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類怎麼發明的文字
關於文字起源,有各種傳說。在我國,相傳漢字是黃帝的史官倉頡發明的。其實,文字從無到有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並不是單靠一個史官發明創造出來的。古時候創造文字的人很多,作為史官的倉頡專門整理古代的文字,所以只有他的名字得以留傳下來。
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們走過一段漫長的路。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各個原始氏族和部落內部有重要的事情需要記錄,各民族和部落之間進行交往或發生戰爭,也有許多情況急需記載,經過長期摸索,人們開始尋找各種記事方法。
一種是「結繩而治」。中國人、韃靼人、秘魯人等,都曾利用繩子「寫字」—— 在一條粗繩上,掛滿長長短短、粗粗細細、顏色不同的小繩。這些繩子隨時可以打結,離大繩越近的結頭,表示事情越重要。各種顏色,又代表各種不同意義。這就是《易經》里說的「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另一種是信木。這是在一根木棒上刻上各種花紋或插進各種東西,用來幫助記憶、傳遞信息和傳達命令。例如《唐會要·吐蕃》記載吐蕃「無文字,刻木結繩以為約,徵兵用金箭,寇至舉烽」。
至於文字的前身,大多數專家認為是從古代另一種記事方法——圖畫演變而來的。
從最早的記事圖畫發展成今天許多民族使用的文字,其間經歷了非常復雜的過程。大體上說,它的發展經歷了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三個階段。造表意字的主要方法是象形;造表音字的方法,一是假借,一是創造專門的表音字(表音節和表音位);表音文字則是同時兼采表意、表音兩種方法。
約在公元前3600年,埃及就有了象形文字。公元前17世紀左右,我國也有了文字。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把象形文字和語言結合起來,簡化符號逐漸形成楔形文字。公元前13世紀,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創造了歷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計有22個字母,成為後來西方文字的祖先。
❷ 如何發明一種新文字
發明文字,不是很難。把漢字的普通話發音劃分成一些基本的元素(參考拼音),然後對應相應的符號。再自行規定書寫規則。就是一種表音文字了。至於表意文字,幾乎就不可能了。
❸ 字是怎麼發明的
倉頡造字傳說 有一次,黃帝的軍隊和蚩尤的軍隊交戰,雙方打得難分難解,勝負未分。黃帝准備改變戰術,叫倉頡把作戰圖拿來,倉頡一摸,身上帶的作戰地圖早已丟失,黃帝又氣又急,只好暫且收兵回營。 黃帝對倉頡說:「你是我身邊最聰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關頭把作戰地圖丟失?這是多麼大的過錯啊!」倉頡回答說:「黃帝,如今人多事雜,又要經常打仗,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傳令辦法實在難以應付。照這樣下去以後還會出更大的亂子。」黃帝問:「那該怎麼辦?」倉頡說:「只有一種圖,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用這種圖把你要說的話畫出來,人們都會照你的意思去做。」黃帝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便說:「好吧,今後邊你就不要隨軍打仗了,專門留下來給咱們畫圖造字吧!」 這下可把倉頡難住了。圖和字怎麼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過去了,眼看已到冬天,倉頡還沒有想出造字的辦法來,一天夜裡下了一場大雪,倉頡一早起來到山上去打獵,只見滿山遍野白雪皚皚,山川樹木全被大雪覆蓋。倉頡轉了一座山,也未見到一個獵物。正准備下山回去突然從樹林里竄出來兩只山雞,在雪地上覓食。山雞走過後,在雪地上留下了兩行長長的爪印。接著,又有兩只小鹿也竄出樹林,發現人後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倉頡看得出神,把打獵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他把山雞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對比,發現形狀不一樣。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叫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叫鹿。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畫出來不就成了字嗎!想到這里,倉頡心花怒放,回去後就把他的這個想法向黃帝報告。黃帝聽後笑看說:「我說過,你是個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飛禽走獸,都按照象形造出字來,我再頒布天下。」從這以後,倉頡每日仰觀日月星辰,俯察鳥獸山川,創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馬、雞、犬這些字都造出來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裡寫呢?