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撲翼機發明

撲翼機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06 07:50:45

㈠ 人們仿照鳥的飛行製造了飛機,還有哪些發明是受動物的啟發

1.蒼蠅,是細菌的傳播者,誰都討厭它。可是蒼蠅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導航儀」,人們模仿它製成了「振動陀螺儀」。這種儀器目前已經應用在火箭和高速飛機上,實現了自動駕駛。蒼蠅的眼睛是一種「復眼」,由30O0多隻小眼組成,人們模仿它製成了「蠅眼透鏡」。「蠅眼透鏡」是用幾百或者幾千塊小透鏡整齊排列組合而成的,用它作鏡頭可以製成「蠅眼照相機」,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張相同的相片。這種照相機已經用於印刷製版和大量復制電子計算機的微小電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質量。「蠅眼透鏡」是一種新型光學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2 魚兒在水中有自由來去的本領,人們就模仿魚類的形體造船,以木槳仿鰭。相傳早在大禹時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觀察魚在水中用尾巴的搖擺而游動、轉彎,他們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槳。通過反復的觀察、模仿和實踐,逐漸改成櫓和舵,增加了船的動力,掌握了使船轉彎的手段。這樣,即使在波濤滾滾的江河中,人們也能讓船隻航行自如。
3 鳥兒展翅可在空中自由飛翔。據《韓非子》記載魯班用竹木作鳥「成而飛之,三日不下」。然而人們更希望仿製鳥兒的雙翅使自己也飛翔在空中。早在四百多年前,義大利人利奧那多·達·芬奇和他的助手對鳥類進行仔細的解剖,研究鳥的身體結構並認真觀察鳥類的飛行。設計和製造了一架撲翼機,這是世界上第一架人造飛行器。
4 生物在漫長的年代裡就是生活在被聲音包圍的自然界中,它們利用聲音尋食,逃避敵害和求偶繁殖。因此,聲音是生物賴以生存的一種重要信息。義大利人斯帕蘭贊尼很早以前就發現蝙蝠能在完全黑暗中任意飛行,既能躲避障礙物也能捕食在飛行中的昆蟲,但是堵塞蝙蝠的雙耳後,它們在黑暗中就寸步難行了。面對這些事實,帕蘭贊尼提出了一個使人們難以接受的結論:蝙蝠能用耳朵「看東西」。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20年哈台認為蝙蝠發出聲音信號的頻率超出人耳的聽覺范圍。並提出蝙蝠對目標的定位方法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郎之萬發明的用超聲波回波定位的方法相同。遺憾的是,哈台的提示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而工程師們對於蝙蝠具有「回聲定位」的技術是難以相信的。直到1983年採用了電子測量器,才完完全全證實蝙蝠就是以發出超聲波來定位的。但是這對於早期雷達和聲納的發明已經不能有所幫助了。
5 在利奧那多·達·芬奇研究鳥類飛行造出第一個飛行器400年之後,人們經過長期反復的實踐,終於在1903年發明了飛機,使人類實現了飛上天空的夢想。由於不斷改進,30年後人們的飛機不論在速度、高度和飛行距離上都超過了鳥類,顯示了人類的智慧和才能。但是在繼續研製飛行更快更高的飛機時,設計師又碰到了一個難題,就是氣體動力學中的顫振現象。當飛機飛行時,機翼發生有害的振動,飛行越快,機翼的顫振越強烈,甚至使機翼折斷,造成飛機墜落,許多試飛的飛行員因而喪生。飛機設計師們為此花費了巨大的精力研究消除有害的顫振現象,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找到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就在機翼前緣的遠端上安放一個加重裝置,這樣就把有害的振動消除了。可是,昆蟲早在三億年以前就飛翔在空中了,它們也毫不例外地受到顫振的危害,經過長期的進化,昆蟲早已成功地獲得防止顫振的方法。生物學家在研究蜻蜓翅膀時,發現在每個翅膀前緣的上方都有一塊深色的角質加厚區——翼眼或稱翅痣。如果把翼眼去掉,飛行就變得盪來盪去。實驗證明正是翼眼的角質組織使蜻蜓飛行的翅膀消除了顫振的危害,這與設計師高超的發明何等相似。假如設計師們先向昆蟲學習翼眼的功用,獲得有益於解決顫振的設計思想,就可似避免長期的探索和人員的犧牲了。面對蜻蜓翅膀的翼眼,飛機設計師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6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餘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於人眼。那麼,有沒有隻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 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而且這些動物發出的光都不產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在眾多的發光動物中,螢火蟲是其中的一類。螢火蟲約有1 500種,它們發出的冷光的顏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螢火蟲發出冷光不僅具有很高的發光效率,而且發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適合人類的眼睛,光的強度也比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種人類理想的光。

