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勾股定理是誰發明的
中國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朝數學家商高就提出「勾三、股四、弦五」。《周髀算經》中記錄著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對話。商高說:「…故折矩,勾廣三,股修四,經隅五。」意為: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3(勾)和4(股)時,徑隅(弦)則為5。以後人們就簡單地把這個事實說成「勾三股四弦五」,根據該典故稱勾股定理為商高定理。[2]
公元三世紀,三國時代的趙爽對《周髀算經》內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詳細注釋,記錄於《九章算術》中「勾股各自乘,並而開方除之,即弦」,趙爽創制了一幅「勾股圓方圖」,用形數結合得到方法,給出了勾股定理的詳細證明。後劉徽在劉徽注中亦證明了勾股定理。[2] [5]
在中國清朝末年,數學家華蘅芳提出了二十多種對於勾股定理證法。[6]
外國
在公元前約三千年的古巴比倫人就知道和應用勾股定理,他們還知道許多勾股數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內收藏著一塊編號為「普林頓322」的古巴比倫泥板,上面就記載了很多勾股數。古埃及人在建築宏偉的金字塔和測量尼羅河泛濫後的土地時,也應用過勾股定理。[7]
公元前六世紀,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證明了勾股定理,因而西方人都習慣地稱這個定理為畢達哥拉斯定理。[5]
公元前4世紀,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在《幾何原本》(第Ⅰ卷,命題47)中給出一個證明。[8]
1876年4月1日,加菲爾德在《新英格蘭教育日誌》上發表了他對勾股定理的一個證法。
1940年《畢達哥拉斯命題》出版,收集了367種不同的證法。[9]
——以上來自網路。
筆者認為,勾股定理是眾多數學家相互獨立發現的。公認:東方應為商高,西方應為畢達哥拉斯。
❷ 勾三股四定理是誰發明的
歷史都是以百年來計的,我們已經領先了幾千年,落後了500年,現在又爬起來300年,為什麼我們不能繼續高速成長60年,甚至是100年。
這個問題在經濟學上探索,但是我也在研究我們中國為什麼在500年前落後了。我舉個例子,大家知道我們很早以前的數學家張衡,發現了勾三股四玄五這個特殊的案例,但是很可惜,我們中國並沒有發明勾股定理,勾股定理A的平方加B的平方等於C的平方,這是阿基米德在2000、3000年以前在希臘發明的。
那個時候的西方文明和科技並沒有趕上中國的水平,我們發現中國的科學技術對於全世界最大的貢獻,是一些非常實際的發明創造。比如說火葯,比如說指南針,都是和工程學有關的非常實際的應用。我們中國在以前幾千年來,我們在理論上的創新,對全世界的貢獻並不大。比如說我們雖然發現了勾三股四玄五,但是我們並沒有總結出來,提出一套勾股定理,希臘的阿基米德不但提出了勾股定理,而且提出了平面幾何的定理,一個是平行線之間永遠不相交,另外一個是對等角相等。什麼叫做直線,什麼叫做平線,描述了這個之後,勾股定理自然就推導出來了。這是很偉大的事情,所以西方有一種在理論上進行創新的傳統,那麼我個人西方的文明在500年前趕上了中國,而且現在還在繼續。
❸ 魚勾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
一般考古界認為魚鉤是在新石器時代發明的,這樣上限不會超過距今一萬二~三千年前。但是澳洲原居民被認為未進入新石器時代,他們也會用蚌殼制魚鉤。東帝汶的Lene Hara洞穴考古也發現了蚌殼制魚鉤,此處此時(距今近一萬年)也未進入新石器時代。舊大陸在前捷克斯洛伐克出土過舊石器時代的骨制魚鉤,距今約二萬年。 所以有考古學者猜測魚鉤發明於舊石器時代中期(Middle Paleolithics 三萬年左右考量),也並非沒有道理,但目前田野考古發現不夠充份。魚鉤發明於舊石器時代中期(三萬年左右),最早的魚鉤很可能多為植物棘刺製成,某些植物棘刺略加修整或不用修整便是可用的魚鉤,而此類魚鉤與木竹製魚鉤都很難存留下來。