寫在石尖上拿不動,寫在木板上太笨重,寫在獸皮上也不合適,這又把倉頡難住了。一天,有個人在河邊捉住一隻大龜,前來請倉頡給它造字。倉頡把龜細看了一遍,發現龜背上有排列整齊的方格子,便照龜的象形,造了個「龜」字。然後又把字刻在龜背上的方格子里,龜由於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時,爬進河裡去了。三年以後,這只背上刻字的龜,在另一個地方又被人捉住。人們告訴倉頡,刻在龜背字的字不但沒有被水沖掉,而且還長大了,字跡也更明顯… 從此以後,倉頡就命人捉到龜把龜殼都取下來,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龜殼的方格子里,然後用繩子串起來,送給黃帝。黃帝看了很高興,命人好好收藏,並給倉頡記了一大功。傳說從這時起,我們中華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倉頡造字傳說 有一次,黃帝的軍隊和蚩尤的軍隊交戰,雙方打得難分難解,勝負未分。黃帝准備改變戰術,叫倉頡把作戰圖拿來,倉頡一摸,身上帶的作戰地圖早已丟失,黃帝又氣又急,只好暫且收兵回營。 黃帝對倉頡說:「你是我身邊最聰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關頭把作戰地圖丟失?這是多麼大的過錯啊!」倉頡回答說:「黃帝,如今人多事雜,又要經常打仗,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傳令辦法實在難以應付。照這樣下去以後還會出更大的亂子。」黃帝問:「那該怎麼辦?」倉頡說:「只有一種圖,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用這種圖把你要說的話畫出來,人們都會照你的意思去做。」黃帝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便說:「好吧,今後邊你就不要隨軍打仗了,專門留下來給咱們畫圖造字吧!」 這下可把倉頡難住了。圖和字怎麼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過去了,眼看已到冬天,倉頡還沒有想出造字的辦法來,一天夜裡下了一場大雪,倉頡一早起來到山上去打獵,只見滿山遍野白雪皚皚,山川樹木全被大雪覆蓋。倉頡轉了一座山,也未見到一個獵物。正准備下山回去突然從樹林里竄出來兩只山雞,在雪地上覓食。山雞走過後,在雪地上留下了兩行長長的爪印。接著,又有兩只小鹿也竄出樹林,發現人後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倉頡看得出神,把打獵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他把山雞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對比,發現形狀不一樣。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叫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叫鹿。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畫出來不就成了字嗎!想到這里,倉頡心花怒放,回去後就把他的這個想法向黃帝報告。黃帝聽後笑看說:「我說過,你是個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飛禽走獸,都按照象形造出字來,我再頒布天下。」從這以後,倉頡每日仰觀日月星辰,俯察鳥獸山川,創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馬、雞、犬這些字都造出來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裡寫呢?寫在石尖上拿不動,寫在木板上太笨重,寫在獸皮上也不合適,這又把倉頡難住了。一天,有個人在河邊捉住一隻大龜,前來請倉頡給它造字。倉頡把龜細看了一遍,發現龜背上有排列整齊的方格子,便照龜的象形,造了個「龜」字。然後又把字刻在龜背上的方格子里,龜由於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時,爬進河裡去了。三年以後,這只背上刻字的龜,在另一個地方又被人捉住。人們告訴倉頡,刻在龜背字的字不但沒有被水沖掉,而且還長大了,字跡也更明顯… 從此以後,倉頡就命人捉到龜把龜殼都取下來,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龜殼的方格子里,然後用繩子串起來,送給黃帝。黃帝看了很高興,命人好好收藏,並給倉頡記了一大功。傳說從這時起,我們中華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❹ 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字
要想讓別人看不懂自己想表達的意思 ,其實很簡單,何必去想創造一套之屬於自己的文字呢?其實,這也未嘗不內可,你可以把文字進行改寫,添加上一些奇怪的符號筆畫,別人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容只有你自己清楚了,只不過這些文字不會被電腦等電子產品所認同罷了;你也可以使用密文的形式去表達你的意思,比如,在一段話里,指定第多少個字 和第多少個字 組合起來就是你要表達的意思了。
❺ 如何打出自己創造的文字
如果遇到普通輸入法打不出來的字怎麼辦?或者你想創造一個獨特的文字?怎麼辦?自己造!
