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從文學創造角度分析

從文學創造角度分析

發布時間:2021-07-06 02:22:42

1. 從文學發展史或者文學創作角度分析盧延讓苦吟,求解啊,救命呀

姑涼表怕!我來幫你。這首詩表現了一個文學創作者為了追求文學造詣而辛苦努力的感人故事。
文學發展史有什麼好分析的?是分析唐朝詩歌的創作特點嗎?那我分析一下。

盧延讓的這首詩很有特色,這非常不同於南北朝時期的宮體詩(那種非常的浮華絢麗的趕腳),也不同於初唐時期華貴(畢竟還有南北朝的影響),盧蟈蟈歸類的話是中晚唐詩人,所以他的詩歌裡面流露出的是一種淡遠的意境的追求。他所說的苦吟,是當時詩壇其實很普遍的現象,大家都在打破腦袋推敲某個字。比如「二句三年得」啊,「春風又綠江南岸」啊,從推敲辭藻,過渡到推敲意境,這是當時詩歌的一大進步。

簡單的說吧,這是一種蝦米趕腳捏,就是南北朝時期的詩人們喜歡「四十五度仰望天空,眼裡是明媚的憂傷。」,初唐時期是那種很豪邁的「我真的要再活五百年」,中晚唐,也就是親耐的盧蟈蟈時期,大家喜歡喝喝茶念念佛經然後討論一下「活與不活,這是個問題」。他們強調含義,內涵,內涵你懂么?嘟。

純手打的,累壞了。

2. 從「文學的間接性視角」來分析:作家的創作和讀者的欣賞,在順序上有什麼本質差別

這個屬於文藝理論中的文學批評范疇,社會、作者、作品、讀者是四個要素,是美國康奈爾大學英語系M.H艾布拉姆斯教授於1953年的著作《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中提出的,書的書名把兩個常見而相對的用來形容心靈的隱喻放到了一起:一個把心靈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另一個把心靈比作一種發光體,認為心靈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
四要素的關系可以構成一個三角形,(作品居中,其他三要素連線向外輻射)幾乎所有的理論都只明顯地傾向於一個要素,根據其中一個要素,生發出界定、劃分和剖析藝術作品的主要范疇,生發出藉以評判作品價值的主要標准。因此,運用這個三角形的圖示可以把這種種嘗試大體上劃分為四類:其中有三類主要是用作品與另一要素(社會、欣賞者或藝術家)的關系來解釋作品,第四類則把作品視為一個自足體孤立起來加以研究。
艾氏在《鏡與燈》中提出了作者、宇宙、讀者、作品等文學四要素的說法:
「每一件藝術品總要涉及四個要點,幾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論總會大體上對這四個要素加以區辨,使人一目瞭然。第一個要素是作品,即藝術品本身。由於作品是人為的產品,所以第二個共同要素便是生產者,即藝術家。第三,一般認為作品總得有一個直接或間接地導源於現實事物的主題——總會涉及、表現、反映某種客觀狀態或者與此有關的東西。這第三個要素便可以認為是由人物和行動、思想和情感、物質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覺的本質所構成,常常用『自然』這個通用詞來表示,我們卻不妨換用一個含義更廣的中性詞——宇宙。最後一個要素是欣賞者,即聽眾、觀眾、讀者。作品為他們而寫,或至少會引起他們的關注。」這種說法至今仍被沿用。
《鏡與燈》對我們今天的文學理論工作者所具有的普遍指導意義和價值遠遠超出了他對浪漫主義文論本身的討論,這種意義在更大的程度上體現在他所提出的文學批評四要素,也即社會、作品、藝術家和欣賞者。這四大要素放在一起幾乎可以包括西方文論史上各理論流派的批評特徵,使得初步涉獵西方文論領域者對這一領域的歷史演變、流派紛爭以及其當今現狀很快就有一個大致的輪廓。在這四大要素中,始終占據中心地位的無疑是作品,這也反映了作者的批評立場始終就是與閱讀文學作品密切相關的,這同時也是他為什麼要與解構主義的元批評方法進行論戰的原因所在,而那些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批評理論所側重的也恰恰是其與作品最為密切相關的一個方面。
作品與作品本身的關系也許正是那些擺脫大的社會文化

