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是誰
畢升
畢升是我國宋代的發明家。他在總結前人書籍印刷技術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新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
這種印刷術是先用膠(jiāo)泥做成一個個四方長柱體,在長柱體一端的平面上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樣,一個個活字就做成了。為了用著方便,他把每個單字都刻了好幾個,常用字刻得更多。排版(bǎn)的時候,預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là)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kuàng),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框為一版,再拿它到火上去烤(kǎo),使松香和蠟等熔(róng)化,讓每個活字固定在鐵板上。然後,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這時,只要在排好的活字上塗(tú)勻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排印速度,畢升准備了兩塊鐵板,讓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交替著用,印得很快。每版印過之後,再把鐵板放在火上燒熱,使凝(níng)固的松香和蠟等熔化,活字就可以順利地拆(chāi)下來,留著以後再用。
畢升發明的活字印書方法,同今天印書的方法相比,雖然原始了些,但是它從刻制活字、排版到印刷的基本步驟(zhòu),對後代書籍的印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印刷技術不僅(jǐn)促(cù)進了我國古代文化事業的繁榮,而且(qiě)很早就被介(jiè)紹(shào)到國外,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⑵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是誰是什麼朝代的人有什麼作用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版陽文反文字權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歷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約1051)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J.谷登堡活字印書早約400年。
⑶ 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
⑷ 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創始人分別是誰
造紙術
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相傳是由東漢時代的宦官蔡倫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在更早時期就存在,而蔡倫只是一位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造紙術對知識的保存及資訊的流通有不少影響。活字印刷術
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是現代印刷術的前身,與造紙術一樣對知識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響。據載是北宋時期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
⑸ 是誰發明的印刷術
畢升(約970年—1051年),中國古代發明家,活字版印刷術發明者。漢族,北版宋時期隸江南權西路轉運使歙州人(今安徽歙縣)一說為浙江杭州人。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宋朝的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記載了畢升的活字印刷術。
⑹ 發明印刷術的人是誰啊
您好,印刷術是東漢時期的古人 畢升(約970年—1051年) 發明的,他是我國偉大的發明家,發明了活字印刷等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但是當時畢升老前輩因年老,在他發明的印刷術沒完全推廣出去的情況下就去世了,實在是一大不幸!
滿意請採納 紙引未來網~
⑺ 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朝雖然出現活字印刷術,但並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
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印刷術的特點是方便靈活、省時、省力,是古代印刷術的重大突破 。
中國的印刷術,源遠流長,傳播廣遠。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它隨中華文化的誕生萌芽,隨中華文化的發展演進。如果從其源頭算起,迄今已經歷了源頭、古代、近代、當代四個歷史時期,長達五千餘年的發展歷程。
早期,中國人民為了記載事件、傳播經驗和知識,創造了早期的文字元號,並尋求記載這些字元的媒介。
由於受當時生產手段的限制,人們只能用自然物體來記載文字元號。例如,把文字刻、寫在岩壁、樹葉、獸骨、石塊、樹皮等自然材料上。由於記載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貴,因此,只能將重要事件做簡要記載。大多數人的經驗,只能靠口頭進行傳播,這嚴重影響著社會文化的發展。
⑻ 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北宋仁宗慶歷元年至八年間,即公無1041-1048年間,一位名叫畢升的普通勞動者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據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畢升的活字印刷術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步驟:首先要在膠泥製成的小方塊上刻好一個個的單字,放在火上燒硬,變成陶活字。平時將這些陶活字裝入紙袋,按照字音韻母的次序排列在木格里。其次,依照稿本揀出所需要的陶活字,排在一塊鐵版上,字下放一層脂蠟和紙灰,放到火上烘烤,脂臘熔化後,再用另一塊鐵版在上面壓一壓,使字面平整,待鐵版冷卻,_所排的字就固定在鐵版上,這就是排版。最後一個步驟就是施墨印刷。印刷完畢,將鐵版重新放到火上燒,脂蠟一化,便可將活字揀出來,再放回紙袋中,排到木格里,以備再用。
沈括比畢升小十幾歲,是同時代的人,而且畢升製造的陶活字後來歸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夢溪筆談》中關於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記載是翔實可信的。
然而,一些歐洲人曾經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歸功於谷騰堡。谷騰堡是西德人。他發明鉛活字印刷術,大約是公元1440-1448年間的事,比畢升發明陶活字印刷術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術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