造字程序是windows自帶的一個小程序,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一、 安排造字程序(如果電腦自帶造字程序可省略此步)。
1 打開電腦,點開始菜單——設置——控制面板,進入控制面板。2 在控制面板上選擇添加\刪除程序
3 打開添加/刪除程序菜單,選擇添加 刪除windows組件後,系統自動彈出windows組件向導4 在windows組件向導主窗口選擇附件和工具,單擊詳細資料5 然後彈出附件和工具主窗口,選擇附件這個復選項,點灰色的復選框,重新把勾打上,使之變成白色的。
6 之後彈出點確定,系統自動進入下一窗口
7 繼續選擇下一步,系統自動完成安裝二、啟動造字程序
打開造字程序,點開始菜單——程序——附件——TrueType 造字程序
三、選取代碼
在造字程序主窗口選取四位代碼,說明一下這四位代碼是國際區位輸入法的輸入代碼。可以選擇橫坐標0——9——A——F的一位代碼,縱坐標為A——F的三位代碼組成一個四位碼。
如圖:
四、開始造字
選擇確定後,到達主頁面,軟體給大家提供了兩種造字的方法,一種是根據軟體提供的繪制工具,進行手工造字,這些方法與畫圖板的使用方法相同,在這里就不詳述了
❻ 中國漢字是怎樣發明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9 09:06 中國的漢字是很有趣的文字,從古代到現代,漢字的形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過程很漫長,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大約經過了三千多年。從「馬」字的演變,你就可以知道漢字在各個時期的形體特點和變化過程了。
⑴甲骨文產生於商代,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
⑵「金文」是是通行於周代的文字。
⑶篆書是通行於秦的文字。
⑷隸書,秦漢時使用的一種字體。
⑸楷書,魏晉一直通行到現在的常用字體。
漢字注音方法有幾種
在讀書或看報時,我們常常會碰到不認識的字,只要藉助於工具書,就可以找到它們的注音,從而讀出字音。可是人們是怎樣給漢字注音的呢?一般說來,有以下五種方法:
一、譬況法,是具體描寫某個字的發音情貌的方法。例如《淮南子?地形訓》「其地宜黍,多旄犀」。注「旄」時說:「旄」,讀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
二、讀若法,也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不加以描寫。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注音全是讀若法,例如「媼」,女老稱也,讀若奧。
三、直音法,也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楊雄《方言》「所以刺船謂之篙」,「篙」,音高。直音法注音有弊病,有的字很簡單,卻用很生僻的字來注音,反而不得其音。另外還出現循環互注的現象。
四、反切法,也就是用兩個漢字拼合成另一個漢字的音。反切上字與所切之字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切之字韻母和聲調相同。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
五、拼音法,也就是用輔音和母音或聲母和韻母,按照語言的語音結構規律拼合成一個個字音。現代漢語拼音方案規定用21個聲母35個韻母可以拼出所有漢字的字音。如「好,hao」,「阿,a」。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採用的符號是拉丁字母。在此之前,曾用注音字母來拼音,注音字母又叫注音符號,是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計有40個。
漢字乃表意文字,為了准確描寫讀音,我們從注音方法的不斷完善中可以看到,歷代語文工作者歷盡艱辛、勤於探索、追求完美的足跡。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9 09:07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❼ 漢字的如何發明的
傳說,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是由古時候一個叫倉頡的人發明的。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是牲口、食物的數量是不斷變化的,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多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行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奔跑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推廣開了,逐漸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上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沒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原來他造「魚」字時,寫成了「牛」樣;造「牛」字時,寫成了「魚」樣。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當然,上面的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傳說。不過它卻生動地反映了我們的先民們造字的經過。其實,文字的發明並不能歸功於某一個人,它是先民們集體智慧的體現。
根據對文字的研究,人們發現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情況下,出於生存的需要,人們不得不聯合起來,採用原始、簡陋的生產工具,同大自然做斗爭。在斗爭中,為了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語言誕生了。但語言一瞬即逝,它既不能保存,也無法傳到較遠一點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傳播到較遠地方去的信息,單靠人的大腦的記憶是不行的。於是,原始的記事方法——「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應運而生了。
