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個國家的什麼制度決定經濟基礎
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決定經濟基礎。
政治體制是關於國家管理形式、機構設置、實際措施等的具體制度。政治制度是關於國家權力的性質組織、分配、運作等方面的規范法度,主要是指國體和政體的統一。
政治體制可理解為局部的微觀的政治制度、是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過程中的具體化;它受政治制度的制約,也影響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實施和鞏固。
(1)創造經濟基礎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由以工人階級為首的廣大人民掌握政權、對反對社會主義的敵對勢力實行專政的政治制度。它與歷史上所有剝削階級類型的政治制度有本質的不同。
它的實質是無產階級專政,是新型的民主,即占人口最大多數的勞動人民享有民主,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政治制度。它的領導力量是工人階級政黨,它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② 經濟基礎為什麼會決定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指建立在經濟墓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 會意識形態(如政治觀點、法律觀點、道德、哲學、藝術、宗教觀點等)。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同時,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2、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這是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研究生產關系的目的,就在於揭示經濟發展的規律。 經濟規律是指經濟發展過程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經濟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人們不能隨意地創造或取消它。人們的經濟活動必須符合經濟規律的要求,違背了經濟規律,就會遭到它的懲罰。但是,人們在經濟規律面前並不是消極被動的,人們可以發現、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
③ 中央銀行產生的經濟基礎是什麼
1、中央銀行的建立是統一銀行券發行的需要。
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大銀行,它們擁有大量資金,並在全國范圍內具有威信,這些銀行所發行的銀行券在流通中排擠著小銀行的銀行券。在此基礎上,國家遂以法令形式限制或取消一般銀行的發行權,而把發行權集中於中央銀行。
2、中央銀行的建立是商業銀行最後貸款人的需要。
商業銀行在其經營活動中,受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有時會不可避免地陷入資金周轉困難、到期債務不能支付的困難中。在
因而客觀上需要一個經濟實力雄厚的部門向商業銀行提供資金支持,充當商業銀行的最後貸款人。而中央銀行發揮最後貸款人作用的前提是,它必須集中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中央銀行產生以後,就通過集中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和提供最後貸款來保證銀行體系的穩定。
(3)創造經濟基礎擴展閱讀:
產生背景
1、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 18世紀初,西方國家開始了工業革命,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商品經濟的迅速擴大,促使貨幣經營業越來越普遍,而且日益有利可圖,由此產生了對貨幣財富進行控制的慾望。中央銀行產生於17世紀後半期,形成於19世紀初葉,它產生的經濟背景如下:經濟發展
2、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頻繁出現資本主義經濟自身的固有矛盾必然導致連續不斷的經濟危機。面對當時狀況,資產階級政府開始從貨幣制度上尋找原因,企圖通過發行銀行券來控制、避免和挽救頻繁的經濟危機。
④ 經濟基礎是什麼,生產力是什麼
經濟基礎:
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
生產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產力。生產力的主要內容包括勞動者、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勞動者和生產工具統稱為生產資料。勞動者是生產工具的製造者和使用者,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隨著勞動者生產經驗的積累、勞動技能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明及應用,總要改進和創造新的生產工具,擴大勞動對象的范圍。使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水平。因此勞動者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勞動對象的擴展程度也反映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產力=精神要素×物質要素=(科學技術+教育培訓+經營管理)×(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其中,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
「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教育就是第二生產力
先進生產力不斷代替落後生產力的歷史過程是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規律。」「生產力的發展是從需求開始的,需求的變化決定了產業結構的變化。所以說需求決定產業,科技進步首先是拓展新的產業,找好市場。」「生產力是不斷趨向社會化而變化發展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要正確處理好環境人口經濟和社會的關系。」
⑤ 經濟是決定一切的基礎嗎
從理論上是的。正如他們所說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不過有時感情或者別的什麼,可以去創造經濟基礎。
有了一些鋪墊動力或者說一個好的環境,創造經濟基礎才會有可能。
⑥ 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性質是什麼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依法治國,堅持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依法取得勞動貢獻收入等生存生活資源;持續依法規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活動。
依法保護弱勢群體,兼顧適度效率和效益,兼顧適度分配公平,不搞絕對公平和相對公平。
在持續激發激活生產力、創造力、持續增加綜合國力的前提下,動態適度適應性調整生產關系,努力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穩固、穩定,持續增加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豐富理論內涵和實踐內涵。
發展生產力,增加綜合國力,保護生產力中最積極活躍的人才群體和人才鏈團隊,努力構造實現促成人才資源更加豐富,努力實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稀缺資源」,在持續增加綜合國力的基礎上,持續穩步、依法規范、精細調節各類經濟基礎內部的綜合性、復雜性社會矛盾。促使社會經濟基礎、政治基礎、文化基礎等上層建築支撐要素更加先進。
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性質的主要特徵是:以各勞動階層突出貢獻者群體構成的「中國共產黨先鋒隊」,逐步實現以先鋒隊領軍創造財富,增加綜合國力,帶動全體勞動者共同創造財富,增加綜合國力,分享勞動成果,依法取得「勞動回報」「勞動報酬」「多勞多得」「共同分享」,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建設「幸福文明」,根據綜合國力比例份額,努力改善具有切實保護國家安全的國防。
⑦ 中國文化產生的經濟基礎
