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中式英語

創造中式英語

發布時間:2021-07-06 09:12:24

㈠ 求專業課指導 如何糾正中式英語 CHINGLISH!!!!!

背新概念或者直接背英語教材外國人寫的原文,培養語感。
上上課是沒用的,要自己經常說,經常閱讀

㈡ 有哪些中式英語比純正的英語更有味道

我們經常會聽一句話,就是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應該算是一個比較純正的中式英語了,意思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感覺這個真的是特別的有畫面感,尤其是對於我們來說,聽到這句話之後就特別的想笑。

㈢ 如何為中國孩子創造英語環境

曾經一度,大家總結中國人英語不好,或者說中國人講中式英語的原因,比較一致的觀點是:中國人講英語沒有語言環境。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國外。但是觀察在國外的孩子,情況也是大不相同。
比如有些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的孩子,原來英語水平不高,出去以後好幾年,再看英語提高不大。而小孩子出國,則比較普遍的很快就能達到母語水平。而且,年齡越小,效果越好。
最近我看到一篇資料,說有研究證明,兒童的語言形成是左右腦互相配合的結果。當兒童接觸一種語言的時候,首先聽到的是它的語音信號,然後就要尋找對應的圖形信號。回想一下孩子學習母語的過程,我覺得這一觀點是可信的。最初,我們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基本都是用實物和名稱來對應的。嬰兒最初接觸的圖書,也都是一個名稱一個圖,或者叫看圖識字。
一個孩子,到了國外,不管是上幼兒園還是小學,老師為了讓不懂英語的孩子能聽明白,往往都會使用誇張的肢體語言。而且國外的教學特點本身都是把圖片里用到極致。記得教室里有很多掛圖,比如說表情,就是孩子們各種表情的臉,然後下面是對應的單詞。而老師在講這些的時候,往往是強化聲音,然後動作對應的都非常到位。
國外老師講故事也是一樣。比如國外有大量的繪本,很多繪本圖都做的非常好,和單詞的對應關系非常清楚。而老師,則會在講解的過程中把這些對應關系處理的非常到位。記得小寶上親子班的時候,老師自製了非常多的教具,在帶領大家唱兒歌的時候,手上的對應動作都很明顯。
當時,我以為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增添樂趣,現在才明白,原來這是基於孩子語言學習特點的科學方式。
而在老師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也一樣體現了這個特點。比如小寶上幼兒園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能整句表達的意思,基本上都是一個在幼兒園和家裡同樣發生的場景。比如吃飯的時候推凳子、咳嗽了用袖子把嘴捂上、在外面滑梯玩的時候提醒注意別摔倒之類的、在過馬路之前提醒先停下觀察。後者走在外面,看天下雨了;或者看到了一個車,說這個車真大之類的。
說到這里,讓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場景:一次小寶和爸爸坐地鐵---小寶一直對地鐵情有獨鍾,有機會就要求坐。上了車,小寶異常興奮,高興地和爸爸說:This
skytrain is so big(溫哥華的地鐵叫 skytrain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小寶一聽,立刻不說話了。
這也讓我想起一位博友在評論中說的話。他說他想給三歲的兒子找英語環境,於是帶孩子去英語角,到了以後,看到一小老外,上去就和人家說話: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人家嚇的直躲,首戰以失敗告終!是啊,能不失敗嗎?孩子們要有實際內容的交流,我們學到的那些句型,國外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誰說這些啊?!
雖然同樣是不能講,但是這些孩子每天還是有很多英文的東西能夠進到耳朵裡面去,比如大人看電視,比如自己看動畫片以及繪本等等都是英文的。應該說,國外孩子即使家裡面英語不是母語,但是對英語的接觸量還是不小的。尤其是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和老師、同學的互動,成了英語學習的一個主要途徑。到了學前班,開始系統地學習
phonics,學校對於英文的閱讀量也有要求,一般來講,從5歲學前班 k 開始(當然也有些地方是從4歲開始上
pre-k),孩子們的英文水平會得到非常大的一個飛躍。
當然也有人質疑孩子在根本不理解意思的情況下聽英語有沒有用,尤其是有人以大人自己的感受來理解孩子,覺得自己都聽不明白的英語素材,孩子聽著不是一片混沌?關於這一點,科學研究還真有顯示,證明嬰兒期的聽力辨音能力強,有人說9個月以後呈現逐步退化的趨勢。對於任何一項研究成果,我都無意於去追究其科學性到底幾何。相比於研究成果,我更看中的是自己對於孩子的觀察和體驗。當安妮在四歲剛到加拿大就可以完整復述一段非常快的歌詞之後,我相信,所有前期對於語音方面的積累都是有回報的。孩子的語音識別能力,不依賴於她對語言含義的理解。
