葯廣告:給我們寄錢來,我們給您治痔瘡;要不就留著您的錢,也留著您的痔瘡。
㈩ 上線四天播放量接近兩億,熱度超越叛逆者,到底是哪部劇呢
一時之間,多部熱播劇涌現,讓觀眾眼花繚亂,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優勢和許多令人興奮的功能,例如,周冬雨率先出演古裝童話千古玦塵,播出後頓時引爆圍觀,成為熱播中最火爆的作品,從播放量來看,這部作品已經相當可觀了,四天播放量接近兩億,仔細觀察演員陣容,讓人覺得奇怪的是,這部作品不受歡迎,相關熱度暫時超過了諜戰劇叛逆者,詳情是什麼,大多數作品在播出前,都會進行一系列的預熱,比如海報的發布,只是通過這個過程。
久而久之,就發現新一代演員許凱有著不可忽視的實力,事業的發展令人羨慕,他陸續推出了多部非常受歡迎的作品,為他的事業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此次與周冬雨共同領銜主演的仙俠劇千古玦塵,未播出就引起了不小的熱度,自從開始工作以來,並沒有讓大家失望,千古玦塵被認為能夠打造出一部大家都難以忽視的神仙劇,所展示的場景和道具非常令人滿意,演員都很精緻,影響力很強,作品開播後,以非常快的速度創造了非常好的播放量,帶來的熱度也相當不錯,男主和女主在娛樂圈擁有的資源簡直太火爆了,他們有能力打造一部憑借演員陣容被認為冷門的高品質童話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