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PS是誰發明的
Photoshop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暢銷的圖象編輯軟體。 它已成為許多涉及圖像處理的行業的標准。並且是Adobe公司最大的收入來源。 然而Photoshop的開始卻是名不經傳,如果不是Michigan大學一位研究生學生延遲畢業答辨, Photoshop或許根本就不可能被開發出來。
1987年秋,Thomes Knoll,一名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 一直嘗試編寫一個程序,使得在黑白點陣圖監視器上能夠顯示灰階圖像。他把該程序命名為Display。 但是Knoll在家裡用他的Mac Plus計算機編寫這個編碼純粹是為了娛樂,與他的論題並沒有直接的關系。 他認為它並沒有很大的價值,更沒想過這個編碼會是Photoshop的開始。
John通過他父親--Michigan大學的教授--購買了一台新的Macintosh II計算機。 Thomas用它重新編寫Display代碼,使之支持彩色功能。隨後,在John的力促下, Thomas開發了圖像處理常式(即後來的濾鏡插件),以及增加了讀寫各種文件格式的功能。 其獨創的創建軟化邊緣選區功能亦在此時得以實現,另外,還增加了如下功能:色階,色彩平衡, 色相及飽和度等。
1988年夏天,John決定實現這個程序的商業價值。 盡管將很艱難,但天性樂觀的他認為它值得努力。當時,在MacWeek上刊登的一種圖象應用軟體PhotoMac引起了 John的關注。他到SIGGRAPH(計算機繪圖專業組)大會去調查這種新的軟體。最後他告訴Thomas他們無需擔心, 事實上PhotoMac缺乏他們的程序的很多重要功能。Thomas好幾次試圖更改這個軟體的名稱,但每次都沒有成功。 有趣的是,正所謂踏破鐵蹄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在一次偶然的演示時,他採用了一個人的建議, 把這個軟體命名為Photoshop。從此,Photoshop正式成為了這個軟體的名稱,直至今日。 與此同時,John四處奔走,尋找公司投資Photoshop。SuperMac,Alcus,Adobe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功。他繼續在矽谷尋找投資者,並鼓勵Thomas繼續編寫新的功能。他甚至編寫了一本簡單的手冊介紹這個程序。最後,一家掃描儀公司採用了這個軟體。大約200份0.87版本的Photoshop拷貝隨著掃描儀捆綁出售。 Photoshop首次發行即是與Banreyscan XP掃描儀捆綁發行的。Photoshop的第一個版本是0.87.後來,John重返Adobe進行另一次演示。Russell Brown,Adobe的藝術總監,完全被這個程序所打動。Adobe以極大的熱情果斷地買下了Photoshop的發行權。
1988年11月,Knoll兄弟與Fred Mitchell,Adobe的首腦,口頭議定合同,並於次年4月完成真正的法律合同。合同上的關鍵詞是「license to distribute(授權銷售)」Adobe公司當時並沒有完全買斷這個程序,直到若干年後Photoshop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簽訂了合同後,Thomas和John兩兄弟開始研發新的版本以發布銷售。而Adobe公司則決定保留Photoshop這個名字。 Thomas在Ann Harbor編寫所有的程序,而John在California編寫插件。Adobe的一些人認為John的插件過於花俏,不適合於嚴肅的應用程序。他們的觀點是他們的產品僅作為一種潤飾的工具,而非為了特殊作用。所以John只能偷偷地把這些插件編寫進去。正是這些原來為很多所不齒的插件,卻成為日後Photoshop成功的一大因素。時至今日,插件已經成為Photoshop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1989至1990年,Russell Brown和John, Tussell和Fred提供建議,Thomas編寫代碼,增加軟體的新特性。
『貳』 PS濾鏡中的"高斯模糊"是高斯發明的嗎
高斯是18世紀德國數學家,物理造詣很深。 高斯模糊是美國Adobe圖像軟體公司開發的一個做圖軟體:Adobe Photoshop(系列)中的一個濾鏡,具體的位置在:濾鏡—模糊——高斯模糊!高斯模糊的原理中,它是跟據高斯曲線調節象素色值,它是有選擇地模糊圖像,就是高斯模糊能夠把某一高斯曲線周圍的像素色值統計起來,採用數學上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得到這條曲線的色值,最後能夠留下人物的輪廓,即曲線.是指當 Adobe Photoshop 將加權平均應用於像素時生成的鍾形曲線。 所有的顏色不過都是數字,各種模糊不過都是演算法。把要模糊的像素色值統計,用數學上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高斯函數)得到色值,對范圍、半徑等進行模糊,大致就是高斯模糊。