第二,語言的互動交流。這個方式應該說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也因為缺少這個,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人如果不出國就沒法學好英語。很多媽媽基於這樣的認識,想彌補,於是在家裡千方百計和孩子來用英語對話。也有的媽媽覺得自己的發音不夠好,所以不敢和孩子對話。但是總還是有很多的糾結。因此這個問題也是群里論壇討論比較多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能交流自然好,但是對於孩子來講,成人是他們語言的樣板,對的錯的都來自於成人。這里的對錯,口音問題還算可以彌補,因為大量的原版聽力資料的介入可以彌補這一點。就好比家長講的普通話不標准,但是孩子聽收音機電視都用普通話,可以自行矯正過來。
這裡面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應該是中式英語對孩子的誤導。我們這一代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真正的英語環境中生活過--注意,這里是說生活過,知道英語母語的人常用的生活詞彙,和我們工作中的詞彙是有區別的。如果沒有,那麼我們的英語都來自於書面。而這些表達方式中地道英語的比例非常小。記得前幾天論壇討論大家剛剛拿到的
k 級 phonics
教材配套的繪本,有人就說了,這么簡單的一本書,那麼幾個詞,可是我有非常多的不知道,有些查字典還是理解不了。問題在哪裡?我感覺就是我們從來沒聽過沒看過原汁原味的表達方式,沒有接觸人家大量使用的很生活化的詞彙。我們中國人學的都是課本上被語言學家設定好的句型,而這些句型,恰恰遠離人們的生活,或者說遠離國外的真正日常生活,最後造成我們的啞巴英語。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感覺,在你不能確定和孩子對話說的是正確的英語之前,還是讓孩子大量地吸收、輸入吧。互動的問題,可以在孩子有了足夠輸入之後,為孩子創造一個英語的互動環境來解決。或者是和英語母語的孩子一起交流,或者是和英語母語的老師交流。總之,我還是那個觀點,當孩子能夠有比較強的辨音能力,對應一定的情景模式之後,輸出會是很快的一個過程。就好比安妮講中文,2
第三,語言的情境對應。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前面提到的中國孩子到國外學英語的成果也正說明了它的作用。實際上,這個過程和語言互動是密切相關的。但是在目前我們互動交流難以實現的情況下,我感覺更應該重視其他方面的情景對應。比如說動畫片,很多人說孩子看動畫片,不知道看明白了沒有。我覺得,明白沒明白,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對整個故事、情節是否明白,一個是對句子、詞是否明白。很多家長看到每個句子中都有孩子不認識的詞,甚至不只一個,就認為孩子一定是沒看明白,讀書就是讀天書。我覺得,是否明白取決於表達與語境的對應,看懂了語境,並且能夠在這個語境下聯想起來這個表達,那就是理解得非常好!對於段落、句子,故事情節和場景就是語境;對於單詞,那整個句子就是語境。這種對應關系積累下來了,孩子就開始輸出,開口就是地道的表達方式和用詞。看動畫片是這樣,讀繪本也是這樣。
目前論壇討論比較多的問題也是怎樣帶孩子讀繪本的問題。很多人糾結於自己的英語不好、發音不好,其實我覺得這都不是主要的。就好比說媽媽不會彈鋼琴,但是一樣能輔導孩子,能聽出來哪裡有問題。讀繪本也是一樣的道理。引導孩子讀繪本,最有價值的方法應該是讓孩子能夠通過畫面和單詞、句子來對應。這樣的情景對應,會讓孩子擺脫對單詞中文含義的依賴,當閱讀量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出現一個表達方式,孩子想到的是某些場景,而腦子中的這個場景,就是這種表達方式被正確運用的場合。出現一個單詞,孩子想到的是在哪些表達中、什麼場景下用到了這個單詞,這個過程的積累,也就是英文思維的訓練過程。按照這樣的過程,孩子一定不會是看到一個單詞,先想中文,然後用中文去想和它搭配的英文單詞,再把孤立的單片語合在一起的過程。而且,孩子對單詞的理解,一定超過我們這些家長們。其實,地道老外,如果沒有讀過多少書,單詞量並不比中國人苦學十多年的單詞量大,但是我們的詞彙量,是用中文翻譯的詞彙量,只知道對應的中文意思,結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我們自己的實際詞彙量遠遠比我們自己認為的要小很多很多了。這也從安妮身上得到驗證:她的詞彙量並非天大,甚至不如寶爸,但她運用英語的自如比寶爸強太多了!
語境語境,說到底,就是大量接觸原汁原味的東西。聽是這樣,讀也是這樣。輸入到了一定程度,再學習輸出,相信也會是事半功倍。說出來、寫出來的語音語調以及表達方式也會是最接近人家的東西,即使看起來詞彙量不太大但是運用自如。

