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發明了麵皮

誰發明了麵皮

發布時間:2021-07-06 08:56:14

A. 涼皮誰發明的(小吃的一種)

誰發明了涼皮
相傳,秦始皇在位時,西安附近有稻田十萬畝,有一年久旱不雨,稻田乾枯,打下的稻穀盡是稻秕,碾出的大米質量太差,無法向皇帝納貢,農民們深恐欺君之罪,非常焦急恐慌。
當時有位農民姓李名十二,他將打下的大米用水拌濕之後,碾成米稻和成糊狀,然後傾倒在甄蓖上蒸熟切成條狀,名為大米皮子,大家嘗後個個稱奇。
李十二帶著麵皮和納貢的人來到咸陽,將麵皮獻給秦始皇,皇帝吃了麵皮美味可口,倍加贊賞,並令今後西安區的貢物只能獻大米皮子。
李十二為大家辦了一件大好事,後來在他逝世的這一天---農歷正月二十六,西安一帶農民家家戶戶都蒸麵皮吃,以紀念對李十二的懷念。

B. 漢中麵皮的真正起源

麵皮起源於漢中,並已有數千年歷史;相傳劉邦 在漢中稱王,命蕭何修築山河堰,糧食連年豐收。農民為改善生活,把麵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切條涼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劉邦微服出訪,進入百姓之家,好客的農民便以涼拌蒸餅絲條招待。劉邦邊吃邊稱贊,問及名稱,農民說不出來,劉邦聽了製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說道:「此乃蒸餅也。」後來,人們改用重疊式竹籠,一次可蒸數張,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改名「麵皮」。

C. 燒餅加麵皮是誰發明的,

沒有特定的人發明。 燒餅夾麵皮,俗名「漢堡包」,記得我上小學那會,80年代末90年代初,買內個燒容餅2毛錢,夾3毛或者5毛的麵皮在裡面,還不忘記再三叮囑老闆,把調麵皮的湯湯給我也灌進去。小時候每天能吃一個「漢堡包」的同學,算是小資階級了。 之後問過很多人,別的地方都沒這種吃法,就是有,也是本地人帶出去的,我是寶雞的,從小就這樣吃,連現在寶雞市中心商場上班的NN多的營業員,她們中午吃飯一人拿一個「漢堡包」。
滿意請採納

D. 麵皮是誰發明的

麵皮子 涼州武威,若說起「紀麵皮子」家喻戶曉。做麵皮,俗稱「洗麵皮」。先把麵粉和好,揉成光潔面團,入清水中輕搓輕洗,洗得澱粉和麵筋分離,然後使洗過的面汁沉澱,沏去清水。留下稠漿.往面漿里兌適量蓬灰或鹼。

蓬灰是用一種生於大漠中,叫『蓬棵」的篙草燒結成的,兌入麵糊可以使麵皮子光滑柔韌。把兌好蓬灰的面漿舀入平盤上籠蒸熟,出鍋時面漿凝成一大塊;麵筋亦上籠蒸,一蒸便煊起細孔,如海綿狀。吃時把大塊麵皮切成一指來寬條子,盛海碗,頂上蓋幾片麵筋,澆上醋鹵、蒜泥、紅油.芥菜,撲鼻兒香。還有一種叫「高擔麵皮」,製作方法與上大致相同,只是不用洗出麵筋,直接用麵粉調成稀糊蒸制。稱「高擔麵皮」,是因為做此營生的家什很有特色,是一副像籠屜又像食盒的家什兒,經漆漆過,使指頭粗棗木條子做成提梁。提梁高可及肩,一條兩頭翹的桑本扁擔固定在上面,擔子分好幾層,一頭是蒸好的麵皮,一頭是各色調和,刀、板、碗、筷、清水、板凳,找個向陽干凈地方擔子一擱就開張了。擔子提樑上固定幾個鐵絲篩於,裝調料的海碗,正好可放進鐵籃圈內,扁擔橫架在提梁頂上,可以搭毛巾、掛錢袋,切面的砧板擱在擔子上。「咯登咯登」切好一碗,其色淡黃玉潤,配以綠豆芽、黃瓜絲、紅蘿卜、韭菜葉兒各色應時鮮蔬,再抹一匙芝麻醬,掌櫃熱心為你拌勻了,盛在瓷碟里,招呼道:「來啦,高擔麵皮子,吃一碗想兩碗――」。

E. 涼皮誰發明的(小吃的一種)

誰發明了涼皮 相傳,秦始皇在位時,西安附近有稻田十萬畝,有一年久旱不雨,稻田版乾枯,打下權的稻穀盡是稻秕,碾出的大米質量太差,無法向皇帝納貢,農民們深恐欺君之罪,非常焦急恐慌。