象任何發明創造一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有它的社會需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的。中國社會進步到北宋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興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傳播信息。活字印刷術正是為解決這個社會需要所提出的問題而產生的。印刷術必須用紙和墨。中國早在漢代就發明了紙和油煙、松煙兩種墨。紙和墨的發明為活字印刷術的誕生奠定了物質基礎。戰國秦漢以來出現的印章和拓碑等復制文字、圖畫的方法又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技術條件。
顧名思義,印刷術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兩種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這道工序的名稱。從印刷術的命名中已經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緣關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術的兩個淵源。
早在公元前4世紀,即戰國時期,私人印章就已經很流行了。那時稱為「璽」。秦始皇滅六國,得楚和氏璧,鑿國璽,「璽」字從此被封建帝王所壟斷。皇帝的印章才得稱璽,一般人的璽只好稱印稱章。漢代印章盛行。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陰文,用於封泥之上,後來紙張流行,封泥逐漸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陽文多起來。印章創造了從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陽文印章提供了一種從陽文反寫的文字取得陽文正寫的文字的復制技術。
印章的面積本來很小,只能容納姓名或官爵等幾個文字。東晉時期,道教興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錄。他們在桃木棗木上刻文字較長的符咒,從而擴大了印章的面積。據晉代葛洪的《抱朴子》一書中記載,道家有一種刻著120個字的復印。可見當時已經能夠用蓋印的方法復制一篇短文了。這實際上就是雕版印刷術的先驅。
拓碑是印刷術的另一個淵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當時儒家典籍全憑經師口授,學生筆錄。因此,不同的經師傳授同一典籍也難免會有差異。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將重要的儒家經典全部刻在上面,作為校正經書的標准本。為了免除從石刻上抄錄經書的勞動,大約在公元4世紀左右,人們發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簡便。把一張堅韌的薄紙浸濕後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張吸水的厚紙,用毛刷輕敲,到紙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時為止,然後揭去外面的厚紙,用棉絮或絲絮拍子,蘸著墨汁,輕輕地均勻地往薄紙上刷拍,等薄紙干後揭下來,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這種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質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內凹的陰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陽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陰文正寫。拓碑提供了從陰文正字取得正寫文字的復制技術。後來,人們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從而傳拓。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詩中曾說:「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這和雕板印刷已經所差無幾了。
在唐代,印章與拓碑兩種方法逐漸發展合流,從而出現了雕板印刷術。唐穆宗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詩人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作序,說到當時楊州和越州一帶處處有人將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售賣或用來換茶酒。「模勒」就是刊刻。這是現存文獻中有關雕板印刷術的最早記載。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據東川節度使馮宿的報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歷版。馮宿在他的報告中說:「每年中央司天台還沒奏請頒布新歷書的時候,民間私印的歷書已飛滿天下。」可見當時民間從事雕板印刷業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肅敦煌縣千佛洞發現的藏書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剛經》,其末尾題著「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有確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這書的形式是卷子,長約1丈6尺,由7個印張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畫,畫的是釋迦牟尼在只樹給孤獨園說法的情景。其餘印的是《金剛經》全文。這個卷子圖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細膩,渾朴凝重,說明當時刊刻印刷的技術都達到了相當純熟的程度。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⑼ 是誰發明印刷術的人
北宋仁宗慶歷元年至八年間,即公無1041-1048年間,一位名叫畢升的普通勞動者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據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畢升的活字印刷術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步驟:首先要在膠泥製成的小方塊上刻好一個個的單字,放在火上燒硬,變成陶活字。平時將這些陶活字裝入紙袋,按照字音韻母的次序排列在木格里。其次,依照稿本揀出所需要的陶活字,排在一塊鐵版上,字下放一層脂蠟和紙灰,放到火上烘烤,脂臘熔化後,再用另一塊鐵版在上面壓一壓,使字面平整,待鐵版冷卻,_所排的字就固定在鐵版上,這就是排版。最後一個步驟就是施墨印刷。印刷完畢,將鐵版重新放到火上燒,脂蠟一化,便可將活字揀出來,再放回紙袋中,排到木格里,以備再用。
沈括比畢升小十幾歲,是同時代的人,而且畢升製造的陶活字後來歸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夢溪筆談》中關於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記載是翔實可信的。