㈣ long time no see是中式英語嗎

不是中式英語

因為在《英語的故事》(BBC一個節目,後來出了文字版本)這本書說,long time no see 這個說法最早流行於美國和墨西哥交界的地區,是講西班牙語的牛仔和講英語的牛仔之間的混合式語言。

(4)創造中式英語擴展閱讀

這個短句可能最先源自洋涇浜英語,有人認為即是一種便於中國人和外來英語使用者的溝通方式。「long time no see」 在含義及語法結構上和普通話的「好久不見 」相似。在英語表達上,詞性為名詞的中文「見」字被英文動詞「See」所頂替了。

「long time no see」被杜撰為大約在19世紀末由大批移民美國的華籍勞工創造,而成為了一個美式英語短句。 其後隨著英美之間的商業和海事往來而進入了英式英語的領域。其他同樣因此而進入英式英語詞彙的洋涇浜英語還有「no can do」(不能做)和 「chop chop!」(趕快!)

㈤ 中國英語的特點和中式英語的區別

我覺得中國英語指的是在中國產生的英文詞語或者說法,比如niubility牛逼
中式英語是將已有的英語語法用漢語的語法改造後的,就是不標準的英語,比如what's your name?這句話或許中式英語的說法就是Your name is what?。
總而言之,我認為二者的區別就是前者為創造,後者為改造。

㈥ 給幾句中式英語,謝謝!

1.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2.open yellow gun
3.give you a bit color see see
4.one car come,one car go,two car peng peng,one man die
5.we are brother,who and who!

㈦ 中式英語幽默都來自中國人自創的翻譯是:什麼意思

你好!
中式英語幽默都來自中國人自創
Chinese humour comes from Chinese people

㈧ 漸趨走紅的「中式英語」是創新還是奇葩

在全球一體化的客觀背景下,語言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英語作為國際通用性極高的語言,無論是口語還是語法都是需要潛心學習才能確保應用的熟練性和實用性,但在實際教學中,商業氣息過於濃厚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為了製造宣傳效應,衍生出了所謂的「中式英語」這一奇葩教學模式,甚至自詡為英語教學的創新,殊不知這種四不像的教學方式,不但對學員的英語能力提升無濟於事,反倒會影響日後的實際應用和交流。



語言能力的強化學習,需要從各方面去做出改變,尤其是對英語口語的學習,不能僅僅依靠漢子標注發音方式作為創新,畢竟這對學員的語言能力的掌握是沒有任何實質性幫助的,如果能夠潛心研究教學方式,並且設身處地的為學員考慮,才能在教學質量上有所提升,這也是未來的英語培訓需要改進的環節,而中式英語則只能作為概念性的炒作,對提高英語學習水平是毫無益處的,相信很多參加過社會培訓的學員對此都會有切身體驗,畢竟語言能力的掌握最終還是要服務自己的實際應用,而奇葩教學方式則無法滿足這方面需求。