當時有位農民姓李名十二,他將打下的大米用水拌濕之後,碾成米稻和成糊狀,然後傾倒在甄蓖上蒸熟切成條狀,名為大米皮子,大家嘗後個個稱奇。

李十二帶著麵皮和納貢的人來到咸陽,將麵皮獻給秦始皇,皇帝吃了麵皮美味可口,倍加贊賞,並令今後西安區的貢物只能獻大米皮子。

李十二為大家辦了一件大好事,後來在他逝世的這一天———農歷正月二十六,西安一帶農民家家戶戶都蒸麵皮吃,以紀念對李十二的懷念。

F. 涼皮是誰發明的

誰發明了涼皮 相傳,秦始皇在位時,西安附近有稻田十萬畝,有一年久旱不雨專,稻田乾枯,打下屬的稻穀盡是稻秕,碾出的大米質量太差,無法向皇帝納貢,農民們深恐欺君之罪,非常焦急恐慌。 當時有位農民姓李名十二,他將打下的大米用水拌濕之後,碾成米稻和成糊狀,然後傾倒在甄蓖上蒸熟切成條狀,名為大米皮子,大家嘗後個個稱奇。 李十二帶著麵皮和納貢的人來到咸陽,將麵皮獻給秦始皇,皇帝吃了麵皮美味可口,倍加贊賞,並令今後西安區的貢物只能獻大米皮子。 李十二為大家辦了一件大好事,後來在他逝世的這一天———農歷正月二十六,西安一帶農民家家戶戶都蒸麵皮吃,以紀念對李十二的懷念。
希望採納

G. 涼皮是誰發明的

涼皮分為米皮和麵皮兩大類。發明時間和人員都不同。
1、秦鎮米皮源於秦始皇時回期。
傳說答秦始皇時,一年大旱絕收,無米上貢。當時刑罰嚴苛,鄉民皆恐,求教於一鄉紳。隔日,鄉紳計出,制涼皮上貢!將陳年大米浸泡過夜,石磨成漿,沉澱,撇去上清,上籠蒸制,再加各種調料,即成秦鎮涼皮。秦始皇嘗過,綿軟爽滑,酸辣可口,大悅之下,遂免當年賦稅,並指定秦鎮涼皮此後為皇家貢品。
2、漢中麵皮源於秦漢時期。
相傳劉邦在漢中稱王,命蕭何修築山河堰,糧食連年豐收。農民為改善生活,把麵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切條涼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劉邦微服出訪,進入百姓之家,好客的農民便以涼拌蒸餅絲條招待。劉邦邊吃邊稱贊,問及名稱,農民說不出來,劉邦聽了製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說道:「此乃蒸餅也。」後來,人們改用重疊式竹籠,一次可蒸數張,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改名「麵皮」。

H. 麵皮子是誰發明的(陝南小吃啊)

麵皮子 涼州武威,若說起「紀麵皮子」家喻戶曉。做麵皮,俗稱「洗麵皮」。先把麵粉和好,揉成光潔面團,入清水中輕搓輕洗,洗得澱粉和麵筋分離,然後使洗過的面汁沉澱,沏去清水。留下稠漿.往面漿里兌適量蓬灰或鹼。

蓬灰是用一種生於大漠中,叫『蓬棵」的篙草燒結成的,兌入麵糊可以使麵皮子光滑柔韌。把兌好蓬灰的面漿舀入平盤上籠蒸熟,出鍋時面漿凝成一大塊;麵筋亦上籠蒸,一蒸便煊起細孔,如海綿狀。吃時把大塊麵皮切成一指來寬條子,盛海碗,頂上蓋幾片麵筋,澆上醋鹵、蒜泥、紅油.芥菜,撲鼻兒香。還有一種叫「高擔麵皮」,製作方法與上大致相同,只是不用洗出麵筋,直接用麵粉調成稀糊蒸制。稱「高擔麵皮」,是因為做此營生的家什很有特色,是一副像籠屜又像食盒的家什兒,經漆漆過,使指頭粗棗木條子做成提梁。提梁高可及肩,一條兩頭翹的桑本扁擔固定在上面,擔子分好幾層,一頭是蒸好的麵皮,一頭是各色調和,刀、板、碗、筷、清水、板凳,找個向陽干凈地方擔子一擱就開張了。擔子提樑上固定幾個鐵絲篩於,裝調料的海碗,正好可放進鐵籃圈內,扁擔橫架在提梁頂上,可以搭毛巾、掛錢袋,切面的砧板擱在擔子上。「咯登咯登」切好一碗,其色淡黃玉潤,配以綠豆芽、黃瓜絲、紅蘿卜、韭菜葉兒各色應時鮮蔬,再抹一匙芝麻醬,掌櫃熱心為你拌勻了,盛在瓷碟里,招呼道:「來啦,高擔麵皮子,吃一碗想兩碗――」。

I. 擀麵皮的來歷

陝西名小吃:

擀麵皮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

陝西岐山麵皮,原名「御京粉版」,顧名思義,跟皇上有關系的權。相傳清朝康熙年間,岐山人王同江從北京皇宮帶回故鄉,傳徒授藝而來。別名「釀皮」、「麥麵皮」等。

特點:具有筋斗、柔軟、涼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之特點,是西北較有民族風味的食品之一。其麵皮選料精良,工藝嚴謹,調味講究,以「白、薄、光、軟、筋、香」而聞名,涼爽可口。如今是關中西府的重要名吃。

J. 麵皮是誰發明的

漢中麵皮起源於秦漢時期,相傳劉邦在漢中稱王,命蕭何修築山回河堰,糧食連年豐答收。農民為改善生活,把麵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切條涼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劉邦微服出訪,進入百姓之家,好客的農民便以涼拌蒸餅絲條招待。劉邦邊吃邊稱贊,問及名稱,農民說不出來,劉邦聽了製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說道:「此乃蒸餅也。」後來,人們改用重疊式竹籠,一次可蒸數張,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改名「麵皮」。

閱讀全文

與誰發明了麵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