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李國慶的部分研究成果
漏斗胸來
在漏斗胸超微創治療源方面,李國慶主任醫師獨具匠心,開發出國內外最先進的、獨創的超微創漏斗胸矯形術專用鋼板,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發明專利號,是漏斗胸治療史上的革命性和開創性突破。這項發明改良了手術所用鋼板,縮短了手術時間(40分鍾左右),減輕了手術過程中對患者的傷害,加快了術後患者的恢復。在2013年5月第25屆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上,「超微創漏斗胸矯正鋼板以及手術」脫穎而出獲得了優秀發明金獎。 在食管疾病的手術方面,對至關重要的食管-胃吻合的吻合器的使用上經驗豐富,幾乎不出現食管-胃吻合口瘺這一嚴重並發症,參與編寫「現代消化道外科機械吻合手術」一書。本人設計的柔性人工賁門(已或國家專利、正在試制中)有望解決食管手術後一直困擾胸外科醫生的吻合口瘺、吻合口狹窄、胃-食管返流三大並發症。本人設計的術中幽門擴張球囊既能解決食管、賁門手術後幽門痙攣問題、又能防止按常規辦法作幽門成型所致的膽汁返流性胃炎。在食管良性疾病方面,在國內首次報道成功地使用胃、食管內管道支架治療死亡率極高的延遲性、自發性食管破裂。
② 朱蕾的個人經歷
主要從事呼吸內科和危重醫學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國內較早系統性開展無創性機械通氣治療呼吸衰竭技術,獲得了一系列獎勵;參與中華醫學會《無創性正壓通氣臨床應用中的幾點建議》的制定;被中華醫學會邀請主講視聽教材《無創性正壓機械通氣預防和治療呼吸衰竭」,並成為視聽教材的編委。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危重哮喘及復雜水、電解質紊亂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系列成果,並參與中華呼吸學會《ALI和ARDS診治指南》的制定。對多臟器功能衰竭的綜合治療和圍手術期呼吸的管理等作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呼吸道和肺泡全程引流的概念和相應的治療措施。還在國內率先開展心功能不全的呼吸生理學變化的實驗和臨床研究,證實急性左心衰患者可以出現中心靜脈壓降低,合適應用機械通氣有正性肌力作用,並闡明了變化機制,為重症心功能不全的機械通氣治療提供了理論和實驗依據。是國家「八五」攻關課題「發展無創性機械通氣預防和治療肺心病呼吸衰竭技術」和「九五」衛生部重點課題「呼吸衰竭治療新技術」的主要完成者。1998年、1999年、2000年分別獲得上海市臨床醫療成果獎三等獎(第一完成人)、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第二完成人)、上海市優秀研究生成果獎(學位論文)。「一種吸氧裝置」於2003年獲國家專利(ZL032 31859.6),2004年獲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三等獎。《機械通氣治療重症心功能不全的試驗和臨床研究》於2005年11月通過了上海市的科研成果鑒定。發表科研論文、講座等80餘篇。
朱蕾1998年和1999年分別被評為上海醫科大學「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和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主編完成《機械通氣》、《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紊亂》、《臨床肺功能》、《機械通氣(第二版)》、《臨床呼吸生理學》。
③ 程黎明的概述
程黎明教授提出並始終堅持「微創化手術、全過程康復、精細化護理」的現代脊柱外科理念,一切以病人需求為中心,構建了「外科與康復一體化」的國際領先脊柱專科模式。為脊柱脊髓損傷的病患提供高水平「傷椎置釘、傷椎增強」等新技術,給所有病人提供全過程康復。 全面開展國內領先的「顯微頸椎前路手術、可擴張通道/固定通道下MIS-TLIF、經皮內鏡椎間盤手術、經皮椎弓根螺釘胸腰椎骨折復位術、老年骨質疏鬆性骨折PKP術」等系列脊柱微創手術。科室提供專業化脊柱脊髓康復和人性化優質護理服務,獲得了來自全國各地患者的好評。