㈨ 很多人說的都是中式英語,要怎樣才能讓英語發音變得地道

6、每天找人去運用,學一句用一句的好習慣,語言的學習是邊模仿邊練習,邊運用。不能說等我學好了會說了才去說,而是能說幾句就說幾句,幾天說一句比十年說不出幾句要強得多

7、每天堅持做對比的好習慣,做對比能夠讓我們熟悉自己的聲音,而且能夠很好的聽出我的發音與正確發音到底哪裡不一樣

8、最重要的是你堅持每天去模仿,養成一天不模仿就渾身難受的好習慣!

9、每天堅持閱讀一篇文章的好習慣

10、養成明白語意讀英文的習慣,威尼英文指出練習英文是練習思維與表達同步,所以要養成「嘴」與「腦」同步的習慣。

㈩ 中國家庭怎樣給孩子創造英語學習環境

曾經一度,大家總結中國人英語不好,或者說中國人講中式英語的原因,比較一致的觀點是:中國人講英語沒有語言環境。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國外。但是觀察在國外的孩子,情況也是大不相同。

比如有些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的孩子,原來英語水平不高,出去以後好幾年,再看英語提高不大。而小孩子出國,則比較普遍的很快就能達到母語水平。而且,年齡越小,效果越好。

最近我看到一篇資料,說有研究證明,兒童的語言形成是左右腦互相配合的結果。當兒童接觸一種語言的時候,首先聽到的是它的語音信號,然後就要尋找對應的圖形信號。回想一下孩子學習母語的過程,我覺得這一觀點是可信的。最初,我們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基本都是用實物和名稱來對應的。嬰兒最初接觸的圖書,也都是一個名稱一個圖,或者叫看圖識字。

為什麼中國的小孩子出國以後在沒有母語幫助的情況下可以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里聽懂老師的講課並且開始輸出?原因在於國外的方法符合孩子的生理特點。而國外的方法現在看,也正是這一研究的具體應用。

一個孩子,到了國外,不管是上幼兒園還是小學,老師為了讓不懂英語的孩子能聽明白,往往都會使用誇張的肢體語言。而且國外的教學特點本身都是把圖片里用到極致。記得教室里有很多掛圖,比如說表情,就是孩子們各種表情的臉,然後下面是對應的單詞。而老師在講這些的時候,往往是強化聲音,然後動作對應的都非常到位。

國外老師講故事也是一樣。比如國外有大量的繪本,很多繪本圖都做的非常好,和單詞的對應關系非常清楚。而老師,則會在講解的過程中把這些對應關系處理的非常到位。記得小寶上親子班的時候,老師自製了非常多的教具,在帶領大家唱兒歌的時候,手上的對應動作都很明顯。

當時,我以為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增添樂趣,現在才明白,原來這是基於孩子語言學習特點的科學方式。

而在老師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也一樣體現了這個特點。比如小寶上幼兒園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能整句表達的意思,基本上都是一個在幼兒園和家裡同樣發生的場景。比如吃飯的時候推凳子、咳嗽了用袖子把嘴捂上、在外面滑梯玩的時候提醒注意別摔倒之類的、在過馬路之前提醒先停下觀察。後者走在外面,看天下雨了;或者看到了一個車,說這個車真大之類的。

說到這里,讓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場景:一次小寶和爸爸坐地鐵---小寶一直對地鐵情有獨鍾,有機會就要求坐。上了車,小寶異常興奮,高興地和爸爸說:This skytrain is so big(溫哥華的地鐵叫 skytrain )。這個時候,旁邊一個大學生模樣的大男孩很是驚訝,說這么小的孩子英語怎麼這么好啊。然後就很謙卑地蹲下身來和他說話。接下來的對話是什麼大家應該都能想得到: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小寶一聽,立刻不說話了。

這也讓我想起一位博友在評論中說的話。他說他想給三歲的兒子找英語環境,於是帶孩子去英語角,到了以後,看到一小老外,上去就和人家說話: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人家嚇的直躲,首戰以失敗告終!是啊,能不失敗嗎?孩子們要有實際內容的交流,我們學到的那些句型,國外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誰說這些啊?!