實際上骨制魚鉤要存留至今被發現,也多少要有些幸運因素,特別是內陸淡水用的小型骨制魚鉤。有一種骨制魚鉤方法也暗示了魚鉤的古老淵源,我這里稱為「興隆窪骨制魚鉤法」,因為有一枚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聚落文化遺址出土的骨制魚鉤極為典型。即在骨質上鑽孔形成鉤底,再開槽製成鉤尖鉤柄。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聚落文化遺址距今七千~八千年,而這種「興隆窪骨制魚鉤法」幾乎全球都有史前遺物發現!雖然比例不是很大,但很可能是一種極久遠的同源技術。參見:另外距今三萬年左右、也是人類的早期技術革命時代,真正的冷兵器之王弓箭也發明在這個時代。人類的漁獵技術突飛猛進,增加的食物資源使人口繁盛,所以在冰河期結束人類才能迅速進入農作文明,而農作文明被認為是現代文明的真正起點。原始造鉤材料有:植物棘刺、動物骨角、蚌類殼體、木竹、石、纖維,甚至鳥類的爪子和喙等。在材料供應充份或某種迷信下,人骨也曾被大量制鉤(復活節島)。纖維不是指作釣線,而是做復合魚鉤。大型魚鉤使用復合材料使性能發揮最高,直到金屬鉤出現後也是如此。反而是到了現代,制鉤專家們似乎記忘了曾有過復合魚鉤。田野考古在歐洲南部、印度次大陸皆發現很多距今近一萬年骨制魚鉤,北非蘇丹也發現距今近一萬年蚌殼制魚鉤。在東亞田野考古目前沒有發現更早出土的魚鉤,目前報導最早是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出土骨制魚鉤,距今七千年以上,已經很漂亮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半坡出土骨制魚鉤已經有倒剌了,有倒剌這一點目前東亞發現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西方遠古文化田野考古對發現魚鉤是極重視的,而且也有上百年田野考古經驗。而國內以前田野考古相對是粗糙的,近十餘年方有所改觀。但這不等於東亞人發明魚鉤更晚,比如田野考古中會出現側重盲點,大量的木製(植物質)魚鉤不易保存等。今後的東亞田野考古還可能有新的發現。直體的釣針(至少與魚鉤同樣古老)雖然與魚鉤並存至現代,但魚鉤無疑是更進步的發明,比釣針的適用范圍更廣。
=======================
金屬魚鉤的出現人類發現並使金屬的時候,如果不太緊缺時大概很快就想到用金屬來做魚鉤了,約公元前3800年的多瑙河下游的博伊文化中發現了用銅絲做的魚鉤(這些魚鉤還沒有倒刺)。但也有不很確定的遺留物暗示銅制魚鉤可能出現更早,因為在西亞至南歐很多地方,天然銅已被發現並使用了近萬年。所以有西方學者認為、銅制魚鉤也可能有了近萬年歷史!但這種天然銅制魚鉤並不太有效,甚至只能釣釣小魚,還不如其它非金屬材料魚鉤。真正有效歷害的金屬魚鉤,是人類發明了金屬冶煉和青銅後才出現。
❹ 魚鉤是誰發明的
沒有具體的發明人。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找不到發明人。是因為這種東西基本是從回其它的事物中答演變而來的。 魚鉤,應該是從其它的工具慢慢變化成現在這樣子的。 遠古人類就用過獸骨製作魚鉤,曾由考古人員發掘出來過。 所以魚鉤是沒有具體發明人的。
❺ 勾股定理是誰發明的
這個定理的敘述最抄早見於《周髀算襲經 》(大約成書於公元前一世紀前的西漢時期),書中有一段商高(約前1120)答周公問中有「勾廣三 ,股修四,經隅五」的話,意即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是3及4、則斜邊是5.書中還記載了陳子( 前716)答榮方問:「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為勾,日高為股,勾股各自乘,並而開方除之、得邪至日」,古漢語中邪作斜解,因此這一句話明確陳述了勾股定理的內容.至三國的趙爽(約3世紀), 在他的數學文獻《勾股圓方圖》中(作為《周髀算經》的注文,而被保留於該書之中).運用弦圖,巧妙的證明了勾股定理.他把三角形塗成紅色,其面積叫「朱實」,中間正方形塗成黃色叫做「中黃實」,也叫「差實」.他寫道:「按弦圖,又可勾股相乘為朱實二,倍之為朱實四,以勾股 之差相乘為中黃實,加差實,亦稱弦實」.若用現在的符號,分別用a、b、c記勾、股、弦之長,趙爽所述即2ab+(a-b)2=c2,化簡之得a2+b2=c2.