先後入選2002年「上海市醫苑新星」、2006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2年「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劃」、2013年「上海市衛生局新百人計劃」、2015年「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上海市領軍人才」等人才培養計劃; 主持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16項,科研經費達千萬元。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Cell》、《Nature Medicine》、《Nature》、《Cell Stem Cell》等SCI、EI收錄論文30餘篇,中華期刊30餘篇;主編著作2部,參編著作8部。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獎一、三等獎、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金獎、軍隊臨床醫療成果獎等10餘項省部級獎勵。
④ 高鳳鳴的介紹
高鳳鳴 男,1940年2月生,上海人。上海市江灣醫院醫師、主治醫師。1966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醫療系。上海市江灣醫院普通外科兼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專長是人體異物之診療。發明的"人體鐵質異物探測儀",參加1989年上海市(鑒定單位:上海市發明協會、上海市總工會等)優秀發明選拔賽並獲獎;創造了"人體異物的X線三維立體定位法",成果論文摘要刊登於《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3年增刊。該兩項成果在數百例異物 摘除術中應用成功率達100%。
⑤ 程黎明的獲獎項目
1.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14.09)
項目名稱:脊柱脊髓損傷修復重建相關生物力學及生物學研究與臨床應用
2.上海市醫學科技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14.04)
項目名稱:脊柱脊髓損傷修復重建的臨床及相關基礎研究
3.第26屆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金獎(第一完成人) (2014.03)
項目名稱:脊柱矯形固定與功能測試系列裝置研發
4.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8.10)
項目名稱:骨盆腫瘤切除重建的生物力學和臨床研究
⑥ 醫護是獨立的還是統一的
在醫療服務中,護理服務與患者的接觸最直接、最連續、最密切、最廣泛,它不僅關繫到醫療行業和醫院服務面貌的改變,直接影響到患者在就醫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許多人對護理存在偏見,認為只需要遵醫囑。而在上海第十人民醫院護理部眼裡,護士絕不是醫生的從屬,護理是一門獨立的學科。
以科研項目為引領,十院護理部主任施雁帶領該團隊在工作中勤於觀察,敢於創新,以患者滿意和最終受益為目標,從優秀走向卓越。
預警預控保障患者安全
葯劑用錯,在臨床並不鮮見,為了避免這一人為事故,十院護理部藉助現代計算機網路技術,建立了一個基於信息、便於決策、可操作性強的護理風險預警預控管理體系。
「比如有一個案例,護士把化療的葯物劑量搞錯,化療葯物毒性很強,這是一種嚴重錯誤,本來應該8毫克,護士用了10倍的量給病人打進去了,造成嚴重後果。」據施雁介紹,該院護理部針對臨床實際容易發生錯誤的用葯安全問題,針對會導致高危葯物不安全事件發生的因素,與信息科合作設置了網路信息屏障。如:護士誤將向葯房發送青黴素葯物信息,電腦會自動提示「該患者為青黴素陽性」的信號,這樣就阻斷了護士為青黴素患者取到葯的可能。
創新護理用具提高舒適度
臨床護理人員圍繞「保障患者安全,提高舒適度」的護理理念,創新思維、自主研發和改進了系列護理用具,在減輕患者疼痛、預防相關護理並發症的同時,也提高患者舒適度,促進康復。
醫院部分住院患者由於治療需要,每日需記錄尿量,患者一般排尿至便盆中再倒入量筒中計算尿量,給患者帶來了極大不便。因此,護士設計了能夠架在抽水馬桶上的帶有計量功能的便盆,患者只需在排尿前將便盆架在馬桶中,就可以正常使用馬桶來收集和計算尿液。此外,還有些危重病人輸液管道和引流管道較多,或者治療和體位因素,軀體不能大幅移動,因此穿衣脫衣時存在隱患,護理團隊則為患者設計了方便護理的衣袍和護肩,減少護理中患者的移動。還有手術患者使用的具有保暖和安全固定功能的「多功能保暖約束帶」、腹透患者使用的一款具有導管固定功能的棉質背心等。一系列簡單易行、方便有效的創新成果,受到了廣大患者和家屬的歡迎。「只要心中有患者,一切從病人的康復出發,就能在工作中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施雁說。