3. 為什麼說文學創造是精神生產呢

1. 精神生產p.100
精神生產指的是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而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藝術等活動都屬於精神生產。

2. 藝術生產p.99
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看,文學創造是一種生產。這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科學創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把藝術活動稱作「藝術勞動」,後來馬克思又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稱之為「藝術生產」。

3. 文學創造的客體p.110
文學創造的客體是特殊的社會生活。所謂「社會生活」,就是人在經濟和上層建築各個領域中結成的現實關系和全部活動的總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現實關系中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總和。

4. 文學創造的主體p.117 118 119
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特殊的藝術生產者,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是具體的社會人。

5. 文學創造的客體「主體化」p.122
文學創造中,主體能動地審美地反映客體,即主動地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並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的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

6. 文學創造的主體「客體化」p.123124
在文學創造的主客體關系中,客體處於非主導的、被動的地位。但是,主體從選擇具體客體開始到對具體客體的重塑整個過程,都要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依據,也就是說,始終受到客體的規定和制約。
作家對具體客體的選擇總是或明或暗地受到當時社會生活的情勢,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和社會心理、社會意識等等多種生活因素的規定和制約。
作家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一定的文化傳統中,他選擇何種生活為創造的具體客體,都必然受到社會生活這個「一般客體」的規定和制約。而進入具體創造過程中,創作主體的一切創造性活動,包括虛構、想像、情感投射、觀念移注等,都不可能離開具體客體進行純粹任意的胡編亂造和情感發泄。甚至創造過程中,客體還會改變主體原先的構思。
從這個角度說,文學創造中,客體也使主體「客體化」了。

7. 符號p.103
符號是標示事物的代碼,例如文字、語言等。

8. 社會主義物質生產的根本目的p.102
社會主義物質生產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需要和文化生活需要。

9. 物質生產p.99
物質生產指的是人類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資料而進行的對於自然界的物質改造活動。

10 文學創造p.97105
文學創造實質上就是文學生產。文學創造是以言語為原料的生產活動。

11 社會生活p.110
所謂「社會生活」,就是人在經濟和上層建築各個領域中結成的現實關系和全部活動的總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現實關系中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總和。

12 整體性的生活p.112
所謂整體性的生活,是指既不局限於某一方面,也不局限於某一層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滲透,是現象與本質、具體與一般相統一的社會生活。

13 具有審美價值的生活p.113
所謂具有審美價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屬性的生活,即富於詩意的生活,如社會美、自然美。

14 生活的旁觀者p.116
即與現實無利害關系、無須理會對象功利價值、與對象保持一定心理距離的審美者。

15 文學創造的主客體關系p.121
文學創造的主客體關系就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所構成的審美價值評價關系。

4. 以一部文學作品為例,敘述其文學創造過程。(文學理論題,最好長一點)

兄弟咱們應該是一個班的,我感覺這個問題一時不能有答案😭😭還是自己加油吧,不過如果你找到了記得發我一份哈😜😜

5. 用文學創造想像的特點評析洛夫的《床前明月光》

累不累啊,上午才回答了一個洛夫這首詩歌的賞析。說實話,樓主你這種提問又沒有懸賞難度又比較大的提問想要得到滿意答復挺難的。

洛夫的詩歌能夠讀出好容易,但要說出好在哪裡就不容易了。我復制了我上網的賞析你看看吧:

《床前明月光》

作者:洛夫

不是霜啊
而鄉愁竟在我們的血肉之中旋成年輪
在千百次的
月落處

只要一壺金門高粱
一小碟豆子
李白便把自己橫在水上
讓心事
從此渡去

首先申明:本人水平有限,如對洛夫先生的作品解讀不到位還望見諒!

【床前明月光】是唐朝詩人李白的千古名句,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共性。洛夫先生的這首是借用月光來表達自己對【故鄉】的強烈而真摯的情感。

對洛夫詩歌的解讀思路我們可以參考台灣新生代評論家簡政珍的觀點:

一、意象跳接不受單一句法之限制,單句里原有多組意象,暗示意識在極短暫時間內跨越不同的時空。

二、這些意象單獨抽出,有如風景中的奇岩怪石,但他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突發性的驚駭和驚喜,還有整體性的和諧。
——《洛夫作品的意象世界》

