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人類動態的創造過程

人類動態的創造過程

發布時間:2021-07-05 20:30:30

⑴ 人類起源過程

人類起源之迷

2001-12-19 11:43:34· · ··

1 2 3 4 下一頁

歐洲,特別是西歐,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的發祥地

自從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後,多數人相信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產物,現代人和現代猿有著共同的祖先。但人類這一支系是何時、何地從共同祖先這一總幹上分離開來的?什麼是他分離開的標志?原始人類又是何時、何地轉化為真人的……

對於這一系列的疑問,古人類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正確的回答。多數古人類學家認為:真人是以製造工具為標志,真人出現以前的人類祖先,科學家們稱之為「前人」。直立是前人從人猿共祖主幹上分離的形態學標志,他從主幹分離的地區可謂人類最早的搖籃。真人不斷演化發展,最後成為現代人,同時形成現代不同的人種,這個進化過程完成的地區便是人類演化最後的搖籃。

在探索人類起源時首先要確立一個前提,即人類是一個生物物種,他只能有一個祖先,不可能是多個祖先。不能說黑人有一個祖先,而白人又有另一個祖先。因為不同的物種之間雖能婚配,卻不能生育後代,只有同種能育。如果我們主張人類多祖論,就會在生物學上犯常識性的錯誤,現在已證實了人類多祖或多元論是違背科學常理的。

人類從人猿主幹上分離,究竟發生在哪一地區?是在非洲,然後走進亞洲,還是在亞洲?

非洲是人類的搖籃首先是由達爾文提出來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類起源與性的選擇》一書中作了大膽的推測。另一位進化論者海格爾則在1863年發表的《自然創造史》一書中主張人類起源於南亞,還繪圖表示現今各人種由南亞中心向外遷移的途徑。此外,還有中亞說、北亞說以及歐洲說。由於人類的搖籃隨人類化石的不斷出土,而搖擺於各洲。

歐洲,特別是西歐,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的發祥地。從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個個體,其中包括猿人階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時代的人骨發現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們打開地圖一看,歐洲布滿了古人類的遺址。而當時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亞洲其他的區和非洲還沒有找到過古人類遺址。還有,最早發現的古猿化石也出土於歐洲,即1856年在法國發現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紀20年代「辟爾當人」的騙局喧囂一時(辟爾當人被有些學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稱他為「曙人」。最後被揭露,所謂「曙人」,原來是來將一個新石器時代的人頭骨和一個現代猿類的下頜骨湊合起來的假品),所以當時許多人認為人類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歐。但隨著亞非兩地更多人類化石的發現,人類搖籃歐洲說才逐漸退出了舞台。

「北京人」的發現不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亞起源說更加風靡一時

1887年,荷蘭解剖學家杜布哇,抱著尋找早期人類化石遺骸的熱望,來到印尼的爪哇島,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個名叫垂尼爾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頜殘片,次年又發現一具頭蓋骨,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號頭蓋骨。1892年,又在不遠處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這些材料後,認為它們屬於同一個體,而且正是人們要尋找的人與猿之間的「缺環」。

爪哇直立猿人的發現使南亞說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發現卻遭到許多人的反對,最強烈的反對來自教會。教會堅持說,人類的祖先應是亞當,怎麼可能是猿人呢?
http://www.yesky.com/Etimes/74882256589553664/20011219/210566.shtml

⑵ 人類的誕生過程是什麼

讓我們帶著「溫故知新」的目的,穿越漫漫時空,去翻開地球那奇麗壯觀、驚心動魄的生命孕育成長畫卷吧。

大約46億年前,地球剛由一團熔融火球冷卻成為具有堅硬岩石圈殼的行星,死寂地繞著太陽運行。它外受太陽和宇宙射線的高強度輻射,內受高溫高壓岩漿的劇烈沖擊。於是地球驟冷驟熱,地震不斷,火山爆發不絕,並且其中的元素起化學反應,不斷有甲烷、氨等氣體分子和水分子生成。