護士參與科研成為特色
圍繞著「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宗旨,在施雁的帶領下,十院的護理學科已是上海市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專科、護理專業碩士、博士教學點;護士參與科研更是一大特色,許多科研成果和技術發明,不但解決了臨床護理的疑難問題,也提升著護理專業學術水平。十院護理人員共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上海市衛計委、申康等課題30餘項。
近幾年來,護理部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醫院協會醫院科技創新二等獎、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金獎、上海市護理學會第十一屆上海護理科技獎一等獎等多項榮譽;每年發表論文100餘篇,累計發表SCI15篇;培養護理博士研究生6名,碩士研究生20餘名。實現了護理「科」、「教」、「研」的協同發展;促進了護理專業發展,並最終落腳於患者利益上,全面提升了護理專業價值。
⑦ 請大家幫我分析2支股票 感謝
600119最好,要有最後一沖
600170就差多了
⑧ 劉彤的成就及榮譽
1998年碩士畢業進入上海聯通,熟悉無線通信的核心技術。主持開發了一系列網路統計分析和參數管理軟體,掌握了優化工作的主動權,獲得了上海市技術創新獎。為解決高層覆蓋問題,劉彤提出了採用上仰天線,扇區分裂,解決高層覆蓋問題的優化方案,取得成功。CDMA-3期按此方案設計建設了93處高層覆蓋,總計節省投資4650萬元。正是劉彤的不懈努力,上海聯通C、G兩網在全國聯通網路質量評比中一直名列前茅,受到了上海450多萬用戶的肯定。2003年劉彤走上領導崗位,積極推進管理精細化、科學化,以建立學習型組織為目標,以部門文化建設入手,帶出了一支有戰鬥力的隊伍,部門多次獲上海市、全國通信行業及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全國信息系統學習型班組、上海優秀發明選拔賽職工技術創新獎、上海市技術創新優秀技術成果獎、中國聯通模範職工之家稱號。
曾獲全國信息系統勞動模範、全國質量管理推進先進個人、中國聯通勞動模範、中國聯通優秀黨員、上海市信息化工作系統十佳青年。
第四屆「中央企業十大傑出青年」候選人。
⑨ 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的獲獎項目
2007年,該所被長寧區經委授予區級企業技術中心證書 。
2008年,該所被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版委員會評定為上海市企權業技術中心 。
2008年,「構建人禽流感暨季節性流感滅活疫苗的生產用病毒株的反向遺傳學技術平台」和「人凝血因子VIII制
劑的研製」項目分別獲得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 。
2008年,由該所主辦的《國際生物製品學雜志》榮獲中華醫學會「阿斯利康杯」優秀期刊三等獎 。
2009年,麻腮風聯合減毒活疫苗:獲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認定A級證書 。
2009年,「一種麻疹腮腺炎風疹聯合減毒活疫苗(MMR)的制備方法」項目獲得第二十二屆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金獎 。
「水痘減毒活疫苗的研製」 項目獲得優秀發明選拔賽銀獎 。
2009年,「基於幹細胞的骨修復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二等獎 。
⑩ 楊振國的學術成果
● 楊振國,「三元復合管道的結構及其制備技術」
「2004上海市優秀發明專利選拔賽一等獎」,2004年12月
● 楊振國 朱崗 黃光忠等9人,「在役工藝管道焊接缺陷安全評定」
「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7年1月
● 楊振國 王允昌 琚定一,「任意缺陷群相互干涉效應的研究」
「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