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幫助記憶,採用過各式各樣的記事方法,其中使用較多的是結繩和契刻。中國古籍文獻中,關於結繩記事的記載較多。公元前戰國時期的著作《周易·系辭下傳》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漢朝人鄭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說:「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這是講結繩為約,說得已相當明白具體了。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來記錄數目。漢朝劉熙在《釋名·釋書契》中說:「契,刻也,刻識其數也。」清楚地說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幫助記憶數目。因為人們訂立契約關系時,數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爭端的因素。於是,人們就用契刻的方法,將數目用一定的線條作符號,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這就是古時的「契」。後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分作兩半,雙方各執一半,以二者吻合為憑。古代的契上刻的是數目,主要用來作債務的憑證。
結繩記事,契刻記事以及其他類似的記事方法,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皆有之。中國一直到宋朝以後,南方仍有用結繩記事的。南美洲的秘魯,尤其著名。有的民族,利用繩子的顏色和結法,還可以更精確地記下一些事情來。
作為原始記事方法的結繩記事,不論它用一根繩子打結,還是用多根繩子橫豎交叉,歸根結底,它只是一種表示和記錄數字或方位的一些簡單的概念,是一種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產生前的一個孕育階段,但它不能演變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產生。因為它只能幫助人們記憶某些事情,而不能進行思想交流,不具備語言交流和記錄的屬性。因此,結繩記事不可能發展為文字。
由於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的不足,人們不得不採用一些其他的方法,譬如圖畫來幫助記憶、表達思想,繪畫導致了文字的產生。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中說:「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然而圖畫發揮文字的作用,轉變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較普通、較廣泛的語言」之後才有可能。譬如,有人畫了一隻虎,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虎」;畫了一頭象,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象」。久而久之,大家約定俗成,類似於上面說的「虎」和「象」這樣的圖畫,就介於圖畫和文字之間。倉頡發明的字也就是這種圖畫文字。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圖畫越來越多,畫得也就不那麼逼真了。這樣的圖畫逐漸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終導致文字從圖畫中分離出來。這樣,圖畫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圖畫和變成為文字元號的圖畫文字。圖畫文字進一步發展為象形文字。正如《中國文字學》所說:「文字本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但圖畫卻不一定都能讀。後來,文字跟圖畫漸漸分歧,差別逐漸顯著,文字不再是圖畫的,而是書寫的。而書寫的技術不需要逼真的描繪,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大致不錯,使人能認識就夠了。」這就是原始的文字。
知識點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來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復合詞。楔形文字也叫「釘頭文字」或「箭頭字」,古代西亞所用文字,多刻寫在石頭和泥版(泥磚)上。筆畫成楔狀,頗像釘頭或箭頭。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成為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考古學家發現大批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新學科——亞述學。
❽ 怎樣發明一個屬於自己的文字
記得WPS有一個造字的功能。
不過,你自己編了字,得把它存到字型檔里,才能隨時調用。
❾ 文字是怎樣發明的
你好,文字是我們的祖先用智慧發明的!
我也知道這個回答很屎,但我確實不知道!
嘿!開個玩笑!祝好運!