『叄』 Adobe Photoshop CS是誰發明的
Photoshop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暢銷的圖象編輯軟體。它已成為許多涉及圖像處理的行業的標准。並且是Adobe公司最大的收入來源。然而Photoshop的開始卻是名不經傳,如果不是Michigan大學一位研究生學生延遲畢業答辨,Photoshop或許根本就不可能被開發出來。
1987年秋,Thomes Knoll,一名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一直嘗試編寫一個程序,使得在黑白點陣圖監視器上能夠顯示灰階圖像。他把該程序命名為Display。但是Knoll在家裡用他的Mac Plus計算機編寫這個編碼純粹是為了娛樂,與他的論題並沒有直接的關系。他認為它並沒有很大的價值,更沒想過這個編碼會是Photoshop的開始。
他的程序引起了他哥哥John的注意。當時John正效勞於Iinstrial Light Magic(ILM)公司——一家影視特效製作公司。隨著《星球大戰》的誕生,Lucas向世人證明,真正的酷效,配以英雄人物,將創造出驚世巨片!當時John正在實驗利用計算機創造特效,他讓Thomas幫他編寫一個程序處理數字圖像,這正是Display的一個極佳起點,他們的合作也從此開始。
John通過他父親--Michigan大學的教授--購買了一台新的Macintosh II計算機。Thomas用它重新編寫Display代碼,使之支持彩色功能。隨後,在John的力促下, Thomas開發了圖像處理常式(即後來的濾鏡插件),以及增加了讀寫各種文件格式的功能。其獨創的創建軟化邊緣選區功能亦在此時得以實現,另外,還增加了如下功能:色階,色彩平衡,色相及飽和度等。
1988年夏天,John決定實現這個程序的商業價值。盡管將很艱難,但天性樂觀的他認為它值得努力。當時,在MacWeek上刊登的一種圖象應用軟體PhotoMac引起了John的關注。他到SIGGRAPH(計算機繪圖專業組)大會去調查這種新的軟體。最後他告訴Thomas他們無需擔心,事實上PhotoMac缺乏他們的程序的很多重要功能。
Thomas好幾次試圖更改這個軟體的名稱,但每次都沒有成功。有趣的是,正所謂踏破鐵蹄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在一次偶然的演示時,他採用了一個人的建議,把這個軟體命名為Photoshop。從此,Photoshop正式成為了這個軟體的名稱,直至今日。
與此同時,John四處奔走,尋找公司投資Photoshop。SuperMac,Alcus,Adobe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功。他繼續在矽谷尋找投資者,並鼓勵Thomas繼續編寫新的功能。他甚至編寫了一本簡單的手冊介紹這個程序。最後,一家掃描儀公司採用了這個軟體。大約200份0.87版本的Photoshop拷貝隨著掃描儀捆綁出售。Photoshop首次發行即是與Banreyscan XP掃描儀捆綁發行的。
後來,John重返Adobe進行另一次演示。Russell Brown,Adobe的藝術總監,完全被這個程序所打動。Adobe以極大的熱情果斷地買下了Photoshop的發行權。1988年11月,Knoll兄弟與Fred Mitchell,Adobe的首腦,口頭議定合同,並於次年4月完成真正的法律合同。合同上的關鍵詞是「license to distribute(授權銷售)」Adobe公司當時並沒有完全買斷這個程序,直到若干年後Photoshop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簽訂了合同後,Thomas和John兩兄弟開始研發新的版本以發布銷售。而Adobe公司則決定保留Photoshop這個名字。
Thomas在Ann Harbor編寫所有的程序,而John在California編寫插件。Adobe的一些人認為John的插件過於花俏,不適合於嚴肅的應用程序。他們的觀點是他們的產品僅作為一種潤飾的工具,而非為了特殊作用。所以John只能偷偷地把這些插件編寫進去。正是這些原來為很多所不齒的插件,卻成為日後Photoshop成功的一大因素。時至今日,插件已經成為Photoshop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1989至1990年,Russell Brown和John,Tussell和Fred提供建議,Thomas編寫代碼,增加軟體的新特性。
1990年2月,Photoshop1.0版本發行。它優秀的編碼和簡單便捷的使用給了它的競爭者ColorStudio狠狠的打擊。它給計算機圖像處理行業市場帶來巨大的沖擊。除了其他軟體沒有的特點外,它還獲得了天時。當時正值計算機桌面革命炒得火熱,桌面的發展更為它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Adobe還有一個制勝的秘密武器-RussellBrown。他善於讓人覺得這個軟體容易使用且有趣。在一次演示會上,他幽默的演示突出了Photoshop的優點也使得參展的人把Photoshop竟相宣傳出去。