人類—環境系統如此歷經10億年,終於形成了環繞全球的無氧大氣圈和覆蓋地表的水圈。但是,此時的地球依然是一個絕對的無機環境。內外力的繼續作用又造成了陸地、海洋和大氣的分化,為生命的出現准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繼而又在閃電能量的作用下,大氣中的氨和甲烷溶於海水中,變成復雜的蛋白質分子,這些蛋白質分子聚集一起就形成了最初有生命的簡單細胞。於是,地球生命就這樣在原始海洋中孕育。大約距今32億年前,在海洋中出現了無細胞核的原始生物——細菌和藍藻。

由於藍藻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分子,大氣中才開始積累氧氣,生命也實現了由無氧發酵進化到有氧呼吸的飛躍。又過了15億年,具有真核細胞的綠藻類植物出現,它更強烈的光合作用加速了大氣中的氧濃度,又使生命進化實現了由無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的飛躍。距今7.5億年前,簡單的海洋生態系統出現,並且誕生了最簡單的原生動物。大約距今4.2億年以前,由於大氣中氧的濃度超過了10%,於是受宇宙射線和紫外線作用,臭氧層形成。臭氧層的出現對生命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它有效地吸收了大量的太陽紫外線,使生物免受致命的殺傷,這就給海洋動植物的登陸創造了必要條件。

於是在距今3.5億~4.2億年前之間,海洋中的蕨類植物成功登陸,大地綠化,並且昆蟲和節肢動物出現。距今3.5億年前,陸地已普遍綠化,在海中經歷了30億年進化而成的脊椎動物登陸成功。又在距今1.8億年前,地球上已經勃勃生機:以裸子植物為主的熱帶雨林鋪天蓋地,爬行動物恐龍四處橫行。接下去就是迄今也說不清楚的突發性災難降臨:在短時間內,恐龍滅絕,雨林退毀。又過了3000萬年,陸地生機才得以復甦,以被子植物為主的熱帶雨林替代了裸子植物雨林,哺乳動物不僅進化成形而且取代了昔日恐龍的地位。這一次動植物的演替奠定了今天生物圈的基礎。

到了距今數百萬年的時候,地球上濕熱的氣候逐漸變得乾燥寒冷,導致雨林退減,草原出現。於是,由距今7000萬年前哺乳動物中分化出來的靈長目動物中的一支,被迫告別它們無憂無慮的樹上生活而來到地上。這就是半地棲古猿。為了覓食和防敵,它們開始直立以環視草原上的情景。緊接著地球上普遍發育第四紀冰川,森林大面積消滅,很多生物死亡。這時,形態結構適於地面生活的古猿被選擇下來得以生存和發展。最後又從古猿中分出一支向人類發展的支系——拉瑪猿。

當拉瑪猿完全確立了直立姿態並且開始用手製造簡單工具時,地球上奏響了其生命進行曲的最動人的樂章:人和猿分家了!人類誕生了!從此地球進入了光輝燦爛的人類歷史的時代。

此後,人類在地球生物圈的懷抱中又成長了200多萬年。盡管在距今約5000年以前,人類脫離了野蠻而開始了自己的文明歷史,但是他始終未能脫離也無法脫離生物圈的懷抱。

以上的地球生命史告訴我們:人類是地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類的誕生、生存與發展從來離不開地球環境,更具體來說就是離不開地球生物圈這個環境。地球生物圈孕育和養育了人類,它是人類名副其實的母親,是人類當思尊重當思回報之所在。

地球生命進化的潺潺流水流淌幾十億年,才變成了川流不息的長河,可見地球生物圈的形成是何等不易。而沒有生物圈,就絕不可能有人類的昨天和今天。

因而我們應該得到這樣的啟示:善待並珍惜生物圈,善待自然環境。因為它們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如果我們毀了這個以生物圈為主體的自然環境,就等於毀了自己和子孫後代的生存之路。因此,善待自然環境就是善待人類自己。