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於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螢火蟲的發光,實質上是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的過程。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㈡ 滑翔機是怎樣發明的

德國滑翔機專家奧托·利連撒爾是一位土木工程師,早期他與兄弟合作開始研究鳥類的撲翼飛行,並進行撲翼機的試驗。他曾經說過:「每一隻鳥都是一名奇特表演師」「誰要飛行,誰就得模仿鳥。」果真利連撒爾給自己安上了兩只大翅膀,於1891年首次滑翔成功,同年俄國人茹科夫斯基發表了《鳥的翱翔》一書,從理論上闡述了製造滑翔機的原理。

利連撒爾在以後的5年不斷改進滑翔機,在空中飛行了2000多次,其中一次飛行的最長距離就達350米。不幸的是,1896年8月9日,他在德國斯圖倫附近的山坡上駕駛自己設計的滑翔機,用雙腿狂跑起飛,一陣狂風使他從15米高度摔了下來,受了重傷,次日便身亡,享年48歲。他是從重於空氣的航空器上失事犧牲的第一個人。

在利連撒爾發明滑翔之前,已有人研製和試飛了滑翔機。如1799~1811年英國人D·凱里就製造和試飛了風箏式滑翔機,1868年法國人勒布里埃也研究和試飛了用馬牽引的滑翔機,但都未達到利連撒爾研製的滑翔機這樣盡善盡美的程度。滑翔機是利用機翼在氣流中產生升力的一種飛行器,本身沒有動力裝置,不能自行起飛,在高處向下滑翔時,遇有上升氣流還能升高。最初的滑翔機主翼是用柳條和竹子做成骨架,中間交叉起來,隨後蒙上布塗飾而成,飛行時操縱者下半身子懸吊在主翼下面。

滑翔機

華盛頓航空宇宙博物館里珍藏的那架單葉標准型滑翔機,是美國新聞大王威廉·倫道夫·哈斯特在1896年春直接向利連撤爾購得的,主翼面積13平方米。像這樣的滑翔機,他至少造了8架,都先後出讓給了飛行愛好者,其後,這架滑翔機曾公開進行飛行表演,最高高度是15米,最遠飛行距離是116米,該機1906年存於斯密森協會,於1906年先後進行過兩次小修,1967年完全修復,現在所見的水平尾翼,不是原型。從1891年製造了第一架滑翔機起至1896年,利連撒爾設計製造了五種單翼滑翔機和兩種雙翼滑翔機,他的單翼滑翔機很輕,不載人時僅重20千克,滑翔機飛行時可載駕駛員1人。為了進行滑翔飛行試驗,利連撒爾在柏森附近堆起一座人造小土山,高約15米,他把滑翔機捆綁在雙肩上,沿著小山的斜坡往下跑,使滑翔機起飛,並在田野上空滑翔一段距離。在他早期的滑翔機上,尾翼面固定,不起操縱作用,在飛行中靠前後移動身體來使滑翔機保持穩定。利連撤爾試飛滑翔機,是用雙臂撐在滑翔機上來支持身體的,在他快速跑步從山坡上滑下來而起飛時,臂部和雙腿懸掛在滑翔機下面。這樣就可向任何需要的方向擺動,來對滑翔機進行操縱,這同現代懸掛式滑翔機飛行的情況相似。

㈢ 積液能像鳥或者昆蟲翅膀一樣上下波動重於空氣的航空器是什麼那又是誰發明的

達芬奇設計了撲翼機。達·芬奇是航空科學的奠基者,發明了空氣螺旋槳,製作了直升機模型,設計了撲翼機。
撲翼機是指機翼能像鳥和昆蟲翅膀那樣上下撲動的重於空氣的航空器,又稱振翼機。
達芬奇不僅僅是藝術家,還是天文學家、發明家、建築工程師。