❻ 哪個國家發明拉勾勾的
傳說long long ago,一個國家有一個很美麗的公主,想娶她的王子、公爵不計其數,通過很多測試最後留下了五個王子。最後公主將一隻手放在背後,只伸出了一個指頭,讓五個人來猜她伸出的是哪個指頭。(你應該猜得到滴,呵呵)第五個王子深情地伸出了小拇指,此時公主也伸出小拇指和王子拉了勾勾,新婚時再次拉了勾勾彼此承諾永遠愛對方。後來王子要上戰場了,離別時再次和公主拉勾勾,承諾一定會回來。 十年過去了,王子依然杳無音訊,公主雖青春已逝但美貌依然,求婚的人仍然絡繹不絕。她便在心中決定只要那個求婚的人和她勾小拇指,她就接受他。過了很多天都沒人了解公主的心意,直到有一天一個乞丐經過…………來到公主面前和她拉了勾,公主接受了他,並發現原來那就是她的王子!晚上,待公主甜蜜的入睡之後,王子輕輕地走了。 清晨公主便發現乞丐躺在了皇宮外面,公主請聖醫和魔法師救救王子,法師發現王子在49天前就已經英勇犧牲了,但是靈魂還可以在人間游盪,他便經過…………在靈魂即將破滅的前一天,為了那個拉勾的承諾,見了公主一面。 公主喝了毒葯,倒在王子身邊,還是勾著他的小拇指,也是為了他們的愛情承諾。
❼ 拉鉤是誰發明的
古代的盟誓有很多種,下面我列舉了一些。
勾小手指,應該是跟古代的契約有關。
我們知道,古代很多人不識字,很多時候就是用這種方法來保證契約關系雙方的約定。
開始的時候,契是用簡單的樹木,竹子等做成,後來用鐵,銅等材料,如虎符。
古代的契是劈開一分為二,契約雙方各執一半,根據竹木的紋理和竹節來拼湊,如果完全符合,那麼就是完整的契約,得到持契人的肯定。
勾手指也就是雙方各自用自己的身體部位,做一個形式上的盟約。
具體發生在什麼時期,我也不好斷定,或許是跟兒童的游戲有關。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
《元史》載:「耶律留哥乃率所部會按陳於金山,刑白馬、白牛,登高北望,折矢以盟。」可知遼、金、元以犧白馬、白牛,登高北望,折矢作為盟誓。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臣曾與齊侯歃血為盟,約以歲時朝聘,不敢有闕。」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0卷:「吳小員外焚香設誓,嚙臂為盟。」
《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升》:「真人自書懺文,投池水中,與神明共盟約。」
桂兒益恚,擊掌為誓。——《聊齋志異》
揆鄭《哀政聞社員》:「楊度初時,倡言排滿,與黃興、劉揆一嚙血為盟,圖為刺客,將赫然革命之健者。」
方孝孺《正俗》:「而其臣抱君之遺孤,奔走海島,誓天指日,擁立為帝。」
割牛耳盛朱盤,取其血歃於玉敦。——東漢·許慎《說文》
盟,歃血誓也。——《三蒼》
約信曰誓,涖牲曰盟。——《禮記·曲禮》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❽ 勾三股四玄五定理是誰發明的
周髀算經──中國現存最古的天文書──裏,記載了「勾三股四弦五」(32+42=52)。周髀算經非常重視這個「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說這個特例是「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生也。」
後世推廣「勾三股四弦五」為勾股定理,到三國時代,周髀算經注用簡明易懂的「弦圖」證法嚴格的證明了勾股定理。
❾ 鉤針是哪個國家發明的呢
網路抄一下 也沒確切答案鉤針編織普及化的時間,可能是1800年代左右的歐洲,透過文獻的了解,最早的鉤針編織可能根本是沒有鉤針而使用手指的,以至於沒有人工工具留下來的痕跡,也無法考據其歷史。某些作家以這些手指編織的圖片推測鉤針編織的歷史必定相當悠久,此論點同樣也沒有證據支持。其他的作家則認為,編結、編織這些方法,都是非常早期的編織方法之一,但至今尚未在有發現織品的考古年代中,發現以鉤針編織法所織成的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