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發明的置留針
並沒有詳細的人發明
一種輸液置留針,由盒狀體,針套管,鋼針組成,盒狀體前側連接針套管,盒狀體後側是橡膠堵,鋼針由橡膠堵穿過並插進針套管內,盒狀體的旁側連接有輸液管。其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使用時只置留針套管,減小了置留部分的體積,利用軟橡膠技術,減少了出血,減小了污染,葯液從側路引入操作方便,簡單。
㈡ 發明針管的故事
1853年,蘇格蘭的亞歷山大·伍德和法國的查爾斯·普拉乏斯第一次將針筒和針頭組回合到一起,答這一創新也就成為了現代注射器的鼻祖。
亞歷山大使用這一新工具向病人皮下注射嗎啡,來治療睡眠障礙。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亞歷山大的妻子因為自己注射嗎啡過量而去世。
幾年以後,亞歷山大又為注射器的針管加上了刻度,並換上了更細的針頭。這一系列的改良立即吸引了眾多醫生的注意,並很快得到了廣泛應用。這讓許多疾病可以醫治,帶來了醫學史上的飛躍。
㈢ 古代四大發明中指南針發明過程和運用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的國家。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 公元前7世紀成書的《管子·地數》中就記載:「上有磁石者,下有銅金」。意思說,如果山上有磁石時,山裡就藏有鐵礦。地理名著《山海經》中,也曾記載「題灌山中多磁石」。《水經注》里記載了秦國阿房宮前面,用磁石製成大門,防避有人進宮謀刺暗殺,如壞人暗披盔甲、暗藏兵器入宮,就會被門吸住而被發現,這說明人民很早就發現了磁石的吸鐵性,並加以利用了。 在長期的生產斗爭中,我國勞動人民進一步利用磁體的指極性,製成指示方向的機械,這就是指南針。這在《韓非子·有度篇》中和《鬼穀子》一書中都有記載。在《鬼穀子》中記載說,鄭國人到深山密林中去採集玉石時,為了不迷失方向,帶著「司南」。這「司南」就是指南針這種機械。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描述過「司南」,它象只水勺,
用天然磁石磨製面成,勺底為球面體,勺呈橢圓狀,勺柄通體漸漸縮成柱狀。為了確定方向,還配有一個「地盤」,它是銅質或塗漆木製盤,中央是平滑圓槽,形狀可能是內圓外方,框上刻劃出定向的刻度,用「干」、「支」(即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以及八卦等表明二十四方位。將會投於地盤中央時,它的柄部就會大體停止在指南的方位上。以上可知司南是現代指南針(磁羅盤)的體型。「指南」是張衡在《東京賦》中第一次提出來的,以後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直到宋代經過一千多年才逐漸發展起來了。宋代傑出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指南針發展的當時狀況作了詳盡的論述。當時在生產和科學實驗發展的推動下,特別是航海事業和外貿的興起擴大下,指南針逐步發展起來。沈括總結了勞動人民在實踐在創造的四種指南針的裝置方法。第一種是水浮法,將磁針浮於水面進行指南,雖然比較平穩,但容易動盪不定;第二種是指甲旋定法,將磁針置於指甲上,轉動靈活,也容易滑落;第三種是碗唇旋定法,將磁針置於碗口邊上,轉動較靈活,但易滑落;第四種是縷旋法,用蠶絲將磁針懸掛起來,可達到轉動靈活而又穩定。他還記載了人工授磁方法即「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這種用人工製成磁體,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此外,還曾制出過「指南魚」、「旱針」、「水針」。旱針、水針這兩種指南針,成為近代指南針(羅盤針)的基本結構原理奠定了基礎。沈括在研究指南針的過程中,還總結和發現了地磁有偏角存在。也就是說,指南針指示的方向,「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我國對地磁學做出的偉大貢獻。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
㈣ 留置針的發展歷史
1962年,德國貝朗公司發明了第一支留置針「Braunüle」。80年代初,靜脈留置針進入亞洲發達國家和地區; 90年代,開放式留置針率先進入中國手術室, 此後,由於留置針能夠相對普通鋼針減少多次穿刺的痛苦,在兒科受到廣泛的應用,並逐漸地影響到住院病房的其他科室。
留置針設計經歷了從最初的開放式到密閉式,從普通型到防針刺傷安全型.開放式留置針是最早的留置針形式,顧名思義,導管座的末端是開放式的,因此在穿刺結束撤出枕芯時,容易造成血液外漏,增加醫務人員感染血源性傳播疾病的風險,即便佩戴手套操作,這種風險依然存在;而密閉式留置針則在設計上根本避免了這一弊端,它是包含延長管、導管和密閉式輸液接頭(比如肝素帽)的一體式的設計。同時,除了直接的血液暴露外,80多名醫務人員因針刺傷而感染艾滋病的案例,直接推動了留置針向防針刺傷安全型設計的轉變,這種設計使得在鋼針撤出後,鋼針被特定裝置覆蓋或包裹起來,從而避免醫護人員,包括醫療廢物處理人員因被這些已被病人血液污染的鋼針扎傷而感染血源性疾病。