㈣ 科學家從麻雀身上發明了什麼

1 蒼蠅,是細菌的傳播者,誰都討厭它。可是蒼蠅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導航儀」,人們模仿它製成了「振動陀螺儀」。這種儀器目前已經應用在火箭和高速飛機上,實現了自動駕駛。蒼蠅的眼睛是一種「復眼」,由30O0多隻小眼組成,人們模仿它製成了「蠅眼透鏡」。「蠅眼透鏡」是用幾百或者幾千塊小透鏡整齊排列組合而成的,用它作鏡頭可以製成「蠅眼照相機」,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張相同的相片。這種照相機已經用於印刷製版和大量復制電子計算機的微小電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質量。「蠅眼透鏡」是一種新型光學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2 魚兒在水中有自由來去的本領,人們就模仿魚類的形體造船,以木槳仿鰭。相傳早在大禹時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觀察魚在水中用尾巴的搖擺而游動、轉彎,他們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槳。通過反復的觀察、模仿和實踐,逐漸改成櫓和舵,增加了船的動力,掌握了使船轉彎的手段。這樣,即使在波濤滾滾的江河中,人們也能讓船隻航行自如。 3 鳥兒展翅可在空中自由飛翔。據《韓非子》記載魯班用竹木作鳥「成而飛之,三日不下」。然而人們更希望仿製鳥兒的雙翅使自己也飛翔在空中。早在四百多年前,義大利人利奧那多·達·芬奇和他的助手對鳥類進行仔細的解剖,研究鳥的身體結構並認真觀察鳥類的飛行。設計和製造了一架撲翼機,這是世界上第一架人造飛行器。 4 生物在漫長的年代裡就是生活在被聲音包圍的自然界中,它們利用聲音尋食,逃避敵害和求偶繁殖。因此,聲音是生物賴以生存的一種重要信息。義大利人斯帕蘭贊尼很早以前就發現蝙蝠能在完全黑暗中任意飛行,既能躲避障礙物也能捕食在飛行中的昆蟲,但是堵塞蝙蝠的雙耳後,它們在黑暗中就寸步難行了。面對這些事實,帕蘭贊尼提出了一個使人們難以接受的結論:蝙蝠能用耳朵「看東西」。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20年哈台認為蝙蝠發出聲音信號的頻率超出人耳的聽覺范圍。並提出蝙蝠對目標的定位方法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郎之萬發明的用超聲波回波定位的方法相同。遺憾的是,哈台的提示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而工程師們對於蝙蝠具有「回聲定位」的技術是難以相信的。直到1983年採用了電子測量器,才完完全全證實蝙蝠就是以發出超聲波來定位的。但是這對於早期雷達和聲納的發明已經不能有所幫助了。 5 在利奧那多·達·芬奇研究鳥類飛行造出第一個飛行器400年之後,人們經過長期反復的實踐,終於在1903年發明了飛機,使人類實現了飛上天空的夢想。由於不斷改進,30年後人們的飛機不論在速度、高度和飛行距離上都超過了鳥類,顯示了人類的智慧和才能。但是在繼續研製飛行更快更高的飛機時,設計師又碰到了一個難題,就是氣體動力學中的顫振現象。當飛機飛行時,機翼發生有害的振動,飛行越快,機翼的顫振越強烈,甚至使機翼折斷,造成飛機墜落,許多試飛的飛行員因而喪生。飛機設計師們為此花費了巨大的精力研究消除有害的顫振現象,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找到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就在機翼前緣的遠端上安放一個加重裝置,這樣就把有害的振動消除了。可是,昆蟲早在三億年以前就飛翔在空中了,它們也毫不例外地受到顫振的危害,經過長期的進化,昆蟲早已成功地獲得防止顫振的方法。生物學家在研究蜻蜓翅膀時,發現在每個翅膀前緣的上方都有一塊深色的角質加厚區——翼眼或稱翅痣。如果把翼眼去掉,飛行就變得盪來盪去。實驗證明正是翼眼的角質組織使蜻蜓飛行的翅膀消除了顫振的危害,這與設計師高超的發明何等相似。假如設計師們先向昆蟲學習翼眼的功用,獲得有益於解決顫振的設計思想,就可似避免長期的探索和人員的犧牲了。面對蜻蜓翅膀的翼眼,飛機設計師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6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餘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於人眼。那麼,有沒有隻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 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㈤ 撲翼機的發展歷程