❿ 文字是如何發明的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漢字起源於圖畫。在漢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麼漢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漢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佔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佔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麼形聲字大概只佔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准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麼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漢字體系裡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以上兩類合體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邊一類的情形不同。 ③合體記號字。這一類合體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這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於字音和字義的變化,原來的聲旁和形旁已經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舉過的「給、等、 短」一類字。 另一種情形可以舉「章」字為例。 按照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章」字從「音」從「十」。 可是現在一般人說「立早章」 (以區別於「弓長張」)的時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兩部分。其實從古文字看,「章」本來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沒有關系。
漢字用來記錄漢語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中斷過。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里,漢字不僅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服務,而且記錄下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料;甚至跨越國界,被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借去記錄非漢語語言。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也不斷有人批評漢字的缺點,主要是說漢字難認、難寫、難於機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掃盲、兒童識字教育、文化傳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較起來,漢字有它的短處,但是也有它的長處。漢字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古今漢語字音的差別很大。但由於2000年來字形相當穩定,沒有太大變化,字義的變化比較小,所以先秦兩漢的古書今天一般人還能部分看懂。如果古書是用拼音文字寫的,現代人就根本無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語音差別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談,可是寫成漢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樣的。
50年代開始進行簡化漢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簡化字總表》規定了2200多個簡化漢字(包括用簡化偏旁類推的字)。這項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後在一個時期內將保持穩定,不繼續簡化。因為不斷簡化會破壞文字的穩定性,而且簡化一批字以後,原來的繁體字並不能廢除。結果是漢字的總數有增無減,反而加重了學習和使用的人的負擔。
關於文字拼音化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從理論上說,任何自然語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記錄。但是由於漢語方言分歧,在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沒有取得廣泛、切實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會給方言區的人帶來很大的困難。此外,由於漢字歷史悠久,大量的文獻都是用漢字記錄的。一旦改弦易轍,勢必在文獻的廣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難,在社會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動。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特別是繁體的[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艹」(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繁體的[門]更像)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人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成。
現時世上最廣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聖書體。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一種圖形文字,稱為象形文字。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國此大約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種寫得較快並且較易使用的字體。此外,現時中國西南部納西族所採用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是現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隨著時光的流逝,最終連埃及人自己也忘記了如何釋諱早期的那種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為拿破崙大軍入侵埃及時,隨軍的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的那次發現,極有可能至今考古學家們仍無法辯認這種文字。