人與自然間呈現雙向互動關系,一方面人類的活動始終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另一方面人類在自身的發展中又不斷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與自然的這種雙向同構關系統一於人類的社會實踐,首先以生產實踐、即經濟活動為基礎。
那麼,我們中華民族所創造的燦爛的文化所依賴的經濟基礎又是怎樣的呢?簡單來說,中國幾千年來的物質生產方式一直是以家庭手工業與小農相結合的自然經濟為主要經濟基礎,並輔之以周邊的游牧經濟。自距今六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發明了原始農業開始,農耕文化就成為中國文化的主體,這首先應歸功於東亞大陸這片遼闊的土地。這里沃野千里,物產豐富,氣候類型多樣,為中華民族提供了創造輝煌的自然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辛勤勞作和無數文化巨匠的創造,才形成了今天為世界所嘆服的、汪洋恣意的中國文化。
我國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主要有以下四種形態:
①夏、商、西周——土地國有及公社所有,集體勞作的自然經濟階段。春秋以前,是我國農業自然經濟發展的第一個大的階段,其特點一是土地國有,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二是土地不得自由買賣和私相授受;三是農業生產以集體勞作為主。
②春秋戰國、秦漢乃至明清——土地私有、個體勞作的自然經濟階段。春秋以降,農業經濟進入其發展的第二個大階段,此後2000多年間,中國經濟形態雖多有變化起伏,但基本格局卻大體一以貫之:一是土地國有、私有並存,而私有漸居主導;二是土地可以自由買賣;三是單家獨戶經營、男耕女織的小農業占據主導地位。
③城鄉經濟的同一性,城市對鄉村的經濟依賴。中國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又一顯著特徵,是城市不具備自立的經濟,而與鄉村間在經濟上是同一的;這對於中國文化特質的形成及其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④生活資料生產與人口再生產的比例呈現周期性失調。中國歷史上這兩種生產比例的協調與失調,往往與王朝的盛衰興替相對應,二者間互為因果。前資本主義時期,中國的兩種生產都處於自發性發展階段,人口無政府地增殖,物質資料生產擴大的天地又受到限制,因而兩種生產間的比例很容易失調,而對這種失調的人為控製作用畢竟有限。歷史往往通過戰爭、瘟疫、飢荒等來大量消滅人口,使這一比例重新得以緩和,但其代價是巨大的,這便對中國社會進步造成周期性破壞,成為中國文化健康發展的嚴重障礙。
時至今日,我國人口形勢更加嚴峻,兩種生產的比例協調問題極其緊迫地擺在全民族面前。可以說,中華民族在今後能否繁榮昌盛,很大程度上系於兩種生產比例的協調之上。
⑧ 大學畢業後你會選擇先成家還是先創造良好的經濟基礎
要看你的家庭情況怎麼樣,如果你家庭條件一般,那你剛大學畢業成家肯定要家裡掏大部分錢,那對你父母的壓力就很大了,而且如果有外債的話,父母可能退休了還要出去找工作。其次是看你對幸福的理解是什麼,如果是老婆孩子熱炕頭,僅此而已的話還好,如果涉及到更多的物質感受的話,大學剛畢業就成家肯定物質條件一般,那你的幸福度就一般,那你成家的意義在哪裡呢。所以,成家早晚還是要看你怎麼理解生活中的幸福感和家庭條件。
⑨ 經濟基礎性質由誰決定
1、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發展階段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換形式、分配形式)的總和,只有社會主義經濟(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勞動人民的集體所有制)才是過渡時期的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
2.經濟基礎是指在一個時期全社會的經濟總量規模、結構關系及政府調度資源並投入建設的經濟可行性由此可以測度社會的經濟能力與政府的經濟能力
3.市場經濟的基礎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經濟基礎主要是指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生產的基本狀態,即人們衣食住行的狀況。
4.經濟基礎是指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傳統解釋在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繫上實現了由「對立論」、「補充論」向「共同發展論」的轉變
5.在對經濟基礎的理解中,有人認為經濟基礎只是生產關系,這是片面的,經濟基礎是指社會的基礎或人的基本活動,不可能僅由生產關系來構成。與經濟基礎相對的上層建築,它的主要形式是政治和法律,是在經濟基礎上形成的,同時又為經濟基礎服務。
6.經濟基礎是指什麼,第一,經濟基礎是指生產力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也就是說,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實際上是一個東西,只是對生產力來說,叫作生產關系.對於上層建築來說,叫作經濟基礎。
7.一般在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教科書中,經濟基礎是指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基礎,文化觀念同樣是占統治地位的文化觀念。由此就引出一系列問題:一是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基礎變了,不佔統治地位的文化觀念是否會變,會如何變。
8.網路與上層建築的革新同一定生產力狀況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稱為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具有決定性作用,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帶來上層建築的變革。網路技術通過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的作用,也在影響著上層建築的變革。
9.認為這兩種經濟基礎的定義都有片面性,本文的經濟基礎定義是: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與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具有非對抗矛盾的各種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系統)
10.「經濟基礎是指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是社會的某一發展階段上的經濟制度即生產關系的總和。
11.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總和,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里,生產關系就是經濟關系,經濟關系就是利益關系,三者是同義語。
12.有些同學只答「生產關系的總和」,大致的意思是知道的,但認真推敲,這里的生產關系不是指任何一種生產關系,而是在一定歷史階段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才可稱為經濟基礎。
13.這一概念強調任何法律的本質屬性是它的階級性,而這種階級性的具體內容是由該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也稱為經濟基礎)所決定的。
14.經濟基礎「是指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是「同物異名」,相對於生產力而言,叫作生產關系。相對於上層建築而言,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被稱為經濟基礎
15.社會經濟結構直接決定社會政治結構和社會文化結構構成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的現實基礎故又稱為經濟基礎.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是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因此又稱為政治的上層建築和觀念的上層建築。
16.我們把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各方面的總和稱為經濟基礎,而把其他生產關系稱為「經濟基礎現象」。
17.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又把作為生產關系總和的社會經濟結構稱為經濟基礎。」根據以上論證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經濟制度、經濟結構、經濟基礎這三個概念的內在聯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