然而,一些歐洲人曾經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歸功於谷騰堡。谷騰堡是西德人。他發明鉛活字印刷術,大約是公元1440-1448年間的事,比畢升發明陶活字印刷術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術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
象任何發明創造一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有它的社會需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的。中國社會進步到北宋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興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傳播信息。活字印刷術正是為解決這個社會需要所提出的問題而產生的。印刷術必須用紙和墨。中國早在漢代就發明了紙和油煙、松煙兩種墨。紙和墨的發明為活字印刷術的誕生奠定了物質基礎。戰國秦漢以來出現的印章和拓碑等復制文字、圖畫的方法又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技術條件。
顧名思義,印刷術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兩種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這道工序的名稱。從印刷術的命名中已經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緣關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術的兩個淵源。
早在公元前4世紀,即戰國時期,私人印章就已經很流行了。那時稱為「璽」。秦始皇滅六國,得楚和氏璧,鑿國璽,「璽」字從此被封建帝王所壟斷。皇帝的印章才得稱璽,一般人的璽只好稱印稱章。漢代印章盛行。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陰文,用於封泥之上,後來紙張流行,封泥逐漸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陽文多起來。印章創造了從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陽文印章提供了一種從陽文反寫的文字取得陽文正寫的文字的復制技術。
印章的面積本來很小,只能容納姓名或官爵等幾個文字。東晉時期,道教興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錄。他們在桃木棗木上刻文字較長的符咒,從而擴大了印章的面積。據晉代葛洪的《抱朴子》一書中記載,道家有一種刻著120個字的復印。可見當時已經能夠用蓋印的方法復制一篇短文了。這實際上就是雕版印刷術的先驅。
拓碑是印刷術的另一個淵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當時儒家典籍全憑經師口授,學生筆錄。因此,不同的經師傳授同一典籍也難免會有差異。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將重要的儒家經典全部刻在上面,作為校正經書的標准本。為了免除從石刻上抄錄經書的勞動,大約在公元4世紀左右,人們發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簡便。把一張堅韌的薄紙浸濕後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張吸水的厚紙,用毛刷輕敲,到紙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時為止,然後揭去外面的厚紙,用棉絮或絲絮拍子,蘸著墨汁,輕輕地均勻地往薄紙上刷拍,等薄紙干後揭下來,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這種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質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內凹的陰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陽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陰文正寫。拓碑提供了從陰文正字取得正寫文字的復制技術。後來,人們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從而傳拓。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詩中曾說:「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這和雕板印刷已經所差無幾了。
在唐代,印章與拓碑兩種方法逐漸發展合流,從而出現了雕板印刷術。唐穆宗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詩人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作序,說到當時楊州和越州一帶處處有人將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售賣或用來換茶酒。「模勒」就是刊刻。這是現存文獻中有關雕板印刷術的最早記載。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據東川節度使馮宿的報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歷版。馮宿在他的報告中說:「每年中央司天台還沒奏請頒布新歷書的時候,民間私印的歷書已飛滿天下。」可見當時民間從事雕板印刷業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肅敦煌縣千佛洞發現的藏書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剛經》,其末尾題著「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有確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這書的形式是卷子,長約1丈6尺,由7個印張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畫,畫的是釋迦牟尼在只樹給孤獨園說法的情景。其餘印的是《金剛經》全文。這個卷子圖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細膩,渾朴凝重,說明當時刊刻印刷的技術都達到了相當純熟的程度。
隨著印刷品種和數量的急劇增長,每印一種書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費的人力物力相當可觀。於是,就向人們提出尋求一種更簡便、更經濟的印刷技術。至遲到唐代後期,已經有了用單個佛象印連續重復印製的千佛象手卷。過去英、法、德、日等國家的考古隊在中國新疆各地曾發現過大量的這種千佛像手卷。英國博物館藏有一幅這樣的手卷,全長17英尺,約合5.18米,上面印著468個佛像。另外,在雕板過程中,刻錯字是難以避免的。如果刻錯一個字就廢掉一塊板太可惜、太浪費了。聰明的工匠們想出一個補救的辦法,就是用鑿子將錯字挖掉,再用一塊同樣大的木塊刻好字補上。這些都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經驗、借鑒。由此可見,雖然活字印刷術是畢升個人的發明創造,但這裡面確實凝聚著前朝歷代很多勞動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