1799年,這些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發掘出一塊文字的黑石碑。碑文用3種文字寫成,分別是希臘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後期的埃及文字。一位法國古代語學者吉恩·保羅·商博良研究了這些文字,並設法釋讀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商博良釋諱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是:對石碑上的文字進行比較,先設法挑選出埃有最後一個法老王族托勒密王朝時期的象形字,隨後再想方法辯認出其他象形文字的詞意。商博良於1822年將自己的發現公諸於眾。
羅塞塔石碑用3種文字記載了同樣的內容,因此成為釋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所在。法國名將拿破崙·波拿巴在埃及地行過一場重大的戰役。為了研究埃及文化,拿破崙派遣的歷史學家們又發掘了許多古代遺址。
值得一說的是 ,中國最初的文字就屬於象形文字。漢字雖然還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徵,但由於漢字除了象形以外,還有其他構成文字的方式;而漢字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所以不屬於象形文字,而屬於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此外,瑪雅文字的「頭字體」和「幾何體」亦是。
wenzi
文字
writing
語言的書寫符號,人與人之間交流信息的約定俗成的視覺信號系統。這些符號要能靈活地書寫由聲音構成的語言,使信息送到遠方,傳到後代。
文字的先驅 文字起源於圖畫。原始圖畫向兩方面發展,一方面成為圖畫藝術,另一方面成為文字。原始人用圖形來表達意思,通常稱為「圖形文字」。這種圖形雖然能交流信息,但是跟語言並無聯系。例如,畫一個箭頭表示「由此前進」,畫一個人高舉雙手錶示「歡迎」,大家都看得懂,可是如果用語言來說出圖畫中的意思, 那就各不相同。你可以說英語 ,他可以說法語。這樣的圖形可以說是文字的先驅,還沒有成為真正的文字。(圖1[文字的先驅,舉例:漁王率五舟,各乘若幹人,歷三日,][渡湖,安抵對岸])
表示意義的圖畫要發展到跟語言相結合,能夠完整地書寫語言,這才成為語言的有效記錄,即成熟的文字。許多民族都創造過原始文字,但是只有極少幾個民族的文字發展到成熟程度。有些文字,只能寫出實詞,不能寫出虛詞,閱讀時候要由讀者自行補充,這是不完備的文字。大多數民族都借入其他民族已經成熟了的符號系統,再加以修改補充,書寫自己的語言。
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 名副其實的文字有 3種主要類型: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音節文字和字母文字。這3種類型代表文字發展的3個階段。
如果每一個詞用一個符號來表示,那就需要許許多多的符號,而抽象詞仍舊難於寫出,這樣的文字是不切實用的。解決的辦法是,把一部分詞符改成只表音,不表意,夾在詞符中間,那就成為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這是最早達到成熟程度的文字類型。
用漢字書寫的中文,基本上屬於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類型。在古漢語中,表示實詞的漢字大都是詞符,表示虛詞以及擬聲和譯音的漢字是音節符號例如,原來表示簸箕的「其」字是詞符,後來借來表示虛詞的「其」,就成為音節符號了。又如,「丁當」、「可」都是音節符號。有些漢字只是多音節實詞中的音節符號而不是詞符,如「葡萄」是由兩音節構成的詞,要用兩個音節符號寫出。
[文字發展示意表]
漢字和假名混合體的日文是典型的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其中漢字大都是書寫詞根的詞符,假名是書寫詞尾助詞等的音節符假名是從漢字變化出來的(圖2[日文假名舉例])
音節文字 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如果丟掉了詞符,全用音節符,那就成為「音節文字」。在任何語言中,詞的數量是很大的,而且不斷增加。音節的數目少得多,而且是相對穩定的。音節文字只要用數目有限的符號,就可以完備地書寫語言。
日本有「假名文字運動」,主張不用漢字,全用假名。這個主張如果實現,日文就成為音節文字了。
衣索比亞文字(近代體稱為阿姆哈拉文字)是一種現行的音節文字。它用大致相同的符號代表相同的輔音,附帶微小的筆畫變化表示母音,成為音節符號。(圖3[阿姆哈拉音節字母舉例])
比較一下日文的假名和阿姆哈拉音節符號,可以看出其間的主要區別是,假名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相同的輔音,阿姆哈拉文字用基本上相同的符號表示相同的輔音(比較圖2和圖3)。
有些音節文字,不管母音如何不同,輔音相同的音節都用相同的符號來表示。好比 ka、ki、ku 都寫成 k。這樣就產生了所謂「輔音字母」。這樣的字母雖然叫做輔音字母,可是帶有不寫出來的母音,仍然具有音節符號的性質,它是從音節符號向音素(音位)符號演變的中間形態。
公元前11世紀的比布魯斯字母(阿希拉姆碑銘文字,發現於比布魯斯,在今黎巴嫩,現名朱拜勒)是現存最早的已經解讀的輔音字母,可以說是字母的老祖宗。(圖4[比布魯斯字母])
從字母的老祖宗間接傳下來的阿拉伯字母是今天應用比較廣泛的輔音字母。阿拉伯文字把同樣的幾個字母寫在一起,要求讀者根據上下文的不同而讀成不同的詞。這很象用字母來縮寫語言。打個比方:d、p兩個字母連寫在一起,成為 dp,但在一個地方要念成dipu「地鋪」,在另一個地方要念成dapo「打破」。這樣,雖然書寫省事,可是閱讀太不方便了。所以後來又在輔音字母上加幾個點子表示母音。(圖5[阿拉伯字母舉例])
字母文字 字母表示母音的方法有 3種:①用獨立的符號表示母音,例如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等。②用不連接的分音符號表示母音,例如阿拉米字母、希伯來字母、阿拉伯字母等。③把分音符號連接在字母上表示母音,例如印度字母、阿姆哈拉字母等。第 3種被認為是音節符號字母。第 2種如果以不加母音符號為正體,也是音節字母。