⑶ 人類是怎樣創造的

人是從遠古不斷進化而來的.
生命的最早形勢是在海洋.科學推斷是在雷電和相適宜的海溶液的作用下,產生了藍藻類的原始簡單生命.經過原生物,微生物等不同階段的不斷演化,經歷植物於動物的重要分支,實現生命體脫離液態環境依賴的重大突破,從而使生命登陸大地.
人類是從猿類進化而來的,與猩猩等類人猿同屬靈長類.

⑷ 人類的起源過程,

最早應該認為人類來源於動物,從很多原始部落的傳說中可以看到,他們的祖先多是來源於某種動物,多為猛獸。這就是所謂圖騰。而許多文明的起源傳說也可以看出端倪。先祖或英雄與動物有關(因為可能經過後來人的美化,下一階段會提到)。中國神話就有很多例子。
文明產生後,認為神創造人類,中國的女媧、西方的上帝。在這一階段也會對上一個階段的神話進行美化。
近現代以來進化論佔了主導地位,不過起源地最早有英國說(被推翻,為學術造假),亞洲說主要是東亞東南亞說,有巨人說,臘瑪古猿說(基本被推翻),非洲說南方古猿(基本被承認)。今天的人類是南方古猿的擴散到世界各地後各自發展,還是在非洲進化到智人階段在進入各地取代原著民。學界還有分歧。

⑸ 1,人類動態的創造過程都有哪些

對創造的定義是創造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由於創造現象的復雜性,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什麼是創造」存在不同的認識,對於「什麼是創造」學術界至今也沒有形成一種比較統一的認識,概括起來人們對創造的認識主要涉及到創造主體、創造性思維過程和創造結。

⑹ 人類是怎麼創造的

上帝創造的呀
上帝用泥土
造的男人
又從男人身上
取一根肋骨
造了一個女人

⑺ 人類進化演變過程

人類的誕生與發展:

人類誕生於500萬年前...也就是說恐龍滅絕6000萬年後人類誕生了 人類是由動物界分化出類的,在分類學上,人(Homo sapiens)屬於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目、類人猿亞目、人科。
大約450萬年前,人和猿開始分化,產生臘瑪古猿,以後在由臘瑪古猿演化成2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進一步再發展為現代人類。關於人類的發展過程,一般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

1、早期猿人階段。大約生存在300萬年到150萬年前,已具備人類基本特點,能直立行走,製造簡單的礫石工具。

2、晚期猿人階段。大約距今200萬年到30萬年前,身體象人,腦量較大,可以製造較進步的舊石器,並開始使用火,如我國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3、早期智人(古人)階段。距今10-20萬年到5萬年前,逐漸脫離猿的特徵,而和現代人很接近,如德國的尼安德特人。
4、晚期智人(新人)階段。大約4-5萬年前,這時的人類的進化出現了明顯的加速,在形態上已非常象現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與繪畫的藝術,並出現裝飾物。如1933年發現的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人。此時原始宗教已經產生,已進入母系社會。在晚期智人階段,現代人開始分化和形成,並分布到世界各地。

⑻ 人類起源的大致過程是什麼

自1924年達特首次發現南方古猿化石起,至今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已達7個種。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不斷發現,以及對所發現的化石進行的多學科研究,使學術界對涉及早期人類起源與演化的過程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確立了南方古猿在整個人類演化系統上的地位。使得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與遺傳學家通過DNA研究計算出的人猿分離時間更為接近。其次,南方古猿屬內各個種,在化石特徵、生存年代、與後期的人屬在演化上的關系等方面的特點,使得人類學家認識到,人類的演化過程比原來想像的要復雜得多。