其實,我們國人一直把英語環境等同於和外國人交流或者在生活中講英語。所以,當我們討論兒童學英語的問題時,有博友也有些疑問,那就是你的孩子都是在國外長大的,她們有英語環境,國內的孩子沒有英語環境,能一樣嗎?

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國外孩子的英語環境哪些可以在國內獲得。在國外的中國家庭,非常多的孩子在家是不講英文的。所以有些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一點英語都不會說。後來我發現,不僅僅是中國人這樣,東歐人也是一樣。比如小寶幼兒園的創辦人是俄羅斯人,她的外孫上幼兒園之前也是一句英語不能講。

雖然同樣是不能講,但是這些孩子每天還是有很多英文的東西能夠進到耳朵裡面去,比如大人看電視,比如自己看動畫片以及繪本等等都是英文的。應該說,國外孩子即使家裡面英語不是母語,但是對英語的接觸量還是不小的。尤其是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和老師、同學的互動,成了英語學習的一個主要途徑。到了學前班,開始系統地學習 phonics,學校對於英文的閱讀量也有要求,一般來講,從5歲學前班 k 開始(當然也有些地方是從4歲開始上 pre-k),孩子們的英文水平會得到非常大的一個飛躍。

再回頭看看我們國內的孩子,英語環境主要缺什麼呢?

第一,大量接觸英語語音信號。其實這個問題主要說的是聽。這部分過去我們沒有條件,但是目前英文原版的視聽資料越來越多,很多孩子從小也是在原版動畫片的熏陶下長大的。從這種意義上講,只要家長有心,三歲以前孩子聽上幾百個小時的英文兒歌之類的東西是沒什麼困難的。

當然也有人質疑孩子在根本不理解意思的情況下聽英語有沒有用,尤其是有人以大人自己的感受來理解孩子,覺得自己都聽不明白的英語素材,孩子聽著不是一片混沌?關於這一點,科學研究還真有顯示,證明嬰兒期的聽力辨音能力強,有人說9個月以後呈現逐步退化的趨勢。對於任何一項研究成果,我都無意於去追究其科學性到底幾何。相比於研究成果,我更看中的是自己對於孩子的觀察和體驗。當安妮在四歲剛到加拿大就可以完整復述一段非常快的歌詞之後,我相信,所有前期對於語音方面的積累都是有回報的。孩子的語音識別能力,不依賴於她對語言含義的理解。

第二,語言的互動交流。這個方式應該說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也因為缺少這個,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人如果不出國就沒法學好英語。很多媽媽基於這樣的認識,想彌補,於是在家裡千方百計和孩子來用英語對話。也有的媽媽覺得自己的發音不夠好,所以不敢和孩子對話。但是總還是有很多的糾結。因此這個問題也是群里論壇討論比較多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能交流自然好,但是對於孩子來講,成人是他們語言的樣板,對的錯的都來自於成人。這里的對錯,口音問題還算可以彌補,因為大量的原版聽力資料的介入可以彌補這一點。就好比家長講的普通話不標准,但是孩子聽收音機電視都用普通話,可以自行矯正過來。

這裡面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應該是中式英語對孩子的誤導。我們這一代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真正的英語環境中生活過--注意,這里是說生活過,知道英語母語的人常用的生活詞彙,和我們工作中的詞彙是有區別的。如果沒有,那麼我們的英語都來自於書面。而這些表達方式中地道英語的比例非常小。記得前幾天論壇討論大家剛剛拿到的 k 級 phonics 教材配套的繪本,有人就說了,這么簡單的一本書,那麼幾個詞,可是我有非常多的不知道,有些查字典還是理解不了。問題在哪裡?我感覺就是我們從來沒聽過沒看過原汁原味的表達方式,沒有接觸人家大量使用的很生活化的詞彙。我們中國人學的都是課本上被語言學家設定好的句型,而這些句型,恰恰遠離人們的生活,或者說遠離國外的真正日常生活,最後造成我們的啞巴英語。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感覺,在你不能確定和孩子對話說的是正確的英語之前,還是讓孩子大量地吸收、輸入吧。互動的問題,可以在孩子有了足夠輸入之後,為孩子創造一個英語的互動環境來解決。或者是和英語母語的孩子一起交流,或者是和英語母語的老師交流。總之,我還是那個觀點,當孩子能夠有比較強的辨音能力,對應一定的情景模式之後,輸出會是很快的一個過程。就好比安妮講中文,2 歲半了才開始,但是一開始就是整句話。想想說英語的問題,是早開始一兩年的中式英語重要,還是晚一些講了就講正確的好呢?