同時,留置針的導管材料也經歷了從普通poly塑料到TEFLON到聚氨酯(以BD Vialon為代表)的變革。導管材質從根本上決定了留置針的留置結果,因此導管不僅要具有一定的強度易於穿刺,還要具有抗打折性能力讓導管打折或扭曲後迅速復原,同時導管表面要光滑,不易形成血栓,從而減少細菌定植帶來的感染風險,更要具有不透X光功能確保導管在靜脈中被清晰定位,這在發生導管斷裂等罕見並發症時顯得尤為重要。新的材料的應用,尤其是Vialon能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上述對導管的要求,經過循證證實,能相對Teflon材質減少並發症,增加留置時間,減少不必要的額外費用支出。
此外,留置針的連接頭也從無連接頭的開放式留置針到有有連接頭的帶肝素帽的密閉式留置針,進展到無針正壓接頭:機械閥無針正壓接頭和分隔膜無針接頭。
留置針變革的歷史也是其核心部件的變革歷史,包括導管材質,輸液接頭和防止血液暴露和針刺傷害的功能 。
㈤ 用針管能做什麼創新小發明
可以當樂器,要自己去探索
㈥ 針灸是誰發明的
伏羲。
針灸學起源中抄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
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如今用的不銹鋼針。
(6)管針發明擴展閱讀:
針灸申遺成功
2010年9月,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局長王國強透露,「中國針灸」申遺方案已提交給聯合國。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2010年9月13日從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證實,我國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將「中醫針灸」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
新華網快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16日在內羅畢審議通過中國申報項目《中醫針灸》和《京劇》,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㈦ 針管是誰發明的求大神幫助
發明針管的人是法國的普拉沃茲,他在1853年曾經監制生產過一款白銀的注射器,容量只有一毫升,並有一根帶有螺紋的活塞棒。而第一個實用玻璃注射器的是英國人弗格森。
希望採納
㈧ 醫葯針管誰發明的
公元15世紀,義大利人卡內蒂爾最先提出注射器的原理。
17世紀,美國人雷恩根據卡內蒂爾的假說,用羽毛管做穿刺針,用狗膀胱做葯液容器,裝進葯液後,壓擠狗膀胱將葯液注入人體。但是由於使用不便,沒有能廣泛應用。
19世紀(1853年),法國人普拉瓦茲(Praraz)發明了活塞式皮下注射器。當時他研發的注射器是用白銀製作的,容量僅1毫升。
後來,英國人弗格森改用玻璃注射器,不僅透明度好,而且便於煮沸消毒。現在的注射器管基本上都是塑料製品了,而且都是一次性的了。
㈨ 是誰發明注射器的(針)
據醫學史書記載,注射器出現的最初形態是灌腸器。我國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傷寒論》(寫於公元219年)《陽明全篇》中寫道:「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在此書的「豬膽汁方」一文中又明確指出:「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陳醋少許,以灌穀道(肛門)內,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如何「灌穀道」呢?他寫道:「以小竹管……內入穀道中。」這種小竹管就是灌腸器——注射器的雛形。 早在15世紀,義大利人卡蒂內爾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但直到1657年英國人博伊爾和雷恩才進行了第一次人體試驗。法國國王路易十六(1774-1792年在位)軍隊的外科醫生阿貝爾也曾設想出一種活塞式注射器。但是一般認為法國的普拉沃茲是注射器的發明者。他於1853年監制的注射器是用白銀製作的,容量只有1毫升,並有一根車有螺紋的活塞棒。 英國人弗格森第一個使用玻璃注射器。玻璃透明度好,可以看到注射葯物的情況。此後有玻璃管金屬並用製成的注射器,可用煮沸法消毒,針頭也可以磨尖再用和消毒。現在用的注射器用塑料製造,用一次即扔掉,大大減少了注射時發生感染的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