在相同的時間范圍內,南方古猿的幾個種同時生存,但只有一個種群向人屬的方向演化,而其餘的種群最終都滅絕了。這說明人類的演化是按照"樹叢(bush)"的方式進行的,而不是按照傳統的直線狀方式進化的。這一點對於豐富生物進化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南方古猿的發現與研究,加深了人類對自身起源與演化過程的了解,推動了古人類學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利基家族對東非古人類的發現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DNA與化石證明,人類大約於30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具有高度發達的大腦,復雜的抽象思維、語言、自我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類直立的身體構造使得人類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動,這讓富有智慧的人類得以掌握遠超出其它任何物種的工具使用能力,並最終發展出強大的勞動能力和創造性。人是一種高級社會動物。四大人種為黃色人種(蒙古利亞人)、白色人種(高加索人)、黑色人種(尼格羅人)、棕色人種(澳大利亞人)。



(8)人類動態的創造過程擴展閱讀:

尼格羅人種

亦稱黑種。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捲曲狀的毛發,一般分成南非和北非兩個類型,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鼻矮,通常為圓顱型,膚色相對較深;後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北的地區,鼻高唇厚,通常為長顱型,膚色相對較淺;總體膚色較深。

大洋洲人種

亦稱棕種。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波浪狀且較為粗糙的毛發,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中等。主要分布在位於遠東大洋洲上的島嶼上,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

高加索人種

亦稱白種。主要特徵是呈大波浪狀且較為細軟的毛發,毛發顏色主要有:白、金、紅、棕、黑等主要的五種大色調,顴骨不明顯,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較淺。

白色人種主要起源自白人化之後的北非土著,後來經過長期的演化和定居,擴散到北非、西亞、中亞、南亞、歐洲以及16世紀以來逐漸擴散至整個大洋洲和南北美洲。

⑼ 人類是怎樣誕生的

人類來是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進化自過程一步一步發展而來。

人類進化起源於森林古猿,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經歷了猿人類、原始人類、智人類、現代人類四個階段。

因現今考古學的發展,史前文明被逐步否定,考古學已經有大部分進化中的古人猿化石。配合現今生物學的發現,發現了遺傳基因DNA是進化的,證實了類中性進化論的真實性。

(9)人類動態的創造過程擴展閱讀:

對於人類的未來,人們有不同的觀點。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了一種令人驚異的趨勢:不同大陸上的人在基因上差別越來越大,而不是越來越相像。

他們的另一重大發現是人類基因組中有7%的基因正在加速進化。猶他大學的亨利·哈彭丁指出,目前人類已經發生了很多基因進化,數量至少幾百種甚至上千種。

亨利·哈彭丁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他們研究發現,人類基因組中有大約1800個基因呈加速進化狀態,這一數目占整個人類基因組的約7%。

⑽ 寫人類的誕生生的進化過程。

在當代人類的眼裡,科學與文明是一盞不可分割的神燈,它帶給人類那麼 多不可思議的東西,1945年7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試爆成功,爆炸力相當於兩萬噸TNT炸葯。同年8月6日和9日兩顆原子彈分別投向日本的 廣島和長崎,使兩個城市瞬間化為廢墟,舉世震驚。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地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宣告了航天時代的到來。1969年7月美 國的阿波羅號飛船將兩名美國宇航員送上月球,第一次實現了數千年來月亮旅行之夢。1945年底,世界上第一台電子管電子計算機在美國問 世,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現晶體管後,電子計算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每5年運算速度提高10倍,體積和成本降低10倍,把人類帶入了電腦化 時代。

20世紀的科技的發展造就了人類前所未有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巨大生產 力,創造出文明史上最為輝煌的偉大奇跡。在物質領域,高分子化學材料、生物技術、遺傳工程、新型建築材料、先進的交通工具和通訊技術 等;在意識領域,科學文化、教育、藝術均步入電腦時代,都在點綴著現代
生活的方方面面。

閱讀全文

與人類動態的創造過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