第三,語言的情境對應。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前面提到的中國孩子到國外學英語的成果也正說明了它的作用。實際上,這個過程和語言互動是密切相關的。但是在目前我們互動交流難以實現的情況下,我感覺更應該重視其他方面的情景對應。比如說動畫片,很多人說孩子看動畫片,不知道看明白了沒有。我覺得,明白沒明白,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對整個故事、情節是否明白,一個是對句子、詞是否明白。很多家長看到每個句子中都有孩子不認識的詞,甚至不只一個,就認為孩子一定是沒看明白,讀書就是讀天書。我覺得,是否明白取決於表達與語境的對應,看懂了語境,並且能夠在這個語境下聯想起來這個表達,那就是理解得非常好!對於段落、句子,故事情節和場景就是語境;對於單詞,那整個句子就是語境。這種對應關系積累下來了,孩子就開始輸出,開口就是地道的表達方式和用詞。看動畫片是這樣,讀繪本也是這樣。

目前論壇討論比較多的問題也是怎樣帶孩子讀繪本的問題。很多人糾結於自己的英語不好、發音不好,其實我覺得這都不是主要的。就好比說媽媽不會彈鋼琴,但是一樣能輔導孩子,能聽出來哪裡有問題。讀繪本也是一樣的道理。引導孩子讀繪本,最有價值的方法應該是讓孩子能夠通過畫面和單詞、句子來對應。這樣的情景對應,會讓孩子擺脫對單詞中文含義的依賴,當閱讀量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出現一個表達方式,孩子想到的是某些場景,而腦子中的這個場景,就是這種表達方式被正確運用的場合。出現一個單詞,孩子想到的是在哪些表達中、什麼場景下用到了這個單詞,這個過程的積累,也就是英文思維的訓練過程。按照這樣的過程,孩子一定不會是看到一個單詞,先想中文,然後用中文去想和它搭配的英文單詞,再把孤立的單片語合在一起的過程。而且,孩子對單詞的理解,一定超過我們這些家長們。其實,地道老外,如果沒有讀過多少書,單詞量並不比中國人苦學十多年的單詞量大,但是我們的詞彙量,是用中文翻譯的詞彙量,只知道對應的中文意思,結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我們自己的實際詞彙量遠遠比我們自己認為的要小很多很多了。這也從安妮身上得到驗證:她的詞彙量並非天大,甚至不如寶爸,但她運用英語的自如比寶爸強太多了!

曾經有媽媽問,說孩子學校學英語,就是中英互譯的過程。說實話,對於這種教學方式,咱們作為草民能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呢?但是,我相信,就像聽力你聽正確的東西多了,會有自我矯正的能力一樣。很多孩子從小聽原版的東西,媽媽或者中國老師讀英語的時候,孩子會很快反應出對方的錯誤,並且不會跟著大人的錯誤跑。

讀也是一樣。當你讀了千八百本原版讀物之後,你說什麼的時候,腦子里一定能找到她的英語語境。這個時候,因為英語語境的存在,你對一個詞的用法幾乎可以脫口而出了,那還要回頭找中文意思來幫忙嗎?

語境語境,說到底,就是大量接觸原汁原味的東西。聽是這樣,讀也是這樣。輸入到了一定程度,再學習輸出,相信也會是事半功倍。說出來、寫出來的語音語調以及表達方式也會是最接近人家的東西,即使看起來詞彙量不太大但是運用自如。

閱讀全文

與創造中式英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