撲翼機,就是一種能像鳥那樣搧動翅膀飛行的機器。不過,現代人設計的撲翼機翅膀是用各種合成材料做的,古代人的撲翼機「機翼」卻是用地道的鳥禽羽毛做的,而「機身」卻是活生生的人。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在我們的周圍,常存在著一些飛來飛去的小生靈。你看那輕盈的小燕子,時而俯沖大地;時而立定盤旋;時而直上藍天,飛得多麼自由自在啊!我們為什麼不能也長一對翅膀或者做一對翅膀飛翔呢?想得真好。在遙遠的古代,我們的祖先就想到了要製造像鳥一樣飛的機器,幫助人們實現展翅飛翔的夢想,這其實也是現代撲翼機和滑翔機誕生的基礎。1250年羅傑·培根記述撲翼機的設想,15世紀達·芬奇作出具體設計,但一直未獲成功
人類在嘗試飛行的初期,一直是很直觀地模仿鳥類,用各種鳥羽或其他人造物,製成翅膀,「安裝」在人的身上。在經歷了許多失敗之後,人類逐漸認識到單純的利用羽翅是不能飛行的。於是開始尋找一種機械的方式。撲翼機就是這個階段的產物。最早的撲翼機也許就是英國的修道士羅傑·培根在1250年發表的《工藝和自然的奧秘》一文中所記述的:「供飛行用的機器,上坐一人,靠驅動器械使人造翅膀上下撲打空氣,盡可能地模仿鳥的動作飛行。」15世紀初,義大利的達·芬奇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斯的文藝、科學巨擘。他對飛行抱有熱忱,他也是研究撲翼機的著名人物。他的具體設想為,人俯卧在撲翼機中部,腳蹬後頂板,手扳前部裝有鳥羽的橫杵,就像劃槳一樣扇動空氣,推動飛行。這個方案是達·芬奇研究了鳥翅,利用物理和解剖知識而設想出來的。撲翼機和帶翼飛人相比是種進步,然而在本質上仍是仿鳥的人力飛行。這種影響一直延伸至飛機發明前夕。
現代撲翼機
隨著現代材料、動力、加工技術,特別是微機電技術(MEMS)的進步,已經能夠製造出接近實用的撲翼飛行器。這些飛行器從原理上可以分為仿鳥撲翼和仿昆蟲撲翼,以微小型無人撲翼為主,也有大型載人撲翼機試飛。仿鳥撲翼的撲動頻率低,翼面積大,類似鳥類飛行,製造相對容易;仿昆蟲撲翼撲動頻率高,翼面積小,製造難度高,但可以方便的實現懸停。
現代撲翼雖然已經能夠實現較好的飛行與控制,但距實用仍有一定差距,仍無法廣泛應用,只能用在一些有特殊要求的任務中,例如城市反恐中的狹小空間偵查。現代撲翼的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氣動效率低、動力及機構要求高、材料要求高、有效載荷小。 以氣動問題為例,微小型撲翼屬於低雷諾數、非定常過程,如今仍無法完全了解撲翼撲動過程中的流動模型和准確氣動力變化,也沒有完善的分析方法可以用於撲翼氣動力計算,相關研究主要依賴試驗。

㈥ 飛機是根據什麼鳥發明的

飛機的發明源於人類對飛行的嚮往和對鳥類的研究,古代的人由於不懂空氣動力學回,只答是從樣子上模仿鳥類,在各個文明的歷史記載里都有類似的描寫,希臘神話中代達羅斯之子在和父親逃出克里特時他飛的離太陽太近蠟和羽毛做的翅膀受熱後融化墜海而死。近代由於空氣動力學以及機械學的發展,人們漸漸懂得了鳥類飛行的原理,是由於鳥類的翅膀形狀,氣流流過翅膀上表面的速度比流過下表面的速度快,導致下翼面受到的向上的氣流壓力大於上翼面受到的向下的氣流壓力,這個壓力差就是升力,並由此製造了飛機(萊特兄弟的飛機是第一架能夠比較成功的飛行的飛機,在此之前還有很多嘗試,只是飛行效果不佳)。在一戰期間,飛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那時的飛機大多數採用螺旋槳發動機,速度比較慢,而且多為木質的機身。二戰之後,由於發動機的進步,出現了渦輪噴氣,渦輪風扇等發動機,今天民用航空基本上被歐洲的空客和美國的波音公司所壟斷。

㈦ 中國的撲翼飛行器研究多年了,為什麼德國有機械鳥,美國有機械烏鴉,中國啥也沒有啊

撲翼機如果不載人,那根本都不算是什麼高科技好不好?中國撲翼機都多得成災了,你不懂不等於不存在好不好?我讀高中的時候都做過這類航模。

2011年中國無人飛行器大獎賽,拿到「未來之星」創意獎的就是南航的「金鷹」差動式仿鳥撲翼飛行器。

順便說一下,這兩個都能做到高度仿鳥,03年那一個當時就招來了鳥類伴飛。到了2011年,「未來之星」獎聽起來名頭很大,但實際上並不是大獎,而是第三等的獎項。

㈧ 用鳥怎麼做實驗才發明出飛機

用鳥怎麼做實驗,都不能發明出飛機! 看看"撲翼機"至今都不成功...!

㈨ 發明載人撲翼機有利用價值嗎

有。
撲翼機的靈活程度是現有飛機無法比擬的,如果能夠發明載人撲翼機,自然會有很多用途,不過現在主要的問題在於載人撲翼機的研發難度。

㈩ 世界上首架撲翼飛機是由哪國研製的

最早的撲翼機也許就是英國的修道士羅傑·培根在1250年發表的《工藝和自然的奧秘》一文中所記述的:「供飛行用的機器,上坐一人,靠驅動器械使人造翅膀上下撲打空氣,盡可能地模仿鳥的動作飛行。」15世紀初,義大利的達·芬奇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斯的文藝、科學巨擘。他對飛行抱有熱忱,他也是研究撲翼機的著名人物。1930年,一架義大利的撲翼機模型進行過試飛。

閱讀全文

與撲翼機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