而Photoshop 1.0顯然仍需改進。當時,Photoshop的優勢是容易使用,雖然Fractal Design開發的ColorStudio具有一些它所沒有的優點,但總體而言,ColorStudio卻存在更多的缺陷。
Letraset把ColorStudio定位於專門人士使用的專門工具。而Adobe把Photoshop定位於所以電腦擁有者可以使用的工具。這兩個冤愛死對頭競爭非常激烈,當時MacWorld的一篇文摘體現了這兩個公司的交鋒。John和效力於ColorStudio的Macr Zimmer分別使用他們自己的軟體對圖象進行潤飾及合成。結果最後Photoshop是贏家。
當時Thomas是編寫這個軟體的唯一支柱。為了擴充工程師隊伍,公司聘請了Mark Hamburg。Mark曾從事於Ashton Tate。路徑即是他提出加入到Photoshop里的。路徑也成為了Photoshop2.0版的新特性。2.0版最重要新功能包括支持柵格化Adobe的矢量編輯軟體Illustrator文件,支持CMYK,Duotones以及新增鋼筆工具。此外,Photoshop的最小分配內存也由原來的2MB增加到4MB,這個小小的改動無疑對程序的穩定性及運作性能的提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Mark聲稱他對這個軟體的第一個貢獻是建議最低內存需求從2MB增加到4MB,可見其作用絕非由2到4那麼簡單。
Sreven Guttman當時擔任首任產品經理,給Beta版起代號即是從那時開始。Photoshop 2.0的代號是Fast Eddy。2.0正式版於1991年2月發行。從此,Adobe成為行業標准。2.0的發行引起了印刷業的重視,並引發桌面印刷革命。
希望回答滿意,望採納!~~~~~~~
『肆』 望遠鏡被誰發明的
在17世紀初,荷蘭人首先發明瞭望遠鏡。望遠鏡由荷蘭人發明出來絕不是
偶然的,因為那時在荷蘭磨製玻璃和寶石技術很發達,也就有很多製作眼鏡的工
人。
這一天,陽光普照,小鳥在空中唱著歌兒飛來飛去。在荷蘭的密特爾堡小鎮,
制鏡工人利比斯赫為檢查磨製出來的透鏡質量,用透鏡去看教堂頂上的風向標。
當時,他帶了一塊凸透鏡和凹透鏡。當他把兩塊透鏡離開一點排成一條線時,
驚訝地看到遠處的風向標又大又近。他興奮不已,立刻想到去製造能看得更遠更
清楚的裝置。
在1608年秋天,利比斯赫製造出這種裝置,後來被稱為荷蘭式望遠鏡。
就是把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裝在一個筒的兩端,眼睛看的一端裝凹透鏡。
12月,他又做出了雙筒望遠鏡
『伍』 萬惡的馬賽克是誰發明的
萬惡的馬賽克是在ADOBE公司的Photoshop中最先出現的!
十幾年前就在Photoshop濾鏡中了
『陸』 PS濾鏡中的"高斯模糊"是高斯發明的嗎求解答
高斯是18世紀德國數學家,物理造詣很深。
高斯模糊是美國Adobe圖像軟體公司開發的一個做圖軟體:Adobe Photoshop(系列)中的一個濾鏡,具體的位置在:濾鏡—模糊——高斯模糊!高斯模糊的原理中,它是跟據高斯曲線調節象素色值,它是有選擇地模糊圖像,就是高斯模糊能夠把某一高斯曲線周圍的像素色值統計起來,採用數學上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得到這條曲線的色值,最後能夠留下人物的輪廓,即曲線.是指當 Adobe Photoshop 將加權平均應用於像素時生成的鍾形曲線。
所有的顏色不過都是數字,各種模糊不過都是演算法。把要模糊的像素色值統計,用數學上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高斯函數)得到色值,對范圍、半徑等進行模糊,大致就是高斯模糊。
『柒』 數碼相機是誰發明的
數碼相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1951年賓·克羅司比實驗室發明了錄像機(VTR),這種新機器可以將電視轉播中的電流脈沖記錄到磁帶上。到了1956年,錄像機開始大量生產。它被視為電子成像技術產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宇航局(NASA)在宇航員被派往月球之前,宇航局必須對月球表面進行勘測。然而工程師們發現,由探測器傳送回來的模擬信號被夾雜在宇宙里其它的射線之中,顯得十分微弱,地面上的接收器無法將信號轉變成清晰的圖像。於是工程師們不得不另想辦法。在這之後,數碼圖像技術發展得更快,主要歸功於冷戰期間的科技競爭。而這些技術也主要應用於軍事領域,大多數的間諜衛星都使用數碼圖像科技。
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CCD晶元」的研究與開發,1969年,貝爾實驗室的George Smith和Willard Boyle將可視電話和半導體泡存儲技術結合,設計了可以數碼相機沿半導體表面傳導電荷的「電荷『泡』器」(Charge 「Bubble」 Devices),率先發明了CCD器件的原型。
當時發明CCD的目的是改進存儲技術,元件本身也被當作單純的存儲器使用。隨後人們認識到,CCD可以利用光電效應來拍攝並存儲圖象。