嚴格意義的「字母文字」,既有輔音字母,又有母音字母。創造母音字母是希臘人的貢獻。他們在公元前8 世紀傳入輔音字母,把其中幾個改為專門表示母音,其餘仍舊表示輔音,但是不再附帶母音。這好比原來k可以表示ka、ki、ku的音,現在用k、a、i、u幾個字母分別寫成 k—a、k—i、k—u。這樣就產生了「音素(音位)字母」。音素字母文字,在書寫時候要把音節分析成為輔音和母音,在閱讀時候要把輔音和母音拼合成為音節。這是完備的拼音制度。(圖6[希臘古典字母])
完備的拼音制度的產生,使文字歷史進入新的階段。一切語言的聲音,如果分析成為音素(音位),一共只有幾十個基本的輔音和母音,只要用幾十個字母就可以寫出。跟音節字母相比,音素字母不但符號數目少得多,而且表音更加靈活。但是文字記錄語音總有遺漏。例如重音、句調、節奏等等,字母文字還是不作表示的。
文字的表達方法 從單個符號來看,文字有 3種基本的表達方法:表形(象形)、表意(會意、指事)和表音(假借、諧聲)。具體的文字,往往混合應用幾種表達方法,而以一種或兩種方法為主。
原始圖形文字主要用表形方法,可是也夾用表意方法,例如用點子或短線表示數目, 所以又稱「形意文字」(圖 1)。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兼用表意和表音兩種方法,所以又稱「意音文字」。意音文字中間一般還有既不表意、又不表音、只有區別功能的所謂「定符」。從廣義來看,區別功能也是一種表意功能。
除新設計的文字以外,音節文字和音素字母文字都在表音之中夾用表意。例如英文或法文中間,有些詞的讀音相同而拼法不同,有些詞附帶不讀音的字母,這些由於歷史或其他原因而形成的特點,今天成為具有區別詞義的拼法。阿拉伯數字是表意符號,但經常夾用在表音的字母文字中間,這也是表達方法的混合應用。
從語言的內容來看, 文字元號所書寫的「語言單位」是可小可大的。從小到大,可以分為 5等:①音素或音位,用音素或音位字母。②音節,用音節符號。③詞兒,用詞符。④片語,用片語符號。⑤語段,用語段符號。今天各國的文字元號,極大多數代表音素或音位,少數幾種代表音節。漢字有的是音節符號,有的是詞符。代表片語和語段的文字現在沒有。但是,文字中間夾進阿拉伯數字和科技符號,也可以表詞、片語或語段。
文字的體式變化 體式是文字的外形。任何文字的體式都是不斷變化的,可是成熟了的文字就變化很慢現存資料開始於5500年前的古埃及文字,早期大都是圖形符號,主要用於碑銘,稱為「聖書體」。這些圖形符號大部分已經失去表形性質,成為表意或表音符號。中期由於用軟筆在紙莎草上書寫,體式變為草書筆畫,丟掉了圖形的外表,主要用於書寫經文,稱為「僧侶體」。晚期筆畫大為簡化,主要用於寫信和記帳,稱為「大眾體」。3種體式很不相同,但是基本結構相同。(圖7[古埃及字演變舉例])
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 即兩河流域,在今伊拉克)的蘇美爾文字,可能更古於埃及文字。蘇美爾文字早期也是以圖形符號為主,後來由於在軟泥板上用硬筆壓刻成字,符號變成一頭粗、一頭細的短線條,類似楔子,稱為楔形字(又稱釘頭字)。楔形字的筆畫漸漸變得越來越簡。這種以泥板為紙張、用壓刻方法書寫的奇特文字,以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為中心,傳播到四周的民族,寫成各種文字。其中最重要的是阿卡德文字,也就是巴比倫和亞述的文字,在歷史上曾經是西亞的國際通用文字。(圖8[楔形字演變舉例])
以上兩種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都在一兩千年前被廢棄了。同類型的中國漢字,從殷商甲骨文算起,有3300年以上的歷史,也經過多次體式變化,甲骨文、金文變為大篆、小篆,再變為隸書、楷書,同時又有行書、草書,但是基本結構未變。它屹立數千年,應用到今天。
文字的主要發源地,除北非、西亞和東亞以外,還有美洲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那裡的瑪雅文字有別致的圖形符號,但是也已經失去表形功能,成為以音節符號為主,兼用意符、音符和定符。最早的遺物是公元328 年的刻碑。瑪雅文字到16世紀被廢棄。(圖9[瑪雅文字舉例])
字母的傳播 文字從原來創造的民族傳播到另一民族,由於語言特點不同和應用要求不同,發生了矛盾。結果是,接受外來文字的民族,為了自己的需要,對傳入的文字進行調整、補充或改革。漢字傳到日本產生假名,就是由傳播而改變的一個例子。
產生比布魯斯字母的黎巴嫩,在地中海東岸,那裡是古代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大文化往來交流的走廊地帶。當地的居民,後來被稱為腓尼基人,意思是「商人」,因為他們主要經營商業他們需要簡便的文字來記帳,但是埃及文字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都太繁難。他們從埃及文字中的輔音符號得到啟發,創造出一套輔音字母。 這套字母的產生, 比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晚2000年。這說明字母的產生是經過極長時期的醞釀才瓜熟蒂落(另一說認為比布魯斯字母源出愛琴海音節文字)。
文字隨著文化——尤其是宗教——傳播四方。同一種文字可以傳播到語言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字的類型跟語言的類型沒有必然的關系。例如,日語跟漢語在語言類型上很不相同,可是日本採用了漢字。日語的特點只促進了假名的產生,沒有妨礙漢字的採用。
字母在比布魯斯形成以後,由於簡便好用,不脛而走,無遠勿及。在向東傳播的路線上,形成阿拉米字母系統今天的阿拉伯字母是這一系統的一種晚期變體自成系統的印度各種字母,流傳於印度各邦、東南亞各民族和中國的西藏。印度字母系統可能也是從阿拉米系統分化演變而來。在向西傳播的路線上,形成腓尼基字母系統,它變成希臘字母,又變成基里爾字母(又稱斯拉夫字母)、羅馬字母(又稱拉丁字母)以及其他字母。東正教國家用基里爾字母,天主教國家用羅馬字母。在過去的 300年中,隨著西歐國家的大擴張,羅馬字母傳播到非洲、美洲和亞洲許多國家,成為今天世界上流通最廣的字母(見彩圖[蘇美爾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碑銘體]、[古埃及文字-碑銘體]、[古埃及文字-僧侶體]、[古埃及文字-大眾體]、[用三種文字書寫的埃及羅塞塔石碑(上)碑銘體(中)大眾體(下)希臘文]、[瑪雅文石碑][瑪雅文抄本][古腓尼基字母文字]、[古腓尼基字母文字]、[公元前9世紀的希臘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