………………………………………………………………………………………………………………

從首句」不是霜啊「的否定開始,從一連串的隱喻置換讓人流連忘返,沉浸在詩人的鄉愁之中沉思冥想。床前的月光不是霜那麼是什麼?後句說的是鄉愁。但這只是表面看起來的結果,鄉愁之前加上了一個【而】字表面他們是並置關系。也就是說,後文全部都是對第一句否定的解釋和補充。

月光是血,月光是酒,是水,更是李白。承載著千百次的月升月落,匯成年輪的鄉愁。是心事和鄉愁的皈依之處。

「而鄉愁竟在我們的血肉之中旋成年輪/在千百次的/月落處」這里說明詩人的這種「鄉愁」不是一天兩天了,在「千百次的」經歷下,在體內已經深深累積「旋成年輪」——年復一年的,這種鄉愁與自身融為一體了!

而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鄉愁」?!這是酒!這是李白!這李白更是詩人自己!

金門高粱作為台灣三大名酒之一,此時也道出詩人深處海峽,這種「鄉愁」自然而然的是對祖國故鄉的深厚復雜之情,此處的「鄉愁」基本與台灣「鄉愁」的涵義重合。

詩人已經借了李白的詩句,更進一步借來李白,與詩人自己融合為一:「讓心事/從此渡去」,借酒、借古人(迫於現實的無奈這)寄託「鄉愁」。

………………………………………………………………………………………………………………

擴展閱讀:

其中有一句類似:李白便把自己橫在水上,讓心事,從此渡去。

《有鳥飛過》

香煙攤老李的二胡
把我們家的巷子
拉成一綹長長的濕發
院子的門開著
香片隨著心事向
杯底沉落
茶幾上
煙灰無非是既白且冷
無非是春去秋來
你能不能為我
在藤椅中的千種盹姿
各起一個名字?
晚報扔在臉上
睡眼中


飛過

洛夫(1928.5.11~ ),原名莫運端、莫洛夫,衡陽人,國際著名詩人、世界華語詩壇泰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者、台灣最著名的現代詩人,被詩歌界譽為「詩魔」。

6. 文學欣賞的角度

文學欣賞的角度:作家在進行文學作品創作時,總是會用到多種修飾方式,包括語言修辭的運用、語言句式的變化等。正是由於文學作品中語言表現形式的多樣化,才賦予了文學作品不同的情感表達。

在進行文學作品賞析時,也要嘗試從語言角度進行分析,只有透過字里行間的"表象",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文學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和更深層次的意境,進而達到與作者的情感共鳴,感受文學作品所帶來的熏陶和感染。

文學欣賞對作品語言符號的解讀獲得審美愉悅和精神滿足,分為感知、體味、領悟三個階段,具有差異性和一致性、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6)從文學創造角度分析擴展閱讀:

文學欣賞的過程中,作為文學欣賞主體的欣賞者,自始至終都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己思想、文化方面的修養以及生活經驗等各個方面的儲備,並藉助於聯想、想像等形象形象思維方法,由此展開對文學作品的欣賞。

欣賞者在欣賞過程中並非被動依賴於文學作品的既有現實,毫無作為地兼收並蓄,而是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自己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的基礎上,運用聯想、想像等形象思維能力,對文學作品中的人、事進行藝術再創造。

但欣賞者的審美絕不能離開作品為其提供的客觀基礎,不能歪曲文學作品的基本性質、作品形象的性格特徵等。文學欣賞是這種強烈的主觀性與欣賞客體對主觀性的制約相統一的過程。

7. 從文學創作的角度,解讀鄭板橋「三竹說」(胸中有竹,眼中有竹,手中有竹),論述文學創作的局限性及文學欣

這是大部頭的論證啊,簡單的說,眼中有竹,說的是文學來源於生活,胸中有竹,則是提高篇,文學來源於生活 但是不等同生活,你得把見到的竹裁剪加工 削其形,挺其神,這樣,你手中的竹子才會生動,植入讀者的心中 然而,若始終只是一桿文字上的竹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之於其他傳媒,就有局限性了。

8. 從文化角度考察分析小說創作..

錢鍾書的《圍城》
當時正是文革剛結束,思想還沒解放時期,這么一部作品就正好表達了作者的思想也及願望,也表達了當時一些人甚至是大部分人的願望。

閱讀全文

與從文學創造角度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