『捌』 第一台照相機是誰發明的是什麼樣的
照相機是用於攝影的光學器械。被攝景物反射出的光線通過照相鏡頭(攝景物鏡)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門聚焦後,被攝景物在暗箱內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潛像,經沖洗處理(即顯影、定影)構成永久性的影像,這種技術稱為攝影術。
最早的照相機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現代照相機比較復雜,具有鏡頭、光圈、快門、測距、取景、測光、輸片、計數、自拍等系統,是一種結合光學、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和化學等技術的復雜產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經》中已有針孔成像的記載;13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利用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映像暗箱,人走進暗箱觀賞映像或描畫景物;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 。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卷。
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取景器。1930年製成彩色膠卷;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 ;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照相機品種繁多,按用途可分為風光攝影照相機、印刷製版照相機、文獻縮微照相機、顯微照相機、水下照相機、航空照相機、高速照相機等;按照相膠片尺寸,可分為110照相機(畫面13×17毫米)、126照相機(畫面28×28毫米)、135照相機(畫面24×18,24×36毫米)、127照相機(畫面45x45毫米)、120照相機(包括220照相機,畫面60×45,60×60,60×90毫米)、圓盤照相機(畫面8.2x10.6毫米);按取景方式分為透視取景照相機、雙鏡頭反光照相機、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任何一種分類方法都不能包括所有的照相機,對某一照相機又可分為若干類別,例如135照相機按其取景、快門、測光、輸片、曝光、閃光燈、調焦、自拍等方式的不同 ,就構成一個復雜的型譜。
照相機利用光的直線傳播性質和光的折射與反射規律,以光子為載體,把某一瞬間的被攝景物的光信息量,以能量方式經照相鏡頭傳遞給感光材料,最終成為可視的影像。
照相機的光學成像系統是按照幾何光學原理設計的,並通過鏡頭,把景物影像通過光線的直線傳播、折射或反射准確地聚焦在像平面上。
攝影時,必須控制合適的曝光量,也就是控制到達感光材料上的合適的光子量。因為銀鹽感光材料接收光子量的多少有一限定范圍,光子量過少形不成潛影核,光子量過多形成過曝,圖像 又不能分辨。照相機是用光圈改變鏡頭通光口徑大小,來控制單位時間到達感光材料的光子量,同時用改變快門的開閉時間來制曝光時間的長短。
從完成攝影的功能來說,照相機大致要具備成像、曝光和輔助三大結構系統。成像系統包括成像鏡頭、測距調焦、取景系統、附加透鏡、濾光鏡、效果鏡等;曝光系統包括快門機構、光圈機構 、測光系統、閃光系統、自拍機構等;輔助系統包括卷片機構、計數機構、倒片機構等。
鏡頭是用以成像的光學系統,由一系列光學鏡片和鏡筒所組成,每個鏡頭都有焦距和相對口徑兩個特徵數據;取景器是用來選取景物和構圖的裝置,通過取景器看到的景物,凡能落在畫面框內的部分,均能拍攝在膠片上 ;測距器可以測量出景物的距離,它常與取景器組合在一起,通過連動機構可將測距和鏡頭調焦聯系起來,在測距的同時完成調焦。
光學透視或單鏡頭反光式取景測距器都須手動操作,並用肉眼判斷。此外還有光電測距、聲納測距、紅外線測距等方法,可免除手動操作,又能避免肉眼判斷帶來的誤差,以實現自動測距。
快門是控制曝光量的主要部件,最常見的快門有鏡頭快門和焦平面快門兩類。鏡頭快門是由一組很薄的金屬葉片組成,在主彈簧的作用下,連桿和撥圈的動作使葉片迅速地開啟和關閉 ;焦平面快門是由兩組部分重疊的簾幕(前簾和後簾)構成,裝在焦平面前方附近。兩簾幕按先後次序啟動,以便形成一個縫隙。縫隙在膠片前方掃過,以實現曝光。
光圈又叫光闌,是限制光束通過的機構,裝在鏡頭中間或後方。光圈能改變能光口徑,並與快門一起控制曝量。常見的光圈有連續可變式和非連續可變式兩種。
自拍機構是在攝影過程中起延時作用,以供攝影者自拍的裝置。使用自拍機構時,首先釋放延時器,經延時後再自動釋放快門。自拍機構有機械式和電子式兩種,機械式自拍機構是一種齒輪傳動的延時機構,一般可延時8~12秒 ;電子式自拍機構利用一個電子延時線路控制快門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